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体》是一部由爱丽丝·洛尔瓦彻执导,Yle Vianello / Salvatore Cantalupo / Pasqualina Sc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圣体》影评(一):往城市边缘开
导演还是一如既往的去描绘意大利乡村的人物群像。这个小镇上的人物关系也许是没有国界的,大陆的乡村也一定会有一个像牧师一样的角色。 牧师他不止组织宗教活动,还收房租,还置喙正当投票。他是一个权威人士,而这一切都是宗教带给他的。 然而一切都跟信仰无关。耶稣变成了一个口号一个象征。
那么生活在更偏远的山海之间的牧师,是不是可以理解成耶稣真正的追随者,并且是自认为被遗忘了的追随者。他跟女孩的对话后,走出破败的教堂时,外部强烈的光线造就的光晕让人有种强烈的圣感。
《圣体》影评(二):看完lazzaro felice来补的
《Corpo Celeste》作为她的第一部长片作者意识已然极强,场面调度虽然仍显得稚嫩,某些镜头显得刻意而冗余,但是创作核心母题的延续性和作为创作者的独特思考方式和角度已经初露狰狞
继承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精神的同时又带着那种令人沉醉的魔幻主义风骨(恐怕这在日后将成为她的个人特色)
由此七年后的《lazzaro felice》会在戛纳技惊四座就显得再顺理成章不过了
:marcello fonte的客串很可爱,前几天才看完dogman23333
《圣体》影评(三):有很多值得深思的话题
越来越觉得戛纳的“导演双周”里出来的片子质量堪比主竞赛单元,而且每位导演都有独当一面的风格,惊喜不断。Alice Rohrwacher这位意大利女导演去年刚刚摘下评审团大奖,现在有幸欣赏到她的处女作,入选2011年的导演双周。虽然只是讲述一个青春期女孩如何成长的故事,但影片里仍有很多值得深思的话题,对宗教的怀疑和批判是最表面的,潜藏的还有城市现代化对生活以及人际关系的影响,后者比较隐晦,因为我实在不了解片中那个意大利南部小镇。导演有意混淆纪实和虚构的手法,也颇具特色,甚至让我有渐入佳境的观影乐趣。有趣的细节和段落比比皆是,比如小猫、剪去长发、耶稣像跌入河里以及结尾一幕等。年轻女主角的演出甚为惊艳,前后两个造型都无比准确地诠释其敏感的内心世界。相当期待导演的大奖作品《奇迹》。
《圣体》影评(四):宗教仪式背后的无神论
两个镜头刻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小女孩在街上勇敢前行,面前是漫天飞舞的垃圾。
基督耶稣的圣像坠落,像是一个刚被谋杀的人被推入大海。
好镜头就像文章中的好句子,让人反复琢磨。
影片揭示了在宗教仪式背后的无神论;在宗教仪式背后的政治;在宗教仪式背后的欲望。正在追求上帝,虔诚地成为基督亲兵的人,却被排挤,流放,他们引用着耶稣受难前的呐喊:“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遗忘(forsaken)我。”他们喜欢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去发现问题。他们尝试从固化为一种习俗或课程的背后,看到形成这一切形式的原由,从而克服形式主义。而这又刺痛了赖以此形式生存的人的内心。曾几何时,他们也和小女孩一样,去思考,去观察,但又有几个人能够经得起形式主义及它所带来的权力的诱惑呢?
敬佩此片中所有的演员,尤其是那个小女孩,她的表演模糊了电影与纪录片的区别,让电影如纪录片一般真实与震撼,当然,这也与导演Rohrwacher此前一直拍摄纪录片有关。
再讨论一下此片的表现手法。它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音乐非常贴切准确。如果再看一遍,可以更加注意这两点。
补充:
今天看完了对导演和制片人的采访。其中谈到了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谈到了演员的选择。谈到了霓虹灯的十字架。也谈到了这个片子放映后带来的影响和好评。导演谈到了创作过程是与人接触的过程,而不是在家中空想的过程。
《圣体》影评(五):圣体
2011年意大利最新剧情佳作,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埃松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影片以近乎记录片的手法记录了一位小女孩内心的挣扎 13岁的玛塔生活在意大利南部深处,她在瑞士呆了10年,现在正在努力适应着回到意大利的生活。长着一对明亮大眼睛的她时常感到不安和害怕。她用着自己所有的感官在感受这个城市——她看、她听、她感受——但是她却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局外人。 玛塔即将在当地的天主教教堂里举行自己的受洗仪式。根据天主教教义的规定,玛塔必须通晓教义问答集的内容,并且将其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来遵守。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玛塔和她的妈妈、妹妹以及学校的老师起了冲突。在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她决定剪掉自己的头发,开始新的生活。 从这一刻起,玛塔才觉得自己在回到意大利之后真正地“活”了一次。 一句话评论 可能导演真正犯下的错误只有忽视了主角的观点和性格这一项。不过,如果把影片放在纪录片美学的框架下看,这又算不得什么缺点,只能说是导演为了实践纪录片美学所做的妥协。——每日银幕 简单随性的故事,若即若离的镜头语言。这是一部很标准的欧洲文艺片。可能只有小部分影迷才能欣赏它。——综艺杂志 应该说,这是一部完全遵循现实主义的要件而创作出来的影片。它探讨的是关于信仰和成长的话题。加之一些象征的元素,让影片很有观赏性。——好莱坞报道者 幕后制作 影片在意大利南部小城雷焦卡拉布里亚拍摄,在影片中,这个地方显得脏、穷以及脱离现代社会。导演洛瓦赫是在拍摄记录片的时候发现这个地方的。她说:“就在这个地方,孩子们需要捡垃圾过活。我很喜欢这里,所以决定要把《天体》给放在这里拍摄。这里显得很真实,它的的确确地表现出了整个意大利的矛盾:在漂亮的风景之下,人们却被现代化的进程搅得心神不宁。这个城市的特质,表现出了整个意大利的浮躁。” 影片用一个寻找自我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迷失和宗教问题的主题。实际上洛瓦赫在一开始并没有把迷失作为主题来创作。她说:“整部电影建立在我的调查的基础之上的,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准备从迷失这个主题开始创作。我在调查的时候,发现在一个社区中几乎所有人都处在迷失中。所以我创造了玛塔这个角色,让她迷失自己,在大千世界中为自己寻觅一个合适的位置。”影片中出现了不少批判宗教的内容,可以看出来洛瓦赫对于宗教很有意见。在电影中,唐·马里奥神父对于信徒的信仰、问题和困顿并不关心,他只关心自己的“事业”。洛瓦赫说:“在
《圣体》影评(六):回到故乡后,她最终成为了局外人
对于成长这个问题,我们一直是处于一种争论不休的状态。素质教育喊了好多年,我们的内心之中依旧是对于应试教育蒂固根深。我们或许会想着可以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但是碍于同别人的比较,这种想法却一直以来只存在于想象的阶段,从来没有谁能够真的按照这种想法真正去试验。因此,我们一直在向往着一种不一样的教育环境,但实际上却是将某种根深蒂固的东西不断地加深。最终,我们失败了。
孩子本该是非常冰雪聪明的,这种冰雪聪明与成人世界的伪善不同,孩子们所说出来的话,所作出来的事情,其实都是非常纯真的。如果放由他们自然成长,那么这个世界该是多么的美好,但是这种想法却仅仅只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谎言而已。我们对于孩子的禁锢从来没有放松。因此,这个社会才会产生形形色色的矛盾。
对于孩子而言,我们究竟是要做出选择还是要尊重选择,这个本该争论不休的话题却在执行上出奇的一致。几乎所有的大人都认为,孩子的行为需要规整。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人都不约而同的做出了一个选择。做出了一个看似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好,其实却是抹杀了他的天性的选择。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个电影,讲的就是一个有关孩子的故事,而这个孩子最终没够成为自己想象的样子。
《圣体》讲的是一个小孩从一个熟悉的地方,回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尽管这个陌生的地方被称之为她的故乡,但是对于这个故乡而言。自己却没有一丝丝的归属感。小女孩用着自己一切可能的感觉去听,去看,去感受。但是这种现象却从没有因为她的认真而改变。
某一天,小女孩要接受洗礼了,在这个节骨眼上,自己和母亲以及妹妹还有老师发生了争执。而小女孩的这个本该属于她的神圣的时刻此时变得面目全非。错愕的小女孩开始迷惑了。而这一次,她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鬼使神差的剪掉了自己的头发以后,她惊奇的发现,原来让自己感觉到陌生的地方,一下子变得熟悉起来。
这是一个“破立”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女孩或许是千千万万个被压抑着天性的孩子的真实化身。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幸福的孩子,就会有多少感觉不是那么幸运的儿童。他们或许没那么天真快乐,因为他们过早的接触到了成人世界的看不懂。他们看不懂父母的出尔反尔的行为,他们看不懂老师的尊尊教诲。他们看不懂与陌生城市快速融入的人群,当然,他们也看不懂现实中与自己内心完全相反的种种不可预知的事情。
很多时候,这些孩子们看上去是非常不听话的。以成人的态度去审视的话,那么这些孩子没有一个是合格的,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就是错的。每一个孩子自然有成长的权力,而这种权力最最应该是独立的。但是现实却不会让这种权力太过于独立。
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一切都在不断地纠错,纠正一个孩子本应该自己独自面对的各种场景。美名其曰是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是让孩子们失去了体验的机会。最终让成长的道路上变得异常的单调。当我们为自己的行为沾沾自喜的时候,却不曾想自己早已经让孩子们失去了某种应该具备的天性。最终变成了成人世界的一部分。
孩子应该有孩子的快乐,孩子的世界也是构成现实世界的一部分,成人的世界不应该建立在剥夺孩子们世界的基础之上。成人的世界虽然是纠错产生的最好结果,但是每一次犯错的体验或者是前进的阶梯却不应该就这么轻易的错过。从成人的角度来看,孩子们少了很多弯路,最终自然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但是对于孩子而言,这样的捷径会让原本的快乐打折,让原本的纯净减分。这恰恰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
孩子们应该有孩子们的快乐,这种快乐是不加干涉的。而我们也应该给与孩子自由成长的权力,从一个熟悉的地方,重回陌生的领域,对于孩子而言,适应的过程是建立起来他们完整人生的一部分。或许我们可以用一种特殊的手法来进行加速,但是这杨做,本身就破坏了他原有的平衡。
或许我们应该慢一点,等待着孩子好好长大,或许我们应该尊重孩子,使他们有机会按照自己的节奏成为一个正常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