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落长安》经典观后感1000字

  《叶落长安》是一部由姚晓峰执导,陈小艺 / 倪大红 / 刘涛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叶落长安》观后感(一):好电视剧都看不过来了~

  那个...我特别想知道后来 长安为什么坐轮椅了,我现在晚上 一会看 叶落长安 一会看 京城四少,一会看 夏燕的秋天,,,

  我家没闭路,就能收6个台,。不过很无敌,有三个台的电视剧都很经典~

  《叶落长安》观后感(二):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

  看过电视剧后心中有千言万语。这真是一部优秀的国产剧。每个人物都是现实社会的缩影。“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受别人受不了的罪,好日子就会来”,二奶奶的一句话让玉兰铭记在心,用一辈子的时间在实践这个生活哲理。白老四从打老婆到爱老婆到与玉兰盘如同两棵树一样盘成一条根的变化,还有玉兰的爹娘,子女,以及邻居,同事等等每个人物都是可圈可点的。人性中善的成分得到了弘扬,恶的成分也真实刻画,很真实。一部好的电视剧最重要的是看到剧中人物的成长和变化,并从电视剧里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令收看者自身也得到心灵净化、成长和受益。这部电视剧够分量。

  《叶落长安》观后感(三):时代造就的人生

  看到莲花原谅母亲那段 竟然看哭了,第二天起床眼睛竟然肿了。好久没有这样感性的看剧了。一部浓缩了中国40年代到90年代时代变迁剪影的电视剧,中国最艰辛的50年。40年代,国民党退出,金圆券变为废纸,新中国成立,人民心中有了一个神。任何一件事都围绕着这个神走。50-70年代,大炼钢铁,发展经济,打到走资派反革命,上山下乡,取消大学恢复大学,铁饭碗,这一切时代所带来的磨难和幸福都在玉兰一家的生活上所体现。80年代的改革开放,下岗下海,伪摩登,离婚出轨成了改革开放的标志。看到长安竟然也会出轨,不仅感慨,你没有出轨,不是因为你多高尚,而是因为你没有机会,没遇到足够的诱惑!人生,很多时候,是被生活推着往前走,不平凡的人生都是因为苦难和艰难,所以才会思变。太顺利了,往往变得波澜不惊。玉兰因为要在爸爸死前完成他做酒楼大师傅的愿望,才开了酒楼。长安因为被厂长刁难才离开,自己开了厂子。

  最后,引用二奶奶的话,人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遭不了的罪。能吃苦,才会过上好日子

  《叶落长安》观后感(四):郝仁义的“要不要节操”

  “我可是开封豫盛酒楼的大师傅……”从河南逃荒到西安,从壮年到老年,这位嘴里叨叨叨叨不停的郝仁义真真像个祥林嫂一样。也不看看儿子死了一个,送了一个,闺女50块大洋就卖了,还不忘自己那点“当年勇”!吃饱饭不重要么?豫菜师傅做西安街头小吃有什么要紧,节操重要,还是命重要?

  这样的爹真讨厌!从开始看剧,都不知道给郝仁义翻了多少个白眼。看着看着,竟莫名感动于这位“迂”得可爱的老头子。从名店大师傅到切白菜都被嫌弃,这样的落差,多少都会让人意难平。可是,生存的压力,足以让人低到尘埃里,足以让尊严成为不那么重要的东西。

  他妥协了。在被老婆骂得狗血喷头,在我以为下一秒他就要跳河以明志的时候,他默默在城墙边开起了西安小吃。“灵魂美食家”张俊称赞他,大师傅就是大师傅,西安小吃做得比当地人还地道,他回以的是苦涩的微笑。是啊,不然能怎么办呢?

  他并没有妥协。在喜滋滋邀请张俊品评自己做的豫菜,却被告知有西安小吃味儿时,他暴跳如雷,并为之耿耿于怀多年。是啊,只剩这点倔强了,生怕忘记天天背豫菜菜谱,但手艺生了,串了味儿了,能怎么办呢?

  编剧是那么善良,安排女儿为已垂垂老矣的他开了豫盛大酒楼。亲自操刀做大厨,把张俊请过来,听到“这菜已经不是河南菜了,但味道上更胜河南菜,可以称之为郝家菜”的评价,这个执着了一辈子的老人眼泪模糊、泣不成声。内心的不甘、屈辱、愧疚、自责,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困顿之中,得见自由。逆境中的迷雾太大,路太难走,多少人走着走着就迷失了方向,忘记了自我。愿“脚踩大地、仰望星空”不再是一个无法企及的梦想吧!

  《叶落长安》观后感(五):《叶落长安》:看姚晓峰打造草根阶级的“传奇”

  《叶落长安》:看姚晓峰打造草根阶级的“传奇”

  ■文/慕容天涯

  对于观众而言,眼下正在四大卫视热播的这部《叶落长安》放佛是历历在目的身边人故事。真实、感人甚至由于平实的生活化处理代入感极强。

  主演陈小艺扮演的角色玉兰很是成功吗,演活了一个再为质朴不过的中国女性。作为少壮派导演姚晓峰,也很成功的打造出了一代人的传奇。这批人的名字,叫做草根。是数以千万你、我、他的过去和今天,以及还未来到的未来。

  这批草根来自河南,随着逃荒的人群一路来到西安定居,回忆一下当年热播的《闯关东》和《走西口》这种故事我们熟悉无比,当然,逃亡故事也更契合原著《逃亡1942》的名字。在特殊时期的大规模人口迁徙事件被搬上银屏虽然并非特例,但这种被动的走出去依旧给人深沉悲凉之感,并惹得人主动去探寻这段历史故事的真相。草根这个阶级最怕的便是乱世,当生存成了第一要务,一切都可怕与冰冷。但也就在此时,导演选择了主动将本剧的主题提前呈献给观众,借片中老人之口道出了那句“天下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罪”的箴言,给人点醒之余,更添温暖人心之感。

  接下来的故事依旧很是“传奇”,当然,这种传奇与接地气间并不矛盾,玉兰作为家庭主妇,撑起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大部分电视剧在选择制造激烈戏剧冲突,打造颇多看点的今天,《叶落长安》里的人物有些过平,倪大红扮演的角色整日浑浑噩噩,一众儿女跟在玉兰后要吃要喝,初看你会觉得无趣,但是细品却发现其中的精彩所在。只因为这就是生活的本来样子。他们虽然年代久远,却似乎是你的至亲一般熟悉又亲切,做着每一个中国百姓都会面临的抉择,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

  大部分观众和笔者一样,极为欣赏玉兰这个角色,陈小艺的演技不落俗套之外,更多的体现了草根一族的智慧与坚韧。似乎导演姚晓峰也摸透了观众的脾气秉性,给她安排了大量出彩的段落。比如当面对贫困时,玉兰选择的是想尽办法的主动摆脱困境,这以参与河边洗纱时的任劳任怨最为明显。再者,这些外来人员落脚长安后,没有户口一事深深刺痛了玉兰,于是乎她竟然让孩子代笔写信给毛主席问个究竟,并很是神奇般地获得了主席的亲笔回信,这些情节很完整且真实,虽然在叙事手法上偏重于流水账般的陈述,取舍不够明显,剧力稍显不足,但却正因为此,使得玉兰这个人物逐渐的脱离了符号化和脸谱化的司空见惯之感。导演姚晓峰选择回归生活化本质的处理,让玉兰这个人物在困难时期咬牙前行,无论对外还是对内都“事必躬亲”,这个小家庭更是在她的操持下与命运不屈的抗衡着。

  有了这一路的辛劳与坚持,才有了角色的完美塑造和感人至深。当然,其他的一众角色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阔别观众已久,此番在剧中扮演大女儿莲花的刘涛,不仅扮相上极富东方之美,而且在同母亲之间因为婚姻的问题产生了隔阂。从此,两代人的观念因为这极为鲜明的对立演绎出了很多精彩的剧情,这也是故事得以在新时期延续的重要主线之一。

  面对着眼下很多影视剧超越生活的一味拔高,这部《叶落长安》似乎是一场平实不过的还原。也许对于观众们而言,茶余饭后并非愿意在娱乐与时尚快餐中打发自己,更多的只是需要一杯如沁入心脾绿茶般的温暖好剧,当细细品评,便会回味悠长。

  《叶落长安》观后感(六):叶落长安第一部感动我的年代剧

  虽然好久不写剧评了,而年代剧至今看得完整的好像也只两部,但今天看完了叶落长安之后,我想至少是说些什么。

叶落长安 (2011)8.42011 / 中国大陆 / 剧情 历史 家庭 / 姚晓峰 / 陈小艺 倪大红

  我不是个泪点低的人,看这部剧却频频不能自已,我没有生在那样一个年代里,自没有共鸣可言,但有些感动也不是时代可以划分的。

  郝玉兰作为剧中人物,奔陕西逃荒路上被父母丢下,凭自己努力追上。十六岁又因五十块大洋被卖给了一个大自己二十岁的男人,还没体验过爱情,就当起了晚娘。大林,二林,长安,加上自己生的一共七个孩子,这一辈子,都在为他们操劳着。她经历过闹饥荒,大跃进,四人帮,文革穷苦的打击,也享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快速发展,她的一生何尝不是整个新中国成立后那几十年的缩影。

  她在剧中有一句经常说起的台词很感动我,“二奶奶说过,这人啊,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罪”……我们很幸运地生活在了这个时代里,从小就生活在蜜罐里,虽说富裕算不上,但总衣食无忧。我们永远无法想象他们那个年代的生活,那个半块馍就可以救命的年代。我们这些90后,时常发出各种感慨,经常很丧,可有时候想想我们其实真的太幸福了。真的没有必要和任何人过不去,和自己过不去。

  玉兰在和张俊的一次谈话中说,她和老四是地上看似两棵毫不相关的树,但根早就连在一起了。在那个饭都吃不上,人只为活着而生活的年代,我们也许从顾不上爱情,而那个时候,只有一种感情,我把它叫做亲情。我一直认为爱情不是长久的,它总会被亲情所取代,亲情才是永久的。所以,我特别明白那句“亲情还未建立,爱情却早就被磨没了”的意思。我不喜欢那句,什么过去车马很慢只够爱一人。我觉得彼此需要的痴缠一生,才是真正的爱情。

  白老四真的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板车其实也象征着他自己。在靠出力生活的年代,他靠拉车养活家里,在终于要迎来好日子的时候,板车散架了,而他的一生也走到头了。我们会说,红烧肉那里太巧了,是太巧了,但很多人都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却不假,或远或近,或轻或重罢了。对他而言,看着孩子们好了,这一辈子也就够了。常能见到那句话,人真正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是不再有人记得你。幸而,老四走后,玉兰时常说起,你这个老东西你怎么这么早就走了……

  几个孩子,几聚几离,故事结尾处都有了好的结果。可是每每迎来大结局,我总忍不住去想,如果继续下去,还会是圆满的吗?莲花和长安,青梅竹马,却也难逃背叛,尽管最后被拉了回来。玉兰对莲花说的那句,我很有感触,“这夫妻啊,能患难那不叫夫妻,能一起享福才是”。我想起了盗墓笔记里的一句话,很多人能一起共患难,却做不到同富贵。槐花和郑光,纠缠了那么久,也还是没能走到一起,郑光说,槐花啊,刻到我心里了,这辈子是忘不了了。有一种感情,你永远不会忘,却也永远拿不起来了。让我想到,多少人嫁的都不是自己最爱的那个,而是最适合的这句话的扎心。东京最后还是和翠花回了乡下,槐花还是走得很远,牡丹还是做起了生意。

  剧终聚散,人活着本就是来折腾的。

  《叶落长安》观后感(七):叶落长安 观后感

  一宿拉着看完了这部剧,也哭了一宿,有时候一些上辈的亲情在现代社会里还依然清晰,我没有经历过那些逃命和挣命的年代,在那个年代,有时候在拉家常的时候也会宣布一个人的死亡,或许生活的艰辛让人们对生死已经漠视,在一些人的眼里,自己能吃上饭,比什么都重要,哪怕要出卖亲人也在所不辞,河南人在全国人民的眼里就是穷,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那顽强的生命力,当我们还在抱怨周围的种种不满时,那时的穷人还在挣扎。

  玉兰在孩子、丈夫和姥娘的眼里是狠心的,但是也许站在玉兰的角度看看也许会是另外一个评价,——10岁被父母抛弃,并踏上了追随父母的逃荒之路,16岁被狠心的姥娘卖给了大他20岁的已婚男人,这种被摧残的童年和青春都应验在了玉兰身上,当孩子一个又一个的出生时,也仅仅想到的是不该让他家老头子碰他的后悔和孩子出生时的喜悦,这是母性。但是生活的艰辛让她难以均衡每个孩子的意愿,如果是我们自己也很难掌握火候,每个都是亲生的,况且还有梁老汉临死托孤,最明显的就是东京在大结局的时候在姥爷坟前对玉兰倒出的苦水,唯一的儿子却不如外来的长安。但是在猛然的下跪后,我看到了母子的原始关系。

  其实我觉得对于40多岁的陈小艺来说,这种70年跨度的玉兰真的很难演,越往后越觉得假,其实这是经历过的才能真真正正的演好这个角色,不能说陈小艺演得不好。其实只能说很好了,女演员本身没有经历这种生活的累积,相比于同是老年人,姥娘的演出异常出彩,那朗朗上口的河南话,异常亲切,这是闪光点,但是陈小艺,这个四川娃真的很难为他了,但有时候还能听到些许的河南普通话。倪大红的演出同样出彩,随手就打媳妇,随口就骂街,自然清凉,好似真真正正的生活,好像你在乡下碰到的一个老大爷一样。在全家人过年的时候,发出了一生拿过的最多的钱。没有吃到喜欢的红烧肉,双手合十的离去了,撇下了一大家子人,驾鹤远去。可叹,这个13岁出来闯的河南人,靠自己的努力和节俭,养活了一大家子人,这是这个家庭最成功的男人,也是最善良的男人。倪大红演的异常出彩。

  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槐花的“心大”,这种心大是在家庭里熏陶出来的,看着东京转送老娘家,苦苦哀求上学的莲花在舅舅家做起了“免费保姆”,还有本来上学的长安做起了木工徒弟,这坚定了槐花的决心——走出锦华巷,永远不要回来,这也导致了在最终的时候母亲给她撂下的话——你走的太远了,你还是走吧!!也许过程是艰辛的————为了取得工农兵保送资格,不惜送给当官的自己的清白,在走出新华宾馆的那一幕,你也许会看到这个女子的坚定和近乎变态的冷静。让人很害怕的——感觉早晚会出事——包括她的爱情!

  另外一个心理扭曲的也许会是东京,这个很小就被抱走的孩子,一直与姥娘姥爷亲,尽管在上山下乡的道路上的典型,在现在看来或许就是一根筋,或者SB称谓,但是那个年代的人就是这样,一封毛主席的回信,竟成了护身符,包括张主任的男人和白老四的金条。在那种指鹿为马的社会里这能应验一句——变态的社会和跟着变态的人民。当躺在病床上迎来父母探望的时候,依然端着官腔,响应毛主席号召的架势,感觉真是病入膏肓,这也导致了他在包田到户后的失落,以及返城后的迷茫。其实我感觉东京到最后给大家惊喜的是他还是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事——尽管翠花的阻拦,但是也许这就是东京的童年带来的——没有母爱和内向的性格,回归自然或许就是最为理想的生活。

  翠花的出场太过狼狈,也是当时的情形,蓬头垢面,活脱脱一个乡村老娘们的架势,这也在返城后与牡丹的矛盾中一一呈现。其实她心眼不坏,但是有些浅薄,这只能说他的家庭的原因。当她看着过去的典型在床上睡觉打发时间的时候对丈夫的咒骂,以及与牡丹大打出手的架势,只能说她的野蛮之气,但是当最后跟随丈夫丢下豫盛大酒楼下乡种大棚的时候,她也从了丈夫,因为她还是一个合格的妻子。她很活泛,比玉兰活泛很多,但是那些在玉兰眼里只是昧良心,其实这种蔓延的姿态在玉兰数落翠花要求撤掉豫盛大酒楼一楼的胡辣汤的时候,戛然而止,相比玉兰,翠花还很年轻,还不老练,只是这种姿态在玉兰的映射下,显得有些太过明显罢了。

  其实电视剧在兄妹之间的矛盾中刻画的有些太浅,也许时间的跨度太长,不容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其实我觉得最最缺少的是长安与东京的对手戏,感觉到底也没有给观众呈现,有些遗憾,其实这中间包括了很多——东京的失落和长安在得意后的急躁。以及玉兰在两个儿子中间的权衡。其实在这中间有一幕不是很清晰的呈现——长安的厂子被辞去的员工烧毁后并濒临死亡的时刻,东京和家人去邀请邻居去为长安献血,在玉兰到豫盛大酒楼向东京借钱发工资的那一瞬,东京似乎有些犹豫,但是最终还是给了,也许嫉妒只是嘴头上的,亲情还能掩盖一切!

  莲花和长安在玉兰眼里就是一对苦娃,他们的婚姻,玉兰是不同意的,她心疼两个孩子会过她过过的日子,在长安的师傅被批斗离开后,长安在各家各户做木匠活的时候,他们的心还是拴在一块的,直到母亲的委婉拒绝,长安明白了玉兰的意思和爷爷临终时的嘱托。很矛盾,一边是心爱的女人,一边是大爱的婶子……包括在后来与小混混的对决,这也说明了一个刚强男人的无助和验证了一句——从小没叫过妈的孩子真的需要一个女人来指导生活了,包括白老四的促膝长谈。对白老四来说,家里的孩子就长安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没爹没娘13岁逃荒至长安,开始了慢慢积累。这是这个家庭里两个最有成就的男人的对白,这也暗含了长安在以后的生活中的倔强和处处好强。这也带给了他富裕的生活和杀机。莲花对上学的心切,以及玉兰的决绝,这些在母女两个以后的生活中的一些的不解,其实每个孩子,玉兰都没有做好,喜欢上学的莲花没有如愿、东京去姥娘家后的结巴、没有吃过苦的槐花和牡丹对普通生活的不屑。但是到了最后都验证了二奶奶的那句话——只有吃过苦,才能过上好日子。莲花和东京,他们是幸福的,成功的。而槐花和牡丹,亲情的缺失和婚姻的失败或许就是这个结局了。

  其实我觉得大结局时大林的出现有些意外,同样也是古稀之年,叫上一声娘感觉有些很别扭,也许这个时候的出场有些太突兀,没有契合好,但是本剧还是有很多的神来之笔——二林的婚姻被玉兰的数落后的挽救,以及“死后”的长安被玉兰硬生生摇醒。

  其实本剧还有一点,那就是邻里关系。不得不说。玉兰是个热心肠,没有她办不了的事。包括郑光的婚姻处理——很巧妙的处理了张主任的委托和郑光家里人的失望。也还包括赵俊两口的婚姻,还包括收留同样来西安逃荒的梁老汉爷俩,种种的迹象表明玉兰是一个很会做事的人。但是有些没有考虑到——在菜市场的铁饭碗最后丢了,这也有些违背了玉兰这人性格的豪放——包括儿女的抱怨以及姥娘一出场就数落谩骂。这些都能忍,为啥在市场还是不能容忍同事。况且还是铁饭碗。在开始的时候我一直抱着这样的看法,但是到了最后我看明白了——玉兰的活泛。卖冰棍比铁饭碗多挣好几倍,为啥不做,在前卫的小女儿牡丹的点拨下,丢下铁饭碗,到电影院卖冰棍,以及日后和翠花在家里卖胡辣汤,还包括劝导东京放下架子适应新工作,还有劝导莲花辞职去帮长安开厂子,这些都说明了玉兰的思想转变,这也许就是经历了磨难才知道变通的代价换来的。

  大结局有些意犹未尽,也许天蒙蒙亮的时候看大结局也到了萎靡的状态,只是觉得东京的那一跪让人心酸,都说养儿防老,似乎也验证了这些,但是我看不到玉兰的未来,在她来到这个家庭60年左右的时间里,发生的太多,也经历了太多,也许在给姥爷开豫盛大酒楼的时候,故事似乎可以戛然而止。甚至不包括姥爷的死亡,或许这个结局是大伙看到的。或者在70大寿上的举杯中华丽谢幕,包括凸出的主题——叶落长安!整个故事是悲也好,喜也好,但是玉兰没有结局的结局似乎存有一丝的联想,包括整场二奶奶的那句话,以及姥爷的大师傅梦想。可叹也好,可悲也罢,这些生存的本事,和岁月的痕迹才是我们看到和学到的。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