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名篇名句赏析》是一本由李定广(评注)著作,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4,页数:7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诗词名篇名句赏析》读后感(一):品之不尽,回味无穷
说起中国古代诗词,但凡不是个斗大汉字识不了一箩筐的中国人,相信都能够顺口说出一两句。即便是刚刚不过几岁的小小稚童,一提到背诗,也会背着小手摇头晃脑、奶声奶气的背上几句诸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的千古名句来给你听。
要说这国学文化的兴起的对全民的影响还是挺大的。近年来许多学校开始对于古诗词的背诵有了诸多的要求,甚至有的幼儿园,专门开设了古诗课来带领孩子们背诵学习。自幼就开始让这些小孩子们接触中国古诗词之美。在当下这个对于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的时代,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似乎已经成为了一项不可不学的知识。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背诵这些由千百年前的古人所创作的古诗词呢?它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收益吗?
若是想要通过学习古诗词来获得物质上的实质收入,那么还是趁早打消这个不切实际的念头吧。学习并背诵古诗词从中所获得的益处可并非是用物质与金钱所能够衡量的。
还记得《红楼梦》中第四十八回中“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所讲述的内容吗?自幼被拐卖为奴不得读书的香菱对大观园中众姐妹能够吟诗作对甚是羡慕,也想成为一个雅致的人。于是拜了才女黛玉为师,学习作诗。书中曾经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词有一番颇有意思的品评与理解。
“直”与“圆”二字一字太过无理,而另一字又似太俗,但是若想要再寻出两个字来替代这二字似乎又再也找不到更合适的”。
可是你若是用“烟是直的,太阳是圆”这样的大白话来描述刚才的景象听起来又会怎样呢?这无理与庸俗的感觉怕是自己都瞧不下去,而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则如同景致就在眼前一般。所以说背诵一些古诗词,学习一些中国古代诗歌知识还是有必要的,至少可以让自己的修养得到提升,从此少几分“无理”与“俗气”。
那么我们怎样学习诗词才能够让自己变得不那么“无理”与“俗气”呢?且看曹公在原文中的借黛玉之口所讲述的学诗妙法。
“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连冰雪聪明的黛玉都建议多读多背名家的诗词来作底,可见这大量的背诵古诗词是多么的。读得多了,见得多了,这通身的气质,也自然就又内向外油然而出了。
小说中的林黛玉向香菱推荐了王维、杜甫、李白等诸多诗人的诗词作品,那么生活在当代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应该去阅读那些优秀的中华诗词来提升自己呢?
还记的央视著名的一档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吗?每逢新一季的播出都能够把全民诵读诗词的狂欢推向一个高潮。这套《中国诗词名篇名句赏析》中所选诗词的500余首诗词不但基本覆盖《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第四季、第五季的命题范围,还收录了其中备选的诗词若干首。从中国最早的诗歌《诗经》到春秋战国的《离骚》,从西汉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到北朝民歌“木兰当户织”。唐诗、宋词、元曲以及近现代诗词……中华诗词中的所包含的文化与底蕴,精髓与哲理,就在这一句句、一首首的诗词中为众多诗词爱好者尽数到来。品之不尽,回味无穷啊!
《中国诗词名篇名句赏析》读后感(二):《中国诗词名篇名句赏析》诗词大赛命题的“母本”,更是学习诗词的“善本”“定本”
古诗词中的英雄的本色
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时代的先锋。古往今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在历史的转折处,英雄常常横刀立马力挽狂澜,在命运的转折点,英雄常常视死如归勇赴国难。英雄伟大,是因为他们的事业伟大,英雄不朽,是因为他们的功业不朽。这是《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第四场主持人龙洋的开场语。
说到英雄,我们想到的大都是浴血奋战、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人物形象。在盛世和平年代,大家安居乐业之时,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英雄”这一称谓呢?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英雄呢?
记得2018年,范冰冰曾心安理得地去领了什么“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奖项,一时间舆论哗然,什么是中国精神也被各路大神们犀利地诠释着。
有人说那些关键时刻不顾安危伸出援手的才是国家精神造就者,甚至还列举出了许许多多平凡人的不平凡付出。
比如3岁男孩从6楼坠下,楼下一群快递小哥赶忙撑起床单接住了孩子
比如行乞者在遇到急需帮助的募捐时,掏出身上所有的钱投进了捐款箱。
比如平时自己走路都不稳的90岁老人,跳入冰冷的河里救起19个月大的孩子。
......
千千万万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千千万万在生活中闪耀真善美的人,是和平年代当之无愧的英雄,亦是“中国精神”的造就者。
汉代文学家刘劭云:“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毛主席曾说过,“人民,也只有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用这段话来点明了英雄的出处。另一位点评老师杨雨则进一步说出了“家国情怀才永远是英雄的本色。”
就像节目中说的,“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是少年英雄的气概,“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老英雄的壮志,而“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是向英雄致敬的。
或许是因着当下的情境,在看第五季的《中国诗词大会》时,对与英雄相关的诗词尤为感慨,短短几句话,古代文人的高尚情操和人格力量一览无遗。
《中国诗词名篇名句赏析》诗词大赛命题的“母本”,更是学习诗词的“善本”“定本”
近年来,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那个在台上沉着镇定的武亦姝一时间成为诸多家长眼热的“别人家的学霸”,同时也掀起了一股诗词学习热,各大广播电视机构和互联网音视频分享平台,纷纷推出与诗词有关的赛事和诵读学习节目,一时间诗词成了人们学习的“新宠”。
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谁不希望自己能够有些“文气”,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像武亦姝那般诗词歌赋随手拈来。
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只是,在这股诗词学习热的背景下,关于诗词的各种纸质读物、电子读物,以及手机APP纷纷“出笼”,可以说是鱼龙混杂,给很多家长以及诗词爱好者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此刻,选择一本可靠的、专业的读本显得尤为重要。
由《中国诗词大会》第一至五季学术总负责人、命题专家组组长李定广教授编选并评注的《中国诗词名篇名句赏析》一书,共收录诗词500多首,内容覆盖了《中国诗词大会》一至五季的所有内容,包括备选但实际未播出的诗词若干首,可以说是诗词大赛命题的“母本”。
不仅如此,本书还是“善本”“定本”。为何这么说呢?
著名文史学者李定广教授既擅长版本考证,又深谙古诗词音乐、音韵,他对版本歧异的诗词一一做了考辩,书中呈现给读者的诗词,其字、词、音十分精准可靠,经得住推敲。不仅如此,李定广教授还擅长艺术分析,所以,书中对诗词的赏析,不仅包含了他自己的研究心得,还吸收了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既为读者学习诗词打好了底子,提高了起点,还有助于读者在诗词学习的道路上更上层楼。
学习古诗词的好处
很多人学习古诗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除了考试答题时需要用到,古诗词在我们的生活中就真的一点用处都没有了吗?
非也!在《中国诗词名篇名句赏析》一书李定广教授表示,学习古诗词,至少在四个方面“有用”。
一是审美教育。
古诗词将真善美融为一体,又以“美”为最突出。尤其是其中的节奏美和意境美,颇能提升孩子对“美”的感觉和领悟能力。
二是人格教育。
诵读欣赏古诗词,有助于提升孩子的人文情怀和人格修养。古代伟大文人的高尚情操和人格力量,通过古诗词更能感染激发孩子的心灵。
三是气质和修养的提升。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学古诗词能提升孩子的气质和修养是无须多解释的。
四是语言能力的提升。
古诗词语言凝练,是汉语浓缩的精华,又没有古文那么难读,常读古诗词,其口头表达以及书面表达能力会大大提升。
《中国诗词名篇名句赏析》读后感(三):《中国诗词名篇名句赏析》 : 品诗词名篇,“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自带光彩
董卿是人们非常喜欢的节目主持人,大气温婉的形象深入人心。她在《中国诗词大会》中的表现让人们更加爱上了这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女子。在一次采访中,董卿谈到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以及自身不断地修炼。她对诗词的信手拈来,融会贯通让人颇感敬佩。董卿的才情,靠的是传统文化的浸染,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自带光彩!
想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莫不需要点滴积累。《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选编评注的《中国诗词名篇名句赏析》为我们讲解这些诗词名篇,我们一起来学习诗词中的锦绣篇章。
一、诗词中的山川风月
古人十分喜欢寄情山水,用诗歌来歌颂大好河山。由此,留下了很多著名的山水诗,他们或赞叹山川日月,或借景抒情……用诗词记录下了秀丽山河,用他们独特的视角,别致的语言叹大自然之美。
风 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是一首咏物的小诗,读来很有趣。题目是谜底,诗歌正文是谜面,正文中不能出现谜底的字。这种类型的诗,叫做“避字诗”。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我们生活中无影无踪的风。能吹落秋天的叶子,能吹开春天的花,能让江面掀起千层的浪,能让万竿竹林倾斜。试问它是何物啊?它就是风啊!
这首诗把无形的风描写得绘声绘色,化无形于有形,生动有趣!让人绘心一笑,这就是古人的智慧与才情!
这首诗的作者李峤无论在仕途还是文学领域都有很高的地位。他曾经官至宰相,与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又与苏味道并称“苏李”。李峤善作咏物事,对唐代律师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常建在唐代虽然官小但是才大,在盛唐时诗名极大。他的诗风与王维、孟浩然接近。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他最有名的一首诗。就连宋代大家欧阳修也说自己最喜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两句诗。几次想要模仿,也没有到达预想的效果。
诗人在清晨步入古老的寺院,旭日东升照耀着高高的树林。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古寺清幽寂静的环境,让人内心平和安定,鸟儿的鸣叫更加衬托了寺院的寂静。这样的环境,只想寄情于山水,欣赏自然的美好。
山居秋暝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流。王维是我国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8岁就会写文章,擅长书法、绘画,精通音乐,自幼被称为神童。他和李白、杜甫并成为盛唐三大诗人,和孟浩然并称“王孟”。
这首诗动静结合,描写出秋日里淡雅的美景,这首诗如一副水墨山水画。景致既安静又灵动,人与自然相当和谐,足以荡涤心中的凡尘。
二、诗词中的炙热感情
诗词同样也记录着炙热的情感,传递诗人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
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是爱人之间的誓词,指天立地为证,爱人之间矢志不渝,永远携手。列举了五种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山平了、江水干了、冬天打雷、夏天大雪飘飘、天地合二为一。诗人想象奇特,化浓浓的情感于有形的物象之中。让人深感爱情之浓厚、为后世情侣广泛引用。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聊的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苏轼非常有名的悼亡诗。苏轼与原配夫人王弗情深意厚,兴趣相投,两人可以说是非常相配的灵魂伴侣。然而王弗早逝,苏轼也在仕途上遭受了打击,为俗世缠身。这首诗深切地表达了苏轼对亡妻的思念,无限的凄凉。
《中国诗词名篇名句赏析》读后感(四):春风送暖入屠苏:这个难过的年关,让诗词的力量助我们驱走瘟神
《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当中,大概要不了多久,我们就能再次看到这档全民现象级文化节目了。正值非常时期,相信这个春节让很多人食不知味、满心忧虑。但越是这种时候,就越需要一种温暖人心的力量,来慰藉我们焦虑不安的心情,这种力量,便是诗词。
我记得,《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的播出时间,恰好在去年的正月初一。正当人们沉浸在春节的喜庆氛围时,一场诗词的盛宴也如期而至,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春的气息,也让那些温暖人心的诗词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它让我们忽然意识到:原来诗意人生距离我们如此之近。
主持人董卿甫一登场,就念了一句开场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叫做《元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作为一首专门写春节习俗的诗,它的知名度非常高,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家喻户晓。而且对于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这道难关来说,这首诗的内容真可谓是最好的祝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说,在劈啪作响的爆竹声中,人们又送走了一年,在暖洋洋的的春风里,全家人欢聚一堂,举杯共饮屠苏美酒。
屠苏,也名“酴酥”,屠者,割也,而“苏”,则是一种药草,也就是今天的紫苏草。将紫苏叶拿来泡酒,泡成的酒就是“屠苏酒”了。在唐人韩鄂所著的《岁华纪丽》里,有这样一段记载:“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闾里一药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姓名,但曰屠苏而已。”
不过也有人认为,屠苏酒是由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研磨成粉后入酒浸制而成。这种药酒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到了唐代,经过名医孙思邈加以推广,才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
通常来说,饮酒总是由年长者先饮,但饮屠苏酒却恰好相反,全家一起喝屠苏酒时,由最年轻的人先喝,年纪最大的长者最后喝。初唐四杰之一的卢仝曾经作过一首《除夜》,其中就写道:“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而苏辙的《除日》一诗也体现出这种风俗:“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王安石这首诗的后两句是说,除夕守夜之后,千家万户迎来了一轮崭新的红日,然后摘下旧的桃符,换上一块新的桃符。
这里所说的“桃符”,其实就是古代的春联。相传,在东海的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因此民间逐渐形成了用桃木板画二神于门上,以驱鬼避邪的风俗。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
五代十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在桃符板上书写联语的风俗,后来又改为在纸上书写联语,最终就演变成今天的春联。陆游有一首《除夜雪》写道:“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也是宋代春节风俗的生动写照。
另外,当代也有描写人与瘟疫战斗的豪迈诗句。例如,中学地理试卷经常会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作为考题,让你说说它描述的是地球上哪个区域,但实际上,这首诗所写的,正是中国劳动人民战胜疫病的情景。
六十多年前,困扰中国的最大瘟神不是癌症,不是糖尿病,而是血吸虫病。被这种瘟疫缠上的人,身体会日渐消瘦,直至皮包骨头,而肚子却像怀孕一般一天天变大,生命力随着日渐消瘦的身体逐渐枯萎,就彷若被死神“吸走”!在当时,全国患有血吸虫病的总人数约有1000多万,而受到这种疾病感染威胁的人口,更是超过了1亿!
1955年夏,毛泽东在杭州视察时,深为危害人民健康的血吸虫病所忧虑,他表示,一定要帮助人民解除苦难,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随后,毛泽东组织上海市委和华南地区几个省的省委书记座谈,进一步了解情况。回到北京不久,他就召开中央会议,提议中央成立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
在毛泽东的高度重视的大力推动下,国务院很快就对血吸虫疫情展开了全面调查研究,并在1957年4月20日发布《国务院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制订了1957年防治工作计划。
1958年6月30日,毛泽东得知江西省余江县彻底消灭了血吸虫的消息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次日,他挥毫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律二首·送瘟神》: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不得不说,中华民族的国祚源远流长,绵延至今,在战胜瘟疫这件事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相信,众志成城之下,眼前这场疫情也终将消散在朗朗乾坤之下。等到冰雪融化之日,全国人民都会和武汉的樱花一起,迎接新的春天、新的盛世!
为了坚定我们战胜瘟疫的信念,鼓舞我们昂扬向前的斗志,我们不妨将王安石的《元日》和毛泽东的《送瘟神》背下来,用《元日》这首诗作为祝福,期待着这场瘟疫在爆竹声中被彻底送走,再用《送瘟神》这首诗作为抗疫胜利之后的凯歌,迎接那些凯旋归来的医务工作者们。
这两首诗都曾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出现过,目前均被收录在《中国诗词名篇赏析》这套书中。本书是由《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命题专家组组长、著名文史学者李定广教授评注,囊括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命题范围内的全部经典诗词。独家授权,首次出版。无论是闲坐在家,无事翻看,增加自己的文化素养,还是积累诗词储量,备战即将到来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都是上佳之选。
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对名句的赏析和解读。在“赏析”的后半部分,作者对每条名句的独特内涵、审美意义以及当代价值,都给予了画龙点睛的评析,力求言简意赅,活泼平易,既能满足绝大多数读者的审美层次,又能深入浅出地引导读者,让广大读者在作者的引导下,走进诗的殿堂,拥抱诗意生活。
《中国诗词名篇名句赏析》读后感(五):我们为何欣赏古诗词?在由古至今的情感共鸣里,消解人生的那份苦
2019年,一部古装大剧《庆余年》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男主人公范闲身世神秘且得到高人指点,在危机重重的京都之中一路过关斩将,书写了传奇人生。
剧中有一个名场面:文坛大家庄墨韩称范闲所作《登高》一诗实为抄袭,为了自证清白,宴席之上,范闲借着酒力一口气吟诵了上百首名篇诗词,技惊四座,更是让庄墨韩气得吐血。
而范闲所背之诗,观众也都耳熟能详——皆出自中国诗词名篇。也就是说,关键之时,是记忆里储备的古诗词知识救了他。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将进酒》《虞美人》《水调歌头》《登幽州台歌》——剧中范闲所背诗词均可在《中国诗词名篇名句赏析》上下两册书中看到详细注解。
自我们识字起,熟读背诵并理解古诗词几乎是每个人学习成长的必经之路了。
而近年来,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等优秀电视节目的播出,各类诗词爱好者、文学团体、忠实观众等纷纷投身到诵诗背诗赏诗的潮流中。
古诗词为何有这样大的魅力?而我们在古诗词书籍的选择上又该有怎样的甄别呢?
让我们在以下三点总结中共同探寻中华文明的瑰宝——古诗词的个中奥妙吧!
一、集“善本”“定本”“足本”“母本”于一体的《中国诗词名篇名句赏析》是大众学习赏析古诗词的优良读本
2020年春节,观众迎来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的播出。这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走过五季,依然坚定“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基本宗旨不变,在选手诗词知识比拼的电光火石之间,构建一座全民学诗词、赏其美、乐其趣、有所感的知识宫殿。
而由《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命题专家组组长、著名文史学家李定广教授选编评注的《中国诗词名篇名句赏析》,必然是节目忠实粉丝以及诗词爱好者的你不可错过的优秀书籍。
1、如果你想参加《中国诗词大会》,“划重点的考试范本”可不能错过
这本《中国诗词名篇名句赏析》分为上下两册,囊括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一、二、三、四、五季命题范围内的经典诗词共500余首。
这就相当于大学的期末考试,老师带领大家划了重点,能不能考高分就全凭个人复习的熟悉及理解程度了。就像《卖油翁》里所说:“无他,但手熟尔。”
2、“官方指定读本”内容更可靠、更有据可考
信息化的当今社会,人们的知识汲取模式越来越碎片化,尤其是像诗词这样短小精悍、便于呈现的文学体裁,更易通过各种手机APP、电子阅读等方式进行推广,但也容易出现鱼龙混杂、良莠难辨的情形,对于一些多音字及生僻字甚至会出现标注错误的情况。
而对于大多数人,尤其是孩童、青少年而言,认知诗词的第一印象十分关键。对于一些关键字的读音,一旦读错,容易先入为主,后期再改是很难的。所以倒不如第一遍就读对,那么这就对古诗词读本的质量提出了较高要求。
《中国诗词名篇名句赏析》由擅长版本考证的李定广教授把关,呈现给读者的每句诗词的用字、读音等都是经得住推敲的。因为有文史专家编选评注,所以说它是“善本”;因为内容可靠精准,不会误人子弟,所以说它是“定本”。
3、权威且优秀、用心且实用,科学方便、一本无忧
因覆盖了前五集诗词大会以及备选但实际未播出的诗词内容,所以说《中国诗词名篇名句赏析》是“足本”;而又由于诗词大会比赛时命题的高复现率,所以说它又是一本自成题库的“母本”。
如此权威的诗词书不仅仅局限于成为让参赛者“一本在手,全程无忧”的“真题”书,而且对于非参赛的诗词爱好者来说,它也是一本十分优秀且实用科学的文学书籍。
因为此书按时代、作者生年为顺序进行编纂,所以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对中国诗词的发展脉络有个大体了解。随诗附注的作者简介与诗词赏析更是指明重点,为读者全面理解诗词提供了知识支持。
二、我们品读欣赏古诗,为的是在由古至今与诗人的情感共鸣里,消解自己人生的那份苦
古往今来,社会在发展,人们在进步,科技日新月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然而“太阳底下无新事”,无论是唐朝宋朝,还是20世纪21世纪,人们所经历的情感体验是类似的,是可以有所共鸣的。
比如说失恋,古人也会经历失恋,也会在与爱人分开时尝尽别离之苦。
陆游与唐琬门当户对、情投意合,奈何成亲后,陆母对儿媳妇心生厌恶,逼陆游休妻,陆游哀求无果后只得与唐琬分离。数年后的某个春天,陆游与唐琬在沈园相遇,心中五味杂陈的陆游在园壁上写下《钗头凤》一词: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蛟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无论曾经许下怎样的誓言,现如今都无法再走到一起。虽与你分离,但我心里对你的思念与眷恋并未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减少半分。逃不掉现实中分离的宿命,就让我在词里肆意挥洒自己的愁苦与凄楚吧。
想必这是陆游做此词时的内心活动,而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看到这首词也是内心愁肠百结、完全可以感同身受的。若此时一个刚失恋的愁苦之人读到陆游这词,因着相同的命运,他的内心也会获得些许安慰吧。
再比如壮志未酬、理想破灭,古人也会经历梦想的失败、希望的落空。
大文豪苏轼一身才气,拥有文学与艺术极高成就的他却一生命途多舛,屡屡遭贬。然而仕途的不如意未能浇灭他对生活的百般热情。他依然用最旺盛的生命力来与艰难挫折做殊死对抗。
宋哲宗绍圣元年,苏轼因“讥斥先朝”之罪被贬至岭南惠州,跌入人生低谷的苏轼并没有消沉堕落,他反而发自内心地欣赏岭南的美景,在体察风物中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深沉的热爱之情。他写下《食荔枝》一诗: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对于这片土地,苏轼还写过“海南万里真吾乡”“此心安处是吾乡”,足以见得苏轼“既来之则安之”的超然心境以及把挫折变财富的豁达胸怀。
现代社会的我们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周旋于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里,其实是脆弱且不易的,有很多人在遇到挫折时会低落、自闭甚至抑郁,而此时若读一读古诗词,在朗朗上口的精炼语句里,体会古人的坚强与乐观,或许负面情绪就会少一些。
这样一来其实是打通了古今的隔膜,在情感的共鸣里,排解了自己的忧伤、消解了自己的愁苦。如果可以活得好过些,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终生学习、终生阅读,古诗词里的华彩自会融入你的血液,塑造一个气质非凡的你
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事实证明,喜爱阅读、愿意与书为伴的人的确拥有不凡的气质。他们在人群中可能不是最漂亮最帅气的,但他们一定是极有修养、极有风度的。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前四季主持人的董卿,可谓“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最佳代言人。集优雅、美丽、才情与智慧于一体的董卿为观众所喜爱、一度走红是有原因的。
《环球人物》采访董卿时,她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一直都保持每天睡觉之前一个小时的阅读,几乎雷打不动。很多人问我还能坚持吗?其实无所谓坚不坚持,这已经是一个习惯了。”让读书这件事成为你的习惯,即坚持终生阅读、终生学习,知识便会内化到你血液里,外化为你谈吐优雅、举止大方的表象。这就是人们所谓的“气质”,它不是如脂粉一般浮于表面的,而是深入骨髓,刻进你骨骼里去的。
我们在学习、背诵、赏析古诗词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进行对真善美的追求。通过朗诵古诗词,亲近自然、贴近现实,这是“真”;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里感受爱,在“男儿须读五车书”里感受奋斗,这是“善”;在“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里感受月光的清丽,这是“美”。这对于我们人格的修养以及人文情怀的培养都是大有裨益的。
李定广教授说“学诗词要从娃娃抓起”,如果我们从小让孩子吟诵的是饱含中华文化精髓的古诗词,让孩子欣赏的是带着国画插图的诗词书籍,那么最美的那颗诗词种子就会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长大以后,孩子们将会收获最诗意的精神栖息地。
仰望星空的那一刻,他们一定是幸福的;即便日后遭遇了挫折,那片星空也会陪伴他们跨越人生的苦。
《中国诗词名篇名句赏析》读后感(六):曲径通幽处,只羡鸳鸯不羡仙:这些常见的成语或名句都来自哪里?
十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
对月形单望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
这是87版电影《倩女幽魂》中,宁采臣和聂小倩的定情诗。虽然人鬼殊途,却演绎出了一段人鬼情未了的凄美绝恋。
诗中最后一句“只羡鸳鸯不羡仙”,被广泛引用于歌颂爱情的文章中,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以至于,我们就认定这句诗就是本来面目了,其实这句是一句仿写诗,原诗名为《长安古意》。
像这样为人熟知的成语和名句,有很多都源于古诗,我们来一起看看他们的本尊真身。
1. 曲径通幽处,只羡鸳鸯不羡仙
曲径通幽,是我们熟知的成语,意为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形容景色雅致迷人。
曲径通幽处,喜欢《红楼梦》的朋友一定知道,这是贾宝玉给大观园题词的第一个景观。
大观园第一映入眼帘的是“白石棱嶒,苔藓成斑,藤萝掩映,微露小径。”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讲究曲径通幽,含蓄莫测,这就是“藏与露”“虚与实”的艺术。
“虽不喜读书,却有些歪才”的贾宝玉,将此景题为“曲径通幽处”,得到清客们的一众赞赏。
这句妙极的佳句,就源自唐代诗人常建的诗作《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两句意境优美,亲切有味。诗人赞美破山寺后禅院景色的幽静,抒发自己寄情山水的隐逸情趣。欧阳修特别喜爱这两句,想模仿几句终究不成功。
蒋勋说:“大观园是一个园林,园林本身颇能体现老庄思想。在园林中,它的路故意不做成直的,而是弯的,曲径通幽,它让你觉得园林是休闲和游玩的地方。”
《游园惊梦》也发生在园林中,曲径通幽处,是杜丽娘的后花园,也是她梦中的春色如许。
古代的才子会佳人,一般发生在园林中。也有发生在寺中,当然不是破山寺,而是兰若寺。
兰若寺,是一处僻静的荒郊野寺。在月光泻地的夜晚,在兰若寺借宿的书生宁采臣,耳畔传来悠悠琴声。抚琴的是一位白衣倩女,这位叫做聂小倩的女子在此苦苦等候已久。
宁采臣追随琴声,寻到聂小倩,由此开启了人鬼相恋的序幕。这是《聊斋志异》中的一个故事《聂小倩》。
两人在一幅画上共写一首诗,这便是文章开头提到的“只羡鸳鸯不羡仙”诗句。这句诗是从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长安古意》中化来,其中两句为: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古人用比目鱼、鸳鸯鸟比喻男女相伴相爱。《长安古意》表达了诗人不爱情毋宁死的爱情信仰。此外,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著名诗歌《自由与爱情》中,“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2. 拔山盖世,相煎何太急
拔山盖世,形容勇猛英雄人物力气强大或志向远大。这个成语出自《垓下歌》,全诗为: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垓下歌》作于刘邦军队困在垓下的时候,这首诗也是项羽的绝命诗。
力拔盖世的项羽,是戎马一生的绝世英杰。面对兵败垓下的境况,“可奈何”“奈若何”叹息连心爱的虞姬和骏马都保护不了。骁勇自负的西楚霸王,感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于是在乌江边拔刀自刎了。
李清照的诗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对楚霸王项羽英勇一生的最佳赞誉。
说过了楚霸王项羽,再来看看一代枭雄曹操的儿子曹植,如何用一首诗来自救的。
自古有“生不愿再帝王家”一说,为争夺继承权,常会滥杀无辜,骨肉相残。
曹操病死后,曹丕由世子荣升魏王;同年,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曹丕上位成为魏文帝。不过,曹丕称帝后,对争封太子的曹植仍旧耿耿于怀。
曹丕怕曹植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便召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否则就要除掉他。这就有了曹植的这首机敏而又悲愤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歌以豆萁和豆子比喻兄弟,豆萁煮着豆子,比喻亲兄弟却要自相残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耳熟能详的诗句,后来“相煎何太急”也简化为成语相煎何急。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听完这首诗,“帝深有惭色”。
临危不乱的曹植,在紧急关头点醒了曹丕,得以自救脱险。诗句的力量,掷地虽有声,却也感化于无形。
3. 淡扫蛾眉,倾国倾城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这是张祜所作《集灵台》中的第二首诗,也是描绘杨玉环三姐的诗句。意为虢国夫人受到皇帝的宠恩,天刚亮就骑马入宫门。嫌弃脂粉会玷污她的美艳,淡描蛾眉就进去朝见皇帝。
略施淡妆的虢国夫人,似乎悟出了化妆的最高境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要义,也表现出来她自诩美貌,不屑与浓妆艳抹的嫔妃、宫眷等俗者为伍的自信。
其实,这首诗借咏史以刺时,似褒实贬,生动地表现了虢国夫人刻意邀宠,工于心计,而又骄纵狂妄的心理。这种欲抑先扬的婉约写法,效果比直露的冷嘲热讽更加入木三分。
由此诗而出的成语“淡扫蛾眉”,常用来指妇女淡雅地化妆,并无贬义。
同样是写美人,李延年的《佳人歌》则表现出似贬实褒的意味。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中国古代有美女亡国之说,最早见于《诗经·大雅》中的“哲夫成城,哲妇倾城”。
《佳人歌》全诗解释为:
北国有一位美人,姿容举世无双,性情卓然出众。
看她一眼城邦就会倾覆,再看她一眼国家就会沦亡。
纵然美人美到祸国殃民,可是一旦错过就难再得到了。
李延年用欲扬故抑的写法,似乎在提醒君王以史为鉴,实则是引动君王思美之心。其实,李延年的妹妹就是这样一位绝世佳人,汉武帝也因此诗而觅得此佳人,李延年也因此更得汉武帝的宠幸。
从此诗而得的成语“倾国倾城”,后来多用来形容妇女容貌娇美,由贬义词转变为褒义词。
古诗词语言凝练,是汉语浓缩的精华。我们在“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读到了励志的奋斗精神;在“日光月华,旦复旦兮”中读到了人们对人生和事业的憧憬;在“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中读到了主人公对坚贞爱情的追求;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读到了动静皆宜的淡泊之美。
诗词可以滋养心灵,给人以无穷的慰藉。让我们在诗词中,到达那梦想中的远方!
《中国诗词名篇名句赏析》读后感(七):共读诗书送瘟神,让疫情不再阻隔踏春的步伐
【原创】文/捷Jesse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对广大中国人民来说,是团聚、欢乐、思亲、念故、情感的代名词。上下五千年,春节给了我们太多深邃的寓意,这里有家的温馨、亲人的牵挂、幸福的祈望、美好的祝福,春节成为一年中“年味”最足的时刻。
而庚子年,看似普通的金鼠之年,却有着别样的不平凡。遥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庚子赔款成为压垮满清的最后一根稻草;1960年,中国三年自然灾害;2020年,又遇新的疫病…
疫情就是命令,需要全国人民密切配合。虽然足不出户使得这个春节“年味索然”,然而我们却可以在关注疫情动态、服从统一安排的同时,静下心来,点一缕清香、泡一杯热茶,翻开书卷,读些诗书,让内心的“春”热起来,愿早日把“瘟神”送走。
诗里的春节
春节的年跨度是比较长的,从腊八开始到正月里,再到元宵、二月二,都带着不同的春的气息。
腊月初,家家户户准备开始打扫卫生,喜迎新春。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也预示着春节的序幕拉开。这里我们不妨读读清代诗人蔡云的《吴歈》: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颁来仔细看。
在腊月廿二、廿四、廿六年关时刻,位于东南沿海的福建莆田,家家户户一般会选择一个天气晴朗的农历双日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又称“扫巡”,阖家以崭新气象迎接新春佳节,有《莆仙风俗竹枝词》为证:一年一度一清尘,且喜今朝事事新。好把家珍分位置,留将洁净送神明。
每年的除夕凌晨,在莆田民间还举行了“辞年”仪式。家家户户都会在家里摆一张供桌,桌前挂一面绣着“金玉满堂”等红桌布,摆上“十味”“六斋”“五果”“三牲”“三茶”“三酒”等祭拜贡品,有《辞年》为证:年华薄暮岁将新,是日家家拂旧尘。酒果香陈司命醉,燃灯直达帝城春。
除夕之夜,一家人齐聚一堂守岁,开怀畅饮,共祝新年。这个时候,孩子们都很高兴,拿着压岁钱、穿着新衣服、放着烟花,嬉闹为乐,苏轼在《守岁》一诗中写道: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新春伊始,家家爆竹,户户焰火,不绝于耳,气势如虹。王安石在《元日》一诗中,将这份春节喜庆的气氛展现地淋漓尽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古代诗人虽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笔下留给我们的春节诗词却经久不衰,永不褪色。这些简单的诗句,不仅是历史知识,更是历史的风貌,还有一段段欢迎的春节记忆。让我们也将这些诗句传唱下去,给每年的春节带去暖气、喜气。
诗里的斗争
新年里,我们的确遇到了一些困难,但这并不会吓倒我们。让我们发扬斗争精神,克服困难,砥砺前行。
斗争的意志,斗争的奉献,是直面问题向前走的前提。清代郑板桥四十岁中举人、四十三岁中进士,四十九岁出任山东范县知县。为官期间,郑板桥爱民如子,时遇荒年,他不顾别人阻挠,开仓贷粮,令百姓写借条,救活万人。
居官十年,板桥发现自己立功天地的抱负难以实现,于是归隐之意与日俱增。六十一岁那年,他辞官回扬州卖画,写下了《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那一刻,新的革命火种在沉沉黑夜的中国大地点燃。在近百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广大中华儿女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毛泽东于1956年6月回到阔别了32年的韶山,看到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非常欣慰,留下一首诗作:
《七律·到韶山》写道: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是的,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值得赞扬,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必须歌颂。这是中华儿女的“斗争奉献”。
1935年,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这也是红军的第一次大胜。毛泽东同志即兴写下《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中国的革命即使如此,不管道路多艰难,都需要我们凝心聚力、团结一致,饱有进取的热情,有敢勇于斗争的勇气,在行动中坚定斗争方向,在困难面前磨砺斗争意志,在险阴面前锤炼斗争本领,在牺牲中体味斗争奉献。
诗的飞花令
诗是中华审美文化的精粹,它有着音乐性和节奏美,有着整齐的语言、固定的形式,有着凝练的用词。我们学诗,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应该将其作为审美教育、人格教育、气质和修养提升、语言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
学习诗词有许多有趣的方法,比如经常在电视里看到的“飞花令”。这是将我们学诗的过程加强巩固与运用的有效方法,能帮助我们巩固“认读加背诵—认知加背诵—理解加背诵—鉴赏加背诵—鉴赏加判断”的学习闭环。
飞花令,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源自古人的诗词之趣。规则也很简单,根据所出的题目进行对答,对令人所对出的诗句要和行令人吟出的诗句格律一致,而且规定好的字出现的位置同样有着严格的要求。当然,这些诗可背诵前人诗句,也可临场现作。
《中国诗词大会》上令人印象最深的一场飞花令,应该是关于圆周率的“最有诗意”的解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是的,圆周率后的每一位数字都要有一句诗句与之对应,要在短短的几秒甚至微秒内就要脱口而出,实在是需要巨大的诗词储备量和反应能力。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我们的选手做到了,最终获胜的并不重要,重要的参考者们将这片诗心传递下去了。这就是诗词的魅力。
以诗送瘟神
这些关于诗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从小到大的语文课上、阅读书目中,甚至文化类的电视节目中都能遇见。如此喜闻乐见、朗朗上口的诗词名句,早已流淌在每位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我们不仅要会背,更要学会品鉴诗词、培养诗心。
正巧,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等语言类节目为我们开启了古今诗词相通的时光隧道。而这本由李定广教授编著的《中国诗词名篇赏析》更能有效帮助我们了解诗词背后的独特内涵、审美意义、当代价值。希望读这本书,能让我们在诗的殿堂里走得更远,学会拥抱诗意人生。
最后,用毛泽东同志的《七律二首·送瘟神》来表达对这次同疫病斗争的医务人员的敬意,并期盼他们凯旋、平安归来。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中国诗词名篇名句赏析》读后感(八):共读诗书送瘟神,让疫情不再阻隔踏春的步伐
【原创】文/捷Jesse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对广大中国人民来说,是团聚、欢乐、思亲、念故、情感的代名词。上下五千年,春节给了我们太多深邃的寓意,这里有家的温馨、亲人的牵挂、幸福的祈望、美好的祝福,春节成为一年中“年味”最足的时刻。
而庚子年,看似普通的金鼠之年,却有着别样的不平凡。遥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庚子赔款成为压垮满清的最后一根稻草;1960年,中国三年自然灾害;2020年,又遇新的疫病…
疫情就是命令,需要全国人民密切配合。虽然足不出户使得这个春节“年味索然”,然而我们却可以在关注疫情动态、服从统一安排的同时,静下心来,点一缕清香、泡一杯热茶,翻开书卷,读些诗书,让内心的“春”热起来,愿早日把“瘟神”送走。
诗里的春节
春节的年跨度是比较长的,从腊八开始到正月里,再到元宵、二月二,都带着不同的春的气息。
腊月初,家家户户准备开始打扫卫生,喜迎新春。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也预示着春节的序幕拉开。这里我们不妨读读清代诗人蔡云的《吴歈》: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颁来仔细看。
在腊月廿二、廿四、廿六年关时刻,位于东南沿海的福建莆田,家家户户一般会选择一个天气晴朗的农历双日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又称“扫巡”,阖家以崭新气象迎接新春佳节,有《莆仙风俗竹枝词》为证:一年一度一清尘,且喜今朝事事新。好把家珍分位置,留将洁净送神明。
每年的除夕凌晨,在莆田民间还举行了“辞年”仪式。家家户户都会在家里摆一张供桌,桌前挂一面绣着“金玉满堂”等红桌布,摆上“十味”“六斋”“五果”“三牲”“三茶”“三酒”等祭拜贡品,有《辞年》为证:年华薄暮岁将新,是日家家拂旧尘。酒果香陈司命醉,燃灯直达帝城春。
除夕之夜,一家人齐聚一堂守岁,开怀畅饮,共祝新年。这个时候,孩子们都很高兴,拿着压岁钱、穿着新衣服、放着烟花,嬉闹为乐,苏轼在《守岁》一诗中写道: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新春伊始,家家爆竹,户户焰火,不绝于耳,气势如虹。王安石在《元日》一诗中,将这份春节喜庆的气氛展现地淋漓尽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古代诗人虽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笔下留给我们的春节诗词却经久不衰,永不褪色。这些简单的诗句,不仅是历史知识,更是历史的风貌,还有一段段欢迎的春节记忆。让我们也将这些诗句传唱下去,给每年的春节带去暖气、喜气。
诗里的斗争
新年里,我们的确遇到了一些困难,但这并不会吓倒我们。让我们发扬斗争精神,克服困难,砥砺前行。
斗争的意志,斗争的奉献,是直面问题向前走的前提。清代郑板桥四十岁中举人、四十三岁中进士,四十九岁出任山东范县知县。为官期间,郑板桥爱民如子,时遇荒年,他不顾别人阻挠,开仓贷粮,令百姓写借条,救活万人。
居官十年,板桥发现自己立功天地的抱负难以实现,于是归隐之意与日俱增。六十一岁那年,他辞官回扬州卖画,写下了《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那一刻,新的革命火种在沉沉黑夜的中国大地点燃。在近百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广大中华儿女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毛泽东于1956年6月回到阔别了32年的韶山,看到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非常欣慰,留下一首诗作:
《七律·到韶山》写道: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是的,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值得赞扬,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必须歌颂。这是中华儿女的“斗争奉献”。
1935年,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这也是红军的第一次大胜。毛泽东同志即兴写下《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中国的革命即使如此,不管道路多艰难,都需要我们凝心聚力、团结一致,饱有进取的热情,有敢勇于斗争的勇气,在行动中坚定斗争方向,在困难面前磨砺斗争意志,在险阴面前锤炼斗争本领,在牺牲中体味斗争奉献。
诗的飞花令
诗是中华审美文化的精粹,它有着音乐性和节奏美,有着整齐的语言、固定的形式,有着凝练的用词。我们学诗,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应该将其作为审美教育、人格教育、气质和修养提升、语言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
学习诗词有许多有趣的方法,比如经常在电视里看到的“飞花令”。这是将我们学诗的过程加强巩固与运用的有效方法,能帮助我们巩固“认读加背诵—认知加背诵—理解加背诵—鉴赏加背诵—鉴赏加判断”的学习闭环。
飞花令,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源自古人的诗词之趣。规则也很简单,根据所出的题目进行对答,对令人所对出的诗句要和行令人吟出的诗句格律一致,而且规定好的字出现的位置同样有着严格的要求。当然,这些诗可背诵前人诗句,也可临场现作。
《中国诗词大会》上令人印象最深的一场飞花令,应该是关于圆周率的“最有诗意”的解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是的,圆周率后的每一位数字都要有一句诗句与之对应,要在短短的几秒甚至微秒内就要脱口而出,实在是需要巨大的诗词储备量和反应能力。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我们的选手做到了,最终获胜的并不重要,重要的参考者们将这片诗心传递下去了。这就是诗词的魅力。
以诗送瘟神
这些关于诗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从小到大的语文课上、阅读书目中,甚至文化类的电视节目中都能遇见。如此喜闻乐见、朗朗上口的诗词名句,早已流淌在每位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我们不仅要会背,更要学会品鉴诗词、培养诗心。
正巧,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等语言类节目为我们开启了古今诗词相通的时光隧道。而这本由李定广教授编著的《中国诗词名篇赏析》更能有效帮助我们了解诗词背后的独特内涵、审美意义、当代价值。希望读这本书,能让我们在诗的殿堂里走得更远,学会拥抱诗意人生。
最后,用毛泽东同志的《七律二首·送瘟神》来表达对这次同疫病斗争的医务人员的敬意,并期盼他们凯旋、平安归来。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