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痴》影评100字

  《白痴》是一部由伊万·佩里耶夫执导,尤里·雅科夫列夫 / Yuliya Borisova / Nikita Podgornyj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痴》精选点评:

  ●情节只cover了原著的1/3左右,Nastasia把钱扔进火炉时众人的表现刻画地十分精彩。

  ●孙道临的配音确实赞爆了,其他人一般般····有好有坏····

  ●舞台剧化。妆容夸张,有点哥特~~孙道临配音水准一流。。

  ●人物长得挺对的,但感觉并没有拍出原作的急风骤雨般的心理风暴。

  ●快看完了,觉得只拍了前面的一小部分情节啊,跑来豆瓣看,果然这个只拍了一半。。。还有这种操作,学老陀只写一半吗。。。anyway,只要是老陀的作品,都喜欢喜欢,燃烧的生命激情,催动各种联想~

  ●其实只看到女主和一群男的演对手戏,舌战群男,台词最少译得不错。(当时还是上译厂的出品呢……)现在其实也只记得片子浓烈的色彩了。

  ●难忘的白痴,难忘的梅什金公爵

  ●莫名吃了老罗和公爵的cp,公爵是演灾难国配版白夜的那位?

  ●好激烈

  ●只拍了第一部啊……梅什金公爵和纳斯塔霞形象和演绎都好棒,就是阿格拉娅有点像年轻的梅姨……“……您是个清白的女人,……。我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而您却受尽了折磨,但您从这样的地狱里出来却还是一身清白,这是难能可贵的。……。……我……我爱您。我可以为您而死”看到这段表白时依然无比感慨。

  《白痴》影评(一):小说前的观影

  看的是上译版本。背景的描写少了,虽然都差不多可以猜到。不知道是翻译的还是怎么回事,感觉听起来不算流畅,有跳跃。

  印象深的是 公爵 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很安静,轻声细语“完美的无法直视了”“眼睛梦里见过一样”,这感觉公爵是有点不清醒啊,呵呵

  除了后面的纳斯塔西亚的决定让他“大吃一惊” 歇斯底里起来了,

  最后那部分相当激烈啊,各种冲突,暴露都出来了。

  烧钱那段真是个试金石。加尼亚也像想的那样自我救赎了一把,

  纳斯塔西亚最终“选择”的果戈仁也算有点气魄,虽然是强烈的占有。

  还是得看下原著细细品味。

  人物很鲜明,值得关注...

  《白痴》影评(二):演员符合人物气质是多么重要一件事

  这个男演员真的是绝了。我感觉再也没有更符合的男演员了。当演员符合人物的气质的时候,也许他都不需要什么表演就能达到观众对人物的理解。

  所以有时候在想,像这种经典的改编,到底是什么最重要。剧本?剧本不会脱离人们熟悉的著作,实际上没有太大的发挥。服化道只要满足真实基本可以接受。最重要的应该是演员。一个气质和容貌都非常贴切的演员,可能对整个作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个的是名副其实的“演员”。

  俄国文学翻被很多国家拍成影视作品,但是人物形象上最贴合的大部分还是他们本国出品的。虽然陀氏作品拷问的是人性共通的东西,但是在精神气质上民族的独特性没办法抹除。

  可惜这个电影只是拍了一部分,后来有个电视剧,但是2000年左右的演员总觉得比50,60年代的演员缺少些什么。。。就跟好莱坞一样,黄金年代的那些演员的颜值和气质好像很难被超越。

  《白痴》影评(三):~

  Первая серия фильма по первой части одноимённого романа Ф.М.Достоевского («Идиот»).

  Вторая премия наВсесоюзном кинофестивалев Киеве в 1959 году.

  Согласие на съёмки во второй серии фильма Юрий Яковлев не дал, так как после съёмок первой серии находился в тяжёлом душевном состоянии, а режиссёр И. Пырьев отказался принять на роль другого актёра. Поэтому она так и осталась неснятой.

  看大家对上译版评价不高,干脆看了原声。原来是(当局)不让Юрий Яковлев出演第二部,而导演И. Пырьев又不愿换其他演员,电影才只拍了一部啊(也就是小说的第一部分)。

  当年的Мосфильм、古典的俄味。主人翁们声情并茂的演出与近乎一板一眼的“典型化”手法奇异地合二为一。年迈却孩子气十足的将军夫人,卑鄙阴险、贪婪无耻的Ганя,拥有与自身年龄不符的智慧的阿格拉雅,加上目光清澈、透着浑然天成的傻劲儿的“白痴”,令人不得不感慨导演挑选演员时眼光之独到。唯一可惜的是Настасья的扮演者。不说话时倒是能感受到几分孤傲又高贵的气质,一开口就……不仅嗓音不透亮,而且在大喊大叫时过于夸张,甚至每次大笑时都有种巫婆附体的感觉……还是比较喜欢03年电视剧版的女主额~

  电影几乎保留了所有小说第一部分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段落。在火炉闹剧抵达高潮后让马车消失在漫天大雪里,真不敢想象要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活到今天来拍电影那还了得。

  《白痴》影评(四):《白痴》——金钱帝国,好人难当

  本片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名小说《白痴》改编而成,虽然只截取了一部分,但所反应的金钱社会人们受金钱掌控、善与美无法救人甚至多余的悲惨现状。影片布景和色彩极为讲究,在烘托气氛和人物心境上起到关键作用。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更是妆容,多数人的眼圈均被整体打黑,以致正常说话时已如鬼魅,一旦动怒或激动之时整间屋子仿佛堕入地狱,呈现出一幅群魔乱舞之相。面部特写在服装和背景的极艳衬托下情绪渲染更甚。全片主要以对白推动剧情,而结束这一切的正是上流社会里的一声声“白痴”。

  故事如舞台剧般基本只发生在室内,而室外永远笼罩在阴沉的乌云下,较低的视角让高楼看起来也像是压在穷人身上的重负,阴沉的天空下飞雪飘散没有休止,可视距离低到坐在窗里的人看不清窗外的景色,一如当局者迷的意境。在夜幕中开始,一辆火车于黑暗中驶进,又在夜幕中结束,四辆马车驶向看不清的远方,仿佛这个为金钱所迷惑的世界隔绝于尘世外,只有卑微和虚伪才能鲜活的生存。

  迷人又软弱的梅什金公爵,感觉有点像是唐僧,一心想要用美好感染这个世界,他所到之处充满了“白痴”的赞誉,人们虽然不坏恶意但嘲讽不减。他是这个世界为数不多的另类,上流社会的人们欣赏他的才华、中等阶级的人们贪恋他的忠诚、下层阶级的人们承认他的老实。然而他出现的作用仅仅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世界的丑恶嘴脸,短暂的涓涓清流洗刷不清顽固的污渍。梅什金公爵可以轻易发现人心中深深隐藏的所有美好品质,为之赞美并感动,然而现实的人连每一分钟的交往都渴望交换到利益,就像公爵轻易掏出去的25卢布,在生意人眼中他仅仅是个公用钱包而已。

  这也是我不喜欢梅什金公爵的所在,不知道原著小说完整的结局如何,但至少影片中梅什金公爵的绅士行径和大方善良并未解决任何事甚至使之变得更糟:心爱的女人不希望自己的过往玷污纯洁的公爵而选择了嫁与他人;身无分文却随便将借来的25卢布转手公认的脑子有问题的没落将军。他的善良凸显他的软弱,交际花为了保护他也唯有远走他乡。有时候遇到一个太爱你的人,反而无法停留在他身边。他太好了,好的令自己自惭形秽。

  而女主角纳斯塔西亚菲利帕芙娜,她有一颗卡门般自由纯真的心,但身世凄惨从小便被富人玩弄于手掌之中,以致于梦想成真的那一天到来,宁愿自毁也不愿玷污对爱情的纯洁向往。她放肆的大笑好像王熙凤那般肆无忌惮风情万种,她发怒嘲讽众人之时又如卡门般自由纯真心里容不下一粒沙尘,她行事风风火火早已将凡躯置于炉火之中,她是最渴望爱情的人,也终于被这种渴望置于死地。

  片中形形色色的人个性鲜明,然而对贪婪却是同出一辙,对肮脏也习以为常,以致于真诚待人的梅什金公爵的出现令他们倍感不快,为了排解这种情绪而不约而同的认定梅什金公爵是个“白痴”。在交际花家里的戏份不仅将全片推向高潮,也让各个阶级的人露出了最真实的面目,即:以钱换物,以钱视人。烧钱一场戏彻底暴露了资本家的虚伪和世人崇尚金钱的丑恶嘴脸,当有钱人可以随意用钱戏耍穷人的命运、而穷人也自甘堕落成为其玩弄的食客时,即便忽然变成了富翁的大善人梅什金公爵也无能为力。

  把一张白纸扔进泥潭会肮脏,而非将其漂净,这就是梅什金公爵面临的尴尬,个体的纯真与本善在充满铜臭的世界太过渺小。整个世界的荒诞已无法自救,这是个充满白痴的世界,占多数的人掌握了话语权罢了。

  《白痴》影评(五):导演说

  本片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著《白痴》第一部分改编。编导培利耶夫舍弃了小说结尾娜斯塔茜娅·费里波芙娜被狂热的商人罗果静杀害等情节,致力于创造性地再现小说内在的艺术形象。他从一个新的观点出发去理解陀氏的小说,他在《白痴》中首先看到的是陀氏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的强烈的爱;是他对于社会主义战胜邪恶的渴求,是他想要在生活中探索真理的火热的愿望,以及这位作家善于揭示人的心理底蕴、展现人的灵魂奥秘的惊人才能。影片中,培利耶夫把那些消极的、人们称之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精神”的东西,那些构成陀氏复杂而矛盾的创作中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病态的东西,都坚决地加以剔除。授予改编者这样做的权利的是作家本人,他曾写道:“这部小说的主要思想是要刻画一个真正美好的人。”根据这一提示,培利耶夫把注意力放在麦什金公爵这个形象上,应当通过他来揭示作品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思想。陀氏提出了当代的许多迫切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金钱的势力问题,通过对金钱的态度,表现出了人物性格,揭示出了人的精神实质。陀氏的小说里,都是一些受尽苦难的人,一些在人格方面受到侮辱与损害的人。生活把悲惨的一面展示给了这位作家,悲痛和死亡笼罩着他的小说的卷帙,他所有的主人公都非常不幸,悲剧性的矛盾必不可免地震撼着他们的生活。搬上银幕的《白痴》揭露了这样一个社会:在那里,荣誉、良心、天才、美丽等都是交易的对象,金钱的势力摧残人、腐蚀人,使人失去人的面貌和尊严。在观众眼前,展现了一幅复杂矛盾然而却是当时的俄罗斯生活的真实画卷。陀氏把一个心理气质特别纯洁的人与罪恶、残酷和恐怖的资本主义世界之间的冲突作为小说的主线。

  麦什金公爵像是另一个世界里的生物那样,来到了“充满着幻想色彩的”彼得堡。由于在瑞士的山区里与孩子们一起受的教育,因而他天真无知,热烈地追求正义,对人性的胜利和美充满信心。麦什金的性格是从广泛地加以描写的生活的欢乐这一主题开始的。和其他人不同,他善于使自己过得幸福,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在瑞士他几乎一直都是非常幸福的。公爵像个预言家那样从山区来到了被痛苦折磨着的和冷酷的人们那里,他想要开导他们,想要说:“我现在到人间来了……”他相信幸福蕴含在每个人的身上,深信在监狱里也可度过伟大的人生。然而让人丧失个性的金钱的势力使人们产生自私的意识,使人的有血有肉心灵丧失生气,让卑微和平庸来统治人们。托茨基、迦尼亚、叶巴钦、罗果静等人丝毫也不怀疑自己有权利像支配物品那样地来支配娜斯塔茜娅。至于她的心灵、她的愿望、她的理想,他们都不感兴趣。罗果静对娜斯塔茜娅的狂热的爱是极其自私的,他的眼睛追逐着他的猎物,他的刀子时刻准备着杀人。

  在对现实生活严峻的、无情的批判中,也就显现了陀氏天才的力量。陀氏痛苦地叙述了他的孤单的正面人物的软弱,他没有足够的力量与邪恶进行斗争。

  影片准确地遵循着小说第一部分的事件,由四场戏组成:在火车车厢里——在这里麦什金、罗果静和万事通列别捷夫相识;在叶巴钦家里——在这里展示了一系列剧中人的性格的端倪;此外,还有在迦尼亚家里那场戏以及在娜斯塔茜娅家里那场最富于戏剧性的戏。后者起着决定影片命运的作用,这不仅由于情节的高潮集中在这里,而且也由于这场戏应当最充分地揭示出编导所着力表现的主题,即人与金钱关系的主题。为保证拍好这场戏,培利耶夫给演员们写了一封信,要求他们以真挚的、出自内心的激情来演好它。因为只有达到强烈迸发程度的感情和绝对真实的体验,才能使这场戏具有必要的表现力。在这场戏里进行着一桩买卖,这桩买卖的对象是人。在一层厚厚的假仁假义的外衣掩盖下的“体面的先生们”的堕落的、虚伪的本性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应该说,《白痴》这部小说似乎全部都是以特写镜头展现出来的。陀氏着重表现的就是用特别的伦勃朗式的明暗处理来加以突出的主人公的脸和眼睛。编导力求把观众一直带到主人公的心灵面前,并揭示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娜斯塔茜娅的形象是建筑在把她的纯洁的性格、她的意愿、她的天真的理想和她周围的肮脏生活进行对比的基础上的。导演和演员不是以反复无常和歇斯底里来解释娜斯塔茜娅的行为,而是以她的受摧残的生活悲剧、她的足以自豪的纯洁的心地、她的不屑于妥协来说明她的举动。在影片最后一场戏里,情绪激扬悲愤的女主人公和她周围的卑鄙贪婪的人群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位受害的弱女子凌驾在那些侮辱她的人之上,不是她,而是他们成了可怜的奴隶。为了钱,他们准备互相残杀、出卖和背叛。娜斯塔茜娅把10万卢布扔到火里这一行为表现出了她对金钱的蔑视,她在这里不是比周围的人软弱,而是胜过了他们,这样来处理娜斯塔茜娅的形象,有很多新的内涵。在焚钱这场戏里,导演使观众有可能仔细地观看那些目瞪口呆的可耻、卑鄙的人们的面部和眼睛:他们准备扑到火里去;他们跪在地上爬着、嚎叫着、哭喊着,绝望地看着那堆燃烧着的钱。在这里,眼睛反映出了各种各样的感情,反映出了人的体验的最细微的变化,导演总是使演员的脸靠近观众,总是经常运用主人公的肖像画面。当麦什金表示要娶娜斯塔茜娅的时候,起先,娜斯塔茜娅似乎也沉浸在对未来的幸福的憧憬中。但观众立即见到她不停地挥动着她的鹅毛扇,而且越挥越快,女演员以挥扇子的动作有力地表现了她的不平静的心情和她的决定:她觉得自己已陷入污泥,不应该去玷污像孩子般纯洁的麦什金,她不能给麦什金带来不幸。然而在心地纯洁的麦什金的眼中,她完全不是人们所以为的那样,他知道她是个善良的、心灵上有创伤的不幸的人。他在她身上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一点:她是个完美的人。所以,他对她说:“也许,您已经不幸到认为自己真是一个有罪的人了。”雅可夫列夫扮演的麦什金以眼睛的表情征服了观众。这是一个心地纯洁的人的眼睛的十分动人的、忧郁的、温柔的、孤立无援的、善良的表情。

  影片中没有复杂的场面调度,没有去追求表面上富于动作性的画面结构。在影片中,占主要地位的是特写镜头。彩色的运用也增强了影片的情绪感染力。影片的主创人员在彩色中所探索的是画面的情绪感染力及象征意义,而不是颜色的无谓堆砌。例如,由于迦尼亚的受惊动作而洒掉的红色的酒,像是流成一滩鲜血,这应当产生一种灾祸的预感;又如片中所发生的许多事情,似乎都是和吊灯、枝形烛台、墙座灯的烛光的反光以及熊熊燃烧着的壁炉中的红色火焰的反光等融合在一起的。主创人员找到了一种用陀氏的眼睛来观察世界时所最习惯的色调。影片中最成功的是迦尼亚家中的那一组戏:光线特别昏暗的公爵的房间,还有那走廊和楼梯,这一切都有助于表现影片的内涵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本片的场景少,因此,在一个场景里面用许多镜头来拍摄,就要比用同样的有效片长在一系列不同的场景里来拍摄困难得多。这个沉重的任务有很大一部分落到年轻的美工师沃尔柯夫的肩上:在每一堂布景中,他必须保证导演有最大限度的、各种各样的拍摄可能性。沃尔柯夫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能够在一些看起来拍摄角度很受局限性的地方,提供了许许多多令人满意的拍摄角度。因此,这部影片的场景虽少,但却没有陷入单调沉闷的舞台化,而是设计出了电影化的场面调度并拍摄出了尽可能多的镜头。影片中外景的场面更少,只有彼得堡的一些街道。但陀氏笔下的彼得堡是很独特的,他的彼得堡是个不舒适的大城市,潮湿而寒冷。这样一个城市会使人时而因它的泥泞、潮湿和蒙蒙细雨而瑟缩,时而因它的冬日夹雪的朔风而颤抖。无家可归、颠沛流离、被生活所抛弃的人们眼中的彼得堡就是这样的,影片再现了这位作家所看到的彼得堡的特点。迦尼亚和麦什金在街上行走那一场戏里,雪花飘落,黄昏笼罩着狭窄的街道,在一条僻静无人、昏暗虚幻的路灯照耀下的小巷里,一个老人在拉手风琴,一个小姑娘在唱一首歌,歌词是纯朴地叙述一个悲惨的故事,这支歌把小说的情节,特别是小说的戏剧性的结尾和生活中的悲惨世界联系了起来。它为影片增添了时代的色彩,使影片的情节更接近于日常生活。

  当麦什金突然间决定到娜斯塔茜娅家去的时候,陪伴着他的是大风雪,怒吼的狂风猛刮着跟在罗果静的三驾马车后而奔跑的麦什金。影片中一共只占130米胶片的五场短短的外景场面的处理,是和陀氏所描绘的他所喜爱的景色完全吻合的。迦尼亚和叶巴钦家这几场戏在艺术处理方面也很生动而令人信服。麦什金在讲述可怜的玛莉的故事,在他讲述的顿歇的一刹那,摄影机突然离开了主人公的脸,沿着屋子摇起镜头来,在前景中出现的时而是壁炉内熊熊的炉火,时而是烛台上红红的烛光,时而是古老的枝形挂灯,时而是阴暗的角落,时而是客厅的空旷的一隅……

  早在1947年,培利耶夫就写好了本片的文学剧作,但由于一直没有物色到扮演麦什金公爵的演员,他不得不把这个摄制任务搁在一边。他曾经把《白痴》的文学剧本给过著名导演谢尔基·尤特凯维奇,但尤特凯维奇也因没有找到麦什金这个角色的扮演者而把剧本退还给了培利耶夫。培利耶夫因担任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厂长,有机会参加为影片《第四十一》挑选演员的工作。那位落选的演员雅可夫列夫的形象使培利耶夫难以忘却,雅可列夫那双深邃、睿智、善良的眼睛在他看来是麦什金的眼睛。影片已拍好25%时,还没有找到娜斯塔茜娅的扮演者,直到没有娜斯塔茜娅出场的戏几乎已拍完时,才请到了鲍莉索娃。男女主人公的恰当人选保证了影片的成功。

  在拍摄本片之前,培利耶夫拍摄的都是现代题材的影片,而且多半是喜剧样式。他已拍摄了16部同时代人的影片,主人公都是农民、工人和战士。渐渐地,他感到自己老是“驾轻就熟”,在导演手法上总是在唱老调。他拍摄的那些影片,几乎从来没有向他提出过复杂的创作任务,也不需要他付出高度紧张的创作力量。于是他意识到,为了使自己在创作上不后退,不变成“熟练的”匠艺,他必须先写出一个完美的剧本。他要在这样的剧本中,看到人物性格的心理刻画方面的复杂性和真正的深刻性,尖锐的冲突,强烈、激昂的情感的力量以及生动、睿智、引人入胜的对话。拍摄本片使培利耶夫有机会在创作上进行了一次全新的探索。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