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伯德太太经典读后感有感

  《亲爱的伯德太太》是一本由[英] A. J.皮尔斯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0元,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亲爱的伯德太太》精选点评:

  ●暖心的小故事

  ●"Look for the helpers. You will always find people who are helping.” -Fred Roger卸下假装坚强的面具,留一个缝隙让别人去爱你。

  ●2020.2.7 弃 尽管封面设计和配色都很喜欢 但是内容一眼扫过去就让我觉得清淡。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变得铜墙铁壁,委屈,都是无声无息的自我消化。我们好像都有刀枪不入之躯,我们好像总能在现实里如鱼得水。但实际上,我们只是在被迫在假装坚强。

  ●战争时期的暖心故事。世界上好像从来不乏“穿普拉达的恶魔”,也不乏青春洋溢、充满朝气的小萌新,遇上了就是一出精彩纷呈的好戏,这一次,故事发生在杂志社里。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即使在战争时代,我们仍然可以欢笑,可以相爱。太温暖了……

  ●爱让我们明白自己想成为的样子,但战争让我们看到自己真正的模样。虽然伦敦街道面目全非,人们心里千疮百孔,A.J.皮尔斯却带着难能可贵的轻松笔触,在这些缝隙中洒落了悲喜交织的温暖光辉。

  ●看了推荐慕名而来,封面也很有感觉,很期待这本新书~~

  ●非常好的一本通俗小说。适合拍电影的好脚本。故事后半段渐入佳境,情节不复杂却也不落俗套作为作者的处女作,已经非常的了不起了。

  ●一开场小艾拎着菜的同时,也拎着防毒面具的细节就让人可以体会到战火纷飞。小艾实在是一个朝气勃勃、充满激情的形象,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个性,才会让她不忍心让那些读者来信石沉大海,想办法假扮伯德太太回信给予慰藉和建议。在战争面前,无论是前线还是处在后方的人,都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为家人的安危担忧,连自己的日常生活都处于险境

  《亲爱的伯德太太》读后感(一):看着有点气愤的一本书

  《亲爱的伯德太太》,看封面那句“你不用一直假装坚强,你可以留一个缝隙让别人去爱你”,满满的鸡汤风味,实在提不起兴趣。最近网易和豆瓣一直在推,一时也不知道看什么好,于是就看了。 先说一下简介,我怀疑写下简介的人,压根就没有看过这本书。因为看完简介后,会让你产生一种,是不是在看《穿prada的女王》的错觉。然而整本书的主角并不是,伯德太太。 再说一下故事背景,二战,很宏大的背景。让本以为是职场书的档次,一下子就提升了上来。看过的书不多,我印象中《金陵十三钗》是少数能驾驭好大背景的书,当然它的电影,我也很喜欢。最感动的是德国轰炸巴黎咖啡店(在英国)那段,不是因为女主歇斯底里地寻找邦蒂,而是在那个处处可能遭受空袭的时候,消防员小心翼翼地守护普通人的信仰。 整本书,女主人公的行为都让我感觉很生气,虽然我清楚要是没有她那些自以为是的行为,也不会有这本书,可是我还是要说一下。第一,工作中,不顾规定擅自冒充伯德太太,给来信者回信,犯了重大错误还狡辩。第二,责备比尔。假设艾米琳没有主角光环,没有所有人即使她犯了错,也站在她那一边,那么她就是个讨厌的普通人而已。 最后,心疼邦蒂,就算自己缝制好了婚纱,比尔却再也看不到穿上婚纱的邦蒂。

  《亲爱的伯德太太》读后感(二):《亲爱的伯德太太》读后感

  刚刚读完这本《亲爱的伯德太太》。

  拿到这本书,看到书名,想到伯德太太应该是个重要的人物。用“亲爱的”来称呼,伯德太太在书中应该有着发挥正能量的作用。但当我读完此书时,发现伯德太太在书中虽说不是毫无重量的人物,但是并不能说是重要人物,在书中也是一个性格怪癖,三观奇葩,毫无个人魅力的老太太。不能算得上是“掐亲爱的”。这是读完书之后感受到的反差。

  这本书故事大概是:发生在二战的英国伦敦,主人公是20出头的一位善良勇敢热心肠的姑娘艾米。艾米在消防站值班,梦想着成为勇敢的战地记者,一次机会误打误撞进入一家出版社公司的《女性挚友》栏目部门中。全书围绕艾米不忍心看到那么多需要帮助,需要依靠,需要善意的鼓励的女孩妇女们得不到帮助,于是假借伯德太太的名义向这些来信者回信,提供帮助的主线展开。当看到第一次给来信者回信的时候我真正进入了这本书,进入了故事情节,觉得这本书...很有意思。

  书中除了主线之外,还穿插着艾米与邦蒂的友情,与查尔斯的爱情。邦蒂与比尔的爱情。上司柯林斯的风趣幽默和担当,同事凯瑟琳的善良,当然还有上司伯德太太的怪癖和奇葩。

  勇敢的比尔,看到消防队队员比尔在希特勒飞机轰炸伦敦后的救助被困孩子的时候,真是被比尔的勇敢所打动,再想到2019年在网上看到的咱们国家消防员在洪涝,在山火,在地震等等灾害后的勇敢表现,被消防员所打动。为比尔的死感到惋惜。

  这应该是一本三观极正的书,也深刻描绘了主线故事内容的发展,当然肯定也有一些老套鸡汤和名句之类的,最后结局还算不错,但是没有交代干净,艾米的爱情呢?也许这是给留给了读者自己想象的空间?嗯...三观正,主线清晰,支线丰满,为书中的友情爱情,以及善良的人们感到高兴,带给我阳光。所以这本书我给4星。值得一读。

  名句积累:

  1、大多数男人都对胸大无脑深信不疑,而最聪明的做法就是让他们认为你是个白痴,这样你就可以不断奋斗,证明他们全错了。

  2、找到你所擅长的,然后精益求精。这才是关键。

  3、只管尽力去做,做到尽善尽美。

  4、一路向前固然重要,但更应该为自己的信仰挺身而出。

  《亲爱的伯德太太》读后感(三):亲爱的

  网页给我推送了这本书,刚好有时间就打开看看,本来以为会是一本鸡汤治愈文,对这本书的期待并不大,随意打发时间罢了。但是看到了开头,我就知道,这本书我很想看下去。

  书的开头是主角艾米发现报纸上的一则招聘广告,艾米的梦想是当一名记者,当发现这则招聘广告离自己的梦想那么接近,那种激动的心情,和后面一系列的动作,我都仿佛看见了我自己。那种梦想照进现实的感觉真的很美好,并值得为之付出努力。

  艾米以为自己应聘的是《纪事晚报》,结果是《女性挚友》,一下子离自己的梦想远了十万八千里。“我努力想要打起精神,但现实沮丧得可怕”,伯德太太是个不好相处的,可怕的人。艾米的工作其实很简单,挑取合适的信件给伯德太太回复,其他不合适的丢弃,但伯德太太有很多禁忌,很多的来信都不愿意回复。所以,艾米的工作其实有点“艰难”。

  这份简单的工作,艾米却把它变得一点都不简单,甚至有点“危险”。艾米一开始是按照伯德太太的要求,挑选合适的信件,丢弃不合适的信件。但艾米真的是一个善良温暖的人,“对于大多数问题,我都不知道该如何作答,但我确信,一个友善的回复要好过沉默”。

  艾米偷偷的以伯德太太的名义回信,一开始是很忐忑的,但并没有人发现,很多得到帮助的人甚至还写信感谢“伯德太太”,这让艾米感到满足,能安慰到人真的很好。

  故事的高潮是艾米的好闺蜜邦蒂和未婚夫威廉婚前的聚会时,威廉不幸遇难,邦蒂受了很严重的伤,而艾米因为迟到而躲过一难。艾米曾经指责过威廉在工作中不顾自己的安全,威廉对此不赞同。艾米迟到,威廉去找艾米道歉时遇难了,邦蒂认为是艾米害死了威廉。

  艾米的状态很不好,但艾米坚持给邦蒂写信,无论写了多少封,都没有等来邦蒂的回信。艾米在工作中一板一眼,不再继续给来信的读者回信,直到有一天,收到一封和邦蒂身上发生的事情一样的信,信的内容悲伤无助,艾米最后决定回信,“你不是懦夫,更没有令任何人失望,实际上,你应该为自己感到自豪,因为在你最痛苦的时候,你也全力以赴了”。

  因为没有回信的地址,艾米决定把这封回信刊登在杂志上,虽然小心翼翼,但最后还是被伯德太太发现了,面对严重的职责,艾米感觉自己已经一无所有了。

  最后的结局是邦蒂和艾米和好,工作也保住了,皆大欢喜的结局。一个简单的故事,但因为在有战争背景的存在,一切都变得更加温暖。

  我特别喜欢一句话,“对于大多数问题,我都不知道该如何作答,但我确信,一个友善的回复要好过沉默”。在那个背景下的女人生存是多么艰难,有些别人眼里无关重要的事,却能压倒她。一封回信,几句话语,就能给予莫大的帮助,从里向外感到温暖无比。

  突然好想写一封信给自己,给曾经自卑无助的自己,如果当时有人能安慰一下,今天的自己是否能更加温暖,更加优秀,更加热爱这个不美好的世界呢?

  《亲爱的伯德太太》读后感(四):作者A.J.皮尔斯谈《亲爱的伯德太太》创作灵感

  译自youtube:A.J. Pearce shares the inspiration behind her debut novel,Dear Mrs Bird

A.J.皮尔斯谈《亲爱的伯德太太》创作灵感

  撰写《亲爱的伯德太太》的想法萌生于1939年偶尔看到的一本女性杂志。这是一个奇妙的发现,让我得以一瞥那个时代和社会。杂志上应有尽有,不仅可以找到炖羊脑的菜谱,还可以找到如何自己设计泳衣。

  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读者问答”板块。在为撰写小说做调研时,我看了上百封信,有好多都能让我开怀大笑——询问怎么对付雀斑的,或是跟插队的人发生争执该怎么办。然而,最重要的是,我被最艰难时期里遇到难以想象的困境的女性来信数量震撼到了。

  杂志读者有时会很孤独,跟她们的爱人分开了好多年,或是知道自己现在再也见不到他们了。还有一些人遇到了错误的男人,或是“失去理智”而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处境。有些人遭遇的难题我们或许都会感同身受,当然,但愿我们都不会遭遇这些。很多写信来征询建议的人都知道,有些决定会改变她们的一生。

  那些建议提供者的回复也让我很吃惊。她们并不只是陈词滥调,说着“保持冷静,向前看。”的口号。她们大多时候都展现出了同情、支持并提供了实用的帮助。

  慢慢地,这些杂志就成了通往我梦寐以求的写作世界的桥梁,成了那些想要发声的女性的灵感,成了她们想要经历的冒险。

  每当我们谈论起《亲爱的伯德太太》,我都会向她们展示自己收藏的杂志,看到她们很快就被战时英国的女性生活吸引后,我就特别高兴。不管是否处于数码时代,杂志仍是我们大多数人知道、阅读并热爱的一部分,看杂志似乎更容易让我们回到过去。

作者在Facebook上晒出的部分女性杂志

  当我拿起一本有着近八十年历史的杂志时,我常常会好奇,人们最初是在哪里看它的,读者是像我一样坐在厨房里吗?还是在她午餐休息时偷偷瞟一眼?或者是乘公交时深深地陷在故事情节里,车外正掠过炸毁的建筑物?也许她就在空袭期间为防空洞的朋友们朗读,好分散大家的注意力?当然,我永远都不会知道,但有时我会默默为她送上祝福,希望一切都会好转。

  很多出现在《亲爱的伯德太太》中的读者来信的灵感均来源于那些战时杂志上刊登的来信、建议、文章以及专栏。我觉得它们发人深省、感人肺腑并鼓舞人心,而且我对那个时期女性的崇拜感与日俱增。我们的母亲、祖母、曾祖母和朋友们,我希望她们中的一些人可以看一看并且喜欢艾米和邦蒂的故事。很荣幸能够一窥她们生活的世界,并记住这些了不起的女性们。

  《亲爱的伯德太太》读后感(五):我的软肋,我的铠甲

  本文转载自知乎用户:须尽欢

  原文链接: https://zhuanlan.zhihu.com/p/102752986

你不是懦夫,更没有令任何人失望,实际上,你应该为自己感到自豪,因为在你最痛苦的时候,你也全力以赴了。你受伤了,还失去了你最爱的人。不要因为感到沮丧或是害怕就觉得自己是懦夫或做错了事。——《亲爱的伯德太太》

  这两天看了一本新书:《亲爱的伯德太太》。说新其实不新的,只是最近国内来有了中文译本

  这一本书很有迷惑性,也很有错觉性,因为乍一看,以为伯德太太才是书主角,但其实伯德太太仅仅是书中的一个工具人角色,是一个符号。

  作者通过这个符号将对立感营造的很好。同时也将大时代大背景下下女性的喜悲写出了另外的特色。

  全书的95%的角色都是以女性为主导,是以第一人称对女性的自我剖析,自我认知,自我放下,自我解决。

  小说用第一人称是很有挑战的一件事,因为你不能站在上帝视角完整诠释一件事件的始末,视角受到局限,心理描述也很难尽善尽美。更何况这又是A.J.皮尔斯的处女作小说,勇气可嘉。

  不过取巧的是,通过书信往来和大轰炸背景下的共鸣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壁垒降低了门槛,不会让你觉得捉摸不透。

  这本书强调了客观情况下渺小的无奈,但同时也强调了提出困惑的勇气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难能可贵。

  一、二战伦敦大轰炸背景

  全书的背景是在二战时期的伦敦大轰炸期间展开的。这个背景非常重要,既是背景,也推动了书中剧情的走向。随着剧情的发展,前后有五次非常明显的结合。

  那是1940年,我们的主人公,艾米,辞去了律师事务所的工作,梦想成为一名战地女记者。【这里和大背景有了第一次结合】

  当然,事与愿违,她最后却入职了《女性挚友》杂志,做起了女主编伯德太太的助手——初级打字员,负责读者来信版块。

  其实看到这里的时候,结合书名,我想到了《穿普拉达的女王》,但实际上,后面的内容并非描述职场的老旧套路。

  当然,对于伯德太太的描述依旧是有的,她是一位独善其身的标准强势女性,举凡恋爱、政治、战争、宗教等稍有争议的来信一概不予答复,并认为女人们为了支持前线不应该有任何脆弱的表现。【这里和大背景有了第二次结合】

  艾米无法眼睁睁看着迷惘失落的读者继续身处泥淖之中,于是一边给伯德太太筛选符合她心意的来信,一边冒着丢掉工作的风险,偷偷借伯德太太之名给那些需要鼓励和安慰的读者回信,甚至将回信刊登在了期刊上。在这期间,大轰炸的背景结合信件中的内容,互为表里。【这里和大背景有了第三次结合】

  在一次救援过程中,艾米和好友邦蒂的男友威廉产生矛盾。【这里和大背景有了第四次结合】

  在之后邦蒂和威廉的婚前派对前,又一次轰炸来临了。艾米在救援队做志愿者,而威廉担心艾米的安全,这一过程中被炸死了。【这里和大背景第五次的结合】

  一段时间后,事情败露。伯德太太与艾米在老板面前争辩,在好友和同事的帮忙下,再加上艾米的回信的确让期刊销量暴增,最后老板还是留下了艾米,她与好友也重归于好。

  可以说,二战的背景非常特殊,也非常必要。在那样一个场景,你永远不知道明天的太阳和意外谁会先来到。

  在轰炸的背景下,艾米所收到信件里提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带有强烈的“求生欲”。

  这份求生欲是在已经无路可走的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勇气,是在悬崖峭壁旁盛开的一朵花,是在假装坚强后留出的那个让别人发现、找到并来关爱你的缝隙。

  二、软肋与铠甲,对立的营造创造戏剧张力,

“对于大多数问题,我都不知道该如何作答,但我确信,一个友善的回复要好过沉默。”——艾米

  对于艾米来说,那些写信的人拥有无与伦比的勇气,因为信件的这头,是一个陌生的人,是一个陌生的报刊,而她们的问题可能会被所有阅读杂志的人看到。

  所有的回信都是艾米自己。因为伯德太太要么会选择无视那些问题,要么会选择丢弃,在她看来,女性,尤其是在战时状态的女性,必须坚强,容不得一丝脆弱,不管你是一位母亲,还是一位妻子,还是一个女儿。

  所以,那些渴望得到一丝慰藉的女性和勒令女性必须坚强的伯德太太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是全书最明显的对立。

  这是全书第一处对立。

  在全书中其实根本没有什么伯德太太,除了全书开头介绍和结尾艾米穿帮的时候出现过意外,伯德太太在书中存在的价值仅仅是那个时期女性的传统守旧符号象征而已。

  所以,A.J.皮尔斯赋予艾米的角色更多的是去做一个时代的信使,去解决一个现实中存在,但又不允许女性去表达的问题。这必然会引起当下情感冲突与传统女性思维的碰撞。

  这是全书第二处对立。

  第三处对立是艾米自己,贯穿全书始终。

  艾米为了追求战地记者的梦想而放弃原先待遇优厚的律师事务所工作,她渴望逐梦,渴望在战时贡献自己的力量。这里的二战背景可以理解成一个抽象的困境形象。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自己的战争,我们也可能会被空袭。

  有的人会选择继续安逸,有的人会选择追求梦想。此时此刻,突然有了软肋,又突然有了铠甲。

  但如果全书围绕艾米追逐梦想,反倒落了下乘,从第二章便明言艾米失去了梦想的机会,进入到女性杂志里工作。

  她放弃了吗?并没有。

  她努力做着自己的工作,并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在困境中迷茫而不知所措的同胞。

  她知道那些给她写信的人付出的勇气,她知道她们在生活中的假装坚强,她知道她们好不容易褪下那铠甲,显出那软肋,只为得到一声关心,告诉她们,还有希望。

  三、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挣扎

  本书有很多精彩的人物。而恰恰是书名中提到的伯德太太,却是所涉最少。这不免让人觉得有趣。

  如我前面所述,其实,从来没有什么伯德太太,有的只是一个传统的枷锁符号与一个冲击这枷锁的不羁灵魂。

  那些写信的女性,看似挣扎于眼前的情感问题,家庭问题,实则只是走不出社会给女性、给自己画的那个圈。每一个人物都是那样的真实,每一个事件都像发生在身边。

  这要感谢作者了。

  某次,皮尔斯无意间在eBAY上发现一本1939年出版的女性杂志,上面有一个读者来信专栏。皮尔斯对此着迷不已,很快,她又搜集了数百本那个年代的杂志,并以此作为写作《亲爱的伯德太太》的灵感源泉。

“这是让自己沉浸在这个世界里的绝佳方式。你所读的正是当时女性所读的,这对作家来说是一座真正的桥梁。”——A.J.皮尔斯

  说回本书的主人公艾米,她自己的挣扎并不局限于冒用伯德太太回复信件。

  艾米也是一个普通女性,她很爱自己的未婚夫埃蒙德,至少她自己这样认为,但是埃蒙德却抛弃了她,跟另一个女人走了。她向自己提问,究竟是自己犯了不可原谅的过错,还是那个叫温迪的女人太完美以至于埃蒙德不想错过呢?

  她也需要自己的“伯德太太”。

  她自己的心理路程就仿佛是自己在给自己写信。

  但又像医者不能自医一般陷入挣扎。

  那些在她人信件里所展现的坚强在此刻荡然无存。

  在那一刻她才意识到,有些事,真的发生了,会有多难,陷入绝望是有多痛苦,如果有一个人出现给予希望,是一件多么幸福而美好的事情。

  当然,她后来遇上了查尔斯,她同事的弟弟。算是作者给她的处境画上一个句号。但我更好奇的是,让若她便这样一直找不到另一半呢,她又会如何呢?这可能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而其他角色,无论是同事柯林斯,还是挚友邦蒂,A.J.皮尔斯的处理都拿捏地恰到好处。

  因为第一人称的局限,我们始终在艾米的视角下进行情境代入,所以对其他人物的了解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拿邦蒂来说,她一直支持艾米,即便邦蒂因为未婚夫之死对艾米心存芥蒂,但最终,她还是给艾米写了信,准确的说,是写给伯德太太。她知道,那个“伯德太太”的背后,是艾米。

  希望有幸看过这本书的女孩儿在遇到困境时,

  永远都能找到自己的伯德太太。

  你不用一直假装坚强,你可以留一个缝隙让别人去爱你。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