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是一部由加藤拓执导,松田龙平 / 岡部たかし / 中村友理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影评(一):随感
35岁,芥川文学奖的芥川自杀了~~~
片尾徒手甩鼻涕的招数,我小时候妈妈也这样教过我,“哼啊,哼啊”接着哼在了妈妈的手上,妈妈甩了出去~~~~
一度的成长觉得这很低级,非常之唾弃这种行为
可是我前几年重感冒时,无人的街道上,自己也用过这招(没带餐巾纸)~劣根性的根治也是漫漫长路~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影评(二):感觉NHK替我们拍了部爱国教育片
《陌生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是NHK在12月30日上映的影片。
我今天在人人发现归类在“日剧”中,不过第一集就长达1小时多,怀疑是不是一部电影?
影片根据芥川的《中国游记》中上海游记改编,我一向对日本影视作品中的“上海符号”很感兴趣。
画面上来说,真的很唯美,色调、构图上把20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拍的很纸醉金迷。
剧情的展开在芥川拜访的几个人物间游走,又以男娼“露露”做暗线,寓意中国当时政坛的暗潮。
对日本人而言,“大正时代”是一个浪漫又短暂的时代,大正10年正好和上海1920年左右暗合。
在日本方面,日俄战争的胜利让日本沉浸在膨胀中,蒸汽时代、西洋化及民主主义,让当时的日本一片祥和。
在国内,1920年左右,对上海是个很神奇的年份。这一年,杜月笙公馆建成、上海交易所成立、张爱玲诞生、梅艳芳时值鼎盛,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23年,日本小说家村松橚风的“魔都”记录的就是当时光怪陆离、妖艳多姿的上海。搞笑的是,魔都现在成了上海的代名词,而“申城”叫的人越来越少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影评(三):传播的魅力
最近刚好读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转手看到这部剧。我曾说,要谈白话文乃至中文的变迁,不知道中国的近代史是没有资格谈的。其中,芥川龙之介所身处的1921年,更是承上启下,不可替代。彼时民国初立,孙中山让位,军阀混乱,中国内忧外患,堪称到了悬崖边上,从内至外的任何方面,都在一触即散的边缘。这部剧好在它的文学性,它不那么下判断,只是通过市井,江湖和庙堂三方面,记录发生什么事。其中也有一厢情愿,或是巧言令色的片段,但都无伤大雅。呈现出的民国面貌,不说完整,确切,但如果你拥有一定程度上完整的知识体系,定可从方方面面管中窥豹,看到你想看到,并且应该看到的东西。制作的灵光也不赘述,场景和服设皆可,镜头与配乐上乘,珍惜景别,有中景乃至远景的自信。我很期待后面几集讲如何继续表达,如果能一直维持这个水准,那是不可多得的一种传播。目前的中国,既没有能力,也没有耐心,更不允许,把这些拍出来。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影评(四):人世的Stranger:来自一百年后的凝望
(之前在wb发过了,在这边也发一下……仅个人观点,可能有偏颇之处,请见谅)
(以及,此篇观后感里完全是在说故事本身,对于演员如何演技如何之类的基本是啥都没说……大概就是个“小孩子气的学校观后感作业”的感觉。)
在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的起始点,透过电子屏幕信号我欣赏了这部故事背景位于近一百年前的作品。
说来很巧(甚至巧到有些吊诡)的是,16年底开始稍成片段地阅读日本近代文学那会儿,可能是在众多pdf文件中那个标题实在是很让人产生好奇心的缘故,对于那位大正时期鬼才,自己最早看的就是他的那个游记系列。当然,游记的阅读过程是颇有些趣味的体验。看着心思纤细而不乏人格魅力小说家先生在文档里讲各种旅途见闻,屏幕这边的小读者有时会为突发情况中的他捏一把汗,有时会对他吐槽的样子笑出声,有时也会苦笑一下——毕竟他游览的国度,那个当时处于时代深渊边缘的国度——是百年后小读者自身的家乡。
虽对其稍有心情复杂之处,总体而言《中国游记》还是自己较为喜欢的作品,因为它除去从一个侧面展示了特定时代特定地理坐标的剪影外,更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不同于小说作者那样单纯作为“讲故事者”的作者本人。
那么接下来言归正传。
说起来这部短剧,开场按《中国游记》引入故事的样子没有带来意外感,却在随后的展开里呈现出预料之外的场面。
简而言之就是游记之外两篇小说作品在片中与游记的融合。
《火神阿耆尼》是分为几段融在故事里的。芥川偶然看到了窗口的小女孩,于是产生了脑洞的发端;参与了一场占卜游戏,于是产生了脑洞的详细设定;了解那位少年的身世,于是有了脑洞的高潮冲突部分;最后得知少年的逝去,于是脑内故事也到了死结的尽头。
《湖南的扇子》则是被重构后加在叙事流程里的。染血的饼干这个意象,在片中不再是原作那种令人悚然的含义,而在被赋予了不同情感后变成了既包蕴着角色胸中热忱又近乎宗教圣餐场面的存在。
将这两个故事与游记主线串在一起的线,就是名为“露露”的原创角色。
出身书香世家,口不能言却写得一手好字,由于世事弄人而流落烟花之地的苍白清秀的少年,在暗涌的时代乱流当中遇上了那位来自东国的作家。作家在他的眼中看到了少年人独有的纯粹,也看到了目光投映出的不安与迷茫。他怜悯对方的经历,在幻想中想要像英雄故事的主角那样救对方于水火,现实中则在极为有限的交流时间里试图像师长般劝他读书、劝他远离不良嗜好、劝他走出自己的道路。然而那种一厢情愿的浪漫主义浪花,很快便理所当然般地被激流吞噬净尽。少年在一场混乱中殒命,血泊中是最后也未瞑目的脸。饼干染上他的血,静默中被烟花场的众人吞下,也被错愕的作家吞下。
虽然游记原有叙事中芥川拜访的知名人物也登场在故事当中,但在不幸少年的故事之下,他们几乎成了低声部的和声底色。或是悲观,或是遁世,或是追寻一线光明……作家的身影一一经过他们面前,然后消失在街市的叫卖声和戏台的锣鼓声里。
名伶绿牡丹作为“市井”的一部分,在片中前后两次出场。刚刚来到上海不久的芥川,在戏院体会到的是莫名的吵闹感,赠予戏台演员的花朵也仅是象征性的礼物;而会面过诸多人物并被烟花少年之死撼动内心的芥川,在那吵闹中体会到的却是难得的慰藉感。他曾学着接待者那样对死缠烂打的卖花人说“不要”,最后却对卖花的小孩子表示“全要”,并将那一大捧花送给了伶人。伶人在接过花后不雅的举止,如果是初来此地的作家先生或许会被吓一跳,而此刻他全然不显惊愕,因为先前已有些事情远比此令他精神冲击得多。
“好!”他坐在靠近戏台正中央的作为上,泪水盈眶,鼓着掌这样喊着。
市井伶人、各方名士、落难少年……好像还忘了什么。
是的,烟花场所的女子。她们在这个故事里也占有一席之地。其中较年长的那位被小说家的梦捕获,成为了火神故事中的妖婆反派;较年轻的则承担起“南国美人”的名号,成为了他记忆里诸多异国元素的一块拼图;当中某位身世特别的,则成了湖南扇子剧情线的关键引导者。不知是主动请求还是友人之意,小说家与名号为玉兰的女子共枕一晚——这一晚,火神故事的梦境达到了全篇最为不可思议的位置:一位外国军官在梦境里向妖婆询问太平洋对面的国家与日本发生战争的时间,附身于少女的火神则逐字给出了太平洋战争的对应年份数字。
小说家热爱着艺术,并在多数情况下竭力地回避着世相变化的事情,可是那一晚,那看起来似乎应该是温存堕落的一晚,闯入他梦境的,是超过他所能知晓的未来。
他是上海的stranger,是中国的stranger,是昭和年代的stranger,某种程度上也是人间种种琐细世态人情的stranger。被肉体和精神的撕扯所苦而留下罪孽的他,逃避着某位女子而渡海远行,可是他终究无法从自己所处的世相中逃开,也无法从自身的存在中逃开。他在少年的瞳中看到自己,感知到某种共鸣,然而少年的占卜却毫不留情地告诉他那些他想从中逃离的存在“至死也不会与他分离”。
于是,在数年后意念的力量与一切生活欲求耗尽的时候,他唯有怅然地为名为“人生”的战斗画上句点。
这就是《上海的陌生人》的故事,是与《中国游记》不尽相同却在意外角度上带来动容的故事。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影评(五):原文摘录:影片中的一些片段。
对比一下原著,就知道改编得还不错,毕竟游记本来就散。
从游记中摘录了一些影片中出现的段落,大家可以对比观看,摘录不全,有兴趣自行阅读原文。
以下图片中文字来源于芥川龙之介所写的《中国游记》中《上海游记》的段落,仅做小小搬运工,并在图片下添加小小描述和感想,用于学习记录和交流,侵删。
一、关于黄包车夫
交通,是我们对某个城市的初印象。二、关于老太太和玫瑰花
奥诺雷·杜米埃(1808-1879)法国19世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讽刺画大师。杜米埃油画创作多以普通劳动者和卖艺人的生活以及他喜爱的文学作品为题材,运用强烈的明暗对比,遒劲的线条,来突出人物形象,粗犷泼辣,富有独创性。——摘自网络。三、关于浪漫的乞丐
第一次把浪漫和乞丐联系在一起四、关于绿牡丹和在章炳麟家没感冒
绿牡丹揩鼻涕在片中表现得很有趣。还有,影片中《霸王别姬》那一段,有点想掉泪。五、关于郑孝胥先生的待客之道
对最后一句话颇有同感(✪▽✪)六、关于中国女人美丽的耳朵
文中“花宝玉”就是片中“玉兰”的来源。没提到她有“人血饼干”,大约是影片参考鲁迅先生“人血馒头”的再创作吧。七、关于日本人不光彩的过去
这点影片里也解释得比较清楚八、半公开吸鸦片的见闻
没找到影片中的“露露”,这个角色大约是原创吧。男妓,识字。芥川告诫他不要碰鸦片,年轻人能够改变中国的未来,后来他死在镇压运动中,芥川想送他的书,他也看不到了。九、和李人杰的对话
李人杰:原名书诗,又名人杰,号汉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早年留学日本,接受马克思主义。回国后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大力推进建党工作,为召开中共一大做出了卓越贡献。1922年回武汉组织学生、工人开展革命活动。1927年被反动军阀杀害,年仅37岁。——摘自网络这段对话没有完全摘录,因为影片也基本还原了这一段。
影片虽然以死亡作为结束,但还是可以感到明媚的色调。想对芥川说:
——我们的这个泱泱大国,如今早已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