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男孩》是一本由[美] 大卫·谢夫著作,雅众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漂亮男孩》精选点评:
●没想到原著写得这么顺滑好读,不算是小说类,归到非虚构更合适。作者把一个父亲的心理活动刻画的足够真挚准确,即使翻译依然没有太多减损。那种自然而然的反思、心碎、爱、恨、痛苦、分裂、绝望、再燃希望,跨越了文化、国界。庆幸Nic出生在美国,虽然青少年时期染上毒瘾,却有较好的心理咨询、康复体系。看这样的作品,无法立起任何道德评判,是在接受作者倾谈的一切。读完后查到两人资料,还好,nic还活着,他也成了作家,把年少时的天赋表现出了部分。这才是一次次心碎、追问、干预、帮助,带着最大的勇气、爱意、理性爱着自己的漂亮男孩的父亲,最感到快慰的吧。
●“爸爸,哥哥好像拿走了我的八美元。”
●好看到飞起的一本纪实传记,心心念念到浑身哆嗦也坚持着啃完了最后60多页。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包容究竟要到何种地步才能收敛克制?为尼克的父母不值,可又不希望聪明的大好青年死于各种毒品混合物。如果子女能反过来想想父母的感情和责任怎么就那么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了,或许在弯路歧路作大死的过程中能稍微拖缓一点脚步,否则就是咎由自取,落得个自生自灭的结局一了百了好了。
●看短评觉得很老套,可是读了第一部分觉得还是有阅读粘度~反反复复的康复-复吸-康复-复吸……。美国问题,美国家庭,美国社会……
●看了12天那,3.5。一个父亲的角度,更凸显做父母的不易。毒品有那么大魔力吗?这本书讲了很多毒品的知识,也从侧面写了吸毒的感受,但其实我是想看一个以第一人称写吸毒者的感受的书啦。 “怨恨就像自己吃下毒药,然后等着另一个人死去” “生过六个孩子并不会使你成为一个好的妇产科医生”
●结局落在了一切未知的头上,我感慨于这世间无私的爱,可以让自身无条件的在摧毁和愈合的边缘挣扎。 我反复想着父亲在床头,不敢接起电话的场景,他读到莎士比亚的诗,他终于有理由爱上痛苦。 这种痛苦希望世间不要再拥有。
●读了很久。之前看过改编电影,一般。读过原著发现,这不算那种特别适合改编的书,电影画面不是展示书中精髓的最好的媒介。这本书以瘾君子的父亲为视角,感情很饱满,电影没有抓住那种在失望、希望、绝望之间无止尽循环的感情。美国的中小学里应该让孩子多读读这种书,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尼克了。
●足够诚恳,足够真实,以至于会由衷地与大卫一起担心尼克复吸。毒瘾是一种病,不同的是得这种病的人会被指责,这是很矛盾的事。人生充满了这样的矛盾,大卫感触深切。
●3.5
●从刚进茶组了解到beautiful boy到看完原著也有一年多了。被美国儿童成长环境震惊到了,他们丰富的课程内容,实践活动,家庭作业。测量淋浴与泡澡的用水量、与朋友一起玩打击乐、写研究报告寄给杂志刊登、在家举办爵士乐派对、写歌冲浪,与之相比,我的学校生活无趣了许多……(蓝色封面比黄色外皮好看多了
《漂亮男孩》读后感(一):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有机会康复的灵魂。
太难过的一本,毒瘾这个看似离我们很遥远的词,其实也在一步步渗入我们的国家,近些年来吸毒的新闻要比前些年更多,从小就知道要拒绝黄赌毒,却没有人这么直接又坦率的告诉我们毒品究竟会带来什么,会如何破坏一个人的身体,如何控制一个人的精神,如何折磨吸毒者的朋友与家人。
对于吸毒者,我们的态度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一棍打死还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本书给了我一些新的视角,对于吸毒行为,我们应该毫不犹豫的坚定的表示谴责与拒绝,但更重要的是面对吸毒者,我们应该去引导帮助他们去康复。吸毒想要凭借自己的意志来康复基本是痴人说梦,康复和复发也宛如并蒂双花,但那不是他们自愿的,就像厌食症的人们也许初衷只是想稍微瘦一点,但人的意志力与精神远比我们想的要脆弱,很多时候真的只有触底后才能够坚强的挣扎着自救,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有机会康复的灵魂。
就像作者面对自己儿子一次次的康复,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复发,他绝望,痛苦,恐惧,却永远愿意再试一次,每一次都把自己的儿子推向康复。也许戒毒是一场永远不会停止的抗争,稍有松懈就会全盘皆输,但不管多难,最艰难的都是吸毒者本人,他一直在挣扎,在对抗,为了守住自己的理智与灵魂。
《漂亮男孩》读后感(二):关于毒品,吸毒的认识
讲述一个吸毒者在家人帮助下戒毒的故事。行文流畅,感情真挚动人。 之前对于毒品的了解仅仅浮于表面,这本书带来了全面的认识。 “幸运的是有一个漂亮男孩,不幸的是他有可怕的疾病;幸运的是有爱和欢乐、不幸的是有痛苦和悲伤;幸运的是故事没有结束。” 青少年吸毒会导致他们很难建立起自我认同感、掌握知识技能和学会自我控制。有毒品问题的青少年无法为成年角色做好准备。 毒品毁掉的不仅是一个人,还有一个家庭。家庭的情绪取决于吸毒者的情况。吸毒者的父母通常会得一中创伤后压力综合症,并因毒瘾反复发作的性质而随之变得更加严重。 在所有毒品中,冰毒的危害是最大的。许多冰毒吸食者会神经质抽搐以及出现听觉和视觉的幻觉、强烈的被害妄想症。这些会导致暴力和攻击。因吸食冰毒而杀死自己孩子的母亲大有人在。 关于毒品危害的普及教育真的很有必要,父母应该多加留意,防微杜渐。复发是康复的一部分,不要放弃希望。 在贾雷德·戴蒙德《第三种黑猩猩》中作者解释了为什么人类在知道毒品对身体有害的前提下还是会去尝试吸毒,他认为人类吸毒的背后是残障原理。有害的身体构造与行为,构成了有效的指标,显示发出讯号的个体是诚实的:正是因为那些形制特征或行为特征令个体陷于残障的境地,所以那个个体必然是优越的。这是人类吸毒的原始目的。但是复杂的行为有自己的生命史(内部逻辑),可以超越原始的目的,而且复杂行为可能当初就有多重功能。所以现代人类吸毒的原因不止这一个。
《漂亮男孩》读后感(三):一点不够成熟的书评
读的时候,痛苦心碎又愤怒。 当尼克在垃圾桶后面蜷缩、伪造签名、破门偷东西、开车疯狂越过大半个美国时,我一次次地想,我如果是这个父亲,我大概要放手了。可当我读到尼克竭尽全力想再去大学读书,在加州骑行,帮助其他瘾君子时,我又一次次地想,这样一个漂亮男孩,我不舍得看他一次次坠入深渊。 读这本书的时候,最令我有感触的不是尼克的一次次堕落。说实在的,作为一个中国孩子,从小受到的毒品教育太多了。最令我惊诧的是这位父亲,这种亲情的力量使他无法对自己的儿子坐视不理。他也在儿子的毒瘾中挣扎,不停的思考是他教育的哪一步出了问题。他坚信毒品只是把他才华横溢的乖儿子藏起来了。他在一次次的绝望中又一次次满怀希望的把尼克送进康复之家。尼克会康复吗?他不知道,他只是抓住那一点点希望之光,祈求光明照亮他的儿子。 大概两年前我在b站看了一部德国电影《堕落街》。这是一部十分写实的电影,我一度怀疑这些演员是不是真的嗑了药之后才在镜头前表演。里面的女主角生活在嬉皮士、摇滚乐兴盛的八十年代。开始时,她是那样一个美丽的姑娘,拥有干净的眼神,饱满的脸颊,修长的双腿。后来她像尼克一样,从大麻开始,一步步掉入毒品的深渊。没有钱就偷钱,偷不来就卖淫……她知道她在堕落吗?她跟尼克一样,无数次发誓要戒掉毒品,最终却以在加油站厕所隔间注射冰毒而告终。
《堕落街》的最后,女孩躲进了乡下,独白说她已经几年不碰毒品了。可当我搜索这个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时,却发现现实中的女主终究还是没有抵挡住毒品的诱惑。
尼克会克服毒瘾吗?我不知道。我希望他可以。
《漂亮男孩》读后感(四):《漂亮男孩》:家有瘾君子
经常观看美国的电视剧或电影的观众,可能对荧屏上出现的毒品——主要是大麻、可卡因,以及摇头丸与冰毒不会太觉陌生,何况还有几部收获口碑与效益并存的佳作,就聚焦于毒品行业:《绝命毒师》《毒枭》《毒枭:墨西哥》。就连以主打青春校园题材著称的《河谷镇》,也不甘落伍。在某种程度上,《河谷镇》并非跟风,因为吸食毒品甚至还上瘾者日趋年轻化,这些人,始终生活在光鲜的美国背后。
在国家有关部门或非政府组织的统计表上,他们只不过是冷冰冰的、可怕的数字的组成部分,但是,每个或许都代表着某一破碎的家庭。家有瘾君子是种怎样的体验?普通、圆满、中产阶级式的幸福家庭或许很难想象。但是作家大卫·谢夫通过《漂亮男孩》一书表明,它可能意味着许许多多无眠的夜晚(对父母来说),(瘾君子)屡次违背承诺,甚至还触犯到法律,以及重建人生所具有的极高挑战,更不用提无限的内疚与愧悔。
大卫·谢夫与第一个妻子维基育有一子,尼克。可婚后不久,大卫打破了婚姻誓言,令这桩婚姻走到终点,经历了一番波折后才与凯伦,第二任妻子结婚。尼克,在亲生父母之间来来回回:上学期间跟着父亲生活,假期则跟母亲一起。年纪甚小的他,不得不经历家庭破碎,这一在很多人看来不利于孩子成长的过往。尽管如此,他还是健健康康地长大了,面相俊朗,身材健硕,还考取了名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直至父亲大卫无意间发现他吸食大麻,然后是难以抵抗的冰毒。
这对大卫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自然,尼克无心学业,冰毒上瘾情况愈发严重,甚至到了形销骨立的地步。艰难而痛苦的思索过后,大卫和凯伦决定送他进入康复机构戒断(在发现尼克吸食大麻的早先,他们就略显滞后地迫使尼克戒断),其中包含无数次和他的推心置腹,以及遭遇“背叛”带来的心碎与无助。尼克偶尔也能表现出一定的合作与自制,有时却几乎变成另外一个人,以至于大卫感叹,尼克的身体内有两个人格,其一是他熟悉的漂亮男孩,另一个则是格外陌生的破坏分子。
尼克并不孤独,大卫自己在大学深造时就曾吸食大麻。不过幸运的是,大卫并没有沉溺其中,没有继续尝试其他更能导致上瘾的毒品。他选择保留这一事实,以便维持自己在儿子跟前的权威,但这似乎起到了相反的效果。大卫不止一次地想过,如果自己推心置腹,也许儿子就不必经受这一切,也许他能顺利地完成学业,过着为他预想的人生道路,而非戒断又复发。但他也不乏反思性地承认,类似的感情,可能正中瘾君子的“圈套”,因为破碎的家庭也好,同龄人的社交压力也罢,都不曾百分百地迫使孩子们,相反,他们是自愿走向毒品的怀抱,尽管需要整个家庭的努力(主要是他自己)才有可能将其拽回。
家有瘾君子绝非美妙的体验。相反,它消耗精力、宽容、信任,以及爱,当然,戒断的过程还会不断蚕食家庭的金库直至见底。每位瘾君子,都是一个独特的宇宙,有着相异的背景、毅力、耐心,但《漂亮男孩》的作者强调,如果尼克的案例或对其他人有意义的话,它可能在于,尽管诸如康复之家存在着某些不足,尽管瘾君子的部分行为,(如果可以参考这方面的研究)的确是毒品本身所致,而非基于自由意志,但还是早发现早戒断为好,切不可侥幸。
《漂亮男孩》读后感(五):我们不只是养育孩子,更是要成为父母
说实话,以前我对这类题材的书一点都不感兴趣,但自从得知肚子里的孩子是男宝宝后,不仅上网搜寻许多育儿书籍,也分外留意适合亲子共读的作品,在意外和幸运之下便读了这本书。说实话,挺震撼,因为我的担忧并非多余。孩子的生活环境从来都残酷,古今中外都如此,发育完全,经历世事的成人尚且觉得艰难困惑,何况心智尚未完全的孩子置身其中亦有不可避免恐慌和手足无措。
不专业的定义,就我而言,这本书是一部有虚构成分的纪实文学,它并不仅仅只达到了艺术的真实,实际上它就是真实的艺术。书中讲述的故事确确实实发生或正在现实中发生,因此我们不难想象、感同身受,并毫无阅读障碍。
我们可能尚未为人父母,但是我们一定是子女,如果有幸,我们会成为父母,因而会被赐予生命中最柔软、最脆弱的部分,虽然甚是美好。也许是因为太美好,所以潜在的危机容易被忽视。
尼克是个特殊的男孩,但他和所有凡人一样,也有父母,当然,他的父母也是凡人。
成绩出色,各方面优秀,你会觉得那是别人的孩子;抽烟吸毒,打架早恋,你也会觉得自己的孩子肯定不会。在教育上,我们往往陷入两种极端。
诗人舒婷曾劝作家唐敏不要生孩子,说她养的猫死了都哭得半死不活的,如果养了孩子,该怎么办,到他们这一代,同性恋、艾滋病、战争、吸毒,什么都可能发生。诗人不愧被称为伟大的预言家,这些事哪一件不是迫在眉睫,被立法、被呼吁立法、被恐慌。
当你看到一个吸毒的人堕落、沉沦,或许你认为他罪有应得,如果他是个孩子你可能会同情、怜悯、惋惜,如果他是你的孩子,你会觉得你有罪,但罪不至此。
本书取材于真实的经历和事件,细节生动,极富感染力。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或许是在隐晦地暗示:我们都可能成为当事人。过于官方的说教着实令人生厌,而本书作者大卫·谢夫,提供了很好的范式。本书浓缩了丰富的案例和相关的专业知识,是有助义的参考。
本书非凡的现实意义在于提出问题并引发思考,而并非武断地下定论和给出答案。正如作品所说,每个家庭都有每个家庭的情况,这种引导性的启发,远远好过那些不切实际、千篇一律、包治百病的说教。
以前我们说生养孩子,而现在我们用养育这个词。落脚点已经放在教育上。我常常因为某方面做得不好而没有自信或许更恰当地说是底气去教育孩子,书中尼克的父亲也有同样的困惑,他在年少时有吸毒的经历,面对吸毒的尼克,他慌乱不知所措,坦诚那给自己带来的伤害,希望能以此劝诫,但却使事态更加严重。作者得出结论,不必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一切。对于孩子的过错,我们只进行干预,在他们面前我们的角色是父母而不是自己,同样我们不只是父母也是自己,有权保护自己的隐私。
当看到吸食毒品的尼克在行驶于高速公路的车里歇斯底里地喊道:“这是我的人生!”,我的内心再次为此震颤。父母到底该不该对孩子的人生进行干预,如果可以,应进行到什么样的程度为恰当?对于当代人,这真是个棘手的问题。
随着子女的长大,与父母日渐疏离,渐行渐远,或许正是这个原因,我们并不能保证能教育好孩子,我们只能慢慢学会做父母,毕竟当我们彻底离开,他们仍然在继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