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掉这个“坏习惯”,是送给 2020 年的最好礼物

  2020 年来了,你去年立下的 Flag 有没有实现呢?

  新的一年,我们总会有太多期待,太多想要完成的事情:

  学习考证、减肥健身、绘画烘焙、记账理财……

  但是,到了每一年结束的时候,这些期待往往又不了了之。于是,当初的雄心勃勃,只换来一句“明年再说”。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拖延症”。

  拖延,不仅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外部困扰,也会带来内在心理上的痛苦。

  我们被负罪感和焦虑包围,想要摆脱,又无计可施。

  为什么我们总是下意识地选择拖延?只是因为“懒”吗?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造成拖延现象的原因远不止一个“懒”字。

  今天,心姐就来和大家聊一聊三种比较常见的“拖延心理”。

  作者丨杜言心

  首发丨简易心理学(x)

  第一种拖延:

  对恐惧的逃避

  在这一季的《圆桌派》中,窦文涛分享了自己身边的一个小故事。

  窦文涛有一个小助理,一直在被拖延困扰,有一天,她找到窦文涛,问他:

  “文涛老师,为什么我总是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天呢?这些事,我明明第一天就可以开始做,但是你让我第三天交,我就会在前一天晚上才着手准备。我总是把每件事情拖到不能再拖为止,这是为什么呢?”

  这番对话,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共鸣,大家纷纷表示,看到了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

  有意思的是,如果回想一下生活中发生过的事情,你就会发现,那些被拖延的,往往是工作,而从来不是游戏、看剧、休息……

  我们为什么拖延工作,而不拖延玩乐呢?

  节目中,窦文涛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人是一种活在当下的动物,当压力没有完全袭来时,生活在此时此刻的我们,宁愿陶醉在自己喜欢的事情里。”

  我们惧怕压力,所以我们选择用拖延的方式逃避压力。

  你或许会问:“反正我总能在截止日期前完成工作,拖延一会儿又有什么?”

  这恰恰是拖延的可怕之处。

  当我们习惯这种拖到“最后一刻”的工作方式时,我们就会不再追求“做好”,只是追求“完成”。

  但人生的许多可能性,恰恰是在精益求精的探索中被发现的,只求“完成”的心态,让我们失去了“明明可以更好”的可能。

  如果你也总是因为逃避而拖延,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可以帮助你马上行动起来:

  比如,你有一个任务是:1 月 20 日前,完成活动方案策划。

  这个任务就可以被拆解为:

  1 月 10 日,开会确定活动目标;

  1 月 11 日,进行同期竞品调研

  ……

  当问题被拆解掉的时候,我们面对的就不再是一座大山,而是一个又一个小土坡。

  拆解任务,能让我们通往目标的道路,更加平坦。

  第二种拖延:

  对“成功状态”的逃避

  上个周末,心姐和朋友外出吃饭。朋友的女儿刚上小学,整个中午,小女孩表现得都很开心。

  直到吃完饭,我们要分开的时候,女孩突然开始闹脾气。一边摇头表示不想回家,一边坐在椅子上怎么也不肯动。

  我们问她为什么不想回家,小女孩说:“回家就要练琴了,还要写作业。”

  这是不是很多人小时候的真实写照呢?

  如果把这段经历迁移到成年人身上,就变成了:

  “我过两天再复习吧,一开始复习就没时间玩了。”

  “明年再减肥吧,减肥就吃不了好吃的东西了,我今天先大吃一顿。”

  “过一阵再报班学画画吧,一旦报了班,每天下班都要去上课,时间太紧张了,我先好好休息几天再说。”

  甚至:

  “我不想马上工作,我不想变成工作狂,我不想生活中只剩下工作。”

  逃避“成功状态”的拖延者往往认为,一旦进入状态,就需要马不停蹄地运转起来,就意味着告别娱乐和休息。

  拖延,是他们在巨大工作量到来前的欢乐时光,是“海啸”来临前的片刻喘息——

  一句“我还没有准备好进入工作状态”,就是汹涌海水里的那根救命稻草。

  不过,工作和“成功”就意味着一刻无休吗?

  当然不是。

  放轻松一点,工作不是人生的终点,休息是很正当的需求。工作的时候全情投入,休息的时候也要全身心放松,这才是更好的平衡方式。

  第三种拖延:

  对完美的苛刻追求

  有些事情,我们明明想做,却依旧拖延:

  新年之初,我们总会给自己制定许多美好的计划。比如,一年之内学会画画,一年之内瘦成闪电,一年之内转行学习 N 项新技能……

  但最终,我们只是买了一堆画材,却没有动笔;买了瑜伽垫和健身卡,却依旧吃着薯片和甜甜圈;买了网课,却只学完了第一课。

  这是为什么呢?

  也有的人,希望要把工作做到最好状态,却依旧拖延成“瘾”。

  这又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内在的完美主义倾向在作怪。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理查德·比瑞博士认为,很多人的内心存在这样一个公式:

  自我价值感=能力=表现

  这个公式背后的含义是:如果努力后的表现仍然不尽如人意,那他们就会自我否定。

  什么意思呢?

  比如有过一次努力之后,没有得到好的结果,他们就会“破罐子破摔”。

  一边告诉自己要努力,一边又不想要努力完成。

  如果你也因为“完美主义”而拖延,那么你需要尝试的,就是用“成长型思维模式”看待成败。

  比如,我们不需要让自己在一年之内从画画小白变成专业人士,不需要让自己在一年之内出书、成为作家,也没有必要唱歌、钢琴、烘焙样样精通……

  只需要专注一件事,取得一点点小进步,就算是一个很棒的收获。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对未来期待太多,却又不肯为它付出丝毫心力,每一天,都习惯把“明天再说吧”挂在嘴边。

  可是,一天又一天过去了,“明天”真的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多吗?

  第一批 20 后已经出生,90 后也进入了 30 岁;眨眼之间,365 天过得又是这样快……

  如果你现在不开始,那么你最渴望的未来,可能永远不会到来。

  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说:“对未来真正的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

  如果说,行动是对未来的慷慨;那么拖延成“症”,就是对未来的怠慢。

  新的一年,我们一起,试着从“今天”开始吧。

  *图丨网络

  今日话题

  2020 年,在留言区,

  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吧

  点个“在看”,

  从今天开始,

  一起努力变更好!

  ↓↓↓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