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暂借问》读后感100字

  《停车暂借问》是一本由钟晓阳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停车暂借问》读后感(一):弃人者,人恒弃之

  这是赵宁静的东北爱情故事

  赵宁静因为国,放弃了和千重的爱情

  因为家,放弃了和爽然的爱情。

  她沉浸在自己的爱情里。我很喜欢爽然,因为爱,放弃了自己的门当户对。因为不爱,放弃了宁静的迟来的爱。很喜欢在相爱时,连蒜香都能令人心神荡漾。如果宁静能够坚定一些,爱情是不是会圆满一点?

  停车暂借问,却误了多少人的一生。

  《停车暂借问》读后感(二):别的都不错,就是有一点不解

  他们在一起在上海的时候就能看出熊的种种不好,为什么还要继续,不懂不懂。我其实看到她答应熊去香港的时候我非常错愕。当时的她生活并不困窘,知道了是熊设计让爽然一败涂地,换了我,死也不会嫁给他。美国,去找他啊,在当时,这也不难啊!

  不过好在,熊还算个不太坏的人。打巴掌那一段我很怕熊把宁静办了。还好,没有。所以这个就是命吧。就好像我们身边,一边痛诉渣男一边结婚的,一样一样吧。说宁静爱得不够深么?不是。说宁静爱得不够勇敢么?也不是。所以,不懂的人生不懂的选择吧。

  《停车暂借问》读后感(三):停车暂借问

  《停车暂借问》,钟晓阳十八岁时的作品。连张爱玲都曾写信盛赞过,这封信的复刻版被收录在了这本书的首页。

  写的是一个叫做赵宁静的东北女子的传奇。从“妾住长城外”、“停车暂借问”到最后的“却遗枕函泪”。她以为她爱的那个男人会一生一世地带她走下去,总带她去美丽的地方,总有美丽的地方可去,却终究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无奈。

  他来了,她走了。她过去,他离开,再也不见了。结局让人心痛乃至愤愤,但人生就是如此。

  “今天好风,衣服想必很快就会干的。宁静的眼泪,很快的,也就干了。”一生,也很快地就过去了。

  《停车暂借问》读后感(四):过誉及其权力意志运作

  这本过誉之作又被吹捧出了一个新版本。

  其出奇处无非少女清新、尖峭、机捷、奇巧的感受性,这些感受片断虽剔透如夜光珠,且数目众多,但彼此间是散乱的,透出机械的呆板。吉光片羽量再多,也挽救不了整体质的单薄、贫乏与平庸。

  总言之,太浅且平滑,且因捉襟见肘而不得不无病呻吟以掩饰力竭。内外都差张爱玲巨大,徒自模仿了一个戏台上沧桑的喟叹姿势作结,左支右绌地逐渐沦为东施效颦。但那些爱玲帮的帮闲们不愿也不忍看到这一点。

  求差异求战胜求支配的权力意志,推动夏志清王德威为首的离散共同体殚精竭虑地构造出一个江湖流派之神仙谱系(如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类),在声势上与大陸的鲁迅教抗衡并伺机颠覆与报仇。可惜,所有张派传人加起来,都抵不过一个鲁迅的精神后裔陈映真。

  《停车暂借问》读后感(五):留下一些感动,但不要太执着

  介绍写着是再版,17、8岁的处女之作,惊艳世人,有小张爱玲之称

  翻开是总觉得似曾相识,很普遍的题材啊,东北、中国少女、日本少年的相遇、初恋的短暂和朦胧。但我不是张迷,完全是奔着盛誉而来,奔着到底啥意思而来,介绍中那段“单单他们两人的时候,他是她的,至少她是她的;他一入世,就变得远不可及。”恋爱不都这样吗?世界里只有你我吗?

  很简单的剧情,人物不多,也不复杂,一如很多人初开始的那些,宁静初长成,遇到日本军官儿子千重、后是表舅儿子爽然,后来嫁给的熊庄生。

  本是悠悠自行车开始听读,可是骑不了一公里就想哭,尤其是和千重的雪中骤聚骤离,雪中千重举着红灯笼返程那段,太惹人哭了,这什么神仙文章,初动,萌发,约会、离别、眼泪。可真是清新。

  从宁静的视角反馈,哇,的确,她真是恋爱脑,热闹哄哄的,千重陪着她,长长短短的走,吃了萝卜、黄豆、月饼,大雪里的确认和后面大雨中的别离,让人唏嘘。与爽然的玩笑着开始,玩笑着离别,慢慢就看出成长的烦恼。看中气恼为啥明明都是郎情妾意却就不说破,待说破时,已经是远离,两种远离。

  在书的最后,宁静自己发现因为从来没有走进过他们的生活,千重和她道别来,她自己为了姨娘介绍的相亲哭得不能自己,全然不知道恋人的痛苦更甚(战败归国);与爽然的大大小小的误会,也是沉浸在与只有这个他,没有他的生意,他的喜好、他的经历全然无关的世界里,而彼时的他和他也都是一味的包容与迁就。

  书名是什么意思呢?文中只有一个情节,宁静未来的老公,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和任何悸动的熊庄生,与她的相识是在熊走错村子,停车问路时,而谁知这却是后来她的归宿所在呢,自然,这个归宿并不是好的,前两段用尽了此生所有的温柔相待,陪伴长久却是无言两生厌,当然那已是后话。

  最后一节《却遗枕函泪》仿佛是为了给个交代,跳到了15年后与爽然的重逢,仍是遗憾,中年人的爱情呵,落在实处多不堪啊,身形走形、身份的尴尬,还有伴着拥挤的港岛滋生的寒酸窘迫,与东北沈阳的大富之家、天地宽广,不愁吃喝至用吃吃笑着打逗恋爱云泥之别。心酸

  18岁由这般的空灵出世,在下佩服佩服

  《停车暂借问》读后感(六):我们都是世间一浮萍

  “早知相思无凭据,不如嫁给富贵。发断一身人憔悴,不信郎薄幸,犹问君归未。”小说中这句就是赵宁静的前半生的写照了。宁静不大通人情世故,一心追求热烈的感情,但世上事大抵平平凡凡,普普通通,哪来这么多热烈激情?只读过中学,有一定文学素养,但终究是学上得不多(这是父亲赵云涛的缘故),眼界不够开阔,事情想得浅,需知人生在世,除情爱外,余事甚多,平淡有趣不少。 知道了结局再读第二卷,总是有一种旁观者的理性来看待作者的文字,看待赵宁静的感情,原来一切线索、答案早已悄悄埋藏在人物性格之中,一眼可见。 现在读来,不觉得有多少惊喜,都是冷静与理性,大抵如果还在求学时读到它会是另一番感受:那时还深陷一段缥缈虚幻的感情,放不下执念,读到它会动情不已,现在总是理性居多,感性甚少,不报期望,不求完美,有些逃避,但不知能坚持几年。有时想想,人这一辈子,不知是意外和寿终正寝哪个先来?能不能顺利退休领上养老金都不可知,谁又能说怎么过是错的呢? 以上是读到火烧绸缎铺之前的书评,读到火烧绸缎铺,觉得有些突兀,之后情节陡转直下,直至第二卷末尾稍稍有点言情小说该有的关于错过的感触。 读至第三卷,一切的一切都败给了现实,也是一般小说中不曾也不敢出现的场景。在赵宁静的世界里,爱情大于一切,与姨娘关系不好,与应生结婚后不愿生子,落到与母亲相同的地步。作者站在宁静的视角写小说,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只说结果,但是读者站在上帝视角总能揣测一二。宁静年岁渐大,高龄怀孕,业已离婚,应了和尚那句“晚年无依,未雨绸缪为上”,每次读到结尾,总感觉那个楼下晾小孩内裤的瘦小老妇就是赵宁静的往年真实写照。 赵宁静一辈子遇到了三个人,第一份感情在乱世里阻力过大,少年时的爱情总是因为各种原因而分开,她也没有勇气真的忘却国仇家恨,忘记父母家人背井离乡独自去日本,真的去了日本后,境遇如何尚未可知,但可以想象。一个人性格决定命运,过日子真的是一门学问,就像婚姻需要经营一样,需要处处小心,时时谨慎。第二份感情两人的性格都有缺陷,虽然有勇气,但终究错过,不错过白月光也会像第三卷狗尾续貂里一样变成白米粒,世间一切往往败给时间,在回忆里总是美好的,苦日子对于娇小姐赵宁静来说真的是前半生都没有经历过。第三份感情决定得有些突兀,不得不说有些意气用事,报复的快感,虽然保障了前半生的衣食无忧,但是种种经历恰恰说明了为人处世真的是极其重要的,商人家庭的主母她不曾称职过。 赵宁静仿佛一只深陷爱情的小鸟,一生追求爱情,最后也被爱情所溺,大概是我过来求学时的天真烂漫,现在读来只觉得三分感动,五分感触,二分无奈,感触的是宁静从来没有想过开阔眼界,看看新天地,大抵这也是写小说的时候的社会真实状态吧,世人皆想活得衣食无忧,但世俗实物确实我们大多数人不得不接触了解的。宁静不是完全不会,只是不愿不想不去做,没有变成庸庸常人。无奈的是,往往我们常人没有宁静的出身,也无法做到精通世俗实物。不管乱世盛世,我们都是世间一浮萍。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