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以作夜》是一部由弗朗索瓦·特吕弗执导,杰奎琳·比塞特 / 瓦伦蒂娜·格特斯 / 达尼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以作夜》精选点评:
●看完的时候相当喜欢 :)
●戏内戏外种种波折汇聚成片场的那些事儿,特吕弗将自己的迷影情结注入其中,饶有趣味~
●美么?我只看到满屏虚假。去看看戈达尔的《蔑视》就知道他为何讨厌《日以作夜》了,如果说这种自反本质上是对虚假性的揭示的话,那也应该如《蔑视》般把生活的虚假性和戏剧性一同摆上台面,而非如特吕弗般在调度上、在台词里,都承认电影的虚假,都承认”生活比电影更重要",如康赫所说,“想想当初新浪潮的口号是什么?电影应该是斗争,应该和生活是一体。”到这一部,没法再掩饰对特吕弗的不喜欢,不喜欢不源于他本质上的凉薄,而是他后期的不真诚,或许只有《四百击》和《祖与占》是真诚的。
●各种辛酸真有共鸣啊……
●拍电影过程中的故事,轻松好看,想想编剧颇为偷懒,不过各个角色典型鲜活也不失为一个好故事。70s的服装现在看起来也很潮呀。记住了Nathalie Baye
●“拍电影就像在西部赶马车,开始你总是希望有一趟心旷神怡的旅程,但很快你只希望能平安抵达目的地”;特吕弗从来没有“欧洲大师”的“气质”,在我眼里,他只是一个比我们更加热爱电影的普通人,仅此而已;PS,在“导演”的研习书籍中,疙瘩的名字赫然在列~~~
●世影史:特吕弗将影片的剧情与演员们的日常生活巧妙结合起来,企图打破演员固有的思维方式,从而达到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境界。影片表现出一部电影拍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棘手的难题,演员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经费带来的压力以及拍摄时间的紧迫。
●饰演了导演的特吕弗在本片里拍了一部电影,更像是特吕弗在拍自己的人生,不外乎表达了一种关于拍电影的情怀,以及对电影本身的热爱,影片真实又饱含戏剧性,招牌的配乐与长镜头玩得依旧很溜,以及长大了的安托万真是俊。
●你是需要电影传达出的信息,还是热衷于电影本身。你想从她身上看到自己,还是会为她把自我抛弃。
●好棒!继《橄榄树下的情人》后看过最喜欢的关于拍电影的电影,从低调开拍、换角风云到最终杀青,以及期间的种种意外,爱电影的特吕弗拍给爱电影的观众,几段梦境都很有意思。而片中的一些讽刺也十分有趣:电影不如房地产赚钱,数字小姐,以及法国人混乱的感情生活...拍猫那一场是即兴发挥吗,好玩!
《日以作夜》观后感(一):日以作夜
弗朗索瓦·特吕弗以戏中戏的模式把戏里戏外两条线同步进行着,在戏内的拍摄手法上可以看成教科书式的典范,对场记、镜头、服装、道具、表演手法等等导演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以及细微末节的调整、以及应对各种意外事件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导演对影片的呵护,一部向电影致敬的影片,没有《天堂电影院》的煽情,而以细节见长。
《日以作夜》观后感(二):不就是短评太长吗
一开始的时候就想到了伍迪艾伦的好莱坞结局,发现老头在拍电影方面还是学了不少特吕弗。对这种能看到拍摄过程的电影向来有点害怕,大概就是打破了电影与现实的分界,显得真实冷酷了许多。非常好笑,特别是开门那里。最喜欢的地方莫过于导演三次梦境,最后孩子拿着手杖走到铁门前,拿走了所有公民凯恩的照片。电影不像人生,没有死寂。但我选择生活。我可以为了电影放弃男人但我不会为了男人放弃电影。特吕弗到底是多爱电影才会让我们都陷入这种情感无法自拔呢。电影和人生都一样好,因为都是有特吕弗的地方啊。
《日以作夜》观后感(三):little comment
日以作夜 day for night
片子围绕一个电影的拍摄展开,讲台前幕后、戏里戏外、生活与电影。感觉不是吕弗的一贯风格。
片子提出一个问题:是生活重要还是电影虚拟重要?
也许是这个:演戏太久的人会忘记本来生活的感觉,混淆了真实与虚拟?
片中的每个人,无论是演员、导演、剧务什么,全都有自己的私人生活。
或许是快乐,也或许是悲伤。
但每一个都是你,都是你的人生。
有人说最难演的是自己,那是当然,你觉得是在“演”,就肯定没了自己。
如果没了这个“演”的念头,就不会觉得难演,旁观者可能才会觉得“演”的好。
《日以作夜》观后感(四):La nuit américaine
日以作夜是一个电影技术术语,意思是指在白天拍摄夜景,本片讲的就是一个电影拍摄过程中的故事。电影《Meet Pamela》正在如火如荼的拍摄中,导演Ferrand(弗朗索瓦•特吕弗 François Truffaut饰)不仅要处理电影拍摄的事情,还要忙于照顾演员们的情绪。其中就有脆弱敏感的男主角Alphonse(让-皮埃尔•利奥德 Jean-Pierre Léaud 饰)的感情问题,还有精神受挫的女星Julie Baker(杰奎琳•比塞特 Jacqueline Bisset 饰)。电影还要赶在约定的时间之前完成,拍摄的进展也不甚顺利,一切看起来如此糟糕,《Meet Pamela》还能拍完吗……本片精彩地以“戏中戏”的结构展现了一部电影拍摄的过程。
本片获197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日以作夜》观后感(五):日以继夜
《日以继夜》讲述了一部电影拍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演员之间复杂的关系,制片人对于拍摄日程的种种苛求。特吕弗在影片中亲自担任导演一角,并阐述导演这个职业的特点就在于不断的被别人征求意见,然而有时候自己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尽管剧组中风波不断,但是导演仍然那么的热爱自己这份职业。他对演员说“电影的情景要比生活美好”,而且在导演的梦境中,我们看到一个那么热爱电影的小孩子,他到影院门口偷《公民凯恩》的剧照。“日以继夜”原来的含义是电影拍摄的一种手法,通过滤光镜,从而可以在白天拍摄夜晚的场景。作为这部电影的名字,又暗示了电影拍摄过程中生活和工作的相互颠倒,就好像白天可以变成夜晚一样,现实也可以称为电影的一部分,于是现实中的对话成为了电影中的台词,而且结尾处,无论是现实还是电影,亚历山大都是以死亡为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