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人恋家,平时没事,就喜欢呆在家里。但,对家又没有多少归属感,没有什么概念。
这些年,母亲常常吩咐我,没事少回家,在外面多抓钱就行了。回家干啥,我还得给你做饭,还得伺候你。
父亲也会跟我讲通俗的道理:譬如,男子汉,志在四方。譬如,天高任鸟飞。再譬如,一个大男人老是围着家门口转悠,以后能有啥出息?就是天天窝家里,大眼瞪小眼,有什么用?不出去赚钱,老婆孩子喝西北风吗?
这林林总总,也导致,我不像许多人一样,心中常怀着浓浓的思乡之情。
基于此,与其说是在恋家,不如说是在迷恋一个自我设置的狭小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可以卸下防备,可以找寻到一丝丝的安全感。
是的呢,我和许多人一样,常常没有安全感的呢。而我所谓没有安全感,可能跟儿时的一些经历有关。
很小的时候,但凡放假,父亲和母亲总会把我送到亲戚家生活,他们要忙生意,忙着挣钱养家,而放了假的我,整天在家呆着,会分散他们很多的精力。
七大姑八大姨家,几乎住了个遍。可是,亲戚终归是亲戚,只是有着血缘关系,哪怕再亲,终归不是一家人,终归没有在自个家随意。
一次,我的嗓子发炎,说话沙哑疼痛。
恰巧亲戚家有其时流行的金嗓子喉宝,亲戚取了一颗递给我,我含在嘴里,实在受不了它辛辣的味道,勉强含了一会,便吐掉了。
亲戚不悦,冲着我说,你吐了干啥?
当时,我并没有觉得什么。
过后,想想亲戚的眼神与不耐烦的表情,他可能是嫌我浪费了价格不算低的金嗓子喉宝了,一颗高低也划到1块钱呢。
吃饭的时候吧,亲戚总是说着这个菜贵那个菜贵之类的话,两口子还时不时地进行微妙的眼神交流,搞得我都不好意思夹菜。
虽然年幼,但隐隐约约还是能明白大人的心思的。也是因为年龄的缘故,并不懂得寄人篱下的意思,现在想想,可不就是寄人篱下吗?
既然寄人篱下了,咱就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要懂规矩,不能和人家的孩子抢零食,抢玩具。
亲戚赶集回来,他自己的孩子可以跑过去,自由翻找菜篮里的零食与水果,咱则要木讷地站在远处,傻傻望着,等待亲戚主动分配零食或水果,或等待亲戚的孩子二次分配。
也是因为有了这样式的经历,我不愿去亲戚家,长大后,也不愿意去。
我没有埋怨亲戚的意思,相反,还保有充分的理解。毕竟,那个年代,生活水平低下,添一张嘴,也就意味着一笔不小的开销。
只是,我需要找到归属感,找到当主人的感觉。这种感觉,似乎只有在姥姥外爷家才可以找寻到。
可是,你知道,乡下人的领地意识是很强的。
像我这样一个外来户到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村子,被小伙伴们欺负,是很自然的现象。
可能,有的人会说,都是小朋友嘛,打打架,很正常,何必较真呢?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很多时候,并不是小朋友之间的打打闹闹,背后有大人在唆使,在起哄。
有的大人会跟自家孩子说,儿子,你揍他,看能揍过他不?
这里的他,自然指的是我。
一个不行,就上两个,以至于,许多时候,我平白无故,稀里糊涂地就被几个孩子揍一顿。
我的姥姥因为身体的原因,一辈子没有生育,母亲是老人唯一的孩子,还是从别家过继来的。
在乡下,无儿无女,特别是没有儿子撑腰,对于村里的其他人来说,你就是个软柿子,想什么时候捏就什么时候捏。
我孤僻,古怪的性格,以及骨子里的嫉恶如仇,便在那时候慢慢形成了。
我曾诅咒村子里的人全死绝!
小孩子是被大人唆使的,而大人们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
我琢磨着,是因为我们家过得好,因为他们是个穷逼,心里嫉妒,便把内心的不满通过自家孩子发泄到我身上,以此找到内心里的平衡。
因为你过得好,所以看你不顺眼,就想拾掇你,你能把我怎样?
然而,他们见了我的父亲,却又是一副毕恭毕敬样。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