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后感100字

  《菊与刀》是一本由【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作,汇智博达|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菊与刀》读后感(一):信仰与宽容

  《菊与刀》是一本令人热血沸腾的作品,尽管读者与作者相隔半个多世纪,但是对于作者的论述,我们还是五体投地,作者不愿意只作纸上研究,而是深入日本民间去研究国民性,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敬佩与尊重。 作为一个文化人类学家,作者自信具备着某些可资利用的研究方法和必需的条件。至少他不必完全放弃人类学家非常重视的研究方法,即同被研究的对象进行面对面的接触。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争论从未停歇过,但是本书并不是探讨人性善与恶,而是告诉我们人性是复杂的,善中有恶,恶中有善。无论是以日本人为代表的东方文明,还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洋文化,其核心都在于人的生产、生活。日本人国民性有其善的一面,也有其恶的一面,书中将善的一面形容为菊,恶的一面概括为刀。这是我浅显的理解,然而正统的观点认为:菊是日本皇室的家徽,刀是武士精神的体现,二者相融而相生,突出了日本人爱美而黩武、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顺的特点。 一个岛国,为了生存,为了存在感,发动、参与了两次人类历史至今影响深远的战争,不仅给自身带来了苦难,也给世界带来了痛苦。日本人用来为其战争辩护的前提是同美国人的前提截然相反的。它对国际形势作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释。美国把战争归咎于轴心国的侵略行为,日本、意大利以及德意志的征服行动恣意践踏了国际和平。而日本人却认为扶持落后的中国。日本与“大东亚”各国属同一人种,所以在赶走英国人和俄国人之后,它还应该把美国从世界的这个地区赶走,并“占据其所居的地位”。本没有对错是非,只是观点的差异,但是如果将错误的、偏激的思想付诸于实施,无吝于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尽管耻感文化在日本人的血液中流淌,但是并不意味着欧美人罪感文化是值得推崇,但何况作者没有考虑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组织的人都有着阶级、地域和职业等具体的差别,以一种政治上的正确去抹杀文化上的多元,不足取也。

  《菊与刀》读后感(二):《菊与刀》

  慕名《菊与刀》很久,终于一睹为快。从小对日本和日本人都有一种敌视情怀。无他,只是历史时时刻刻惊醒着我们:勿忘国耻! 可是对于我“敌视”的对象,却一丁点儿都不了解。想来也是可笑的!这么多年日本人以前给我印象就是做事严谨细致,正好读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解了些日本人和日本文化。

  这本书最初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1946年正式出版,在美国、日本等引起强烈反响。事实上,美国政府战后对日本的政策和日本相应的反应与《菊与刀》的分析基本一致,可谓是美国改造日本、分析日本的指导书。《菊与刀》被认为是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必读书,是社会科学研究直接运用于政治实际操作的杰出例证。

  “菊”象征了日本人带有审美情趣的,彬彬有礼温顺的一面,而“刀”象征残暴粗鲁,尚武嗜血的一面。前者源自于日本人对道德规范等体制的服从,而后者源于对童年时为所欲为,不受任何束缚的记忆的怀念。这也是本书作者研究的两大课题——日本的道德理念和教育。

  书中有段关于日本的战斗精神可以超越死亡这一物理事实的描写让我记忆犹新。大意是说日本一名空战大尉,在战败之后凭借超强意志力写了份报告并且向总部司令做了汇报之后轰然倒地。结果人们发现这名大尉其实身体冰凉,已中弹身亡很久。但是他的精神支撑着他做了汇报。这是一个事实,也是一个奇迹,因为这名死去的大尉怀有庄严的责任意识。 看完之后无比钦佩,这点着实震惊了我,这是要有多么强大的意志力才能做到的?!

  另外,日本人在养育孩子方面采用的是审慎节俭,严厉压制的方式方法。导致日本孩子在成年后,就得压制自己的愿望,就得小心谨慎的去遵守这样一套道德规范。日本婴儿往往先学说话再学走路,他们认为认为婴儿一岁前不应该站立或迈步。孩子从小就被告诫要重视家里的“整洁”。日本女人的地位也极低,根据他们的观念,如果没有自己孩子的女人永远是失败者。在日本,生孩子和行房事一样私密。女人在分娩时不可以叫出声,不能让别人知道。日本女人的睡姿也必须是固定的。这一切不折不扣的训练都使得孩子们成年后接受日本文化中那些微妙的强制性规定。

  虽然了解的感受的只是日本文化的冰山一角,但是他们极端性和特殊性也的确让人惊悚畏惧。通过这边书,而我现在对日本的新了解也有着不同感觉。

  《菊与刀》读后感(三):战争与和平年代的日本人性——菊与刀

  “只有坚定不移的信仰的人,才会有不寻常的宽容。”

  对于日本这个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我一直不甚了了。但就是日本这样一个小小的岛国却给我们的国家留下了至深的伤痛。对于日本民众,战事好战且平时彬彬有礼的行为着实的令人费解。在我的印象里他们就是矛盾般的存在,“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对于这样的一个国家我想我们有必要从根本上了解日本文化,国家的文化决定着民众所有的认知。

  对日本文化研究最经典的书籍莫过于美国民族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所著的《菊与刀》一书,这本书是针对日本人的文化分析报告。从1944年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政府委托要完成针对日本人的文化分析报告,到1946年《菊与刀》一经问世就在日本乃至世界引起强烈反响,这本书更是被誉为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必读之书。我个人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很是惊叹,一个美国人居然对日本民族研究的如此之透彻。

  我个人在阅读这本书前有着非常大的疑惑,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化造就了日本人的民族性?《菊与刀》这本书全书一共十三个章节,通过深入性的阅读我脑海里的疑问也在慢慢的减轻,我不敢说我读透了这本书,但通过这本书我认识到了一部分的日本文化。醉心于菊花的培养,也崇尚刀剑和武士的荣誉。他们的矛盾性是根深蒂固也是乐享自得,在《菊与刀》这本书里从战争的看法讲起,再到日本的明治维新,以及日本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文化教育等不同的方面做了详尽的阐述。

  鲁思·本尼迪克特作为民族学家,她用专业的术语,以及科学的研究方法,将“菊”与“刀”所蕴含的两种文化做出了鲜明的对比。菊,日本皇家家纹;刀,日本武士身份的象征;两者之间矛盾且相互依存,这就是日本人特有的民族性。而鲁思·本尼迪克特从不同的角度探寻日本的文化,同时又对代表不同文化的菊与刀作了非常专业的阐释和解说。

  在整本书里我个人最关注的章节在于日本儿童的养育习俗,性格的养成往往在孩提时代的慢慢积累。通过作者的阐述我们可以发现日本人的成长经历和美国人不同,和我们相比也可谓是大相径庭。而孩子们再过了幼儿期以后,各方面的要求和限制在进一步的加强,对于日本孩童两重性格的养成是和他们所处的大环境和接受的教育息息相关。当然日本人对孩童的训练教养之严格是世界出名,他们可以放任也可以限制,他们优雅也喜杀戮,他们热爱美好也深喜破坏!矛盾的性格注定了人格的双重性!

  《菊与刀》这本书对日本各方面的研究非常的深入,这对我们了解日本民众和日本文化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通过日本人生活里的细节去解读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而“菊”与“刀”就是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所以对于日本这样的一个国家,了解这个民族就从《菊与刀》开始!

  《菊与刀》读后感(四):眼中读得的日本

  菊与刀,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是很好奇的,何为菊?花中君子,凌寒独开,傲霜怒放,柔者为菊,象征的是文雅。而何为刀?大雪弓刀,斩金截玉,骤如闪电,刚者为刀,象征的是暴力。而菊与刀,莫不如同,如冰与火,难以相容,简直就是自相矛盾。 首先,可以得到解答的就是,“菊”本来是日本皇室的家徽,而“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这揭示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就像美国人类历史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说的“在很大程度上,日本人本来就是一个矛盾的民族:他们既生性好斗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又崇尚美学,既骄傲自大又彬彬有礼,既冥顽不化又能屈能伸,既甘于驯服又不肯受人摆布,既忠贞不二又心存叛逆,既勇往直前又懦弱多变,既故步自封又欢迎新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矛盾不仅仅出现在这部著作中,更加真实的渗透在日本人日常的生活起居之中,菊与刀便是它们最真实的写照。 整本书以13个小节贯穿了日本的文化,管理方式等等,比如众所周知的明治维新还有日本最难以承受的人情……单从政府的迥异之处就可以发现,日本与西方国家的不同之处更在于它的功能而非结构,因为日本的等级制度一直深入人心,这使得他们极其容易被驯服,就如同他们所信奉的箴言一样“一切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只需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即可,不允许有拖欠别人的债,同时,最显而易见的就是日本人普遍认为,天皇的存在凌驾于一切批判之上,以至于国民无形中有一种对天皇的崇拜心理,根据记录,他们会在天皇生日当天高呼“天皇万岁”日本的指挥官还会率领补下对着日本本土的方向进行鞠躬,由此可见,对于天皇的尊重都已经成为大家发自内心的不可逾越的界线,更像是一种虔诚的向往了。 此外,在书中还了解到了所谓的难以承受的人情债,“人情债”可以说是日本人的一大特色,也是世界上最奇怪的道德义务,他已经成为了一个人从出生以来就不得不背负的一件事情,甚至到躯体入土为止。在日语词典里是这么解释这个词语的“每个人应该遵循的道德,或者一个人为免受非议而不得不做的事情。”显然不得不所体现出来的强制性是难以摆脱的,就拿婚姻这件事来讲,它成为了两个家庭传宗接代的契约,两个人不仅仅是作为夫妻关系而单独存在的,更大意义上他们被赋予了两个家庭甚至是家族的意义,“婿养子”就能够鲜明的传达出来这一观点,如果一个家庭当中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的时候,为了一个家族的繁衍,父母会为女儿挑选丈夫,而这个人就是所谓的婿养子,更加显得庄重的是,婿养子被双方家庭的已确认之后,就会改为岳父的姓氏,而自己本身的名字也就此从原来的家庭登记上面给抹去,进入到了妻子的家庭之后,他甚至会受制于岳父母的人情债,死后也要被埋在岳父母的家族墓地中。如此看来,一个人的自由与尊严仿佛在这一刻就已经被无耻的出卖了,而一个人又被活生生的束缚住了,不得不叫人有些悲凉。 日本人能对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打破砂锅问到底,而对发起残忍的屠杀,可怕的暴行却又显得丝毫不在意,这种态度的背后所隐藏的东西,日本所孕育的双重性文化都从这本书里,缓缓地,安静地找出答案。

  《菊与刀》读后感(五):日本人的梦

  最近在看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菊与刀》,这本书的名字很简单,而且书的封面也很简洁,可是讲述的道理却一点都不简单,而且充满了辨证的观点。从书的名字其实也不难理解,这是一本什么样性质的图书,毕竟与书名特色的相符的也并不是很多。因此通过书名也可以对于作者所要讲述的讲述的观点了解一二。

  《菊与刀》的作者是美国的女作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作者原姓富尔顿,美国民族学家、女诗人,是美国人类历史学派开创人博厄斯的学生,也是其学术继承人。作者受到美国政府的委托,开始了一次对于日本这个国家的全方位的调研。因此作者在本书中通过对于不同时期的日本人进行详细的调研,总结他们的心理,得出了一些匪夷所思的结论。

  日本这个国家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对于当代人来说,可能接触的比较少一些,可是对于年长的人们来说,可能就是一场噩梦。日本这个国家对于我国人民的侵略,简直是惨不忍睹,从刚开始侵略东三省,建立伪满洲国开始,就开始蚕食我们国家了。在东三省这个跳板之下,接着开始了南下的侵略,开始了惨无人道的杀害。我们都比较熟悉的是南京大屠杀,几十万的人被活埋,被屠杀,这是丧尽天良的人性。是被正义的人们所痛恨的。日本这个国家在长期的侵略中,不断的获取资源,用来发展。而且最为可耻的是采用化学武器,生化武器是国际上都严令禁止的,是对于人们伤害特别大的。日本在东三省利用那里的居民开始作实验,最为知名的就是哈尔滨平房区的七三一遗址,在那里日本人通过细菌的培养,妄图利用生化武器来占领中国,就是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了多少优秀的中华儿女。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这是多么罪孽深重啊。

  终于日本人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偷袭珍珠港,这个行为举止遭到了美国的反击,随着美国加入战争,局势发生了变化,法西斯联盟开始被逐渐瓦解。而日本也开始自顾不暇,渐渐的失去了侵略的能力。可是却贼心不死,依然顽抗到底。最终彻底让日本人胆颤心寒的是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的两枚原子弹,使得日本终于宣布无条件投降。但是战后的这个国家却依然很快的崛起了,这些都说明了什么,作者在书中都会给出一些自己的观点见解。

  众所周知, 日本就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并不是很大,人口也不是很多,但是相对来说也是不少,而且地震等灾害也是频发,在这样的条件下,却能够发展的很快,也是具有一定优势实力的。这也确实值得深刻的研究一下,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化使得这样的一个国家,可以这样的快速成长。作者通过对于战时日本的调研显示,日本的等级制度很高,因此他们希望建立自己梦想中的国度,也就是按照他们的意志,把中国纳入他们的版图,而把美国这些国家从亚洲赶出去。实现他们自己的白日梦。

  《菊与刀》是一本非常经典的历史作品,这本书中,作者对于日本这个民族作了深刻的剖析。作者细腻深刻的笔触,把日本这个民族的特征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让读者对于日本这个民族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认识。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很喜欢。

  《菊与刀》读后感(六):又明白了日本一点点

  “极度好战又极度温和 极度黩武又极度爱美 极度粗鲁傲慢又极度彬彬有礼 极度死板又极度灵活 极度恭顺又极度讨厌被使唤 极度忠诚又极度反叛 极度勇敢而又极度胆小 极度保守而又极度喜欢新事物” ——《菊与刀》里的日本人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基本结束,轴心国的失败已成定局。此时,美军进占日本本土只是时间问题,对于如何处置具有东方文化背景的日本战后问题,美国政府需要迫切作出决策。为此,美国政府动员了各方面的专家来研究日本,提供资料和意见,为最后决策提供帮助。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一本对日本分析透彻的《菊与刀》并不是基于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作出的,因为当时日美还在交战状态,本尼迪克特不可能亲自到日本本土进行调查。于是,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花费两年的时间,调查居住在美国的日本人和战时拘禁在美国的日本战犯,同时收集了大量有关日本的文艺学术作品,从日常生活细节中去解读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习惯,采用“菊”与“刀”的形象,全面的揭示日本人的民族与性格。 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原姓Fulton),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她是20世纪初少数的女性学者,她的作品中,以《文化模式》(Patterns of Culture)与《菊与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最为著名。 昭和天皇裕仁少年时的老师杉浦重钢说菊乃花中之王,它花凋零始盛开,不畏冷霜傲然绽放,独具一格,兼有长寿、吉祥、贞洁、不屈之意。刀是武士的刀,寓意武士道精神,包含了忠勇、献身、耻感文化。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极为精辟的代表了日本精神世界,一如书评开头引用的语句。日本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民族,国民的民族性与其他国家的人民大相径庭,而菊和刀正好象征了这种矛盾。 日本对生命与使命的认识十分独特;作为一个等级制度国家,其家庭情感纽带十分强烈的;日本文化中的忠,孝和义务及义理,最高的等级的忠是对天皇的忠诚,对国家的报恩,孝是对父母的报恩,义理存在于人际情感之间,也在于名声与专业度之间(日本的匠人精神亦与此有关),自己的名声的维护,甚至不得不使用复仇或者自杀来维护。 在儿童教育上,作者指出了日本在儿童教育上与美国的不同之处。相对于美国n字型的教育模式,所谓n字形,即表示在一个人作为儿童与老人时,他们所拥有的自由度要低,因为在生活中必须要依赖于其他人的帮助,但是在青壮年时,他们所拥有的自由度是最高的。在日本是u字形的,即在儿童和老人时,一个人所拥有的自由是最高的,不用在对社会和对名誉的义理中生活,不用在耻感文化中生活。而在日本人年壮时,他们接受的自我约束与社会约束渐渐变大,不得不遵守义理与偿还恩情。 浏览完全书,我觉得自己又了解了日本一点点,又理解了日本人一点点。想起周有光先生的一句话:“不要从中国看世界,要从世界看中国。”我想,不仅是对待中国。看待日本,也应该是这个态度,站在世界的角度看日本,纵向与横向思维相结合,我们会发现,到底是什么成就了这样一个特别的国家。 这本书所描绘出日本人的精神生活与文化全貌,让我们对这个拥有“菊”与“刀”双重文化的民族有了更深的了解,不应忘记过去,要铭记历史, 不断进取与学习才是我们中国人独特的品质。

  《菊与刀》读后感(七):草稿

  早知道此书是分析日本名族的名著,只是没想到他的作者来自于美国, 由美国女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 奉美国政府之命,在二战时期为了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二战后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日本。非常好奇,为何起如此的书名《菊与刀》,

  “菊”,看似柔弱却无比坚韧,凋谢却不掉花瓣,展现了女性的温雅哀怨之美,以及日本人刚毅的精神,菊花也是日本皇家家徽;“刀”,刚硬而冰冷,表现了男人的勇猛,是日本武士道精神和暴力的象征。“菊”与“刀”双层涵义,象征日本民族的矛盾人格或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让读者印象最深的内容,无疑就是日本真正的民族叙事诗是《四十七士物语》 ,让读者深入了解了情与忠。其虽然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虽然不高, 在日本,这个故事就类似于中国的《水浒传》《三国演义》一般的存在。 却无比强烈地扣动日本人的心弦。其主题是以对主君的“情义”为核心。在日本人心目中,它写的是“情义”与“忠”、“情义”与“正义”的冲突以及“单纯情义”与无限“情义”之间的冲突。故事发生在1703年封建制度鼎盛时期,按照近代日本人的想象,那时,男儿都是大丈夫,对“情义”绝不合糊,四十七位勇士为 “情义”而牺牲一切,包括名声、父亲、妻子、妹妹、正义(“義”),最后以自杀殉“忠”。

  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 日本人喜欢在一个既定的等级模式之下生存,微观方面来讲,在一个家庭里,老幼地位清晰,男女分工明确。宏观方面来讲,天皇、武士、平民等级分明,天皇作为他们唯一领袖,最高的精神支柱,在日本文化中扮演这着重要角色。接

  日本人认为的“恩”是“债务”,“报恩”是偿还“恩”的过程。 说到“名誉”,是“耻感文化”最明显的表现。日本人认为,只要受到侮辱、毁谤及失败未得到报复,或未被雪除,“世界就不平衡”。 日本人把肉体的享乐(泡澡)、睡觉、吃饭、浪漫主义的恋爱等都看作是“人情”,理解便是“人之常情”。 不忘恩情在日本人的习性中占有最高地位。近代日本用尽一切手段使这种感情集中于皇身天皇一身。 在他们看来, 神风敢死队一系列自杀式的撞机就是在报答皇恩; 所有为守卫太平洋上岛屿而捐躯的士兵也是在报答浩荡无边的皇恩。

  日本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 这与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有着很大的关系。正如中国美学家李泽厚讲到: 中国人“重生安死” , 而日本人“惜生崇死” 。日本人一向把个人的价值维系于其所存在的团体价值之上, 为了团体甚至是国家的利益团体、 甚至是国家的利益, 可以抛弃个人的一切。 这样为团体而献身就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死是律己的行为。自杀是维护尊严的行为。

  作者常常将日本与美国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得出结论。 比如教育, 日本与美国,允许婴儿和老人有最大的自由和任性,再反思中国的教育,“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激励”了多少人,又“耽误”了多少孩子。这不是家长的错、也不是教师的错,是时代的趋势。

  在二战战败后,他们作为战败国,败的那么彻底,不过确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重新站起来。究其原因,这书无疑可以作为。从一个美国人的眼中,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日本。只是随着时代的进展,日本必然也随之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

  《菊与刀》读后感(八):谁都不可避免偏见

  日本是与中国关系最微妙的邻国,地理位置相近、文化又同时具有一脉相承和截然不同之处。而放大到世界视角,中日又都是西方眼中东方的“神秘”国家,在世界化的进程中,先我们起步的日本所经历的一切对我们都有借鉴意义,因此对日本的研究十分有必要。《菊与刀》一书久负盛名,被称赞为“研究日本民族性必读之书”,所以很自然地选择该书作为日本研究的入门读物,但读下来略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感觉。

  《菊与刀》一书是1944年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政府委托完成的分析报告,试图从文化角度分析日本人参与两次世界大战并在二战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如何处置日本战后问题。由于当时日本尚在谈判阶段,作者无法到日本实地考察,因此作者通过与在美日本人交流、与曾在日本生活过的西方人交流、查阅日本文学资料和影像的手段进行研究。这也就是本书部分失真的一大重要原因——很多对于日本的现象和原因描述源于想象。

  其次,作者尽管是人类学家,在本书的写作中仍充满了偏见的笔触,作者以美国人的视角将美国的文化和体制作为标杆去衡量其他国家行为,比如“美国人试图向日本人陈述高级道德,...美国人确信自己指出的每一步,都将使现在不够完美的世界得到改善。”与之类似的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同样秉承着“让不够完美的世界得到改善”的信念迫使日本签订广场协议,造成的结果是当时日本经济几近崩溃,影响甚至持续至今。还有些描述不知是否出于宣传因素,比如“美国人对战争全力以赴,是因为我们遭到了袭击…美国策划国土安全的政治家们,可没人敢说’珍珠港事件’..全’处于计划之中’”。而现在已经有史料可以证明,美军对珍珠港事件是早知风声的。

  囿于社会学视角可能也是局限之一,比如作者将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归结为“对各得其所的追求”,可事实上经济学的角度已经论证过日本发动二战的一大原因是国内经济窘迫,狭小的日本岛已无法负载众多人口的生计。当然用“各得其所”给民众洗脑可能是存在的。此外作者将日本战后俘虏对美国人的高度配合认为是源于“人情债”思维的、“为了维护自己战败后的名誉而友好地对待曾经击败自己的敌人”,但实际上,对此行为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是东方学者提出的日本人的慕强心理。

  还有一点是,作者作为一个西方人,没有东方文化基础,因此无法对一些源于东方文化的进行溯源,但文中又时常出现将中日两国文化进行对比的片段,而实际上作者既不懂日本文化更不懂中国文化。当然在此之上她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新的想法,比如她认为“按照他们(日本人)的信条是,用适当的方法自杀,可以洗刷污名并赢得身后好评。美国人谴责自杀,认为它只不过是屈服于绝望而自我毁灭。”并进一步提出日本文化是耻感文化,日本人自杀是为了洗刷耻辱。但实际上东方文化圈的人很好理解,比如中国文化中也有的“士可杀不可辱”的思想,或者更有对比性的是日本武士剖腹与中国很多朝代更替时的平民殉国。这里的自杀并不是屈服于绝望,而是殉道,这就是西方人无法理解的。

  当然本书写于1944年,从当时看来本书已经足够给美国政府提供有价值的文化参考,即使有瑕疵也是可以接受的。只是随着时间流逝和世界各种文化的融合,本书所参考的资料已太过陈旧和失真。站在今天看日本研究,恐怕还是一些东亚文化圈的学者做得更好,本书权当换一个视角,或者说用于理解东西方文化的隔阂更好。

  《菊与刀》读后感(九):“矛盾”与“割裂”的日本

  “即使是最怪异的习惯,也不妨碍人们去理解它”——鲁思·本尼斯蒂克特

  1945年,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美国五角大楼的最高决策者们:“我们应该拿日本怎么办?”“日本会不会投降?”“能不能用对待德国人的办法对待日本人?”

  这一系列的问题促使美国政府动员了各方面专家来对日本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那些政策的制定者们听取了大量的报告,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并试图借此找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最终办法。

  而这本《菊与刀》正是出自当时参与该计划的日本文化研究者之一——鲁思·本尼斯蒂克特,所以可以说这本书其实也是一篇关于日本的军事调查报告。

  鲁思是民族学家、女诗人,有趣的是她实际上是一位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她本人甚至没有真正去过日本,她对日本的研究主要通过与当时的日本战俘对话沟通以及参看大量的日本书籍、电影等。然而这并不妨碍这本《菊与刀》在1946年出版后随即在日本、美国两地同时引起强烈反响与巨大争议,并被后世誉为现代“日本学开山之作”。

  通过书名不难看出“菊与刀”的组合象征了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格中一种巨大的矛盾。站在外国人的角度看日本,大多会感觉他们极度好战却又极度温和;极度尚武又极度爱美;极度粗鲁又极度彬彬有礼;极度死板又极度灵活;极度恭顺又极度讨厌被驱使;极度忠诚又极度反叛;极度勇敢又极度胆怯。正是这么一个在外人看来充满了矛盾的民族,他们依托着资源极度匮乏的弹丸之地,一手造就了一场世界大战,将整个亚洲卷入战火,另一手却在遭受核弹轰炸与战败后造就了二战后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奇迹。

  这一系列的矛盾与不可思议其实在《菊与刀》这本书中都进行了非常透彻的阐述与分析。要想真正了解日本文化中的名、忠、勇、义、礼、诚、克、仁就必须站在日本人的角度进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摘到有色眼镜,得出公正客观的评价与结论。在书中充分介绍了日本从古至今的等级观念,生动描述了日本人的国民性格以及对个人名誉的维护,并对日本独特的耻感文化进行了精确刨析。

  实际上日本文化所表现出的种种外在形象,其内在核心应该是日本人自身的极度自尊与对个人名誉的极度看重。与此同时日本严重匮乏的自然资源环境也在漫长的岁月中塑造了日本人强烈的集体意识,而这种集体意识也深深影响了日本人的个人价值观并久而久之形成了日本独有的文化形态。

  值得注意的是,《菊与刀》出版与1946年,而作者研究的也只是1946年前的日本,现如今时过境迁,半个多世纪过去,当下的日本文化与日本人又是怎样一种存在,还需要我们自己做进一步的深度发掘。

  《菊与刀》读后感(十):“菊”“刀”

  只有具有坚定不移的信仰的人,才会有不寻常的宽容。   这是书籍《菊与刀》的封面的一句话。在我最开始接触《菊与刀》的时候是在一六年左右,那时候我是因为一部热爱的小说《龙族》,在龙族三里面,江南老贼塑造了完美的日本人物形象,也将日本的文化展现到一种境界,他们的思想以及对待事物的执著,让我对日本的文化有一种很大的兴趣。尤其在连载的不久后,江南又推荐了这一本书,我对这本书的兴趣达到了一种高度。无疑,这是一本对研究日本人民民族性很棒的小说。   这本书是由一个美国人写的,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写的书,是因为二战期间珍珠港事件导致美国对日本这个民族进行了高度关注,并且去研究这个小小的民族,从中分述了对战争的看法,讲述了明治维新,再讲述了日本人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一直到怎样“自我训练自我修养”和孩子怎样学到传统。我个人认为这个民族是很可怕的,从教育目标和他们的人生目标都非常明确,所以这也让美国觉得这个民族必须要十分得到重视的原因!   书中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日本皇室家纹“菊”和象征武士身份的“刀”作为一组对比鲜明的矛盾的意象,从他者的角度对日本文化中看似矛盾的方方面面进行了阐释和解说,指出日本文化是一种耻感文化。但是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呢,我个人觉得我国的部分文化也是如此,我希望要在阅读别人的书的时候,也要反思自己。   正是这种文化的双重性,也让日本民族处于一种矛盾性,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作者也因此入手而去描写,我对书中记忆最深刻的便是日本对教育的掌控度,对于我国来说,日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低于我们,甚至在很久之前就普及了教育,为什么能层层叠叠的让所有日本人的思想都趋于一致呢?这不仅仅关乎这这个民族的教育,还有文化,他们对文化的认知。从他们的封建社会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这种传承,无论是高高在上的君主,还是贱民,一切都根深蒂固。   上到天皇,下至贱民,日本封建时期的极为明确的等级制也在近代日本也留下了深刻的痕迹,这也就是在二战期间,日本军人所展示给我们的一种品质,他们绝对服从对上级的调令,执行到一种极致,很多的时候我觉得这已经是一种偏执教育了,这种偏执让那些所谓的“人”不像“人”,更像是一种执行任务的工具人。但日本却对这种不择手段的“完成”当做一种自豪,并且引以为傲,这就不得不佩服他们对这方面的掌控了。   我之前看过日本出过一个教育短片,是指一个机械人走在路上不断地帮助别人,但是人们会去嘲笑,冷漠以及嫌弃他,一个小女孩看到了这一切,并跟着这个机器人,想知道为什么他这样还会一直坚持。在短片的最后过马路的时候,小女孩的玩具掉在了斑马线上,于是那个机械人就停下捡了起来递给她,正在这个时候绿灯跳闪,然后这个机械人就被突如其来的货车撞飞了,落地的那一刻他变成了人,周围所谓的“人”却在看热闹,拍视频,无动于衷,那一刻,他们全都变成了机械人。   日本人对大街上发生的事故一般不大理睬,并不只是因为缺乏主动性,而是因为他们认为,除了官方警察以外,任何人随便插手都会使对方背上恩情。所以导致现在的他们想要改变。这种文化是偏执的,不能说他不好,但我也不会去支持这种文化。里面当然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我只不过是举了一个例子,从而分析我对这本书的感受。   我觉得这本书我不知道如何评价,他写的很棒,很透彻,我想名著就不愧是名著,能让我了解更多。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