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的红线》是一部由泰伦斯·马力克执导,西恩·潘 / 伊莱亚斯·科泰斯 / 吉姆·卡维泽主演的一部动作 / 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细细的红线》精选点评:
●我一直认为,电影要做的并不只是真实重现战争,不然拍个纪录片多好,牺牲剧情的深刻利益挖掘我认为非常值得,值得五分。
●[2009.06.13~2009.06.16]一部大玩意识流的战争电影,情节常常游离不定,很多片段更像是自然风光片。片长将近三个小时,冗长沉闷,旁白故作深沉,我用两倍速都几乎没法坚持看完,看来我是越来越浮躁、越来越肤浅了╮( ̄▽ ̄)╭。这片在豆瓣上的评分居然也有这么高,大家都看懂了么?评五星的人当中有几个会去看第二遍呢?我很好奇。
●马利克真的有太多我忍无可忍的低级且空洞的电影手段
●以前马利克神游得多么言之有物啊,永不停止的发问。两组阴阳人物中Elias尼克诺特显然让位于潘和卡维泽:你见过我将永远无法得见的事物。大约所有人都是一个整体的不同层次,这绝非角色驱动的电影,意象也非为美而美。诅咒美国人你小子也是要死的日本兵是光石研唉
●从来没有一部二战电影像本片一样隽永(meaningful),意识流的视角与人称模糊的旁白一点都不会显得矫情、造作。诗意与失语并存,战争与人性共生,这是本片为二战影史留下的最好注脚。另外不得不感叹CC选片实在“毒辣”。
●私以为马利克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一旦开始呓语神叨、独白回忆,他所有的人物都像是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也许他/她们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故事,然而在同质化的空灵语气和诗化用词下,一切形象塑造都变得毫无辨识度,仅仅像是同一个性格的人一遍又一遍地以局外人的身份抽离地经历了不同的命运。
●卡司多么强大啊 摄影多么出色啊 主题多么高尚啊 电影多闷啊。。。
●大学,录像?2009/2/3午夜在CCTV-6又看了一遍,4星降为3星,用旁白来反思战争太生硬了,难道情节和画面不能自己说话吗?
●早年资料馆还是哪儿看的版本连日语都翻译了,此时再看没翻译的,突然理解了男主被日本人围困时的眼神。毕竟哪个战争不残酷呢?诗意的背后恰是,以语言作为表征的,人与人之间的无法体谅。是谓权欲造成的误解,是谓…战争的根源。 至于马利克独此一家的对二战的诗意表达,和其它重视听和战争场面的片子有何不同,我想引用茨威格来说明—— 对其他片子而言,“战争是奇遇,创作者离得遥远,从而赋予战争一种英雄色彩和浪漫色彩。他们看到的战争始终是在教科书和美术馆的绘画中看到的战争:骑兵们穿着显眼的戎装,进行着眼花缭乱的厮杀;致命一枪总是击中心脏;壮烈牺牲的场面,而全军则在嘹亮的凯歌声中胜利前进。” 而马利克则不,这片便成了把生命的温柔乡、谣曲、情义、爱、信念、理想和战争的懦弱、恐惧、狭隘、无知、凶残交汇而成的诗剧。
●泰伦斯马力克二十年磨一剑的诗意战争片,获金熊奖。群星荟萃,叙事意识流,配乐饱含深情。大量孤岛丛林的动植物空镜头、树缝中透出的丁达尔光与闪回抒情镜头反衬出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渺小与无助。上帝缺席;所有人都只能臣服于运气;士兵如狗,草,尘土般卑微无力。缺点是独白泛滥,节奏过慢。(8.3/10)
《细细的红线》观后感(一):絕無劇透
1. 我是一個沉悶的人.
2. 看了這部沉悶的片.
3. 另外一群沉悶的人也有看啊, 並且給它一個沉悶的獎.
4. 為甚麼澳大利亞人會覺得這個是外語片?
《细细的红线》观后感(二):战争的残酷啊
前几天在CCTV6看了 此片,深受感动。
战争是那么的残酷,一个个生命不知被什么推上前线,生命本来应该拿来享受这美好的生活的,但很多生命就因为战争而被剥夺了其生活的权利和机会。
《细细的红线》观后感(三):残酷战争
瓜岛战役是太平洋战场上一场非常残酷激烈的战斗,美日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各种作品不管是电影还是游戏中都有体现。这部影片给我的感觉虽然画面不是很血腥暴力,但是你又能从各方面感觉到战争的残酷。
《细细的红线》观后感(四):能把战争片拍那么美!
信仰,绿野,生命。一切在战火中交织。死亡,杀人,泪水,每天他们的心灵都面对极限的挑战。
可是,我觉得很美。没看过战争片拍得那么美。那些美丽的风景,若不是在战火中,可能不觉得那么美吧。
眼睛累的时候出去休息看到这个片,喜欢上了。
《细细的红线》观后感(五):so moved
戰爭不會為我們帶來榮譽
不會為我們帶來和平
它把我們變成野狗
荼毒人們的心靈
這可怕的惡魔
從哪裏來
怎么會潛伏在世間上
原因和根源是什么
是誰在殺僇我們
剝奪我們生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