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战歌》是一本由(美)蔡美儿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虎妈战歌》读后感(一):评《虎妈战歌》
嗯。。不敢相信这是法学教授写的书 感觉像带着夸张口吻家庭剧的流水账。是她的自信给了她出书的勇气。我比较认同努力,练习等等这样的育儿经,要知道即使是西方,真正的上层阶级但凡父母有点理智(不排除有些父母本身已是毫无作为的纨绔子弟)的对于子女的教育也是如此上心。我很敬佩她,只是感觉她没有好好写这本书,更像是为了博眼球而写出的少数族裔的美国呐喊。任何成功的教育都少不了父母无止境的付出和孩子们的努力
《虎妈战歌》读后感(二):评《虎妈战歌》
嗯。。不敢相信这是法学教授写的书 感觉像带着夸张口吻家庭剧的流水账。是她的自信给了她出书的勇气。我比较认同努力,练习等等这样的育儿经,要知道即使是西方,真正的上层阶级但凡父母有点理智(不排除有些父母本身已是毫无作为的纨绔子弟)的对于子女的教育也是如此上心。我很敬佩她,只是感觉她没有好好写这本书,更像是为了博眼球而写出的少数族裔的美国呐喊,或者又是翻译的太差?任何成功的教育都少不了父母无止境的付出和孩子们的努力,想起来自己也读过十几年前妈妈喜欢的刘亦婷,道理从来都是这样简单却又少有人做到。
《虎妈战歌》读后感(三):评《虎妈战歌》
我从来不是一个喜欢读活人写的书的人。。这或许是为数不多我在两三天中追赶着,而且饶富趣味的看完的书。而我深深的被打动了。因为我觉得美儿就是我的追求。这一年多来,我一直在和儿子周旋乐器、体育、家庭作业的较量。最近这种紧张更是看着有上涨的趋势。和美儿一样我的爱人也是澳洲人,而我也是个身处西方社会的华人妈妈,不同的是,我自己是彻头彻尾的中国成长式的娃,而我的儿子是7岁才来到澳洲的。
这本书关于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性就是我这两年的亲身经历。我感同身受。并且无数次的被挑战,同时感到迷茫。在西方追崇自由、快乐的主流校园文化的影响下,我是为数不多坚持严格教育孩子的父母之一。身边的很多华人父母都会对我对儿子的方式感觉怪异,甚至有人认为如果你想这么活,为什么要出国呢?
直到无意间看到这本书,我好像捡到了救命的稻草,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权威的成果。我知道我不是孤独的,我知道这条路是有尽头的。我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的和澳洲老公分享着每一个作者提到的和我的共同点,一样的教育观一样的世界观一样的窘境。。。幸而,我的儿子没有露露那么明显的个性,我们的生活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涟漪。当然,我没有作者那么优秀,而我对孩子的期望也没有作者那么的高,但是我知道这就是我要的。
谢谢
《虎妈战歌》读后感(四):一本像高中生习作的书
纯粹是看过优秀的绵羊后想读另一个极端,所以看了这本书,
留几点笔记:
1.不理解为什么要让两个孩子学音乐,中央音乐学院有的是比虎妈俩娃好的多的琴手,不走专业路线没什么用,想走专业路线也走不了
2.所谓学乐器就是家族传承。可能我还在家族的上升期,只有突破没有传承,不理解什么是学乐器传承吧。但说实话学乐器该有的贵族气,高雅气息被虎妈这种龟毛吼叫式教育打的七零八落,心态太扭曲了
3.耶鲁文科教授写作这种水平我挺意外的,当然虎妈一开始是职业律师出身,不是搞学术方向出来的,后来幸运+努力转到了学术路,但写作基本功就差一点,感觉这本书尤其后半部分很零散,内在逻辑穿不上,可能作者只能做理性论述,驾驭不了大部头写作
4.虎妈自己是聪明人,对别人也有一种苛刻,幸好两个孩子基因比较好,女孩遗传爸爸且中犹混合基因比较聪明,否则这种恨铁不成钢肯定把一般人逼疯了,事实证明老大也就是通过任命顺从逃过一疯,老二基本是疯了,拼死一搏才生存下来
5.什么都跟人比,活在别人的世界中,为别人活着,不太清楚自己生命的价值,还特别敢挑战权威(毕竟家里还是有底子的),我觉得这是虎妈最悲剧之处。
6.最后一句话,人生是马拉松。女儿上哈佛耶鲁连起点都算不上,再说家里的资源和培养上这学校也不难,毕业进入最高法实习也就算刚刚起步,人生是否能幸福美满,真的言之过早。而且大概率,女儿们会往相反方向找人生伴侣,最终虎妈会发现,自己的精神没有被传承。
《虎妈战歌》读后感(五):这只是一篇记录成长的书,请不要当成育儿书来读
本来是打算写个长长的书评,至少每个章节都能涉及,但是看完隔太久,中间又看了一些更闲的书,到现在反而没有兴趣了,所以做事情真的要趁热打铁。就算看完书需要沉淀,那也就是一两天的事情,想要再沉淀,应该过段日子重新看一遍再说。
但是回到这本书,这书我认为确实没有太值得多次看的内容,所以我归为“随笔”,而且是最简单的随笔,不需要品味。
拨开宣传中所赋予这本书的重重标签,实际上,我更认为这书就是记录两个孩子成长的书,这其中自然会写出她的理念和方式方法,但是这本也不是什么育儿书籍,蔡美儿也没有说她的做法就是完美无缺,她也在自家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成长着。就这一点我反而觉得是书中的精华,她有坚持也有反思,她对孩子狠,但是她也对自己狠。孩子学什么,她在背后做的功课一点都不少。试想我们及身边,有几个家长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继续坚持学习呢。
这书可以看看,但是不要真的就当作育儿书来读了。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在作者的记录中,两个女儿的性情都不同,以致于她同样的教育方式却遭遇了不同的待遇,只是有一点两个女儿都很努力,都为了自己的目标,力所能及,即使遇到失败,也是乐观、积极地。这个是我自己非常喜欢,并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而这个品质,我想更多的是为人父母身体力行带来的结果。
给三颗星,是觉得书其实很普通,只是因为教育理念和当时美国的大环境,或者说和人们以为的美国教育环境不同,所带来的一种冲击效应。但是要知道,这个是好几年前的书,美国现在的教育理念已经有了变化,而且美国精英阶层在小孩的培养方面从来就没有放松过。
《虎妈战歌》读后感(六):愤怒后感慨佩服的读后感
《虎妈战歌》这本书最开始吸引我,是因为作者是一位华裔妈妈。我很好奇,在美国这个自由的大环境下,华裔妈妈还能怎样培养自己的孩子。
文章的第一部分读起来还是挺顺畅的,我同意在孩子小的时候帮她们做出对的决定,并让她们坚持努力,而且我非常佩服作者能为露露选对乐器,我认为为孩子选对一个目标并持之以恒,是对妈妈一个很大的考验。结合自己的经历,我妈妈在咨询我要不要上镇小学的时候,我拒绝了并说要留在村的小学,结果我真的就被放任在村小学读书长达八年。这八年,始终让我感觉我和我的初中、高中甚至大学同学的距离相隔甚远。
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我越读越生气,越读越懊恼。估计大部分家长也和我一样想不明白,怎么会有这样强势的妈妈,这样会害死自己的孩子的,这样逼迫孩子,会造成孩子有心理阴影的,她们会记恨你一辈子的!我曾经就这么恨过我的母亲,她干涉我所有的社交,也称我的朋友是猪是狗,没有家教,更有在我的同学毕业聚会的大半夜硬生生地把我一个人拉回家,我永远也忘不了我同学惊恐而怜悯地看着我的眼神,我还恨她干涉我高考填报的志愿,等等。
我看到索菲娅就好像看到小时候懂事乖巧的我,我看到露露就好像看到青少年时期叛逆的我,我不相信这样的妈妈我会喜欢。如果是我,我会在长大之后远离她。对,把她放到养老院再适合不过了。
但是到了尾声,我却看到了一个与我设想完全不同的索菲娅和露露。我看到她们非常有主见,有自信,最重要的是,她们在妈妈为自己铺选的道路上,坚持了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被迫前行!她们是真的喜欢这条路!这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我的妈妈也刚好为我选了一条路,而这条路我也刚好喜欢,然后她逼迫我努力向上,然后我很努力而且成功了......其实,我只要往回看,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是在这条路上了。
我的家庭显然没有作者的家庭优秀,但是我的妈妈已经给予了我最好、最优质的条件了。如果没有她,我不会这么好学;如果没有她,我也不会有这种坚强的品质;如果没有她,我也许不会遇到现在这么优秀的丈夫,还能生个这么聪明的女儿。我终于同意露露的话,“我想我将来一定也是个虎妈,做要求高的父母并不总是一件坏事。有时候这只意味着你对孩子有信心。”
《虎妈战歌》读后感(七):现实就是:没有完美妈妈
早在几年前就听说过虎妈,一直以来对她都是有些抵触的,有了孩子后,本着对孩子负责的态度,就每种教育理念都想了解一下。了解之后发现,虎妈不再是完全负面的词汇,毕竟每个妈妈都不会排斥那样优秀的子女,如果虎妈的做法见效的话,大概也都愿意一试。事实证明,培养孩子这事上,也要遵循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换句中国大白话,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人可以完全靠天分,就可以跳过刻苦的练习就成为音乐神童,其他领域也一样。因此,与传统的西方父母比较,虎妈的做法是有她的优势的。在孩子幼小、缺乏毅力的时候,威逼利诱其为明天付出努力,如果想要的成就越大,付出的时间精力就越多。这是科学的,不过,孩子不是一台机器,在索菲亚身上行得通的经验,到露露那就遭遇了滑铁卢。最后以母亲的妥协告终,母女关系又一次达到平衡。我最欣赏虎妈的地方,是她的某种程度上的真实,她真实道出了为人母的艰难:家里的负担90%在她个人身上,另外三个人只分担了10%;她坚持自己的方法,导致有些时候开罪了全家人,因为有的时候只有她对目标负责;最终还是向女儿妥协,目标的未达成和对女儿造成的挫败感同时折磨着她,证实了虎妈这种模式,也并不是万能的。从两个女儿的序上来看,显然索菲亚更用心,而露露敷衍一些,我脑补出一些情节来。很多时候,中国人还是很好面子的,不论是为奶奶写悼文,给爸爸写生日祝福,还是给妈妈的书写序,都是作为女儿为家族门楣增光添彩的举动,有的女儿能够欣然接受,有的则不能。所以养娃绝没有万能的模式,只是碰巧遇到了投缘的孩子吧!
其实现在的西方母亲,也不像书中所描写的那样,为了孩子的自尊什么的,就放弃对其的管控,比如纽约曼哈顿区的铂金包妈妈们。但通过阅读《虎妈战歌》,我还是觉得,应该尊重孩子的差异,尽量坚定却温和,不要辱骂,不要道德绑架。我一直期待到最后露露会向妈妈妥协,然而实际情况却真实得令人满意。对,是满意,不是幸灾乐祸虎妈也有失手的时候,而且被西化的头脑中,早就对尊重孩子产生了认同。每人都有自己的责任,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妈妈也不会那么累。这大概就是我尚未真正开始教育之路的美好幻想吧!
之前对虎妈的误解,只是排斥于她的强硬,了解了之后才知道,她也是与你与我一样,在育儿路上,且忐忑且前行的一位母亲。经历了那么多,我想,对于露露与自己的现状,她也是满意的,毕竟育儿这道题真的没有一百分的答案,选择去支持孩子,最后达成了和谐,母亲看来,也是一种成功。
《虎妈战歌》读后感(八):绷紧弦的成就感
“人生的意义在于用尽全力。要想走向卓越,就得坚持不懈地练习、练习、再练习。”虎妈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也因此选择了一条野心勃勃的道路。她不令人反感的点在于她逼迫强迫女儿们努力的同时也在陪伴她们努力,为她们不断付出,陪伴女儿上课温习(甚至做好女儿练习拉琴的每一小节笔记提示!),并在此同时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她是耶鲁的法学终身教授,这个职位的工作量不言而喻),而不是,像多数逼迫孩子学习的中国父母一样,拿着手机边吃鸡边刷抖音,然后和孩子说“快去学习”。虎妈必须是一个优秀的妈妈,她用自己的努力为女儿们树立了榜样,也通过不断逼迫的培养激发了女儿的潜能,培养了她们的韧性。但,她又是一个神经绷的太过紧张的妈妈,如果我生长在这么一个高压的环境下大概也会取得不小的成绩,可是,这样的付出在取得巨大成就感的同时也必须忽略内心深处的感受吧。在自我奋斗和培养女儿的路途上,我还是希望能够找到一条更为温和的路。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时刻紧绷的平衡的方法。虎妈战歌7.4(美)蔡美儿 / 2019 / 中信出版社
《虎妈战歌》读后感(九):世间所有意义非凡值得追求的事,都充满艰辛
豆瓣《虎妈战歌》的热门书评里,不乏批评、质疑、甚至讽刺虎妈教育方式的声音,认为她过于严苛、不近人情、缺少鼓励,更有指责她争强好胜,虐待孩子……很遗憾,这些人只看到文字表面,却忽视了背后传达出的教育观和人生观。
奉行无条件养育的艾尔菲·科恩指出,判断对孩子的爱有无条件的标准关键在于孩子的感受。
换句话说,养育孩子的手段、方法是否妥当,要看孩子的反馈。在看似严苛的家教中成长起来的索菲娅、露露是如何评判虎妈的教育方式呢?
《战歌》开篇就放上了索菲娅和露露成年后写给妈妈的信。索菲娅一如既往的善解人意,她在信中告诉读者虎妈的严苛背后,更多是的是鼓励、包容和幽默。家中最敢于并且不断反抗虎妈的露露在信中写到:我想我将来一定也是个虎妈,做要求高的父母并不总是一件坏事。有时候这只意味着你对孩子有信心。
做父母的最高境界,就是成为孩子的榜样。
1 生而卓越,拒绝不努力的人生
虎妈为何要求如此严格,哪怕牺牲课余时间或在旅行途中也要付出极大努力练习钢琴和小提琴,不停追求更好成绩,是她的虚荣心作祟吗,显然不是。
她的父母是美国第一代移民,她是第二代。第一代移民用自己的勤劳和节俭换来了在美国的安身立命,第二代则用极大的努力和智慧赢得了阶层的跃升和他人的尊重。
而如索菲娅、露露一样的第三代移民由于父母和祖父母付出了卓绝的努力,从而生活在物质条件极为优越的中上层家庭中。虎妈认为如果没有严格的要求和管制,他们很可能带着自己的家族走向衰落。
与虎妈一样,我的父母是伴随改革开放走进城市的第一代“移民”,我算第二代,我也曾因自己的普通话不标准被同学嘲笑。从小发奋学习,过关考试进名校,再到一线城市安家立业,从来不需任何外部监督和鼓励,所有动力都是自发和内化的。
今天我也开始养育自己的第三代“移民”,她享有的物质条件和成长环境与我小时相比有天壤之别。如何确保她像第二代的父母一样自发学习、考试、上进呢?
一开始就不给孩子选择“不努力”的机会。虎妈写到:我盼望她多才多艺、全面发展,有自己醉心的业余爱好和着迷的活动,但不是任何小兴趣(比如“手工劳动”这种努力方向不明确的活动;或者更糟,去练习敲鼓,最后可能染上吸毒的恶习),而是更有意义、更难掌握、更能发展高深的艺术造诣、提高自身潜能的爱好。
人与人的差距由此拉开。
2 世间所有意义非凡值得追求的事,都充满艰辛!
《战歌》大部分内容记录了索菲娅、露露学习钢琴、小提琴的过程和艰辛,但背后蕴含的道理却不仅仅关于何养育子女或者学习艺术。
人一生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全书开篇索薇娅在写给虎妈的信里写到:
人生的意义对一些人来说,是朝着目标努力奋斗;对另外一些人而言,则是尽情地享受每一天的每一分钟。那么,人生的圆满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也许努力赢得诺贝尔奖和参与跳伞运动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但在我看来,它并不关乎成就或自我满足,它关乎全力以赴地去感知自己身体和精神潜力的极限。
索菲娅和露露的艺术之路充分诠释了如何触达自己的极限,不断追求更圆满人生的意义。纵然他们被称为“音乐神童”,家世优越且有良好的艺术传承,但追求过程却饱含艰辛。
成为行家里手的过程,其实毫无乐趣可言。要掌握任何高超的技艺,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觉得生活无趣,人生无望,不过是选择的路过于容易罢了。
3 除了努力,普通人别无选择
《战歌》受到的争议颇多,在我看来并不是由于教育理念的差别,也不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质上是阶层立场不同。
无论按哪个标准评判,虎妈一家都属于精英阶层。这本书讲的是他们如何选择并发展钢琴和小提琴艺术。要知道索菲娅和露露的学习成绩也一直是全A,并双双哈佛毕业。
今天在北京上海,有很多孩子被称为牛娃,家长送他们去国际学校、私立学校,参加国外名校、科研机构的夏令营,学习编程、艺术等特长,与虎妈无异。这些“鸡娃”行为同样广受争议,无他,阶层立场不同。
如果家境普通,甚至达不到普通的水准,没有掌握特殊的资源,那除了努力学习、努力考试、努力工作外还有什么更好选择呢?
《虎妈战歌》读后感(十):虎妈,你学得来吗?
十一在书城逛+喝茶的时候,看到《虎妈战歌》这本书,之前刚看李老师朋友圈推荐过,读了一下感觉不错,正好出版社做活动打7折就买下来了,后来又在当当上买了电子书,到现在大概10天,利用业余时间看完了。
原来这本书不是今年的新书,大概是2012年就出来了,传说中的“虎妈”一词就是源自这本书。
作者蔡美儿是华裔第二代美国移民,其祖辈从福建移民菲律宾,父亲来到美国,通过勤奋努力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大学任教,蔡美儿姐妹4人,除了小妹妹脑瘫,其他三人都毕业于哈佛、耶鲁,然后她用她认为父母传承的中式教育方法严厉的对待自己的两个女儿,两个女儿分别在钢琴、小提琴上获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也分别进入了哈佛、耶鲁,
下面是书封面的介绍,看了觉得相当牛逼
★“虎妈”一词首创者,耶鲁法学院终身教授,2011年被《时代》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位人物”;
★《纽约时报》畅销书,被译成3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500万册;
在这本书里,她袒露了自己抚养两个孩子的心路历程,以及与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两个女儿在妈妈的严格管教和倾心培育下,承袭了华人的优秀传统,在学业、音乐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现,并在美国当地被誉为音乐神童。妙趣横生的家庭故事,激烈复杂的文化冲突,执着付出的母亲,聪慧叛逆的女儿……这一切都使得这个故事既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
下面提几个问题,谈一下我的观点:
一、严格管教和尊重个人的散养到底哪个好?
二、为什么蔡美儿的两个女儿没有得抑郁症、焦虑症,或者自杀?
三、能不能把蔡美儿的方法照搬到自己孩子身上?如果不行,有哪些可取之处?
四、我读这本书的最大收获
我读这本书的最大的收获,就是我像被人敲醒了一样——“快乐教育”、“放养”不可取!
有段时间,因为自己小时候不被理解、尊重,我相信我的孩子应该自由的发展、不应该受到束缚,要相信孩子内在的力量。但是我忽略了一个现实,任何人想获得成功(直接继承的财富不算)都需要努力!“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虎妈的观点是,孩子逼一下,就会多努力一些,如果让他自己选,他会选择玩10个小时手机或者ipad。
很多时候孩子有潜能去做好(学好),但是他不愿意做,懒得做,这就是放任自流。
成年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在低效率的官僚主义的公司,没有强的自制力给自己制定计划,每天时间很容易溜走,几年之后发现你跟同龄人差距逐渐拉开;如果你在一个非常高效、紧张的公司,(只要没累死、没跳槽)几年之后你发现工作能力、个人素质有了很大提高(虽然对个人职业生涯也不一定有用)。
这就是有公司这样一个大环境在“逼”你。
“虎妈”就扮演了一个严厉的权威(公司、领导)的角色,(心理学中亲子关系和职场关系想通的),“逼”着孩子达到她们最大的潜能。
“虎妈”坚信:自信是干出来的!只有牛逼的成就才能获得自信,只有你牛逼的人才有资格谦虚。
学生没有学好,家长事业不顺,全靠心态调整,这不得法!
“虎妈”的观点是,任何事必须尽全力,然后才可放弃;没有尽全力,则没有资格说放弃;放弃之后心态也放下来。
所以,总结一下:
我认为
1、散养不可取,“快乐教育”纯是忽悠;
2、“逼”孩子也不能逼得太狠,逼的过程中需注意孩子心理状况;
3、逼孩子也不等于不爱孩子、不尊重孩子;
4、逼孩子学习、学音乐,不等于放弃其他教育,例如生命教育、做家务;
5、家长必须要有自己的事业(不是工作,是事业),事业有成,以身作则;
6、因材施教,顺从的孩子可以多指示,有个性、想法的孩子可以多一些商量;
7、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家长需要跟进,不是把孩子丢到培训班了事;(我认可书中妈妈一起学习记录,帮助制定发展规划,但不认可她一直写提醒类的纸条,长期提醒会打击孩子自信,孩子大一点也可以把制定发展规划任务慢慢交给他本人)
8、培训就是要找名师,找大师。好老师的一堂课可能顶普通老师5堂课,级别到了一定程度就要找到大师进行培训。
9、美儿的老公在抚养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他的不同风格、他的信任和爱,保障了两个女儿的心理健康。
10、美儿把自己标榜为中国妈妈,实际上她出生就在美国,书中很多案例在我看来她做得过分了,她控制欲较强、虚荣心也比较强,实际生活中怎么样,咱也不知道。不管怎么说,她还是个牛逼的人,也属于教育子女比较成功的人。用她自己的话总结,18岁之前逼孩子,18岁后尊重孩子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