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乐队:演出岁月》的观后感大全

  《皇后乐队:演出岁月》是一部由Matt O'Casey执导,布赖恩·梅 / 罗杰·泰勒 / 弗莱迪·默克里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皇后乐队:演出岁月》观后感(一):关于Queen的有趣的细节

  看了好几部Queen的纪录片,有一些很好玩的细节记录一下:

  1. Freddie有一天很发愁,说自己可能无法成为一个明星(Star),而是会成为一个传奇(Legend)。

  2. 成名之前,Roger和Freddie曾经一起摆摊卖二手衣服,然后Roger总是会把Freddie喜欢的衣服卖掉。某一天Roger刚卖掉一件Freddie很喜欢的红丝绒的华丽二手衣,然后Freddie得知后气愤地跑出去把顾客追了回来,硬是退了钱拿回了衣服。而May目睹了整个过程,后来采访时告诉了记者这个8g。

  2. Queen的变装Video,在美国不受欢迎,特别是在美国的中部地区(大概因为比较保守),Queen认为是美国人不能理解他们的英式幽默。然后有位老兄说我可以理解这个MTV里的幽默感,因为我是加拿大人(哈哈哈)。感觉他们有点暗讽美国人没文化。

  3. Deacon特别喜欢说you know,you know。

  4. 基本上Queen在录音房的时候,Roger 永远在气呼呼的抱怨慢,主要抱怨Brian慢。Freddie负责哈哈哈,而Brian一般会弱弱地抗议自己不慢,但是如果Roger不依不饶,May会假哭。

  5. Roger没有赶上能见Freddie最后一面,成了他永远的遗憾。

  6. Freddie real耿直,记者问他有什么爱好,回答:love have sex。记者完全接不住。再问他在Munich时有什么收获,回答:学会了很多德语的脏话。。。还有一次采访时女记者问他是不是很rich,Freddie回答:I am extremely rich。

  其他细节想到再更新

  《皇后乐队:演出岁月》观后感(二):在那片绝佳的灵感土壤上,Queen开得最绚烂

  ①对待一贫如洗的现状却依旧对音乐有最高品质的追求。

  “When we made A NIGHT AT THE OPERA, it felt like make or break. We were not only poor, but we were in debt. We might have had to break up if that album hadn’t done well. It was an expensive album, enormous complexity on there. Even now, I wonder how we did some of that stuff.”

  ②不仅仅是乐队,也是四个才华横溢的独立个体。

  “There was so much hunger there. We had so much we wanted to bring out. It was all kept in and so we had all kinds of songs.”

  ③生命不息摇滚不死

  “We’re going to stay together until we fucking well die.”

  ④即使到了金字塔顶端也依旧云淡风轻。

  “We kind of became the biggest group in the world at that moment. It’s a fleeting moment, because some else will come and take over”

  过人的才华真的会让人羡慕和向往到流泪,Queen不仅摇滚,他们还温柔至死。喜欢摇滚乐的,有谁会不想回到那个灵感和生命都热情洋溢的八十年代啊!

  《皇后乐队:演出岁月》观后感(三):一个看完电影后的才成为的粉丝自述

  的确,我是看完《波西米亚狂想曲》这部电影之后才真正开始了解Queen这支乐队,真正成为他们的乐迷的。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有时候不愿承认,一面是觉得遗憾没有早点发现,一面是虚荣心作祟,似乎,啊,称不上queen十年老粉就不配为粉。

  当然,自小耳熟能详的两首歌,we are the champions和we will rock you,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它们静静躺在我的歌单里,随机播放的时候哼两句,那时候我完全不认识queen,甚至没注意到这两首金曲是出自同一支乐队。

  直到去年波西米亚的上映,其实这部电影在国内并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至少我身边很少有人去看。我仅仅是出于喜欢音乐类的作品比如听音乐剧音乐会的因素,才一个人买了IMAX的票,那一场上座也屈指可数。

  我很庆幸那个下午我去看了,从一开始对电影的欣赏到完全沉浸于音乐的魅力,最后20分钟的live aid,舞台上的四个人带动了整个温布利的气氛,也深深震撼了在IMAX大屏下的我。我突然意识到,queen,真的有点特别。

  其实那时也并未沉迷电影多久,然后在被bohemian rhapsody的旋律洗脑一个星期后,我认命的在网易云收藏了queen的热门单曲50首。波西米亚狂想曲是一首非常多变、华丽、无法形容的一首歌,混合了摇滚和歌剧元素,我爱听音乐剧,也爱惨了这首歌。

  顺序播放歌单的时候,一般是听前7、8首,包括波米、wwry、champions、loveofmylife、radiogaga之类的,这些歌都非常动感,因为每天我骑着自行车出门的时候就从第一首听起,所以翻来覆去都是前几首。直到我有点听觉疲劳,开始往后继续听。奇怪的是,没有哪一首歌是我觉得不好听的,似乎queen就是有这种魔力,这几天爱上killer queen,过几天又循环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最近听的是bicycle race和good old fashione lover boy。

  queen的和声非常美妙,我认为和声是queen的一大特色,三个人的声音合起来就像管弦乐,Roger的金属高音,May温柔的声音,John的贝斯,queen的每个人都才华横溢,不仅仅是Freddie,他们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组成了独一无二的queen。

  然后开始看mv、纪录片和幕后采访。他们太有趣了,一起创作的过程、那些演唱会、那些发行过程的小插曲,都非常有趣。anyway,我现在已经爱上了暴躁怼人的、咏物派歌手、绝世美貌的、drummer罗花花——即使他现在已经由花美男变成了圣诞老人。我太后悔了,为什么不早生几年,为什么不早点了解他们,没有经历他们的70、80、90年代,只能从那些画质模糊的视频里寻找他们的风采。

  看另一部纪录片Roger和May在继续和Adam巡演,Adam有一副好嗓子,以这种形式继续queen我觉得很好。

  说晚也不晚,因为音乐是永恒的。

  Queen forever

  《皇后乐队:演出岁月》观后感(四):简介

  为了庆祝皇后乐队成立四十周年庆,BBC于2011年5月29和30日在BBC Two频道播放纪录片《那些我们巡演的时光》。片中有着从未面世的资料和珍贵的采访纪录。

  在BBC播放的这部《那些我们演出的时光》中,皇后秉承一贯华丽而堂皇的风格来纪念乐队成立40周年,纪录片分为2个部分。鼓手罗杰泰勒(Roger Taylor)和吉他手布莱恩梅(Brian May)将对过去辉煌的乐队成就作回顾,并且是第一次那么直面细节。

  5月29及30日晚10点,纪录片在BBC Two频道连续两天,分上下部分,各一个小时播出,2个小时的片子深入地讲述了乐队成员Brian,Roger,John Deacon 和 Freddie Mercury的故事,回顾了他们当初早期经历的奋斗,遇到巨大的困难,那些成功与争执,分裂,成就与痛心的悲剧的时光,回顾了他们以卓越超凡,才华横溢的音乐和令人震慑的舞台表现力我们留下了经久不衰的财富。同时,BBC呈现了丰富的档案(制作人发现了Queen的第一部电视演出的记录,原本以为已经丢失),这些档案在此前从未公布过。更有主唱Freddie Mercury的采访资料,通过他们自己来讲述乐队的故事,这是一部以智慧,才能,些许幽默感和直白坦诚的扣人心弦的旅程。

  这部纪录片记录了乐队的每一张录音室专辑,以及他们在70,80年代征服了南美,北美,亚洲的传奇世界巡演,和Freddie去世后,他们仍然每年上升的人气。太阳报曾在本年初评价他们为“英国最受喜欢的乐队”

  第一集:

  1971年,4个大学生聚在一起组了一个乐队,从那以后,这个叫皇后(Queen)的乐队发行了26张专辑和创造了全世界超过3亿张唱片的销量, Freddie Mercury, Brian May, Roger Taylor and John Deacon的影响力比之前任何时候都要大。这是个不同寻常的故事,讲述了包含他们从早期的奋斗,巨大的困难,成功,争执,分裂,成就,悲剧,以及他们以才华横溢的音乐和震撼人心遍布全球的舞台表现力,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在片中,皇后第一次以他们自己的角度讲述了这个故事。通过大量的至今尚未面世的资料和档案,呈现了这四个意志坚强,颇有主见,并且每个都能写出大量精品之作的年轻人在一起工作,并且成功了40年的故事。Queen从来没有做过任何半途而废的事,这意味着他们的辉煌时期非常密集,但是低潮期也是灾难性的。 这是个用智慧,才能,幽默感和些许痛心的坦诚讲述的扣人心弦的故事。

  第二集:

  英国摇滚乐团皇后的故事,从1971年开始。纪录片第二集主要讲述了乐队的巅峰时期。具有极大舞台魅力的主唱Freddie Mercury和如何他们乐队的名字“皇后”一样的摇滚气质,在一系列舞台表演中,Queen横扫南美,并创造了在场观众纪录。

  但是乐队很快就明白如果到达巅峰不是件容易的事,那么维持在峰顶状态就更是对他们4个人巨大的挑战。在录音室花费的精力减少,北美地区人气的下滑,日益加剧的内部紧张气氛和各自渴望追求单飞的愿望,种种迹象似乎都在表明,乐队的辉煌好像永远留在了历史中。但随即而来的,在Mercury的“拯救生命” 大型摇滚演唱会,和创造了历史记录的1986年的神奇之旅巡演,又把他们带回了世界的最巅峰,整个世界重新为他们疯狂,但在这时悲剧从天而降,乐队有了濒临解散的危机。

  引用: www.verycd.com/entries/533838/

  《皇后乐队:演出岁月》观后感(五):比《波西米亚狂想曲》更牛逼

  《波西米亚狂想曲》,最近大热的影片,本届奥斯卡获得两项提名,想必大家不会错过,已经先睹为快了。

  同样是以皇后乐队为主角的另一部影片,却少有人知道,如果你错过了这部纪录片,我会替你遗憾——

  《皇后乐队:演出岁月》。目前豆瓣9.5分,由纪录片大佬BBC出品,放心食用。

  成团

  ——Keep Yourself Alive ——

  如片名所示,主角是皇后乐队,记录了他们从组团、走红、低谷、翻身、成为传奇的每一段岁月。

  每一个成员,每一首歌,每一个阶段的故事,每一个难以启齿的问题和困难,它都真实、完整、不带任何戏剧色彩摊在公众面前。

  西方殿堂级摇滚音乐乐队皇后(Queen),可能你对这个乐队的名字感到陌生,但是这两首歌你一定略有耳闻——《We Are The Champions》或是《We Will Rock You》,先来听歌回忆一下熟悉的旋律↓↓↓

  WeWillRockYouQueen-NewsOfTheWorld

  没错~这两首殿堂级的歌曲都是Queen的作品。

  成员阵容是这样的:主唱弗雷迪·墨丘利、吉他手布莱恩·梅、贝斯约翰·迪肯、鼓手罗杰·泰勒。

  Queen早期在英国摇滚歌坛一直不受待见。

  1971年固定成团,两年后发行了首张录音室专辑《Queen》而正式出道,风格以硬摇滚和重金属为主。然而这张收录了《Keep Yourself Alive》的专辑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

  成名 ——Bohemian Phapsody——

  直到1975年,被誉为“摇滚史上一座光彩夺目的里程碑”的《A Night At The Opera》发行,一经上市就大卖500万张,横扫各大排行榜,Queen一跃成为当时炽手可热的新星,颇为经典的《Bohemian Phapsody》就收录在专辑中。

  对于Queen的歌迷,最有魅力的应该是《Bohemian Phapsody》(也是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的电影名由来),虽然在市场上这首歌的传唱度并不广泛,但这才是最能展现Queen内核的代表作。

  当时在制作的时候,除了Queen,没有人看好它。因为它几乎颠覆了当时听众的认知,无论是元素还是风格,完全听不出它想要表达什么。

  唱片公司说:“没有哪个电台会放它”。甚至连经纪人都叫他们别白费工夫。但主唱Freddie当时只说了这样一句话:“要么保留它,要么干脆不要它。”

  要知道,那时候的Queen一穷二白,几个人挤在狭小的屋子里,每个月的收入勉强能解决温饱问题。(你想想,对比国内现在二三线明星露个脸,跑下场就动辄有百万收入……)

  “我每次去他们家采访的时候,都会自掏腰包买红酒,因为我知道他们没钱。”——Disc Magazine资深记者。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我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算了吧……”

  但Queen之所以能成为Queen,就是因为他们不做“大多数”。

  他们没有选择迎合市场的趋势或放弃,在录制这首歌的时候,Queen辗转多个录音室录制,因为他们一边录制,一边会迸出新的灵感,添加新的东西进去。

  最后面世的方式也颇具戏剧性——

  一个叫Kenny的人偷走了样带,在他的电台循环播放,一星期就播放了14次,没想到这首长达5分钟的歌火了……

  这件事带给Queen最大的影响,就是他们终于可以“衣锦还乡”了——一直不受英国人待见的Queen有资格在海德公园开场音乐会。

  成就与坎坷

  ——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

  有了钱,有了名气,接下来要做什么?

  换大房子?

  开演唱会?

  炒了一直克扣他们的经济公司?

  都不是,继续踏踏实实做音乐。

  于是,《Somebody To Love》《Under Pressure》《Bicycle Race》《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等等经典作品诞生了,甚至连续登上每个各大排行榜。他们离开英国,到纽约、波士顿、阿根廷、巴西、甚至到南非演出。

  当然,传奇之所以是传奇,除了过人的成就,也必然包含着“过人”的曲折坎坷。

  比如,他们从未受到媒体的尊重,被不断抹黑。用现在的话来说,Queen可能是“黑红”的鼻祖。

  比如,他们踏足南非演出,却因此莫名其妙被扣上了“种族歧视”的帽子,这件事的影响力有多大,参照“辱华”的艺人或品牌。

  比如,最有名气的主唱Freddie开始融入纽约同性恋圈子,公开出柜。

  比如,任何一个团队都难免会经历的事情——团队解散,成员单飞。

  比如,艾滋病。

  以上任何一件事,都是一件可以全民开扒十天半月的大新闻了,不过对于此,乐队倒是很乐观。

  作为传记片,《波西米亚狂想曲》带有一定的改编和电影拍摄技巧,导演知道怎样演绎最能拨撩人心;作为纪录片,《皇后乐队:演出岁月》则更加真实地将他们的传奇故事呈现给你。

  在这里,我了解到了这个时代最有名的传奇乐队,我听到了传唱了十多年的歌曲是如何诞生的,我看到了四个对音乐执着的青年,在过去十几年间的跌宕起伏之后,离开了耀眼的舞台,满天白发,带着颤抖的声音向世人平凡展示他们曾经的辉煌——

  珍藏的演出纪录DVD片段穿插其中,你能看到曾经人头耸动的演唱会实况,你会知道当时Queen有多火爆,你会知道Queen为什么能成为Queen。

  去看吧,如果你不曾了解过Queen,那么在看这部电影时,基本上都会有这样的反应:卧槽,这首歌居然是他们唱的。

  去看吧,如果你想多了解一点Queen,没能赶上和Queen一起的时代,至少可以离传奇更近一点。

  导演

  Matt O'Casey

  著名导演、作家、制片人;

  代表作:《皇后乐队:演出岁月》、《摇滚乐队是怎样炼成的》、《黑爵士再启程》

  部分文字、图片、视频来自网络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