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虎队》是一部由王冀邢执导,潘长江 / 李雪健 / 李幼斌主演的一部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飞虎队》观后感(一):一个中国人应该看的电影
一部很久的老电影,记得小学的时候就在电影院集体看过,那时候还不知道李雪健, 李幼斌, 陈小艺,就认识王志文,貌似是东边日出西边雨认识了他,呵呵。
如果说枣庄给我的第一印象,那就是飞虎队。
感觉看完了电影,很受震撼,比那些无痛无痒的肥皂剧强多了。
《飞虎队》观后感(二):人设很颠覆
讲飞虎队的影视作品很多,这部算是个老片了,之前中学时无意中在电视上看到,许多人设简直被颠覆了。
首先这部片算是巨星云集了,有许多老戏骨,在剧中扮演的形象也和今天大众心目中的人设相去甚远。
印象最深的有两个,一个是李幼斌,一个是潘长江。
李幼斌应该是演了个叛徒,最后被乱枪打死。不愧是老戏骨,真的能把叛徒的那种无耻给演的活灵活现。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来,我们李团长的老朋友楚云飞还在《一起打鬼子》(就是刘翔前妻裤裆藏雷那个)里面演鬼子军官,真是难兄难弟……
潘长江也是演坏人,忘了具体是啥了。他本来就是喜剧演员,爱笑,本片里也是。只记得他在片中笑得特别贴切,完全就是翻译官给太君的笑(不同于举起手来那种傻笑),真的是有点颠覆。
不得不说,还是老戏骨演戏好看,过瘾!
《飞虎队》观后感(三):那些年,一部电影如此地星光熠熠
此《飞虎队》非彼“飞虎队”(那个吴宇森叫了很多年要拍的美国志愿空军)。这是一抗日神剧,今天的抗日神剧都是80、90年代的延续。
这个电影厉害的地方是一众演员,明星云集堪称,很多人后来成了大腕,王志文那时候还是小鲜肉啊,还制服诱惑呢。潘长江也是嫩嫩的,憨得可爱,不是奸得出汁让人牙痒痒那种,而是有点可笑。说是90年代抗战版的《建国大业》也不为过。
可惜剧情看着没什么亮眼的,尺度貌似也收了很多。浪费了如此鼎盛的阵容。
导演王冀邢是编剧出身,爱拍主旋律,最著名的是《焦裕禄》。
《飞虎队》观后感(四):抗战片的典范
首先,这部电影虽然是向华强投资出品的,但没有走抗日神剧的路,证据就是没有出现日本女军官。凡是出现日本女军官的抗战剧都是抗日神剧。根据郭松民老师的说法,旧日本“皇军”中根本就没有女军人,随军行动的女性只有一些慰安妇或少量女护士。在战争后期,日本打算负隅顽抗,搞“本土决战”、“一亿玉碎”,于是征召17-45岁的女性组成所谓“国民义勇战斗队”,每人发了一支竹枪练练刺杀,但也从未踏出过国土。
究其原因,在于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旧武士阶层主导的,日本并没有真正经过启蒙运动的洗礼,也没有发生过类似中国五四运动那样的思想解放运动,男女之间极不平等。女性参军既不可能,成为军官驰骋沙场,就更是天方夜谭了。所以“日本女军官”是判断抗战片是否是抗日神剧的重要指标。
其次,这部电影没有像后来的抗战片那样,淡化、祛除、甚至抹黑中国共产党政工人员。李政委的形象高大、儒雅、威猛,甫一出场就掀翻了李幼斌扮演的泰雄等地痞流氓,在政治意识上守住了底线。
再次,这部电影真实再现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和血腥,也反映了抗日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巨大的牺。日军智商全程在线,狠毒无比,强暴九哥的对象,将九哥绑在柱子上炮决;飞虎队击毙了岗村,又来了个更狠的,这才是符合史实的日军形象。飞虎队则要时刻面临日军的扫荡、汉奸无耻的假扮污蔑、叛徒的背叛带来的血的代价……但是这一切都没有打败飞虎队,飞虎队反而越战越勇。
一点遗憾,就是电影没有拍出日军向飞虎队投降的画面。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驻扎在峄县和临城一带的日军却拒绝向铁道游击队缴械。10月的一天,当日军乘坐的铁甲列车趁夜色开出临城车站,在沙沟附近发现前面的铁路已被毁,再试图退回临城,退路也被铁道大队炸断。日军在孤立无援、忍饥挨饿3天之后,只好乖乖投降。
时年23岁的铁道大队政委郑惕代表八路军受降,1000多名日军携带8挺重机枪、130多挺轻机枪和两门山炮等轻重武器,向一支不足百人的抗日游击武装投降,在军事受降史上极为罕见。也是铁道游击队最高光的时刻!
最后,让我们向铁道游击队表达最高的敬意,他们和广东省东江纵队一样,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代表性抗日武装,成为南北双壁,遥相呼应。为在日本法西斯黑暗、绝望、残暴统治中的人民带去光明和希望,光荣属于他们!同时,不要忘了国民党的罪恶和无能,正是他们将人民弃置鬼子手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