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顺与长生》是一本由毛建军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19-1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顺与长生》读后感(一):洞见生活本真的模样
想象之外,文学创作贴近生活的一面,常致力于表现生活最本真的模样。众生多是平凡人,而平凡人的喜怒哀乐、琐碎庸常之中,亦常夹杂着大江大河般的汹涌澎湃。近几十年的城市化进程里,中国农村与城镇的经济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面貌也随之出现了巨大的改变。《美顺与长生》书写的,正是城市化进程中平凡人物的成长、成熟历程。
东北贫穷乡村的姑娘美顺,在舅姥爷的搭桥牵线、父母的取舍衡量下,来到北京,嫁与长生。看似攀上枝头、身价顿增的背后,却是十六岁少女赌上青春,嫁与脑袋不太灵光丈夫的一场大冒险。面对命运这双翻云覆雨手,美顺最初几乎全然是惶恐、惊惧。偌大的北京、傻气的丈夫、有文化的公婆,一切对她而言,都是那样陌生、新奇、充满距离感。
改变的契机在怀孕。新生命的到来,让美顺渐渐感受到新家的温馨,但同时也渐渐发现了这个家并不寻常的部分:丈夫对已逝的姥姥感情深厚,却与公婆间有着显而易见的生疏。
之后日子,皆是平凡人的过法,工作、照顾孩子、听闻见识周遭事宜。秉承中国农民淳朴善良特质的美顺,面对婆婆含有私心的对待、面对“北京户口”带来的经济损失、面对家中接踵而至的大小事件,更多地显示出了她自强、坚韧的一面。爱护丈夫、关心公婆、提点乡党、友善睦邻,作为平凡人的美顺努力生活,周遭之人因她而生发出对生活更多的勇气,也因她改变了对生活、对他人的淡漠。
从小山村到大北京,从世事无知的农家少女到坚韧自强的中年母亲,美顺在生活这条路上,一面成长,一面成熟,她见识了周围人生活的不易,也亲历了自家生活中的种种,她不再惊惧、不再无措,开始从容主动地面对和接纳生活。她的善良并没因生活残酷的一面而消亡,她以诚待人,发现了傻气丈夫身上他人难以企及的真诚,亦发现从前她所敬畏的公婆,其实也可亲,也平易近人。
除却美顺,《美顺与长生》里的一个个人物,也尽是在成长,或者消解心结,或者独立自强。公婆、美顺与长生、儿子牛牛,三代人的生活带有时代变迁的不同印记,所相同的,是他们都在细水长流又不乏惊心动魄的生活中加深了对亲情、善良等的理解。
浅淡的叙述、自然的情感,没有过多技法,谈不上诡谲离奇,《美顺与长生》的出彩,刚好在于它洞见了生活的本真,展示了生活里最普遍最常见的美好与温暖。
《美顺与长生》读后感(二):委顺、觉醒与新生 ——漫话《美顺与长生》中的人生种种
江湖只是清高贤士的世外桃源,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只是祖祖辈辈继往开来的一种生活,不言辛苦,实属苦不堪言。于是,那些难能可贵的要强精神,便被孕育了。像《哦,香雪》、《霜降》、《扶桑》、《富萍》之类的书中,不乏这样可爱的人。她们在山村与城市的对撞中,在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割裂里,坚守了一种叫做信仰的东西——洁身自爱,博而爱人。 文本以东北山村女孩刘美顺为核心的人物视角,讲述了她走出山村踏进繁华都市所经历的一系列人生的大事件——结婚、生子、工作、创业、育子孝老、帮亲助友等。 美顺被闪婚到北京的一个家庭里,所谓的爱情无从谈起,起初像一个很容易被偷的物什,被公婆有私心地区别对待着。透灵的美顺言语不多,心里明镜,用大山子一样的敦厚与善良隐忍着包容着。所幸这是一个开明的知识分子家庭,在公公为牛牛上学吃回扣、长生美顺和二流子冯顺打架、婆婆脑血栓住院等事件之后,婆婆当着家人说出的那些掏心窝子的话,宣告着美顺与这个家庭的相互融入。
不向命运妥协的美顺,凭着骨子里要强的那种劲儿、待人做事和善亲近的热情,一次次帮助亲朋好友度过了人生的劫难。从而获得她们的信赖,她们各自鲜为人知的故事,在各自的故事层面上得以徐徐展开。 文本的亮点颇多。语言是其一。文本很纯粹,没有评论语的插入,没有深奥典故,没有引用名人的言论。作者用不加干涉的零度叙事,试图达到一种返璞归真的效果。语言在生活环境和人物知识水平变化的同时也在渐渐地嬗变,从山村俗语、短短的分句,到逻辑缜密思路清晰的长句,是随着人物阅历的丰富、认知能力的增强而达到的。内容涵盖量大是其二。在长莉旅美的生活中,反映了中美文化理念的分歧。在英子的遭遇里,女被男弃则被轻贱对待、用嫁女所得的聘礼钱给儿子娶妻的重男轻女封建弊俗披露了出来。在公婆把长生当做包袱累赘来对待的心理上,人性的狭隘一览无余。在牛牛的教育经历上呼吁了人们对孩子成长过程中隐秘心理的关注。谋篇布局叙事手法是其三。在外表朴实无华、实则匠心独运的文笔里,用复调结构的方式把美顺及其身边她者的人生经历完成了镜像式的描写。在一个个圆形的回环叙事中,一步步重申强化了做人的根本准则:自尊自重自力更生。还有类似情景重现的回忆叙事,在共鸣感产生的同时伴随着一种难以言表的温馨。再有薄雾笼花式的陌生化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文本的张力。等等。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们很忌惮用高尚的道德来审视自身的卑微,在政策所造成的悬殊待遇下,在以从都市获得户口和房子为价值认可的扭曲观念里,太多人成了罗生门里那样的人物。通过文本中人物之间的激烈冲突,详细阐述了做人应尽的责任。文本的圆润结局让人欣慰,在波波折折的事端里,彰显了小人物大气魄小幸福大温暖的人性辉光。希望在现实生活中有更多这样的人生与家庭。
《美顺与长生》读后感(三):《美顺与长生》|平淡如水的日子,荡漾着幸福的涟漪
书名是两个人名的结合,故事讲的是两家人及两家外延后的故事,平平淡淡的日常,情节的淡淡起伏,就像西欧平原上缓慢起伏的地形一样,平稳地起伏,平稳地过渡,平稳中有涟漪,是幸福的涟漪。生活或许就是如此吧,把苦痛看淡了,情就深了。——引子
美顺的老家在东北乡下,从小到大没有走出过山村,没有读过两天书,甚至有时候还要饿肚子,直到有一天,她的命运发生了变化,她一家人的时运也随着她发生了变化,虽然这样的变化用世俗的观念界定,她的经历是一个悲剧的开端,但来自乡野的女子,生命里带有一种柔韧而不可抗的力量,把不被看好的生活过得风生水起。
作者将讲述的时间线隐匿在故事背后,甚至有时候让人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或者变换,就像每天重复的平淡的日子,合上书,才发现,不知不觉读完了美顺和长生一起生活的二十余年。素材取材于日常生活,用简短的句子,呈现平常日子的烟火气,如果作者内心不能生发这样的定力,恐怕这部作品也不会让人读来泪湿满巾,洋洋洒洒二十余万字,如同行云流水般让读者走进去,不舍得走出来。
故事发生的大背景,是在北京。与“北京“名字产生牵连的词,或许是快速高效、或许是竞争压力、是现代化脚步、是弥漫在年轻人心中的焦虑感。作者毛建军的书写,避开了这些不熟悉的领域,字里行间没有高楼大厦、没有人来人往,而是用胡同里居民的视角,用纪录片形式的书写,去呈现美顺和长生的故事,这些故事背后,有对生活价值和生活方式的思考,也有对所谓“成功”标准的界定,也有对人情冷暖的赞许,至简的笔法,仿佛是看一条鱼在至清的水里游啊游,让人在平淡的日子里感受人性真善美的力量。
美顺和长生结婚时,美顺十六岁。为了切合政策要求,家人为她虚报至二十二岁。从没见过长生的她,在婚后发现,自己是长生家里花了大价钱“买”来的。她不知道嫁给长生,长生家里给了她父母多少钱,只知道长生是一个头脑不太灵光的人,甚至在平常人眼中,是一个“傻子”。对于这个花了高价钱娶回来的儿媳妇,婆婆、公公等,在一开始都把她看作是外人,甚至连长生的工资,都是婆婆在管。在这个北京家庭眼中,美顺是个外人,是一个可以摆布的外人。在最初的生活里,日子平淡无奇,甚至有些庸常,她甚至想过逃离,逃离自己不爱的丈夫,逃离对自己来说这个陌生的家,回到东北的故乡。
故事的重心及发展的脉线,恰恰是大家所认为的“傻子”长生身上。他心智单纯,从小跟着姥姥长大,从小遭到了父母亲的嫌弃,唯一的理由就是——他不够聪明,甚至说,他跟聪明根本搭不上边儿,甚至是傻。知识分子出身的父母难以承受这样的结果,所以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自己的女儿也就是长生的姐姐身上,对长生这个孩子是很少关心。姥姥用心把孩子养大,教他必要的生存技能、教他简单的道理、教他感恩、教他向善。所以他的生命里,没有所谓的金钱意识,而是对家人的珍惜,十分的爱妻子,十分的爱家人,最终凭借自己真诚打动了父母,获得了他们的认可和尊重,不再把儿子当成是“傻子”。这是正常的普通人所无法做到的,而这种至真至纯是普通人所欠缺的,而和长生相比,大多数的普通人反而成了“傻子”,他们成为金钱的奴隶,成为了情感的奴役,成为了权势的奴役,以为凭借聪明才智将想要的一切抓在了手中,却全然未觉已经在复杂的世界中丢失了自己。
起初不被婆婆一家重视的美顺,保持着山里人的淳朴,也逐渐品味到了长生对她的珍惜。她抱着一份感恩的心,把平常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她把金钱放在第二位,把一家人放在第一位,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她从心过着,也逐渐打破了公婆心中高高架起的墙,暖化了他们心中厚重的冰,成为家里的“顶梁柱”,成为公婆处处倚重的人,婆婆将她当闺女看待,这对美顺来讲,是对自我挑战的跨越,从大字不识一个的姑娘,到具有独立意识和独立精神的掌家人,期间她哭过笑过却充满韧性的活着,让读者对其心生感佩。
这是一部“清水出芙蓉”的作品,我们看不到任何雕饰的成分,行云流水间,让我们跳出世俗的清规戒律,跳出世俗加在人身上的价值标准,比如“成功的标准”或者“拿到北京人”这个身份等,而是让我们回归到“人”和“情感”本身,去真正的关注人,关注亲情、友情和爱情,去思考“真善美”,去忖度“假恶丑”等,这样一部作品,在人们生活高度物化的当下,敲击着读者的心,就像春雨润物般,净化积在心头的尘土,敞开心扉,去拥抱真实的自己,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世界。
《美顺与长生》读后感(四):在平淡中感受自强和真情
美顺与长生,是两个人名,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1月份出版的新书《美顺与长生》中男女主人公的名字。
书从女主人公美顺进京成亲开始写起。在东北乡下的美顺,只有小学二年级的文化,家庭情况还不好,但是因为美顺在北京的舅姥爷,美顺的命运产生转机,她离开自己生长的故乡,离开追求自己的恋人栓柱,要到北京成亲了。到了北京后美顺成亲的对象就是赵长生,——北京一家企业厂长的儿子。成亲后,这个儿子一口一句叫做美顺为“小媳妇”,同时美顺发现,这个儿子脑袋有点轴,不太灵光。见到“小媳妇”三个字,我的脑海中立即闪现出著名作家张洁的名作《捡麦穗》中卖灶糖的老汉。唉,美顺进京,对她来说,福兮祸兮?
但是纵观后文中美顺与长生的生活,我认为,对美顺来说,是福气。这恰恰来自于赵长生脑袋的不灵光。正因为赵长生脑袋的不灵光,他才娶不到媳妇,美顺才能进京;正因为赵长生脑袋的不灵光,他才能认定的事物坚持到底,才能一心一意对美顺好;正因为赵长生脑袋的不灵光,才与其姐姐形成巨大的反差,才被父母忽视,但是没有被姥姥忽视,反而在姥姥的教育下,学会了做一手好菜,也为赵长生与美顺后来的开店埋下了伏笔。
另一个推动故事发展的就是“北京户口”,从美顺对“北京户口”的放意为之和栓柱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可以看出两人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是,美顺虽然进了京,做了北京人的媳妇,但是她及她的儿子均没有北京户口,享受不到北京人的待遇;后来政策放宽,她的儿子牛牛成为了北京人,而美顺依然在边缘徘徊;而追随着美顺进了京的曾经的恋人栓柱也为了“北京户口”,背叛了自己的婚姻,背叛了英子对他的感情。面对栓柱这种为了“北京户口”奴颜屈卑样子,美顺打心眼看不起,在对英子美顺说了这么一段话: “自己活好,比啥都强呢!”最后,美顺依然没有成为北京户口,但心情平和了许多,因为她认为,只要自己努力,无论在哪块,价值终将体现。
美顺难吗?确实难。只有十六岁的年龄,没有读过几天书,听从家人将岁数改到二十二岁到北京与长生成亲。在北京,孤目无亲,没有文化也让她举步维艰;在家里,婆婆也不待见,还好,还有称她为“小媳妇”的长生对她好,可是,长生是个“傻子”!美顺有过无奈,有过悲伤,但是她没有仅仅沉浸在无奈与悲伤中,而是积极主动走出来。在食堂,她认识了英姐,学得了一手做好饼的手艺,并不时补贴娘家。她没有向命运低头,用长莉的话说:“美顺是一个骨子里硬的人,没有什么事难得住她。”她用自己的善良与淳朴,逐渐打破了公婆心中高高架起的墙,成为公婆处处倚重的人,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长生难吗?也难!因为呆傻,从小不被父母重视,从小没有享受过母爱,甚至自己的亲姐姐长莉都叫他傻子。幸运的是,他有一位好姥姥。姥姥也知道自己孩子的生理缺陷,但是她没有放弃,而是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教会了孩子必要的生活技能,做得一手好菜,做得一手好家务,同时也教会了长生的纯与真,体贴与善良。在书中,长生脑子是有一根筋,但是也就是他的一根筋,就是他的纯与真,为他保住了工作,也使他在他最爱的人受到伤害的时候,拼死也要保护,让谁见谁怕的混混冯永彻底怕了长生。也是长生的纯与真,让美顺实心实意跟了长生一辈子。
还有美顺的二哥福顺和嫂子娟子。福顺的不切实际,干什么什么不成。从小父母的溺爱让福顺既没有吃苦精神,也没有与苦难斗争的耐力,还没有责任心,可以说非常的不争气,用时尚的话来说,就是巨婴,这也是当下从小受宠的一代青年的通病,但是也在美顺公公的帮助下,两口子一个进厂跑销售,一个在流水线上作业,小日子也是红红火火。说明不管怎样不成器的人,不是他不聪明、不成器;而是没有激发出他们的潜力,福顺的形象在当下社会具有典型意义。
小说的最后以长生与美顺一家回娘家过年结束,使小说的故事发生地重回原点,形成了一个圆形的艺术结构。是这与作者的出身没有关系,而是与他的艺术自觉有很大关系。同时在裁剪上也颇见作家的艺术功力。比如作者借长生母亲与美顺在游园时的对话,补叙长生致傻的原因;比如文章一开始设置的悬念,长生看中美顺其原因让人不得其解,也是在这次游园过程中,我们从长生母亲口中才得知,长生选中美顺的原因是美顺长得像长生姥姥等等。通过扫墓和日常吟诗的情节,使我们看到了长生对姥姥的怀念,长生的形象逐步丰满。
作者通过长生母亲对自己倚重的常在身边的傻儿子长生与远在天边够不着的精明女儿长莉的对比,作者在书中向我们发问,儿女到底聪明重要还是傻笨重要?是的,在农村或者城市,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儿女上大学、有出息;都不希望自己的儿女傻笨,没出息,从事底层职业。但往往是,聪明的走出家庭,再也没有回来,为了自己所谓的事业,抛弃亲情,让长着望眼欲穿;傻笨者在父母身边,孝顺父母,与父母共享天伦之乐。你说,孩子是要聪明还是傻笨?这似乎是一个矛盾体,作者也没有给出满意的答案。但是有一点是最重要的,就是作为社会人,一是要有社会、家庭责任感;二是要心存善,身真诚,用自己的纯与真来履行社会责任。
这部作品应当归类为市民文学。其实市民文学应当追溯于明朝的《三言二拍》、《金瓶梅》等,直至新社会老舍的《龙须沟》、电视剧《渴望》《家有九凤》《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这类作品没有商界小说的资产大鳄,没有都市白领的风光;而是作家聚焦四合院、关注平民的日常生活,通过解剖一个个社会细胞来反映社会变化,反映人性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这也是影响社会道德观、社会风气的重要因素。
最后再说一句,依照该书编辑所说,这是一部从自然来稿中发现的作品,作者也是一名在医院推氧气瓶普通的业余作者,说明只要是好的作品,一定会被编辑发现;同时也是我看得最快的一部作品,从下午七点收到快递,到当天晚上一点半看完,也仅仅七个小时。因此在小说中,没有任何雕饰的成分,而是以朴素的语言,在行云流水间完成故事的叙述,在叙述中完成人物的塑造,使人物形象立起来,让人物为我们讲一个自强不息、纯真善良的故事。另外,小说一直使用明快靓丽的色调,使小说始终洋溢着温馨的氛围,让人在感动中完成阅读,感悟小老百姓的人生。
《美顺与长生》读后感(五):一起做爱的傻子
抛开作品由自然来稿扩充的不凡经历,抛开作者朝阳医院职工的普通身份,也抛开书本富有层次感的精美设计,单就图书本身而言,《美顺与长生》就是一部让人拿起放不下的好书。
好书的特点,代入感是一个,尤其是小说。读《美顺与长生》,读者会随着作者的讲述,和故事里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一起跳。会随着美顺一起又喜又怕地坐上火车离开大山,会一起慢慢和丈夫长生相处,“嘎嘎”“嘎嘎”声是长生说的,但仿佛就在你的耳边响起。会随着儿子牛牛一起长大,一起走进心理诊所,一起大哭释怀。作者所营造的故事环境,不是用电脑制作的特效,而是实景搭建,似乎触手可及,让人身临其境。这个环境,不是传统意义上通过细致的景物描写达到的。纵观整部书稿,几乎没有对自然环境和室内环境的描写,取而代之的是细腻而又真实的心理环境描写。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描写,没有长篇大论地理论说教,没有局外人的背景旁白,仅仅通过几句简单的对话,甚至一个标点符号,营造出人物周边的气场,也就是“境”,浓度强大到可以把读者拉进故事中,让读者人跟着故事走,心跟着故事去经历岁月变迁。
好小说的成功,往往取决于故事,尤其是一波三折的故事。但《美顺与长生》的故事,又实在是普通不过的故事,是平凡人几乎都会遇到的故事。假如从美顺进城开始算起,二十多年时间里,北京城发生了多少故事?每一个北京人可能都比美顺故事多,每一个故事可能都比美顺与长生故事好,但美顺与长生故事还是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心,让这部小说成为了一部成功的小说。什么原因,两个字:“干净”,没有国家大事,没有阴谋诡计,没有黄赌毒害,没有光怪陆离,甚至干净到没有一点错枝旁节,有的只是一家人面对困难的勇气,直面生活的坚守。我们看小说,仿佛看到了一家人二十多年的真人秀,看到了网络平台的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直播。直播不是架空历史的虚构,虽然对北京非典一笔带过,但我们能体会那个特殊时期的惊恐;虽然没有写出某段故事发生在2008年,但墙上“北京欢迎你”的标语却把时间定了格。如此等等细节,让读者一眼就看出这是个关于北京的故事。
好的故事,自然离不开人物,毫无疑问,作品对人物刻画是成功的。作者没有用任何言语描写人物的长相,但如果故事里的人站在面前,读者肯定可以毫不犹豫地指认出他们是谁。因为人物的性格写在了一份份生活给出的考卷上。美顺自不用说,一个只出过四回山的山村姑娘,一下子来到了大城市北京,巨大的落差感给予了她成长的空间。但这种成长是痛苦的,需要照顾到和以公公婆婆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落差,也要照顾到和丈夫-外人看来是个傻子的落差,还要面对工作中因不是北京户口凭空而来的无形压力。所以她的身上自带着善良和坚强的气质,她的脸上应该柔中带着刚毅。长生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寡言少语,在北京拥有一间专门的书房,同时担任着工厂的厂长,还在厂内报销过一次孙子的学费,书房令人羡慕,但行为近似贪官。随着事件的发展,我们发现,他的才能可以让一个工厂起死回生,他的慧眼可以让四处流落的二哥人尽其才,在很多关键时刻,父亲的出现让我们感到安全,他定是肩膀宽厚、身板笔直的。还有大哥、二哥、英姐、郭哥、栓柱、英子、长莉甚至保罗……每一个有名有姓的人,都带着自己的标签,都是立得住的。
如果仅仅有代入感、好的故事和立得住的人物,《美顺和长生》就只是一部普通的小说,不会让文学编辑一字一泪录入电脑,并自发为它召开作品研讨会。也不会让读者拿起就放不下,恨不得通宵读完。感动编辑和读者的,是普通文字中流露出的浓浓的家庭之爱。
家庭之爱,是夫妻之爱,体现在生活中相互之间的信任,也体现在危难时刻彼此之间的声援。面对冯永的数次欺负,长生选择忍让,是美顺站了出来,勇敢地挑战厂霸,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要替老公讨个公道,这是美顺的态度。在“冯永一抹脸,一手血,急了,蹿起来,抓住美顺的头发,不出声地拳打脚踢”时,美顺喊了声“长生呀,我是你媳妇呀”。“长生一愣,弯下腰,瞪圆了双眼,两拳乱抡,竟如坦克般狂奔过来。冯永根本来不及反应,被长生一拳抡到背上,砸趴在地。然后长生整个人扑在冯永身上,又打,又掐,又咬,疯了一般”。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但小说告诉我们,真正的夫妻是永远用爱守护彼此的。
家庭之爱,是亲子之爱,是母亲深藏的爱,是父亲猛烈的爱。面对牛牛,美顺的爱是隐性的,尤其是牛牛上学之后,自己文化水平的不足,为了怕孩子看不起,让她只能把爱隐藏在生活中,有时因为自己无法付出母爱而躲起来哭。父亲不是,他在没事的时候和美顺一样,把爱深藏在心里,但是只要有任何企图伤害孩子的人或事,他会立即站出来,“不许打我孩子”“走开,这是我儿子”。为了孩子,哪怕是在警察眼皮子底下,遇到有人侵犯,他也会“毫不犹豫地猛一低头,咣一声,便似一把油锤砸在对方头上”把人咂得死过去。正是这一砸,让孩子对父亲冰释前嫌,完成了早就应该有的父亲崇拜。
家庭之爱,是孝道之爱,媳妇孝敬公婆,女婿孝敬岳父岳母。自从结婚后,长生背着美顺每月寄出100元给美顺家,从未间断,并非长生拥有多少的财富,也并非父母对长生的要求,但长生用自己的品行做了让天下女婿都感到惭愧的事。天下最难得关系永远都是婆媳关系,在美顺家不是。当婆婆遛弯摔成无法行动甚至大小便失禁时,美顺体现了一个好媳妇的优秀品质,用药不犹豫-好的,照顾不撒手-自己干,端屎端尿,按摩聊天,普通媳妇能做的都做了,普通媳妇做不到的、甚至亲生女儿都做不到的,美顺也做了,最后婆婆康复了。如此条件下,还用担心婆媳矛盾吗?婆媳顺了,家庭关系也就顺了。
家庭之爱,也是兄妹之爱,妹妹支持哥哥,哥哥疼惜妹妹。山里的习惯,有兄妹的家庭,妹妹有个使命就是出嫁拿聘礼,然后给哥哥娶媳妇,结婚带点悲壮的色彩。美顺也是如此,但她做得更多,在家里需要资金买牛时,她往回寄钱;在二哥想扩大养殖规模向她借钱时,她又一次出手;后来二哥进城,想花二十五万买摊位时,又是美顺出手。借钱给一个完全不靠谱的哥哥做一桩明显不靠谱的事,我都恨不得冲进故事阻止她借钱,何况是二十五万,是小两口好不容易攒下的血汗钱。毫无悬念,摊位干黄了,又是美顺在公公那里给找活,最终使二哥走上了正道。难得的是大哥,自从陪妹子出嫁后,他心疼妹妹,家人两次进京,他都借口避开,宁愿在家留守。这种退,比进更体现疼惜。
家庭之爱,是隔代之爱,婆婆爱牛牛,外婆爱长生。如果把整个故事往上追溯,我们就不得不提到长生的外婆,老太太身上有太多的闪光点,而整个故事得以发展得如此顺利,全是老太太在这个家庭里打下的良好的基础。她不是给后人留下多少财产,也没有留下可以依托的社会关系,她只是让自己的外孙,别人都认为是傻子的外孙,甚至亲生父母都不待见的孩子成为了一个善良的人。她怕外孙为此受苦,于是自己带着。她给他不断复习儿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她教长生做饭,让他有一身吃饭的本领。她带着孩子去给姥爷上坟,让他能坦然面对生死。隔代的爱,不一定被理解,但种下的种子,早晚会开花。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因为幸福的家庭都有爱的加持,幸福家庭里都是一个个爱的“傻子”。
《美顺与长生》读后感(六):生长顺美——正能量的感知和启示
《美顺与长生》,书如其名,是一部关于美好、谦顺、长情和生活的小说。一个叫美顺的山里姑娘远嫁北京后,在卑微、谦顺的生活中又足够坚忍不失骨气,幸运的是,命运安排给她的是一个纯真质朴温厚长情的男人。
书影故事很简单,美顺16岁嫁给长生,到小说结尾时两人大约共同生活了20年。从家庭来说,是逐渐和解、建立信任、厚植感情的过程,从冷漠到温馨、从防范到信任、从隔阂到融洽的反转,莫不源于两人的纯朴善良宽容;从工作来说,从美顺卖报到夫妻成为电厂双职工再到先后辞职创业卖肉饼,在自立的路上夫妻的合作支撑也越来越紧密;从社会来说,美顺收获了以英姐、英子为代表的朋友,她们因外遇、金钱、房子和户口而失败的婚姻,不动声色地提醒着读者,美顺与长生的纯朴、长情和宽容,是这个时代里多么稀缺的品质。
难得的是,小说并没有只打感情牌。故事的时空背景是近二十年来城市化、现代化快速推进的北京城,普通人如美顺长生裹卷其中,身份、阶层、户籍、家庭等命题都避无可避地来到面前,让我们思考个体与历史、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关联,感受充斥其间纠葛的张力。小说从平民视角出发,能够以平视的角度观照“底层”内部,在普遍性的命运中建立起个人的经验,再以个人经验重估人生价值和时代底色,最具正能量的莫过于如美顺长生这样最普通的小人物,顺遂在时代的巨轮下,却依然保持沉着的生活定力,蕴藏着生生不息的强韧生命力。
因为人物简朴纯真,所以艺术上也干净简洁,整部小说没有繁复修辞,没有精巧长句,也没有过于复杂的情节,但是字里行间,准确自然,起承转合咬劲有力,绵密细致,比如第12节美顺饼店开张,英姐过来帮忙,得闲时几次说起美顺长生回击冯永的欺负,还自下断语,“北京人说怂的怕横的,横的就怕不要命的。我真信了。一个人有时就得豁出去,真要死都不怕了,鬼神都得让道”,再加上这次见面时美顺对英姐变瘦变黑的印象,无不呼应着后文英姐忍无可忍豁出一切砍伤丈夫及其情人的情节发展。纯朴简洁意味着在技巧选择上受限,这可能比自由的追求技巧更难做到。
谚语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元稹有诗“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是从消极的角度强调夫妻关系的不牢固和夫妻生活的不容易;而“举案齐眉”“糟糠之妻不下堂”这般的正面典型,树立的美德要么是妻子尊敬丈夫,要么是贵显的丈夫不抛弃妻子,总之都是站在男性中心主义的立场上。长期以来,我们在文学中,很难发现像美顺与长生这样的夫妻:卑微、谦顺而不乏坚忍、骨气,却又互洽、长情,在个人以往的阅读中,只有《平如美棠》差相仿佛。饶平如和毛美棠是一对一起走过近一个世纪的平常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妻子美棠不幸先于丈夫而去,平如思妻万分,悲恸不已,便通过写作和绘画来回忆夫妻二人的种种往事,以寄哀思。于是,他一笔一笔,从美棠童年画起……就这样亲手构建和存留下了的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记忆,也记录下了中国人最美、最好的精神世界。
相似的书名好看的装帧平如美棠的一生可谓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小缩影,两个人的个人命运在历史的洪流面前几乎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机会这个词在他们的生活中基本不曾出现,物质用匮乏来形容再贴切不过,寻常人家基本的相守都成了奢侈,可是他们却得到了最美好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最美最永恒的爱情。不是爱情成就了两人最好的模样,是两人给了爱情最好的诠释;不是生活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是我们去寻找最好的生活。巧合的是,《美顺与长生》从书的命名、主题到装帧设计,与《平如美棠》都若合符节,看来世上美好的东西总有着相似的灵魂,不同的是,平如美棠是知识分子,所以书卷气浓,而美顺长生识字不多,故而烟火气旺,两本书对读,将是很不错的体验。
最后谈谈长生。我很喜欢这个阿甘式的男人,所以我想结合《阿甘正传》中的两个场景来谈他。第一个场景,女友珍妮问阿甘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阿甘楞了一下,说:我不是做我自己吗?珍妮说她想成为一个歌手,想成名,阿甘还是说他只想成为他自己。在世人眼里,阿甘是个傻子,但他却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成名,赚钱,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做好自己,我应该成为我,而且我只想成为我。长生不也是这样一个只想做自己的“傻子”吗?
第二个场景,珍妮在华盛顿问阿甘为什么对她这么好,阿甘回答, you are my girl(因为你是我的女孩),长生至少也有两次这样的表现。美顺遭冯永暴打时喊,“长生呀,我是你媳妇呀”,长生就此进入暴走模式,打惨了冯永,事后还说,“这是我媳妇,谁也不许打她。”儿子牛牛扎伤同学杨洋后,杨洋的父亲带人到医院报复,长生吼道,“躲开,这是我儿子。”抛开两次事件的是非曲直,这是我媳妇、这是我儿子,与you are my girl虽然语言不同、人称不同,精神实质却是相同的,那就是爱与责任。
阿甘阿甘的妈妈曾告诉阿甘,“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会是什么味道?”味道或许有酸甜苦辣咸之别,但巧克力的能量却一直在那里。美顺与长生的生活也是如此,五味杂陈但能量永恒,而且还那么充沛纯正。书名反过来,生长顺美,在正能量的滋养下,普通夫妻如美顺长生的生长一定是又顺又美的。
《美顺与长生》读后感(七):《美顺与长生》:看似不可能的婚姻中,成就这世间最温暖的爱
“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竟如凤毛麟角,即便是公认的最能表现北京人喜怒哀乐的老舍先生,细究之下,也算不得北京人,尽管先生家居北京的时间已经足够长。有一个不可能的臆想:没有了这些不是北京人的北京,还会是现如今的北京吗?”今天读了毛建军的长篇小说,《美顺与长生》。小说写得非常感人,山里女孩美顺16岁改大了身份证上的年龄嫁到北京之后,和丈夫长生两个人也从最初的冷漠,到后来的相濡以沫。
他们在一起将这婚姻打造得无比牢固,将日子过得热气腾腾,都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在《伤逝》里的语言,说爱情是需要时时更新、时时生长的。
美顺16岁也不过就是个孩子,接到舅姥爷的信被安排来到北京嫁人,对美顺来说,在她心里,也充满了未知的恐惧。对山村女孩美顺来说,嫁进北京是全家的一个大事,她必须学会委曲求全。
这个婚姻对她和她的家庭来说最大的意义就是帮衬家里,改善经济条件,对于山里的女孩子来说,北京好吗?北京是真的好。每次一出来眼睛就觉得不够用了,北京的所有都让她觉得新奇,可是要嫁的这个人是什么样子的呢?他为什么不在北京城里找对象,他是傻子吗?
这些问题对于山里女孩子美顺来说,答案在哪里她完全不明就里。
01
初到京城的美顺靠着自己的勤劳本分、善良隐忍换来了婆家人的尊重和喜爱
美顺生了儿子牛牛,她越来越渴望用这一辈子来融进北京城,丈夫的憨憨傻傻,一点也不影响他对妻子的喜爱和尊重,他的承诺对于美顺来说都是掷地有声的誓言,一口唾沫一个钉,长生也是这样换来了美顺的死心塌地为这个家奉献一切。对于美顺和长生来说,家人的好与平安就是自己最大的福气。
美顺生性温柔善良,她总能为别人行为找出善良的出发点,她总是在想谁容易呢,谁也不容易呀。
公公一家,在美顺眼里是开明而友善的,美顺听到了公公和婆婆为什么不给她及时办户口,是担心她半途和长生离婚,嫌弃长生的智力上不是那么正常,从而导致婚姻鸡飞蛋打,美顺理解了就装作没有听到,这个是很多现在女性所不具备的美德。公公婆婆将孙子牛牛的花销都承担了起来,但是美顺还是一点一点攒钱还给了公婆。
和美顺一样嫁到北京的,或者是在北京讨生活的女性,还有英姐、英子、娟子这样一些女人。英姐善良能干,作为美顺的食堂师傅,她觉得是有天和赵厂长的偶遇,让厂长给予了一定的照顾分到了房子,却遇到了渣男前老公,处心积虑想要从她手里把房子骗走。
而英姐为了自己女儿考虑,认为自己无论如何也要帮女儿守住这个房子,这就带来了日后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的各种事端,前夫居然带着那个女人,住进了英姐的房子,每天故意的找各种事端,导致大家都活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父女之间,原夫妻之间,都有着深如鸿沟、说不清的隔阂。直到最后英姐出手用刀砍伤了那两人,并因此承担了刑事责任。
人说到底还是要放弃一些东西的,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进行各种选择和考量,取舍之间方见人性。
02
人这一生总有许多巧合,躲也躲不过去,各种诱惑和选择彰显了人性不同
丈夫长生是脑子稍微有点傻,但如果脑子不是稍微有点毛病,大厂长的儿子,工厂技术科任职,他会去山里娶个女孩来做媳妇吗?美顺心里非常清楚,这也是一种选择,她必须要接受自己的命运。对于山里美顺娘家人,长生所做的事情是默默无闻每月坚持给美顺家寄100块钱,这种美德不是每个男人都具备的。美顺非常感激,在她心里,长生对她的各种好,都让她产生了知根知底的托付,外地人在北京,美顺知道自己获得的已经是一种难得的尊重。
我常常想一个作家有正气和风骨,才可能会有创作与思考的深度。作家说到底还是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的。
小说结尾写大家要一起从北京到美顺的老家去过年,公公说上哪咱们也是一家子。看得人心里暖洋洋的。
一个人坚持善良并不容易,尤其是在任何时刻都坚守自己的内心,做到信守自己的承诺,其实并不容易。
美顺遇到一个巨大的人生挫败就是大姑姐长莉居然偷偷把他们的两居室给卖了、携款回到美国,拒接自己的电话,想到那至少五百万的房款,美顺内心也是崩溃的,但还是跟公公一起去了美国找长莉,保证她的安全是第一位的,见到了长莉第一时间美顺上去拥抱了这个对不起自己的大姑姐;婆婆忽然得了脑血栓,美顺毫不考虑治病费用,照顾得周到妥帖,每天换洗脏衣物,安慰婆婆,还拖着婆婆下楼做康复训练,终于让婆婆恢复了健康,婆婆能说话的第一句就是“感谢委(美)顺……”,这就是日久见人心换来的认可;美顺的娘家家徒四壁,长生家力所能及地伸出援手,不仅给了能盖起两座房子的钱帮着美顺的两位哥哥娶了媳妇儿,还在二哥二嫂没有分寸的要求下,长生也一次一次伸出援手,帮助他们在北京城里讨生活;房子被姐姐长莉偷卖掉跑回美国后,公公婆婆没有偏袒女儿的不是,一面在担心女儿安危的心态下赶紧赶赴美国,一面也将多年来的储蓄一百万的存款拿出来交给美顺,让儿媳美顺多担待,还许诺将现在老两口住的三居室过户给孙子牛牛,以免除美顺的心理危机,还说放心吧我们努力将来还能给牛牛买一套新房子,美顺感动得哭了……其实我们看这部作品,里面好多从山里出来的人的成长历程,这里边有故事,有挫败,也有人性的显现。而那个栓柱和英子夫妻俩已经在北京奋斗买了期房,生了一儿一女,还攒下了六十万的存款,丈夫栓柱依然选择了出轨和妻子英子离婚,背信弃义,只是因为出轨对象黄露有三套北京的房子和花不完的钱……
作家葛水平曾经说,善是这个社会延续的终极目标。她认为一个很微弱的群体也有自己的气场,一种善的气场。
“我始终坚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自己与生俱来的气场,哪怕是一株毫不起眼的青草、树,都有一种气场,叫爱和尊严。”
03
人物塑造得如此的成功,语言功力、故事构架和生活环境都不可或缺
小说非常好读,我阅读的过程是一气呵成,好几个小时没有中断,文字本身娓娓道来的力量把那些家长里短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写得那么生动真实,也让读者更冷静地思考生活中的幸福和美满的感觉应该从哪里获得?仅仅是钱和房子吗,显然不是的,否则栓柱和英子的婚姻也不至于搁浅。
再拿长莉和长生来相比,长莉自小聪明伶俐,姥姥说她在哪儿都能学得很好,让父母带着她生活,姥姥把长生留在了自己身边,一个人带着长生,教会了长生很多在书本里学不到的生存技能,做饭做菜,对人好,算账,尊重,姥姥给予了这个智力不佳的外孙最大程度的爱和尊重。
最后两姐弟长大成人后,展现出来的状态却大相径庭:
聪明的长莉长成了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长生却是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有使命感,对家人爱护的一个男子汉,明明知道姐姐骗了他的房子至少价值五百万还嘱咐媳妇美顺说姐姐在美国受苦,她不容易,咱不要了;连儿子牛牛都从青春期最初的不尊重父亲,到后来看到父亲为了保护他在最前面和对方家长豁出命了打架,也变得懂事起来,体会了父母和祖父母的不容易;好在后来长莉和保罗也被这样的家庭氛围所感动,保罗的摄影展悄无声息,给女儿拍的几张照片却给自己带来了网上的几百万粉丝,有了收入后,很快长莉给弟弟寄回了14万块钱,这才是家庭情感的正向流动。总之毛建军的这部小说不仅故事精彩好看,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最主要的是他在两个典型人物的塑造上,在美顺和长生的身上承载着非常严肃的思想:
上善若水,只有这样,才会万物静寂、天地大美,家和万事兴。
-END-
《美顺与长生》读后感(八):一部从生活里长出来的好小说
读毛建军长篇小说《美顺与长生》
爱、良善、孝心、互助互爱、朴素、质朴的心,这些传统美德已成为现在社会最稀有的品质了。“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一首童谣在这部作品里的反复吟唱,让你回归一份童真,一颗淳朴善良的心……“小媳妇儿,小媳妇儿”,“哎呀,我的小媳妇儿,我的小媳妇儿”,叫个不停,还“嘎嘎”地笑……一幅充满了爱的甜蜜和欢声笑语生活图景。
多么朴素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多么甜美的语言耳目一新,多么温柔妥帖的款款爱意,这一切发自于作者清澈心底里的淳朴的情感。只有从自己内心流淌的真诚,来自于生命里的真情,才会产生蓬勃生长的力量源,逐渐弥漫内心。这是一部从生活里长出来的小说,更是一部能听到作者心声的小说。这就是毛建军第一部长篇小说《美顺与长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最近出版。
《美顺与长生》以朴素的现实主义写作,平民的视角为切入点,从身边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在北京的艰辛生活与昂扬向上的奋斗经历说起。在小人物的鲜活生命挖掘难得可贵的闪光点,赞颂这一群体朴实无华的真善美品质,全篇充盈着人间的温情和亲朋好友互助有爱的精神。作品以小见大,融合中国诸多民族传统和美德,分别是良善、朴实、孝心、互助、爱与让、家和万事兴等多种主题元素。这是一部有根的文学,是一部朴素的文学,是一部向善的文学。与我与他,读后有一种强劲的冲击波,有一种召唤和引领,召唤爱心,引领善良。让世界充满爱,让家庭充满爱和温度。保有一颗善良的心,朴素的心,比金子还珍贵。能让人人肃然起敬的宝贵品质,还是根植于内心的善良和爱,善良的人内心都是柔软的,爱是宇宙的最大能量场,这个世界人人都需要良善和温暖。
《美顺与长生》是写美顺和长生一家三代人在平凡的日子里互敬互爱、相濡以沫的故事,以及身边的亲朋同事在北京生活的冷暖人生,写的是市民底层小人物的日常生活,有欢喜的祈盼,有世情的苦涩,在人世间的奋斗、挣扎和无奈,但彼此无论遇到多大的坎,都没有袖手旁观的冷漠,总会跟一家人似的报团取暖,相互帮助,共渡难关。已进知天命之年的毛建军,现在只是北京朝阳医院的推氧气瓶的工人,繁忙工作之余,一个心怀文学梦想的业余写作者。原来,文学的力量也可以在民间扎根壮大,范雨素、毛建军,我们再也不能忽视千千万万普通人内心的真实情感,这种情感如清泉一样澄澈透明,稀有而珍贵。朴素的文学竞如此打动人心,更是一场抵达,直抵内心深处。
长生的“傻”与“不傻”
小说主人公赵长生心眼好,憨厚老实,个头高,力气大,就是脑袋瓜有点儿不活泛,家里人都认为他又笨又傻,怕找不到对象,父母托人介绍一个东北的山里娃16岁的美顺做媳妇,结婚登记时改为22岁。长生虽然有点傻,但是北京人,家庭条件又好,父母都是知青时期大学毕业生,留到了北京,家里有两套楼,父亲是副厂长,母亲在厂里当会计,还有一个聪明的姐姐长莉,大学毕业后去了美国。美顺一个山里娃,能嫁到北京,又高攀上了一个好家庭,娘家高兴,村里有光,自己也是求之不得的好事,美顺好有福气。
长生能娶上了小媳妇,心里乐开了花,真心的对媳妇好,嘴又甜腿又勤,一口一个“小媳妇儿,小媳妇儿”叫个不停,哄她开心,没事就愿往小媳妇身上腻歪,两个人的感情越来越好。长生什么活也不用媳妇干,做饭洗碗,洗衣服拖地,啥事都抢着干,让她好好歇着就行。还处处依着她,疼着她,一个劲给她定心丸,我能养得起你,跟着我让你幸福一辈子。我看呀,长生“不傻”,心眼长在心里呢,知道自己老实,娶个媳妇不容易,咱得“哄”住了,让她踏实留在北京,咱别把媳妇气跑了,丢了媳妇。
那长生“傻”在哪里呢?长生从小就智力有点不正常,有点笨,里外透着憨憨的傻气,除了姥姥喜欢他,爸妈都不待见,成了心上的愁,结婚后的工资都被妈妈保管着一千元,怕他守不住钱,对他不放心。
长生有点“傻”,姐姐长莉在美国为了支持与摄影艺术家男友保罗的爱情。竟然回京背着美顺把自己的二居室房产证拿出来抵押,把价值五百万的二居室房子卖了,自己还蒙在鼓里呢。气死了媳妇,急死了父母,还能办出这样的傻事。
长生是个闷葫芦,什么事情只知道怎么做,却不会说的好听的人,做了好事也不表白张扬的人。结了婚以后背着美顺,月月给美顺娘寄一百块钱尽孝心,这样的人,常人也理解为“傻”。
长生“傻”吗?长生不傻,长生“傻”在这个精致利己的现实社会里,好人长生太凤毛麟角了,成为稀有物种了。我们都在利用消费他的善良淳朴,实在人,实心眼。正因为我们周围人太自私,太聪明,一味地索取,却不知道付出的人,才认为长生是傻子。现在所有的人都不懂长生,才认为他傻。美顺娘说:谁把长生当傻子的人才真傻呢。
把好人当傻子的人,才是真正的傻子呢!把善良无私的人当傻子的人不是现在社会的“傻病”吗?在人人只顾自己的社会,长生这种稀有的人格品质不正是社会需要的吗?像长生这样的好人是太少了?
长生不傻,自己常常被冯永欺负能忍着,但谁欺负媳妇豁出老命来也要保护她。冯永一次打美顺,长生见状使出一身的力气,差点把冯永打个半死,咬掉了冯永的半个耳朵。拍断了他鼻梁骨,即使陪了十万块钱给冯永,也要出这口气。
在这个世界上,最懂长生的人,只有美顺和死去的姥姥。美顺说:傻人有傻福,我们在一起高高兴兴地过日子,互敬互爱,就是福呢。长生是俺的一棵树,一座山,俺得依靠她。长生才不傻呢,我们要过一辈子呢。
长生一辈子都让着美顺,别小看一个“让”字,一时的“让”简单,一辈子的“让”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让”又是当今社会稀有的品质。如果社会与家庭,人人都能相互“让一让,”这世界就会有更好的明天。
什么是傻,傻人有傻福,家有贤妻是个宝,小日子想过不好都难。美顺与长生小两口开开心心过日子,就是福呢。人心顺了,小日子没个不顺,这个道理谁不知道?
人文社书评圈印章生活中的美顺和长生们
小人物的知行和命运最能触动时代这根最敏感的神经。英子和栓柱的成功奋斗史具有一定代表性,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从摆摊卖水果的小生意起家,到在繁华地段开水果超市,实现了落户北京,在北京买上房子的梦想,儿子也顺利进入了北京公办学校上学。虽然最后拴柱和英子离婚,与意中人黄露结婚,那是两个人感情的事和人性使然,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自由。二哥福顺在山里养奶牛不景气后,也来京也跟拴柱卖水果,由于不会经营,改行做销售,成了销售能手,在北京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
贤惠孝顺的美顺有着自立自强的一面,啥事都要靠自己,不能靠别人,决心自食其力,共同支撑起这个小家。美顺有了儿子牛牛后,把儿子托管给退休的婆婆看,自己先电厂食堂打工,跟着英姐学会了烙饼的手艺。随后赶上了厂里效益不好,下岗分流,美顺失业了,去了小紫帽送报公司送报,送报这活更累,起早、卸车、插报、数份数、爬楼挨家挨户送到,实在太辛苦,有点吃不消,长生疼在心里,利用双休日帮忙和她送。送报这活更苦更累不说,收入又少,长生心疼媳妇吃不消,在街道居委的帮助下,在小区门口开了一家饼店,生意越干越大,成立了自己的品牌“姥姥肉饼”,成功入驻大酒店,靠自己的艰苦奋斗,自立自强也取得成功。
日子就像小溪流水,波澜不惊地缓流,从不间断。过日子就得细水长流,精打细算地过日子。这部小说写的就是如过日子一样,平淡平常,平静如水。没有华丽的装饰外表,没有让你警醒的名句和大道理,却让你享受家的踏实和温暖。
好人长生 好人一生美顺
《美顺与长生》最大的文学价值是美顺与长生两个好人的胜利,是唤醒人人要有一颗淳朴善良的心的胜利。毛建军在写作中努力去尊重每一个独特生命的可能性。给那些无可命名的事物给与一个准确的表现,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和感动。这就是他的长篇小说处女作的成功。
小人物的奋斗向上的生活经历,有着对生活的改善和期待。毛建军的平凡无奇的底层叙事的书写,是一种“向下扎根”的创作,从平凡中挖掘不平凡,没有故意的煽情和渲染,故意烘托与拔高。而是从小人物身上寻找出一点温暖和亮色,从日常言行中寻找一点做人的光芒。他们无法改变卑微的生活环境,但有做人的底线,那就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和责任,这部小说侧重的家庭责任。而陈彦《装台》侧重的舞台责任,装台,也是人生的一种舞台,托举的是一份信任和责任。
孝心是中华传统的美德和家庭的最基本责任和担当。长生的孝心在心里和行动上,不是整天挂在嘴边上,这种精神是多么难得可贵。美顺的贤惠孝顺感动了婆家一家人,婆婆住院时,精心耐心的伺候婆婆起居,婆婆越来越依赖美顺,从此以后婆媳之间成为无话不谈,亲密无间的两个人,不隐瞒,真诚相待,婆婆把长生从小的秘密都讲给媳妇听。
互帮互助也是小说主题元素之一,也是当下社会稀有的品质。美顺公公也是深明大义,难得无私的好人,从帮英姐故意伤害请律师辩护减刑算起,到美顺家有啥困难都主动热心尽力的帮。帮美顺二哥福顺进厂里做销售,并成为销售能手。帮美顺两个哥哥在家里买牛,盖房;长生还拿出二十多万帮福顺在北京摆摊卖水果;英姐帮助指导美顺开饼店;美顺帮英姐出狱前后与大郭子相识相恋到结婚;婆婆在小区摔倒后,表现了街坊邻里的互助精神,谁家要是遇上事了,不看人家笑话,那可是齐心协力真帮,这是北京人互助互爱的优秀品质。
从我的阅读视角看,毛建军的《美顺与长生》、梁晓声的《人世间》、陈彦《装台》都可以归类为“平民文学”代表作品,其共同特点关注底层人的悲欢离合,用坦荡、温情、感性的情怀,体恤的温度去感同深受,这很难得。都以自己真实的经历、质朴的语言、细腻的笔触表达小人物身上的坚韧和刚毅。对那些日夜为生计而奔波,有追求的普通劳动者,给与最深切的关怀和热情的礼赞,更是发自内心的尊重。或者说:小百姓,小人物的生活更真实,更温馨,最能清晰表达社会真实面貌,这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写作。
《美顺与长生》小说封面说:在看似不可能的婚姻中,成就世间最温暖的爱。
古往今来,婚姻最讲门当户对。这部小说的另一亮点打破门第的偏见,在看似不可能两个家庭组合,创造了奇迹,成就人世间两个家庭最温馨相聚的一幕。美顺爹娘来北京,婆家人高规格隆重接待,全家人热情陪同逛北京著名景点。小说的结尾又以公公全家人去东北美顺的娘家,共度传统新春佳节,两大家人喜相逢,欢欢喜喜过团圆年,再次呼应了一场特别的婚姻带来别样的亲情。
《美顺与长生》是一部从生活里生长出来的一部好小说。告诉我们一个人世间最朴素的道理,好人一生平安。好人长生,好人一生美顺。好人的生活,一生美顺长生。
《美顺与长生》读后感(九):一朵没有刺的“真善美”之花
当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书封的设计确实带给了我很大的惊喜,温暖的粉色与坚韧的灰色交错在一起,我的脑海已经开始构想一副画面:“朴实无华”的爱在面对生活挫折与考验时所展现出来的那种动人的坚守。是的,这就是关于普通人的一首颂歌。
作者毛建军是一名普通岗位的职工,按他所说的,这个小说既有关于他和妻子生活的影子,又是像他们一样在北京奋斗着的万千普通人的真实写照。这是由他的一个2万字的中篇改编出来的,足以可见编辑和读者们对他的认可。
(一)
故事围绕“北京户口”推动起了整个小说情节的发展。不管是美顺和长生,还是后来的栓住和英子,或者是福顺与娟子,等等都在为某一个目标而打拼着,与其说是生活,不如更具体的说是房子、是户口。
女主角美顺是从东北大山里嫁到北京的农村姑娘。她可以说是幸运的,并不是每个女孩都有机会一步跨越半个文明的长河,从一个闭塞的小山村到北京这样的大首都,完全就是无法想象的两个世界;同样她也是无奈的,因为婚姻的权利并不掌握在她的手里,她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只是为自己的两个哥哥做嫁衣,就像美顺爹满面红光的说的“不枉了,不枉了,养下个金凤凰呢。”等待美顺的,不仅是一个陌生的世界,还有一个将会与她相伴终身的陌生的从未谋面的男人。
见到长生后,美顺的心里直扑腾“别是个傻子吧!”可见她的内心还是相当抵触的,但她还是顺从的被别人领着办完了结婚所需要的流程,她不敢反抗,也没有能力反抗,因为她心里很清楚,这是她不得不接受的命运,从她生下来的那一刻起,她就注定要在别人的安排下嫁到某一户人家当媳妇的,不嫁给长生,就嫁给栓住,这个决定都由不得她。
结婚那年,美顺才16岁,由于不到结婚年龄,只能谎称22岁,其实她也只是一个孩子啊,但这就是她不可更改的命运,匆匆的结束了自己还未完全绽放的青春,匆匆成了腹中孩子的母亲,时间就是这么被赶着走的,就像她一样,被赶着转换成了另一个角色,一个曾经离她很遥远,但现在却真真实实摆在了她的眼前,“妻子、儿媳、妈妈”,这些个角色都需要她去承担,但留给她适应的时间却少之又少,未来如何展开,她心里是没有底的。
随着小说的进展,我们会发现美顺身份的转变是相当顺利的,这也和作者定下的真善美的基调有关,美顺有多幸运呢?婆婆公公都是知识分子,对美顺无限宽容,丈夫长生老实憨厚,对美顺疼爱照顾,师傅英姐为人正直,对美顺关怀有加,这些人的存在都帮助着美顺迅速走向了成熟,度过了短暂的心理徬徨和迷茫。
美顺有挫折吗?有啊,她也经历了人生重要的几个转折期。她不仅改变了自己,同样也用自己的坚强努力赢得了周围亲人的认可。首先就是和丈夫长生的关系,这一段作者描写了一个激烈的场面,就是憨傻的长生被厂子里的一个痞子欺负,他不仅把长生当牛马使唤,还把烟灰弹到长生的头上,是美顺,让长生找回了勇气,为了她,才敢于不要命的和那个痞子搏斗。
“长生爬起来,额头肿起一个大血包,满面是血,眼冒杀气,呸的吐出一口血水,冲着周围人大叫,这是我媳妇,谁也不许打她。”也是因为这个事件,才使得美顺相信这个男人是真正想保护她一辈子的,她才真正开始依赖长生。
还有就是和婆婆的关系,刚开始的时候,面对有文化的婆婆,美顺是紧张的,就像文中写的
“美顺至今面对婆婆还是打怵,说不出原因,酝酿好的话,面对婆婆讲不出来,这回也是,忘了回来这一路想好的话。”后来婆婆突发脑血栓,完全是美顺一个人精心照料婆婆,不怕脏、不嫌累,才使得她慢慢康复了过来,如果说之前婆婆对美顺还有一份防备和看不起的话,那现在是真正信任了美顺,在她重新可以讲话的时候,她首先说的就是“谢美、顺、美顺、谢……”
和哥哥福顺以及长生的姐姐长莉的关系,也是文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串联起这个故事情节的关键因素,就是一个字“钱”,俗话说“亲兄弟也要明算账。”可见有时候亲情也很难敌过金钱。长莉偷偷卖了美顺和长生的房子,然后跑去了美国,而福顺呢?信誓旦旦的借了美顺所有的积蓄,要去干成大买卖,结果却懒散赌牌、不务正业。可以说,房子和积蓄是美顺的一切,她毕生都在努力奋斗,不就是为了这些吗?但面对亲情,她还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原谅她们,因为她心里有一杆秤,再多的钱,再大的房,也无法和亲情的重量相衡量,这样的一种心胸是很多读过多年书的人也比不了的吧!
最后是关于美顺和儿子牛牛的关系,这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情节。青春期的孩子不但有叛逆,还有对爱情执着的渴望,有时候陷的太深,就会出现牛牛这样热血与情绪纠缠在一起后的冲动——用刀子去结束一切。其实这个情节让我想到了台湾导演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小四为什么会杀了小明,那可是他下定决心想要照顾一生的姑娘啊,那种因嫉妒而生的恨,一直在小四体内发酵着,再加上又经历了种种压抑,到最后或许仅仅是小明的一个眼神,一句话,就可以点燃他心中的愤怒,让他捅出那丧失理智的七刀。所以,就像文中牛牛对警察所说的,“看着翟雪看我的眼神,我就想捅了杨洋。”这种压抑在牛牛心中的情绪一再累积,就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该和谁去叙说心中的郁闷,本来他是信任美顺的,但在教育牛牛别早恋的过程中那一巴掌,彻底打散了他们母子的亲密。后来还是靠着沟通,才使得母子的隔阂和误会得到了解决。作者把青春期孩子的问题摆了出来,给社会提出了警醒。
(二)
就像编辑在书的末页上写的,“在我们长久沉湎于小说技巧的各种尝试和探索之后,面对这样一部剔除了一切雕痕的作品,我们不由自主会释然一笑。美顺和长生一家的故事,像是了不起的泉眼里细细汩汩的泉水,澄澈、晶亮、满身力气,一切的不如意都不能摧毁他们的自重。”说实话,在看过太多现代主义的作品后,这种感觉是很强烈的。
为什么我把标题命名为没有刺的“真善美”之花呢?真善美就不用说了,这是小说的内核,通读完整个小说之后,就会感觉到,几乎没有什么“矛盾之人”的存在,真善美之花到处盛开着。为什么说没有刺呢?因为这样的作品太过平稳了,很难真正触及到灵魂,所以我更愿意把它称为一个日常故事。
我有时候有一种感觉,如果仅仅用平铺直述的方式来讲故事,剔除一切的雕痕,是的,这个故事是很美,美到让人心动,让人想要去呵护,但它却是易碎的,它的生命力是不长久的,它不能像一个钉子一样钉刻到社会的肌肤里,反倒像是按摩,是啊,按摩是可以让我们保持松弛,不再精神紧张,但却削减了斗志。
其实文中有很多细节立意是很好的,场景设计的也很有深意,但作者却点到为止,没有更进一步的挖掘,就像早期美顺在新环境下的那种迷茫与孤独,就太过简略了,好像就用一次找不到家,进错楼栋来代替了,以至于到最后美顺和栓住(去北京前准备嫁的对象)的一次争吵,美顺说
“知道不?那年你看见我,叫住我,你要是硬硬地说一声,’美顺,抱起孩子咱俩走。’我家都不回,一定跟你走,上哪随你,一辈子跟着你。”我就觉得美顺说出这样的话是很唐突的,因为前面的心理铺垫太少,情绪没有到达一定的程度,我不觉得那个场景,美顺真的想和栓住走,她的孤单感并不强烈,后来作者为了给这个情绪画一个句点,就让美顺在栓住走后,蹲下去哭了起来,让她告别了自己的青春和回忆。
在现代主义作品里,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对心理活动的描写,它可以让一个人物更加的鲜活,更加的立体,更加的丰满,作者完全可以借鉴到自己的这个小说里,不必非得强调作品的至纯至美,朴实到不加任何修饰。文中有一个精巧的细节,客厅里公公和婆婆在议论给美顺找工作、办户口的事情,此时的他们对美顺还保留着戒心,害怕给她找了工作,弄了户口,然后她再和儿子离婚,然后又是分房、分钱的杂事,而此时听到这一切的美顺呢?
“美顺歪在床上,张大嘴,想’噢’地尖叫一声,她没敢。两行泪流了下来,往耳眼里淌。用手抹了去,把脸贴在儿子的小脸上,轻轻地贴,轻轻地贴,儿子的小脸好热乎呀。”这是一个让人看起来很心碎但又很温暖的细节,有心酸、有无奈。我想此刻如果身边没有这个小脸热乎乎的孩子,她会更加的难过、孤独和忧郁。所以唯一能安慰她、陪伴她的就是这个还不会说话的孩子,这就更加突显了她和儿子之间的情感,也是她能够度过这段煎熬时光的力量。这个场景营造出来的画面已经足够动人,如果能再添加上关于美顺的心理活动,我想这种孤独和无依无靠的感觉会更强烈。
(三)
按作者所说的,他写这个小说最开始的一个出发点,就是想表达出自己对大家挤破头的去争取、去获得“户口、房子”这些东西的思考,因为他和家人就是亲身经历者,这本书的英文名字是《people in Beijing》,围绕着如何成为北京人,记录着周围人所做的努力,尤其是用最后一个场景,借用栓住的一番话,来表达了成为一个有房有户的北京人后,能给自己带来的是什么,“她有三套房,那么多钱,这辈子除了吃和睡,就是个玩,而我呢?我死挣一辈子,看病得自己花钱,没钱躺家里等死,钱不够,老了也是个等死,谁管?我跟黄露结婚,几年后我就是北京人,儿子也是北京人,房子不用买,还有养老金、医保卡,这多好,我一辈子也挣不下,那我为啥不在北京,回那个死了都没人管的山里……。”
栓住慷慨激昂的说着,似乎把所有的站得住脚的现实利益都搬了过来,他想要击碎的不仅是眼前逼迫着自己的两个女人,还有让自己身心疲惫的这个社会对自己的鞭打。当然了文中给栓住的角色定位是个抛妻弃女的渣男,也是仅次于地痞冯永和对英姐施展冷暴力的前夫之后的第三号人物,但恰恰是这个人物,让人厌恶不起来,甚至是可怜,除了他自身品德的因素,到底是谁把他变成了这个样子,不应该值得社会反思吗?当一个人眼中只有物质,它无限放大,成了自己的一切,那最后的结果,不是他在操纵物质,而是被物质毫无声息的反噬掉了。
后来英子形象的转变带给我的冲击力还是比较大的,从一段失败的婚姻里解脱出来,她是真正在反省自身了,她也是文中觉醒人物之一。
“人这一辈子,永远别靠谁,越靠越完蛋!也别总觉得自己这不行那不行,得硬气,别让谁觉得李他不行,你越这样,他越拿你一把。”我总觉得英子在挣脱束缚之后,精神在某一刻也展露出了独立的嫩芽,虽然这个苗头还相当弱小,但却有了一种不屈服于社会的自信和勇气。挣钱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一个空洞的期盼,而是要让自身变得更好。
“我跟女儿小兰说,礼拜六咱俩去银行,你教我存钱取钱,完事了,咱俩逛商场,买衣服、化妆品,不为多漂亮,就为活得美,活得舒坦,活得硬气。”最后说一下对小说总体的感觉,优点的话,书的末页上编辑已经总结归纳的很到位了,“小说清淡到通篇找不到几个形容词,你却又在字里行间处处可以感知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尤其是细节,犹如珠贝一样遍布全篇,你随处可见叙述的光彩。”我承认这样一篇小说感情真挚,确实可以感动人,但除了充沛的情感,它是否拥有某种力量能够启发一代又一代人精神上的价值呢?我觉得文学发展到某种程度,已经不单单是在讲述一个情节波折的故事了,生活的致幻剂一针一针的早就让人麻木了,人们丧失了渴求,只盼望着被给予,人们丧失了对疼痛的感知力,于是信誓旦旦的说着,生活已然这么痛苦,干嘛还要给自己强加无形的压力呢?于是某种我们乐意的东西像雨点般铺天盖地的向我们砸来,令我们在眩晕中迷失。
我不是说这部小说不好,相比来说这也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了,故事、情节、语言都是很流畅的。可能是我的要求太严格了,因为我觉得它明明是可以做的更好的,文中作者提出了很多的思考和自己的观察,但仅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作品之所以伟大,之所以能经得住时间的锤炼,最不能够缺失的就是精神和灵魂。但读这个作品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我都是一个旁观者,我试图融入美顺的视角,但总有一种力量时断时续的把我推开。如果反驳我说,我没有经历美顺的那段岁月和时光,无法代入也很正常,但我觉得这个理由是很牵强的,俄国动荡的革命时代我也没有经历过,但跟随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中尤利的视角,我也仿佛不知不觉中经历了一个时代的变化,心自始至终都是和日瓦戈绑在一起的,如果能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忘记自己读者的身份,全身心的去体验主角的命运,事后抽身出来,还会不自觉的思考再思考,这样的作品注定是成功的。这只是我的一点想法和建议,因为我希望作者能够做的更好,也相信作者能够做的更好,更希望这部作品能更具影响力,经得住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