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天堂读后感100字

  《蓝色天堂》是一本由毕淑敏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蓝色天堂》读后感(一):蓝色天堂之旅

  旅行不仅仅是空间的转换,或许还要加之时间、文化认知和社会阶层的改变。我们的身体被带到远方的同时,意识、心境、地位甚至本我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并且影响着我们在旅行中的一举一动,进而影响我们接下来的一生。

这是一部环绕地球一圈的史诗,是不可思议的邮轮环球之旅,也会是你内心深处最美的蓝色天堂

  《蓝色天堂》读后感(二):在旅行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我所笃信的天堂,它不在天上,只在尘世。人间本该是天堂。 ——毕淑敏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必须要先介绍一下毕淑敏女士,相信大家都认识她,但更细致全面的你们知道吗?毕淑敏,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知名心理咨询师,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她于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3]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曾获庄重文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毕淑敏(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注册心理咨询师,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1][2]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曾获庄重文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实在让人钦佩! 2008年,毕淑敏搭乘游轮完成在海上环游地球一周的壮举。114天的海上漂泊,航程52311公里。在这场跨越四大洋的旅程中,毕淑敏对人生命运,世界光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因此有了这本《蓝色天堂》。 我不喜欢身边许多朋友对旅行的看法,当我确定了计划想去一个地方的时候,他们会说:啊呀,何必呢,旅行就是从自己待腻的地方去别人待腻的地方;小七,你去旅游干嘛呢?来回的开销不够你赚的;去旅行不嫌累吗,花一大笔钱出去玩一趟是为了把自己累瘫了回来吗……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对于他们的观点我是一丝一毫都不会同意的,旅行的意义,在我看来,它不仅是可以让我出去见识祖国的大好河山与异国他乡的异域风情,更是可以给我灵魂的洗涤心灵的跋涉。 波澜壮阔的塞外落日、小桥流水的温柔江南、金发碧眼的他国男女、风格诡异的哥特建筑、风高浪急一望无际的蓝色大海……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要你自己亲身在旅游中才能体验的,生命之于我们每个人都是无比珍贵的,我们就活这一生,所以为何不精彩的过一生,说走就走,去亲自经历体验这一切,到时候你就会更加明白毕淑敏写的书里的“荷兰红灯区、世界鲜花市场、危地马拉原始森林、海盗的藏宝洞和诗歌、古巴雪茄、约旦佩特拉城……”种种事件,你才会明白旅行给人带来的震撼! 生活真的不止眼前的苟且,诗和远方在未来等你!

  《蓝色天堂》读后感(三):值得细细品评的天堂,必定亲历才知道它的味道

  非常喜欢《蓝色天堂》的装帧——第一印象确实如此。毕竟,这是作者自己2008年时乘坐“和平号”游轮进行环球游的记录,一路所行多半确实是在海上度过的,海洋嘛,当然应该是蓝色的,正应了那句成语“水天一色”——天当然也是蓝色的时候居多!至于“天堂”,毕淑敏的这一路,虽然一路上确实相当不易,但却自有一种苦尽甘来之感,那当然不能是地狱,而必须是天堂了!

  其次,在仔细“打量”《蓝色天堂》这本书,并且“翻来覆去”的时候,才忽然发现,作者的这个“环球旅行系列”,没想到已经看过《美洲小宇宙》和《破冰北极点》两本了,而《蓝色天堂》则是第三本,其余还有《非洲三万里》《南极之南》以及《小飞机,欧洲行》三本,即将推出的是《巴尔干的铜钥匙》。已经看过和正在看的这三本都已经如此“惊艳”,出自毕淑敏笔下的另外几本,当应同样出色,必须抽出时间和精力来穷尽才行。不然,会心有所不甘的。

  旅行的时间是2008年。那一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北京奥运会,距离今天并不算久远的回忆依然顿时还会为之激动万分;其次是汶川大地震,虽然是天灾,事后的救灾抢险却也充分显示了中国的力量和团结一致;再次,似乎就想不起来还有什么了。当然,对于毕淑敏来说,乘坐“和平号”游轮,作为“第一个”成功登上“和平号”环航的中国公民,能够亲身经历这一路,也的确堪称颇不容易的壮举,是毫无疑问值得纪念的。

  此番“和平号”环球之旅,出发点和返回点都是日本横滨港——船是日本船,出发日期是2008年的5月14日,本来预计是104天之后的8月25日回来,但中途日程有所调整,延期9天,于9月4日到港,,航程总计52311公里,这是个比赤道长度还有长四分之一还多的漫长旅程。 顺利地完成此行,一路上的任何一个记录都是非同凡响——虽然作者并未能全程“走”完。船票费用、一路上的陆上旅行费用以及旅行时间,对于多数人来说,都是顿时很难平静下来的——但更大的意义则在于,这也是一路上对自我的一种挑战,是一次开阔眼界的旅程!生命之旅本来也很短暂,但正是因为有了像此番乘坐游轮环游航行的经历,于是才有一层不一般的意义——这需要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去体会。总之,出行前、出行时、出行后,这三个阶段的内心,对于每个人——比如作者自己——都很有可能会是不一样的感受。

  一路上,毕淑敏自己确实记录了很多,可谓是事无巨细,各种各样的经历、感慨都在其中。虽然未必完美,但一定应该没有什么遗憾。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谁说不是这样道理呢?不是每个人——哪怕他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都能够像毕淑敏这个处于退休年龄段的老人一样勇敢、自信、乐观,但必须且应该扪心自问,假如换作了自己,又会是怎样的一幅光景呢?

  这是一个同样很值得玩味的假设,却一定不会毫无意义。

  《蓝色天堂》读后感(四):一场“时空交错”的心灵之旅

  每天利用空闲时间翻看几章,终于花了两周时间看完了毕淑敏的这本《蓝色天堂》。合上书本,从历史迷雾中浮现的阿兹特加人、贝都因人、玫瑰城、蒂卡尔却盘旋在脑海,久久不曾离去,如同观看了一场四维的视觉盛宴,我依然坐在座位上不忍散场,回味着影片中一幕幕精彩的场景。

  这本书是著名的作家毕淑敏在2008年从日本横滨登上“和平号”参加环球之旅,历经114天记录途中的所见所闻的一本书。

  正如书中所说,可能人类的血液中就一直流淌着对未知世界的强烈好奇,正是这种基因的存在,才让原始人类到达世界的各个角落,繁衍生息,留下了不同的历史文明,让后人有了取之不尽的精神宝库。

  小时候,家中有很多的小人书,其中一本叫《镜花缘》连环画,曾经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主人公唐敖出海经商,游历各国,遍览世间的风俗人情,旖旎风光,遭遇各种匪夷所思、惊险刺激的场景历历在目,恨不得有一天,自己也能踏上周游世界的冒险之旅。

  我想可能在每个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个环游世界的梦。但是,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不仅要有时间,还要有金钱的支撑。大多和我一样的凡夫俗子,更多时候是困在家庭和单位之间的方圆之地,日复一日地过着平凡的日子。但是,偶尔我们还是会挣脱两点一线的生活,来一趟旅行作为平淡生活的一种点缀。

  不过,毕竟这个世界太大了,我们即使穷尽一生的时间,也不可能踏遍世间的每个角落。非洲大草原的动物迁徙,阿尔卑斯山脉的冰雪融化,北极圈梦幻的极光幻影,珠穆朗玛峰的风雪交加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一一尝试。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是,网上也流行一句话,没有读万卷书的知识储备,即使你行了万里路也不过是一个邮差。

  在出发之前做好攻略。这样,你站在历史的遗迹前,不会喟叹,一个小土堆有什么意思。浮现在你脑海中的会是“折戟沉沙铁未销”,会是“金戈铁马入梦来”的场景,岁月的痕迹让风云诡谲的历史重现,风流倜傥的才子、气吞山河的英雄、风姿绰约的美女如同夜空中闪亮的群星,在你眼前熠熠生辉。

  毕淑敏说她在旅行之后,还会去查一些资料,了解当地的文化知识。我觉得很是赞同,因为我也是经常这样做的。旅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到此一游,拍一张照而已。所以毕淑敏对日本游客费尽口舌要求导游增加旅游景点,到了目的地却不下车的做法百思不解,我也颇有同感。

  正是毕淑敏的这种探究精神,以及她渊博的知识储备,让她在这趟旅行中收获到了许多常人难以体会的乐趣。

  跟随着毕淑敏的脚步,我们也环游了一次世界。在西班牙我们欣赏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弗拉明戈舞,同时也了解了它与探戈的渊源,知道了这个舞原本是吉卜赛人从北印度出发,几经跋涉,融合了印度、阿拉伯、犹太及古拜占庭元素的复合乐舞。

  在前往佩特拉古城的西克峡谷中,我们看到了宏伟壮观的哈兹纳,同时,也仿佛看到了阿拉伯人的商队拉着印度的香料、埃及的黄金制品和中国的丝绸茶叶,在这里经过。罗马人为了占领这个交通要道,在这里的血腥厮杀。

  更令人悲愤的是,自大航海时代开始,欧洲资本主义对世界的侵略和殖民,对其它大陆造成的毁灭性破坏。但这一切都渐渐变成历史的砂砾,沉淀在岁月的长河中。

  岁月变迁,沧海桑田,曾经繁华的城市变成了荒芜的废墟,但是作者毕淑敏如同一个“巧舌如簧”的导游,在废墟上还原了一幕幕精彩的历史场景,让人身临其境,在阅读文字的同时,仿佛进行了一场时空交错的文化之旅,一场涤荡身心的环球之行。

  一场旅行,一本书,或许不足以改变一个人的本质,但它却能让读者的眼界比原来有了稍稍的开拓,让人们的心灵得到一丝丝的浸润。正是这微不足道的改变,让人类的文明在岁月长河中不断发展前进。

  《蓝色天堂》读后感(五):《蓝色天堂》:我们魂牵梦萦的旅行是生活必需品还是奢侈品?

  还记得“中国锦鲤”信小呆吗?

  这个1992年出生的天津妹子,成功击败其他300万人,在2018年的双十一获得“全球免单大礼包”。

  这个大礼包中有用不完的化妆品;数不清的大牌鞋服;还有各种旅行免单项目……

  “一夜暴富”“一夜成名”“人生赢家”这些标签从这一天起就伴随着这位“中国锦鲤”。

  经过一个月的思考,信小呆辞去了国企工作,想用一年的时间去旅行。

  当时,她的决定引起不少争议,有羡慕嫉妒恨的,也有觉得她欠考虑的。

  毕竟大礼包里面也没有包含她全部的旅行费用,还有很多项目需要她自掏腰包。中奖之后,放弃能捧一辈子的“饭碗”去旅行一年,过着入不敷出的日子实在是不值得。

  这些争论,究其根本,很多人把工作与旅游放在了对立面上。

  而大多数人现状的确如此。

  有稳定工作的人能利用工作日旅行的机会很少,就算有年假,旅行的时间也不可能太长。更别说那些“996”或者“全年无休”的人。

  每到小长假,各地的旅游景区就会爆满,本应该去看风景的旅游,却去看了“人从众”。本应该休闲娱乐放松的远足,最后却变成了排队赶景点。

  好好的旅行计划,变成了“花钱买罪受”。

  但是,即使大家知道出游会一地鸡毛,为什么还是要出去看看呢?难道仅仅只是因为世界这么大?

旅行的愿望,在人身上是与生俱来的。谁要是从未萌生过此念,那绝望非人之常情。——奥克塔维奥·帕斯

旅行,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梦。

  周边游和短途旅行的时间和金钱成本较低,所以达成的可能性较大,但总觉得不尽兴。

  让人觉得最酷最刺激的还是环球旅行。

  “环球旅行”这四个字有着非比寻常的魔力,所有人都会被它独特的魅力征服,无一例外。

  因为这四个字,激发了人性中本就存在的征服欲,仅仅想象着全世界尽在脚下的感觉就会心潮澎湃。

  但是真正能实现环球旅行这个梦想的又有几人?

  阅读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可能是很多人距离环球旅行最近的一次。

  小说中的英国绅士福格成功在80天内环游地球一周回到伦敦。很多人在被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时,又有些失落,小说终究是虚幻的,更别说,这还是本科幻小说。

  有很多人去过多个地方旅行,但是没有做到“环球”。

  也有很多人只能宅在家里,或者守在工作岗位上,想着如今的苟且都是为了以后的诗与远方。

  因为大家都知道,环球旅行的两个必要因素——有钱有闲。

  国家一级作家毕淑敏老师在2008年的时候终于等到了一个环球旅行机会。

  她自费买了一张船票,环绕地球一周。

  在这次的旅行中,她要坐着“和平号”途经几十个国家,在蔚蓝的大海上航行5万多公里,共计114天。

  当然,同样惊人的还有她几十万的花销。

  时间和金钱的确是能让很多人对环球旅行望而却步的根本原因。

  好在,毕老师写了《蓝色天堂》这本书,我们只要花几十块钱就能领略到一样的风景。

  毕老师在买票前就明白,影响这次旅行能否成行的三个因素是:时间,金钱,同伴。

  毕老师已经退休,时间上没有问题。

  旅行的花销虽然用了她半生积蓄,但是她认为值得。

  她没想到的是,最大的难题反而是寻找同伴。

  有几个答应要和她一起去的朋友最后都“放鸽子”了。她不得已只能拉上自己的儿子。

  旅行“放鸽子”现象早已司空见惯。

  其根本原因是对于旅行,很多人的态度和观念是不同的。

  这就是为什么在信小呆决定辞职旅行的时候会产生这么大的争议。

  在不少人的认知里,诗与远方,代表着美好的憧憬与梦想,同样也代表着那些我们仰望的奢侈品。相对于生活的苟且这个必需品,它可有可无。

  于他们而言,环球旅行就是个高端奢侈品,简单的旅行也是个非必需的存在。

  即便如此,为什么我们还是抵挡不住旅行的诱惑?

  我们需要在旅行中探寻什么?

  我们一直在寻找的旅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Need-hierarchy theory)或许能给我们一点启发。

他把人的需求比作五个层次的“金字塔”:

  第一层: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

  简单来说就是人类对衣食住行的需要,这是人类生存的根本。

  第二层:安全需要(Safety need)

  安全最首要的就是生命安全,其中还包含生活安定富足和世界和平的需要。

  第三层:归属和爱的需要(Belonging and love need)

  这一层也可以泛指社交和情感需要,亲情、友情、爱情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第四层:尊重需要(Esteem need)

  尊重包括自尊也包括来自于别人的敬重,这是对名誉声望的追求,对于很多人而言可以不可求。

  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

  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不受任何束缚,发挥自己所有潜能,这是很多人直到生命最后都难以突破的难题。

  这五层“金字塔”一层比一层更难达到,人类的需要也从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追求。

  如此一看,环球旅行这件事情似乎是存在在第五层的,而大多数人可能还在前面几层挣扎不休。而更不幸的是,想要满足前面的需求,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工作。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人认为旅行与工作是对立的。(导游及相关旅游工作者除外)

  在书中,毕老师认为旅行这件事情是在第三层需要就开始与我们的生活相关了,仔细想来确有道理。

  旅行无法满足我们的生理需求,相反还会消耗金钱。在旅途中会有未知的惊喜,也会有未知的危险。所以第一层和第二层需要显然与旅行无关。

  经济困难或者行动不便的人是不会把旅行看成生活的必需品的,就算是简单的短途旅行也是奢侈品。

旅行与归属和爱的需要

  前几年,各种驴友团成立,让不少喜欢旅行却难找到同伴的人们聚在一起,驴友团里的人有的可能是第一次见,也有的可能在之前的旅行中建立了友好关系,当然也有在驴友团中找到真爱的。

  在这些人的心中,旅行能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

  随着社会压力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人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他们平时的社交圈就是家人、同事和几个知心朋友,生活圈子太小,在社交和情感的需要上就会欠缺。

  圈子缩小,没有新认识的朋友,也很难有机会遇到合适的异性,慢慢地减少社交,有时候想要找个畅谈心事的人都很难。

  旅行却可以帮你缓解这一问题,当一个人身体和心灵都在路上的时候,心情会更愉悦。

  无论是组团旅游还是自驾游,在旅行中你都会遇到各种宅在家中遇不到的事,这些迫使你与周围的人交流,最常见的就是问路,这也是交流沟通的一种。

旅行与尊重的需要

  乍看之下很难把旅行与尊重放在一起思考,但其实,有很多旅游经验的人不难发现,旅游是一件没有阶层之分的行动。

  和你在一个旅游团的人可能有普通职员;可能有企业老板;也可以有科研人员……在旅行中你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一切都是未知数。

  毕老师就在”和平号“上遇到了一位底舱水手,如果不是因为那天水手的任务恰好是给甲板上油漆,这底舱水手是遇不到船上的任何一位客人的。

  旅行中的人都只有同一个身份——旅人。

  没有人愿意在旅行中还带着工作任务,所以旅途中的人身份标签会被撕去,这个时候,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关系建立,尊重便产生了。

旅行与自我实现的需要

  很多人心里一直有一个梦想,想要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不为别的,仅仅只是为了自由和梦想。

  这是自己内心的呼唤,环球旅行尤其如此,长途旅行是对自己一次极大的考验。而且一旦能完成,这将成为自己一生最值得骄傲的事情,因为完成一次坏球旅行的难度实在太高了,有钱有闲有伴儿。

  对于追求上述三种境界的人来说,旅行就成了必需品。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个需求“金字塔”理论本身具有局限性。

  不是在一层百分之百达到要求以后才能开启下一层的需要,很多时候,这些需要可能是同时存在的。可能有的人生理需要才达到百分之六十,却想要获得百分之八十的归属感和爱。

  这也就能理解,有的家庭生活不富裕,可每年依然会有一次全家出游计划;信小呆愿意辞职去旅行;有人工作赚钱就是为了能出去旅行;也有人宁愿排队看人头也要外出旅行……

  旅行的意义本身与金钱和阶层无关,只与个人认知有关。

  将旅行具体归于哪一层或者哪几层需要具体还是看个人理解。旅行到底是必需品还是奢侈品也要看每个人如何定义旅行的意义。

  这意义也只有在旅行中才能更好地寻找到答案,毕竟,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要有世界观,先要观世界。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