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一千年》的读后感大全

  《拜占庭一千年》是一本由[英] 狄奥尼修斯·史塔克普洛斯(Dionysios Stath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8,页数:2019-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拜占庭一千年》读后感(一):这个世界的历史,如果缺席了拜占庭,将会变得苍白乏味!

  记得很早就知道“拜占庭”这个词,那时感觉这个词汇太有感了,其实近现代国内的译者创建了很多类似的优美词汇,例如:美杜莎、雅典、美第奇、凯撒、耶路撒冷、普罗旺斯、哈布斯堡、维也纳、大溪地、君士坦丁堡等等,当然还有最富诗意的翡冷翠、最具玩笑联想的拿破仑,以及最具美食诱惑的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马卡龙、多乐之日、米其林(一提起吃,就没忍住印象深刻了几个)。

  少时在阅读枯燥历史时,这些惊艳词汇,无疑是一种有助于展开想象、飞身于遥远血火激荡时代的浪漫辅助。“拜占庭”自然属于这类辅助的极端。其实,很长一段时间都搞不清楚这个帝国到底是什么,只是知道它是伟大的罗马帝国的后续,因为它的左顾右盼的双头鹰旗一直飘扬到了15世纪,可能是罗马帝国在自己心目中过于壮美,所以便对这个疑似冒牌的帝国产生了一种故意的强迫症般的疏离,直到毕业工作。在那时,也只是对君士坦丁大帝感了兴趣,才重拾了对拜占庭的关注。也是那个时候,才真正了解了这个屹立于亚非欧之间的帝国的精彩千年,发现这段历史也着实对得住这个灿烂的名字……

  上周五偶然间发现了这本书,很是惊喜,当即下单,不料下班时即已安静躺在了丰巢待我来取。于是,这个夜晚就这样在一段壮阔帝国往事中度过了,竟然还不知不觉。

  针对这本书,精心的装帧设计更成为了一种阅读辅助,内容也够实在,罗马帝国分裂、君士坦丁堡建立、查士丁尼时代领土扩张、征战波斯、阿拉伯帝国崛起、帝国主权缩水、军事贵族走上统治舞台、“黄金时代”马其顿王朝、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帝国四分五裂、收复君士坦丁堡、巴列奥略王朝抗争、奥斯曼帝国强势入侵……作者引经据典将这些历史一一呈现。波斯人、匈奴人、斯拉夫人、伦巴第人、阿拉伯人、诺曼人、罗斯人、土耳其人……,联盟与战争在多个民族与拜占庭帝国之间不断上演。长达千年的斗争从未停歇,璀璨的艺术文明竞相斗艳,虔诚的信仰生生不息。战斗不休、文明不止,共同谱写了这段传奇。

  今天终于读完全书,感觉好久没有这样的想写点东西的冲动,这种感觉不仅仅是来自于那个有没得词汇,还来源于对封面上那句话的内心呼应:在中世纪,如果说谁能代表欧洲,答案无疑是拜占庭;如果说谁是最有魅力的地方,当然,那就是君士坦丁堡!——确实,这个世界的历史,如果缺席了拜占庭,将会变得苍白乏味!

  《拜占庭一千年》读后感(二):一言难尽的“千年拜占廷”

  如日中天的罗马帝国达到自己巅峰时刻之时,谁也没有想到,它也同时开启了自己的一路衰亡之旅。其后,西罗马帝国成为了历史名词;同期,在亚平宁半岛的东边,另一个自称为“罗马人国家”的帝国开始兴起。这个把首都定在了君士坦丁堡(如今被称为伊斯坦布尔)的大帝国,在历史学者狄奥尼修斯·史塔克普洛斯的笔下,又一次活在了《拜占庭一千年》这本书里。这个大帝国在其存在的一千余年时间里并非一直都处于强盛,但后世却不约而同地认为,正因为东罗马帝国,也就是后来被称为拜占庭帝国的存在,才较好地继承和保存了古希腊文明。从现代意义上来看,这正是拜占庭帝国留给后世最有价值的无价财富。

  罗马帝国在286年的时候,戴克里先把政权一分为二,罗马开始有东西两部分之别。395年最后一位统一罗马帝国的皇帝狄奥多西一世驾崩,将罗马帝国分给两个儿子分别继承,从此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476年,罗马雇佣兵领袖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末代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西罗马帝国覆灭。其后,继承了罗马人称号的,最正宗的应该就是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了。至于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按照伏尔泰的说法,它“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纯粹的几不像。在西罗马帝国覆亡之后很长时间里,如今的欧洲大陆似乎是重归蛮荒,只有拜占庭帝国显得欣欣向荣。

  不过,对于东罗马帝国来说,在从330年到1453年这11个世纪的时间里,“拜占廷帝国”从来没有成为过这个国家的正式或非正式名称,其臣民也从来不曾将自己称为“拜占廷人”,或将首都新罗马(也就是君士坦丁堡)称为“拜占廷”。这个名称的由来,是1557年德意志历史学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在其整理编纂的《历代拜占廷历史学家手稿》中,为了区分罗马时代以前的古典希腊文献与中世纪拜占廷帝国的希腊文献,才引入了“拜占廷帝国”这个叫法。17世纪之后,经过孟德斯鸠等人的使用,这个称呼逐渐被西欧历史学家广泛应用。

  而且,首先,事实上拜占庭帝国并非一直强大,而是经历了数次大起大落,不过幸运的是它却经常屡屡“起死回生”,直到1453年,前后持续了超过一千年时间。其次,如今说拜占庭帝国是千年帝国,这只是一种外部的称谓或者感觉。实际上,拜占庭帝国经历了君士坦丁、狄奥多西、查士丁尼、巴西尔二世、科穆宁等数个辉煌时代,也经历了数次非王朝以及外族入侵的黑暗时代。虽然一直冠之以拜占庭帝国的统一名称,统治者却没有一脉相承——很类似古代埃及或者古代中国对于外界的感受。这个位于欧、亚、非三大洲交叉路口的大帝国,经受了一次又一次东西方文明的大碰撞,先后见证了上帝之鞭阿提拉、阿拉伯帝国崛起、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十字军数次东征,蒙古骑兵横扫欧亚,土耳其帝国兴起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直至1453年才最终落下了沉重的帷幕!

  拜占庭帝国存在的一千多年时间里,疆域在最鼎盛时代覆盖了如今的土耳其、巴尔干半岛、乌克兰、俄罗斯西南部、南意大利和非洲地中海沿岸的广大范围;但它留给后世的“遗产”,却正是它启发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的珍贵典籍,还有被俄罗斯完整继承下来的东正教和西里尔字母系统,当然还应该算上历史名城伊斯坦布尔。无数人和和事情走马灯般在历史的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台,却都难称永恒——似乎,也就除了“拜占庭”这三个字……

  《拜占庭一千年》读后感(三):《拜占庭一千年》:千年王朝的崛起、兴盛与衰落

  前几天,有朋友问我:要怎么了解欧洲的历史?

  我想了很久,表示这个世界如果缺席拜占庭帝国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同样,人们如果不了解拜占庭的风云,就不能体味充实厚重的历史。如果要了解欧洲历史,很好的一个方法就是拜读《拜占庭一千年》。

  《拜占庭一千年》

01

  与大师相比,其他的历史写作者就像刚刚入门的新兵,总偏好于飞机、坦克和大炮,用无数花哨的手法来展现高难度的操作技术,用极其精美的语言的来诠释自己的能力,一招一式都是卖弄;大师呢,经历过这个阶段之后,返璞归真,往往喜欢摆弄经典手枪glock,但是就算是个小手枪都能给你不一样的体验,而且,你会觉得他做的技术,是如此娴熟,就像小时候去玩真人CS一样,普普通通,平平淡淡,却是你一生难忘的回忆。

  同样的道理,只有三流的历史文学家才喜欢用人生大起大落来吸引读者,因为平常人不可能了解帝国的那么多千奇百怪的经历,所以写的真实与否,就不在考虑之内,大家往往都被情节吸引了。真正的高手,总是在平淡的题材中见真章,因为一个帝国的崛起与衰落,并不是一日之间或者一夜之前就导致的,并不是那么好表达,如果不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就等同于失败。而狄奥尼修斯-斯塔克普洛斯,就是这么一个大师级的人物。

02

  作者在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从事教学以及研究,从收集资料到全书完结花了三年时间,如果将《拜占庭一千年》比喻作一个花篮,那么书里面一字一句就相当于早出晚归的小姑娘采摘回来的花朵,日积月累的摆在一起,成就这旷世美丽的花篮!

  狄奥尼修斯-斯塔克普洛斯将拜占庭帝国从330年知道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的整部历史,做了一次通俗易懂的讲解,并且重要的事件与主题都会细致入微的表达以及遭遇的历史问题,在介绍拜占庭帝国历史方面具有不容质疑的可靠性与权威性。拜占庭的前年历史,将坚定的信仰与帝国的文化变异和领土变迁相结合,内容丰富而且精彩纷呈。拜占庭帝国犹如一个变形几何,随着朝代变换而饱经沧桑,从古代一直延续到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其历史既充满波折变化又具有较强的持续性,无论对过去的时代还是21世纪的地缘政治都具有参考意义。

03 崛起

  拜占庭始于公元330年,首位基督教皇帝康士坦丁把罗马帝国的首都搬到新城市君士坦丁堡,该城市位于古希腊城邦拜占庭,在这里,历代帝皇统治接下来11个世纪的历史。拜占庭帝国的强大之处在于自始至终的坚韧,自其建立初期便四面为敌,伦巴底、波斯、乃至后期的阿拉伯人,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始终是在血与火之中度过的。相当于中国古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太安逸的环境,很多时候就如同一个地狱一样,它会渐渐磨灭掉我们的理想,腐蚀掉我们的心灵。

  有个人死后,在去阎罗殿的路上,遇见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里面有山珍海味,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还不用工作。

  这个人兴奋极了,便住了下来,除了吃就是睡,睡了吃,感到非常快乐。但时间长了,他却感到非常寂寞和空虚。

  又过了几个月,这个人实在受不了了,就去找宫殿主说:“这种日子我实在过不下去了,我宁愿下地狱,也不要住在这里。”

  宫殿主轻蔑地笑了:“你以为这里就是天堂吗?这里本来就是地狱!”

  很多时候,短暂的安逸会让我们得到休息和宁静。

  但若长期如此,那简直就是地狱,它会渐渐磨掉我们生活的理想和激情,甚至将我们变成一具具行尸走肉。

04 兴盛

  在1056年-1204年拜占庭帝国在军事贵族的统治下出现了短暂的兴盛,到12世纪,拜占庭帝国进入封建制。大贵族独立性增强,导致封建分裂倾向加剧。12世纪末,帝国日趋衰弱,外族不断入侵,危机四伏。拜占庭皇帝不得已向罗马教皇及欧洲各国求助,于是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十字军东征。

  公元1261年,拜占庭帝国虽然重新收回了包括君士坦丁堡在内的部分领土,但大势已去。随着工商业的衰落,封建剥削日益沉重,城市人民不断发动起义。进行反抗。在帝国岌岌可危时,奥斯曼土耳其人开始发动了对帝国的进攻。

05 衰落

  1071年在曼齐刻尔特会战中,皇帝罗曼努斯四世被塞尔柱突厥苏丹阿尔普·阿尔斯兰击败,拜占庭失去了亚美尼亚及安纳托利亚的部分地区,并在接下来的20年中,逐渐失去了整个小亚细亚半岛。

  公元1300年,奥斯曼宣布成立独立的回教国家爱米尔国。1326年,奥斯曼夺取拜占庭在小亚细亚的重镇布鲁萨,控制了马尔马拉海峡,开始称为奥斯曼帝国。1359年,奥斯曼帝国占领了整个色雷斯东部。随后又攻陷亚得里亚堡,切断了君士坦丁堡与巴尔干半岛其他地区的联系。公元1453年4月,土耳其人攻下君士坦丁堡,并在此建都,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伟大的拜占庭帝国和君士坦丁堡终于成为过去。到1461年,拜占庭帝国的全部领土沦丧,帝国彻底灭亡。

06 总结

  大师狄奥尼修斯-斯塔克普洛斯为我们展示了拜占庭帝国的辉煌以及落败,拜占庭的崛起与衰落为我们展示了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历史学人当矫正社会之病态,臻世界于郅治。读书人,为万世开太平,言犹在耳,莫敢忘怀。

结语:

  如果你想体味充实厚重的历史,如果你想了解神秘的古罗马,如果你想了解欧洲发展史,请翻开这本书。

  《拜占庭一千年》读后感(四):从古老的拜占庭金币,窥探拜占庭帝国不一样的传奇历史

  

01 中国境内多地出土拜占庭金币

1914年,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在吐鲁番考古时,首次发现了来自拜占庭帝国的金币。

  自那以后,中国境内多地相继发现拜占庭帝国的流通货币,至今已发现有200枚金币及其仿制品,其中大部分出土于墓葬,墓主包括粟特人、游牧民族中的贵族和皇族。

  邻国印度出土的拜占庭时期钱币更多,总数高达4000多枚,以铜币为主,其中金币及仿制品189枚,近1/3为仿制品。

  出土金币的主要地点都分布在丝绸之路的沿线上,说明当时东西方的贸易往来十分密切,才让这些流通货币不远千里,出现在了东方大地上。

  到底这些小小的金币背后,印刻了怎样的拜占庭帝国历史呢?

  有人说,不了解拜占庭历史,就无法全面知悉世界历史,英国历史学家狄奥尼修斯·史塔克普洛斯深以为然。

  狄奥尼修斯·史塔克普洛斯,任职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希腊史研究中心,专门从事拜占庭历史研究工作。著有《晚期罗马和拜占庭帝国的饥荒与瘟疫》《400~1453年拜占庭的物质文化与福祉》等多部作品。

  在狄奥尼修斯看来,拜占庭帝国的1100年统治时期,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一个很重要的记录节点:从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宣布迁都拜占庭,到公元1453年拜占庭被奥斯曼攻陷,这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有太多可以为后世总结和借鉴的故事。因此醉心研究拜占庭历史的狄奥尼修斯,多方收集史料,精心编纂,为我们带来了这本有温度和厚度的《拜占庭一千年:一部帝国兴衰史》。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究竟这个寿命长过中国古代历任王朝的帝国,有着怎样传奇的历程呢?

02 拜占庭千年发展史

  公元3世纪后期,为了更好地管理日益壮大的罗马帝国,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将帝国分为了两部分,在意大利和希腊各设一个皇帝(称奥古斯都)来统治,再分别设置一个辅佐奥古斯都的副皇帝(称凯撒)。

  这个“四帝共治制”的初衷是想让四个人共同保卫帝国,好分担压力。但随着时间流逝,不同心的四人逐渐开始打起各自的小算盘,加上最初设立职务时,四位皇帝之间地位本就不平等,帝国内部的权力争夺日益加剧,硝烟四起。

  公元324年,经过四处征伐,君士坦丁成为了罗马帝国境内唯一的皇帝。

  为了挽救因为多年战乱而脆弱的帝国政治和经济,君士坦丁颁布了两项措施:第一是为了加强君权,他决定将基督教设为帝国国教,重振宗教信仰;第二是考虑到连年征战,百废待兴,他准备在帝国的东部建造一座新都城,预示开启帝国的新纪元。

  这个进入君士坦丁视野的选址位于古希腊,它原本是一座靠海的移民城市,叫做“拜占庭”(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这座城市位于连接黑海到爱琴海之间的战略水道——博斯普鲁斯海峡,是承载海陆商业的要道,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理优势。

  公元330年,经过长期准备,君士坦丁正式迁都拜占庭,并称之为“新罗马”,由名字可以看出,帝国统治者对它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更多人叫它君士坦丁堡,意思是“君士坦丁之城”。

  在发展了60多年后,公元395年,拜占庭送走了最后一位统治统一罗马帝国的皇帝——狄奥多西一世。临终前,狄奥多西一世将罗马帝国分给了两个儿子,封长子阿卡迪乌斯为东罗马帝国皇帝,次子霍诺里乌斯为西罗马帝国皇帝。

  从此,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继续定都君士坦丁堡,史称“拜占庭帝国”。

  在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经历多次外族侵袭之后最终灭亡,此时的拜占庭帝国成为了唯一的罗马人帝国。

  依靠着有利的地势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制度积累,拜占庭在一千多年间不断外扩内治,其版图一度包括巴尔干半岛、叙利亚、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北非以及意大利半岛和地中海的岛屿,横跨了欧亚非三大洲。

  领土壮大带来的问题也不断增多,帝国内部,各教派的信仰冲突愈发激烈;城墙之外,侵略势力虎视眈眈,军队忙于抵抗防守,疲累连连。

  1204年,君士坦丁堡被第四次东征的十字军攻克并洗劫,这片土地上短暂建起了一个封建王国(拉丁帝国),在1261年君士坦丁堡又被收复,很快恢复了拜占庭的统治。

  但此时的拜占庭,已经开始露出疲态,它经受过太多次炮火,注定无法永远扛起保卫帝国的重任。

  1453年5月29日,经过两年的围追堵截,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带着火炮轰开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墙,拜占廷最后一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壮烈殉国,拜占廷帝国正式灭亡。

03 独属于拜占庭帝国的金色辉煌与传承

  拜占庭帝国存在的一千多年间,先后历经了12个朝代,93位皇帝。多位皇帝在位时,都曾发行当朝金币,以彰显帝国实力和统治荣耀。

  拜占庭货币的制造和发行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优良传统,出品的金币更是质地精良,含金量实足。

  随着拜占庭帝国与外界的贸易交流逐年增多,在古代晚期和早期中世纪的地中海地区,拜占庭金币开始成为商业贸易及外交往来的重要流通工具,被誉为“中世纪的美元”。

  在东西方关卡打通后,拜占庭依靠自身的地理优势,成为了古丝绸之路的入口。

  沿着古丝绸之路,拜占庭金币经由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使者、士兵、僧侣易手,最终到达了各国贵族王侯手中,变身为可以护身辟邪的宝物和珍贵饰物,部分货币甚至随葬埋入地下,为后世留下了难得的史料文物。

  使用金币当货币,有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就是它容易磨损而贬值。

  拜占庭皇帝一定也知道这个缺点,却依然热衷发行金币,除了财力雄厚,要加强对外经济交流,其实还有一个深层原因:这个帝国的统治者们对金色有着与众不同的青睐。

  在拜占庭人的眼中,金色是最耀眼的太阳光色,作为金属,金这类物质也足够稳定,不容易氧化变质。

  为了彰显荣耀,金色就这么摇身一变,从平常色升级成了拜占庭皇家的代表色,帝王对金色的青睐甚至影响了当朝货币的选择。为了展示这份神圣和尊贵,他们还孜孜不倦将金色广泛运用在了宫廷和市政建设的装饰中。

  公元532年,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投入一万名工人、32万黄金,聘用物理学家伊西多尔和数学家安提莫斯为建筑师,耗时六年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

  这是一座以穹隆覆盖的巴西利卡式建筑,中央主隆顶突出,四面围绕大小一致的的尖塔。大教堂主体呈长方形,占地面积近8000平方米,巨大的圆顶直径达33米,高度55米。为了突出索菲亚教堂的尊贵性,在附近没有建造超越它高度的建筑物。

  高大的穹顶,巨型的大殿,低垂的环形灯和金色镶嵌画面,构成了教堂内部最宏伟的空间;当时罕见的拱形圆顶,高耸的柱子,也让它从外部看起来尤显遗世独立。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这个象征着拜占庭宗教生活中心的教堂顶部,使用了非常多的马赛克装饰,其中更是镶嵌了无数金箔,金色的光芒让圣母玛利亚怀抱耶稣的壁画看起来尤为发亮,在阳光下,它和其他附着在教堂主题的圣经故事壁画一起,反射出一道道美丽的金光,让在底部站立的人周身也仿佛沐浴了圣光。

  拜占庭风格也经由这座标志性建筑物而闻名世界:用有色石子、陶片、珐琅和有色玻璃小方块,在灿烂的金色背景下,装饰出各类图案,色彩夺目,造型独特。

  千百年后,这份独属于拜占庭的金色荣耀,被载入了多位艺术大师的调色盘,很多奢侈品牌更是推出拜占庭主题来复刻这份经典。

  2011年,香奈儿曾推出“Paris-Byzance”高级定制主题系列。在一组古堡系列的服饰发布会上,品牌以耀眼的金色做底,衬以香奈儿女士挚爱的流苏和宝石,华丽闪亮的设计让全场熠熠生辉,试穿高定服装的人看起来显赫而风华绝代,高贵却绝不刻意扭捏。

  事实上,香奈儿品牌创始人可可·香奈儿本人就是一位资深艺术收藏家。在她的巴黎公寓里,有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佳品,其中保留的多种精妙的拜占庭风格装饰,更是贯穿了香奈儿品牌历史的始终。

  就这样,拜占庭金色风格在香奈儿品牌的演绎下,完成了一次完美复刻和传承。自那以后,多家时尚和奢侈品牌都开始引入拜占庭风格,以马塞克为主的考究图案,配以繁复而令人炫目的金色配饰,就这样在无数人的惊叹中,将古老的文化和现代的工艺交织在一起,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时尚潮流。

  然而谁又能料到,让大众趋之若鹜的拜占庭金色风格,最初只是因为帝国统治者出于对政权的需要,而决定的对金色的推崇呢?

04 比拜占庭帝国更为持久流传的金色,是夕阳的迟暮,也预示着另一道曙光的升起

  所谓“神龟虽寿,终有竟时”。拜占庭帝国虽然顽强存在了千余年,但终究不敌时间的风化和侵蚀,随着古老城墙渐渐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随着帝国的日渐式微,后期发行的拜占庭金币,也开始变得质地粗糙而含金量减少。

  在中国,从古至今都没有发行过可以流通的金币,黄金储量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它的易磨损,不利保存。

  拜占庭帝国对于金色的狂热,从深层次来看,或许也是统治者对于时间的不屑一顾,潜意识里觉得帝国是能够和时间抗衡一般,永恒的存在。

  拜占庭金币的最终黯淡和贬值,既像是夕阳光在自然界中的迟暮,也是拜占庭帝国最终归宿的暗示。

  流传下来的古物都曾历经旧时洗礼,它们看遍沧桑,却不发一言,任由历史的车轮碾压后,留下一地狼藉,让人们只能从残垣断壁里,依稀辨认出拜占庭帝国当年的辉煌。

  金币作为信使,曾经向世人彰显过拜占庭帝国的强盛,那些磨损的印记也诚实铭刻了它自有的信仰和背后的人类活动。

  动荡帝国路,浩瀚变迁史。一段由金色串起来的故事,承载了一片土地上的事物变换,也见证了拜占庭帝国的兴衰起落。

  有意思的是,历史学家狄奥尼修斯·史塔克普洛斯的这本《拜占庭一千年》,内里为我们讲述了拜占庭帝国的全面史实,外封恰巧使用了庄严的黑色和神圣的金色交叉做成了信仰的十字图案。

  许是有心,许是无意,但对于拜占庭帝国来说,金色的代表意义和对应的传承,始终是这段历史中绕不过去的研究对象。

  千百年过去,在人们不断翻新对拜占庭金色记忆的同时,或许也预示着另一道金色曙光的升起。那些历久弥新的金色建筑,和曾经为交流做出贡献的金色记录,拼凑出了拜占庭帝国的传奇历史,也为我们传承这份金色文化提供了可能。

  如今的索菲亚大教堂,依然金碧辉煌地伫立在伊斯坦布尔,笼罩着拜占庭延续而来的圣光,继续守护着它的城民,顺便告知后人,这座城市曾拥有过的荣耀与辉煌。

  金色故事将一直延续,变换的不过是一批批来见证它历史的过客。当繁华落尽、万物更迭后,你我又将归于何处呢?

  《拜占庭一千年》读后感(五):我的名字不叫红:欧洲弃儿何以成为“新欧洲”的守护天使?

  文/宝木笑

  自从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风靡整个世界,伊斯坦布尔加速走入人们的视野。帕慕克笔下的奥斯曼帝国散发着东西方交汇的别样风韵,让今天的土耳其成为旅行者新的网红打卡地。然而,在帕慕克百转千回怀恋的旧日时光之外,在奥斯曼帝国还未在世界历史舞台叱咤风云之时,它的名字叫拜占庭,那时的伊斯坦布尔有着另外的名字——君士坦丁堡。那是更遥远的时代,那是足以让任何触摸到那段历史的人动容的传奇。

  有意思的是,提起君士坦丁堡很多人并不陌生,提起拜占庭帝国大多人却不太熟悉。在人们的印象里,奥斯曼帝国已经是那片土地的全部,伊斯坦布尔很近,拜占庭却过于遥远。这个历经12个朝代,93位皇帝,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一直处于强敌环伺、战乱纷争、文化激荡、宗教角逐的环境中,它的故事实在异常曲折复杂,这给普通人了解它的历史带来了极大不便。但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拜占庭,也许能更迅速了解和深入思索这个千年帝国。这个视角就是拜占庭这个千年帝国实质上一直充当着欧洲牢不可破的屏障角色,先是强大的波斯,然后是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奥斯曼土耳其人……若非拜占庭帝国和它的君士坦丁堡,欧洲恐怕根本等不到中世纪的结束和新大陆的发现。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英国拜占庭历史研究专家狄奥尼修斯•史塔克普洛斯的《拜占庭一千年:一部帝国的兴衰史》才让人觉得更加可贵。研究了一辈子拜占庭史的狄奥尼修斯显然明白其中症结所在,所以这本书并没有走常规的学术路径,而是打破传统研究模式,将拜占庭帝国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显著特征进行通俗解读,介绍政治更迭与领土变迁,探讨经济基础及文化创造。狄奥尼修斯其实已经在悄悄论证着我们提出的那个视角,所以他对拜占庭历史的解读更偏重历史冲突的激荡感,甚至还在全书最后用整整一章来讲述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沦陷之后的种种影响——这其实已经为我们的新视角提供了最为丰富和坚实的史料支撑。

拜占庭是谁?明明是罗马遗孤,却成为欧洲弃儿

  狄奥尼修斯在《拜占庭一千年:一部帝国的兴衰史》中首先要说明的是拜占庭帝国千年以来的身份尴尬,而这也是我们如今必须首先弄清楚的问题。对大多数人来说,“拜占庭”这个词很陌生。“拜占庭”这个词原本是一座古老城市的名称,那是位于雅典附近的古希腊城邦迈加拉的一个移民城市。“拜占庭”作为城镇名称的用法一直延续,后来“拜占庭”城于公元前7世纪在今天伊斯坦布尔的位置建立起来。一直到公元16世纪,“拜占庭”作为一个专业名词指代那个千年帝国的情况才正式出现。

  于是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如今我们称之为拜占庭帝国的民众,在当年其实并不知道自己被叫做“拜占庭人”。所以,如果你走在路上对一个拜占庭帝国的吃瓜群众说他是一个“拜占庭人”,很可能会引起对方极度的不悦,因为他们不知道你为什么要用一个如此陌生且听起来逼格极低的名字称呼他们。拜占庭帝国的子民在当时称自己为“罗马人”,他们坚信自己是罗马帝国的嫡传后裔,自己的帝国与罗马帝国一脉相承。因为在公元395年罗马帝国被分为东西两个行政区,而东部那约14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确实就是拜占庭帝国最早的疆土。更不用说6世纪的时候查士丁尼一世发动的征服战争,让地中海成为了拜占庭帝国的内湖。

  西罗马帝国后来早早灭亡,但东罗马一直延续,拜占庭帝国和帝国子民一直按照罗马遗孤的身份自我认知和自我砥砺。这个国家的首都、纪念碑、城市规划、官职设置、机构设置和各种仪式都在延用罗马的形式,特别是它的法律体系是完全的罗马体系。可以这么说,拜占庭人是真心爱罗马、真心崇拜罗马、真心有着强烈的罗马民族意识的。然而,这只是拜占庭人耗时千年的一场单恋。不管是当时的欧洲还是巴尔干地区,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不会称呼拜占庭人为“罗马人”,他们偏偏要叫拜占庭人为“希腊人”,把拜占庭帝国称为“君士坦丁堡政权”。

马其顿王朝时期的拜占庭帝国

  在某种意义上,特别是心理层面上,拜占庭帝国和它的子民一直处于欧洲弃儿的尴尬位置。即使这个帝国在千年的时间里抵抗着一波波来自东方的攻势,坚守着罗马帝国的尊严和荣誉。甚至这个帝国的邻国和东方虎视眈眈的敌国,比如强大的塞尔柱人和奥斯曼土耳其人都称呼它为“罗姆”(罗马音译),但他们的家乡欧洲并不认为他们是罗马帝国荣耀的传承。家乡的父老乡亲简单粗暴地侵犯拜占庭帝国的尊严,特别是“希腊人”在当时是带有明显贬低意味的,因为这个称呼一直暗指异教徒。

军区制 + 黑科技 + 君士坦丁堡 = 史上最强守护天使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欧洲的弃儿,对于整个欧洲的近代化进程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诚如狄奥尼修斯在《拜占庭一千年:一部帝国的兴衰史》中所说,单从军事角度来说,拜占庭帝国绝对是历史上经历战争最频繁的国家之一。先是波斯人,然后是阿拉伯人,接着就是突厥人、蒙古人、诺曼人、塞尔柱人、奥斯曼土耳其人……一波波的敌人,一个个的强敌,千年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东正教的发源地、中世纪四大名都之一、千年未破之城一直屹立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保护着仍在襁褓之中的西欧。

  在这样强敌环伺的境况下,在延续千年的征战中,是什么让拜占庭帝国一步步成长为“史上最强守护天使”的呢?单从军事角度说,拜占庭帝国的军事制度、军事科技和城防体系是其最重要的三方面因素。“军区制”这个词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现代军事名词,然而早在610年,拜占庭帝国皇帝赫勒克留就已经建立了军区制。赫勒克留取消了沿袭了多年的行省制,把帝国分为若干的军区,按照军区、军分区、师、团等军队编制重新划分了原有的行政区。由皇帝直接派遣军政长官,既统帅军队又管理民政。而军区的军队采取授田制,凡是接受了田地的军官士兵只需接受一个条件,那就是确保世袭的继承者继续服兵役。

  通俗地说,拜占庭帝国就是在搞军政合一。皇帝实质上是在派节度使,同时在培养军人世家,传承罗马优良的军人传统。当然,成也萧何败萧何,军区制在拜占庭帝国后期让帝国面临分崩离析。但从主流上看,军区制依然为帝国凶悍的千年抵抗战输送了大批一流的军人,养成了一流的军事传统和战争体系。当然,单凭制度依然不能塑造一支强大的军队,拜占庭帝国是标准的“科技强军”的代表。除了铁甲圣骑兵这样当时世界级水平的重装部队之外,拜占庭最闻名世界的黑科技也许就是“希腊火”了。

  “希腊火”是拜占庭帝国军事黑科技的代表,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大杀器,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公元668年,一个叫加利尼科斯的叙利亚工匠走入君士坦丁堡,从此世界军事史被改变。希腊火的配方现在已经失传,我们只知道它的原料是石油,然后经过秘密程序的加持,最终成为噩梦般的武器。有人说希腊火和现代的火焰喷射器一样,但这只是揭示了希腊火的外部特征。有军事史研究专家考据说,其实希腊火更类似美军使用的凝固汽油弹。希腊火在海面依然可以持续燃烧,一旦沾染不死不休。希腊火让一切试图攻占君士坦丁堡的敌人闻风丧胆,甚至有学者称希腊火决定了拜占庭的千年不倒。

  当然,世人都知道,如果没有那座千年不破的传奇——君士坦丁堡,不管是军区制还是希腊火都将没有用武之地。君士坦丁堡地处欧亚大陆交汇处,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位置。城市地形为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半岛,地势高高矗立,狭长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在其间穿过,三面环水坐拥天然屏障,易守难攻。更重要的是,君士坦丁堡拥有冷兵器时代近乎坚不可摧的城防体系,其城墙周长约20公里,由陆地城墙和沿海城墙组成,将整个城市包围得固若金汤。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并非一圈比较高比较厚的城墙而已,而是被设计得复杂无比。个别重点防御城墙,比如狄奥多西城墙,从外向内还分为外护墙、护城河、护城河内墙、陡坡护壁、外城墙、外城台、内城台、内城墙等等。

从圣像破坏到教俗共存:横亘亚欧的文化强国

  如果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那么政治在拜占庭帝国的千年史上则掺杂着更多宗教和文化的因素。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拜占庭帝国不仅仅为欧洲扛住了当时世界最凶悍军队的进攻,更为欧洲抗住了宗教和文化的入侵。狄奥尼修斯的《拜占庭一千年:一部帝国的兴衰史》虽然讲述了很多帝国政治和军事史,但都一直掺杂着浓厚的宗教和文化历史,毕竟拜占庭是一个与宗教和文化联系极为紧密的帝国。拜占庭帝国在抵御阿拉伯人、奥斯曼人的进攻,但更是基督教在东方最后的堡垒。值得注意的是,拜占庭帝国一直反对宗教的一家独大,坚守的是文化的多元自由。

  基督教确实是拜占庭帝国最主要的宗教之一。基督教从君士坦丁大帝推行“基督教化”政策以后迅速发展起来,基督教早期的“五大教区”中心即亚历山大、安条克、罗马、耶路撒冷、君士坦丁堡中有四个都在拜占庭境内。而拜占庭人一直自称为“罗马人”,他们以正宗继承人的身份继承古罗马文化,而基督教是古罗马帝国的重要文化遗产,拜占庭人自然要坚守它。但是,拜占庭帝国之所以能成为屹立于东西方要冲不倒的文化强国,就在于它敢于对继承的宗教加以改造,使拜占庭风格的基督教在神学上摆脱了古代哲学和犹太宗教的双重影响。

  于是,拜占庭帝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毁坏圣像运动”爆发了。拜占庭人确实生猛,在欧洲还处于对基督教完全崇拜的蒙昧时代,他们的民众就开始用暴力斗争的方式向基督教会发起了猛攻。拜占庭的民众不仅在千年以来的战争中表现英勇,而且在这场心灵之战中充满无畏,他们捣毁圣像,游斗教士,没收教产,焚烧宗教书籍和艺术品。从此,基督教文化在拜占庭帝国遭到了巨大破坏和沉重打击,教会庞大的经济基础从此瓦解,教会文化也因此陷入相当长时间的消沉。狄奥尼修斯在《拜占庭一千年:一部帝国的兴衰史》中指出,这场运动的背后其实是拜占庭帝国世俗统治集团打击教会势力的斗争,这场运动的目标直指教会。拜占庭帝国一直没有让自己完全受制于教会势力,否则它也不可能在屡次的战争中幸存。

  阿拉伯人、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军事进攻固然犀利异常,但文化上的碰撞更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惨烈战争,这场战争没有停战休息,一直延续千年。要想保卫襁褓中的欧洲,单凭外界的抗衡远远不够,拜占庭帝国必须在文化上立稳脚跟,在心灵上屹立不倒。如何才能做到这些?拜占庭帝国给出的答案是兼收并蓄,教俗共存。“毁坏圣像运动”其实就是拜占庭帝国的一次激烈的表态:任何试图一统帝国思想界的宗教和文化都绝不允许在帝国的土地上妄行。拜占庭文化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开放性,除了对基督教教会进行扼制,奠定了保持至今的东正教世界的基础,拜占庭帝国还大量吸收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同时兼收并蓄古代西亚和远东民族文化的营养,以及斯拉夫各族群保持的生存智慧。可以这么说,拜占庭帝国虽然成为欧洲弃儿,但对欧洲和西亚、北非等地区而言,拜占庭文化发展的历史最为悠久,一直是该地区发展水平最高的文明,是当之无愧的文化强国。

博斯普鲁斯的纽约和中世纪的消费天堂

  有了军事的硬骨,有了文化的根基,就一定能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抗衡虎视眈眈的强敌的不断冲击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众所周知,战争其实就是一台烧钱机器,而文化则是出了名的上层建筑。不管是军事还是文化,不管你多牛,也得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来。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洋务派运动的代表人物郑观应曾说:“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我想拜占庭帝国确实做到了这些,它并不是一个我们想象中的那种苦大仇深的守护天使,它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源自罗马的贵族气息,流露着东西方贸易交流的奢靡味道。这个查士丁尼一世时期最大领土面积达到过270万平方公里,人口颠峰时达到过3400万的帝国,在中世纪早期的几百年中一直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扼住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君士坦丁堡连接着亚欧大陆,是那个时代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更是那个时代最著名的贸易中心,用现在的眼光看是名副其实的纽约级城市。拜占庭帝国从事的是标准的“国际贸易”,君士坦丁堡自古以来就是世界各地商船汇集的地方,整个帝国不但拥有着波斯湾和叙利亚的商路,还拥有通过红海进入古印度洋的海路贸易和通过黑海、里海、咸海的陆路贸易路线。丝绸、毛皮、染料、象牙、宝石、奴隶、粮食、贵重木材、香薰料、珍禽异兽和其他奢侈品源源不断地运入君士坦丁堡,同时玻璃、武器、葡萄酒、金银货币、马赛克镶嵌画、高级丝织品和锦缎、珠宝首饰和工艺品则从帝国运向世界各地。

  用今天的话说,拜占庭帝国已经在运营非常发达的国际转口贸易了,而这也给帝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君士坦丁堡成为当时世界的消费天堂,中世纪时期城市人口达到了八十万,是欧洲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大都会。东西方的商人汇集于此,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同时也促进了各种消费的升级,当时世界上最奢侈、最紧缺、最奇妙的商品都能在这里被找到,那里就是中世纪的消费天堂。更为凶悍的是,拜占庭帝国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它的货币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为数不多的国际通用货币之一。更有甚者,拜占庭帝国的货币汇率长期保持稳定,帝国的金币叫做“诺米斯玛塔”,帝国法定1磅黄金铸造72个“诺米斯玛塔”,1个“诺米斯玛塔”等于12个银币,1个银币等于12个铜币。这让整个帝国逐渐成为世界性的经济、贸易、金融和消费中心,在军事、政治、宗教、文化之外,给帝国千年防御战再增一条看不见的坚固防线。

  公元1453年5月29日清晨,穆罕默德二世缓缓举起弯刀指向前方,潮水般的奥斯曼军队踏着堆到城墙缺口高度的同伴尸体发动了总攻,这一次,他们成功了……拜占庭帝国最后一任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放弃乘船逃脱的机会,和所剩无几的拜占庭骑士毅然冲向黑压压的奥斯曼大军,最终尸骨无存。直到战死,拜占庭帝国的皇帝和子民都没有等到任何一支像样的欧洲援军……

  然而,拜占庭帝国和君士坦丁堡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千年使命。1492年,帝国灭亡后的第39个年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1497年,帝国灭亡后的第44个年头,达伽马到达好望角……欧洲进入大航海时代,黑暗的中世纪结束,“新欧洲”从此开启了全球扩张的征程,殖民主义和贸易主义兴盛,欧洲从此奠定引领世界的基础。而那个一直以来以罗马遗孤身份自居的倔强帝国,却最终在乌尔班大炮下灰飞烟灭。也许,一直以来它愤恨着自己身后的欧罗巴,内心满是不平和委屈,但它依然默默坚守着自己的每一分疆土、每一寸城墙,因为在他内心最深处,欧洲依然是自己的家乡。

  天子守君堡,文明传千年。这,就是拜占庭。

  —END—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