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找替罪羊》是一本由美国亚宾泽协会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别找替罪羊》精选点评:
●我们往往只相信自己看见的东西,这种持续性的盲目,叫作“自我欺骗”,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在盒子里”。在盒子里,我们无法客观地评价他人,无法专心工作,即使做一些正确的事,也会得到与期待完全相反的结果。在盒子里的我们会变得消极而疲惫,还会促使别人也进入盒子之中。只有走出盒子,停止背叛自己,听从本性的呼唤,我们才能轻松生活、高效工作。醍醐灌顶的一本书,帮我重新认识了自己。
●保持恻隐心,保持客观,保持人性 说的都是这件事情
●当我们开始自我背叛-自我辩解-自我欺骗时,我们就走入了思维的盒子。在这个盒子里,我们看不到自身问题,而是把所有的责任推给他人。只有跳出盒子,从一个客观理性的角度看待问题,我们才能做到勇于承担责任,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一点适用于职场、家庭、个人成长等方面。
●原来最大的问题是:你觉得你没有问题,书中通过对话的形式来窥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发现自己是如何经过“自我背叛”“自我辩解”“共谋”等过程一步步走进自我欺骗的盒子里。正如作者所说,走出盒子的办法永远都在我们眼前。想要重新审视自己,就从阅读这本书开始。
●2019第13本。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常人来说,只能改变自己,带动别人那都是意外之喜。
●用故事的形式一步步引出主题,循序渐进挺好的,虽然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对话有点平还好不是那么长,不至于看不下去。看完想到有时候和别人意见不合自己特别委屈,觉得自己都是为对方好实际就是自己在盒子里。看完不至于一下就能跳出盒子,但是会思考是否自己在盒子里改变以往的思维,希望能有助于自己看待和处理问题。
●通过谈话体故事,让我们更能理解“自我欺骗”的概念,随着他们的经历反思自己是否也在“盒子”里,是否也常常自我辩解迁怒他人。我们要学会把别人当成是跟自己一样的人,我们也需要学会道歉,跳出“盒子”。
●当你自我欺骗时,你的心智情感会为你的行为找借口,将责任推脱给他人。你的视角会变得扭曲,你像是给自己套了一个自欺欺人的盒子。你不断攻击盒子之外的人,为“自我欺骗”找证据。
●我常常自我辩解,想让自己看起来无所不知。
●瞄了眼评论大家都好认真在自我反省啊……今天读完后其实很自私地想发脾气真的不太好收场,心里负担也很重哪怕当下是觉得爽了。,希望今年把自己关盒子的时间可以少一些吧。
《别找替罪羊》读后感(一):意识到盒子的存在
这本书整体阅读下来非常流畅,会经常让我联想到自己遇到的人和事。它直接指出了影响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工作和人际关系的问题,让我们意识到问题在哪里。每当错误的想法在脑中出现时,能意识到。也就是能意识到盒子的存在,是最大的收获。
书中内容的总结其他书评已经很详细了,下面列出我认为主要的观点:
不要忘记做一件事情最终的目的
不要仅仅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而争辩
不要用自己的立场去期待别人的行为
不要对他人有任何预设
不要把问题都推给别人,要看到自己的问题
《别找替罪羊》读后感(二):如何不自我辩解从而跳出盒子
“自我辩解”让人把注意力从做事上转移到了自己的身上。
老板说“你这份报告怎么写的,拿去重写!我怀疑你的工作态度有问题”
我...“周末加班两天写出来的报告,而且找了同事先看了的,怎么就不行了!!这老板针对我吧”
于是我对老板就产生了偏见,可能以后怨气会越来越重,导致对老板产生不信任,这样只会“双输”。
所以关键是书中提到的不要“自我背叛”,也就是不忘初心。自己刚进公司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老板是傻子,证明自己真的很诚恳,自己真的很努力。自己进公司是为了贡献自己的力量,换取应得的报酬。
千万不要忘记了初衷,变成了证明自己是对的,老板是傻瓜,我是对的,你是错的,一旦开始陷入这种自我辩解,“你死我亡”的情景的时候人就会变得很狭隘,放大别人的错误,放大自己的优点,找借口,迁怒。
不要忘记自己的初衷,不要忘记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关注结果,不要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了,那时候就相当于进入了盒子,进入了自卫状态,变得盲目。
《别找替罪羊》读后感(三):盒子认知
一、概念
盒子:自我偏执的情绪化后形成的封闭幻想盒
可以理解为一种自我认知与格局
自我背叛:
言行不一致后需要释放的情绪出口。向外是抵抗与愤怒,向内是抑郁与沉默
二、为什么会进入盒子?
原因:自我背叛
后果:放大别人缺点、幻想自我优点、像刺猬一样争锋相对
盒子里的人:需要证明自我不惜扭曲事实
三、怎样走出盒子?
本质:允许为人,把所有人当人看。停止抗拒所有本能性的发展,面对欲望/结果,付出行动,自我诚实,因人有共性与需求,人需要被了解。
技巧:人的问题之所以难解决,并不是因为无法解决,而是因为技巧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技巧是用来锦上添花,真实才是本质
实践: 开放心态、思考、以终为始、珍惜、帮助别人、去沟通
关键: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如何赋予发生事情的含义
看过心理学一些书籍后,会不自觉的发现很多内容是相似的,作者以对话的形式来展开,但对话优点拗口,没有《小强升职记》那样阅读起来通畅。人的问题还是事业、家庭、朋友,我该如何走出不说话的困境,还要继续探索。
《别找替罪羊》读后感(四):“不要试图变得完美,努力去变得更好。”
整本书是一个两天的谈话内容。非常有代入感,没看几页就感觉自己也是谈话的一员,与作者一起在听、在思考、在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维逻辑。随着“谈话”的推进,意识到自己的“盒子”所在,进行了怎样的“自我欺骗”,又是怎样把周围的人也推入他们的“盒子”里,然后愈演愈烈,导致了自己深陷泥潭、抱怨周遭事物都在碍着自己。
书的逻辑也非常清晰,正当我开始为关于“盒子”的一个问题感到困惑的时候,书中的“我”往往也会同时开始困惑同样的问题,然后,就会有“对方”的慢慢引导与解答。这种感觉很奇妙。
渐渐地,我开始意识到最近自己所抱怨的事情,大多都源自自己的思维or态度问题时,真的有种突然间就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感觉,瞬间心情都好多了,很多烦恼了几个月、与人沟通倾诉也无解的问题,竟然在书中找到了答案。
书中所描述的是职场高管间的对话,而“盒子”也是优化公司内部的一种方法。但实际上,这个方法是适用于所有人际交往场合的,公司同事间也好,生活中的亲密关系也好,甚至互联网上的弱社交也是。了解了这个概念,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盒子”,并且努力让自己“走出盒子”、“留在盒子外”,这将会是一个非常好的良性循环,同时也可以更好的自我认知,而不会在自己的思维泥潭中越陷越深。
《别找替罪羊》,值得反复阅读的书籍。
(第一次写略长的书评,感觉这也和阅读了这本书有关,“不要试图变得完美,努力去变得更好”(⁎⁍̴̛ᴗ⁍̴̛⁎)
《别找替罪羊》读后感(五):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这几天我们家老大老二都感冒了,家里又不消停了,其实也没什么大事,对于孩子们谁没有个头疼感冒的呢,不消停是因为老人们又得互相埋怨了,完全能够理解心疼孩子的急迫心理状态,但是每次一出这样的问题,互相埋怨互相诋毁就会让家里不快乐几天。 有些话说多了不好,毕竟是做晚辈的,于是作为喜欢看书读书的儿媳自然而言有了影响两位老人和孩子们的指责。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互相的埋怨,其实我们自己都知道是在找不痛快,但是不找个替罪羊心理就不痛快。 《别找替罪羊》这本书来的就很及时,带着孩子们坐在客厅里面读起来,无意间老人们也都听进去,阖家快乐是最美好的。感冒伤风这些再简单不过了,没有一个孩子不感冒的,心态好点就会好很多。 跳出自欺欺人的思维盒子,这是《别找替罪羊》这本书的核心,这本书是美国亚宾泽协会编写的,至于这个协会以前闻所未闻,它是一个管理培训和咨询公司,有很多来自商业,法律,经济,心理学等领悟的专家,主要帮助各大公司解决人事问题。这本书对应的读者本是职场人士,但对于相关事件,相关心理,我们普通百姓之间都会有,每个人都适合看这本书,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摆脱总是自欺欺人,埋怨别人的魔咒。 《别找替罪羊》这本书分为三个特辑,第一部分讲了自我欺骗的形式,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案例,让我们读来发现这些情况似曾相识,好像我们都曾做过,或者遇到过,但是没有仔细思考过。也许我们并没有遇到像巴德在职场上遇到的,并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但是也接受不了别人的批评。因为觉得并不是自己的错,别人指责你的时候,你会觉得被冒犯,你会感到很不舒服,但是实际情况真的是自己的错,我们不敢承认。就像我们家俩孩子感冒似的,我也很自责没有陪伴他们太多,孩子们由爷爷奶奶带着,所以两个人本来就很辛苦带孩子了,孩子感冒发烧,他们心理也应该很清楚,出门吹着了,但是就是不承认自己带孩子出去了,于是互相的埋怨,只能我再充当和事佬,人总是自我欺骗容易,承认对错难。 《别找替罪羊》第二部分告诉我们是怎么将自己困在那个自我欺骗的范畴里面的,让我们能够更仔细的找到自己的原型。第三部分告诉我们碰到这些情况应该怎么做,怎么跳出这个怪圈。文章也许看起来都是讲职场上的方法技巧,但是谁又能否定人生就是一场战争,时时需要奋斗,所以希望每一个看了这本书的人,学会不找替罪羊,不自我欺骗,生活就会越来越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