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边缘》是一部由佩特拉·科斯塔执导,迪尔玛·罗塞夫 / 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 / 玛丽莎·达席尔瓦主演的一部历史 / 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民主的边缘》观后感(一):关于巴西政治情况的一些信息收集
仅收集各路信息看法,不代表本人态度。
“南美特朗普”上台,巴西政变在即! - 踩高跷的短腿威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69069048
巴西人民失去理智,高呼"我们欢迎独裁统治" - 江平舟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47624364
巴西衰退之迷:一个“金砖国家”的突然崩溃(荐读) - 黄抒扬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22069546
《民主的边缘》观后感(二):《民主的边缘》观后感
《民主的边缘》让我第一次“亲密接触”到巴西的政治生态,民主运动倡导者和军政府长达20年的斗争、充满个人魅力的巴西劳工党领袖Lula的当选、代表寡头利益的民主运动党的掣肘、Dilma的继任和阴谋重重的弹劾、Lula的入狱以及“巴西特朗普”Jair Bolsonaro的上台……一出出让人瞠目结舌的政斗大戏,通过导演Petra Costa的视角,一幕幕揭开。
年轻女导演佩特拉和巴西的民主同岁,她的爷爷是建筑承包商,是寡头政治时期的受益者,而她的父母则是激烈的左翼社会民主运动者,甚至为了斗争而入狱和藏匿,她特殊的家庭背景赋予了她一种有说服力的“亲历者视角”。佩特拉站在社会劳工党和民主的一边来讲述这个故事,她个人的政治立场、在纪录片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家庭背景或多或少帮助她获得了极为宝贵的第一线拍摄许可,于是在影片中,我们看到议会里的争论不休,Dilma在电视前观看自己被弹劾时的神态,Lula即将入狱前的演讲,这些粗粝的素材过于直白地展露,让我有种现实扑面而来的窒息感,但也自然而然地和Lula、Dilma这些领袖们产生了共情,毕竟这些是成长在中国很难体验到的情感经历。
在影片中能看到一个分裂的巴西,身着黄色和红色衣服的人群声嘶力竭地呼喊口号,带着狂欢基因的巴西人即便不清楚是为何而战,也不能错过这种嘉年华般的集会。Dilma被弹劾后,Lula说他后悔在任期没有做得更多,譬如收回几大寡头家族对于媒体的控制。各怀鬼胎但长袖善舞的议员们深谙公共传播之道,义正言辞激情四射的演讲,流泪哭泣煽动情绪的女议员,通过媒体有导向性的传播让这趟污水越搅越浑。虽然劳工党未必代表着正义,但这些议员们的政治表演着实荒唐。
巴西的混乱还没有结束,社会分裂已经成了许多国家共同面临的难题,背后是利益分配的不均、全球一体化的退潮和原先金融秩序的难以为继。这不是民主与否的颜色之争,也不是政客演讲技巧的竞技舞台,人类面临的难题需要各国共同解决,以邻为壑相互猜忌的政治生态能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带来短暂的团结,但却是饮鸩止渴的自我麻痹,只会让人类的未来越发黑暗,不可预测。世界的领导者们能否放下对不同意识形态的指责,抛开成见,来有所坚持有所妥协地解决我们当下所共同面临的难题?倘若答案为否,恐怕“民主的边缘”尚不足为惧,历史会又一次被推向“大战的边缘”。
《民主的边缘》观后感(三):体系没有边缘,它是往复的环
20190816 《民主的边缘》
体系没有边缘,它是往复的环
2018年巴西总统大选前不久,我在巴西东北部的萨尔瓦多。酒店的电梯里,一个素不相识的小男孩对我们说:“记得投票给博索纳罗哦!”他的父母有些警惕地把他往后拉了拉。
那时很多支持博索纳罗的人好像并不愿意明说,不愿意大张旗鼓地对外宣传自己的立场。博索纳罗竞选时向“偶像”特朗普看齐,常常语出惊人,投票给这样的人似乎多多少少显得草率。
“而且他们其实不是支持博索纳罗,只是不愿意再把票投给劳工党罢了。”我的巴西朋友这么补充解释大家的遮遮掩掩。
事实证明更多的人已经不相信PT了。10月底,博索纳罗当选。是夜我没有出门,在房间里听见远近街道敲锣打鼓,一片欢腾,烟花在远处燃起。一些人庆祝,一些人叹气。
这个国家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呢。
博索纳罗上台之后,并没有预想中的那么激进。就像巴西足球谚语说的:“训练是训练,比赛是比赛(Treino é treino, jogo é jogo)。”在总统的位子上,他的自主权比竞选时小了很多。
卢拉也是一样的,他或许也不是不想落实竞选承诺,他的初衷也不是在各党派之间周旋妥协。但他不得不妥协。因为他的权力不是自生的,而是来源于他的政党,来源于选民,来源于国家的法律。
而这样的政党已被大企业的贿赂操控,选民可以轻易被煽动起情绪,最初制定法律的人,本就是在这个国家最早赚得几桶金的大家族。
“资本主义政府已经沦为资本家和大企业的工会了。”
换做其他的总统,也都是一样的。
从这个角度看,这部纪录片视角还是偏主观,导演倾注了太多的个人感情,拉扯出一份对国家对政党的痛心疾首,或许还有对头脑发热的民众的批判。同样讲“洗车运动”的巴西电视剧《黑金高墙》里就直接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已形成了一个自洽的体系(mecanismo,也是这部剧的葡语名),只要这个体系依旧存在,那么换个总统,抓几个腐败官员、企业家,都是于事无补的,体系依旧会自我运转,生生不息。
“民主的边缘”这个名字听起来摇摇欲坠,但别怕,从边缘掉下去才会发现又到了起点,这不过是个环。
民主究竟是什么呢。
民主之类的政治概念非常虚妄。《人类简史》里说,世界上客观存在的事物其实就那么几样,其余的东西,国家、政体、经济、货币、民主、人权,不过都是人们的设想罢了,只是相信的人多了,就有了存在的力量。
那么,在所谓的民主下,如果有人能煽动起民众的情绪,那么民主不过是借刀杀人的那把刀。(现在的香港年轻人你们听见了吗?)
《人类简史》里又说,现在的贫困分两种,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第一种是食物及资源有限造成的、可能危及基本生存的贫困,第二种是分配不公造成的。
现在绝对贫困已经越来越少,但相对贫困依旧存在。相对贫困的加重,就产生了阶级,阶级就有斗争,斗争严重了就有革命,然后新一轮洗牌。
你看,又是一个体系。
导演在结尾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迷茫,但其实这是整个世界的迷茫。路漫漫其修远。
不论如何,能留下这样的一手资料,而且这么短时间内过审向公众公开,已经难能可贵。
——又或者,这只是再一次证明了,那些“家族们”的力量。
《民主的边缘》观后感(四):政治启迪与事物的规矩都是拉手打炮再拉手
很难的豆瓣没有删除这个条目,可能国家是远在几千里外的巴西,语言又非英语想着没有多少人看吧。
看待事情,不管是爱情、政治、或任何事情,刚开始了解的时候都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状态。
等待了解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进入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思维状态。
当深入了解以后变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状态。
-
刚开始没有谈过恋爱,未曾相爱过,对于能拉到手都是幻想下都会笑出来的时候,对于爱情是模糊的,很多来自于书籍对爱情的定义、影视剧里对于爱情的定义都会让人觉得那是真的。
于是莫名其妙的土味耍帅、尴尬言语都是正常的。
无意间看到书本上写着:“关于爱情,简简单单才是真。”
-
再后来,谈过几次恋爱,性经验也到了知道日本爱情动作片也是靠多次剪辑起来的;也许有小手一伸、让人颤抖的高手,但那并不是你的时候。
开始觉得女人都是物质狂、男人都是色情狂,看了各种女人是水做的还是男人是水泥做的之类的书,在午夜听伤感的歌曲为自己流泪,戴上耳机听着辛苦收藏的偏门乐队和歌手,感觉自己与世隔绝,只有自己孤单背负着某个人行走在水泥森林里。
但是一旦有了新恋情,去他们的吧,小众歌曲也不听了,一起就听抖音金曲都高兴,哪儿什么午夜的阳台抽根烟的忧愁,还是一起手拉手逛商场热闹。
看什么偏门日本小众影片,就是窝一块看热门网综、热门北京卫视连续剧有意思。
也不再午夜故作悲伤,看着10+的公众微信号抱着自己难过不已,自我感动的时刻也许依旧会在某一天,单身早晨看见飘雪浮现心头。但是恋爱的时候管他呢。
再一次看见“我只想要简简单单的爱情。”是在某一次街头分手后,看到了对方分享到朋友圈的音乐链接,当想回复“成人的世界哪有那么简单” 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已经被删除好友了。
-
孩子不停的苦恼,因为与长辈的矛盾,没有把孩子送回去,自己每天都在工作,其实都只是在故作忙碌,自己也清楚其实这份工作根本没有什么前途,同事的私下抱团,老板的精打细算好像总是不会放过你。
在家里,看到妻子一边做饭,还主要负责了照顾孩子,自己于是打开知乎,以为看一些提升自己的文章,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强。
实际上却很清楚,这只是自欺欺人。虽然性生活越来越少,一年下来,两只手都数着过来次数。但是却越来越觉得妻子的不易,也越来越觉得养孩子真是麻烦后悔的事情了。
在又一次因为莫名的烦躁酒醉后,跟妻子大吵一架。
愤怒,本质上是对自己的愤怒。
一次次的吵架后的和好,有时候觉得凑合过吧,有时候又觉得能碰到对方这么好的人也是难得。有那么几个瞬间也曾觉得对方真的太不容易。
原来爱情只需要的是简简单单,你爱我,我爱你,我包容你的缺点,你理解我的弊病,更重要的是都明白了,人人都有缺点。于是大家脾气发的越来越少,性生活越来越少,也越来越来不开对方,庆幸能和对方过日子了。
在临终的床边,15岁的孙子伏在床边,问你:“爷爷,我喜欢上了一个女孩,我看书上说了好多爱情的描述,你有什么办法快教教我。”
你看着床头黑白色妻子的照片,眼角划过一滴泪水,想起你们的曾经你说:“爱情的本质其实就是简简单单,不要想的太复杂,不要想那么多。”
-
这部巴西纪录片,虽然是关注民主的,但是也难逃很主观的评述和拍摄态度,作为纪录片最应该的是客观,因为太过主观会失去原本的精彩和中立的态度。
不过好在,关于这样政治基础普及的纪录片,能在国内网络上留下的科普片已经很难得了。推荐每个人都可以看看,带着思考看看。看着影片,思考现实。
纪录片里有句话我觉得就已经是最好的影评里,通俗大意是某个新晋的领导走进总统府,发现竟然有一个以前领导的商人朋友也在,惊讶的说你怎么在这里?商人言:其实我一直在这里,来来走走的一直是你们这些官员。
当然纪录片的导演我们也能看出来她也是既得利益相关者,可以直接采访到第二任总统迪马尔,也可以持续跟拍总统选战,跟拍首任总统。也正常,自己的父母当时也是反抗派,又可以很年轻有一口流利的英语都说明纪录片的导演并不是那些需要救助金的穷人,也不是忙于工作、PPT、见客户的普通人。
是的,在后面她自己也介绍了,她的爷爷正是巴西最大的几个民用建筑公司之一,与历届总统交往密切,也经常捐赠政治人物、选战、甚至总统府的建造。
纪录片导演的父母亲人有无继承爷爷这么大公司的规模,不得而知。但是起码纪录片导演不用为了生活、开除、减薪等事情忙碌,因为被底层生活所粘住的普通人,是很难抽出精力去做这些事情的,因为生活要的是真金白银,要的是今天要吃饭,下个月要缴房租。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人也是一位女士,她在30年前的北京也拍摄了一部关于政治的纪录片,同样,她也不是底下那些挥舞着红旗的学生,工人,她是可以在宫殿之上俯视拍摄的那一个阶层。
当我们意识到原来所谓的喊口号和反抗,为了自由为了民主,以及独霸一方的几方不同理念的人原来是一个阶层的人的时候,很多事情就会让你想明白或淡然。
犹如这部纪录片中,高呼人民走上街头,号召不再被压迫,号召需要平等,人人有选择总统权力的人也是前任总统的孙子。
讲一个巴西民间笑话,原来那个人能成为年轻的优秀创业家,是因为他爸爸就是大富豪。原来那个人这么年轻就能当处长,是因为她妈妈就是厅长。
所以改变命运的,从来不全是知识,而是学会做一个让上层用着得心应手、有用的好螺丝钉。这样,当有一天巴西的反对派、自由派、劳工派、或者什么口号的人上去的时候,也许能拿你堵个螺丝眼。
这是巴西的大实话,也是一个大笑话。
《民主的边缘》观后感(五):生活在“民主的边缘”
政治永远令人困惑,不管处于什么样的时代,都能让人摸不清真相。
纪录片《民主的边缘》讲述了巴西经历的独裁到民主,再到陷入民主危机的政治事件。
这是导演佩特拉·科斯塔非常私人化的一部作品。
佩特拉出生于巴西结束独裁统治、踏入民主的时期。在她的世界观里,民主是与生俱来的权利。
可以说,佩特拉是伴随着巴西的民主道路成长起来的。
她看着这个国家渐渐脱离贫困,越来越强大,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经济体。
佩特拉的父母也是著名的巴西反独裁斗士。他们从短暂的监狱生活脱离后,在东躲西藏中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佩特拉名字的由来,是为了纪念被杀害的运动领袖佩德罗·波玛尔。
这让民主的珍贵对于佩特拉来说更加感同深受,这也就赋予了这部纪录片溶于导演血脉中的私人化观点。
随着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出现,新闻信息传播的惊人速度,让政治、权力平衡以及民主都变得脆弱不堪。
民众轻而易举被各方势力和狡猾的政客牵扯欺骗,形势迅速蔓延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今天,巴西民主政体不再死于军事政变。
政治正在煽动民主杀死民主。
巴西的历史动荡不安。
1825年,葡萄牙承认巴西独立。
1889年11月15日,丰塞卡将军发动政变,推翻帝制,成立巴西合众国。
1964年3月,巴军人政变上台,实行独裁统治。
1985年3月,军政府还政于民。
经历了21年的专制统治,巴西终于形成了自己的民主制度。
1989年11月15日,巴举行了近30年来第一次全民直接选举,费尔南多·科洛尔当选总统。
2002年,曾经的钢铁工人、运动领袖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被民众选举为总统。
在他的领导下,2000万巴西人摆脱了贫困。
2010年,巴西迎来了卢拉的继承人,女总统迪尔玛·罗塞夫。
民主让巴西运转自如,让这个国家渐渐强大起来,直到2013年6月,巴西爆发了大规模抗议活动。
最初抗议者要求更多的权利,更多的公共卫生和教育投资,减少腐败,但事情发展到最后,人们需要树立一个真正的敌人来对抗,也就是当时的总统迪尔玛·罗塞夫。
他们弹劾了迪尔玛,并把前任总统卢拉送进了监狱。
这是一部带有“政治偏见”的纪录片,但导演佩特拉通过巴西的政治,解读了她对于民主的理解。
在佩特拉的眼中,卢拉集团代表了民主真正掌握于人民手中的机会。
而卢拉集团的倒塌,标志着民主的衰败。
官商的利益纠葛,资本的挟持,经济的衰退,失业率的升高,政治家们的权衡与谋求……
巴西的政治系统在这场动荡中摇摇欲坠。
纪录片止于新总统雅伊尔·博索纳罗的就职。
现在,超过20%的巴西人表示他们不相信民主,认为威权统治会更好。
民主究竟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透过佩特拉眼中的巴西,我们看见历史循环往复,人心摇摆无常。
无数人在别有用心的煽动下为埋葬民主添了一捧黄土。
什么才是真正的民主?
如同纪录片的题目一样,我们在它的边缘无限接近,却永远无法找到真正的答案。
参考资料:
「1」《“Now is an Interesting Moment, When the Cruelties and Inequality are More Exposed than Ever”: Petra Costa on her Netflix-Premiering Doc on Brazilian Politics,The Edge of Democracy》 byKaleem AftabinFilmmaking
「2」百度百科:巴西。
-END-
原创:艺小萌
首发于公众号:会点儿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