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零年》观后感100字

  《德意志零年》是一部由罗伯托·罗西里尼执导,Edmund Moeschke / Ernst Pittschau / Ingetraud Hinz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德意志零年》精选点评:

  ●找不到好的字幕,无论是DVD碟版还是在线视频版,都不能翻译到位。糟蹋了电影和观影。

  ●跟着罗西里尼的镜头走观战后真实的柏林,一片废墟。开场就在面对用电超标的问题,「断电」除了是对生活物质贫瘠艰辛的直接描写外,也是喻指光明未至阴影仍在。断壁残垣中响起希特勒的回魂之声,听得人毛骨悚然,更可怕的是纳粹的幽灵真的得到了召唤,还附身于纯洁良善少年。教堂的福音从天而降,悲悯的俯视这片苦难的土地。

  ●1946年8月罗西里尼九岁的儿子猝然离世,几近崩溃的罗西里尼将所有的悲痛都融化在了这部德意志零年中,在小主人公的身上似乎就能看到罗西里尼儿子的影子。战争不管是对受害国还是发起国伤害都是深重的而战争对孩子的伤害更是重中之重。罗西里尼曾经说不相信上帝但是为何他的电影中处处有上帝的影子呢?

  ●【战争三部曲之三】Rossellini Presents: “停战协议签订后,意大利仍被德国占领,所以我渴望见到德国的败落。” 丫够狠的,所以跑到战败国抒写悲剧。

  ●世影史:影片主要讲述战争给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战争不仅使人民陷入饥饿贫困,还是儿童的心理产生畸形。开场的长镜头展现了1945年纳粹垮台之前的柏林废墟全貌,既是写实的,又仿佛是迷幻的旅程。影片表面上把这个儿童产生杀父和自杀的心理归咎于一个老师的教育错误,实际上是在揭露德国的纳粹主义。

  ●罗西里尼“战后三部曲”之三。人民生活困顿,少年心理扭曲,在其老师错误的引导下杀父最后自杀。“通货膨胀带走了我的财产,希特勒带走了我的孩子。”,其实是在批判纳粹。

  ●看到战争加诸与孩子身上的种种扭曲,总让人唏嘘不已!8d111b66-d487-11df-bcc7-0015c55db73d/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就如片子里的一句台词,这一切都是社会现实造就的,儿童心灵的扭曲以及行为背后的逻辑,是纳粹主义和战争后生活困顿与无奈。最后一跳,真的是让人心碎。

  ●生命和废墟一样被抽走了,绝望将孩子逼上绝路。不是赎罪而是解脱,临死前的孩子用那个喷嘴对准额头和影子,对准包围他的废墟,开枪,开枪……在这里呈现了悲剧。他希望用爆炸性的身体,炸毁这里的废墟,一种稚气未脱的尖锐激情给世界划上最为鲜血淋漓的伤口。

  ●3.5。感覺是Rossellini過渡到心理寫實主義的一個習作,試著採取更長的時延,更具流動性(焦慮感?)的攝影機運動,在一座徒存斷垣殘壁的城市裡(像與時間賽跑搶拍,對現實的類新聞性捕捉與反應想到《三峽好人》,只是沒搞火箭升空),捕捉一個更不容易被預測的人物——容易將任何「灼人秘密」放大成負能量黑洞的脆弱兒童心靈——因此讓片長要長不長?老師一角:同性戀與納粹之連結的刻板印象。末段獨走時聽見的教堂鐘聲,佇立的路人,《幸福的拉札洛》。弱者應死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意識形態,男孩想幫助家庭減輕負擔之「善念」。收尾的獨行很好,是那種足以寫入電影現代性之發展節點的好(下啟Antonioni),充滿非理性衝動、無法輕易邏輯化、讓觀者措手不及又隱隱共感。 末段特別糊,是拍攝時就故意用粗顆?還是原始膠卷不良?

  《德意志零年》观后感(一):被炸开的战争谎言

  第二次接触罗西里尼,之前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只坚持看了个开头就没能继续。

  这部还好,更多纪录片的味道,现实主义的比较淋漓,通过一个小男孩的挣扎、杀父、以及自杀来表现战后德国的穷苦控诉战争的不人性。

  比较喜欢的是最后小男孩自杀前的一连串处理,街上加入别的小孩的足球玩,爬上破败空洞的大楼,脱下西服坐了一次滑梯,然后,轰然而逝。逐步加深,撕扯人心。

  《德意志零年》观后感(二):德意志零年

  以父亲之死为临界,死前是典型新现实主义,内容是普通人为了基本生存条件所挣扎;死后偏向内心现实主义,隔着一定距离展现孩子已经无家可归,既是物质上的,也是精神上的家。罗西里尼在这里突破了意大利新现实只描写意大利人的生活的局限,然而这次实践表现新现实主义的美学思想同样适用于德国,因为德国与意大利一样,战前被法西斯控制而民不聊生,战后则充斥着断瓦颓垣和同样荒废了的人民的内心。

  《德意志零年》观后感(三):德意志零年

  在埃德蒙看來,“罪惡”的誘因卻是因為老師的一句話——要死的總會死,早死還能減輕負擔。因此,當老師得知其弑父的行為而扇了他耳光並咒罵他為“殺人犯”時,埃德蒙終於再也無法承受。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導演羅西裏尼把教堂和聖潔的風琴聲擺在了埃德蒙的面前,對埃德蒙而言,這個“慈愛”的代言人只是一個符號,在這個時代、這個地方,沒有任何意義。於是,埃德蒙轉身背過教堂,向相反的方向走去。與其說是埃德蒙背棄了“慈愛”,不如說是“慈愛”背棄了埃德蒙、背棄了這個世界、背棄了人性。

  《德意志零年》观后感(四):天才仍旧是很珍贵的

  今日上课老师放了《德意志零年》。

  战后的最悲惨的地方是柏林。

  因为穷困潦倒,残破不堪,而且,没有同情。

  罗西里尼就在电影的开头,给予这个城市很多的镜头,

  城市,在这个电影里,成为了主题。

  老师说:“能看到这个地方的罗西里尼。。。。是很棒的。

  艺术家还是有很可贵的地方的。

  虽然艺术家的生活一向被人们指摘,

  但是大多数艺术家的灵魂,尤其是作品中的灵魂,

  仍旧是我们最珍贵的馈赠。”

  当然!

  天才仍旧是很珍贵的!

  我面对意大利新现实诸君,就会觉得说“不稀罕天才”很亵渎他们似的。

  他们都是好人。

  当然,天才是很珍贵的。

  我极愿望在作品中膜拜他们,

  同时,不在生活中忍受他们。。。。。而已。

  《德意志零年》观后感(五):现实主义对戏剧性的兼容

  被巴赞称为现实主义典范的罗西里尼电影,实际上配乐、剧情甚至剪辑都是十分戏剧性的,这也暗示出戏剧性和现实性兼容的可能性。1.再次想起《饲养乌鸦》这部片子,同样的毒杀和弑父,卡洛斯有意使用巧合性情节和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避免了伦理上的困境,而罗西里尼则几乎没有省略地再现了下毒成功的全过程,这一举动既是打破贫困生活的残酷循环,又是使人通向地狱的创伤之核心。对于创伤核心的直接展示,不回避的伦理拷问,正是这样无感情的客观表象真正向道不明的真实和现实敞开。 2.影片的剪辑节奏很快,运动致使摄影机的存在感也很强,戏剧性配乐更加重了电影性的存在(而非纪实性),或许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渊源于战时新闻摄影的缘故。但它奇特地继承了新闻摄影的现场感和真实性,这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环境、道具细节、影像质感、角色细节、演员的无传记性等等。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