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手》是一本由[美] 马歇尔·杰文斯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不见的手》读后感(一):当推理遇到经济学
初拿到此书,不禁读出了声《看不见的手》几个大字,仔仔细细看了看封面,这是什么鬼啊?经济学?还推理,有点鬼畜啊!好可怕啊!!不过好好想想,自己好像并没有什么经济学知识,热爱学习的我当然要提升一下我匮乏的经济知识! 经过数天的上下求索,终于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大概讲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斯皮尔曼教授在蒙特维斯塔大学讲授时期,发生了一起著名的画家被杀的案件,斯皮尔曼教授无意中用,经济学的知识破解了案件的故事。首先终于明白了所谓的——看不见的手,是个什么东西,文中的解释是这样的: “每个人都试图用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清楚增进的公共福利有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个人的利益,但当他这样做的时候,就会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达到另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个人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效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 上面是写《国富论》的大佬亚当,斯密说的话,完美的解释了书名的含义。当然书中还有好多经济学的概念,比如什么棘轮效应,科斯猜想,我感觉最有趣的是一个叫做共时性效应的,这个概念的意思是,比如你相当朋友来了,他真的就来了,去赌场随便一猜就猜到了骰子多少点,这种巧合集合到一起,就叫共时性效应,当然其实跟破案根本没有什么瓜葛只是比较好玩。 然后说说写作方面的,我看到作者是两个人,都是经济学的教授,但是完全感觉不到是两个人写的文风感觉很顺畅。文中时间线也挺逗的,并不是一个模糊的类似概念的时间,像很多小说时间轴都是深秋,然后到了冬天,让你有个大概概念,这本书中每一章的开头都会加上日期,特别像国内悬疑作家周浩晖《死亡通知单》系列的风格。 结构方面,这本书的章节还是比较多的,前面从斯皮尔曼得奖至蒙特维斯塔都是属于穿插进行双线叙事,到了联系点,直接连成一条线,让人很有意外感,下面章节就像推土机一直到底了。我好奇的是怎么教授也是“滚筒洗衣机”到哪里哪里死人啊!! 总结一下,看完这本书,你会获得很多经济学基础知识以及很多装13的概念,也可以学习双人写作小螺旋量子纠缠不清结构,简直无敌!我胡乱吹的,再见!!!
《看不见的手》读后感(二):经济价值与谋杀诡计?
诚然,供需关系决定着价格涨跌,决定着市场前景,决定着经济形势,更决定着芸芸众生的命运。生活的习惯与好坏,人们在社会中的定位,无论你在做什么,或者你想做什么,很大程度上都在人们不知不觉间保持着某种既定的规律在运转,我们说习惯很可怕,但能让你习惯于习惯的“力量”才是真正的可怕!
这种“力量”是什么呢?当我们读完美国作家马歇尔·杰文斯的《看不见的手》这本小说以后,就很显然的明白了。
书中对待经济学理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颇为现代,紧跟当今形势,并委婉的暗示了当今时代下、国际形势下的一些弊病,有些论点非常尖锐,毫不留情。内容多方面引述了亚当·斯密的经典巨著《国富论》,推崇备至,为本书的行为打下了坚实的注脚。
小说通过一个盗窃案和一个谋杀案的描述,将涉及到的相关经济问题展开,结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课程教学,给我们展示出了案情当中的利害关系。犹如开头所言,供需关系决定着很多利益,在不同人的眼中,所看到的层面和内容完全不同,出发点不同,那么所采取的措施就不一样,如此,很多事件就发生了。我们不应该只看到事件的表面,我们应当透视进去,要看到本质,只有这样才可以一窥事物真相,拨开迷雾见青天。
我们应该用经济分析来看待周围的世界,用新的方式来了解这个世界。毫不客气的说,我们应该努力认清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的一切规则和法则,有关联不代表会有因果关系,市场认可的价格就是对的价格,激励会影响行为,还有其他未知的新东西等等,在大的框架下,我们应该认清现实,活的明明白白。
记得2005年有一部日本电视剧叫做《龙樱》,讲述了一个暴走律师使偏差值只有36的落后的高中学生们,顺利考入东京大学的感人故事。在第一集中有这么几句话:法律和社会规则是由聪明人制定出来,让愚蠢的人来执行的,整个社会就是这样,聪明人赚取笨人的一切,如果不想如此,那么就只有好好学习,然后自己当聪明人。结合本书“看不见的手”的标题,深有体会。整个社会的运转,需要万千规则和条条框框,有人为制定,有自然形成,相互交织并相互抗衡,然后就有了我们当下生活的这个国际框架和社会状况,好像有一只大手时刻在左右着这个世界。
本书的内容将经济学和推理悬疑有效结合起来,经济价值推动案件发展,案件走向又离不开经济规律,文中内容浅显易懂,并不隐晦,通过生动活泼的案例讲述经济活动以及规律,可谓独树一帜。读过,有所得!
《看不见的手》读后感(三):【推迷会鉴书团】侦探中经济学他最棒,经济学家中推理他最强
既然出色的侦探必定是最理性的生物,经济学家这种最为理性算计的经济人绝对是个极好的人选。“哈佛经济学家推理系列”共有四本,包含本书以及《边际谋杀》、《致命的均衡》和《夺命曲线》。贯穿全系列的侦探角色为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亨利·斯皮尔曼,由于他在学术上的权威贡献,甚至在本书开始还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赶往瑞典市政厅拜见国王,也正因为拥有着完全经济学理性分析的思维模式,使得我们这位个头矮小、“秃头”又其貌不扬的教授又成为一个走哪死哪……破案到哪的警察好朋友。
《边际谋杀》讲述的是斯皮尔曼教授度假途中顺手破案;《致命的均衡》是教授供职的哈佛大学中发生的案件;《夺命曲线》则把时间拉回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伦敦(大概这还是所有推理小说迷们最向往的地点);而本书《看不见的手》,我们刚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家的教授,携恩爱的妻子一同前往得克萨斯州的一所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在通篇关于供给需求以及价格价值的知识灌输过程中,破解了一桩艺术家之死的疑案。从第一次破案是,斯皮尔曼教授就不断强调,人类的行为充满理性,而当某些事情的发生出现了非理性的特征,其中必暗藏着不为人知的目的:“奥卡姆剃刀”理论即说明了有人会采取相对简单的方法达到相同的目的,而此案中如何以较小的成本去换取最大化的利益则是理性的另一种注解。
通篇小说故事相当流畅,每个章节切换几个人物的叙述也条理清晰,对读者十分友好;而我最喜欢的小彩蛋就是各章节前的名言:既有爱伦·坡、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塞耶斯等推理作家,也有凯恩斯、布坎南、亚当·斯密、马克思等经济学家,而故事过程中提及的“灰色的脑细胞”、教授破案(装*)后想要烟斗、小提琴来cosplay福尔摩斯,甚至剪报的文件夹名称都取名“吠叫的狗”(对于资深推理迷来说,泄底福尔摩斯还算是泄底吗?)。可能由于本书主要的故事发生地在校园,感觉对于经济学课堂或是相关课程描述有点过重,而头尾案件以及破案过程篇幅过少,而在《边际谋杀》那本中观感好得多(那本的阿婆风格十分浓郁,一群人的度假(作死)之旅)。
另外,教授夫妻俩的恩爱也是那种举案齐眉而又心心相印的类型,同样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的贤惠妻子,给予教授事业与家庭上足够的支持,狗粮管够,而教授这种学术奇男子,大概也可以对标《美丽心灵》中纳什用星星画图追到心爱妻子的那一幕,想要用经济学词汇给妻子写情诗也是够了。
如果你只是为了天上的谜题与解答而来,可能本书不是你的好选择;如果你是为了复习经济学考试而读它,很可惜斯皮尔曼教授也没在书中划出任何的重点。如导言中提到的“读柯南道尔不是为了学习雪茄烟灰的化学成分,读阿加莎·克里斯蒂不是为了学毒物学”大致一样,但在这本书中,你能体会到身为经济学家的两位教授,对于推理小说深深的迷恋与沉醉。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着各自严谨的角色,但他们依旧选择花费宝贵的时间合作进行小说创作,当然这个选择的过程也进行了经济学上的衡量:写小说的机会成本很高,而且写小说的时间也会压缩他们在经济学研究上的时间。然后两个可爱的理性经济学家,对于“理性”的热爱达到了非理性的程度,这才有了我们手上这本有趣的小说,亨利·斯皮尔曼教授也成为了强手如林的名侦探中的一员,只是能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名侦探怕也只有这位咯!
《看不见的手》读后感(四):有钱能买到快乐吗?
《看不见的手》这本书是由两位美国经济学教授使用马歇尔·杰文斯作为笔名合著的经济推理系列四本中的最后一本(其他三本按照顺序分别为《边际谋杀》,《致命的均衡》,《夺命曲线》)。讲述了新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亨利·斯皮尔曼教授受邀去蒙特维斯塔大学担任一学期客座教授时发生的事。
本书在案件推理方面的剧情十分简单,如日中天的艺术家被发现上吊死于家中,现场留下了遗书,由于艺术家与过多女性之间存在特殊关系,以及和助手的关系日趋恶化,警方怀疑这是桩谋杀案,最后亨利·斯皮尔曼运用了经济学知识破解了案件的全貌。
很明显,这样一本书在本格推理的拥趸眼里,至多只能打个三星,所以出版社很明智地把上架建议定为经济。在这本书里,两位经济学教授借斯皮尔曼之口谈了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市场供需问题。斯皮尔曼通过与教授们的午餐座谈会以及其几堂《艺术与经济学》课,给读者简述了诸如“凡勃伦效应”,“科斯猜想”,“棘轮效应”,“奥卡姆剃刀”等等经济学著名术语(关于这些术语的讨论在其他几人的书评都已细说,在此我就不再赘述了),最后更是通过供需关系中的“死亡曲线”勘破了案件(而本文标题这个经典的问题斯皮尔曼也在书中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作为经济学专家,从书名到书中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即亚当·斯密提出的)以及经济学这一“忧郁科学”的热爱。这本书或许不适用那些已经踏入门槛的经济学学生,而更适合我这种经济学门外汉,通过寥寥一本书呈现了经济学的大观,同时化解了人们对于经济学的偏见。在此推荐给对经济学有兴趣的人作为入门读物阅读,而我之后也会去读作者另外的三本书。
可惜的是这本书的作者之一并没有等到这本书的付梓出版就在2011年不幸离世(本书于2014年出版),而这本《看不见的手》或许也将是亨利·斯皮尔曼系列的最后一作,想到此处,便觉可惜。在欧美国家,许多大学的教材教辅都是如同本系列一样寓教于乐的类型,课堂也会更多采用小说中提及的那种“开放式课堂”的方式,这两者在国内的教育环境中都是少之又少的,即使有,大多也都流于形式。中国学生在大学前是明显强于欧美的,然而在进入大学后为何就开始不如西方国家,原因部分也是源于中国传统教育方式的弊端吧。幸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学校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改革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最后,照惯例也是要吐槽几句的,首先是宣传方面,挺好的4本书,豆瓣条目里只有本书有故事简介,其他三本是想让读者去老版页面了解剧情吗?豆瓣条目尚且如此随意,其他关于这套书的宣传几乎看不到,出版方也是够佛系的。再说翻译校对方面,在书的第75页,关于其中某个角色竟用了“贝托司”,“贝拖司”,“贝多司”多达三种写法,所以这是三兄弟吗?而对于这个人的人名校对错误在书里多达好几处,同时此人全名叫做马修·贝托司,而在书中其他教授称呼他“马特”(马特(Matt)是马修(Matthew)的缩写昵称),在这里却没有必要的译著,或许会给其他不太了解的读者造成困惑此人真正的姓名,可以说贝托司是不被译者和校对爱的孩子。同样译者在本书中也十分佛系,全书充斥着各种经济学术语,而仅有的4个译注却都是对于西方计量单位的注释,看来是想让读者自己动手百度,培养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吧(笑)。
《看不见的手》读后感(五):【推迷会鉴书团】经济学帝国的帕累托改进
本作借用”看不见的手“为题,充分展现了作者对这个故事的信心。而我也借此获得了一次非凡的体验,这样的体验甚至超出了五星。
经济学的研究可以说包罗万象,在人文或者说社科领域,经济学的触角遍布每个角落,你可以看到研究PM2.5排放与教育问题的研究,也可以看到研究女性地位提升与家庭储蓄的研究,国家制度设计的溢出乃至AI 运用的影响。经济学构建了经济学帝国。这个帝国的位置是强大而不失尴尬的。何其幸运,本作为经济学帝国的发展实现了帕累托改进,在通俗文学的领域,经济学同样可以发挥作用。
“看不见的手“来自于经济学祖师爷亚当·斯密,本作以此为名可以说非常合适。围绕一桩离奇的盗窃案以及随之发生的死亡,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皮尔曼教授给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经济学课程,什么是成本?随着对成本这个概念理解的加深,究竟谁能获益也就昭然若揭了。这是推理的另一重运用。全书中数次对斯皮尔曼教授课堂或是演讲的描写,都非常的精彩。一方面展现了所谓大学教育应有的样子,不是简单的教授,而是思想的碰撞。以最后一击(第25章开始为例),传达了经济学一个重要的思路,我们是一门“toy model”的艺术,假设是什么关系到整个模型的演变,因此明确假设是关键。对“牛仔小姐”组的提问就正中红心,为什么要假定艺术馆是企业?这个这个小组的回答模糊,我想我可以给出更好的答案。拜托,理性决定了,每个人都是逐利的,美术馆艺术馆不过是换了逐利方式而已。另一方面,通过数堂课和演讲,勾勒出了一个新古典学派学者的典型形象。换言之,斯皮尔曼教授相信市场的力量,也无数次强调自己对亚当·斯密的崇敬,最后更是依靠“看不见的手”解决了一桩凶案。为新古典的复兴作出了最好的注脚。
我注意到本书的上架建议是“经济”。确实是非常精妙的建议。一名推理小说特别是古典推理小说的拥趸想必是很难体验到其中乐趣。但是如果作为一名经济学的学生或感兴趣的人,非常推荐这本书甚至说是这一系列(毕竟没有读过其他,基于这本书的质量作出假设,我可以得出其他册在经济学知识普及方面想必也不错)。本书即《看不见的手》抛出了多个经济学概念(比如科斯悖论、棘轮效应乃至帕累托均衡、价格歧视等),但本书最深刻的阐述了一个概念——机会成本。私以为,这也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基础概念。读完本书,可以加深对机会成本的理解。要知道,不少学了4年经济学的人,也很难区分会计成本,机会成本等概念。
这本书的封底例举了弗里德曼、索洛和萨缪尔森的推荐。索洛的推荐尤其有趣,称斯皮尔曼教授和弗里德曼很像。我想我今后提到弗里德曼的时候,脑海中必将有更深的形象。书中也埋下了不少经济学的梗,比如第4页列出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例如弗里德曼、卢卡斯哈耶克;斯皮尔曼教授虽然来自哈佛,但是多次提到的芝加哥大学,作者在经济学研究的取向也是分外清晰。全书也清晰的展现了经济学的尴尬地位,人文学科觉得经济学满身铜臭不够高尚,而自然科学又以为经济学满是假设不堪一击。事实上,正如阿罗所言,经济学研究不过是理性的捍卫者罢了。观察这个世界如何运转,不是靠善良不是靠高尚,一切只不过是看不见的手的功劳。
回到题目,所谓帕累托改进是指在没有任何其他人效用受损的情况下,至少有一个人效用增进。这部作品对于参与到经济学中特别是仰赖于经济学研究的人来说效用没有受损(毕竟AER也罢、QJE也好是不会接收其作为论文发表的),但是他对于对经济学抱有偏见的人或者不了解或者刚入门的人,无疑是一本绝佳的读物。
希望你也有一次非凡的经济学推理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