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中的世态》是一本由张国风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公案中的世态》读后感(一):公案小说不等同于现代的侦探小说。
对于我来说,一直比较喜欢阅读推理悬疑小说,看到这本《公案中的世态》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公案是古代的一些案件,那古代的案件到底与现在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以前的公案又有什么特色呢?带着这些疑问,我读了这一本书。 从这本书的序里面我就明白了,其实古代公案和现在所谓的侦探小说或者是小悬疑小说并不相同,在我的脑海里我一直以为就像现在的悬疑小说一样,只不过是用更加公允的态度去写一个案件,其实并不然,公案或许只是在当时被实际记录下的案件罢了。而在我们现代脑海中,很多古代的公案都非常有名,诸如包公的一些案子,乌盆记,斩美案等,几乎都是家喻户晓的,还有在书中也提到过的,杨乃武小白菜的案件,其实每一个案子都有它的特点。无痕迹,带有了一些鬼怪色彩,而杨乃武与小白又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还有许许多多的案子是我们听过或者没有听说的,都是一些古代的公案。而这些公案令我们熟知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很多改编成影视作品。像我之前提到的几个案子都有影视作品,我的小时候也看过。一个包公就拍了好几部,但是就像书里说到的,其实对于纪实性的案件,有些并不像现代破案这样寻求证据或者线索,很多破案是通过用刑或者是察言观色来解决的。这些就失去了一些公平。 而这本书并不是讲述古代公案的故事,而是作者通过古代的公案所得到的一些想法。书里面的每一篇小文都是作者对于公案的看法。其中还让我看到了蒲松龄笔下的故事,蒲松龄善于写鬼怪妖媚,而他的一些故事里也有案件发生,而这一部却是真正的公案佳作,并没有鬼怪在其中,虽然我之前并没有读到过这个故事。但蒲松龄对于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刻画很到位。也把这样的一个公案写得栩栩如生。在作者的书里,不仅仅有他对于公案的一些见解,也结合了很多古代原文。我们能看到一些古代公公案的摘录。 对于作者来说,古代的文化很多都是在民间传承的。所以有些故事有时候需要到民间去寻找,对于这一系列的作品,我觉得我们都是应该去读一读的。因为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对于古代公案的了解,也是对于我国古代文化的一种了解。
《公案中的世态》读后感(二):11月书评?
对于我来说,一直比较喜欢阅读推理悬疑小说,看到这本《公案中的事态》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公案是古代的一些案件,那古代的案件到底与现在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以前的公案又有什么特色呢?带着这些疑问,我读了这一本书。
从这本书的序里面我就明白了,其实古代公案和现在所谓的侦探小说或者是小悬疑小说并不相同,在我的脑海里我一直以为就像现在的悬疑小说一样,只不过是用更加公允的态度去写一个案件,其实并不然,公案或许只是在当时被实际记录下的案件罢了。而在我们现代脑海中,很多古代的公案都非常有名,诸如包公的一些案子,乌盆记,斩美案等,几乎都是家喻户晓的,还有在书中也提到过的,杨乃武小白菜的案件,其实每一个案子都有它的特点。无痕迹,带有了一些鬼怪色彩,而杨乃武与小白又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还有许许多多的案子是我们听过或者没有听说的,都是一些古代的公案。而这些公案令我们熟知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很多改编成影视作品。像我之前提到的几个案子都有影视作品,我的小时候也看过。一个包公就拍了好几部,但是就像书里说到的,其实对于纪实性的案件,有些并不像现代破案这样寻求证据或者线索,很多破案是通过用刑或者是察言观色来解决的。这些就失去了一些公平。
而这本书并不是讲述古代公案的故事,而是作者通过古代的公案所得到的一些想法。书里面的每一篇小文都是作者对于公案的看法。其中还让我看到了蒲松龄笔下的故事,蒲松龄善于写鬼怪妖媚,而他的一些故事里也有案件发生,而这一部却是真正的公案佳作,并没有鬼怪在其中,虽然我之前并没有读到过这个故事。但蒲松龄对于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刻画很到位。也把这样的一个公案写得栩栩如生。在作者的书里,不仅仅有他对于公案的一些见解,也结合了很多古代原文。我们能看到一些古代公公案的摘录。
对于作者来说,古代的文化很多都是在民间传承的。所以有些故事有时候需要到民间去寻找,对于这一系列的作品,我觉得我们都是应该去读一读的。因为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对于古代公案的了解,也是对于我国古代文化的一种了解。
《公案中的世态》读后感(三):公案不等同于现代的侦探小说
对于我来说,一直比较喜欢阅读推理悬疑小说,看到这本《公案中的世态》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公案是古代的一些案件,那古代的案件到底与现在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以前的公案又有什么特色呢?带着这些疑问,我读了这一本书。
从这本书的序里面我就明白了,其实古代公案和现在所谓的侦探小说或者是小悬疑小说并不相同,在我的脑海里我一直以为就像现在的悬疑小说一样,只不过是用更加公允的态度去写一个案件,其实并不然,公案或许只是在当时被实际记录下的案件罢了。而在我们现代脑海中,很多古代的公案都非常有名,诸如包公的一些案子,乌盆记,斩美案等,几乎都是家喻户晓的,还有在书中也提到过的,杨乃武小白菜的案件,其实每一个案子都有它的特点。无痕迹,带有了一些鬼怪色彩,而杨乃武与小白又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还有许许多多的案子是我们听过或者没有听说的,都是一些古代的公案。而这些公案令我们熟知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很多改编成影视作品。像我之前提到的几个案子都有影视作品,我的小时候也看过。一个包公就拍了好几部,但是就像书里说到的,其实对于纪实性的案件,有些并不像现代破案这样寻求证据或者线索,很多破案是通过用刑或者是察言观色来解决的。这些就失去了一些公平。 而这本书并不是讲述古代公案的故事,而是作者通过古代的公案所得到的一些想法。书里面的每一篇小文都是作者对于公案的看法。其中还让我看到了蒲松龄笔下的故事,蒲松龄善于写鬼怪妖媚,而他的一些故事里也有案件发生,而这一部却是真正的公案佳作,并没有鬼怪在其中,虽然我之前并没有读到过这个故事。但蒲松龄对于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刻画很到位。也把这样的一个公案写得栩栩如生。在作者的书里,不仅仅有他对于公案的一些见解,也结合了很多古代原文。我们能看到一些古代公公案的摘录。 对于作者来说,古代的文化很多都是在民间传承的。所以有些故事有时候需要到民间去寻找,对于这一系列的作品,我觉得我们都是应该去读一读的。因为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对于古代公案的了解,也是对于我国古代文化的一种了解。
《公案中的世态》读后感(四):公道自在人心,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文/楚淮扬
中国人好读故事,无论是先秦时代的寓言或是长篇的叙事诗,还是魏晋时期的氏族门阀之间的志怪逸闻,而后千年之间,唐传奇、宋话本、明清小说更是一脉相承,产生了诸多脍炙人口的传世名篇。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就是我们口中常说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
这里有历史洪流中的英雄好汉,也有风花雪月的才子佳人,还有借着神魔鬼怪讽刺现实的仙佛传说,引人入胜,一唱三叹。其实,还有一种小说在民间更是广为流传,影响甚深。刻画人物往往脸谱化,结局大多是阖家团圆,故事劝人向善,好人终有好报。这类小说就是我们熟悉却又不常提起的公案小说。
提到公案小说,有些人可能不太理解,什么是公案小说,为什么是公案小说。公案,一指案件或官府案牍,一指禅宗用教理解决疑难问题,公案小说常常指的是前一种的说法,以案件为小说脉理,但往往又不以破获案件为主干。这是中国传统公案小说与外国推理小说的区别,推理小说多以逻辑缜密的思考和意料之外的破案手法为看点,环环相扣,情节发展迅速,节奏张弛有度,在故事的推进下,层层剥开事实的真相。
而公案小说不同的是,大多不提案件的过程,更无所谓如何搜寻证据,判断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证实罪案的过程。中国的传统文化决定了这一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大多数人的理解即是老百姓可以给他们一条路走,没必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
公案小说的创作方法也是如此,没有这些细节,重点都是放在如何惩恶扬善,宣讲因果报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自然受到百姓和统治阶级的双重欢迎。百姓需要文化活动投射出内心对现实的不满,统治者也需要这样的作品缓和其间的矛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公案小说在从话本的转变中,逐渐确立了这样一个主题,教化百姓,惩恶扬善,同时宣扬善恶因果的论断。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天津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大家小札系列》中的一本——《公案中的世态》,就是对公案小说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并借鉴社会学、法律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对这一类型中具有代表性的题材以及作品做简要精彩的评点,堪称一部极简的公案小说史。
作者张国风,人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撰有《话说金瓶梅》《话说红楼》《话说西游》《明清小说解读》《中国古代小说史话》等著作。这本书文字通俗易懂,绝无学术文字的艰涩难懂,作者以接地气的方式向读者说明了公案小说的特点。
不管是《包公案》、《海公案》、《施公案》,还是那些流传在民间的义理故事,无一例外的是这些断案者都是为民做主的青天大老爷,除了为官清廉,还有一身正气,铁口直断,老百姓人人拥戴,这些其实就是老百姓的内心愿望。任何一个时代,越是没有什么,就越是会更多的提起什么。人民希望正义,就将希望寄托在这些青天官员身上,官员不能满足自己要求的时候,那就自己上,所谓官逼民反,不是统治者的错,而是这些官给逼的,那些不是清官的贪官污吏。正是如此,才留下了如此多得复仇故事,中国人从来相信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西方那套绅士方法, 不玷污自己双手的做法在东方是行不通的。
血债血偿,天经地义。西方世界对于正义和公平、自由和独裁的思考,相较于同历史时期的中国,有着先进和独特的一面。为了正义是否可以不择手段,社会公平是否可以依托个人英雄主义,正义的英雄是否也是一种独裁,这些思辨在西方思想中屡见不鲜。正是如此,近年来的漫画英雄题材电影才得以蓬勃发展,借用电影的外衣宣扬价值观。
无论哪种观点,最终还是要经过民众的洗礼,不为民众所接受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不管你是超前的还是落后的。 那句老话,公道自在人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公案中的世态》读后感(五):公案小说:世情逻辑下的因果报应
在那个阅读资源缺乏的年代,古典小说一直都占据在我阅读书目列表的显眼位置,以至于时至今日,都会时不时把四大名著重新拿起来阅读,那种不求甚解,每有所得的阅读体验是其他类型的小说无法比拟的。
公案小说,小时候囫囵吞枣的看了很多,记忆源头应该是当时台湾电视剧《包青天》的热播,然后按图索骥的把与之相关的《包公案》,《七侠五义》,《小五义》,看了个遍,再然后一发而不可收拾,先后看了《海公大小红袍案》(因为这个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以为严嵩是海瑞斗倒的,张叔大是个奸臣)和《施公案》,《狄公案》,《彭公案》等等。
以至于看到这本对公案解读的权威之作时,每每见到作者提及其中些许桥段都有倍感亲切,故地重游的感觉。
中国的古典小说,哪怕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有一种特立独行的位置,首先它本身的创作者相比较于其他各国同时期的作品,以及我国近现代的作品来说,并不那么的明确,当然《红楼梦》除外,比如至今哪怕《西游记》这类已经被人津津乐道的文学作品,都未能有百分之百的作者归属权定案(此问题,可以查阅学者李天飞的解说西游记篇章)。这当然和古典小说的成书过程息息相关,正如同本书作者所言,公案小说脱胎于宋代话本,所谓话本,一则是民间故事集锦,二则是民间评说艺人的底本,这类文本一旦以口口相传的模式进行流传,则自然逃不过说故事的人自行添油加醋。更何况,评书艺人为了保证自己表演独特性以及是否能够迎合广大听众的集体价值观,自然会对将要说的文案进行独自的再加工,于是在面对听书人和看话本的读者,这类集体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的人群时候,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普世价值观正反应了当时底层劳动人民普遍的价值认知,而位于现代的我们,正好可以通过这些忠臣孝子,礼义廉耻,皇恩浩荡,朗朗乾坤,善恶有报,因果轮回的故事中一窥当时人的内在心理和处世哲学。这或许才是现在的我们要去解读古典小说的真正意义。
既然公案小说的底层逻辑不是真实的反应当时真正的社会结构,而是反应底层劳动人民的精神诉求,那么在笔下所描绘的所有景物,自然有了许多超现实主义的色彩,甚至于带了很多魔幻现实主义。比如,包公案中铁面无私的包青天所表现出来的日断阳,夜断阴,旋风引路,鬼神相助,甚至在乌盆案中有死者魂魄诉状之类。如果把这类案件当做现代意义的悬疑推理小说,那就是大谬一桩,它更像是一种唐宋传奇故事,假青天断案之名,继希望于当世可有清官来替天行道、为民请命。
同样,我们通过公案小说也可以去找寻到当时人的司法观念。古代的衙门有个“铁打的县令,流水的吏”的说法。本书中,作者多次提到县令被小吏愚弄的事情,这就是古代典型的强龙难压地头蛇的经典案例,而司吏、衙役,仵作相互勾结,祸害乡里,县令稳坐中堂,惨遭懵逼,有权无实,其实古已有之,这也有在古典小说中多次提及希望高官能够微服出巡明察暗访的缘由,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作者引经据典彻底破灭了这种没来由的幻想。而由此,反面印证了官府小吏自古被道德文章的读书人所弊垢的丑恶嘴脸。
明清以后,因为宣扬的圣人教化,包括明朝有所谓皇权不下乡的说法,于是不自觉的会把打官司当做一地老百姓是否为刁民的标准之一。如果某个地方民风考评为“健讼”(喜欢打官司),那这里基本不可能达到所谓民风淳朴的标准。由此及彼,由果推论因,讼师这项职业,在当权者心中就变成了让本地百姓不安分的诱因,所以在许许多多公案小说中,会被称之为“讼棍”。
而到了清末,作者选用《老残游记》的桥段,来表达出对所谓清官的不屑,其实这个源头在于之前的公案小说更多的服务于社会底层人物的心理需求,而老残游记则是作者刘鹗独立创作并且于报刊上连载的新时代文本(这类文本因为底层逻辑的区别,其实已经可以陆续摆脱话本小说的局限性),它无需去迎合读者,甚至它试图通过自己的笔墨来扭转读者的一些思维定性并启发思考。所以当清官这种物种,出现在这样一部作品中时,则更多的是表现揭露出他们酷吏,凶残,沽名钓誉的官僚本质,从而说明在古代官僚体系中的所有官吏,或好利,或好名,一个一言堂的司法系统总无青天可言。此是可以相应查阅康熙年间张伯行和噶礼互参案,康熙对号称天下第一清官张伯行的考评:“才性短偏,多疑苛细,素性偏执,且短于才,封疆之寄不能胜任”(简单地说就是不贪污,但是刻薄寡恩,能力差)
最后,作者选择了一部流传甚广的案件“杨乃武与小白菜”做为具体案例分析,也许是篇幅所限,或者是切入角度的局限,作者并没有铺开来讲诉(具体我推荐一本《落日残照:晚清杨乃武冤案昭雪》),这桩案件应该说是清代司法的一次意外之举,如果不是牵涉到相关的权力博弈,不是因为胡雪岩在其中的帮助,不是中央与地方的斗法,或许它将永远是一个冤案,而其实直到整个案件平反后,众人口中也并未把两位当事者真正当做受冤的无辜,而极尽奚落。这或许才是公案小说落地于现实上的悲哀吧。
一九一二年,大清国亡了,再也不会有所谓的青天大老爷来主持公道,而新中国的司法之路由此开始,或许当我们不再幻想书中那些侠客,青天,帝王,神怪来为现实打抱不平时,这才是公案小说走进历史,被人遗忘的真正时刻吧。
另,说个小段子,文章作者提到《老残游记》第十八回的一个灭门案,其实就是后来香港电影《九品芝麻官》的脚本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