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护理师的读后感大全

  《死亡护理师》是一本由[日]叶真中显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亡护理师》读后感(一):谁也不会年轻很久,总有老的那一天

  这是我本年度看得最为压抑和沉重的一本书。在看完书的那一刻,我对父母甚至自己将来的老年生活充满了无尽的担忧。

  中国的发展跟日本亦步亦趋,他们现在的社会状况无疑就是我们将来面临的现实:老龄化、少子化同时加剧,无数需要护理的长寿的老年人将逐渐成为每个家庭的负担。

  贫富差距也为老年人的护理划出了泾渭分明的鸿沟:

  不差钱的老年人可以去住昂贵或者不昂贵的养老公寓,但得保证能有名额住进去,还得保证家中资金雄厚,能够维持到老年人生命的最后一刻。

  钱不够的老年人靠儿女在家护理,因为失智、痴呆、抑郁等病症,他们日复一日把护理自己的儿女拖入了绝望的黑洞,尤其是那种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

  无钱无子的老年人最可怜,他们很可能就像书中描写的那样,通过屡次犯罪进监狱去养老。这不正是欧亨利小说《警察与赞美诗》里那个想通过犯罪进监狱过冬的苏比吗?

  不用急,谁也不会年轻很久,总有老的那一天。各自对号入座吧,未来总有一款属于你。

  而更严重的是,当一个社会的养老护理成为遏制年轻人发展的阻力时,必然要连锁性地引发针对老年人的犯罪:金融诈骗、抢劫、谋杀……

  该如何应对和防范这些问题?即使读完这本书,我也找不到答案,书中的谋杀者之所以制造连环谋杀案,原本就是为了引起整个社会的警醒,希望未来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回到当下,我只能未雨绸缪,及早为将来做好财务规划;同时,还得阿Q式地暗暗劝慰自己:我们是有着千百年良好传统的人情社会,我们跟骨子里冷漠的小日本不一样,我们的未来还是有希望的。

  《死亡护理师》读后感(二):带着爱的诅咒,一起活下去

  从书的开始就已经奠定了整本书令人压抑甚至窒息的基调,或许是因为所讲述的问题会横亘于我们每个人的面前,而这种残酷甚至血淋淋的现实带来的焦虑与恐惧,结合着带有宗教寓意的《圣经》内容,让读罢此书的读者们都久久不能平息内心的波澜。

  《死亡护理师》中的案件真相并没有欺瞒读者过久,除了凶手的真正身份一直存疑之外,其实案件的真相以及手法在开篇不久已经完全展示在读者面前。随着老龄化、少子化问题的严重,老年人临终护理的难题如期而至,并且带来的社会问题与负担也如同滚雪球般越来越大。在故事叙述过程中,追求私利的“森林公司”一度成为这个问题无法妥善解决的替罪羊,社会舆论似乎也找到了合适的谴责的对象,而无所作为的日本政府也成了背后推手,给了这个处于风口浪尖的公司致命一击。但可笑的是,当“森林公司”被勒令停业之后,地方政府却在私下拜托那些公司旗下的小经营机构继续维持着对于老年人的护理服务,因为一旦他们真的停止服务,就真的没有人再去照料这些可怜的老年人了。尽管,凶手用自己的“护理方式”帮这些家庭解决了问题,也以自己如殉道者的“事迹”震撼着社会,可是老年人临终护理问题到底该如何解决?问题的答案越没能随着故事结束而呈现。

  本书指出的社会问题尖锐而又让人困惑,但顺着这个问题深究下去,让人直面的则应该是人的生存状态以及生存意志的困境。就如同“安乐死”问题带给人的困惑一般,人类来到世上并没有经过自己的选择,而想要离开是否应该拥有相应的权利?当一个人的生存只能是维系呼吸与吸收营养的状态,或者清醒地抗争病魔只为了延续困在病床上的痛苦,希望能摆脱这样的苦难是否合理且能够得到支持?为了能够更加高效简单地认识这个世界,或者学着解决问题,我们习惯于简化自己的思维,如孩童般将世上的一切划为“对”与“错”,将人们分为“好”与“坏”。遗憾的是,世界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能够高效解决的也都不是真正的问题。如同书中始终掌握“正义”的检察官,用维护社会利益的理由去剥夺罪犯们的生命,却也是犯下了“杀人”的罪行,如同凶手狡辩的那样,同样是为了社会的利益去杀人,是否“杀人”本身就不是罪行了呢?

  所幸,作者在残忍与痛苦的全书结尾留下了温情的解释,让我们每个人终将面对的命运显得不那么绝望。与所爱之人面对的诅咒也正是因为在一起的爱与牵绊形成的,正是因为经历过的爱,才让我们选择去承担相应的责任与命运,这才是人生本来的样子。

  “可是,人需要与人的维系。

  哪怕知道前方是地狱,人也无法摆脱这些维系。

  那么就在一起吧,至少和自己爱的人。

  哪怕牵挂将成为羁绊,成为诅咒。

  也要在一起,活下去。”

  《死亡护理师》读后感(三):【推迷会荐书团】老龄化该当如何?

  读完日本作家叶真中显创作的《死亡护理师》,心情沉重到了极点。虽然是以推理小说构成的故事,但实际上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观点非常明确:老龄化社会该当如何?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社会问题,当下,已经到了不得不引起重视的地步。

  记得去年初看过的另外一本关于老龄化纪实文学,是由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编著的《老后破产》,从书名上即可看出书中主题,主要描述了日本老人在居住、生活、医疗、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种种境况,但显然,编著者的目的是想因为此书,引起社会重视,进而完善养老机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脱节严重,苍白无力。

  小说通过两条线分别讲述了老人护理行业和老人电信诈骗,相互交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老人,年龄大了,生活无法自理,需要护理生存,但是子女有工作要做,有孙辈要养,辞职护理就没收入,不辞职就没人护理,这是两难的境地,再加上现在日本的结婚率低,生育率更低,很多老人都是孤独的生活着,但凡可以活动倒还可以勉强维持生存下去,但随着年龄增长,瘫痪在床的话,这种情况就非常艰难了,如何处理?再就是老人奋斗了一辈子,积蓄是一定会有的,存钱养老是社会的共识,也是人们生存的根本,很多钱如此就沉淀在了银行储蓄上,花费极少,无法到社会上流通,因此就衍生了专门为此而犯罪的诈骗团伙,可恶至极。

  老龄化问题在日本已经是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了,据日本官方统计,2018年日本结婚率仅为4.7‰,这数据创了十年新低,而生育率更是低的惨不忍睹,日本现有人口1.27亿,2018年出生人口仅为92万,2019年更少,只有86人万,而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已经达到了30%左右,这样的数据对比下来,很容易的就会明白,老年人多,少年人少,也就是说,现在乃至未来10年,承担社会中坚力量的劳动力的人数在减少,而没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在逐渐增加,这会造成严重的社会负担。一个国家,没有年轻人就没有活力,这是非常可怕的。

  在我国,目前已经显现出老龄化的端倪,不可忽视。虽然在社会形态上,中国社会状态要晚于日本,但社会发展和人类繁衍的规律是随着自然进化的。看看我们现在的结婚率和离婚率,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的数据,从2013年开始,中国的结婚率逐年下降。2013年全国结婚率为9.9%,2014年降低为9.6%,2015年为9%,2016年降到8.3%,2017年再降到7.7%,2018年中国结婚率只有7.2%,创下2013年以来的新低。与之相对应的是2018年中国离婚率达到38%。开个玩笑,因为结婚率低,客厅必备的彩电销售规模正在逐渐减少,均价也降至新低。再来看看出生率,据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2017年出生人口1720万,2018年出生人口近1500万,而2019年出生人口最多1100万,人口出生率雪崩式下降,等这波二胎热潮过去以后,还有多少人会生孩子?中国如今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生育、医疗、社会保险、制度、福利等方面已经开始了各种变革,但整个社会都需要为此付出努力,人们的思想应该清晰的感受到危机并自律其身,积极努力的解决各类社会矛盾,虽然很多事情无法避免,但一个正面、良性的态度至关重要。

  在日本,一家三代同堂的场景几乎已经看不到,在中国,三代同堂目前来说还是非常普遍的,但是10年后、20年后呢?目前,最稳妥的80后已经成为社会中坚力量,90后也已步入30而立,00后开始进入社会,尤其是90后和00后对待生活的态度,这将会影响中国的社会发展进程和形态,非常严峻。

  日本和韩国都有所谓的“白发招聘会”,60岁或65岁的老人在从原工作单位退休的即刻起,会马上去寻找第二份工作,因为他们的退休金根本无法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虽然日本和韩国都属于发达国家行列,但在如何处理老龄化社会问题的政策上,还有非常大的漏洞和弊端,再加上物价飞涨、贫富差距极大,造成当下的局面貌似是不可避免的,但老龄化问题已然是刻不容缓、迫在眉睫了,如果不好好处理解决的话,恐怕真的会不堪设想。

  这本小说直面了这样一个挖掘社会弊病和矛盾的层面,虽然剧情精彩,推理严禁亦有反转,但老龄化的社会问题更有吸引力,推理+社会问题的表达方式,发挥了1+1>2的效果,希望看到更多这类的作品,在阅读中体会社会万象。

  《死亡护理师》读后感(四):困境

  这本书将要上架了。关于它我与编辑老师有一个共识,就是十分认可它对于社会的启示性。我们希望它能为更多人读到,引起更多关注与思考。(赠书活动已结束,五本图书稍后将由出版社安排寄送,请获赠读者稍候。)

紧张得到释放,洋子感到绷紧的肌肉都松弛开来,温暖的血液在指尖流转。舒服——已经很久没在泡澡时有过这样的感觉。母亲死了,地狱终结了。面部肌肉在不经意间展示出一张淡淡的笑脸。啊,这下子终于不用再照顾母亲啦,不用再受母亲苛责啦,不用再把她绑在床上啦,不用再给母亲擦洗屁股啦。这下子,终于——已经,不能再给她擦洗了。

  洋子数年如一日地照顾老年痴呆的母亲,在母亲去世当晚她如上想道。

  面对一本新出版的推理小说,书评并不好写。细节透露过多则失去了趣味,作为译者这更是难点。但我又很想为它写点什么,无奈之下,本文将多关注小说的背景和架构。希望您读完此文能对这本书更多一些了解和兴趣。另外在此要提醒一点,本书的立意的确是黑暗和悲观的。

  该小说的最终矛盾在于:人如何面对无法改善的困境?

  挣扎或者逃避。

  面对这一命题,后者已是最优选择。逃避在此时即是救赎。

  那么如果给这个命题增加一项制约条件——亲情呢?

  如果亲情成为了困境的根源,又该如何面对?

  亲情无法逃避。父母、儿女、兄弟姐妹,这是血脉相连的命运。道德更不允许人做出这样的选择。

  正常情况下,此时留下的选择只有一个,即挣扎。

  基于以上逻辑再抛出几个问题。

  亲情为何会成为困境的根源?

  亲情的困境真的无法改善吗?

  如果它真的无法解决,那么挣扎的尽头在何处?

  (以下内容基于小说)

  第一个问题,想必各位从书名和简介里已经能找到答案。汉语里“养老”有两层含义:度过自己的老年生活或者赡养老人。仅凭一己之力无法安度晚年,需要靠儿女亲人等外力介入从而完成赡养时,就要引入另一个词“护理”。而当护理的负荷超越了它的执行者所能承受的极限,并且巨大化、无解化时,责任化作压力,进一步压榨经济和精神,亲情的困境便展开了。

  第二个问题,(至少我希望)是该作品试图讨论的主题。这是一个十分现实且赤裸的问题。它无时无刻不围绕在我们周身。“金钱”——它将面临困境的人划分为两种,得救赎的和不得救赎的。条件优渥的养老设施是困境者的方舟,它给由养老而生的情亲困境提供了逃避的出口,而金钱则是橄榄枝。只有手握橄榄枝的人才能够登上方舟保全自己,同时还不会给亲人子女增添负担。这根橄榄枝的代价是多大?引用小说中的话,“像森林花园这样费用动辄上亿的地方固然稀罕,可但凡环境清洁、服务内容相对周到的养老院,怎么也得两三千万”。拥有相应经济实力的人群在作品中被称作“身处安全地带”的人,那么安全地带之外的人呢?不言而喻,此时困境已是一种修辞,安全地带的背面是险境。

  除上述私人养老设施所提供的全天候全方位服务外,更为普遍的方式是入住由国家出资建设或提供财政补助的养老院、护理站。可日本人口老龄化严重,相关设施早已人满为患,部分家庭不得不选择在家赡养本应接受专业护理的老人,只在必要时候利用国家福利制度呼叫专业人士上门服务。由此又衍生出新的问题,即护理人手不足,以及当老人的精神健康出现问题(如小说中提到的老年痴呆、抑郁等)时无法获得有效帮助。到了这个地步,可以说困境已经形成,无法改善也无法逃避,那么第三个问题来了,挣扎的尽头在何处呢?这是一个太过悲观的问题,它的答案,在每个人做出最终选择的一刻才会呈现。

  心怀奉献精神执着于维护司法公正的检查官,为支持丈夫工作而承受过度压力的妻子,母亲老年痴呆、儿子嗷嗷待哺的单身女性,被过重的护理工作压得喘不过气的护理员们,试图利用护理行业牟利却深陷泥潭的运营者……小说里的人物为解决和逃避自己的困境而挣扎,对于他们以及社会的评判、上述问题的最终答案将由读者给出。

  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我们的困境或许也已经开始。

  《死亡护理师》读后感(五):(推迷会鉴书团)我所做的事情,是消失的照护

  先上书评:没想到叶真中显处女作就已经锋芒毕露,行文布局相当成熟,阅历丰富之余彰显别具一格的叙事野心,本文本质上是两篇长论文,一是讨论老龄化社会和看护体制的关系的和冲突,二是讨论生死善恶的伦理道德观和信仰。作者笔下,犹如妙笔生花,将看护机构中间商,检察官,离婚单亲妈妈,照顾父亲白了头发的青年,在照护机构工作的中层砥柱,作者借几位角色的叙述,构建成一个饱受老龄化摧残的社会关系蜘蛛网,同时将长篇论文转化成各自角色的对话。这种层层递进,通过对话形式的写法,很对我胃口。结尾展开大量对于善与恶,生与死甚至“杀人即救人”的讨论,而凶手的动机也实属情理之中,当然影射的是日本残酷社会的现在,但是否是中国老龄社会的未来,这是值得每位读者去深思。“我所做的事情,是照护。消失的照护。”

  个人认为是社会派的神作,推荐阅读,无论是故事内容还是讨论深度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至于叙诡诡计比起本格推理显得比较薄弱,但不容置疑的是,个人觉得这本书是唯一可以匹敌陈浩基《网内人》的社会派作品。

  先来看一则新闻

日本调查公司帝国数据银行的统计显示,由于少子老龄化加剧,日本的百年老店后继乏人,倒闭、歇业及解散数量呈加速之势。2018年,倒闭的百年老店数量达到465家,刷新了近20年来的最高纪录。少子老龄化正对日本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刻影响。目前,日本65岁以上人口的总占比已超过28%,位列世界第一。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超过1.6,工作岗位数量远远多于求职者人数。由于劳动力严重短缺,日本65岁以上老人继续工作成为普遍现象。2017年,日本65岁以上老年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12.2%,其中65—69岁男性老年就业比率高达52.9%,即该年龄段中超过一半的老人仍在工作。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为,日本的经济状况与其少子老龄化的人口结构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会导致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改变,影响经济的动态平衡。比如,需求下降、风险厌恶情绪弥漫会直接减少家庭的消费、企业的投资,造成经济低迷、通货紧缩。而“低增长和低通胀”的时间越长,家庭和企业就越倾向于推迟消费和投资决策,反过来进一步延长了“低增长和低通胀”期。面对这一挑战,“低利率”的超宽松货币政策难有成效,经济将陷入流动性陷阱。

  日本的经济与少子老龄化关系密切,年轻人不愿意结婚生子,新生生命越来越少,老年人平均寿命长,积累的老人却越来越多,年轻人赚钱所交的税也无法供应得起老年人的养老金,由于大部分财富掌握在老年人手上,但老年人偏偏是消费能力最弱的群体,年轻人作为消费能力最强的群体却面临无钱消费的问题,如果无人消费或者消费降级,大部分的钱存在银行无法流通,货币将会大幅度贬值,国家的经济只能停滞不前,甚至步入恶行循环。

  1978-2016年,我国为控制人口增长过快,制定了独生子女的政策,其实变相是通过减少年轻人口达到减少人口的目的,但是该政策弊端会加剧人口老龄化,而且更加明显的是,随着国家推动房市达到经济大跃进,中国现今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体,房子却成为了大多数人生活的第一难题,如果不做房奴,我相信很多人还是可以活的很滋润,一旦选择做房奴,年轻人能够不靠父母一分一钱,供得起商品房的,更是少之又少。对于本来8090年代打拼过来,买了房甚至有一笔积蓄退休后有养老金的老年人却是幸福乐悠悠。我不敢确定说未来的中国,现在的日本,毫无疑问的是,老年化带来的社会矛盾在国家推动楼市政策的同时越来越深化尖锐。

  《王牌特工》《复仇者联盟3》都提及到一个问题,里面的Boss为了维持世界的平衡秩序,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而选择走上大量杀人这条道路。死亡护理师也是选择走上这条道路,剥夺了痴呆失常,身残体弱的老人生命,以求保身边人的安宁,更是控制老龄化趋势的方法。但抚心自问,这死亡护理师未免管的太多,既然想改变社会秩序,为何不去增值自己,可以选择从政或者法律方面的职业,通过改变政策或者法律达到自己的目的,之所以采取过激行为去剥夺老人活在世上的权利,他肯定对于他所谓的信念是一种消极化的处理,因为消极,所以过激。不是说犯罪就可以你所谓的以恶为善就可以解释过去,当你用消极负面去看待一件事,才会采取消极过激的行为。很多事情,无论怎样都好,都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哪怕到头来是功亏一篑,努力是永远不会白费的,因为经验和体验是无价的。虽说在阅读过程中,有同情到死亡护理师的行为,但是同情归同情,做人做事,尽自己最大能力做就行,无负于自己,那什么结果就听天由命吧。

  《死亡护理师》读后感(六):【推迷会鉴书团】从小说到现实的映射

  据说只有人类会照顾年老后成为累赘的同类,书中的大友检察官认为这就是人类心中善的表现。但如果护理者和被护理者都因为护理而使生活陷入了困境,使人转向了黑暗深渊,那是否让双方都解脱也算是一种善呢?叶真中显的这一部杰作探讨的就是这一个问题。

  《死亡护理师》原名《Lost Care》,是在现今社会派推理小说稍显势弱的情况下出现的一本颇有水准的作品。所谓死亡护理,就是通过结束被护理者的生命,来拯救已经陷入绝望的护理者和被护理者。从作品本身来说,通过推理小说的形式完成了对于死亡护理是否应该存在的辩论,同时又从内容上控诉了已经陷入老龄化社会的日本在护理老人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例如老人在得不到社会保障情况下宁可犯罪进监狱,例如《护理保险法》存在的问题等等。书中有大量这种案例,使得整本书的社会性特别高。

  当然,作者也没有忘记本书推理小说的根本属性,在究竟谁是真凶以及如何发现真凶这两个环节作出了非常精巧的处理。

  作者通过叙诡来隐藏真凶,走出了不一样的社会派道路。而且这个叙诡对作者试图探讨的社会议题有着多重的意义。一是通过阐述书中不同主要登场人物在护理老人方面遇到的问题,来表现了不同阶层的人们在遇到同样问题时得到的全然不同的结果;二是在揭晓真相时叙诡中的部分描写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于护理者深陷地狱这一事实的认知度,使读者能更认同凶手采取死亡护理的动机。不过,本书的一个缺点也在于这个叙诡,毕竟对看多了叙诡的推理小说爱好者来说真的很好猜中真凶,小说开篇就用“他”来代表凶手就差不多就是“本书有叙诡”的强烈提示了。

  小说中我认为推理最精彩的部分是后半段椎名助理检察官利用Excel数据处理功能分析被护理人员在家死亡的统计数据这一段,在以前没有看到过这样浅显易懂且真实可信的大数据分析型推理。可以说这一段是对excel数据处理能力的一个侧面展示,通过分析数据中存在的异常情况来梳理推演,是只有在生活或者工作中实际充分使用该类型软件的人才能想到的推理模式。

  再回到本书的社会议题上,先简短介绍一下书中一直被批评的日本《护理保险法》。2000年4月1日,日本《护理保险法》正式实施。2005年,日本政府对2000年保险法案进行修订并颁布了《护理保险法修订法案》。2008 年和 2012年又对护理保险制度进行了两次改革。法案规定,长期护理的资金由三级政府、个人共同负担,即50%来自公费,50%来自保险费。护理分成两类:一类是“需要支援”,即不需要日常生活护理,但在家务或日常生活需要支援,每天需要照护的时间为 20-30 分钟。另一类是“需要护理”,提供的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居家护理(访问服务、日间护理、短期设施护理及居家环境改善等)、社区护理和机构护理。

  就像小说中说的一样,日本护理的现实情况充满着各种问题:护理现场人员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恶劣、工作无法中断、从业人员工资低、护理企业利益得不到保障、护理人员离职率高、政府财政支付不足、护理保险远远不足支付入住专业护理机构的费用、被护理人能享受的访问护理时间有限、家庭成员护理负担极大等等等等。正是在这样的现状下,才会有小说中沦落到地狱的说法。

  小说中的护理公司森林在现实当中是有原型的,即日本2007年时访问护理事业的最大从业者民间企业Community Medical Systems and Network(CMSN)。该企业在2007年被披露违法造假,情况和小说中森林公司一模一样,一是人员数量造假,二是护理服务时间超过法律规定。这起事件最终导致了2008年对《护理保险法》的再一次修改。但也如小说中一样,当时护理企业也是逼不得已才会违法造假,从法律层面来看当然是犯法了应该取缔,但是不是应该更加深入的讨论这些问题呢?这也是作者的期望之一,试图通过小说让人们再次审视老人护理这一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正如本书中文版腰封中写的一样,叶真中显2013年出版的这本书一定程度上预言了三年后发生的相模原福利院杀人事件。2016年7月26日凌晨,日本一名男子闯入神奈川县的一家残疾人福利院,极其残忍地用刀刺死19人,刺伤26人,犯下了日本近40年以来最大的一起杀人案。现场是一个专门收容残疾人,尤其是智力障碍残疾人的公立设施,名叫“津久井山百合园”。凶手是一位26岁的青年,名叫植松圣。在2016年2月,植松曾写了一封请愿信给日本众议院议长,请求众议院修改法律,鼓励残疾人安乐死。信中说:“我可以让总共470名残障者消失。我的目标是在得到这些残疾人的保护者的同意之下,让那些基本无法在家庭生活和社会上活动的重度残障者安乐死。”作案后,植松自己开车来到5公里之外的警察署投案自首并对警察说:我让这些不该活在世上的人走了。

  整个相模原事件的动机几乎就是小说中真凶的想法。唯一不同的是,小说中的真凶经过作者的刻画,不再让人痛恨,而现实中的凶手则被报道成了恶魔。这也是小说和现实之间真正的差距,面对这个始料未及的事件,作者的内心又会产生什么灵感呢?让我们期待今后更多叶真中显作品的引进,看他对日本的社会还能发出哪一种呐喊。

  《死亡护理师》读后感(七):【推迷会鉴书团】失控的照护

  一场自以为一切的阅读,最后才发现自己是被欺骗的人。基于这一点,在推理层面就愿意给此书打5星(骗过我即是好的,我就是这么肤浅)。更遑论本作背后有浓重的现实的阴云笼罩。综合而言,无论推理层面或是社会派这个角度,本作都可以有5星。同时,这还是一本易读的小说,从翻开书到读完,耗时3小时,感谢本作给予我2019最后一次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

  所谓的社会派推理,发创于日本独特的经济政治环境,最终演变为籍推理之名讨论民生之艰。最初的社会派的作品往往产生于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强烈的外力冲击改变了社会生活的轨道,一次微小的变革下往往是无数人命运的改变。而社会派的作品则抓住这其中最壮烈的那部分描写,主人公的命运不再是他一个人的,他的命运关乎你我,关乎每一个人。然而随着经济的腾飞继而是泡沫的破裂,现实生活的乏力催生了宽松世代的话题,投射于个人心智的或者说纯粹谜题式的本格重新崛起,社会派的渐渐式微。然而即使按照固有轨道发展的社会,同样在撕裂着、改变着,社会派这类探究为什么的作品始终存在。甚至夸张一些说,当下的作家,即使最初以本格为名出道,经历生活诸多磨砺后,下笔不免艰涩,行文也不由的社会派了。

  《死亡护理师》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即使在平顺的年代,撕裂与变革仍然无处不在。全书包含了两个不同的时间,采用了3-5人不同的视角叙述故事。在2007年与2011年两个不同的时间,相似空间里的同一个人物命运各不相同。故事本身并不复杂,法庭上的定论其实就是结局,但却远远不是事情的结局。不同于倒叙式推理,虽然案件本身是清楚了,但是谁是凶手并不清楚。作为“社会派”作品,在推理部分也绝不含糊,以EXCEL为工具,借用统计学知识,精准的锁住了疑犯。这里其实颇值得玩味,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类的许多行为看似无序但是却能被刻画,“灰色脑细胞”由技术所取代,推理的意义何在?本作从动机方面给出了答案——为什么远远比怎么做到更重要。至此回到“社会派”的内核,动机的探索。

  作为一部社会派作品,本作围绕“为什么”这个问题展开了多次的讨论与升华。主要的讨论当然是藉由案件本身所引出的,老龄化社会的问题。这一层面上,羽田洋子代表了一类普遍的心理——他或她既是父母也是陌生人。当“失智症”(也许就是中文语境里的阿兹海默或者其他老年精神类退行性病变的总称?)侵蚀了父母的社会属性,让其退化为一个永远也不会成长的陌生人时,子女怎么办?进一步,在斯波宗典为代表的老年护理一线人员角度,则是工作责任/社会责任与个人情感之间的度,如何协调以维系艰难运行的护理保险制度。最后则是“他”的角度,为了解脱看护人和被看护人都同样承担的苦难,唯有死亡是最好的解脱,这或许就是他的理由。除此之外,本作藉由检察官大友秀树与昔日好友佐久间宫一郎,探讨了“正值”、“善良”等普世价值观的意义。这一部分穿插在两人各自的记叙中,针对同一件事两人脑海中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和演绎,看不见交锋但实际上风潮迭起。佐久间的想法代表了的”自私“这个经济学中中性词语的极端演绎,最终的后果也可以想见。事实上,以这两条讨论为伏线,最终迎来了本作的高潮:为什么”他“要杀人?并不是简单的以死亡解开羁绊作为双方的解脱,这个表层的原因后面隐藏着真正的目的。”他“只是选择了极端的手段去诉诸这一目的而已。最终回到了最内核的问题:性善论或是性恶论。私以为作者是支持前者的,作者不过是用文字呼吁要保障前者必须有制度的支撑,善与恶绝不是对立的,世界也不是非黑即白的,制度作为灰色主色调下的调和者必须存在且一定要有效。

  至此全作终。作者在多场景切换下,以一条主线为依托事实上进行了多个命题的讨论,最终收束于一个根本的命题。布局合理,情节紧凑而又适度留白,既有社会派的根骨也有推理的支撑更有写作的技巧,最终完成了这样一部杰作。

  .S 照例几点其他想法

  1、这个书名实在有些太直白,感觉配不上内容的多层面啊。而这样一个题目再加上吃不得苦不想读社会派的我竟然在11月就标记了想读,我真是太迷了。

  2、推理部分对泊松分布的运用其实不见得全对。需要照护的老人作为样本就已经是非随机了,在这个样本下再要求死亡时间满足泊松也不见得合理。但是这一段确实很精彩,方法也很出色。

  《死亡护理师》读后感(八):写小说可能比写论文更艰辛——A Case Study

  日本资深编辑根本昌夫在《小说教室》一书里写过:

“虽然采用虚构的形式,但是小说里一定含有‘真实’的成分。这个‘真实’也可以置换成‘哲学’或‘科学’。虽说是哲学,其实并非艰深难懂的事,像‘自己是谁’‘人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人该如何活着’这类的疑问,相信不论是谁都曾经思考过。“为什么小说的作者要刻意把这些哲学问题的答案融入故事里呢?那是因为比起用直截了当的话语来回答,融入故事更能传进读者心里。“‘故事’扮演了糖衣的角色,让人更愉悦、印象更深刻地服下名为‘哲学’的药方,又或是‘故事’本身已经加入了‘哲学’的药方。”

  即,小说通过对现实素材的加工和提炼、对情节发展的巧妙编排、加上字里行间对读者感知力和想象力的调动,能够从虚构中触达真实、引发共鸣、直指人心。由此,作者的见识力、编排力、表达力缺一不可,而社会派推理小说《死亡护理师》则是诠释以上的绝佳案例。作者叶真中显直面少子化、老龄化的社会议题,讲述了一个“如何杀害四十三人,却不被人憎恨”的故事——“我是杀了人,但我的杀戮解脱了那些老人,也拯救了他们的家人。这就是 ‘死亡护理’。”

  这本小说的结尾列出了主要参考资料,包括12本书籍和相关广播节目,几乎都可以和书里的情节和人物一一对应起来。失智症对病人和家属的残酷折磨,护理工作的沉重压抑,职业倦怠频发、行业人才流失,作者的描写会让人倒吸一口冷气:

“失禁的母亲直勾勾地盯着滴落在地上的大便,若有所思地拿手指抠了抠:‘哎哟,真浪费。’”“母亲已经不会再成长了。今后恐怕只会变坏,绝不会变得更好。日复一日,她将越来越难以沟通。日本是个长寿的国家。一直以来洋子都茫然地认为这是件好事,现在才意识到那是极大的误解。不死,再没什么比这更令人绝望了。她打心底厌恶怀有这种想法的自己。”“实际的护理过程中,有人与人之间温情的欢乐、感动的时光,更有粗暴的言语和行为、性骚扰和暴力等灾祸。待护理的老人是这一切的源头,也是毋庸置疑的弱者。弱者必须被守护,必须为之着想、宽容待之。哪怕心里已经厌恶到极致,表面上还是得抽动面部肌肉,笑脸相迎。越严谨的人,其积极性越容易被消耗,燃烧殆尽。有时候也会像由纪这样,燃烧的火苗引发爆炸。……明天早上,由纪将无故旷工,就这样悄无声息地从职场消失。他已经不觉得这是预感,而是确信了。”

  另一方面,凶手成长的社会背景、检察官的职业信念、破案线索和数学知识的奇妙关联,也都可以从这些参考资料中看出端倪:

“他在昭和最后一段日子里度过少年期,当时日本飞速冲进一场日后被称作泡沫经济的疯狂中。”“人不需要教也明白待人要仁慈和友爱,避免伤害他人。如果人作恶,则会受到负罪感的折磨。没有义人,一个也没有。但是,不,正因为如此,人性才是善的。如今大友身为检察官和罪犯对峙,但他在心中已然秉持性善论。……审判不是确定事实后施加刑罚,而是要诉诸善性使其认罪、带着负罪感进行悔过。”“把数据和客户名单对照,计算这五十二个人的护理需求等级平均值,结果更高了,达到了三点八呢。这说明,八贺护理站里有某种因素,让护理需求等级高的客户非正常死亡。……如果有人以每三十天一个人的频率,持续在非上班时间谋杀护理需求等级在三级以上的老人,所有八贺护理站相关数据的偏向就能得到解释。”

  故事的严谨逻辑、人物的有血有肉,都来自于作者的见识力:搜集素材、调研、在创作中加以利用,并尽力保持克制、不轻易论断给出答案。通过设置立场各异的主要人物——凶手、检察官、被害老人的家属、从幕后管理到最前线的护理业人员,小说细致地描摹出老龄化社会和老年护理的全景,不惮于展现多元观点之间关于生死善恶的针锋相对。而作者的编排力也功不可没:从法庭审判开始回溯,多个人物的叙述视角交叉切换,各个故事线层层推进、干净利落;同时推理过程不过分复杂,“凶手是谁”的烟雾弹一直若隐若现、在故事的后半段终于轻快地爆炸,既是吸引读者的筹码,又是沉重情节的调剂。

  最后一项“表达力”在此无需赘言,毕竟这部小说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和修辞、独特先锋的表现手法,无非是用平实的语言、扎实地讲好一个故事,从上述的引文中便可窥知一二。说来容易,但文笔能达到基准线的作者并不是多数。

  回到文章开头根本昌夫的论述:小说是出自作者经验的“内在的非虚构”,并具备某一种“真实”。由衷希望小说作者都能在下笔前扪心自问:无论是一手还是二手的素材,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见识和阅历来消化理解?还需要做哪些研究功课?如何把构思的故事雏形打磨出精巧的结构?Hook要怎么设置才能钩住读者?表达有没有过于平庸、或是过于炫技?

  这样看来,写小说可能比写论文还要艰辛,非虚构得严谨、虚构得不枯燥,作者们,共勉之。

  附1:《死亡护理师》主要参考资料

  书籍

  《应该了解的失智症基础知识》,川畑信也(集英社)

  《职业倦怠的理论和实际》,田尾雅夫 / 久保真人(诚信书房)

  《没有“爱”的国度——护理人才的流失》,NHK特别节目取材班 / 佐佐木登久子(阪急Communications)

  《如何成为检察官》,三木贤治(鹈鹕社)

  《检察官纪实》,读卖新闻社会部(中央公论新社)

  《焚烧前诉说》,岩濑博太郎 / 柳原三佳(WAVE出版)

  《来自动物的伦理学入门》,伊势田哲治(名古屋大学出版会)

  《魔鬼经济学》,Steven David Levitt / Stephen J. Dubner(东洋经济新报社)

  《把不透明时代看透的“统计思考力”》,神永正博(Discover 21)

  《失去的一代:彷徨的 2000 万人》,朝日新闻“失去的一代”取材班(朝日新闻社)

  《图解 基督教》,山我哲雄编著(洋泉社)

  《全面掌握基督教大事典》,八木谷凉子(朝日新闻出版)

  广播节目

  《广播新闻探索Dig》(TBS 广播)

  2012年8月29日播出“护理工作最前线什么样?”

  2010年12月20日播出“老年人虐待现象为何持续增加?”

  附2:其他日本小说借鉴范例

  石田衣良《陨落的星星》:端爪北斗从小便在父母亲的家庭暴力下成长,因此他从不曾感受过被爱的感觉,也不懂得如何去爱人。北斗在高中时期开始与养母一起生活,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受到心灵的平静。这份平静却随着养母离世而崩塌,北斗最终成了一个愤怒的杀人犯,在遭到逮捕后一心只想被判死刑。事发一年后,这个案件终于开始进行审判。

  雫井脩介《检察方的罪人》:二十三年前杀害一名少女,但因证据不足最终被无罪释放的松仓重生,在旧案诉讼时效过期后,又因另一起老夫妇被杀案回到了检方的视野。这一次,检方发誓要用尽侦讯手段,将松仓绳之以法。然而,随着事件发展,松仓并不是真凶的可能性也浮上了水面。面对试图突破法律追诉时效的枷锁、一心想让松仓受到应有惩罚的长官最上毅,新人检察官冲野启一郎内心开始怀疑:法律究竟是不是自己所追求的正义?

  吉田修一《怒》:2011的夏天,东京郊外一对普通夫妇惨遭杀害。凶手山神一也作案后逗留屋内长达六个小时,并用被害人的血在墙上留了一个“怒”字,方才离去。案件的凶残性让人发指,其动机则让警方困惑。一年后,经过微整容的山神依旧在逃。而此时,三地分别有三个来路不明的男子,日渐融入当地的生活。渔港的田代、东京的直人、冲绳的田中,三个人各与通缉犯山神有着某种程度的暗合。那些接纳陌生人并付出情感的人们迟迟注意到第二次公布的通缉信息,信任与爱被放到了天平上。谁是凶手?你又如何能相信身边的他不是凶手?

  角田光代《坡道上的家》:新手妈妈里沙子,被选为了一名陪审员,接受审判的是一名杀害幼女的“恶母”。随着庭审的深入,里沙子却发现被告和自己是如此相似。为了育儿放弃职业生涯,却因此失去了最后一点属于自己的空间;再多的辛苦都被认为是理所应当,丈夫帮忙再少都会被外界赞扬;育儿中有无数的疑问和困难,却只会被敷衍“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里沙子开始怀疑:“是不是每个母亲,都有可能因为这些遭遇,变为被告席上的嫌犯?”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