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一妇人》观后感100字

  《巴黎一妇人》是一部由查理·卓别林执导,艾德娜·珀薇安丝 / Clarence Geldart / Carl Miller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黎一妇人》精选点评:

  ●不喜欢。女性基本被塑造成在两个男人身边两边倒的形象,爱人父亲去世耽误了私奔就离爱人而去,一年后变为小三看到旧情人试图旧情复燃就想离开现在的情人,而旧情人犹豫一下又守着大款,鱼和熊掌都想兼得。旧情人更没用,气死了父亲,为个女人就自杀。大款用钱玩弄女人于股掌之间,看破红尘温馨结尾还行

  ●没了卓别林,似乎少了很多,不过他颠覆了好莱坞的传统,以此为基点发展出故事的悲剧结局

  ●卓大师特别公告 这片儿我没演 千万别上当

  ●很喜欢,一个纯真的女人历经虚荣浮华后回归本性

  ●卓别林自己没出演的正剧。女主放在当代可以算是模范了,毅然独自前往大城市开始新生活,对又穷又怂的旧情人果断放弃不纠缠,与王老五之间的感情各取所需快乐和谐相当健康!卓别林成功避免了所有随处可以出现的狗血,尤其是结尾,擦身(车)而过浑然不觉相忘于江湖,塑造了史上最被人同情的“渣男”角色

  ●非典型卓别林电影:卓别林本人没有出演;是一出悲剧。但依旧有着卓别林电影共有的情怀,关注阶级地位,关注贫富贵贱,关注人物变化,关注内心活动。

  ●难得卓别林没上阵的作品,这部相对他的作品,是非常严肃了,几乎没有幽默,风趣的感觉,结局还是理想化了一点

  ●卓别林的导演的一部悲剧,是他编写导演的第一出严肃剧本,被卓别林自称为其“电影生涯中最重要的影片”。他在这部影片中用简约易懂的手法对环境和人物性格作了深刻的分析,并力图避免当时常见的平铺直叙而注意渲染剧情发展的起伏和高潮。片中朴素的暗示和省略手法被影评家所称道。

  ●85分。流畅生动,细节的丰富程度不输现代电影。小幽默俯拾即是。卓别林首次执导文艺片令人惊艳

  ●总觉得那个自杀男是由于生活压力等综合因素才走上这条路,却偏要将导火索安在感情上,所谓的“艺术家”选择了所谓“高尚”爱情这个名目来逃避现实(好像是文青的通病),可怜的是他年迈且寡居的母亲!

  《巴黎一妇人》观后感(一):独自搭上火车的女孩~

  原来默剧 演的是被放大的情绪

  《巴黎一妇人》

  当爱情 这最后一扇大门也关闭了

  不能后退的她

  也只能踉跄地迈出前进的步伐

  一个人 一列车 深夜的造访

  巴黎 这个不夜城

  青春 给过我们期盼

  童话 给过我们幻想

  只是 真爱只存在于回忆中

  真实的爱 需要牛奶和面包

  现实的爱 需要交换或索取

  也知道 儿童的动画片里演的都是大人的心愿

  《长腿叔叔》

  那时候的她 很年轻

  不懂何谓爱情

  只为了看清那一个躲闪的背影

  她 开始冒险了

  换成你 或我

  能这么不顾一切吗?

  不知也好 不明也罢

  成熟也好 幼稚也罢

  单纯也好 世故也罢

  只是那些为爱 一个人搭上火车的女孩

  尽管终点偏离了预想的轨道

  最终也能释怀

  因为沿途的风景 已经够她沉醉了

  甚至旅途长了 久了

  也忘记了 当初是为你而出发

  于某时某地才惊觉

  原来你 也只是她沿途短暂的停留

  独自上火车的女孩 恭喜你

  你 不可思议地悄悄长大了

  《巴黎一妇人》观后感(二):几点补充

  根据mk2法国版花絮中的“Préface de David Robinson”整理:

  1. 卓别林在这部电影中录了个小脸,电影开始部分火车站的搬运工,基本上是低着头弯着腰的。据说当年电影上映时观众们都不买账,因为他们的偶像卓别林没有在电影中出演任何重要角色,而这短短的几秒成了整个电影放映过程中观众最high的时刻。

  2.《巴黎一妇人》的拍摄灵感主要来源于三个女人:首先是卓别林工作上和生活上的亲密伙伴,Edna Purviance。在多年合作后,卓别林一直想为Edna拍摄一部正剧(非喜剧),以开启她的另一段职业生涯。第二位是Peggy Hopkins Joyce,当时著名的交际花和女演员。她的名媛身份以及和一位巴西出版商富豪充满跌宕起伏的情史是《巴黎一妇人》的原型。第三位是当时刚刚从波兰来到好莱坞的女演员Pola Negri。她很快和卓别林传出绯闻,而流言最为盛行之时,恰好是卓别林在拍摄《巴黎一妇人》的时段(这段绯闻开始于《巴黎一妇人》的最后筹备阶段,这部片子拍完后的三天,两人便劳燕分飞)。评论猜测,卓别林和Polar之间也许并非纯粹爱情,而极有可能是前者想从这位充满神秘感,特立独行的女士身上,体会难以捉摸的女性气质和她们对于爱情的态度。

  3.初看《巴黎一妇人》可能会觉得它是一部普通的情节剧(melodrama),但人物性格却处处体现了它的“反情节剧”性质。比如女主角交际花的身份,男主角是一个极受父母控制的懦夫。而Marie的情夫却是一位风度翩翩又极为体贴的男子。

  《巴黎一妇人》观后感(三):A story of Paris

  20.01.03 影博 4.5颗星 大家都不爱卓别林的严肃剧本吗?我真的好喜欢结局的两辆车背道而驰啊。 名字虽然叫做a woman of paris,女人作为第一主角,但实际上却讲述了三类人的故事,所有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都是以Marie为线索串联起来。有点奇怪的是,在看过的几部卓别林的电影中,无论是活泼的流浪女,凡尔杜里的那些形形色色的妇人们,亦或是这一部里的Marie,女人在其中仿佛永远得不到爱情或者是外界的认可,真的对卓别林的生平经历产生好奇了。

  Marie代表着从小地方到大城市,通过自身肉体获得财富积累的那一类人,看似突破了阶级壁垒,抛弃真心游戏人间,等到进行真正抉择之时却总是不免深陷过往;Jean则是那种小中产阶级,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活下去,从某种程度上他和Pierre一样,钱财无需操心,唯一牵挂的只有精神层面上的那些事,所以他最后的郁郁而终对他来说只会是他的必然结局;而像Pierre这种人,真正的新贵阶级,长年的高质量生活让他可以脱离了物质束缚的同时在情感之间随意游离,也像一些短评里说的那样,他真的是一个非常合格的sugar daddy,处处留情,却总有人前仆后继。多少人想成为Pierre,最终却成为了Marie或者Jean。Such is life

  在剧作方面,卓别林有意运用了多种蒙太奇手法让影片在更具可看性的同时,诸如按摩女听到女友碎嘴时的反应,主角抢回项链时和狗并行等等,也无疑是给观众拓宽了影片可供思考的空间。情节设置上,巧合、误会永远是造成戏剧冲突的最好手段,只是最后Jean的妈妈放下了手枪,还能和Marie一起归隐乡下开起了收养所的设定,真的非常突兀,这可不是一张字幕卡就能说完的事情啊。(不过这也和Marie想要有孩子,有一个家庭,得到别人的尊重倒也契合)不得不感慨,卓别林的作曲也是真的牛批啊。

  写到这里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总共也不超过几个月。巴黎,大城市,除了是花花世界的同时,也是人性的修罗场啊。

  . S. 画室那一段太会玩,可惜看的译制版肯定是动过剪刀的了,有空找回原版看看

  《巴黎一妇人》观后感(四):爱恨纠缠的巴黎

  这部电影一开始,Chaplin就开宗明义的说明这次给大家看的是一部正剧,甚至为了更清楚的向观众表达这一点,他决定不再这部影片中出现。Chaplin曾经说过,“一部伟大的悲剧可以用喜剧的形式表现”(大意如此)。实际上,个人认为,他所有的电影都是正剧,或者更准确的说都是“笑中带泪”的。

  电影开头就很凄婉,一个婚前失贞的女孩Marie被父亲赶出家门,决定与心上人Jean 私定终身,翌日结婚。但命运弄人,Jean 的父亲忽然去世,他不得不告诉Marie,结婚的计划不得不暂时取消。Marie却以为心上人变心,一气之下,远赴巴黎,一对恋人从此天各一方。

  巴黎,这个在几乎所有导演镜头下代表繁华,美丽,浪漫的城市,在Chaplin的眼里看到的却是巴黎上层社会人们的虚伪,空虚,金钱至上。

  Marie在巴黎偶遇Jean,虽然“时间使亲密的人陌生,” 但在Jean为Marie的作画的过程中,他们又一次爱火重燃,但一道道沟槛拦阻在她们面前……早已成为巴黎上层社会交际花的Marie已是一个富有的巴黎花花公子的情妇(Chaplin是这样描述这位花花公子的“他是巴黎著名的钻石王老五,造就女人的命运,同时也毁灭女人的命运”)在穷艺术家和有钱的花花公子(花花公子即将结婚,不是同Marie,是同“门当户对”的另一位女子)之间,他会选择哪一个呢?这时,一向悲天悯人的Chaplin却用一个近乎残酷的镜头给了我们答案,Marie疯狂的在街上追赶捡去她生气时丢出的项链的流浪汉,而且她是同一只狗一起奔出去的!是的,她不再是以前那个天真,纯洁的女孩了,巴黎这个城市已经把她永远的改变了!Jean的母亲也不相信一个穷艺术家会和一个交际花会有什么幸福的生活。Jean在母亲的压力下,改变了先前与Marie再续前缘的想法,并告诉对方先前想和她结婚的想法”只是一时的脆弱”(全片我最喜欢的台词),但艺术家总是多变的,Jean后悔了,希望和Marie最后再见一面,在Marie断然回绝了Jean要求后,心碎的Jean在Marie面前徇情自杀。

  电影最终的结局具有某种宗教救赎的意味.Jean母亲最终原谅了在自己儿子尸体旁失声痛苦的Marie,Marie也离开了巴黎的浮华世界,并收养了许多孤儿,与Jean母亲住在了一起。

  Chaplin最后还是转了向,告诉我们他还是那个对世界充满希望,相信用“爱”能拯救世界的那个Chaplin,愿他这个希望早日实现。

  《巴黎一妇人》观后感(五):我很生气,所以写下了生气的理由

  之前也看过一些默片,《摩登时代》《大都会》《诺斯费拉图》 《戏子人生》等几部,当时还感慨,没有声音的黑白影像如此好看,能完全吸引着我进入它的情节和情境中去。

  可是这部片子却让我看得非常生气。

  为什么生气呢?没有任何的道德成分,我不生气父母反对子女婚姻,也不为巴黎交际女郎让旧情人现穷画家含恨自杀感到生气,更不为其中虚情假意、三心二意的巴黎钻石王老五生气。不,这些戏剧的成分不会让我这个自诩道德观暧昧、前卫的人生气。

  我所生气的是,单薄的人物、生硬的情节、强行说教的结局。

  他们好像是没有历史的,虽然开始交代了Marie来自一个unhappy(不幸的)家庭,可是一个unhappy就解释了他父亲对女儿的决绝态度吗?到了Jean家后,他说他妈妈会为Maire准备床褥,想必他母亲更通情达理,和他关系也更亲密。他父亲下楼看到他们有亲密的搂抱,就生气地要赶姑娘走,甚至不惜与儿子决裂。可是为什么?这个姑娘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为什么会舍得让唯一的儿子就这样离开?Marie在车站等待Jean收拾行李一起出发去巴黎,但此时Jean父亲病发,Marie给Jean打了电话询问情况。Jean说的是,我家有something terrible happened,为什么不直接一句话说我父亲病了,医生来了呢?且这个时候Marie居然气得挂了电话,这可是你的爱人啊,为什么不等待两分钟,等他的解释?好,在这个看似前传,解释两人渊源的开场里,两个人就这样错过了,Marie一个人来到巴黎。

  Marie在巴黎成为了富有单身汉Pierre的情妇,the other woman。因为Pierre马上要和the woman订婚了。Marie意外地与Jean相遇,得知Jean成了画家,和母亲一起生活,经济上有些窘困,于是她请他画肖像画。Marie知道了当时Jean没有和他一起走的苦衷:他父亲过世了。但他所画成的却是他们分别那天穿着朴素的Marie,而非今时今日穿着奢华入时的她。这幅画勾起了旧事,Jean趁机向Marie求婚。被Jean母亲听到了,她眉头一皱。Marie要在薄情却供养着她的Pierre和看似深情却曾和她分离的Jean这二者之间选择,Marie选了后者。Marie去Jean的studio找他,却意外地听到Jean对他母亲说他求婚是一时的软弱(weakness)。这儿我也在问为什么啊?母亲为什么反对?难道用一个“显而易见的”交际花和穷画家不会有好结果就可以了吗?在此之前,母子之间有些争执,此时卓别林用了一个最让我生气的字幕“就像所有的母亲和儿子会有的矛盾一样,……”(忘记英语原文了)。这样一个理所当然的字幕解释,让所有的戏剧性变成了一个“理所当然”的奴仆,只需要挥动“理所当然”“显而易见”“众所周知”这些大棒,就可以驱使戏剧了,不需要任何关于这对母子的关系、动机、情感、心理的解释。而Jean为什么要说这么一句明显违心的话,允诺母亲不会和Marie结婚,仅仅为了安抚他的母亲?

  之后更为让我生气的是,Jean在Marie公寓门外长夜等待未果后,居然回公寓抄起了枪!可是你想杀谁啊?这个你刚刚伤害过的女人,还是那个供养她的富豪?这种鲁莽的行事让我太惊讶了。因为他塑造的仿佛是个深情的情人和孝顺的儿子,却既不爱护情人,也不顾虑母亲,完全是个莽汉。在稍后的晚宴里,Jean写了个小纸条给Marie,希望能再见她一面,Pierre看到了,邀请Jean一同就坐。Jean看到了纸条在Pierre手中,自尊心受挫,而推攘起来,被职员赶了出去,他就在大厅自杀了……他就自杀了……死了……

  当他的尸体被抬回家时,他母亲悲痛,但没有时间悲痛,她就抄起了那把枪,要去杀Marie。(为啥啊!”理所当然地“马上就判断出是这个女人害死了你的儿子吗?)

  Marie却去往了他们的公寓,正俯在Jean尸体上痛哭,被回来的母亲看到,而慢慢放下了枪。

  最后,最让我生气的是,她们俩就一起开起了儿童福利院!

  真的什么都交给”time passed, 伤口就慢慢愈合了,也原谅了曾经憎恶到要开枪杀死的人“,就好了吗?

  我生气!为着最后这个生硬的说教式的强行改造、半happy ending的结尾生气!为着Marie、Jean爱得不明不白,后者死得不明不白而生气,为着他们情感、逻辑单一到次次都可以用”显而易见“这种词而生气。更生气的是,这居然不是一出喜剧,而是正剧!在卓别林的喜剧中,我不会挑这些骨头,可是这是他一本正经地编写的正剧啊!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