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杀人事件》是一本由[日] 东野圭吾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5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超杀人事件》读后感(一):东野圭吾的新作质量略有下降
东野圭吾前期,作品还是很惊艳很有深度的。但是近期的很多作品虽说有些依然很有深度反映了社会现实但是注水的内容明显多了不止一点。一些完全没有必要仔细解释可以一语带过的专业名词专业知识往往总是列一大长篇出来占字数,而这些解释就算不读也完全不会影响对后续故事的理解。这本超杀人事件在开始就又重现了一些在天空之蜂,白金数据等之前的作品里面就存在的专有名词注水等等。
《超杀人事件》读后感(二):东野圭吾的游戏之作
在书店看过一眼,从封底文案来看,还以为是个长篇,其实是几个有趣的短篇。
简单说几个有印象的故事。
1 作者为了避税,把生活中发生的所有高消费,以外出取材的名义写到书里,结果小说写成了缝合怪。
2 著名作家答应了四家编辑,把下部小说放在他们社出,前提是猜出他正在连载的小说中,真凶是谁。一个编辑认为自己猜到了,就去找作家,结果发现真相其实是,作家的稿子之前是老婆代笔的,结果老婆去世后,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写,现在解了燃眉之急,但是因为作家不会写作,根本不会有下一本,只给了一叠白纸糊弄编辑,最后一幕是编辑一气之下,按照小说中的杀人方法准备对作家动手。
3 曾经的名家年事已高,写的本格推理小说错漏百出,人物情节环境作案手法杀人动机一团乱麻对不上号,编辑指出问题并亲自修改。最后视角切换,发现原来编辑也是高龄编辑,他改的稿子每次都在重复过去的剧情,好在读者也都是高龄读者,浑不在意。
4 人们发现连环杀人案凶手,按照某位扑街作家的设定作案,于是作家名声鹊起。凶手此时找上作家,说明杀人原因,是为了向曾经伤害过他的女性复仇,让作者按照他真实的杀人方法去写情节,但是面对警方要给出另一套说辞,从而迷惑视线,提高作案成功率。作家为了让自己更火,第一次同意了杀手的要求,但是当杀手再次找他,他良心发现,设计了一个局,表面上按照杀手要求写作,实际上却把杀手约到一个悬崖,准备把他推下去,制造凶手自杀的假象,然而作家被杀手反杀,世人看了他提前写好的书,错把作家当成了真正的杀手。
5 推销员向书评人推荐书评机器,只要按下按钮,就能自动做好小说的内容分析,并完成好评差评任意选择的书评。又向作者推荐专门克制书评机器的写作机器。最后还发明出专门用来让读者不懂装懂的机器。原来书籍早已步入黄昏,市场上关于书的讨论只是虚假繁荣。
(最后这个故事有点星新一的意思。)
《超杀人事件》读后感(三):荒诞故事
想起小时候喜欢看各种故事会,幽默故事,恐怖故事,印象最深的是荒诞故事,至今我还记得一巴掌把自己儿子脑袋打下来,孩子却还喃喃叫着饿的故事,那简直是童年阴影,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吃螺蛳。很多小朋友应该都记得这个故事,就不赘述了。我本以为是个推理故事,本格or社会,万万没想到是荒诞故事,突然想起以前有人说东野对自己长期没有获奖非常懊恼,所以写文来讽刺,我看完觉得空穴未必无风。
《超税金对策杀人事件》
这个故事简直是荒诞之王,赔了夫人又折兵,非常有警示之功效
《超理科杀人事件》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无厘头推理故事,这逻辑……完全是没逻辑啊,我看书怎么了,我不懂装懂怎么了,犯法啊? 还真犯法。卒
《超猜凶手小说杀人事件》
很喜欢这个故事,妻子代笔,写了一半的小说就去世了,凶手还不知道,弄了一个噱头,让大家来找出凶手,才可以继续把推理故事写下去。最后杀人从书中搬到了现实,意料之中
《超高龄化社会杀人事件》
非常巧妙地描述了老龄化社会,作者是老人,编辑是老人,读者也是老人。所以侦探串书,死者死了好多次都不足为奇,大家都有点阿尔兹海默,没事没事。
《超预告小说杀人事件》
为了隐瞒真正想要杀的人,就杀了一连串的人,成为连环杀手,没有动机,就不会被抓住。只是杀人上了瘾,就再也回不去。
《超长篇小说杀人事件》
这里面提到的棒球推理小说是魔球,我还记得须田武志,天才的投球手。上一本刚刚看过,不可为不巧。这个故事里大大讽刺了一把出版社为促进销量的各种方法,当3000页不再吸引眼球,8.7公斤的巨著,还在封皮里加了铁皮,我不禁笑坏了。
《魔风馆杀人事件》
一个想不出凶手和作案手法的作者,最后猝死的故事。我一直想写推理小说,我计划的流程是这样:先想一个作案手法,然后勾画出死者凶手,然后给他们套上各种人际关系,最后再设定一个场景。杀人好难哦,我想不出什么特殊的手法,遂卒。
《超读书机器杀人事件》
我觉得这个故事是整本书的初衷,东野就是为了写这个故事,才在前面做了那么多的铺垫,小说评论家,作都要靠机器。那读者呢,等哪一天读书懒得看书,只需要一个书的内容概要的时候,那小说行业还有必要继续下去了吗?
推理故事要暂停一下,看看师太的书,调节一下。
《超杀人事件》读后感(四):《超杀人事件》——东野圭吾的碎碎念
看到书名的时候,我以为这本又是东野圭吾精心布下的一个局。直到打开书,跟着东野的笔触,才发现他似乎在下一盘更大的棋。翻到最后一页的我,后脊甚至有些发凉。如此说下去,似乎有剧透之嫌,但我想说的是,这是一本尽管你听了剧透也想无数次翻阅的书,特别是苦恼、烦躁的时候。
书中一共8个短篇,分别为《超税金对策杀人事件》、《超理科杀人事件》、《超猜凶手小说杀人事件》、《超高龄化社会杀人事件》、《超预告小说杀人事件》《超长篇小说杀人事件》、《魔风馆杀人事件》和《超读书机器杀人事件》。
有读者说读完之后,发现东野竟然讽刺了日本推理文坛的大半,森博嗣、西村京太郎、京极夏彦、二阶堂黎人纷纷中枪,我更好奇的是,东野是抱着怎样的心情写出这些作品的。书中收录的作品先后写于1996~2000年之间,此时的东野已经凭借《放学后》开始了自己的职业写作生涯,并在2000年之前写出了至今被东野粉丝认为是“无冕之王”的《白夜行》,并且凭借《秘密》获得了第52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
仔细查阅这个时间节点,会发现很多有趣的故事。记得东野在随笔中提到过自己的苦恼。他说:“我非常努力,却并未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有时,我甚至认为只有自己遭到不公平的对待。可仔细想想这是不可能的。每位作家都在勤奋笔耕,放眼望去,没造成轰动的作品比比皆是。”这一段满是心酸的碎碎念读来竟然有些可爱。显然,这也是东野对自己的一种不满。毕竟,他当时或许为了写作,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还不错的工作!他继续吐槽,说:“当然,评论家和各文学奖项的评委都有个人好恶,但是这种事说起来就没完没了了。心里明明清楚这一点,然而到了年底看到年度十大推理小说榜单的时候,我还是觉得有点儿别扭。”
就着以上这段碎碎念再回想《超杀人事件》,心里更觉得水瓶座的东野是那么的可爱!他的傲娇,他对自己的信心,甚至他那些充满哲学思考的苦恼,都写在了《超杀人事件》中!他就像一个囚禁在牢笼中的小怪兽,用手中的纸和笔(or打字机),对抗着自己所认为的不公,用尽全力证明自己的存在。
现在看来,东野确实成功挣脱了那个牢笼。纵然现状让他不满,但心中依然对自己充满希望和信心。后来的故事,我们也都做了见证。《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在东亚掀起改编狂潮,《解忧杂货店》治愈了千万读者的心。那个曾抱着作家梦的东野,在东京一间小屋里愤愤写下的小小说,都变成了他生命中那段难忘岁月的细致描摹。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伟大?在这个时代,自己给自己加油打气,一边纠结一边又充满热爱地全力以赴,在我看来,就是自己的英雄主义呀。
对了,还想把那段让我读到后脊发凉的话分享给大家。
身处当今这个社会,有充足时间优哉游哉地看书的人不可能存在,有的只是那些不看书就会产生罪恶感、曾经有过读书爱好或者希望自己看上去更知性一些的人。只有这些人才会去书店买书,而他们追求的也只是看过书这一结果。这真是一个稀奇古怪的时代!
《超杀人事件》读后感(五):东野圭吾的短篇也很有意思
真是五花八门,写出了行业百态,作家为了报税把文章改成垃圾,编辑为了营销把图书设计成骰子铁板7.8公斤重,还让作者注水,五百页变三千页,介绍名词用了一大半。违心写书评,买书评机来写,设计者还生产个性化书评和作者专用书评机杀手,让书评机写的书被书评机赞赏,还有读书机要出,感觉没人类什么事了,就是书和机器之间的事,交锋。作家妻子代笔,作者找编辑帮忙想答案找凶手,最后耍了编辑,使编辑完成了小说中的谋杀案。这个作家没才华还作死,偏偏有名气,总有读者买单,吃老本。现在行业很多重复题材的东西,一个作家写的作品第一部和第二部差不多,就改了名字,也有人看,那些人记忆不行,不会想太多,像八十岁的作家,八十岁的老编辑,这样的配置也有八十岁的忠实读者跟随,销量还算可以。现在以名头书页博噱头博销量,真的是行业病态。作家和杀手联合,那个杀手是他的编辑远腾,编辑最后杀了作家,让作家成为笔下那个自杀的凶手替罪。作家被杀手拿捏的死死的,那个编辑看到的那则新闻绝对不是巧合,他就是炫耀,用杀人手段给作品博眼球,顺便满足自己变态的杀人欲望。为了找出伪理科人士发明的书神奇的把创作过程背景写在了里面。理科和伪理科成为对立,理科知识促成了部分人的优越感和科研成果。想不出凶手是谁,不知该怎么填坑的作家猝死,然后在揭发凶手的时候连载停更了,真是有够可笑的。它讽刺揭发了很多出版业的问题,也是东野圭吾希望改变的地方。
《超杀人事件》读后感(六):《超杀人事件》读后感
201910 读书笔记
个人认为,短篇小说比长篇小说更加考验作家的写作能力的创作。在时间的极度碎片化和无法忍受无聊的情境下,短篇是更现实、更高效的阅读——在十几或几十页的篇幅中看到作家所幻想或创造的世界和故事简直太物超所值了。
因为东野大大什么类型题材的都写,作品难免良莠不齐,这本《超杀人事件》倒是比很多东野尝试或挑战的长篇要有趣。书中收录八篇短篇,与其说是推理小说,还不如说是用反推理讽刺小说,是东野大大继“笑”系列又一部讽刺行业乱象花式吐槽和嘲讽的脑洞文。
在西西弗点一杯红茶 免费读书 赚到了哈哈每个短篇都是由推理小说家创作时引发的“戏中戏、局中局”。
第一篇 “超税金对策杀人事件”:开篇就不错,连载作家为了避税而将生活开销强行写入小说,结果避税失败还几乎断送作家道路。看完再书店笑出声。
第二篇 “超理科杀人事件”:为了找到犯下杀人案的所谓伪科学家组织而写的让人一头雾水、还安装了测试读者脑电波的推理小说,老师强行阅读还被调查人员带走了,简直是让人啼笑皆非。各种专业术语真是太为难我这个万年物理不及格的文科生了。
关于“理科人”的筛选——适合的未必是喜欢的,如果都按照筛选好的路线走,没有创新、叛逆、自主的选择,生活大概失去很多意料以外的乐趣吧。
第二篇 “超理科杀人事件” p58第三篇 “超猜凶手小说杀人事件”:由于自己文笔平庸、一直代笔的妻子原稿未写完就离世,只得找编辑来“协助”推理凶手的知名作家。这个短篇分为问题篇和解答篇,“故事”与“现实”轮回般收尾也挺巧妙的。
第四篇 “超高龄化社会杀人事件”:老龄化日益严重的21世纪,90岁老作家还是延续着老一派交稿方式,读者也是跟刚出道时那一批。老作家的原稿前后矛盾,我正在感叹还好编辑靠谱,读完方知这已是第三本套路、手法一样的小说了,编辑记乱了,反正读者们也老年痴呆了,所以也不需要在意。
第五篇 “超预告小说杀人事件”:预告杀人,从杀手模仿小说情节杀人变成杀手以名利之诱胁迫小说家写杀手想杀的人,相互合作、相互利用,无法直视的人性。最后设局失败导致作家变凶手简直是神反转。
第六篇 “超长篇小说杀人事件”:讽刺市面上动不动就上千页、几百万字的注水“巨作”,将作家葛原往常写法和强行注水的成品进行前后对比,编辑为了与别的出版社竞争记录,更让作家把几百页能写完的作品扩写到三千页,还要加插图、调格式、甚至加铁板,对书的价值衡量竟然变成了重量,可笑至极。
第六篇 夺命8.7公斤!!比我家胖猫都重3.5公斤呢!第七篇 “风魔馆杀人事件”:一般,极短极短篇,标题都与另外七篇格格不入(强迫症伐开心),概括就是最后五页稿纸逼死“老师傅”。
第八篇 “超读书机器杀人事件”:全书最喜欢的一篇,书评机跟书评机杀手“在线PK”。先找书评家、已成名大作家和编辑试用书评机,收集大量参数和评语作个性化定制,再向新人作家推荐能写出符合书评机好评的套路的书评机杀手,这商业头脑也是厉害!
书评机杀手不是用来帮您写出有意思的小说的机器,而是帮您写一些会令书评机给出较高评价的小说,我看过以这种方式写出的作品,说实话没什么意思。身处当今这个社会,有充足时间优哉游哉地看书的人不可能存在,有的只是那些不看书就会产生罪恶感、曾经有过读书爱好或希望自己看上去更知性一些的人。这真是一个稀奇古怪的时代!不看书却渴望成为作家的人有增无减,一般读者不了解的文学奖项有增无减,销量并不好的书却能进入排行榜前十名。书籍这一实体正组件消失,萦绕着它的的种种幻象却异常繁荣。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呢?是消遣、是消除无聊或困乏的一种方式?是学习进步、开阔眼界的途径?还是连接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时空隧道?我无法排除“读书”这个概念和行为所代表幻象(去计算每周、每月、每年读完多少本也是蛮功利的吧),但还是觉得读书带来的影响是慢慢渗透的过程,即使最初追逐的就是很肤浅很虚荣的“打卡”,但并不代表终点也是这样的。
就我目前的状态而言,读书的快乐比不读书的快乐要多很多。
加油读书呀~
为了更好的自己,也为了找到书籍对我而言更纯粹的意义。
以上
2019/10/17 写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