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里庄遗事》读后感锦集

  《六里庄遗事》是一本由东东枪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6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六里庄遗事》读后感(一):他拿着两条鱼向我走来

  

读这本书就像是躺在炕上听姥姥说那些村子里的志怪故事。这些故事时常顺序颠倒错乱,结局也总会让人意犹未尽。就像是被很多人传说,那些细节都消失在了时间里,很想一探究竟,而后有觉得故事也不一定要有个结局。偶有恐怖心惊,却总有温暖围绕。很佩服作者在短小的篇幅之中就将人物的情感表达淋漓。隔空对饮,干下这杯

  《六里庄遗事》读后感(二):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六里庄遗事》看完了,足足看了十天。不是书太厚,是书太厚重。每次看几个故事,就有点喘不过气来,心累的不行,只好放下,第二天再读几页。东东枪是个妖孽,以前只关注他微博,没想到书也写的这么好。最近两年看的快两百本书里唯一一本打五颗星的书。东东枪最会写人鬼殊途,每次都写的人不如鬼,鬼更像人。对禅理的理解也很深。生活中能认识东东枪这样的妙人就好了。残念。

  《六里庄遗事》读后感(三):一点感想

  这大概是上大学以来看的最舒服的一本书了,越来越碎片的时间好像已经没办法去吞很大的一个故事,但是《六里庄》就像是很遥远的一个小地方,看到那些悲欢离合,你会觉得它存在得实在,当你看到那些牛鬼蛇神,又会觉得知之甚少差之甚远,如果非要给这本书定个类,我想说这大概是

  最温柔的魔幻现实故事吧。

  对那些小确幸

  叹之以泪

  对那些小不幸

  报之以歌。

  《六里庄遗事》读后感(四):方便分享

  杭州又热又湿,真是像个大澡堂子。我们夫妻做饭。

  12岁的娃硬是挤在旁边看六里庄,时不时要带着矫正牙套的嘴读出来给我们听。

  费劲含糊,又忍俊不禁。

  我说你去书房吹空调凉快,她说不行,这里方便和你们分享。

  那么就一起笑得眼泪流下来。这些本来散落人间的小机灵小趣味。

  宝贝说这封面被设计得“短斤缺两”,我说那就是“遗”吧,历史长河里总有遗留的和遗失的。

  《六里庄遗事》读后感(五):不用动脑子就能读懂,稍动脑子就能捧腹大笑

  东东枪的文字特点历来是又葛又狗,而且包袱皮特薄,一个回合,包袱就抖了出来。不用动脑子就能读懂,稍动脑子就能捧腹大笑,极适合我这种人。 而且说句不干嘛的话,东东枪有些包袱有老舍的风格,这种风格大约和曲艺有些关系,常听曲艺的人,很容易get到东东枪的点。比如老舍《我这一辈子》里,主人公一边吐槽表弟的蠢笨,一边痛惜表弟的死,放在《六里庄遗事》中,一点都不违和。 但有一点需要吐槽,就是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当然,装帧是极精美的,但124千字用得了快21个印张么?当然,读者阅读起来也方便,但一页那么多留白,真是好事儿么?到底是出版社为了抬高定价?还是为了方便读者?恐怕是前者居多。

  《六里庄遗事》读后感(六):故弄玄虚

  通篇看来除了卖弄式的文笔以及自命清高的文风,并没有真正能打动读者的真实的情感,如果是搞笑小说则罢,虚张声势的表达的无非是空洞的内涵,如同没有加糖的奶油泡芙一般 无味 且腻

  某些桥段看似隐含某些道理,然而稍一思考,破绽自然浮现出来,私以为 写作不是为了艺术,而更是为了思考,应是通过言语的力量去表达自己的思想,作为记录也好,训诫也罢,文字都应该是一种柔和且具穿透力的

  写作不同于口述,其受众者的接受器官在于心而不是耳朵,偏激且突进式的表述非但不能打动读者,反而会让观看者在思考之余徒增反感,如若更无内涵,真的不如不读

  一点拙见,仅望同感者共鉴,但求反对者勿厌

  《六里庄遗事》读后感(七):这是一些早该遗忘掉的事

  篇幅不长,如同回忆起往事,断断续续,支离片段式的。

  却不觉得人物形象是单薄的。

  尽管如此,作者前几个故事里给你塑造的人物信息,在脑海里形成一个大致模样,

  会在突然之间戏剧性地翻转。

  有人会喜欢这样,有人会不喜欢。

  当然,这样的格式符合了“遗事”二字的本质。

  好似快要被忘记了,所以不完整,所以只有核心信息,所以会在突然之间想起。

  作为一个读者,最喜欢第437个故事。不长,就一句话,在此分享:

  “后来听说,那老太太叫倪爱爱。”

  标点符号里头好似没有能表达悲伤情感的符号,也许是不带标点吧

  《六里庄遗事》读后感(八):要开心,要温柔

  我特别着迷的,是这本书里关于时间和死亡的概念。

  和时间与死亡离得最近的就是杨温柔。

  从盘古开天地起他就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想过学习一种潇洒的死亡,未果,一直延宕到了现在。给女娲补天帮过手,和竹林七贤喝过酒,当过皇上,睡过娘娘,晚来还是落在了六里庄,高兴的时候谈谈古,不高兴去看看朋友,朋友是一只老猿,委屈地被当作水兽锁在山下,沉冤得雪的事儿早就不想了,只是觉得腻烦,千古的事情,从来都没有什么改变。

  杨温柔心里一定也是这么想的吧。

  一拨一拨的人出生或者死去,他在一旁冷眼观瞧,这人啊,就没变过。

  太多的时间和太多的死亡让他温柔。

  所以,很多人的推荐上都沾了温柔这两个字。活着不易,任谁都有种直眉瞪眼的戾气,为名为利的还算理性,更多的是什么都不为的刻薄和不开心。

  《六里庄遗事》读后感(九):千般世情一本道

  依稀记得作者对六里庄宇宙的构建没有十年也有八年了罢,关于本书,一路上的“流出”让我一直以为早已出版了,以至于看到成册竟然有点惊诧。

  在“做书”成风的氛围下能看到这么一本经年轧出来的书,不容易。从内容和形式上看,都有让人舒适的品质感,诚意给的高高的。

  行文极浅白,亦极讲究,功夫一半用在浅白上,一半还要往这浅白里擩馅子,有诗样文字,有文言韵律,有曲艺念口,有京津贫嘴,鳞爪缝里都腻着消息儿。

  内容方面,作者本身已经泄出一些,就不做更多剧透了。从会心一笑到卧槽哈哈都能给你,但是翻过篇儿来,又会一记闷棍砸在你心尖儿上,酸出猝不及防的泪。有时笑点和泪点的铺垫一块上路,到了站你不知该哭还是该笑,只能在心里轻轻地 “啊” 一声。

  总的来说,或急或缓的段子成分在本书占了很大比重,但是糅出的整体,却有一种微暖而近“物哀”的况味,吞过悲欢离合的人识得的,人间世的味道。

  《六里庄遗事》读后感(十):心有戚戚,却不知说点什么

  1、阅读有多种美好,《六里庄遗事》属于哪一种呢?我想是这样的画面:你走在穿梭的人群中,忽然有人从后边轻轻拍了一下你的肩膀,回头一看,正是自己心里藏着的,念着的那个人。

  2、六里庄的世界看似荒诞,实则真实,而且人们活得很常识,不拧巴。

  3、生死观。生又何欢,死有何惧。六里庄就是现实生活的平行宇宙,在这里,死去的人可以在梦里出现,生与死都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4、人鬼神同框。记得前几年看某个采访,受访者说聊斋里面充满了狐仙、鬼怪……那个世界太奇妙,太好玩了。是啊,六里庄就是这样的地方,包容各种形态的存在。

  5、这书真该给郭德纲也看看,说不定郭德纲看了后就有了很多新段子。

  6、评论里枪总引用了“下酒”这则说法,我也特别喜欢,它描述得非常形象和准确,书中一个个短篇就像下酒时的花生米。记得我二叔说过,“我喝酒别的啥都不要,有一碟花生米就行”。

  7、就是这样了,六里庄真好。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