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手册读后感锦集

  《摄影师手册》是一本由[英]大卫·赫恩 / [英]比尔·杰伊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摄影师手册》精选点评:

  ●想要赫恩摄影手册

  ●《读库》蛮有意思的小册子,闲来无事寻着宝了,没想到还挺有启发的。1.顶级摄影师的第一步绝对不是大量拍摄然后选一张最好的,第一步应该是确定足够具体的想拍主题,并且足够了解这个主题,然后穷尽对于主题的认识,将自己的想法删繁就简。2. 摄影只是手段而非目的。3.愿意承认自己的怀疑,承认自己根本不确定“拍到了”。4.还有,大卫·赫恩本人的哲学素养也是非常高的,但他一直很反对那种言之无物的“糟糕的摄影,然后用炫技式的、不知所云的行话进行讨论和评论。”

  ●翻译算是很流畅了,看完并不会感觉干涩绕口难懂。很多道理不仅应用于摄影,扩充至其他领域也是一样的道理和准则。浅显易懂,不懂摄影的人也可以看,受益匪浅,值得多读几遍。

  ●挺好看的,小传就写得挺妙趣横生噶。如果加几张成名作、代表作相片会更有代入感吧,期待摄影集?

  ●不了解大卫·赫恩,但看完以后觉得这个是个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人,逻辑清晰,观点新颖,且以理服人,好多道理都值得学习,特别是“什么是真实?”第一篇的《大卫·赫恩小传》好玩,摆脱了那种清汤寡水的介绍,而是以很多个生命节点来介绍,有趣。一本意外而来的惊喜~

  ●★★★

  ●第一次看没有一张图片展示的关于摄影的书,正因为没有图像化的冲击,反倒让自己更深入的了解画面背后的人。但文中谈到的相机和照片冲印法,在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卫说得对,在不断回看又删掉照片的行为,是一种摄影师对自己的放松。而对于后期加工的摄影作品,让我也产生了和大卫一样的疑问,真实和虚幻会让人产生越来越多的怀疑。摄影需要思考,需要准备,也需要不断地努力,勤加练习,再谈运气。

  ●非常好看,强烈推荐了喜欢摄影的朋友必须去看(哈哈哈就这么霸道)。很可贵,这是两个有着丰富经验的人深入平等的交流,因而相当概括地触及了很多实际操作层面的问题。非常有启发。

  ●《读库1906》小册子,已随书陆续发出。这位现年85岁的英国摄影师,曾开设“纪实摄影课”长达十五年,并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摄影课程之一。这本书,即为赫恩多年的教学后的反思,加上与摄影评论家比尔·杰伊的对谈整理而成,探讨“摄影师如何通过镜头将人生态度投射至作品”。希望这本书能抛砖引玉,将赫恩介绍给中国读者。

  ●难得的摄影师写得好的摄影书,可实践的方法论指导,下次出门要按照专题摄影指导列个清单,赫恩老爷爷80多岁了还在拍照 老一辈的摄影人真的respect!

  《摄影师手册》读后感(一):2020#阅读记#《摄影师手册》

  “有两种高效的学习方式: 要么跟着顶尖的专业人士学习, 要么自学。 …… 当你是初学者时, 你不知道这些指点有问题, 而一旦这些坏习惯变成积习, 就很难改正。” 这句话在学习书法和学习太极的时候,都听过,可见,任何技能的学习,都有共通的理念。 “向第一流学习, 二流人士什么也无法给你。” 如果希望将自己特长所学达到专业深邃的地步,必须向一流的标准学习。 这是读库2019年制作的一本特色小书,摄影爱好者和摄影师都应该读的一本书。 大卫·赫恩在中国知名度不高,他是世界顶级的摄影大师,年纪轻轻就成为了世界最顶级的摄影俱乐部玛格南的成员。 虽然我不会摄影,但在人人都是照片记录者的智能手机一代,对这本书传达的关于专业摄影人生的理念也是有收获的。 阅读时看到精彩的地方会替换概念,比如大卫说:摄影前首先要找到你非常有好奇心和热情的主题,然后需要大量艰苦自律而细致的练习。 我们平时对工作对生活的态度何尝不需要这样呢? 【“我想拍……”,这是创作的灵感阶段,但灵感迸发一定要和不屈不挠的理性努力结合起来,后者全然依赖于朴实而勤奋的工作。 许多人曾在半夜醒来,灵光一闪,想写一本书。 但灵感与最终产出之间的区别,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来说就是: 可怕的艰苦努力, 可怕的严格自律, 可怕的大量尝试, 可怕的不断练习, 以及无数被扔掉的初稿。】 ——p130 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说法是:我想做我喜欢的工作。嗯,不错,每个人都应该去发掘自己的真爱。但现实是,很多人的行动支撑不起“爱”这个词。我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三分钟热度之人。 我想,这就是所谓天才和凡人最大的差别吧~平凡如我,最容易有三分钟热度,而无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魄,无长期聚焦一个焦点的专注,无艰苦卓绝的大量练习…… 看了各行各业顶级人士的人生记录,其实都不外乎长期的热爱➕长期坚定的聚焦➕长期不懈的努力。 推荐阅读指数:⭐⭐⭐⭐ 阅读难度指数:⭐

  《摄影师手册》读后感(二):笔记:大卫·赫恩的五句话

  读库出品,很漂亮的小册子,大卫·赫恩是马格南成员,人狠话不多,有几点印象很深刻,摘录出来,略加感受。我不懂摄影,难免有取悦自身的地方。他的妙语当然不止五句话。

  第一句话:大卫·赫恩认为,摄影只能表现事物的表象,与事物内在的真相完全不是一回事,所谓的客观根本不存在。好吧,这点还是有点触动我的。摄影事关观看,在约翰·伯格那里,理解一张照片意味着理解一个瞬间,一个从连续性时间被抽离出来的瞬间,与观看能力有关。大卫·赫恩关心结果,结果是表象。表象就是表象,可以与真相无关。

  第二句话:相对于被描述为新闻摄影师,大卫·赫恩更喜欢被称为“报道摄影师”(reportage photographer)。这种说法的迷人之处在于,它暗示的是对被观察事件的一种个人表述,带着主观却真诚的意味。这看似一句废话,那是因为我们习惯了摄影师负责拍摄好看而已,摄影师的个人观察多数不见了,特别是在新闻事件方面。

  第三句话,让你的摄影匹配你的记忆是很难的,但这是摄影的全部意义。这话有点玄,但很牛逼,摄影和记忆的关系就在这里。如何匹配,事关技术,事关运气,如果看到一张照片,你能毫不羞愧地说,那是我关于当时的全部记忆,那就对了,正如一个小说家对一篇小说的自我评价,那是我当时的记忆。这句话有意思的地方不至于摄影,而是可以涵盖创造性的文化艺术工作。

  第四句话:学习摄影需要练习,但是练习需要方向。前面半句没有问题,后半句简单,但是更发人深省。练习当然需要,但如果没有方向,就是瞎练就是浪费时间,还容易变得骄傲和愚蠢。这种愚蠢的事每天都在发生,看看豆瓣的许多写作,写了十几二十年还是没长进,可知是练反了,不得法,很尴尬。要找准练习的方向,天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得有人指路,得有老师。

  第五句话: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常常是在各种限定条件下完成了自己最好的作品。这些人中包括摄影师、画家、作家等。无论这些限定来自本人还是他人。限定?是的,也可理解为限制、压迫和条件,比如商业条件,有人出钱订制一张照片,一家文学杂志出钱约一篇小说,一家机构约一张画。

  吐槽一句,对话这种文体,棋逢对手太难,碾压时常发生。就这本书而言,大卫·赫恩妙语连珠,有自身的系统想法,另一位对话者则显得尴尬。

  《摄影师手册》读后感(三):愿天下人,不劳而获

愿天下人,不劳而获

  新年第一天,起来画了这幅小画,配文“愿天下人,不劳而获”,发了朋友圈。

  这不是无中生有的感叹。回头看刚刚过去的一年,自己就像一只辛勤的蜜蜂,为着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所做的事情可以让自己选择不做某些事情。

  可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没体验过。而常识告诉我,充实感大约都产生在实现欲望的路上吧。苏格拉底说,理解方能真正满足,这是唯一不会随之后悔的享乐。因此,这不过又是如常的一天。

  一大早被快递叫醒,我收到了2020年的第一本书《摄影师手册》。于是读它并记录下这些文字。

  我看过的关于摄影的书大都是艺术评论家写的,倾向于思想方面的启发;但《摄影师手册》是一本对摄影师的访谈文本,它在摄影行为上的描述,与我产生了共鸣:

  1、摄影的价值由其“细致入微的准确”所决定,何处与何时,是摄影的变量。站位与时机——站在哪里拍摄、何时按下快门,除此之外,余下都是次要的东西。「摄影无尽的可能性。」

  2、真正优秀的摄影师通常愿意承认自己的怀疑,根本不确定是否“拍到了”;不同机位造成的无法遇见的微妙差异,正是将上乘之作与泛泛之作区别开来。「摄影需要移动。」

  3、一个画家可以勾勒出主要元素,然后在合适的位置准确地添加有意味的细节,而在摄影中你没法这样做,你几乎只能依靠本能,让决定成败的细节在合适的位置出现。「摄影艺术存在于瞬间的本能。」

  4、摄影师总是在拍照,这是一个误区。我自己的四分之三的时间,都花费在摄影前对项目的研究、阅读和思考,以及拍摄后对照片的挑选和处理上。「事前准备与事后选择,同样是摄影的训练。」

  5、摄影给了我一件隐形斗篷,又提供了一个介入他人生活的借口,相机是我的入场券,也是我清点所经历事件的方法,最终,它也是将这种崭新体验传递给他人的方式。「对摄影师的馈赠。」

  6、在摄影生涯的大多数是时间,我用的都是徕卡。「既不嘲笑器材爱好者不懂艺术,也不把自己拍不好归咎于器材」

  还有两个令人回味的小故事。

  1、一位母亲观察自己的孩子在沙滩上堆城堡,忽然,孩子的一个表情映入眼帘,拨动了她的心弦,她没有迟疑,举起了相机。这个简单的举动,包含了摄影所有要素中的百分之八十五:知道自己想拍什么,对其有着爱。她没有考虑自我和独创性,也没考虑技巧,这不是用专业来要求摄影师,却是摄影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2、一个优秀的小提琴家被采访者要求描述自己的典型一天——早晨读谱,上午作曲,散步思考音乐,下午练琴,晚上演出,然后睡觉……采访者目瞪口呆:这生活似乎也太狭隘了。小提琴家说:是的,一开始,我在生活中关注的范围越来越窄,但随后某种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好像我的音乐通过沙漏的小细孔,变得越来越宽阔……真正意义上的摄影师,在任何时间里都秉持这一身份,事事皆与摄影相关。

  理解方能真正满足。

  《摄影师手册》读后感(四):《摄影师手册 大卫·赫恩谈艺录》有感

  近两年,我越来越多地听到“画像”这个词,主要来源于两种渠道。

  其一是互联网的语境下,所有创业公司的嘴边都挂着“用户画像”这个词;其二是推理小说或电影中,“嫌疑人画像”这个词也在证据链的组织中尤为关键。

  那么,如果给摄影师描绘出一幅人格画像呢?

  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我觉得作为摄影师群体画像,颇为贴切。

  “他们直面世界,从炫目混乱的生活洪流中抓取简单而直接、真与美的画面,并因此激动、满足,或失落”。

  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我也给自己画了幅像——

  反复前往,独自等待,苦尽甘来。

  下面是我读完这本书的一些感受。

  1.摄影之外重要的是人与人的联结

  本书作者是两个人,一对私交甚好的朋友,大卫和比尔。大卫是玛格南图片社成员,知名摄影师;朋友比尔做了几年摄影师后转行图片编辑。书的正文部分由比尔和大卫间的对谈整理而来。

  书的第一部分——大卫赫恩小传,由比尔执笔,回顾了大卫如何用一把来复枪换来一台相机到后面陆续辗转匈牙利、苏联和威尔士的职业生涯。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对一个人人生轨迹的深刻影响。

  我摘取两个片段:

  (一)

三十年前,我第一次给大卫赫恩看我的摄影作品,那些照片是我在摄影师之路上奋斗了七年的结果。他花三十秒就洞察了他们的命运并作出判决:乏味。“效颦之作,”他说,“你没戏。” 我们的友谊从此开始。 从那以后,他一直是我的目标、我的良心、我的向导,以及首先,我最激烈的批评者。《摄影师手册 大卫·赫恩谈艺录》

  (二)

从许多方面来说,咖啡馆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那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现象级场所,关心政治的年轻知识分子的聚集地。我跟一群朋友到处闲晃,有电影导演、演员、哲学家、作家、电影摄影师等等。 从这些朋友开始,机遇的链条一路铺展开去,将大卫引向具有无限生机的摄影新境界。《摄影师手册 大卫·赫恩谈艺录》

  这两个片段丝毫未提摄影工作的具体事务、环节等,却仍然给我很大摄影上的启发。

  就像诗人陆游说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摄影内的“功夫”没人会否认,但是去见朋友,去真实地生活,去进入圈子,去和周遭的人产生联结,对于摄影师而言同等重要。

  因为,这些经历标记了每一幅作品的来路。

  2.摄影主题并非牢笼而是创作的抓手

  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就是在讲选择拍摄主题和形成专题摄影两部分。

  正如书中所指出的,我们业余的摄影爱好者常会走入拍摄漫无目的的误区中。

  我们出门前很少制定计划,甚至没想好去哪,我们凭着一时的视觉兴趣走上大街,等待着神圣的灵光一现。我们贬斥刻意的命题作文式创作,我们举起了自由主义的大旗,却又好像仅此而已。

  缺乏真正的好作品,我们仍然囊中羞涩。

  但是对于职业摄影师而言,为了在拍摄中保持热情,他们坚持主题先行,凭着对既定主题的强烈好奇心,完成了一幅幅具有深度或原创性的作品。大卫在书中也说道——

如果只是转悠着寻找照片,希望有什么东西从天而降,并不奏效。摄影师们,如果这冒犯了你们心中对理想工作方式的幻想,我感到抱歉。 我所能告知的是,四十年来,我同遍布摄影谱系中各个流派的许多当今顶尖摄影师聊过,在他们的拍摄方法中,有一个共同点:对自己的拍摄主体非常狂热,了然于胸,且在拍摄前制定计划。《摄影师手册 大卫·赫恩谈艺录》

  我想大卫说得已经很清楚了,单纯出于乐趣而噼里啪啦按下快门对我们的创作并不会有所裨益,我们要做的是专注于一个主题,并在其限制下,规划实际的拍摄,然后不断重复。

  3.摄影终究是门艰苦的艺术

  我们如何区分业余和专业呢?

  很重要的依据当然是照片的好坏和思想性的高下之分,但支撑起他们背后的因素却常常被我们忽略。

  那就是艰苦卓绝的努力。

  书的最后列举了很多摄影的误区,其中一项就是“摄影靠天分和本能”。大卫有这样一段论述——

细数其他艺术领域,那些真正杰出者的生活有一个共同点: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所选择的训练中。他们每天训练,没有借口。那么,为什么摄影师还期待着,没有类似付出却能获得个展的机会呢? 真正的摄影绝非仅仅是拿着相机在街上转悠,而是涉及列表、做计划、阅读、研究、分析、建立编档系统等大量艰苦的工作。可以说,摄影师的绝大部分工作,是在拍摄开始前和拍摄结束后完成的。《摄影师手册 大卫·赫恩谈艺录》

  因此,遗憾的是,和其他技能一样,学习摄影同样需要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我们无法通过单纯立下flag或者学习一切摄影相关的知识,就马上成为摄影师。

  我们普通人能做的,就是不断地思考,按下快门,思考,并重复。

  4.摄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

  文中大卫提到,

摄影只是一件工具、一个载体、是表达或传递情感的另一种形式,而非终极目的。《摄影师手册 大卫·赫恩谈艺录》

  这让我想起了国内知名导演贾樟柯。

  贾樟柯的电影带着很强的来自山西汾阳的尘土气息,形成了极具个人风格的叙事手法和影像质感。

  他曾说过,我当然承认导演应该广开言路,但电影终究是门独裁的艺术。他用了“独裁”这个压迫感极强的词来形容电影作者的自我表达,却俘虏了一大批影迷的心。

  摄影师同样,他们并非躲在相机背后,将所看到的照搬到相纸上那么机械,而是通过镜头,将自己的人生态度投射至作品,并留下个人烙印。

  因此,摄影就跟这世上所有的艺术一样,艺术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和你所传递的东西。

  最后,请允许我摘取书中的两个短句和大家共勉。

  1、人文精神与艺术不可分离。

  2、无论如何,投入与勤奋都无可替代。

  如果你真的爱摄影,你应该看看这本书,它会告诉你什么叫职业化,以及为了成为职业摄影师,你需要付出怎么艰苦卓绝的努力。

  如果你并不打算叩开摄影的大门,你也可以翻翻这本书,它会告诉你“如何像摄影师一般思考和行动”,我相信做任何事的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

  就像书的封底上那句话所说,

  的确,这是一本关于摄影的书——但摄影是关于人生的。

个人公众号,欢迎关注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摄影师手册》读后感(五):当摄影师谈论摄影

  文 / Jarry 编辑 / Weixi

  作为半个摄影爱好者,我对学术界的摄影批评和摄影理论抱有偏见,以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为例,我没见过有哪位摄影师说:“《论摄影》对我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但除去这些,谈论摄影的书又相当少。个中缘由,一半归于摄影师通常都懒得解释自己的作品,张克纯在一次访谈中就说过“对我而言,我更喜欢用我擅长的方式表达,摄影它是我说话的方式,我觉得说清楚了,就没必要让它更复杂,好比我已经说过一遍话了,就不想再赘述一遍”;一半归于摄影师通常都不善写作,植田正治受《每日摄影》邀请,写名为《小传记》的连载文章时,便多次提到自己“不擅长写文章,是抱着出丑的心态写的,可想而知文笔有多差”。(不是谦虚,真的很差)所以,今年这本英国玛格南摄影师大卫·赫恩和比尔·杰伊的访谈录《摄影师手册》是意外的惊喜。作为同样文笔不好的摄影师,大卫·赫恩自小患有阅读障碍,因此他选择用访谈的方式讨论了若干重要的问题。

  这本书适合不熟悉摄影的读者,书中并没有太多关于摄影技术的内容(器材、感光度等),而是阐述方法论,方法论是相通的,无论是关乎创作,还是用于做社会研究;也适合拍了一些照片,消耗了一些按快门的热情,对下一步如何进阶感兴趣的摄影爱好者,他们可以从书中得到可实践的建议:如何处理单张照片的内容和色彩,如何开展有主题的摄影项目?

  一、谁是大卫·赫恩?

  大卫·赫恩于1967年正式成为玛格南图片社成员,但他在中国的摄影圈却籍籍无名,至今没有出版过任何一本中文版摄影集。他的第一个重要摄影项目,是拍摄了1956年反抗苏联统治的匈牙利革命。

1956年,匈牙利布达佩斯,街头一位装有一条木头假腿的士兵。摄影:大卫·赫恩。

  1955年12月,大卫·赫恩在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服义务兵役,有一天,他偶然在杂志《图片邮报》上看到一张照片:一位苏联军官和妻子在莫斯科的百货商店里买帽子。他想起“二战”期间,父亲参军,每次回家,都会带全家去购物。他们会去卡迪夫的豪沃斯百货商店给妈妈买帽子。这是他第一次看到父亲与母亲之间的爱情——一起做某件事,分享彼此的快乐。

  当时是冷战期间,苏联人在英国政治宣传中被塑造为会吃自己的孩子之类的可怕形象。那张照片让大卫意识到:“他们就像是我的爸爸和妈妈,他们都是普通人。”比起政治宣传,他更相信这张照片上的真实。那一刻起,他决定成为一位摄影师——走出去,用照片去诚实地记录所看到的一切,把自己的观察展示给别人。

  很久之后,他才知道那张照片是布列松拍的。

1954年,列宁格勒的一家百货商店。摄影: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二、“决定性瞬间”?

1974年,《漫步滕比》。摄影:大卫·赫恩。

  比起“决定性瞬间”,大卫·赫恩更相信孕育瞬间(pregnant moment)。他认为,一张好照片由两个要素决定,站在哪里拍以及何时拍。好的摄影师应当判断哪个画面可能孕育出好照片并耐心等待。在这里,他以自己拍摄的《漫步滕比》为例,谈到:

这是一张看似复杂、实际上很简单的照片。我抵达那里之后,马上便看到一些元素:大炮、睡着的人、狗。我迅速调整到一个位置,以便让三个基本元素彼此独立却又能在整体上形成一道显著的对角线。这就是所要考虑的拍摄机位。我拍了一张,但明白这不是自己想要的,就我的风格来说,有点过于静态了。所以我走开,来到山的另一边,看出了几张有可能拍到的照片,便重返原先的地点。现在,热闹起来了。基本元素还在,但人们正在爬上大炮后面的山,一些人沿着地平线向左边走去,有人坐着,还有一个男孩骑在大炮上玩。我找到先前的位置,略做调整,以便能将坐着的人拍进去,这时候我就看着其余处于动态的人,看他们的互动所形成的各种视觉构图。我连拍了一组照片,因为不确定这些运动变量是否能在最恰当的一刻刚好被捕捉。唯有在接触印样上,我才能找出所有元素和谐交融的那一张。在这个例子中,关键的前景元素静止不动,因此我可以奢侈地只凝神于那些副元素。

  比尔·杰伊也讲了件轶事。在一场摄影展览中,有人拉住爱德华·斯泰肯,问道:“如果把所有那些‘偶然’的作品都拿掉,你还能留下几张呢?” “可能就没多少了,”爱德华·斯泰肯回答,“但你有没想过,伟大的摄影师拍到过多少张伟大的偶然?”

  三、主观的真实和风格

  赫恩认为,照片中不存在客观,因为在摄影中只有两个基本把控:站在哪里,何时按下快门。两者都是主观的选择,所以最终的结果,即照片,自然也是主观的。摄影师唯一能做的是尽量忠实于拍摄主题。

  这让我想到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这类研究往往在一开头就提醒我们研究者的局限性,因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受限于自身观看的方式,而这也是“独特风格”的来源。

  每位摄影师都有独特的个性,如果你选择那些对你有私人意义的主题,那么没有人可以模仿你。

  赫恩认为摄影——以及所有创作的魔力,都在于此。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相似性,但如果你看十二张布列松、寇德卡或者罗伯特·弗兰克的照片,你也能轻易地分辨出他们是不同的人。

  所以你应当专注于你的拍摄对象,思考如何通过照片呈现出自己不同的观点。

  约翰·加德纳曾说:

就讲述新鲜故事而言,文学已经枯竭了好几个世纪;但就讲述原型故事,再次尝试阐释其真理并向后代传递其智慧而言,只有当我们所有人因自己愚蠢的傲慢而将它抛弃时,文学才会真正枯萎。

  对摄影来说,也同样如此。

  四、如何开展摄影项目?

  赫恩对摄影项目的建议,让我想到写毕业论文时指导老师建议我们如何决定选题,除了成果不是文字,而是照片。

  1.列出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摄影师必须对主题有强烈的好奇心,不能仅仅是一时的视觉兴趣。摄影师首先要做的决定是“拍什么”,你对主题的好奇、沉迷和狂热,都能通过所拍摄的图片传递给他人。

  2.主题尽可能具体

  比尔·杰伊给的例子是:“如果学生提出的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人像摄影’,我会建议改为‘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小像研究’。”

  3.思考这些主题的可实践性

  去除无法用图像表达的(比如说社交网络上的人际关系),正常情况下无法拍摄的(我是生活在中国的普通人,那我想拍某个非洲国家的内战,就是痴人做梦),再去除你对其一无所知的(你需要对拍摄对象有深入的研究),最后去除目标受众过小的。

  4.长时间追踪选择的主题

  这便于在你愿意并且有时间的时候,随时可以重返这个主题。

  故乡威尔士是大卫·赫恩最长久、最丰富的拍摄项目,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他便持续拍摄煤矿产业日渐衰退的威尔士;而如今,他拍摄发展高科技、文化、旅游产业的威尔士。

1966年,阿贝芬矿难。摄影:大卫·赫恩。

  五、如何对待外国文化?

  2017年,赫恩出版了新的摄影集《亚利桑那之旅》,该项目拍摄了他在1979至2001年间拜访的美国亚利桑那州。

大卫·赫恩《亚利桑那之旅》。1979年,大卫·赫恩《亚利桑那之旅》。

  在《摄影师手册》的最后,大卫·赫恩和比尔·杰伊聊了几个经典的摄影误区,其中之一是:摄影师不该拍摄异域风情。这个观点的理由是:你无法真正理解另一种文化、另一个种族或群体,除非你生长在此地,因此,你拍下的照片无非是猎奇,并不真实。

  赫恩认为,不管拍摄的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是在主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按照这一误区的逻辑推演,最后的结论是摄影师什么人都不能拍。而事实上,人类彼此的相似性远甚于差异性。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摄影发展的历史中,街拍或是拍摄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拥有持久的魅力,不管是布列松拍摄的苏联,弗兰克拍摄的美国,我们都能在其中看到我们熟悉的事物、情感,那些父亲母亲孩子,猫猫狗狗,人类共享的悲伤和快乐。

  六、摄影师和被拍摄者的关系

  街拍不可避免地会涉及被拍摄者,我非常喜欢大卫对被拍摄者的态度。他告诉我们,从摄影项目之初,就要选择自己真心热爱的主题,而不是浮光掠影的捕捉,这既是为了能深入主题,也是对拍摄者的尊重。他说:“你不可能在后街转悠一圈,抓拍几张门廊里的无家可归者,就在城市贫困问题上指导江山。那是剥削利用,不是进行研究。”

  大卫在一次访谈中提到一张照片,拍的是1967年苏格兰某汽车俱乐部的舞会,照片中,一位退休男人在玩一只气球。

这张照片告诉了我摄影的本质问题:你在拍摄另一个人的图像。我一直注意不去打扰被拍摄者。当我拍照时,我不会拍那些以任何方式轻视别人的照片。我试着把人抽象成符号,在这张照片里,一个老年人享受着衰老后的快乐——但我也记得他们是具体的人。在这张照片发表后的很多年之后,我收到了一封来自这个男人妻子的信,告知我他去世了。但她也告诉我,他们在全世界看到过无数次这张照片,每次,它都给他们带来了快乐。她问我是否可以给她一张打印版。知道我照片里的人非常享受被拍摄对我来说是一种安慰,虽然我从不试着去了解他们是谁。1967年,MG汽车俱乐部舞会上的退休男人。摄影:大卫·赫恩。

  八、大卫·赫恩的摄影人生

  2017年,BBC拍了部大卫·赫恩的纪录片。八十三岁的赫恩老爷爷现在住在英国威尔士瓦伊河沿岸的丁登镇,片中,他无论去哪,都依然背着个小相机。

八十三岁了,仍然相机不离手的大卫·赫恩。

  纪录片中,他不无无奈地说:“以我现在的年龄,我需要做的是找到可以容易继续拍照的事物。乡村生活的美丽在于,首先,你可以参与;其次,当一个人变老了,就很难拿着照相机到处走,在乡村,我还能从一头走到另一头。”

  我看到老爷爷拍了张照片就放下相机,拿起了小饼干,可可爱爱!

BBC纪录片《大卫·赫恩的摄影人生》节选。

  最后的彩蛋:老爷爷年轻时这么帅!

希望他也享受着衰老后的快乐。

  参考资料:

  1.David Hurn: A life in Pictures, BBC, 2017.

  2.The Picture that Changed My Life: Interview with David Hurn, Lensculture.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