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13号》经典观后感1000字

  《阿波罗13号》是一部由朗·霍华德执导,汤姆·汉克斯 / 比尔·帕克斯顿 / 凯文·贝肯主演的一部冒险 / 剧情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波罗13号》精选点评:

  ●主旋律里还不错的片子,不过配乐能不能收敛一下,本来就很主了,音乐还煽成那样~~

  ●美国升空巨制一拍真事儿就国家包袱有点重无非是顾家顾国,全靠事实本身惊险然而也就是一步解决一个困难,辟不出多少蹊径。道具场景演员硬件都没问题的,Gary Sinise扮演临阵被撤换的倒霉宇航员相当动人。

  ●[email protected]天山重看,观影初期看得鸡冻印象深刻,还忍不住想上厕所的片,主旋律不让人嫌拍得好更加不容易,最伟大的最成功的失败,发射前不祥之兆连连,在一堆烂牌里幸好拿到了最好的牌,人的渺小与人的伟大共存,哪怕艰难险阻也永不停歇的探索征程,许多被临摹的镜头语言,比起是否成功登月,更在乎的是倾尽全力让宇航员都活着回来,无数日后火起来的大熟脸,加油飞呀加油人类

  ●时刻揪心的一次成功的失败。对历史事件和航天科技的还原应当非常忠实,而故障重点落在氧、二氧化碳、切入角和安培上既不违科学又普适于观众,尽管剧情张力与观赏性都不如地心引力,但18年前的电影技术先辈仍令人赞叹

  ●"Houston, this is Odyssey. Good to see you again..." There is no rescue in space...

  ●【上海电影节展映】终于在巨幕看了4K版。效果非常棒。真实事件改编,加上NASA训练飞行机营造的真实失重效果,观感极佳。全片虽充斥着航天术语,但也极大地增加了真实感,其实事件本身的一波三折足以扣人心弦、令人揪心、紧张、感动,添加戏剧性桥段和美式主旋律渲染色彩反而是画蛇添足了。四星半

  ●大国在领先领域的压倒性表现,引发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值得我们国人深思。

  ●A successful failure. Tom Hanks演这种角色真的得心应手 年轻的Kevin Bacon reminds me of Alex

  ●由于期待不高,导致收获颇大!

  ●1996年 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音响 Rick Dior 1996年 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剪辑 丹尼尔·P·汉利 1996年 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音响 Steve Pederson

  《阿波罗13号》观后感(一):汉克斯又再次成为美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偶像

  《阿波罗13号》的高难度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这是个真实故事,情节和结局在美国无人不晓,如何营造戏剧悬念?第二,故事涉及大量科技信息,对外行来说犹如天书,如何避免为冒充内行而卖弄高科技语汇?

  《阿波罗13号》观后感(二):人类对未知永恒的追求和向往!

  奥科夫斯基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没有人能永远留在摇篮里。”,人类对太空的追求和探索是这个纷乱嘈杂的世界唯一可以超越所有分歧的东东,每次重温总是在心里得到一次感动,想起我在小时候漆黑夜里仰望天空的梦!

  《阿波罗13号》观后感(三):在人类征服太空的道路上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没有人能永远留在摇篮里。人类对太空的追求和探索是这个纷乱嘈杂的世界唯一可以超越所有分歧的东西。

  《阿波罗13号》观后感(四):美国人的一点炫耀

  第1遍看的时候感动得不行,对控制中心的那些科学家那个崇拜。。。到最近重看了一遍,却一点没有重温当时的感情,越看越觉得不关我什么事鸟,对这段历史太了解了。那实在是NASA的光辉岁月,现在的NASA倒好像是个真正的悲剧。

  《阿波罗13号》观后感(五):让我感动的电影

  典型的美国英雄主义,但结合了国家的使命与荣誉。可以看到宇航员除了热爱自己的事业,无比的自豪感,一样充满了人性化和自由主义精神,这也和我们国家不同的吧,或者我还不大了解我们的宇航员。我看过《飞天英雄》是记录片,部分反映了杨利伟等他们的生活。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