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婚记》是一部由弗朗索瓦·特吕弗执导,让-保罗·贝尔蒙多 / 凯瑟琳·德纳芙 / Nelly Borgeaud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骗婚记》精选点评:
●德纳芙穿的真优雅~让保罗为什么看着有点土
●为爱杀人当然不是正确的做法,甚至不是该种情况下最适合的做法,更甚至从头到尾这份爱情就显得有些矫情,但是以受骗——心甘情愿地受骗来书写爱情的盲目性,确实是再适合不过。
●囿于德纳芙的形象(放不开来演),此乃史上最优雅文艺女骗子
●一面是希胖,一面是楚浮。和本片的译名一样,《骗婚记》一看就是高潮迭起的希式悬疑,《密西西比美人鱼》又像热情如火的法式情歌。
●男主为了女主的美貌甘愿受骗、杀人、败家、逃亡甚至愿意被女主毒死,而美丽的凯瑟琳·德纳芙饰演的蛇蝎美人为了男主的财产可以演出一出出真假难辨的情事,真真假假都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痴情至此,性命、钱财什么的都已经是她人之物了。
●不知道为什么,感觉细节动作上特别像我们夫妇。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得像港片,但后半段还是挺好的,前半段那种...布努埃尔般的人偶寓言感突然在一场伤感抒情得简直嘲讽的凤凰城戏之后变调,也是有趣。描绘相貌一段很美。
●女主很美,男主跟他的其它角色比较,略平凡,少魅力。
●男人爱的只是女人的皮相……
●又是一部致敬希区柯克的作品(同时致敬雷诺阿),终于拍出了特吕弗的水准。考虑了很久要不要给五星,但感觉终究少了点早期作品中的那股锐气。
●沒有顏值顛峰的德納芙很難看下去,楚浮真是拍什麼主題與類型最終都要往愛情上靠......
《骗婚记》观后感(一):旧版《原罪》
有那么些男人总爱为了蛇蝎美人赴汤蹈火。情感情愿。
现在看来电影并非很独特的情节。但是就当时来说,如此趣味冒险的邮购新娘,确实独具匠心。
推荐咯。
老片。还是挺有味道的。
《骗婚记》观后感(二):爱就是让人感到痛苦
特吕弗似乎一直不注重叙事,新浪潮谁会象好莱坞一样说好故事,所以致敬希区柯克玩悬疑,别别扭扭半场就完了。
男主角的人设就是一情种,对德纳芙这种美女款男人做出啥也不过分,受受骗算什么呢,爱情里会没有欺骗吗;但被骗后报复时下不了手,却可以为她杀人,这个常人很难做到;
荡尽家产也是必须,视“贫穷就是平凡”的美女怎能不大把花钱;但甘愿喝下她为你下的毒,这个常人有点难以想象。
好在经过这一切,美女终于感受到爱了,“爱就是让人感到痛苦”,好吧,结局时两人牵手走向风雪飘飘的远方。
《骗婚记》观后感(三):法国人对小女人的毒舌
“这会儿你在憎恨我,你在思考干嘛跟这个穷光蛋在一起。他连打昏一个老太婆抢她钱包的勇气都没有。你只会为了自己打算,你不是自私,你就是自私的化身。你以为自己是个人物独一无二。但你不过是如目前雨后春笋般孪生的那种女之一。并非真的很坏只是一种在社会边缘生活的寄生虫。你们既不是妇人也不是少女,你们的品种没有特定的名称,或者叫做无脑类吧总之脑袋里空无一物。你们迷恋自己的躯体,或者一天到晚只知道晒太阳把肌肤变成古铜色,每天花好几个小时修补脸蛋。每次经过汽车的后视镜旁总得欠身顾影自怜一番。你知道哪儿最多这种女孩吗?飞机场!哪里有长途班机起飞哪里就有她们。因为你们长得漂亮,而漂亮的女孩是男人争夺的对象。他们乐意请她们周游列国,而她们也乐意去。拿着她们的小提包,满脸脂粉到处跑。”
《骗婚记》观后感(四):边缘的尽头
男主加上弱剧情,当成狂人的清晰版,但后来发现根本是两个导演,不知道这两个导演有什么交集,和戈达尔。
边缘人物,是什么意义呢?不被社会认可,或者被社会抛弃,以前我对这类人非常感兴趣,可能是因为当时的叛逆,对道貌岸然的鄙视或者想对这个缺乏动力和理想的社会一击,当时安妮写过很多的采访报道,全是边缘人物,我不但不觉得惨而且觉得酷,觉得他们像在田野里游走的人,不去理会是非和善恶,但是近来我觉得开始产生怀疑,到底什么是边缘人物呢?是媒体为了某种理由而创造出来的吗?当扩大到更大范围的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农民算是边缘人物吗?他们没有犯法,受法律的保护,但是当今的文化以及城市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呢?以及作为这个社会的最重要的生产者,他们的利益以及参与的商业链条在哪一段呢?或者那些妓女,被标签为边缘人物,但是谁也不知道他们在家乡也许过着挺正常的生活,有丈夫和孩子,只不过这是一份工作对这些人来说,当钱变成了唯一的指标,她们算不上边缘人,就精神上理解边缘应该是那些自我抛弃或者精神上孤立无援的人,她们的生活方向在哪里?她们不想生活在梦想中,最近的什么各种造梦运动,也无非是在梦的表皮包裹下的商业行为,浑身散发着铜臭味,像有人说过,像是生活在梦中,当梦醒了一看,满目苍夷,全是废墟,钱做的精致的废墟。
世界需要亡命之徒,让保罗演富二代到最后还是亡命之徒,这个比较符合他的气质,当然是浪漫的那种类型,和那些粗鄙的亡命之徒不同的是,别人为了利益,而他是为了爱情和浪漫,用理性人的话来说(这种理性是建立在互帮互助,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世界观上)他这种人就是用下体思考的人,又想到太宰治,可爱的太宰治,他用死亡和爱情搭成一条浪漫的路,而且这个电影有那么一点像娄烨的电影,但娄烨的太过于苦逼,不浪漫,而且里面的人物多是因痛苦而死,而不是因为爱情或者浪漫,就电影来说,看吕特弗的电影绝不会痛苦和难受,因为他的电影里面透露的最伟大的气质就是自由,里面的人物没有被剧情所玩弄,没有被命运玩弄,没有被人性玩弄,这种自由就是力量,让你觉得作为人应光荣而自豪,为自己的高尚品质,为深邃的灵魂,应该欢歌雀跃,而不应该懊恼和悔恨,为了谁也不行,即使是为了爱情为了自己也不行。
《骗婚记》观后感(五):爱情!爱情!爱情!
这是一部只关于爱情的电影,带着法国人无可救药的浪漫。
爱情没有那么伟大,吗?
伟大的泰坦尼克!恶俗的偶像剧!全方位包围着崇拜爱情的平凡的人们。荧幕上的爱情看起来如此的动人,或许是因为在每一个故事里它被放在价值观的顶端,所有的磨难都不是为了提供放弃的选项而是衬托爱情的珍贵,就像张爱玲的小说一样,倾一座城只为成就你我相恋。理智成了多余的东西,一切都为最初的悸动靠边,只能沦为风景。观众一边沉溺于这纯粹的爱情追求,一边理智的生活。这对于从小就耳濡目染出世入世的中国人而言,这种双重标准的转换就更理所当然了。
”爱情其实没有那么伟大。”
你有这样对自己说过吗,当你碰到不完美的人的时候。
“爱情没有那么伟大,可以改变他,改变我;爱情没有那么伟大,可以让他放弃所拥有的一切,我也不能。”
“如果这份爱情是我的真爱,或许我可以考虑做些牺牲,但谁能保证呢?所以我还是放弃吧,换另一份成本更小的爱情。”
当你在心中斤斤计较,拨弄砝码的时候,爱情就已经坠入凡间,变成了一件橱窗里的商品。
这种带着标签的爱情伤了一小撮爱情完美主义的人的心,从此不相信爱情,变成了一个偏激的反爱情的爱情完美主义深柜。
我们的路易斯呢?他是一个爱情完美主义者,青年的时候只燃烧着爱过一个人,直到死亡将他们分离。当他重新开始寻找伴侣的时候,再一次选择了一个冒险只凭感觉的方式——书信交友,迎来了他的骗婚新娘茱丽。
茱丽是一个孤儿,儿时贫瘠的状态造就了她一生无法治愈的饥饿感,她愿意牺牲别人的一切来填饱自己,甚至是被常人视为奢侈品的爱情,在她眼里只不过是一张不能兑现的空头支票。所以当机会来临,茱丽还是选择了兑现那张现实的支票,即使她已经感受到这次的男人对她的意义不同寻常。
爱情就是这么伟大,它会让你心甘情愿亲手打碎自己的世界。或许爱情走了的时候,你又重新找回了自己,但在爱情围墙里,你永远都在为爱情臣服。这就是特吕弗想说的。这就为什么路易斯明明下定了决心要杀了茱丽,最后还是原谅了她,为她抛弃事业,不惜杀人,也不为了自己能活命而反抗,只是消极的逃跑,但再次见到茱丽又把性命交给了她手里。路易斯懂得爱情的伟大,他选择了臣服于它,茱丽只是个停留在用物质充实自己的野兽,她正在进化,进化成一个能理解爱情的力量的人类。
爱情围城外的人有着一种正直的价值观,一派理解,尊重,原则等等文明世界的样子,你来我往,游刃有余。可一旦当人站在爱情的土壤上,那些文明世界的平等条约立刻变得可笑,一开始还会装腔作势的捍卫自己的尊严,后来往往哑巴吃黄连连连认输,为对方暗暗删除了一条有一条原则。琼瑶阿姨在《情深深雨蒙蒙》里描述成这是刺猬把掉了自己的刺,虽然围墙外的人和自己都觉得很惨,但当事人还是停留在了围墙里,直到爱情消失。
所以,也许是洗碗这样的大事,也许是杀人这样的小事,爱情是一种超能力,就像在尼采的世界里我们拥有超人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