《芬妮与亚历山大》是一部由英格玛·伯格曼执导,克里斯蒂娜·阿道夫森 / 伯杰·阿斯特 / 佩妮娜·奥威主演的一部剧情 / 奇幻 / 悬疑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芬妮与亚历山大》精选点评:
●圣诞新年、其父葬礼、从简再婚,一切听从随性安排,却又循规蹈矩。生命有形但无法衡量,正如一切探讨灵与肉的“必须”都荒谬且极具理性。葬礼上亚历山大口中喷发的粗口秽语,一部分来源于对将死之生的恐惧,一部分是对于无尽未来的忧虑,被选择逃离或忍耐。都说重新开始,但新不如旧,旧不如一成不变。
●每一帧镜头都极为考究
●后期的Bergman和早期的他真是完全不一样……风格变化很大,不过一样的地方是,宗教主题依旧贯彻始终。都说这是Bergman版本的红楼梦……唔,确有可拟处。庞大、完整的结构,多人物以及随之而来的多情节大篇幅构并成映像精致到华丽的巨幅浮世绘。以此,为导演本人的谢幕。
●伯格曼执导的最后一部电影,近似于北欧版“红楼梦”+“哈姆雷特”。现实主义和神鬼魔法并存,舞台剧风格和意识流结合。伯格曼对一生的主要创作主题(如童年、死亡、宗教、家庭关系)都作了探讨,并给了一个理想化的结局。但和红楼梦一样,尽管哲理遍地有,本片的华丽和冗长还是经常让我出戏。(8.5/10)
●戏剧的国王死了,国王的戏剧仍在
●大师对不起,我带着枕头看的,睡的可舒服了。
●一脸懵逼。豪门心事?魔鬼继父?超现实?万万没想到居然能看完这3个多小时,而且没睡着……
●五个多钟电视版看了一整天,每个艺术家都逃不开创作史诗的野心啊。一母三子、旧椅子传说、哈姆雷特、魔术通灵师兄弟、极昼宴会。“亲爱的,你是否真的想到过自杀?”“每当我眼光扫到你时,蠢女人。”虽然伯格曼一直在表达童年阴影并否定宗教,the presumption here is always 'there is God'.
●圣诞夜叔叔为孩子们表演放屁吹灯,孩子们每晚睡前为全家包括奶奶的情人祈祷,生前演鬼的爸爸死后真变成了鬼,恐怖城堡里冤死的娘儿仨,芬妮和亚历山大越狱,亚历山大夜游玩偶之家,瘸腿小奶牛白毛女想去大城市可不忍心抛下又老又胖的黄世仁。节奏慢可是眼睛看不过来恨不得再慢点。演员个顶个的棒。
●我看过的最不闷的伯格曼片,同时也是我看过所有电影里摄影最棒的。 想看5小时版本。
《芬妮与亚历山大》观后感(一):如果312分钟能出蓝光版就好了,我一定买来收藏
189分钟的版本,对比一下312分钟就能感觉到其支离破碎,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伯格曼自己喜欢的版本,但片子明显少些味道。这味道不仅仅是剧情的过度问题,还包含很主观的观影感受。
《芬妮与亚历山大》观后感(二):好失望
总共是接近5人小时的电影,分成了4章,是在模仿交响乐的结构吗?
前半部(前两章)惊为天人,讲了亚立山大生爷的死去。打击着我。后半部完全走样了,太哥特了吧?太散乱了吧?完全不象是伯格曼的东西了。
倒是想据此写一个故事,继父,将高仔的故事写下来。喜欢那种直逼过来的气息。那个继父的强有力的性格。
《芬妮与亚历山大》观后感(三):当你对悲剧产生无奈,你才会开始审视世界。
看完之后感觉像去年的《善意的背叛》,没想到其编剧真的是伯格曼!终于看到了一部彩色的电影。人生到底该相信什么?自己的情感直觉?信仰?还是命运的力量。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悲剧,让人看着揪心。这次从孩童的角度去审视死亡变故与命运的捉弄,孩子的眼中超现实的现象又似乎合理地描述了内心复杂的情感,很佩服导演所有的调度。最后,特别心水电影的场景啊(可能是看到的第一部伯格曼的彩色吧)
《芬妮与亚历山大》观后感(四):教育 圣诞节 剧场 主仆 富人 贵族 少儿不宜 演员 兄妹 寡妇 母子 继父 体罚 瑞典 家人
这是我看过的最长的电影,令人昏昏欲睡的5小时21分钟。剧场是大世界的缩影,让观众对大千世界更加通晓,又或许只是给前来此地的人提供了暂时忘却外头残酷世界的机会。剧场是一间整洁且井井有条充满关爱的小殿堂。主人和女佣关系真好,像一家人一样。无心探听的事没必要拿出来讲。人说谎是为了突出自己的优势。第一次见人在同一根手指上戴两个戒指。不应该和主教结婚,贫穷、无聊、古板、严肃、不懂情趣,极强的控制欲。婚姻不幸为什么不离婚?
《芬妮与亚历山大》观后感(五):摘录和感悟
1、一个终日啜泣、为爱痴狂的少女如今已是个把持得住的老祖母。
2、讨厌主教和亚历山大谈话时用手掌整个捏住亚历山大的头顶,并且用指头戳亚历山大的头。
3、儿子,别把自己当哈姆莱特了,我不是乔特鲁德王后,你和蔼的继父也不是丹麦国王,这里虽然黑暗阴沉,却也不是什么厄耳锡诺城堡。
4、万能的造物主,上帝啊,我为何还要在这场可悲的闹剧中出演角色。
5、我不在意我们之间是否肯能,我只在意事情是否做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