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溺爱》的读后感大全

  《反溺爱》是一本由[美]罗恩·利伯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01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反溺爱》读后感(一):财商启蒙,越早越好。

  看完了最近很多微博育儿大V和公众号推荐的《反溺爱》,Just so so,太过于理论化,实战经验不足,不推荐。

  财商是我们这一代所缺失的,对于下一代,我们都希望能把这份启蒙给弥补上,最近给女儿买了不少财商管理的绘本版的《穷爸爸富爸爸》,火火兔财商管理系列的《做最富足的自己》,我和爸爸也开始看一些相关的书籍。

  昨天白天商讨了一下需要引入的概念:需要,想要,延迟满足,工作与赚钱等(之前也引入过一点),还有即将开始实施的措施。

  晚饭后正式启动零花钱计划。

首先,找了一个透明的罐子,让女儿自己在上面写了“

  《反溺爱》读后感(二):一本鸡肋。

  看完了最近很多微博育儿大V和公众号推荐的《反溺爱》,Just so so,太过于理论化,实战经验不足,不推荐。

  财商是我们这一代所缺失的,对于下一代,我们都希望能把这份启蒙给弥补上,最近给女儿买了不少财商管理的绘本版的《穷爸爸富爸爸》,火火兔财商管理系列的《做最富足的自己》,我和爸爸也开始看一些相关的书籍。

  昨天白天商讨了一下需要引入的概念:需要,想要,延迟满足,工作与赚钱等(之前也引入过一点),还有即将开始实施的措施。

  晚饭后正式启动零花钱计划。

首先,找了一个透明的罐子,让女儿自己在上面写了“

  《反溺爱》读后感(三):让我孩子知道为啥要赚钱,如何花钱如何攒钱。

  怎么说呢,整体说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

  我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人,也很怕麻烦。从工作以来就不愿意去理财,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赚的很少,觉得没必要理财,每月都不够花的。另外,这种有计划的花钱,会让我觉得这也不能买那也不能买,满足不了购物欲望,真的是很痛苦的事情。还会连带着认为自己是没有赚钱能力的人,对自我会有否定的态度。所以一直以来都很排斥理财这件事情。

  就这样也就结婚生子、在老公的合力下,我们还买房、买车。这样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很多,奶粉纸尿裤服装食品,这些都要花钱。但这都不算啥大钱,买房贷款、孩子上幼儿园和小学之后,各种培训班的费用才是大头。这个时候,麻爪了。不理财,钱花的糊里糊涂,还总攒不下钱,焦虑感逐年上升。

  其实我现在每年收入也足够支付各种贷款和养娃了,也能有点盈余,如果按照一个合理的比例去分配收入支出,再去买些理财基金之类,也是可以的。但怎么做,完全不知道。现在市面上的各种给成人看的理财书,一看就头痛。我觉得如果从小我爸妈就能给我这些知识,我就不会这么排斥这件事情。但我爸妈也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自己也不擅长,不可能给我什么指导。所以我缺什么,我就想让我女儿补什么。

  说了这么长,就是想说清楚,为啥我觉得这本书好,是因为我真的觉得这本书解决了我很多问题。我是那种对策略技法如果不明白为什么,就不会去做的人。《反溺爱》让我有了内驱力想让自己和孩子都能主动起来,让她从小对钱有正确的认识,不要沦为金钱的奴隶,知道钱应该怎么花怎么攒,也知道为啥要去赚钱,赚多少就够了。赚多少钱都能拥有选择生活以及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的能力。

  后面我会继续写点书摘内容。

  《反溺爱》读后感(四):如何消灭啃老族

  很久以前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小男孩问:“爸爸,我们很有钱么?”中国爸爸会说:“对,以后这些钱都是你的。”而美国爸爸会说:“我很有钱,而你没有,你需要自己去努力。”无论何时,教育问题一直是持久的热点,提及教育必然躲不开中西方的教育对比。 中国人最向往金钱,因为我们最吉利的祝福就是恭喜发财,可是我们有仿佛最忌讳金钱,因为我们从不和孩子轻易谈“钱”。因为对金钱教育的缺失,就导致很多孩子长大以后对钱没概念,不懂赚钱,不懂理财,最后沦为了啃老族。 《反溺爱》是一本避免孩子成为啃老族的学习指南,让所有新上任的爸爸妈妈能够了解如何与孩子谈论“金钱”,如何从小培养孩子对金钱有正确的态度。 《反溺爱》共设计了 9堂课,分别讲述了趁早与孩子谈论金钱的重要意义, 如何与孩子谈钱,如何给孩子零用钱,如何让孩子正确聪明的消费,如何让孩子不过于物质,以及让孩子清楚捐献和工作的意义。 《反溺爱》可谓是很详细的从原理讲到实践,无论是意义还是与孩子沟通的具体操作,都写的极为详尽。为了增强真实性,书中还举了很多实际例子,也有助于读者理解。 电视剧《都挺好》热播后,剧中的苏明成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苏明成妈宝,啃老,但是在剧中苏明成也说出了自己的心酸。他说:“妈说希望我留在身边,等妈走了,我成废物了。”可见对子女而言,溺爱从来不是爱,而是害。 换个角度思考,如果孩子早早就能够正确的看待金钱,学会如何赚钱,当他经济足够独立,也就自然不需要靠父母接济。而且人不再为了生活担忧,便要开始追求精神世界,家庭则是人最主要的精神家园,对待家人会更加用心,家庭氛围也会和谐。 自从中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变成了家中的焦点,一个孩子吸引着6位的注意力,对孩子的关爱也就造成了孩子难以长大。尤其是金钱上的宠爱会导致孩子形成扭曲的价值观,近而影响其今后的发展。 孩子不仅是一个家庭的中心,同样是一个国家的未来,虽然金钱不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但是金钱也多多少少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对社会的贡献。让孩子从小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至关重要,希望在《反溺爱》这本书中能够为大多数的新爸新妈提供一个有效的参考。

  《反溺爱》读后感(五):金钱是什么

  金钱是什么 读《反溺爱》 ——听雪7801 这个问题别说问孩子,就是我也不一定能回答的完全。我们从小灌输的金钱观是这样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无横财不富,等等吧!因为小时候家里穷,除了吃饱饭,并没有什么余钱,所以储蓄,理财这些更谈不上。还有印象深刻的是小时候别的孩子有零食吃时,去要总是没有的,偶尔也有糖果吃,玻璃球是那时候的所有玩具中比较高档的。 自己能挣钱的时候当然不同了,但是还是没有理财,投资的概念,也有学习过相关的知识,有意识的去学习的,手机总没有多少余钱,生活还是拮据的。现在有孩子了,有幸看到这本书,一定要自己的孩子提前学到关于钱的知识。 谈钱不是问题,不谈钱才是问题,谈钱就是谈价值观。所以跟孩子谈钱要趁早,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很重要。这本书不但是给孩子们,更是给父母的,也是给孩子和父母共同学习,关于钱的知识的好书。读了此书才知道,谈钱,理财,不光是富人家庭的事,更是穷人家庭的事。可是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要给孩子零花钱,不管家庭穷与富,零花钱要分三部分,有计划的花钱,那些是必须要买的东西,比如笔,本子,橡皮,如果需要,但只有买一个钱如何选择?这是每个人都需要做的选择,不管大人小孩,穷人富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总有你买不起的东西,但是首先要的是必须品。在一个,人都想财务自由,这就是人人向往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当然更希望自己儿女能达到财务自由。 给孩子零花钱,还是要培养孩子的耐心,财富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可能一夜暴富,储蓄,是必须学习的,所以给孩子零花钱是有策略的,不能无节制的。要有一笔消费,一笔捐献,一笔储蓄。这也是义务和责任的学习,因为义务和责任相辅相成的。再一个是学习消费观念,要从小学习,什么是想要,什么是需要?想要的不一定是必须的,需要的才是! 物质当然很重要,但是不是物质至上。要培养孩子的正确的物质观。为什么要工作,就是在想要的东西太多了,就必须自己想办法去支付这些开销。这就必须要工作,不管是给自己工作,还有自己干事业。就是要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养活家庭,父母。这是责任。她给我们指引了方向,而不是要求我们按照他的要求去做,尽信书不如无书!

  《反溺爱》读后感(六):高财商的孩子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琳琅满目的世界好玩的东西也越来越多。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80后90后独生子女陆续成家立业后,一个孩子有四个老人宠着,把他捧在手心里,要什么给什么,渐渐的就会形成过分溺爱的情况,小朋友也会出现霸道的行为,看见什么东西都必需要买的坏习惯,因为在家里当“小皇帝”当习惯了。 有次好朋友向我吐槽,家里的老人真是的,我去上班,她跟小孩说妈妈上班赚钱很辛苦,宝宝要做个听话懂事的好宝宝。我笑问她,难道老人家说的不对吗?朋友接着说:当然不对啦!我不想让孩子知道大人上班的辛苦,不想让他早早就知道赚钱的辛苦,我想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这是典型的溺爱孩子的表现啊! 《反溺爱》是一本试图纠正一个认知偏差的书,家长以为钱最容易宠坏孩子,困惑如何教孩子花钱,不好意思与孩子谈钱,但其实钱是中性的,且是一种重要的教育 工具,可以用来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和优秀品格。 《反溺爱》是《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罗恩·利伯所著。罗恩·利伯也是《纽约时报》个人理财栏目《你的钱》专栏作家,曾为《华尔街日报》专栏撰稿,罗恩·利伯也曾任职于《财富》、《快公司》等杂志。多年来他一直倾力研究儿童教育与金钱的课题。他依据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理财专家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自身十多年来通过采访、调研和在《纽约时报》撰写专栏及在脸书上与粉丝互动积累的丰富洞察,创作了此书。 孩子太小,该不该和孩子谈钱?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年龄太小,还不适合谈论金钱问题。因为孩子的数学水平无法理解或计算较大的数字。罗恩·伯利认为要和孩子谈论金钱,身为家庭成员,孩子们也有权利和兴趣知道家庭的收入。 钱很重要,谈钱更重要。害怕和孩子谈钱,不只是错误的观念,也很不实际。等孩子年龄大一点的时候,通常可以看穿家长沉默的理由,孩子们会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尊重。他们也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们家没有两栋房子?穿不起好衣服的人是不是很懒?为什么我们家没有汽车?我们家很穷吗?你不跟孩子谈钱,孩子会喋喋不休地追问你关于钱的问题。 本书一共有九课,作者从为什么要和孩子谈钱,如何开始和孩子谈钱,如何给孩子零用钱,如何让孩子聪明消费,如何不让孩子重视物质,如何和孩子谈捐献,为什么孩子必需工作,让孩子知道自己有多幸运,多少钱才够,这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怎么样才能培养一个,在日趋物质化的当下,培养自控、乐观、坚毅的孩子。 《反溺爱》是一本关于儿童的财商书,从小就培养孩子怎么用钱,和孩子谈论赚钱的途径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反溺爱》这本书作者的本意。

  《反溺爱》读后感(七):财商,人生必修课

  现在生活条件进步了,我们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可是远远不止我们小时候的吃饱穿暖上着学了。于是,为了孩子能上名校,为了孩子琴棋书画样样通,为了孩子能有多种多样的优势,我们省吃俭用,倾己所有,为孩子各种创造条件。不管如何,现在大环境如此,这么做也无可非议,只是我们不能光注意培养孩子的外在技能,更要关注孩子内在的素质,比如品性、情商、财商等,因为内在其实是主导着外在的。

  品性和情商的培养,我们似乎听得更多些,相对熟悉。相较之下,财商就变得稀奇了,虽然我们一说到钱就感觉很熟悉,天天在用的。纵观我自己对孩子的财商启蒙,发现自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心中有个理念,我有责任引导孩子正确的看待钱,能有个对的金钱观,但是有时不知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去引导,或者甚至是完全意识不到可以利用相关信息。不过,最近读的《反溺爱》给我很多启发。

  《反溺爱》从为何要和孩子谈钱、如何谈钱、如何给零用钱、如何智慧消费、如何避免物质主义、如何捐献、为何孩子也得工作、如何知足常乐等九大方面来作出种种分析探讨,给予我们父母各种提醒点拨。特别是大量引用的事实案例,虽然有些案例因为环境背景不同,我们不太能想象,可能也不会接受,当然也共鸣不了,但多数案例都是让我们产生感同身受的效果,事实上,我们确实有这样的困惑、那样的顾虑,而案例给了我们很好的参考借鉴。而且让我们读起来更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更读得进去,不然枯燥的理论行文是比较难有读下去的欲望的。

  原来财商的背后需有品性这一重要因素支持着,财商与品性是紧密相连的。同时,财商的培养或者说训练,是日积月累的,是需要我们父母有心的、耐心的引导的,这就需要我们父母自己先有财商的意识,然后才能慢慢灌输给孩子这个思维方式,并养成习惯。我们父母就是得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很多机会来对孩子因势利导。比如孩子曾经问我为何不去银行工作,我记得我当时是反问为何要去银行工作,孩子说是银行工作的都很有钱,于是我吧啦吧啦的说了银行工作分很多种,收入是不一样的,不一定都有钱等一大堆,但是现在看了这个书,我可能首先会和孩子申明我喜欢现在的工作,然后再说明银行工作的大略情况,而不是针对“有钱没钱”说上一大堆,并且也没真正说清楚何为有钱。

  原本以为财商就是对金钱的处理,无关其他。现在知道财商其实是牵涉到人生各个方面的,是影响终身的,所以得加油让自己更有概念,更有这一思维习惯,并和孩子一起践行起来,共同成长,让自己更为成熟,让孩子更为独立自主,能在以后的人生中走得更踏实更远。

  《反溺爱》读后感(八):谈谈钱

  感觉这样的较为敏感的主题话题大部分都由外国人来提出并研究,等到我们国内人士开始探讨这样的话题时,已经有很多前面的经验了。就比如有关钱的话题,应该是文化原因吧,西方人乐于表达,表现,东方则相对深沉,所以有时他们的思维就会比较跳脱,而我们则比较保守,很多问题想要提出,却仿佛有什么守则规定在那里,我们会咽回去,或许会观察,但有时真的是一直都会找不到想要的答案。这让我想起现在的一些家长与孩子的现状,往往发现了孩子一个与往常不一样的地方,或者提了一个开放性问题,我们经常会非常欣喜和奇怪,然后津津乐道,殊不知其实正是因为大人们已经固步自封太久了,所以才会如此的诧异,我们应该觉得那些都是理所当然的并都有合理的答案回馈孩子,才是正常的吧!

  教育孩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没有两个孩子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方式方法都不同,然而一些大原则我们是可以参考的,面对孩子们十万个为什么时期的问题,我们可以提前给自己预习一下,先有个概念,当你真的遇到了,回忆一下如今看到的,或许我们应对起来会更加自如。首先,我们要面对,不要回避。我们可以战略性的推迟一下回答的时间,当我们准备好了,再提供给他们答案。

  这书里有许多原因性的解答,有时家长做事的时候或许是凭着自己的经验在做,在给孩子设立规则的时候也是凭着自己的人生经历,但有时往往自己也说不太清道理所在,本书中我看到了很多类似的行为道理解释,有了这些答案,我们在行为时便有了立足点,自己心中也有了更加坚实的判断。

  当然这本书主要还是围绕着金钱的,这不可谓不是一个较为敏感的命题,成人们大多都很避讳谈钱,即使是跟相熟的人,但就像孩子说的,如果我们不教给他钱的概念和作用,我们凭什么在他长大后要求他如何看待钱呢?!“想要”与“需要”的界限问题,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其实我们也可以用来给自己的消费定一个这样的界限,很多时候也很好用。这里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我们头痛的问题在这里都有一个较明确的答案,或许家庭情况不同会稍有出入,但对我们家长来说都是很大的帮助了。我喜欢这里面的那些问题及参考答案。但若要完全依照着做,自忖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因为自己本身就对金钱不是很有概念,或者说没有太详细的概念,所以一些诸如如何带孩子体验金钱计划,如何捐献等应该不会成为我的教育内容,当然“我们没办法拥有每一个想要的东西,所有的一切都与取舍有关”。

  在这里学到的道理,会让我们很受用,无论是教育孩子,还是反思自己。

  �B�v��>

  《反溺爱》读后感(九):正确的金钱观,亦是水能载舟

  现在家长的观点就是不能给小孩子那么多的钱,认为小孩子无法合理去购买东西,把钱没有花在实处。这个问题我也曾经和一些家长沟通过,一些家长怕孩子买那些垃圾食品,怕他们买玩具和不实用的东西。一些家长,则认为孩子带钱在身上是一件特别不安全的事情,觉得孩子会成为那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人。还有一部分有钱的家长,那就像作者所说,家庭本身比较富裕,给钱都是看父母心情。而在存钱这一方面,好像普遍家长会有这个思想,自己为他们开个折子把他们的压岁钱存进去,用于长大以后的开销。但是却没有作者分的那么清楚。就是把钱分为三个用处,我们可以想到储存和开支,却没有想到捐献这一块。这一块我认为非常重要,一个小孩必须要有这样一个思想,无私奉献,和为社会服务,作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在我的观念里,我也认为孩子必须掌握金钱。这个社会到底是和原先老旧社会不一样了。原先是真的穷苦无法给,现在是家家户户都还可以,在同一个学校环境,那些手中有钱的人,能够自主安排的人,总是能比别的小朋友多获得一丝关注。虽然说在小朋友那么小的时候就在乎这些,是不是有些太势力眼了。但是也有很多研究调查证明,一些没有自己自主权使用金钱的孩子,更容易拥有自卑心里。以前我认为一个人变坏的原因是因为太有钱,特别认同一些家长明明有钱,也装作没钱的样子,让小孩子吃点苦。后面才发现这本身就是一种比较畸形的思想。为什么你不能在一开始就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呢?让他们正确的使用金钱呢?有的时候这样错误的想法,某些时刻是能让一个人学着长大,但是你也活生生的让他错失了很多机会。所以,我阅读了《反溺爱》之后,对小孩子的价值观更加注重了。在这一点上,我也更加认同作者的那三个存钱罐里面的捐赠,附加以实际行动,觉得会有相当好的一个正面反馈。 “对黑人来说,创造累世的财富是个很新的观念,因为我们一开始就没有多少资产。这句话也给我相当大的震撼,“累世的财富”在如今这个信用卡当道,很多提前消费的借贷的时期,都是提前消费。累积财富是一件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啊!这样的想法也很诱人,仿佛距离大家族已经不远了的感觉。也有着一代代传承的感觉。

  《反溺爱》读后感(十):你可以不在乎钱,但是孩子却不能不在乎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就是我所受的财商教育。作为世界经济的基本元素,钱是与我们打交道最密切的事物,然而我们,即使是成年人,财商也不是天生就具有的。如果让孩子从小就对钱有感觉,是摆在我们成年人父母面前的一道难题。 《反溺爱》开宗明义,钱就是价值观,尽管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用钱进行衡量,比如洁净的饮水、明媚的春天等,但是钱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换与分配中充当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不会谈钱就不会用钱,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为了数学学习的需要,以假设的买卖场景为例,说这件物品值多少钱,我给你多少钱,这二者的差额就是你应该返还的部分,或者我不给你足够的钱,你就不能将物品的所有权让渡。过程是简单的,但是道理是深刻的,你让孩子知道了在无条件的爱之外,还有钱的规则。

  我们总是感觉孩子太少,不是到了必须谈钱的年龄,但是孩子的认知能力可以说是与日俱增的,我们没有精准的刻度去衡量其认知水平发展的程度,但是我们觉得此事趁早不趁晚。让孩子有零花钱,既不可怜,也不可耻,孩子使用零花钱的过程就是让其认识到自我力量的觉醒,在心爱的东西面前,懂得用钱去交换,总比学会歪门邪道、违反道德的手段高明,但是孩子的消费意识最初与钱没有直接联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假使我们把他心爱的东西与钱联系在一起,孩子首先感觉得是自己伤自尊了,是父母不再爱他了,但是爱孩子就一定要对孩子的需求千番百计地满足吗? 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仅指的是外表,更多的是内心,体现在兴趣与性格上。有些孩子为了得到不属于他的东西,会选择哭泣,以为父母心软了就能迁就他,但同样有些孩子选择压抑,还在父母假装自己满不在乎,可以预见的在未来这两类孩子都会成为社会的公民,但是他们却在未来的抉择中做出南辕北辙的举动。 孩子将来面临的情况,永远要比现在的我们以及我们的先辈要坏得多,就像我们成长过程中信息化还是一种理念,而现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生产,可以预见的是,钱的表现形式是不稳定的,有可能电子货币在我们的下一代成为现实,但是钱的本质,对财富的看法与说法还是相对确定的,与其说我们谈的是钱,不如说我们以钱为凭借,追求的是孩子品德的完善与能力的提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