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落三千年读后感100字

  《笔落三千年》是一本由李禹东著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笔落三千年》读后感(一):当时代悄然改变,究竟谁能力挽狂澜?

  “当你吃饭时,筷子是历史,瓷碗是历史,饭菜是历史,甚至连眼前的圆桌,也是历史。客人落座,座次的讲究是历史,言语中的客套是历史,吃得高兴了,一杯酒下肚,才猛然想起,原来这酒,本身也是一段历史。”这是“紫金.人民文学之星奖”得主——李禹东在他的著作《笔落三千年》前言中的一段话,仔细读来,令人颇为感慨。

  的确,过去发生过的一切都可以称作“历史”。昨天是历史,今天会成为历史,未来也终究会变成历史,可以说如今的我们都是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古人。回望历史,中华民族已经历了几千年的时代变迁,有辉煌,有灿烂,同样也有不能忘却的屈辱。作者李禹东将目光定格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用自己的笔将那段被“条约”、“割地”、“赔款”环绕的中国屈辱史经过锻造,并以故事的形式再一次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历史重在尊重史实,但也难免会让人觉得无趣,不过这本《笔落三千年》却比想象的要容易读些。它将浓重的笔墨聚焦于那个一提起那段历史就绕不开的“大人物”李鸿章的身上,诉说了一个“士大夫”的悲哀与不幸,也深刻表达了身处在那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的诸多心酸与无奈。

  在那样的时代,长期的闭关锁国早已让清王朝蒙蔽了自己的双眼,泱泱大国一度支离破碎,就像一个烂到了骨子里的果实,只靠表面上的改革早已不能改变什么。因此,看似大刀阔斧的洋务运动还是失败了。可惜,当时清朝身在高位的大臣们未必看得懂,或者根本不想看,只是一味地活在自欺欺人的幻梦中。

  曾经,洋务运动办的如火如荼的时候,在李鸿章看来,或者在清廷所有当权者看来,“北洋水师”是护国的王牌,让虎视眈眈的外国侵略者不敢前来。于是,清朝的统治阶级放心了,继续上演着歌舞升平的戏码。谁知,就在清王朝停滞不前的时刻,小小的日本岛国正在倾尽全力地蜕变,以至于后来,梦终究在侵略者一次又一次用坚船利炮轰开清朝大门,踏上这片古老的土地时,醒了。

  面对这样的困境,清朝的统治阶层终于意识到要变革了。不过,结果却差强人意,戊戌变法仅仅维持了百日,就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而导致失败,而那个被人看作是清朝最开明的“大人物”李鸿章更成为了这些人中的一员,究其原因,是复杂的。

  幸而,随着事态的发展,国人在不断觉醒,越来越多的民众意识到变革才是唯一的出路,而中华民族也终究在革命先辈的努力下迎来了黎明的曙光,继而越来越强大,重新屹立在世界面前。

  铭记历史,才能牢记教训,那段屈辱的近代史是所有人都应该了解的。时代巨轮滚滚向前,究竟怎样才能避免落后就要挨打的命运,更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笔落三千年》读后感(二):一个王朝的背景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后来者总有一种压抑不住的欲望为祖先立传,或许人性内在的不安萌发穿越的兴趣,想象自己就是当事人。然而,这些臆想在残淡的现实面前变得一无是处、不堪一击,除了为影视事业增添一些泡沫,骗取一点眼泪。 在一维的时间进程中,有志者想要改变什么确实是困难的,毕竟历史的舞台是狭窄的,精英文化的古往今来容不得文人墨客的神采飞扬,然而后者深刻的见解、博远的胸怀,注定是不会放过任何一次闪烁思想的机会,比如作者李禹东。案前的《笔落三千年》是一部充满勇气与见识的好书,从目录上我们就分明感受到李鸿章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努力,他的一生是坎坷的,然而作者却着笔很少,也许对于后来人而言,他只是一束符号,在历史的舞台上拖曳出五光十色的轨迹,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如同浪潮一般汹涌,任清王朝这艘经年失修的巨轮险象环生,即使你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难以改变其覆灭的命运。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似乎成为了近代史的唯一标注,反正我们祖上比你们西方列强富过、强过,所以我们可以打肿脸充胖子,任你巧取豪夺,我自岿然不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恰如其时地让你遇见了,你突然发现所有的仁义道德都不过是一戳即破的纸,尽管可以承载隽永的书法,可以铺陈美丽的画图,但是在欲望面前,只能灰头土脸地去寻求自己的归宿。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近代史给予我们的不仅是伤痛,更多的是痛定思痛的力量。三千年的文明是否能在现代化的图景中得到延续与发展,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与担当。爱国,从来不是一句空话,你首先热爱的是自己的历史,而不是嬉皮士所说的,你关不关心,历史都在那里。不了解历史,尤其不了解自己民族历史在整个世界史的地位,我们还谈什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呢?其实,无论对于历史你抱以惊、耻、变、怒等态度,但归根到底的是你需要认同历史,尊重历史,而不是企图以现代人的观念去解读历史、篡改历史,把历史当作了儿戏。 熟识华夏文明的人都应该有良知,认识到作为一种文化自有其起承转合的宿命,对于自己所处的时代你是没有任何选择权的,你居于庙堂之上,考虑的不能是江湖事,而是民族魂。书中字里行间透露的,更多的是“弱国无外交”的残痛回忆。我们不知道是什么让自己由自足自给的富人变成了不名一物的穷人,也许是对科技的压制,也许是对商业的封锁,也许是对统治的强化,也许是对民生的忽视,也许《笔落三千年》并没有给我们正确的答案,只是以更加深遂的问题启发我们去思考、去探索,从弱国到强国,从穷国到富国,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有着太多太多的话要说,太多太多的路要走,只是你我不仅是见证者,更多的角色是创造者、奋斗者!

  《笔落三千年》读后感(三):1891,一个老臣的无奈与落寞

  提起中国近代史,国人总会五味杂陈:这是一段耻辱史,写满了“弱国无外交”“落后就挨打”的民族心酸往事;这也是一段光荣史,荷载了一个古老文明凤凰涅槃的艰难历程。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特别是在中国这样高度重视史学的社会。对于今天的书写者来说,写近代史,无论从哪个角度都会是一个艰难挑战:不仅各级学校的近代史课程已经让人们对晚清以来历史谙熟于胸并形成刻板印象,各种著述也已汗牛充栋,若非独出心裁,难以突破。

  一代人应该有一代人对那段历史的省视与述说,青年作家李禹东新作《笔落三千年》体现了新时代年轻人的反思。这本书以晚清重臣李鸿章的视角展开,带领读者回顾那一段慷慨悲歌的历史。

  长期以来,李鸿章都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也是被严重脸谱化的人物。其最显著标签当属“卖国贼”了——近代两个最大卖国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都是由他签署——从当时的清议到今天的教科书都是这样评价他的。但就在他去世的第二年,梁启超出版《李鸿章传》,提出“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前些年,也有一些翻案的文章著述、影视作品等,为李鸿章提出辩护。

  评价历史人物,既要带着“温情与敬意”讲述历史,也要抱着“理解之同情”臧否人物。作为近代史上无法绕开的一个重要人物,李鸿章自有其过人之处:他敏锐意识到,当时中国面临的危机非比寻常,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主导洋务运动,力主建设的北洋水师一度成为“东亚第一,世界第六”。《笔落三千年》借由李鸿章的内心独白,展示了他苦心孤诣、力图挽救将倾之大厦的艰苦,也实事求是地批评了他作为官场老臣的落后与颟顸。

  《笔落三千年》以1891年作为切入点,显示了作者匠心独具。这一年在历史上没有多少重大事件发生,但却是李鸿章海军事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就是这一年夏天,户部挪用北洋水师的经费给慈禧太后修颐和园,埋下了三年后全军覆没的隐患。即使老练如李鸿章,对此也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危机来临而束手无策。

  在叙事方面,全书采用各种技巧,有大量的闪回、意识流、心灵剖析等等,从许多新视角展示李鸿章和同时代的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避免了水平化叙事。作者声明:“这本书不是史学作品,而是欣赏历史的文学作品。”历史而可以欣赏,则既要有史书的严谨,也要有文学的优美。可喜的是,这本书基本都做到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中美贸易战尚未结束。这是美国发动的继上世纪60年代美德、80年代美日贸易摩擦后最大规模的贸易战。其起因,很大程度上是中国经济发展对美国造成威胁、美国对华贸易长期失衡所致。这不禁令人感慨沧海桑田、时易世变。的确,今天我们正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个时候,或许我们应该借《笔落三千年》回望一下来路,重温一下初心了

  《笔落三千年》读后感(四):感怀古今,勿忘国耻

  作为中国人,身在如今的太平盛世,我们既看不到古时的封建旧习,亦没有烽火狼烟的乱世悲剧,我们在幸福的生活着,愉快的工作着,享受着安逸的快感,但我们却很少能记起国家在富强道路上曾经面临的屈辱和悲痛。

  现代人很少有人爱看史书,更遑论熟记历史。作为一个写作者的我,亦是觉得历史枯燥无味,读来无用。然而李禹东却影响了我,他让我看到了,历史对一个作者,对一个中国人的重要性。

  李禹东平素关心国家大事,对中国历史和中国现代国情了解深入。是他让我看到了中国的强大,也让我看到了中国的悲哀。2019年的元月,他的新书《笔落三年前》终在严寒中面世,然这本书中的内容就如这寒冬一样,让人在血红色的封面中看到了那段尘封在过去的惨痛历史。

  如若不是看到此书,我都不曾知道我们的国家曾经那么悲哀过。如果不是李鸿章的叹息,我以为北洋运动或许会成为那一时期中国的希望。然而,国库的空虚,北洋舰队的覆灭,朝代的衰亡,变法运动的全国兴起,让这一时期的中国内忧外患,诞生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在这场的变局里,中国在欧洲列强和日本的轮流倾轧下,一次次签下了丧权辱国的条约,而见证这一切的李鸿章,在一次次无奈和叹息里,忍着屈辱将自己的大名签于合约之上。

  李鸿章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所作所为一直以来备受争议,正是这样的争议才让李禹东的对这段历史记忆深刻,且发表自己的见解。《笔落三千年》是一本历史小说,李禹东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以李鸿章为主线,以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为背景,将清朝那段屈辱的历史用冷静而让人沉重的笔调写于纸上。

  历史是严肃的,却也是发人深省的。这本书,虽只是一部小说,但他所造成的影响力,却尤为深远。这样的笔调和新鲜的历史写作形式,让我们看到了李禹东与时俱进的前瞻性,也看到了他对普及历史和教化国人的诚心。

  这是一部诚意之作,展现了作者扎实的写作功底和深厚的历史沉淀。不论是文中意识流,或者倒叙,插叙的写法,亦或是夹带私货的个人思想观念, 都让这本书有了新鲜感和使命感。

  感怀古今,铭记历史,在《笔落三千年》里,我们当怀着敬畏之心,在作者笔下,在血流成河里吸取教训。历史只能向前走,但我们也当追溯源头,多读史书,以此为鉴。

  从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李禹东的爱国之心,看到了他自己对这段历史的感受。对于李鸿章,他是同情的,但他同样愤恨。作为读者的我们,从这本书,这段历史中,当悟出一个道理,“弱国无外交”。

  读至此处,忽想起《旧唐书·魏徵传》中李世民所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李禹东写此书,必是希望我中华之公民,都能勿忘国耻,为我中华之崛起而奋进 。身在当下,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如此才不负国家之期望。

  《笔落三千年》读后感(五):《笔落三千年》:三千年历史,三千年浮沉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浮浮沉沉,脉络丝丝扣扣。在历史的洪流中,先人的聪明才智,让我们一直位列世界前茅。四大发明,瓷器,丝绸·····不胜枚举。可是,有那么一段时期,却让一直自负的中国人百般尝尽屈辱。那颗高昂的头颅在舰炮铁蹄之下,低入了尘埃。 这段历史,随着年轮的更替,时光的摩擦,已经渐渐的被抛诸于脑后。在九零,零零后的世界里,哪里还记得屈辱二字?幸运的是我读到了一本名为《笔落三千年》的历史著作,以小说为载体,采用倒叙和插叙的写作手法,把这一段历史,在浅淡的笔墨间,缓缓的给我们展开,把那段屈辱史,描写的淋漓尽致。 《笔落三千年》作者李禹东,“紫金·人民文学之星奖”得主。毕业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社会学与政治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协会会员、察哈尔学会研究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他是一个充满了爱国情怀的作家,当然这不是说说而已,从他的字里行间,从他的行事语言中,都找得到证据。 有人说好的作品不需要华丽的文笔,只需要有思想,有内涵,有真情实感。但是在我看来,好作品需要细腻优美的文笔,也需要思想和内涵。而《笔落三千年》就是这样一部作品,虽然它属于历史和小说的范畴,但是于我来讲也是一本文笔精彩的散文集。 一般来说,厚重的历史书籍,纷杂枯燥的年代,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但是这本书,以小说的形式,围绕历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李鸿章的个人命运,来给我们讲述,让本书在多了兴趣的同时,又给我们讲述了历史,解开了真相。 人的一生,从牙牙学语到耄耋之年,心路历程曲折,在不同的时期对待不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见解。作者采用倒叙的写作手法,从年迈之时,垂暮之年的老年李鸿章入手,让经过历史沉浮,岁月摧残,尝尽屈辱,充斥无奈的老人,以回忆的形式,给我们穿插讲述那段历史。在经年以后,他或许才更能看清当时的自己,曾经的历史。 就像作者在前言中所说:历史即为现实。我们都是活在现代文明中的古人,绝无例外。学一点历史,正一正衣冠,对于个人,对于社会,对于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辉煌的大国而言,都是有好处的。不忘历史,以史为镜,才能明得失,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才不会走入岔路口。 《笔落三千年》共分为六章:惊、耻、变、怒、落幕、尾声。我记得刚拿到书时,朋友走过来问我这本书讲述的是什么,我示意她打开看看。面对着言简意赅的目录,她瞪大了眼睛看着我。我还解释到,这是一本讲述清末时期,那一段屈辱史的小说。当我合上这本书时,才明白当时的解释多么的苍白无力。 说起历史,总觉得离我们很遥远。历史只是两个无关痛痒的汉字,是学校里一门枯燥的科目,是被遗留在过去的一点点时间,是城市里一段段斑驳的城墙,是森林里一圈圈古树的年轮。可是,历史却在无声无息中,充斥在我们周围。李禹东说:“当你吃饭时,筷子是历史,瓷碗是历史,饭菜是历史,甚至连眼前的圆桌也是历史。客人落座,座次讲究是历史,言语中的客套是历史,吃的高兴了,一杯酒下肚,才猛然想起,原来这酒本身也是一段历史。” 中华上下五年前中,泱泱大国,有多少件数不清的功绩,又有多少中发明创造。遥遥领先的中华民族,怎么能想得到,曾经排在最后的人,在不知不觉中都超越了自己,甚至把自己狠狠的甩在了后边。所以,当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打开了国门时,他们才猛然发现,闭关锁国已经让自己毫无招架之力。固步自封者,顽固守旧者,像鸵鸟一样,把头深深的埋在了沙土中,可是疼痛让他们明白,这样做起不了丝毫的作用。 在李禹东笔下,李鸿章、慈禧、光绪、戊戌六君子、袁世凯、翁同龢·····一个又一个的人物在眼前呈现。那段屈辱史,那些人物的内心纠葛,以不可挽回的姿态缓缓走来。小小的岛国,英法联军、俄国·····无数的列强都来抢夺食物,雕梁画栋、亭台楼阁付之一炬,尸体成堆,血流成河,一个个高傲的头颅只能被迫的垂下。 李鸿章是自私的吗?或许是吧,封建制度下,他有自己的局限性。他就真的是彻头彻尾的卖国贼吗?那么他大搞洋务,创建的北洋舰队又该作何解释?或许,在年迈的李鸿章心中,只能余下一声叹息,功过自有后人说吧! 挥毫泼墨,当笔尖离开宣纸,一起一落间,三千年历史跃然于纸,浮浮沉沉,起起落落中,从同盟会到中华民国,从中国共产党到内战,从八年抗战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没有认输。他们在不停的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有了现在的美好世界。但是事隔经年,我们必须牢记那段历史,不忘那段历史。让这段屈辱史,在身后鞭策着我们前行,成为我们的动力。温水煮青蛙,生活的安逸,会磨掉我们的雄心壮志。在当下昏昏欲睡的社会中,这本书就是从头而降的一盆冷水,这本书就是当头棒喝,让我们清醒过来,不至于被磨掉了心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就是《笔落三千年》的目的,也是作者的所愿。

  《笔落三千年》读后感(六):《笔落三千年》,清朝的历史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我要推荐《笔落三千年》成为初中青少年课外书普及读物,觉得这本书特别适合青少年读一读,作者的文字很轻松直白,用文学故事的环境来呈现中国的近代史,描述一段中华民族很难熬很痛苦却又无法回避的一段历史。明清时期我们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这一段往事追追忆特别值得更多的孩子们去关注。并且初中的历史课本也正在讲述一段史实,只是课本比较线条化和生硬化,完全是纪实,读来会不那么灵动,没有故事性。经由作者李禹东这种故事性和对话式的讲述方式,读者会更容易融入历史情境之中,更能深刻体会那些历史时期的矛盾啊、煎熬啊、屈辱以及无奈……直面历史,抬头前进,这是我们未来的必然,所以提取出正能量来,才是读出历史背后的真相最最重要的一环。

  因为我们要进步啊。

  因为真相就如同《笔落三千年》中所提到的, 弱国无外交!不仅弱国无外交,在社会上混你的实力不行几乎连社交也不能有哦(我所指是有价值的社交了),你的格局及你的圈子会处处落到下风,不信你去建筑工地转一转。

  《笔落三千年》标榜为新型“历史小说”,作者这么说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当下历史小说泛滥了,各种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历史题材被打捞出来,任由小说任意发挥甚至歪曲,美其名为“改编”,很应景的一句话就是“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可以任意修饰,添加情节,添加风波,改变结局。所以《笔落三千年》不敢说自己写的也是历史小说,但无奈跟历史息息相关,只能列出一个“创新历史小说”来。因为它真的跟以往我们读过的所有历史小说都不同。如果我们把历史小说分为二类的话,可以这样分:一类是历史专著,就是平常所说的正史类型的,比如〈三国治〉《二十四史》《春秋传》等等,这一类完全尊从历史事实,以历史时间为序,不添加小说手法,就只是尽量呈现历史客观内容;另一类就是历史小说,加了小说的名头,权力就大了,几乎是想怎么发挥都可以,反正是小说,跟历史是否相符都无所谓。

  很显然,《笔落三千年》不属于这两类历史题材的书。以是把这两者有机结合,以历史真实出发,尽量尊从历史,但在讲述方法上进行了小说式的艺术处理,通过复活人物,让他们对白以及表现其心理状态,多面化的去还原历史场景和真相,并且读的时候还有那种读小说的享受,却又能真正的体会历史并且还能涨知识。

  作为小说,其男主角是必然有的。《笔落三千年》的男主是李鸿章,慈禧口中的“小李子”,中国早期洋务运动的畅导者,其最伟大的贡献是关注海军建设,为“北洋水师”的创建者。李鸿章的老师是曾国番,这二人在历史上都特别有争议,有人褒有人贬,有人赞有人骂。可是直面当时的现状,大清闭关锁国,不去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科技知识,固步自封铁定会挨打。当李鸿章面对洋人的“火车、电报、蒸汽机”等先进技术产物的时候,他能不畏惧吗?而有些东西,不是他能够执行起来的,他虽推崇洋务运动,但其局限性一目了然,他也不可能给所有当政者和权力关机去“洗脑成功”。

  但中国强大的“北洋水师”败给弱小的日本,是世人的一大骂点。曾有一些观点来说,当时的北洋水师完全都震摄了日本,如果正面刚的话,日本根本不敢进来撒野。可是清政府却去议和谈判,时机一错过,就再也救不回来了。

  读这段历史真心屈辱。

  但重点是能以历史为鉴。

  读了《笔落三千年》,你不得不更爱国。对明清时局有了更深的认识,逐鹿天下,国不强必然挨打。火烧园明园的英法联军,他们的胃太强大了,无法满足。符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的清政府,最终无法保全自己。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无论好的,坏的,都必须面对和接受,这就是三千年中华文明的核心,有容乃大。关于近现代历史尤其是清末,作者给予了和正史不一样的解答,有一些有出入有争议的观点,特别是李鸿章这个人物,读了之后会有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笔落三千年》写的还是比较生动,作者最后希望我们能重温那段历史,告诫我们喧嚣的现代生活不能让我们忘却了三千年的历史,我们或许只能从字里行间中依稀辩识那历史沧桑的模样。当下中国经济高歌猛进,然而在教育和文化等不少层面的建设与经济增速不匹配,需要我们能正视历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应该是这本小说作者给我们的呼吁吧。

  《笔落三千年》,清朝的历史就在那里,不改不变!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