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依尔的春节》经典观后感有感

  《巴依尔的春节》是一部由宁浩执导,张子贤 / 李嘉宇 / 李世成主演的一部剧情 / 短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依尔的春节》精选点评:

  ●宁浩拍短片是真的棒啊,想想去年国庆的《北京你好》,再看看这部宝马广告片。 亲切、有创意,接地气儿还不俗气,软广还能抖机灵儿。苹果公司明年请宁浩拍吧。

  ●挺好看的广告,点挺多的

  ●细节动人,镜子上缺一角的全家福,人物关系交代的干净利落;电视机里的阿凡提,手拿大葱的巴依老爷;儿子把头探进车里好奇的张望被老爸按住了脖子;不想听爸爸奶奶唠叨随手甩上的门;天台上的打闹;还有孩子的哭,就像马小军的自行车掉沟里了,压抑已久的一场发泄;没想到一个广告片也挺好哭,爸妈我,我也要嚎的像个收废品的,宁浩永远都是心头爱啊!

  ●为情节打个五分!回家好辛福,每一顿饭都被认真的对待,生怕我们没有吃到想念的那个家的味道,过年真好

  ●很佩服宁浩导演能把十几年前“疯狂石头中”的一句“别摸我”的调侃再延伸为一个故事,笑点刚刚好,哭点刚刚好,不过分煽情,不卖弄情怀,挺好。

  ●比《母亲》好多了。

  ●宁浩就是宁浩,每一个点都恰到好处

  ●贺岁档广告短片中最好的一个,果然是宁浩的。宁浩太棒了,

  ●今年过年数个广告片中最好的一个广告片,宁浩讲故事的能力依然优秀,这个短片不输《北京你好》

  ●今年最好的品牌微电影。

  《巴依尔的春节》观后感(一):从巴依尔号出来的,是巴依尔

  昨天,花25分钟看完宁浩导演的微电影《巴依尔的春节》。

  其实,全片算上结尾字幕也不过只有22分2秒。多出来的2分58秒,在平复情绪。

  看过预告片的我以为,这不过又是一部车企一掷千金招徕知名导演,硬邦邦地在每一帧里塞满各色车型,赶着春节风口上映的自我陶醉“广告片”。

  但事实证明我错了。

  巴依尔,即现在的宝马,和电影中出现的铜锅,蛋饺,爆米花机,成语词典,熊猫盼盼钥匙扣,以及那被扯掉的半截羽绒服袖子一样,担任着沉默的道具角色。即便是结尾泪点突袭时,也依然保持着沉默的本样。

  论记忆点,巴依尔不如那两根被当成宝剑不停进攻的大葱,不如小朋友戴着由硬纸盒做成头盔上歪歪扭扭写着的那句“第一名是我”,甚至不如张子贤那条塞进白色袜子里的红秋裤。

  没有烧胎起步,没有漂移侧滑,没有静谧如商务舱的第二排,没有可以塞进整个世界的后备箱,没有宇宙第一的加速表现,没有一帆风顺、处处开挂的男女主角。那些一提起汽车就会如肌肉记忆般浮现的滥觞宣传桥段,纷纷缺席。

  在《巴依尔的春节》里,宁浩没有被商业野心绑架,变成广告的奴仆,把片子排成一帖换上任何车企LOGO都不突兀的万能膏药。宁浩,只用巴裤衩,巴天虎,巴菜刀和巴糖葫芦,为那个时代,炮制出一个时间的剪影。

  正如小男孩所说,“巴依尔不受时空影响”。

  《巴依尔的春节》将30多年前一天进行了延长,在我们这辈人习以为惯的日常里,隐藏了许多值得回思的细节。

  看《巴依尔的春节》,不需要像看《Ford v Ferrari 》那样,不时按下暂停键去翻阅那段散落故纸堆中的尘封历史;看《巴依尔的春节》,也无需像看《Fast & Furious》那般,不停地幻想着坐在驾驶舱中、方向盘前的英雄是自己,直到达成颅内高潮。

  看《巴依尔的春节》,不知道宝马全称并不打紧,无法熟背宝马历史也没大碍,一眼认出片中车型也绝非头等要事。你要享受的,是宁浩对时间切口的凝视;是隐藏在厚厚角质层下的人性之美;

  是跃进的时代远景前,混杂着属于当下的红绣花被面,一副徐徐展开关于汽车记忆与认知的画面;是张子贤紧张系上红围巾时的仪式感,更是上楼梯时混杂着骄傲与跃跃欲试的一小跳;是苍茫寂寥的《飘雪的工厂》旋律中,那独一份的精神按摩。

  是小男孩口中的那句“从巴依尔号出来的,是巴依尔”。

  谢谢“别摸我”,你们没有让《巴依尔的春节》染上塑料积木的味道,没有惯性地为粗俗低劣创意刷上温情金粉,也没有让那些角度与态度重叠、呛人口眼的无病呻吟成为春节主基调。

  《巴依尔的春节》不是整齐划一的时代大合唱,是写给每个人本我的时间小夜曲。

  时间足够抽象,足够公平,却也足够油滑,足够不动声色,宁浩用22分钟2秒呈现出了那段时间的具体形状。在缤纷到色调滥俗且出现在祖国各地的“张灯结彩”里,我看到了从不停歇但伟大的时间。

  最后,哪怕无法从《巴依尔的春节》中看清时间的真面目,你也可以单纯地像那位与贾玲神似的小胖男孩渴望的那样:我就想当巴依老爷。

  《巴依尔的春节》观后感(二):无疑是春节档广告片榜首

  (完整版原文首发于公众号“捃先生的笔记”,欢迎关注)

  我大概算个还合格的电影爱好者,春节档这几部电影大都在我观影计划内,错过各种提前观影之后我也早就摩拳擦掌准备冲向影院。

  不过,这次撤档我举双手赞成,毕竟疫情面前,电影实在无关紧要。

  看了苹果、别克、虾吃虾涮、京东健康的广告片之后,到底还是这一部值得一看。

  说它好,除了好看,也不仅是因为导演宁浩是捃先生的心头好,还因为这部片子从片名就可以看出有多切合春节档的主题。

  电影不长,连上片尾彩蛋也不足23分钟,讲述的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小男孩大年三十这一天的经历。而它聚焦的,除了春节的时间点,便是一个“家”字。

  家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和重量。

  而对于一个孩子,家庭更是他对于温暖、对于幸福的全部理解。

  故事的开头,宁导用车牌、街道、楼宇甚至玩具把年代背景铺设完,用路人浓重的山西口音把接地气的感觉安排上,又用擦玻璃、置办年货的邻里把过年前的氛围营造好,就等着故事拉开帷幕。

  男孩李辉就在这样的气氛中从妈妈家里走出,被爸爸接回家过年,故事也自此开始。

  故事的线索,是李辉爸爸开来的那一辆老板的新车,车的品牌名叫“巴依尔”,如今已改名为“宝马”。

  这台汽车可是十分厉害,在李辉爸爸嘴里,它“全国也就一百辆,百公里加速九秒二,车里有电脑操纵”

  这种天赐的装×机会,小男孩当然不能错过,李辉到了爸爸家立刻就把性能提升十倍把“巴依尔”介绍给了小伙伴们。

  可这辆车就凭一个奇怪的名字就想唬住其他小男孩可不容易——男孩哪容得下其他男孩随意装×?

  于是小伙伴们开始借题发挥,连嘲讽带挑衅,最后还一起打了李辉一顿。

  还好谁都有几个好哥们,李辉的好哥们怂怂地建议李辉给车改个名字,无所适从的李辉当即采纳了这一建议。

  于是,二人到处给车找名字的过程,就是全片的最主要剧情。

  熟悉宁浩电影的观众大概已经猜到,这样稍显无厘头的剧情节点一过,就是“宁浩时间”了。

  后面的故事,就是两个孩子找人算、自己想,骑着自行车满城跑,总之就是给车起名字。

  找名字的过程中,宁浩式的幽默不时出现,而宁导当然没忘了致敬一下自己在《疯狂的石头》中的老梗“别摸我”。

  起名过程的最后,也是全片在捃先生看来最妙的地方,也正在于李辉最后一次在车标上标出的那三个字。

  卖个关子,这三个字是什么得大家自己去电影里看看了。

  宁导到底是个充满想象力的导演,最后李辉给车起的名字与影片的主题连在一起,通过车完成了父子二人的沟通,用“家”最终将故事定格。

  温情、美好、又有时不时的笑料,这就是家嘛,这就是过年嘛。

  再次,祝各位新年快乐!

  (最后提醒:影片虽短,也有彩蛋,别错过~)

  《巴依尔的春节》观后感(三):宝马:我的名字,你的故事。

  如果不是突如其来的疫情阻隔,春节的主题本应是阖家团圆。

  团圆这件事是那么地自然,让人习以为常,以至于当我们真的失去了团圆,失去了年味,才能体悟到它的重要。

  今年春节前,宝马品牌和宁浩导演合作,拍摄了一部非常用心的微电影,名叫《巴依尔的春节》。

  虽然是一部和品牌合作的短片,但有宁浩导演的创意和功力加持,让这个商业短片充满了温情、年味。同时,片中怀旧的画面、景致以及那辆来自上世纪90年代、名叫“巴依尔”的名贵轿车,彻底把我们的思绪带回那个熟悉而遥远的年代。

  看着电影中一帧一帧的儿时回忆,甚至让人动了穿越回过去的念想。如果我们穿越回那个年代,重新来过,是否能躲过2003和2020年的这两场瘟疫?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宝马汽车第一时间便官方宣布,宝马中国及华晨宝马将通过中华慈善总会宝马爱心基金,向湖北省慈善总会捐款500万元人民币。这也是第一批向疫区捐款的汽车品牌之一。

  再来看这部微电影,因为时间如流水,永不停歇,这样的作品才如此感人,让我们还能依托于这个片子,通过回忆,获得短暂的安宁与快乐。

  而透过这部电影,宝马,这个来自多瑙河畔尊贵的德国洋品牌,也真正地走入了中国千家万户,成为中国家庭的成员之一。

  01

  寻名之旅

  小时候,爸爸妈妈给我们买了玩具,男孩子的汽车、各类塑料枪支、棍棒,女孩子的各类布娃娃,我们都会给他们取好听的名字。对于80后独生子女一代来说,他们就像伙伴,像兄弟姐妹,像朋友,陪伴着我们的童年直到长大。

  对于《巴依尔的春节》中的小小男主角李辉来说同样如此。坐进爸爸开着的这台豪华轿车的后座,尽管并不是爸爸的车,尽管妈妈不能坐进这台车中,他依然感受到了快乐和满足。

  小孩子天生稚嫩的炫耀性格,让他在小伙伴面前多次炫耀这辆名叫“巴依尔”的汽车是多么的厉害,他拥有“百公里提速3.2秒”、“浑身都是电脑”等让人难以想象的科技感和智能感。

  唯一的问题是,这辆车的名字“巴依尔”和动画片《阿凡提》中吝啬的巴依老爷名字相像,这让李辉很苦恼,于是和小伙伴小胖一起踏上了一次啼笑皆非的“寻名之旅”。

  从巴斯坦、巴飞机、巴火车、巴天虎、巴金到巴花生、巴玉米、巴糖葫芦、巴粉条、巴大蒜;从八拜之交、八百罗汉、八仙过海到别拉我、别骂我、别摸我,BMW几个字母几乎被“谐音梗玩坏了”。就在两个小伙伴沉浸在自己创造的游戏中无法自拔时,李辉灵机一动想到了孙悟空。“孙悟空以前叫什么名字来着?”“弼马温!”一拍即合。

  在小小的李辉眼中,无所不能的巴依尔可不就是和“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的孙悟空是同一级别的吗?“百米提速1秒2,全宇宙就一个。”

  但看到小伙伴和爸爸妈妈弟弟开心地在门口打雪仗,一家其乐融融时,李辉想到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庭,难过地感叹:“孙悟空不管有多么强大,还不是他一个人吗?”

  回到家门口,他用粉笔在巴依尔的汽车标识“BMW”上方注上了“Ba Ma Wo”的拼音。

  02

  “爸妈我”,最动人的名字。

  “故乡的冬天飘着雪,飞舞在久违的工厂,点缀了黑色的衣裳,覆盖了我们的希望,心就像这白色的雪,围绕在你身边流浪,不知道风儿把我吹向哪里,心上人又在何方……”

  伴随着这首《飘雪的工厂》,李辉在除夕之夜却流下了渴望父母团聚的泪水。万家灯火的时刻,他不要孙悟空的盖世神功,也不要巴依尔的大显神通,只要和爸爸妈妈一起嬉戏打闹,吃团圆的年夜饭。

  “我带你去个好地方,那地方,冰激凌随便吃巧克力铺满地,带鱼烧得那叫一个香,排骨炖得那叫一个嫩,我保证是你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一次年夜饭。”

  平日里忙着应酬领导,孩子和妻子面前死要面子的爸爸终于领悟,在孩子的成长中,再尊贵的宝马也比不上一家人的团圆。而他自己,也无比想念妻子烧的美味年夜饭。

  从“巴依尔”到“别摸我”、从“弼马温”再到“爸妈我”,宝马汽车的BMW三个字母仿佛经历了一场时光之旅,从略显别扭的音译怪名“巴依尔”,到调侃有钱有权阶层的“别摸我”;从欣赏其科技功能的“弼马温”再到走入千家万户的暖心“爸妈我”。

  这一系列的变迁不仅仅是名字的变化,更是一个外国品牌植入中国市场,并逐渐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的动人过程。

  2006年,青年导演宁浩处女座《疯狂的石头》成为当年的影坛黑马,其中著名的调侃宝马汽车的“别摸我”桥段令人印象深刻。

  时隔13年,BMW正式牵手宁浩,从当年的调侃到今天的暖心电影。时光荏苒,宝马品牌在中国用户的心中却发生了天翻地覆地变化。

  影片最后,出现一行文字:

  那个浑身是电脑的“巴依尔”,如今以“宝马”的名字走进千家万户。

  曾经,因为豪华、高端,宝马品牌可能显得不接地气;但时至今日,宝马除了自己野性的一面,更多散发自己温馨、关怀的一面。因为,汽车终究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家人情感连接、传承的纽带。

  03

  植根中国25年 宝马的中国故事

  一个陌生的汽车品牌进入一个地域文化完全陌生的国度,它会不会水土不服?能不能恰如其分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一切都是未知的。

  宝马品牌用了很长时间来讲述属于自己的中国故事,这一讲,就是25年。

  回顾宝马在中国市场的业绩,2019年,其共在中国市场交付723,680辆BMW和MINI汽车,实现13.1%的销量增幅,成为中国销量第一高档汽车制造商。”

  “该成绩也创下了公司自1994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最好销售纪录。”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难掩喜悦。仅仅在15年前的,2004年,宝马在中国大陆仅仅卖出了15000辆车。

  这是属于宝马的高光时刻。

  这样漂亮的销量数字也正好印证了电影中的巴依尔早已不再是那个让人感到陌生的巴依尔,而是走进了中国千家万户的“宝马”。

  高乐,这位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无比熟悉的外籍高管强调,2020年,宝马将继续贯彻“2+4”中国战略从心出发、用心服务,量身打造适合中国客户的产品和服务,全力推动“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方针。

  从“在中国,为中国”到“在中国,为中国,为全球”,再到今年的“在中国、携手中国、为中国、为世界”。

  影片中表现的成长故事也正是宝马品牌在中国的成长故事。

  2020年,一场未曾预料的灾难席卷中华大地,宝马品牌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最好的友情,是能在困难时刻共患难。宝马与它的中国车主就是这样。

  我们希望这场灾病早日结束,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早日能重回正轨。今年是宝马在中国开启的

  “新能源车之年”和 “品牌之年”,以新能源、M系车型为主,宝马共计将推出17款产品。

  2020年,继续用宝马的名字,讲述中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一点题外话:

  近几年,微电影营销成为大品牌青睐的品牌营销方式。

  前几年苹果运用自己的iphone手机拍摄的电影《三分钟》、《一个桶》以及今年的《女儿》都获得了极好的品牌传播效果。

  2019年初为电影《小猪佩奇过大年》造势的短片《啥是佩奇》更是刷爆网络。

  这部由宁浩导演执导的《巴依尔的春节》在豆瓣电影上的评分为7.7分,比许多国产电影的评分高出许多。通过“我的名字,你的故事”让宝马品牌更加深入人心。但遗憾的是片子受疫情等因素影响,片子并未能成为爆款,但这并不妨碍其成为一部极具情怀的品牌微电影,宝马在中国市场的营销策略向来可圈可点,这一次也不例外。

  伴随着越来越多像宝马这样的品牌出品更多这样具有品质的微电影,在汽车营销界,一个微电影营销的黄金时代或许即将到来。

  《巴依尔的春节》观后感(四):“鬼才”宁浩的暖心之作,《巴依尔的春节》带来童年回忆杀

  “旧款宝马车、老旧的街道、正在忙着扫尘、晒白菜的人们、打浆糊、贴对联、挂灯笼,打成一片玩闹的放鞭炮的孩子……”

  古朴的色调、亲切的山西口音,一番春节前繁忙的小镇众生相,就是导演宁浩为宝马中国做的贺岁微电影——《巴依尔的春节》。

  一部22分钟的短小精悍的微电影,杀出重围,让很多观众湿润了眼眶。

  这是宁浩导演首次将儿时居住过的地方作为故事主背景进行创作。

  一段回忆有多远,一个期待就有多深。

  微电影延续宁浩一贯的“宁式”喜剧的表现手法,聚焦小人物,简单真实。

  而这次宁浩却是从小孩子的视角,将故事定位在80.90年代,针对宝马这个品牌做的贺岁微电影。

  从这个稀奇的“大玩具”巴依尔的改名之路到回归亲情。

  将"BMW"的定义从“别摸我”变成“爸妈我”的巧思定义融于孩子的渴望中,变成一个维系父母与孩子之间情感的纽带。

  宝马微电影的张力和深度已经不再定位于卖车的低端手法,而是更高段位的情感植入。

  当宝马汽车不再是主角,没有了眼花缭乱的帅哥美女围绕,而变成了一个贯穿整个微电影的道具。

  两个脏兮兮的小孩,一个耿直的司机老爸,围绕着这辆宝马展开了啼笑皆非而温暖走心的故事,在这个春节的日子,带给我们无限的感动。

  关于宁浩和宝马还有一段不解之缘。

  当年《疯狂的石头》里那句“别摸我”的台词一语双关,既是“BMW”的谐音,也是对于宝马定位富人品牌的讽刺。

  而此次宝马把宁浩请来,从“别摸我”的梗到微电影中的孩子们关于“巴依老爷”的搞怪起名。

  不得不说这个品牌真的很大气也很可爱,可以连自己的品牌都调侃的也就只此一家了。

  很多80.90后的年轻人对于《阿凡提》都印象深刻,而“巴依老爷”正好也是个为富不仁的角色。

  当孩子们给爸爸带来的“巴依尔”乱起名时,作为它的守护者——李辉就有了改名的缘由,也就开始了改名之路。

  因为孩子们的简单的心理,所以“巴依尔”起的名字都很直接也很简单。

  当李辉把它改成孙悟空的“弼马温”时,宝马车就变成了威武的无所不能的想象。

  但剧情一转,孙悟空就是一个人,在春节这个比较热闹,团圆喜庆的这样一个氛围里,明明李辉有父母,却要成为黑暗里独自回家的那个孩子,此时亲情的缺失也就不言而喻了。

  当白天的兴奋热情的改名之路沉寂之后,父亲出现了。

  当孩子狼狈的出现在父亲身边,没有关心的安慰,却是一味的责骂。

  此时亲情在家庭中缺失时,在这里宁浩也是一改往日的黑色幽默的戏谑,而是很走心的用了一个暖心反转——Bà Mā Wǒ(爸妈我)

  从带有国外大工业色彩的“巴依尔”,到不接地气的“别摸我”,再到暖心的“爸妈我”,我们看到了一个品牌渐变和融于中国文化的过程。

  当宝马车开始回归家庭了,不再是野性狂野的自我奔放,他没有拍百公里提速几点几秒,而是回归到中国人骨子里的家的意识,这大概才是我们最后的归宿。

  将车停在楼下家门口,那才是该停的地方。春节就是一个跟家人团聚的日子,是几千年亘古不变的传统。

  当一个品牌不再用上帝视角看顾客,而是成为一个道具,变成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为维系家人之间感情的一个纽带时,相对这个品牌的塑造而言是成功的。

  宝马车从物化到虚化变成,家人情感的一个道具。

  简短的20多分钟的微电影,既是李辉给汽车改名的过程,也是一个寻找和探索自我内心的过程,是一个召唤出观众对于家人,对于亲情感受的过程。

  两鬓的白发,褶皱的眼角。黄渤说能看出宁浩的年龄来了,因为时间清清楚楚写在了脸上。十二年,恍然已过,黄渤眼中的宁浩不再像年轻时喜欢唱反调,但也从未令他觉得陌生。“

  以荒诞、超现实风格著称的鬼才宁浩,却总是用这些华丽的外表来讲小人物的故事,时而讽刺、时而戏谑、时而让人啼笑皆非。

  从"疯狂三部曲"到西部公路片《无人区》,到题材复杂的剧情片《黄金大劫案》,到都市黑色幽默片《受益人》,再到这部暖心微电影《巴依尔的春天》。

  从荒诞主义的脑洞大开到剥离人类属性逃离城市的人性探索,从真实又梦幻探讨人性的劫案,探讨人性的冷暖,再到回归亲情与家庭的暖心之作。

  是宁浩老了吗?还是说这次宝马的微电影,让他把内心对于童年,对于故乡情思的记忆挖掘了出来。

  当年因为一句鼓励走上导演之路,如今宁浩导演的天赋展现的淋漓尽致。

  宁浩在北师大读的是大专,毕业的时候他拍了个毕业作品《星期四,星期三》,片子做完了也就扔在家里。而《上学路上》的导演方刚亮正好和他同租一套房子,碰巧看了这部片子,长舒一口气对宁浩说:“你应该做导演。”

  反观宁浩的在老家太原的童年,也能在这个微电影里找到影子。

  当年山西晚报采访,宁浩回忆在太原的日子,他就描述为“阳光灿烂的日子”。

  “我当年什么都喜欢,画画、搞乐队,反正差不多是玩的我就什么都玩。那时候太原市的酒吧老板都认识我,旱冰场老板也都认识我,我还泡迪厅。反正就是太原的一普通孩子。”

  在他初中毕业,入读中专时,他身上的荷尔蒙迅速地找到了一个出口:音乐。曾组建了个乐队叫“同志乐队”,到处演出。

  宁浩自称对学位这样的东西其实是没什么兴趣的,读大学只是为了找一个借口呆在北京,否则父母觉得没有工作,是在北京瞎混。

  尽管如此,北师大毕业后,宁浩又考上了电影学院,北师大念的是专科,电影学院是本科,从技校到大专,从大专到本科,这是宁浩在学业上的“三级跳远”。

  组乐队、酒量好、豪爽、文艺……这是宁浩同学给宁浩的关键词

  而这部微电影里,小孩子的玩闹,一路撒欢奔跑,像每一个普通的孩子一样,会打架、会立马和好、又会去捣蛋、偷老大爷的字典,全都是八九十年代孩子们的最真实的模样。

  这位荒诞派的导演为什么能保持天马行空的思维,估计也跟童年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巴依尔的春节》观后感(五):“斯奈德节拍表”——解读宁浩《巴依尔的春节》剧作结构

  《巴依尔的春节》是宁浩导演联合BMW宝马公司于1月21日推出的贺岁微电影。

  这部微电影以男孩李辉视角回溯八零后真实记忆,蕴含了浓浓的团圆和思乡情。

  今天未铭君将带领大家通过《巴依尔的春节》的故事来学习编剧书《救猫咪》中的拆解故事手段:

  布莱克.斯奈德节拍表(Blake Snyder Beat Sheet)

  1、开场画面(第1页)

  2、主题呈现(第5页)

  3、铺垫(第1——10页)

  4、推动(催化剂)(第12页)

  5、争执(辩论)(第12——25页)

  6、第二幕衔接点(第25页)

  7、B故事(第30页)

  8、游戏(第30——55页)

  9、中点(第55页)

  10、坏蛋逼近(第55——75页)

  11、一无所有(第75页)

  12、灵魂的黑夜(第75——85页)

  13、第三幕衔接点(第85页)

  14、结局(第85——110页)

  15、终场画面(第110页)

  下面,我将结合《巴依尔的春节》来讲解一下这个节拍表的内容。

  需要强调的是,好莱坞剧本的规范要求是:一页剧本内容对应影片时长一分钟。

  这个表格是根据全长110分钟的影片来设计的,非标准时长的影片对应到相应位置即可。

1.开场 (第1页)

  影片的第一印象:设定影片的基调、情绪、风格,展现影片的类型和题材,并展现男女主角的前史。

  最重要的是,吸引观众。

  我们来看故事的第一分钟,是一个开场长镜头。

  90年代初的除夕,从一辆车贴满对联开始,孩子们把对联拆下前行。

  镜头跟着前推,自行车闯入前景,伴随着太原话“过年好”的祝福。

  前景有人推车,大扫除,挂灯笼,擦玻璃,孩子们嬉戏打闹,将观众拉入春节氛围之中。

  镜头继续前移,最后定格在擦玻璃的母亲和晒白菜邻居的对话上。

  当邻居提议母亲烫头,母亲回:算了哇,我烫了给谁看呢?

  【开场】以长镜头缓缓前推代入除夕氛围,母亲邻居对话暗示家庭关系不睦。

  怀旧温情的基调,节日庆祝的氛围,偏向纪实的风格,主题指向了团圆和亲情。

  开场有个对应的节拍:终场。

  开场和终场应该互相对立,一加一减,表明了影片包含的情绪波动中的戏剧性变化。

2、主题呈现(第5页)

  结构突出的剧本中,前5分钟内就会有人(通常不是主角)提出问题或作出陈述(通常针对主角)。

  而这个问题或陈述就是影片的主题。

  这个人物会说“担心你许的愿”、“骄傲会导致挫折”或“家庭比金钱更重要“之类的话。

  这种表述是电影主题的暗示。

  在很多时候,主题句会成为主角的一句谶言,非要等到主角经历一番事情之后才意识到其中的真谛。

  影片的第2min,一句巧妙的主题暗示出现,在中段和结尾不同角色口中得到反复强化。

  【主题】男孩李辉私藏爸爸送的表,被母亲发现并责备“阴魂不散”。

  “阴魂不散”也能成为主题?初见时戏谑,再见已震撼。

  一共出现三次,节奏也提升了三次。

  第一次,李辉私藏爸爸送的表,妈妈抢夺并责备。抢夺手表为一个节奏单元。

  第二次,爸爸在车上追问李辉,你妈到底说我甚了?李辉转述。父亲套话为一个节奏单元。

  第三次,在回家见媳妇的门口,爸爸复述。回家为一个节奏单元。

  一句话,经过妈妈,我,爸爸,从抱怨转为调情,从抗拒达成和解。

  把山西方言中的语境变化和潜台词意蕴挖掘到如此,恐怕也只有宁浩和他的团队能做到了。

  仔细想想,真正的爱情不也就是是常伴相随,阴魂不散呢?

  换句不时髦的话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3、铺垫(第1-10页)

  剧本的前10-12页,成为“铺垫”部分,也就是在A故事中介绍完所有人物的地方。

  这个部分要强有力地设定主角、赏金、故事的目标。

  前10页我们要开始赋予人物肌理,展现后面需要强化的动作,即主角获得成功需要如何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要向观众一而再,再而三地展现主角生活中缺失的东西。

  人物的不足和缺陷像定时炸弹一样,会在后面爆发,让他们开窍并弥补缺陷。

  铺垫期间会让人有种“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如果一切保持不变将会导致主角的戏剧性死亡。

  包括身体、心灵或职业意义的死亡,这里指李辉内心的孤独与封闭,事物必须有所改变。

  铺垫信息主要通过视觉化语言和对白呈现,在全片的圆融贯通中起到重要作用。

  与长篇略有不同,该短片的铺垫是集中在前4分半内完成的。

  铺垫1:男孩李辉整理一地的玩具,往口袋装蜡笔,表现其贪玩爱画性格,也为画画戏剧性动作铺垫。

  铺垫2:镜上合照被撕掉父亲,母亲责骂李辉藏表,母亲抗拒但李辉渴望。

  铺垫3:父亲帮邻居车前拍照,表现爱面子,虚荣自尊的性格。

  铺垫4:克塞号头盔,父母不约而同买了同一礼物,暗含三人曾共同生活的默契,制造了情绪起伏,为变身戏剧化动作埋下伏笔。

  克塞号头盔对90后来说比较陌生,查阅资料后,顿觉这个符号太本土,太贴切,也太牛了。

  铺垫5 到奶奶家父亲和奶奶对话,揭示了离婚原因之一:重领导,重工作,总不回家。

  铺垫6 随着李辉把门砰的一关,电视播放阿凡提动画在一个镜头里巧妙衔接,信息密度令人瞠目。

  为后面引出小伙伴嘲笑“巴依老爷有媳妇,你爸没媳妇”的儿歌埋下铺垫。

  【铺垫】李辉家庭离异,除夕被爸爸接去过春节,他一家团圆的渴望被母亲抗拒和父亲的自尊所阻碍。

4、推动(催化剂):第10-12页

  这些都是催化剂的时刻:着火、发现老婆偷情、只能活三天的消息、亲人逝世、被未婚夫甩掉……

  铺垫部分,影片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原先是什么样的。

  现在,在催化时刻,要把原来的世界粉碎。嘭——!

  催化时刻就是将会彻底改变原有生活状态的时刻,也就是影片的第一个小高潮。

  在此之后,主角则会走向完全不同的历程。

  在罗伯特·麦基的《故事》中,催化剂又被叫做激励事件:即故事讲述的第一个重大事件,是一切后续情节的首要导因。

  催化剂发生在四分半到六分半的时间。

  李辉被胖子叫出来玩耍,但伙伴们不认可“巴依尔号”只认“克塞号”。

  也同样不认可没有媳妇的李辉爸爸,唤作“巴依老爷”。

  小孩们发生争执,李辉被打倒在地。

  【催化剂】男孩李辉得不到伙伴的认可,他的精神世界在此刻被炸的粉碎。

5、争执:第12页左右

  争执部分是主角最后一次机会说“这太疯狂了”。

  我们需要主角知道。我该去吗?我敢去吗?这肯定是有危险的,但我会作何选择?

  坦白说,这是主角决定要不要面对挑战的最后纠结时刻。

  回答了内心的纠结,就可以继续往前走了。

  【争执】在李辉被打倒后,没有争执时刻,该环节在短片中被省略。短暂的愤怒后,进入第二幕环节。

6、第二幕衔接点:第25页

  第25页是应该发生重要事情的地方。

  衔接幕时我们离开旧世界,踏上新征程。

  但前提是:主角必须自己积极主动的做出决定,这使得他成为必然的主角。

  【衔接点】在胖子讲述自己改名故事后,李辉决定为巴依尔改名字,来获得尊严。

7、B故事:第30页

  影片已经设置了A故事,并使其发展开来,现在我们突然要跳到第二幕进入全新的世界。

  故事始于第30页。多数剧本中的B故事是“爱情故事”,同时也是承载电影主题的故事。

  故事常常会有另一半人物,即在剧本的前10页中,一般见不到的角色。

  一般来说,完整的剧本一般包含了A、B两个故事。

  A故事:即剧情表层的动作线。

  在表层动作线之下,往往运行着一个B故事:即剧情深层的情感线。

  或者说主人公的内心弧光,内心的成长线。

  如果还不理解,不妨讲几个爆款例子:

  《我不是药神》

  A故事:一个卖神油的中年男人去印度进口假药来中国卖假药的故事。

  故事:程勇如何理解友情的故事,是钱重要还是友情重要。

  《摔跤吧爸爸》

  A故事:一个少女从乡下爬到顶峰夺冠的故事。

  故事:一个少女从不理解父亲到和解的过程。

  《夏洛特烦恼》

  A故事:夏洛穿越回去历险,当上人生赢家的故事。

  故事:回到现实珍惜眼前人的故事,是女神好还是媳妇好。

  经常做这样的训练,我们就能越快越好的把握故事的主题。

  【B故事】

  影片的A故事可以总结为:男孩李辉经历巴依尔号改名风波后,促使父母团聚的故事。

  影片的B故事:讲述的是男孩李辉李辉和父亲,如何理解尊严与亲情的关系问题。

  尊严是什么?直白地问就是:面子重要,还是感情重要?

  其实在影片的两分钟,从李辉爸爸给李辉吹嘘汽车性能。

  到第六分钟左右,李辉同样因为吹牛却被打倒时,B故事便被翻了起来。

  此时李辉认为面子最重要,通俗来说就是要在众人前牛逼。

  改名字不仅为了获得小伙伴的认可,也是为了唤回父亲的尊严,家庭完整的尊严。

  A故事的表层任务和B故事的深层任务汇合成了一个戏剧性动作——给巴依尔改名。

  结束长街漫无目的游逛后,遇到了胖子的亲戚,会改名儿的四哥。

8、娱乐游戏:第30——50页内

  娱乐游戏,顾名思义,就是电影前段的轻松娱乐环节,也是观众喜闻乐见的。

  多表现为主人公开挂后的畅想环节。

  例如:在《我不是药神》中,程勇去印度后开挂卖药的MV段落。

  在《夏洛特烦恼》中,夏洛唱起朴树的歌时吸引女神的MV段落。

  随着一个横移镜头横向开画,同时镜头后退时场景纵向展开,纵横延展。

  李辉和胖子登起自行车,惯口似的起名和大街上的活动联系在一起。

  【娱乐游戏】30s左右,大量主人公带着环境镜头如画卷般展开,展现了老太原春节的浓郁氛围。

9、中点:第55页

  中点是电影前后两半的界限。

  中点要么是主角表面上达到的“顶峰”(或者是伪胜利),要么是主角塌陷的“低谷”(伪失败)。

  中点是娱乐游戏部分结束的地方,从这个地方开始又回到故事。

  如果剧本中有“伪胜利”,这就是主角如愿以偿的地方。

  心想事成,但一切都是表面,在吸收必须的教训前还有段路程要走。

  【中点】在影片的第九分半时,李辉和胖子拿到了四哥写的“宝马”。

10、坏蛋逼近:第55——75页

  看起来都很好,但即使坏蛋(可能是人、事物或某种现象)暂时被打退,我们的工作也还没结束。

  这是坏蛋决定重新整编并带上重武器的时机,是内部分歧、质疑、妒忌开始瓦解主角队伍的时机。

  在这个时刻,内部外部的邪恶力量合力对付主角,逐渐收紧。

  邪恶力量不会放弃,现在主角已经无处搬救兵了,他必须依靠自己,必须坚持下去。

  主角一步一步在逼近某个目标,但同时更大的危机也在酝酿和逼近。

  【坏蛋逼近】 在影片第10分钟,拿到宝马名字的两人,看到一匹马走过,心理预期落差甚大。

  在接近第11分钟时,影片的坏蛋——看自行车的老头出现,指责并要叫家长。

  李辉和“坏蛋”老大爷展开了一场逃跑的追逐戏。

  后来又和胖子追逐嬉戏,一场优雅的展现山西工业的长镜头。

  最后给车起名为“弼马温”,离李辉内心的目标更近了。

11、一无所有:第75页

  表面上看起来,主角必须像是彻底失败。

  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已经一团糟:伤痕累累,没有希望,甚至充满了“死亡气息”。

  很多优秀的影片中都会利用“一无所有”时机杀死某人,例如《药神》中吕受益病情恶化至自杀。

  而《夏洛特烦恼》中夏洛在节目上大闹导致名声败坏,得知马冬梅被混混侮辱时,开始反思。

  一无所有是很重要的时刻,因为这时主角会遭受到全片中最严重的打击和剥夺。

  这个事件以后他会反思自己的行为过失,并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转变(成长)。

  【一无所有】第14分钟,李辉和胖子去找伙伴寻回尊严和面子时,却目睹一家四口在雪地打闹嬉戏。

  “孙悟空不管有多么强大,还不是他一个人嘛”。

  这个事件让李辉开始反思所谓的自尊,面子,在真正的情感面前,似乎都黯然失色了。

12、灵魂的黑夜:第75——85页

  顾名思义,“灵魂的黑夜”就是黎明前的黑暗。

  这是主角还没找到拯救自身和周围人办法前的深渊时刻。

  一无所有时的死亡气息,正是在灵魂的黑夜感受到的,这是剧本中的最暗低谷。

  例如,《我不是药神》黄毛之死,《夏洛特烦恼》夏洛身患艾滋。

  我们必须被打败并承认自己的失败,然后才能吸收教训。

  【灵魂的黑夜】李辉写下了“爸妈我”,却被父亲误解为乱写乱画,情感遭遇重创,大哭离开。

  从“巴依尔”到“别摸我”、“弼马温”再到“爸妈我”,这一创意将载入史册!

  几乎是以一个三字梗进行了完美的节奏拐点。

13、第三幕衔接点:第85页

  故事的第三幕开始,经过了一连串的打击,主人公态度更为明确,重新出发。

  第三幕衔接点正是解决方案浮出水面的时刻。

  在外部A故事 和内部 B故事彼此交织,主角通过所有考验时, 深入挖掘并找到了解决方案。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A故事怎样转变为B故事,转化的过程是如何令观众信服的。

  【第三幕衔接点】李辉写下“爸妈我”的渴望被父亲看到,才明白原来是误会了儿子。

  确实是自己亏欠了儿子,不能因为自己的面子,就不给小孩一个完整的家庭。

  那这个由A到B的转化,问题就在于如何让父亲借由儿子真正去自我反思面子的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导演用了这几个方法:

  1 故意误会李辉,并且打了李辉,且这个出发点同样是因为的父亲的面子和自尊。

  2原创《飘雪的工厂》主题曲来完美契合人物内心情绪。

  3 轻轻擦去多出来的一笔,表达对儿子渴望爱的理解与守护。

  这里不得不说一句,宁浩导演真是太理解中国的父子关系,太理解父辈的深沉和问题所在了。

  这也是无数观众看到这里泪奔的深层文化原因。

14、结尾:第85——110页

  结尾部分是第三幕,这是我们结束故事的地方,这是人物形象定型的地方。

  这是主角在A故事和B故事中胜出的地方,也是旧世界的颠覆和新世界被创建的地方。

  在超级英雄影片中,结尾要逐渐由低到高地处理掉所有的坏蛋。

  主要的“问题”之源(人或物)必须完全处理掉,以便建立新世界的秩序。

  结局是新社会诞生的地方。主角只是胜利是不够的,他必须改变世界。

  结局应该恰如其分。还有,结局必须以让人情绪上得以满足的方式完成。

  【结尾】李辉爸爸受到影响,反思,决定带儿子李辉回家过年,给妻子赔礼道歉。

15、终场画面:110页

  如前所述,影片中终场画面是开场画面的对照。

  经典好莱坞模式要求了完成一个圆形的故事结构,人物在经历一系列旅程后将回到自己的起点。

  【终场画面】从妻子的家窗户缓缓推入开场,到妻子家窗户缓缓推出,形成了剧作和视听的双重对照。

  结尾的彩蛋,让“爸妈我”的文化概念得以继承。

  作为商品的宝马自此被植入了一个代代相传的亲情符号,铭刻在消费者脑海里。

  宁浩,一个典型的类型片导演,其追求极致的处女座性格,在视听和剧作的层层把关中臻于完美。

  事实证明,好莱坞式的创作方式是非常高效的,能帮我们尽快度过新手期。

  提供一个小练习,试着分析某部电影的催化剂和灵魂黑夜,并用一句话概括出它们的AB故事。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