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泽见
教育是帮助人找到自己:找到自己打的兴趣与特长,找到自己的成功与幸福。
现在的教育往往忽视人的个性培养,更多的是培养人的应试能力。以我女儿为例。在没上学前,她能随口编出富有诗意的儿歌;在小学低年级能写出富有童真童趣的文章;小学毕业前能编出生动的长达几万字的故事,人物活灵活现;初中前期编出的故事,开始干瘪,到初二、初三没时间写故事,只顾天天抄写、听写,做练习题了。所写的作文成应试作文了,再无生命力。小学时,最喜欢的礼物是书籍,到初中后期,很少提买书了,买了也没时间看。高中买了两本老师要求看的书都没时间翻。她逐渐成了千篇一律的刷题的孩子。高中后她曾两次问我:“爸爸,人为什么要上学呢?”我想干瘪的道理已经不能释怀她那茫然的心态。我是多么害怕,当她在成绩上也找不到成就感时,她还剩下什么?我们常安慰自己,高中是一场历练,熬过高中的人就是优秀的人。但如果高中没有在见识、意志、兴趣方面得到培养,那高中也算不得圆满。我还是希望女儿至少从思想上挣脱应试、分数的羁绊,用学习来锻炼意志,开拓视野,拓展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最终“能在算法(大数据)面前保留对自己的控制权”(尤瓦尔▪赫拉利语),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李政涛先生说:“教育中最可怕的缺失,是对‘常识的敬畏’的缺失”。像这种教育是培养有独特性、创造性的人的常识,我们都没真正落实,何谈其他教育常识呢?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观念上的常识,才能在教学技术上进行突破,最终实现教育的美好。最后用朱永新老师的话作结:“让教育回到常识,以常识作为教育的基础和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