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

  美是什么?   美的内涵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但它本身是一种主观感受。虽然人们都能感受到美,并且能够识别美,但是在回答“究竟什么是美”的问题时,答案却千差万别。总结前人的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下列几种:美是形势的和谐(古典主义);美是上帝的属性(新柏拉图派);美是完善(理性主义);美是愉快(经验主义);美是关系(启蒙主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德国古典美学);美是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等等。关于美的定义,从古至今,众说纷纭,各个学派的学者们争论不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并无高下之分。个人比较认同大陆学者易万成对美的阐释,他的定义是: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应的反应,即对美感的反应。这个定义,抓住了“人的需求被满足”这个美的本质,虽然这个观点是从人本身出发,从某种意义上讲可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是它克服了以前许多美学家把美的属性当作美,把美感当作美而引起的诸多问题。它可以合理地解释移情现象,可以解释同一刺激在不同情况下对同一个人,在相同情况下对不同的人,在不同情况下对不同的人何以有千差万别的效果,而且还可以很好地解决美学中的三大难题:变态美(以恶心为美)、自然美和音乐美。   如何发现美?   《鹤林玉露》中载某尼悟道诗言曰“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春可以说是美的化身,寻春我们可把它当作寻美,有时美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之所以会“美在迩而求诸远”,大抵是因为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说到发现,那我们究竟是用心来发现,还是用眼睛来发现呢?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难免就会陷入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观点的选择当中,假使我们选择用心来发现美,久而久之我们便容易困苦。我们会发现美的事物是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为了表现和传达出来我们的所思所想,我们须得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具体化,形象化。或是一幅画,或是几句诗,这都是美的表现形式,美的外化,简而言之就是你的心要具体地表现在形象里,那时旁人会看见你的心灵的美,你自己也才真正地切实地具体地发现你的心里的美。可如果我们用眼睛来发现美呢?我们都知道钻石的价值不菲,可是钻石说白了不过是一种碳元素,如果说它洁白无暇,同样洁白无暇的还有水晶,而且水晶颜色更加繁多,钻石最多也就质地硬一些何至于如此昂贵呢?起初在发现钻石这一种矿藏的时候,采矿商们都本着物以稀为贵哄抬市价,图个稀奇,也收获了不少受众。直到在南非发现了巨量的矿藏之后,钻石就变得不再珍稀了,这个时候那些钻石开发商们便又想出了新招,他们联合起来,控制产量,通过广告和包装赋予了钻石新的内涵,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平平无奇的一块硬石头瞬间提升了许多个档次,成为了爱情的象征。一块刚刚从矿里挖出来的原石自然是不美的,但是当它经过打磨和制作工艺,在它自然美的基础上又加上了人情美的光辉,它便被赋予了新的身份,它是永恒的爱情的象征,我想大家争相购买的也并不是这颗石头的本身,而是这颗石头背后所代表的完美的,矢志不渝的爱情。而这些内涵都是人赋予钻石的,钻石本身并不具有这一特性。由此可见,美的发现需要主客观相结合,纯粹主观或者是客观的发现无法定义完整的美。   美在何处?   我们可以说落霞是美的,这是一种优美,我们也可以说大漠是美的,这是一种壮美,可是这样简单的直白的美终究没不过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前者是我们寻常人都能看到的美,同样的景色,王维却能从中看出不一样的美来,大抵是因为美的发现需要时间的积淀的。毕竟像李白那样天赋异禀之人终究还是少数,多数人还是要靠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才能做出千古传唱的佳句,比如说杜甫写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被称作“七律之冠”,可如此佳句也是在杜甫晚年的时候才作出来的,捷克诗人里尔克在《柏列格的随笔》中的一段话,我印象极深,他说“因为回忆本身还不是这个,必要等到它们变成我们的血液,眼色,姿势了,等到它们没有了名字而且不能别于我们自己了,那么,然后可以希望在极难得的顷刻,在它们当中伸出一句诗的头一个字来。”贾岛所说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好像就能理解了。美的发现是难得的,对美的追寻是一个需要做一辈子的课题。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