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主沉浮》是一部由陈力执导,李克俭 / 孙维民 / 赵福余主演的一部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谁主沉浮》观后感(一):是批判?是赞扬?
这片太难评价了。1:口音串的乱七八糟,总理的口音说说就变成没有任何口音的普通话。太败笔了。2:人物性格演绎完全颠覆了我以往从电影里得到的对领袖人物的认知。3:主席演绎得太柔了,蒋介石会认识自己的错误。完全不知道这片的主题是什么。
《谁主沉浮》观后感(二):主旋律式催眠范本
若不是政治需要,实在无缘得见史上最差版本太祖——时而呆若木鸡,时而狂躁不安,活脱脱琼瑶苦情剧里咆哮教主风范,一口陕北话更是分分钟让人出戏。对比之下,唐国强大大霸气侧漏举重若轻的表演恍若来自高维空间,就连古月爷爷的中规中矩不蔓不枝亦可碾压。
本剧唯一亮点在于姜大卫的陈布雷,清雅君子,温润如玉,引起了我对这个“国民党第一笔杆”的兴趣,了解其生平后始知老蒋的抗战著名金句“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出自其手,斯人斯才,可钦可敬。
《谁主沉浮》观后感(三):伟人不是干部
今天在电影频道完整的看了谁主沉浮,靠,被感动了。
没想到主旋律也能拍的这么好,不矫情,不造作。
原来的影视作品都把毛塑造成一个干部形象,完全没有伟人的气势。看了这部作品,能感受到毛的那种气吞山河的气势,敢比唐宗宋祖,真不是说说而已。
当了这么多年小市民,总是以小市民的角度去理解伟人,视角太小导致了理解的偏隘。现在反思,觉得革命需要颠覆,颠覆就需要破坏,破坏就需要承担常人不能承担的责任,是王是寇虽然是以结果为标准,但这个过程需要承担太多,能担下的来的人需要拥有多大的勇气呀,没有信念的支撑,没有理想的气质,是万万做不到的。
突然有想看毛选的冲动,去全面理解一下伟人是怎么构成的,为什么千军万马就能跟着这个人翻雪山,过草地呢?没有津贴,没有补助,也不涨工资,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这里学习一下老毛的理想气质,向老毛致敬!
《谁主沉浮》观后感(四):献礼片的精品
全篇逻辑严密,从岸英起头,每句话都有深意。对国共两方的主要人物,政策的得失成败有条不紊地叙述出来。
开头是岸英找主席,向主席道歉说自己是主席的儿子,不该这个时候成婚,想到几年后的抗美援朝岸英新婚未及就出战,感叹万千。
对应的是扬子公司走私,蒋介石自己变卖美国援助,卖国腐败。
两方领导人的治军治家的纪律和风格,天壤之别。
有人说主席不该这么情绪,其实真实的主席开过的追悼会仅次于作战会。老三篇都是悼文,老人家一辈子悼念父母,悼念老师,悼念战友。
在悼念故友战士的过程中,向一切反动派宣战,矢志不渝,战斗至最后一刻。
老马那段恰恰是无数战友的缩影,下层的士兵和人民都特别喜欢主席,他们朴素真实,总是掏心窝地为主席想,生怕主席被人抢功。
剧中也点了很多细节,比如苏联的坐山观虎斗,谁赢他们就帮谁。陈布雷的死意味着国民党自我反腐的失败。也描述了共产党团结民主党派的理由。
这部剧其实可以作为北平无战事的延伸,剧情几乎发布到同步。
全片慷慨激昂,正气凛然。献礼片的精品。
《谁主沉浮》观后感(五):谁主柔情?
这个主席演绎得太柔情了,战争打到49年的老革命了,一听到伤亡人数就开始眼含泪水。。我们毛爷爷的气势和魄力哪去了?挥斥方遒气吞山河的革命领导人气概哪去了?战争本就有伤亡,一代革命将领,为了伤亡人数而不顾大局,怎么都说不过去。我都不敢看他眼睛了。。完全变成了一个突然就发发脾气、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捎带着别人淋雨、苦口婆心的知心大妈。
本片讲述国共两党领导人在49前夕的对比,应该主旨鲜明地表现为什么毛爷爷领导的一代伟大领导人能够rules over the destiny of china,可是本片我聚精会神看到尾,却并没有发现能够很好地体现历史对比性的东西。仅用了和炊事班一起做饭,和大家伙儿一起打鼓,和领导班子一起淋雨等等几个很人性的镜头,来塑造一个历史性的开国伟人,真的就显得太无力了些。
相比之下,反而是蒋陈对话更有特色更让人感动。说句可能不“动听”的话,两位当政者都是想为人民牟利的,无论潜在的政治目的是什么。蒋不是妖魔,历史有它的必然性客观性,时代篇章中的所谓对错,只是谁把握了这个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