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不乏“小人物”改写“大人物”命运的事情,因为在大人物眼里,“小人物”实在不值得尊重,也不值得一提。在雍正这样的大人物眼里,年羹尧的确是小人物,属于那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小人物。
封建社会,大人物可以决定小人物很多事情,从富贵、到繁华、到落寞、再到生命,大人物都可以决定。雍正与年羹尧是历史上君臣关系的“另类样本”,这场斗争中,没有赢家。
历朝历代,有的权臣弄权十几年、几十年,而年羹尧从人生巅峰到死亡,不到三年。在雍正藩王府邸时候,年羹尧就一直跟随着雍正,在雍正江山没有坐稳、饱受继位质疑的环境下,是年羹尧帮助雍正把江山做实、做稳,雍正当时指天为誓,誓与年羹尧要做“前年君臣的榜样”,我相信,在当时,雍正说出这样的话,情感是真挚的,也是真实的。年羹尧是个能臣,在工作这件事上从来没有让雍正失望过,雍正在位十三年间,唯一一场大胜仗,是年羹尧在大西北打的。人没有十全十美,年羹尧的性格中,傲视天下的自负,不驯中的不屑,是他最后逃无可逃、无路可逃的重要原因。人永远是环境的产物,如果忘记或者放松了自己对私欲,特别是权力的管控,一定会走向覆亡。
能不能做事是臣子的事,什么样的性格也是臣子的事,能不能包容、怎么样用人,那是君王的事。雍正需要年羹尧平定西北时,年羹尧可谓屡建奇功,像一根“定海神针”,代表着大清驻扎在西北,雍正对他好起来是真好,皇家能给的荣誉全部给了他。可是,年羹尧狂傲、自负的性格,让雍正产生的怀疑,雍正担心他拥兵自重,担心他会造反。于是,雍正对年羹尧,是既用着、鼓励着、奖赏着,也怀疑着。君王的心理是强大的,强大到不达目的不罢休,那种坚韧非常人所能及。君王的心理也是敏感的,敏感到容不下别人质疑自己的观点、感觉、尊严。
雍正赐死年羹尧的决策是一个两败俱伤的决策。年羹尧死后三年,雍正多年准备、耗费巨资、耗银数千万的西北之战,因为没有能人,草草收兵,如果年羹尧在,情况一定是另一番结果。年羹尧被雍正赐死时,45岁,正值人生的当打之年,对于大清来说,年羹尧之后,再也没有年羹尧,他骁勇的军事作风,在雍正一朝,没有人可以比。年羹尧之后,雍正在军事上再也没有过胜利,这也是雍正在军事上一辈子的遗憾,可以说,因为年羹尧这个小人物,使得雍正在军事上的业绩和名声远远不及他的父亲康熙和他的儿子乾隆。大人物要的是“口碑”,“口碑”之下,有多少小人物在用生命如履薄冰。
赐死年羹尧后的几年时间,在战场上,雍正无人可用,用的顺手的人不能打仗,大清的边疆战事不断,我不知道雍正有没有后悔过。崇祯听信“身边人”谗言诛杀袁崇焕,导致明朝亡国。雍正赐死年羹尧,顶多是“了了自己一头心思”。
事后,雍正在多个场合提到年羹尧一案,说过“宠之过甚,有以致之”,用现在大白话解释:哎,可惜了,都是因为我过于宠爱年羹尧,才导致他目中无人,最终走向万劫不复。
雍正和年羹尧,是清朝君臣之间的另类“样本”,他们互相鼓励过,互相怀疑过,从彼此信任,到彼此怀疑,到心生怨气,但是,封建社会,永远是一个嘴大一个嘴小,史书上,所有的责任当然都在年羹尧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