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这部电影属于故事新编类的题材,这就意味着在原有的神话思想的基础上,添加了编剧的思想、时代的问题、社会的价值观等。
在影片中哪吒是混元珠中的魔丸,敖丙是灵珠。在主流的观念中,魔丸肯定是天生坏种而灵珠是天生好人,这或许是人们偏见的缘由。然而,“魔”与“灵”是人们后天的定义,是人给客观事物强加的限制。倘若定义“魔”是好,“灵”是坏,那么哪吒的一生是否会改写?当然,这只不过是神话故事,在现实中,人性是复杂的,“魔灵”、“善恶”只不过是万千人性中的两种,但是作为电影,则是把这两种人性上升为神性,从而体现出极端的矛盾。然而,事实上,影片中的哪吒魔性中有对善的向往,最后敖丙的善中又透露出对恶的屈服。灵珠与魔丸看似是不完整的、由混元珠分出的一半,其实是两个完整的个体,“善”“恶”在这两个个体中是等量的,而将善与恶区分、放大的始作俑者或许是人们的世俗眼光。
在影片中哪吒的自由不断被限制,从人们第一次厌恶的眼光开始,哪吒已经开始被限制。无论是天界的天劫咒,还是人间的结界,都注定哪吒的自由是别人给的又是被别人限制的。于是哪吒想突破这种限制,追寻自己心中认为的自由。影片中有一副画面——哪吒独自侧躺在屋檐上,望着结界外的夕阳与云朵,他说道:“小爷也是很疲倦”,这种“疲倦”是对现有的自由的疲倦,以及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此时的哪吒似乎已经分为了灵魂(精神)哪吒与肉体哪吒,精神在结界之外无拘无束,而肉体在界内“动弹不得”,这种灵与肉的分离何尝不是理想与现实的分离?后来的太乙真人的“山河社稷图”中,哪吒与太乙在图中无边无限的仙境中遨游,这看似是绝对的自由,其实也是绝对的不自由,因为图中只有师徒二人,没有众生,一个人在一个世界中,那种初时的对无限自由的兴奋很快转变为对无限限制的绝望。自由变成了囚禁。
卢梭曾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又有人说:“自由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哪吒所付出的代价是与整个世界的成见成为敌人。脱离了乾坤圈的哪吒,飞到了天空中,飞到了高出。自由在高处,此处的“高出”不是位高权重,而是跳脱出限制思考限制;不是左右逢源,而是上下求索。“独上高楼”,找到自己的“天涯路”。
哪吒承受了世俗的偏见,承受了苦难却又能超拔于时代的苦难之上、人群之上,以自己的尺度衡量自己的人生。“偏见”与“限制”禁锢了哪吒却又拯救了哪吒。
可是对于现实世界中的人们,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如哪吒一样有通天的本领,冲破重重枷锁。尽管有心与自己的命运抗争,然而却常常无力于现实的“骨感”。再者,像哪吒那样有神通的“魔”都无法完全摆脱限制,得到自由,更何况我们这些平凡人?那么是不是每个人被世间种种因素限制之后,都要用“不自由,毋宁死”般决绝的精神反抗?我想“不自由,仍可活”。其实,并不一定要向哪吒一样与整个世俗作斗争,如果时代太过沉重、太多困厄,那么肉身被限制,精神也可自由。换句话说,积极的活着,比整天的抱怨、渴望、斗争等等重要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