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很喜欢催京浩演唱的《父亲》,后来又有了刘和刚演唱的《父亲》。既然题目相同,就对比一下两首歌的歌词吧,结果还真有了一些发现。
崔京浩的《父亲》不仅歌词真切形象,而且曲调深沉感人。“一声长叹,半壶老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只这两句歌词,就足以牵动人们的心肝,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记忆。只要你曾经有过一个为家为你辛苦劳作了一生的父亲,一个饱经风霜,满脸皱纹的老人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只要你是一个有良心的人,你就会产生感激、怀念、悲伤、愧疚的情绪。再用深情婉转的曲调一唱,眼泪就下来了。
刘和刚的《父亲》唱得激情饱满,也很感人。在电视里还看到过观众被唱哭的镜头。最初我虽然不知道歌词,但也会不由自主地哼起这首歌。后来渐渐熟悉了歌词,觉得和崔京浩的《父亲》确实不一样。
“人间的甘甜有十分,你只尝了三分”,还算明白,说明父亲甜吃的少,苦吃的多。然而吃了就是吃了,什么叫“尝了三分”?“生活的苦涩有三分,你却吃了十分”,有点不懂了。把苦全吃了就是了,干嘛还要多吃几倍,是没苦找苦吃吗?“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疼爱老父亲可以理解,可是我在歌词里没看出是怎么疼爱老父亲的。不仅没有感恩的行动,连感伤的情绪也没有。疼爱父亲,难道就是让父亲多吃苦吗?“今生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是啊,一辈子光吃甜,不吃苦,可不是过不够嘛。“央求你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这算什么话?且不说合不合乎伦理,只说意思。是想让老父亲再为你吃一辈子苦,你好再享一辈子福吗?可是你没问一问,老父亲还愿不愿意要你这样的儿女?如果你真的有良心,感激父亲,这话应该倒过来说。或者说你想有一个机会报答,让父亲多吃一分甜,少吃一分苦。
不是我咬文嚼字,吹毛求疵,是作者过于雕章琢句了,损害了歌词的内容。歌词不是不能修饰,和韵整齐,简练明快,既易于上口,也有利于感情的表达。如果只能说大实话,谁都能写歌词了。但不能过分雕琢章句,因文害意。
人们喜欢唱这首歌,还因为曲子做得好。如果没有曲子,单看歌词,那就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一番概念化的解释,一个虚伪的表白,一种空洞的承若。作者写这首歌,或者是发自内心对自己父亲的敬爱与感激吧,但由于对生活的感受不具体,不真实,不深刻,或者是文学修养不够,所以显得很抽象,很苍白,缺乏形象感。作者还有一首歌是《好好工作》,给人的感觉也是空洞的说教。道理是明白的,主题是积极的,就是缺乏感人的力量。好的歌词也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是作者对生活有了感悟,产生了创作灵感,流畅地写出来。是涌出来的,不是挤出来的。正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只有几句十几句歌词,用不着费力地编造语句。我对《父亲》和《好好工作》这样的歌词总有种怀疑。作者也许是有一个好的动机,但生活积累枯竭了,表现手法贫乏了,写不出形象化的歌词,只好生憋硬挤,按照某种标准“做”出一首歌来。很明显,两个《父亲》的歌词,一个实在,一个虚伪;一个形象,一个抽象;一个真情,一个假意;一个通俗,一个晦涩;一个自然,一个造作。
崔京浩的《父亲》和刘和刚的《父亲》的歌词作者我都不认识,所以我不是出于什么目地褒贬作者。我知道这位作者还写过《常回家看看》,就很不错。歌词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细节,不仅表达了家人的愿望,也反映了社会的现实,有时代感。还有对人善意的规劝,写出了人之常情,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虽然在一首歌中,曲调占的比例更重。只要曲调优美,就容易被人传唱。很多时候,人们就是哼哼曲调,不唱歌词,也会满足陶醉。但我们对歌词也不能不讲究。歌曲是人们口头传唱的,歌词可以直白浅显通俗易懂,但必须内容实在生动形象,还要有逻辑。不能光讲道理,不能晦涩苍白概念化。尤其是写歌唱父亲母亲这样的歌曲,更应该贴近生活,发自内心,反对辞藻华丽而内容空虚。像“有老有小你手里捧着孝顺,再苦再累您脸上挂着温馨”,虽然工整好看,但明显是为了凑句子而生编硬造的。“手里捧着孝顺”,是孝顺老还是孝顺小?“脸上挂着温馨”,越想越不像。还有“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听听你的叮嘱,我接过了自信,凝望你的目光,我看到了爱心”,都显得抽象化,概念化。都是主观臆想,远离生活。整体看,这首歌里没有一句歌词是成功的。即使说教,也要说得有理,合乎逻辑。
但是,这首歌怎么就上了春晚呢?这里的事情我们不好评论。
刘和刚的《父亲》很受群众欢迎,甚至能让人动情流泪,那是因为刘和刚唱得好,也因为曲子做得好。如果曲子好,唱得又好,只喊“父亲”这两个字也能让人流泪。试问,听刘和刚的《父亲》而流泪的观众,是被歌词的内容感动的吗?
《古笑史》中有则笑话,说一个年轻人写了一首诗,去找一位老师指点,当然是希望得到认可和鼓励。年轻人当着老师的面慷慨激昂地朗诵了自己写的诗,请老师打分,老师给打了十分。这大大出乎年轻人的预料,非常欢喜。老师说:“诗,三分;朗诵,七分”。我也学学这位老师,给刘和刚的《父亲》打个十分:歌词,二分;曲子,三分;演唱,五分。
希望不要为了年年春晚都有自己的作品而太费心思。如果确实没有过得硬,叫得响的作品,就不必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