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见》是一本由雅倩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见》读后感(一):难以言述的感动
30位独立书店人的自述,难以言述的感动。略了解一些书店,比如杭州的纯真年代,广州的1200bookstore,但还有更多故事从来没有听说过。开书店的梦,多少人有啊,但真正实践,坚持下来的,有几个呢?很佩服这些书店人,也很佩服本书的主编雅倩同学。认识她很多年了,一直在为书店发声,还曾经还为我推荐了一本关于台湾独立书店的书稿(可惜最后没能出版),很感动!
《书见》读后感(二):守望净土
守一方净土,看一段人生。
匠心制作,内容丰富,看得出作者们花了许多心思在经营和记录。
书里有曾经去过的和准备要去的书店,每一家书店都有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作为一个小说作者,外面风雨飘摇,只有在书的世界才能拥有片刻的安宁。
《书见》不仅是独立书店主们的喜忧人生记录,也是书店行者、爱书人最值得收藏的作品!
《书见》读后感(三):中国独立书店探索之旅的绝佳顾问
在杭州的纯真年代第一次见到了雅倩,也是第一次找作者要TO签。
我发现,《书见》是一本真正关于独立书店人的书了。雅倩向她熟稔的书店主理人约稿,而后汇编成册,打磨出这样一个作品。大到约稿组稿,装帧设计,内文排版,发行方式,小至书中每家书店的图片、logo标语、开业时间、地理位置等信息,处处都能看出编者用心。
她在自序中说自己本身是一个内向又寡言的人,我看后内心一暖,这我倒是相信的。因为最早认识雅倩,是因为《中国独立书店漫游指南》。我猜想,她是个青涩的小女生,带着好奇和窥视的眼光,漫游在各个城市,旅途中的重要目的地必是书店。书店的故事,书店的图像,都是浅浅的,也明亮。她像个寻觅书店的过客,马蹄达达,观花走马 ,却让那一瞥一思,化作书中的言语,让翻开那本书的读者察觉到温暖的灵气。
那么到《书见》,这本书我深切感知书店与她的十年。十年,书店经历了生死轮回,从衰落到回暖。而十年前她对书店的那些观察体悟,在突破自我的交谈中,有转变,有深入,渐臻成熟。只不过,她藏在《书见》后面,因为她知道这本书的主角是书店人,而她呢,“与其说自己爱书,不如说更爱书店;与其说自己想开一家书店,不如说愿意更多更好的书店出现。”她还是当初那个小女生,初心依旧,不过因为确定了自己要做什么,所以好像没什么慌乱的。
我小时候不去书店,因为新华书店高冷且贵,所以偏爱有人情味的图书馆。长大了去做暑期调研,迷迷糊糊撞到了碧山书局。去台湾交换,凑巧见识了诚品、茉莉。后来回想为什么会对书店感兴趣,大概都是靠这些默化。我迷恋后知后觉,崇尚随缘。不过,既然认清了自己的小兴趣,那只有多些先知先觉才能少一些错过吧。我信任《书见》,它会是我书店探索之旅的一个绝佳顾问。
《书见》读后感(四):关于独立书店的一点思考
打3.5星吧。
里面有一些店主写自己的思考蛮值得读,一些店主的文笔一看就是读了很多很多的书,令人心生崇敬,还有一些写下或感动或有趣或对自己影响深刻的人和事,也很好。
但剩下的大部分都在事无巨细写流水账日记一般描述如何筹建如何装修,感觉是为了凑字数又不想失去这个宣传的机会,这部分有点败笔,就随便翻翻看吧。
说一点我对独立书店的思考。
我自己也很爱逛书店,广州、上海、北京甚至香港、伦敦、东京,有名气没名气的独立书店大多都逛过。
现下如果给国内所谓的独立书店草草分类,一些是我心中真正的独立书店,有烟火气。
还有一些是资本逐利带起来的一波,通常都有空间大,灯光亮,装修设计走现代简约风或者美式复古风,里面卖的文创产品质优价高,咖啡区域一定要有,价钱也一定不便宜。
单纯来说,两种形态我都喜欢逛,但就像电影的genre理论一样,给了爱情片的预期最后播了恐怖片,即使是个好电影,也逃不过观众的差评。
书店也是,虽然“独立书店”没有严格的定义,但既然叫了书店,核心就应该在书。我所认为的独立书店,不管卖不卖文创,有没有咖啡,装修请不请设计师,只要去书架上看一圈,就能感受到这家书店的独特气息。
对于独立书店来说,每一家的气质、性格都不一样,这种气质和性格不仅是从店里的装修感受来的,更多的是看你有卖什么书,没有什么书,是哪个出版社的哪个版本的书,谁翻译的书,一点一滴,读者能从这些细小的semiotics里面接收到店主用心挑选的背后他的想法理念,这也构成了整个书店的气质和性格。
但有一些独立书店,尤其是资本推出来的店,可能咖啡卖得好,文创产品招人喜欢,去书架一逛,却堆满畅销书。
如果以设计商店、咖啡厅的标准来评判,这些可能都是成功的店。
但我觉得如果你本意就是开咖啡厅赚钱,就不要标榜自己是独立书店了好吗。堆满畅销书的书店充其量只能算是民营书店。
这个时代实体书店确实日渐式微,盈利艰难,做副业也没问题,但同样也要用心做好主业才是王道。
如果你一个做餐饮的公司,东西难吃得要死,最后靠房地产挣了许多钱。不能说你失败,但你也不能舔着脸说自己是一个很牛逼的餐厅。
《书见》读后感(五):前言
在过去的十年间,书店竟然逐渐变成了我生活的主题。
2013年《中国独立书店漫游指南》的出版,对我来说是一种尝试,也是一个契机,让我有机会拜访更多的书店,认识更多做书店的朋友。在这些年的走访中,一家家书店逐渐从陌生变得熟悉,看着这些书店的变化,有欣喜,也有遗憾。认识越多的书店人,了解越多的书店故事,我就越期待这些店主可以写下自己的心声。
我本来是个内向又寡言的人。然而,这些年在走访书店、和书店人的接触中,我竟然慢慢变得健谈起来。每到一座城市,我总喜欢去找当地做书店的朋友们聊天。时间久了,我们有时也会探讨很多书店经营以外的问题,就像老朋友那样,聊聊各自最近的生活。正是这样的闲谈,才让我看到了每一家书店最吸引人的与众不同之处,那种带着店主人格精神的魅力。
如今想来,这些年我的生活轨迹,也是因为书店,在不经意间发生了改变。记得,2014年的春日,我去杭州拜访纯真年代书吧的朱锦绣老师。那日午后,我们坐在书吧露台的躺椅上,眼前满是翠绿的山林,远望即是西湖。整个人有些慵懒,我听朱老师讲着自己过去的故事,也和她聊起自己今后的打算。也就是在那一刻,我似乎突然找到了关于未来生活的答案。
在这些年的漂泊中,不同城市的书店似乎变成了唯一让我感到心安的地方。所以,与其说自己爱书,不如说更爱书店;与其说自己想开一家书店,不如说愿意看到有更多更好的书店出现。而这也许正是换了一种方式,实现了我的理想。
很荣幸关于《书见》,我的策划和想法得到了金城出版社的支持。感谢各家书店的大力支持,即便是没有按时交回稿件的书店,也都对我们做这本书的努力表示了支持和鼓励。更要感谢所有提交稿件的书店,在沟通过程中对我的理解和对稿件不厌其烦的修改,每个作者都是在忙碌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完成约稿,有几位甚至是熬夜来写稿的。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感谢在整个组稿过程中,对我提供过帮助的朋友们。感谢十年来,书业里每一位提携教导过我的前辈。
每一个书店故事的背后都是一段五味人生。这其中的苦与乐,往往是冷暖自知而少与外人道。时光匆匆,既然有这样一群人选择了与书为伴,我希望他们的故事能被更多爱书人了解,而这也是我策划主编这本书的初衷。
这本书只是一个开端,期待有更多的书店,可以记录下属于自己的故事,留给自己,留给读者,也留给时间。
《书见》读后感(六):不要轻易开一家书店
开一家书店,几乎是所有爱书人的梦想。
在闹市里寻一个僻静的地方,或者就干脆躲在写字楼的高层,但一定要有方便的交通,最好能有个院子或者大大的阳台。书不一定要特别多,但得精,可以小众、学术、个人趣味,但不能有教科书、心灵鸡汤。装修要简洁、温馨,沙发旁边配上有橘色灯光的台灯,条件允许的话再卖点咖啡与茶。
这样的地方,不见得会车马盈门,但却是一处安放心灵的场所。有客人时就做好服务,递上一杯热茶,没人时就独坐读书,不时抬头看云卷云舒,过一个人的小日子。
以上的画面很美,可真当你开始筹备一家书店时,会发现它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美。
首先,书店的事是个体力活。书的上架下架,打包运送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我那些在书店工作的女性朋友没有一个是娇滴滴的萌妹子,都干练洒脱,一个人拖一车书是常态。
岁月静好从来就不是书店经营者能有的生活状态。
其次,开书店本质上还是个生意。虽然书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但文化人并不见得就适合经营书店,水电房租,码洋流水这些事,琐碎耗时,还需要一定的专业性。
基于此,在读书社群里,每每有人提出开书店的计划时,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劝退”。这不是阻止别人追梦,而是这个梦看似简单,却不易实现。
不要轻易地开一家书店,如果上面的话还劝不住你,可以看一下雅倩主编的新书《书见:30位独立书店者说》。这是一本关于书店的书,书中的文字是30位书店创始人(运营者)的自述,讲述了各自开书店的经历,过程充满了辛酸与自我怀疑,当然也有各种尝试与骄傲的时刻,全书30篇内容以书店成立的时间,由远及近的排列。
从《中国独立书店漫游》到这本《书见》,同样是讲书店,却完成了从“文青探店指南”到“深度访谈”的转变。前者让读者看见美好,想去拜访、打卡,后者除了看见书店的美好,还看到了尝试、转型、困境、重生,以及更多的书店与读者之间的温暖故事,对于有书店梦想的读者,它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比如西安的万邦书店在增加商品之外的附属体验感上的多样尝试,广州1200bookshop的不打烊营业,无锡百草园书店的新媒体运营策略……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虽然有这么多的书店经验指南,但这并不是一本开店教程,并不承担指导你开一家书店的作用。它是通过书店主们真诚地讲述,将经营书店这事背后的酸甜苦辣呈现出来,还原真实的书店现状。
另外还有个特别喜欢这本书的理由:一是书中收录的书店大多都是在北上广深这几个一线城市之外(30个书店,来自26个不同的城市),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书店发展现状,也给其他城市的爱书人安慰与鼓励。
关于要不要读《书见》的理由我可以再写下很多条,但你只需要一个理由就够了,那就是“喜欢书店”。
这本书,写给所有爱书店的人。
本文原载于公众号「小贝书单」
have a book night!
《书见》读后感(七):纸页上看见书店
《书见:30位独立书店者说》,雅倩 主编,金城出版社,2019.6
都是熟面孔。店,乃至于人。尽管编选口味不尽相同,也是苦心可见,亮点远多过微瑕。在此致敬。
于我而言此书最大的价值是:关于书店,在纸页上读到了当面聊不到的东西。书业人有千般姿态,但书店人往往低调(孙谦可能是最早站到台前的一员),他们和他们的店能存活至今,无不拥有独家精彩,久久搁置蒙尘实在可惜。需要更多的舞台,不止TED一席,可能以书论书、谈书店,是更合适的方式载体。众位书店老师的聚稿,证实了这一点。不止展现了本店,远远不止。这是行业的盛事(或许是以它一罐低调的方式),也是如我这种读书访店人的狂欢。雅倩老师的原话“与其说自己想开一家书店,不如说愿意看到有更多更好的书店出现。也许正是换了一种方式,实现了我的理想。”——也是我的心声。
然则为何说编选有所不足呢。三篇序,一篇什么也没说,一篇基本在应付,只有孙谦Sally一如既往只谈干货。三十篇三十店三十人谈,除了京沪避不开,基本是“一城一店”的体例思路。甚还俯身兼顾了很小地方的小店。这是力所能及之举,但也必然难免有所割爱。中国这么大,压在三十篇实在难为。若是我选,可能是很不同的目录(但我没有这个本事去约稿),那么点出重合的部分,重点推荐给书友。
1、南昌青苑书店,万国英。
2、重庆精典书店,杨一。
3、杭州纯真年代书吧,朱锦绣。
4、郑州城市之光书店,小开。
5、深圳尚书吧,陈桂。
6、北京彼岸书店,赵越超。
7、合肥保罗的口袋书店,不流。
8、广州1200bookshop,刘二囍。
9、包头留神书店,胡俊峰。
10、上海之禾空间,郝亚群。
11、成都读本屋,廖宇。
说的是文章不是店。各有精彩,总的来说对于本店的初创和渊源有所梳理,也分享经营书店的心得,还有关于书和书店如何发展、如何品赏的真知灼见,小至店内一花一木,大至行业和社会文化时代命题,洞察敏锐,都是难得一阅的私房菜。除此11篇,大都流于琐碎,记流水的文字不在少数,可能是本店也还不成熟,想法也还不清楚。有些则是店很好,但没写好,如万邦、枫林晚、慢书房、镜自在、马赛克等。很可惜,文字表达,对于这种舞台来说恰是必备技能。
青苑放在第一篇非常合适。万国英老师无愧资深泰斗,提出“民营书店之于时代精神建构的重要性”命题,标的最大。如何“激活城市人文生活”、如何平衡“商业理性”与“文化自觉”;钠木说“书店的聚合能力强,但变现能力差”,不流“一个朴素的道理,只要阅读这件事情还是人们的一种需要,书店就是一种需要。”等,是我所见最好的总括。也很欣慰读到,不止一位老师明确提出如何关注和做好图书以外的内容,如讲好书店故事、做好公共服务、搭好空间体验、人才培养等既额外又分内的功能、打造品牌活动牵领,使我对于既有思路更为确信,对于自家访店方法论更有信心。
谈书店,势必涉及书。在此层面也颇多获益。开爷说“文学不仅是业余消遣,也是观察世界的方法”,是一流的文学观。不流本就是小说家,文笔绝好,认知更准:“不沉溺于单一的书籍销售,才有在选择书籍、设计活动时的自由,书的灵魂也被解放出来了:书从来不是为了被购买而存在,书是为了被阅读而存在的。”“活动让读者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购买者,而是一个参与思想交流的真实个体。”“现场性,就和书的实体性一样,带有不可忽略、难以替代的真实感、确定感和信任感。”书店和书店人的参差多态,始终打动着我。一些关于文化的大话,哪怕已很准,听来也如鸡汤般腻了;但由他们说出来,就格外可靠可信。
关于书店命名、陈列布局、活动搞法,还有太多精彩,不一而举,尽在《书见》。
《书见》读后感(八):每家书店,都有(shi)一个善良而又温暖的人儿
一直相信:有读书的人,就有书店存在!
简述
《书见》一书,网罗了天南地北的30家书店创始人,他们一一自述了开书店的辛酸历程,分享了自家独特的经营方式,如举办多样式的读书会、开放独立的阅读空间等;而且,有的还进行了核心的答疑,如钠木老师解答了“书与汉堡的区别”、不流老师的“口袋六问”等——回想往昔,顽强地活了下来;展望未来,勇敢地坚持下去!
设计
开篇之前的书店摄影图,以柔和的黄灯为衬、以盈实的书架为景,再配以各店的logo和slogan来展示,充分体现了书店的核心是带有人文情怀的休憩or交流。
有感
自古以来,几乎每个文人都曾梦想有一个汗牛充栋的书房,然圆梦难矣。毕竟情怀,烧的不仅仅是钱,还有想象不到的时间和精力。
回顾每一位独立书店者的言说,他们有几个共同点:一,最直接的一个点,喜欢读书和收藏书;二,不甘于现状,喜欢交流、分享与服务;三,坚持与人为善,用心经营和思考;四,何为独立?是为独特、个性。
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经历和喜好,所以我喜欢彼岸书店那篇,因为钠木老师说“书与汉堡的区别,是在于物质与精神的需求不同,并不能单纯的比较”;喜欢1200bookshop那篇,因为刘二囍老师提出并实施了书店24小时不打烊的概念,而且“希望做到不止人文更要人情,希望夜间可以为无处可去的人提供一个容身之处,为一个城市输送些温情”;还喜欢青岛繁花书店那篇,因为它设有“每个人的图书馆”,其中包括书虫的书、书虫的话以及书虫的情。
——我总觉得(有待思考),这是小城市书店要学习的,原因在于来自大小城市文化的差异,小城市更倾向于便捷和务实,相对疏于文化的建设。为了弱化网络科技的冲击,应当减少直接的竞争,比如大批量进购市场图书,反而应当着重于营造文化氛围、从基础打造文化空间,以起到引导的作用,比如举办特色读书会、藏本介绍与分享、建设文化城市等。
结语
古语有云:静则思、思则变、变则通、通则达。各家有各家念经的方式,因时而异、因地制宜。一路看过来,有情怀的辛酸,也有传承的幸福
——感恩每一位在黄昏中点亮灯火的善良人儿,感恩坚持做的一件件温暖的事儿。
我以前曾说:文字能安抚我千疮百孔的内心,而书店也是一个能提供温暖的疗伤之所,一如某书店里包容千姿百态的世人。希望我能慢慢地行万里路,去体验万卷书香。
后记
说到与《书见》的渊源,主要是受Sally姐与她的书萌主推的影响。此前,Sally姐建立了全国书店的交流联盟,尤以独立书店为主,并多次组织了旅行探店、深度交流等活动。作为一个爱书、爱逛店的小闲人,在线上与线下都获益匪浅,也从中摸索着自己以后的职业方向(至少是与书相关)。因此,当得知《书见》要在书萌首发且带有雅倩姐签名和书萌钤印时,就决定了要买来“体验”一下各家的传奇人生,并且顺带安利给了7位小伙伴,希望能够喜欢and加油ヾ(◍°∇°◍)ノ゙~
書見《书见》读后感(九):特别日子读特别的书——我读《书见》
大儿子现在到了可以谈理想的年纪,跟他谈理想、谈人生的时候不由得想起自己小时候的理想和过去几十年的人生路。不免感慨万千,原来你以为的真不是你以为的,当初的理想不一定就是适合你的终身职业。
我十二岁的时候的理想是当个律师,可以为普罗众生伸张正义云云。后来发现我这个人一跟人家产生意见分歧或是过激的辩论就想哭鼻子,真不是当律师的材料。所以,这从小到大的理想就动摇了。
小的时候还极其不愿意当老师,感觉老师太无聊。谁知道,活到这个节骨眼上最最喜欢的职业就是老师。像挖宝一样的发现,老师的职业福利好棒呀!最大的福利就是有很大的几率可以带出”别人家的孩子”!这吸引力真是无限强大。当然现在理想没实现,不过一直在路上。
回想过去的经历,最幸运的莫过于进入出版行业,最最幸运的莫过于有了一般市场图书推广的工作经历。自从2011年进入到这个领域,像是突然打开了宝藏大门,都八年了还是想这么乐此不彼的沉沦下去。这个工作是有极大的职业福利的,因为工作需要它更注重分享和整合,不像教育图书一样有很强的竞争和壁垒,特别适合我这样不会吵架的人。而且,经常可以碰到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书友和满腹经纶的人生导师,是可以被影响、被成长的。因为工作的关系,几年来去了很多地方,有一项重要的行程就是逛书店。虽然我们出版结构决定了工作重心是新华书店,但是只要到了一个城市我一定会走一走这个城市的独立书店。可能我骨子里有一些小资情结,到了这样的书店才是真正的流连忘返。就这样,跟独立书店和独立书店的主人有了很多共同的爱好和美好的故事。也收集了很多关于独立书店的图书和纪录片,只要有机会就会一直走下去。
我是一个特别简单的人,欲望也简单。唯一的爱好就是书和杯子,所以每到一个书店必定不会空手而归,一是因为特别的爱好,更是因为对书店主人的尊重。第一次进到先锋书店震撼极了,真像是进入了书的圣殿,真想就在这个地方一直一直呆下去。第一次见到厦门小渔岛,因为淘到很久之前的经典书欣喜若狂。第一次给自己的生日礼物就是去苏州住书舍、看诚品,在慢书房跟羊毛和鹿茸聊天。还有去宁波看枫林晚、去郑州看城市之光、去武汉在赶火车之前去看镜自在、去深圳看槑林、本来等等。我是希望有一天看遍各地的独立书店,好幸福的。
今年的423读书日前夕,雅倩的新书《书见》出版了,记录了30位独立书店的主人和他们的书店。比起以前的《你好,独立书店》《独立书店漫游指南》《慢半拍,我的书店光阴》这种类似于攻略的工具书,这本《书见》因为是独立书店人的亲口讲述,相比起来更有代入感。晚上哄睡小宝后,一杯咖啡一本书。慢慢的品读一个又一个的书店主人的书店故事,像是在聆听一个又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一样。有些书店像慢书房、镜自在、枫林晚、小渔岛因为去过,再听主人讲述像是故地重游。有些因为书店主人(像保罗口袋、彼岸、青苑、百草园)的言论因为深表赞同,更激发了想实地考察的愿望。读了一遍,还想再温习一遍。好有意义的读书日活动!
可能是因为具有出版者和读者的双重身份,我在逛书店的时候也在这两个身份之间游离,看书的时候也是。有时候都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出版从业者。不过不得不说,《书见》这本书不管从出版的角度还是读者的角度来讲也是亮点頻出,可圈可点的。首先,装帧形式索线裸脊很时尚,更重要的是方便阅读和记录,可以支持多次翻阅,具备工具书的潜质。另外,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前两天出差在深圳尚书吧看到了这本书,因为时间紧张只是简单的翻阅了一下目录和重点文章。等出差回来拿到自己的这一本,中午在车里仔细看的时候,突然发现护封里面竟然是三十个独立书店人的照片。瞬间就兴奋的不行,很惊喜。阅读的时候把书店的样子、书店主人的样子和他们的故事联系起来,感觉立体了很多。所以,作为出版从业者我给这本书打90分,作为读者我给这本书打95分。
在这本书里的一个个故事里可以读到纯粹、坚守、分享、创新、静谧、舒适、雅致、温暖、奋斗、沉稳和力量……
可以感受到不同类型的美。借用城市之光主人小开的话:每一个个体,都有对美的渴求,美的文字、美的图画、美的声音、美的影像、美的味道、美的面孔、美的灵魂……
如果,你也是爱美的人。就来一起逛独立书店吧!
温暖的封面作者其人有幸得到签名本每个书店都有不同的精神长相独立书店人像不像个独立书店的主题笔记本?《书见》读后感(十):因书而见
如果說剛剛拿到《書見》時的心情是激動興奮的,那麼當我認真翻看完其他29位書店人的講述後,更多的是感動和收穫。青苑書店二十幾年的豐富經驗讓我們很受啟發,純真年代的感人歷程讓人看到獨立書店更加溫暖的一面,彼岸書店的看法和感受與我們高度契合(簡直想和他們隔空擊掌,英雄所見略同)……,每一家獨立書店都有各自不同的故事,也或多或少有些許共鳴,對我們來說,讀這些故事也是思考和學習的過程,也讓我們對小境、對獨立書店未來的發展有了更明確、更堅定的方向。
書店人首先是普通人、自然人,所以當然會有不同的個性和想法,但同時作為一個書店人,更需要具備面對讀者和社會的態度與格局,我覺得,應該首先是對人的平等、尊重和包容。這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相處的基礎,對書店也是一樣。對於來書店的每一位讀者,都能抱持平等的態度予以對待(所謂“進門都是客”),尊重TA們各自的想法(即使你無法完全同意),盡量包容不同讀者的個性(說不定你會因此受到更多啟發),因為有書、有人,書店才有了生氣,才有了價值,才構成了真實書店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書店人的格局影響書店的格局,也可以說,人們可以透過書店了解它背後的書店人。正是因為有了《書見》中這些不同個性的書店人,我們才能看到他們所呈現的各具特色的獨立書店。
談到書店本身,《書見》中大部分的書店人都將其視為自己的孩子,家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是因為這樣一份感情,才讓這些書店人能夠全情投入,全力以赴。很多讀者(甚至有些書店人)可能會將這份情感簡單地歸結為是一種情懷,甚至混淆或誤讀了書店的責任和功能。其實說簡單點,獨立書店同樣也是一個需要盈利的行業,而要實現這一點只有情懷顯然是遠遠不夠的。書店在實現其文化屬性,發揮閱讀和文化傳播作用的同時,更需要實現其應有的經濟效益,兩個屬性並行,雙管齊下,書店才能走得更遠、更久。
那麼,書店如何才能實現這兩種屬性呢?最核心的還是品質與服務。首要的當然是書的品質。如今,很多書店都在顏值上花了不少工夫,確實吸引了很多讀者紛紛前去拍照打卡,但如果這種“第一眼好感”不能進一步轉化為讀者對書本身的駐足和欣賞,那麼恐怕書店的“心”也無法長久。這裡的“心”可理解為核心,也就是真正的好書店必然是以好書為核心,堅持書的品質,既不隨波逐流,也不嘩眾取寵,在選書方面不斷尋求最適合書店本身氣質的平衡。當然,如今的獨立書店越來越多地朝著複合型方向發展,除了書之外,還會提供更多的產品。無論是茶水甜點,還是周邊文創,只要出自書店,品質永遠都是第一位的。另一方面,此“心”也可理解為誠心。真誠、真實地對待每一位讀者,用真心的服務帶給TA們更佳的書店體驗。
《書見》帶給我們的除了諸多感觸之外,還受到了不少啟發。比如,書籍的呈列、店面的裝飾、燈光的效果,甚至是書店背景音樂的選擇,讓我們發現書店在這些細節方面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同時,我們注意到有很多書店都很重視本土文化的傳承和弘揚。而這一點也是我們正在考慮書店進一步充實的一個方面。這是書店發揮文化傳播作用的重要一環,更是人們了解一座城市,一種文化的窗口。作為武漢本土的獨立書店,我們希望有更多的中外朋友能夠通過書店了解和喜歡這座有著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也許是你從書架上拿起的一本書,也或者是我們自己開發的相關文創產品,它們展現的不僅是武漢的風土人情,也承載著我們對這座城市最本真的熱愛!
感謝《書見》,讓書店人以這種獨特的方式相聚!給我們帶來如此多的感觸與收穫!
獨立書店的路還很長,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借用吳曉波老師的一句話:我们越是向前走,便有更多的不得不选择和割舍的道路。但只要那个初心还在鲜活跳动,一切便都会峰回路转,春暖花开!
期待獨立書店在春暖花開後有更加夏花絢爛的明天!
部分閱讀時的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