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皱了的小孩》读后感1000字

  《长皱了的小孩》是一本由严明著作,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皱了的小孩》读后感(一):这是随笔 不是影集

  大概每个中年人,都有一堆故事和一些经验要讲。

  如果奔着看严明新的摄影作品的话,这本书会让你大失所望, 不过简介说的很清楚,这是随笔。

  就是随笔,我也并不觉得这书好。

  豆瓣上写随笔好的,大有人在。在豆瓣上看别人日记的体验和感受, 远远胜过我在读此书时。

  比起这发酸矫情的文字,更期望看到严明的摄影作品。

  《长皱了的小孩》读后感(二):掠過才知深淺

  『長皺了』的另一種理解可認定為嚴老師心性里對『延緩折舊』的宿命調侃,這里的每一塊生長碎片,都是現代版里的『桃花源』。

  第一部《我愛這 哭不出來的 浪漫》展示了不斷地向外擴張的視界、企圖封固自我疆土和回視種種『野外求生』,然而,我選擇跳過《大國志》里的『大國寡民』,直接進入到《長皺了的孩子》里,選擇與嚴老師一同回審人與時間博弈時的種種磨難與牽掛,至少我們都相信,淚痕點點的初衷定能得到上天的指引,蜿蜒的迷津也能回到幸福的魔杵前,酒飽肉足。

  《长皱了的小孩》读后感(三):江湖再见严明,归来仍是少年

  上周末,谢子龙影像艺术馆举办了严明新书长沙分享会。

  四年前,《大国志》在长沙推广时,与严明对谈的是汪涵,那场分享会也轰动了彼时长沙的艺文圈。

  四年后,换了发型的严明携新作归来,单枪匹马,凭借着真诚与睿智hold住全场,让粉丝收获了与阅读同样的快乐与感动。

  今晚沉下心来开始阅读严明的这本新书。序言《给父亲的信》直击人心的代入感让人泪目,关于故乡亲情的文字质朴而动人;第二部分重走青春路,引出早年乐队经历,《秦皇岛》这一篇看完,大概大家都会打开万青的专辑循环;《人到中年自然怂》对媒体生涯的几段闪回最有共鸣,同样混迹过媒体,经历过纸媒的辉煌与没落,书中提到的远凌、阿里车治宇夫妇都是前同事。

  记得活动后把现场图片发给远凌,他说“大师依然很青春”,我说“还是老了”。

  前天在高铁站送别严明的时候,望着“诗人摄影师”远去的背影,想起了几年前做活动在机场接许巍时的场景,素颜的偶像,也就是路人眼中普普通通的中年大叔。

  长皱了的严明,影像里仍然有诗,文字里仍然有光。

  《长皱了的小孩》读后感(四):少年心,最珍贵

  一本随笔合集,好久都没读到一本心仪的书,翻开第一页就立刻喜欢上了,大概是因为天太冷了所以需要一点不咸不淡的温暖。内容和想象中差不多,关于亲情故乡漂泊职业人生感悟,意外觉得和贾樟柯有几分相似,大概导演和摄影天生就气质共通,对故乡和曾经有天生的捕捉能力,都喜欢怀念在岁月中日渐衰败的乡土气息。 有一章讲到恐飞,只想激动地说你不是一个人!!!每一次颠簸都是在切身感受死神的降临,无法动弹还要佯装淡定,是种在生命最后一刻都不能做自己的宿命式绝望。飞机落地,人出舱门,如释重负,感觉自己重生了,喜悦到极致。也许下次坐飞机前可以试着拔高飞行的意义,“是那些值得死的事情让我们活下去”。 可能是做过记者的缘故,也可能是与生俱来的同理心。他总会对一些转瞬即逝的小事件,做长久的停留和思考,形成自己的感悟。自信的擦鞋青年,他在反省善良与冷漠;坐在地铁的蓝眼镜小伙,是家乡与北京的对抗;高铁上的投影师,网友孙中丘...他把生命中的每一次经历都变成了意义。 书的最后一部分,多谈及对世界的看法。还对王小波劝侄子放弃摇滚好好工作,提出了质疑。似乎总有一部分人,多是文艺工作者,对这个世界抱有自己不可动摇的坚持,贯彻落实着儿时语文课本里学到的忠孝仁义理想信念,他们坚守内心,所以步步艰难。可他们无非是当初选择了相信的人,怎么到头来,变成了叛逆呢?所以严明问:“顺着这个世界,一起向下坠会不会更好过呢?”所以会吗?会吧...我们现在不把这样的世界视为唯利是图明哲保身,我们安慰自己,这世界不是让你变得功利,只是让你学着柔软一点,于是我们开始了妥协的第一步。

  《长皱了的小孩》读后感(五):“这个世界上没有大人,只有长皱了的小孩”

  用了几日晨光,看罢严明老师的这部新作,于我最大的感触是:自我惭愧。主要惭愧于自己的无知。对于二十冒头的我来说,经历浅薄,日常生活和艺术不搭边,所以面对这样一位人到中年的艺术家的感怀和领悟,我远不能做到感同身受。不懂摇滚音乐,不懂摄影的艺术表达尚且情有可原,我还能原谅自己在艺术感知方面的无知,但是没有理想、不了解自己、不懂得思考自己与社会的联系,云里雾里走过二十几年,仅凭年龄自然累计知识和经验,没有向更深处更广处去探究自己和这个世界,对周围的人事只是略知皮毛,如此稀里糊涂随波逐流就真的不该是一个青年的模样状态。

  思考是种重要的能力,可我好像只把它应用在了九年义务教育的题海里。对自我的认知,对外界的观察,对社会的审视,更需要我静下心来去梳理所见、去思考个中关系和内涵。解题是思考活动的冰山一角, 观察、self-talk、逻辑地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增加诗意浪漫,更是思考活动的有价值体现。

  虽然没有百分百的感同身受,没有在书中找到太多与我这个年纪契合的共鸣,但从序言中给父亲的那封信开始,我还是一字一句认真地读完了全书,读到喜欢的句子,还会停下来细细琢磨好几遍。因为我喜欢作者这种回忆感怀的基调,这种回望的姿态让感情真挚,让文字有了更多温柔。

  作者沿着时间印痕,诉说人生轨迹。从记忆最深处的故乡开始,父母温情、懵懂少年、职业转换、中年回首……一大半人生依次展露开来,说尽了前半程的快乐和无奈、收获与遗憾。

  随笔本就是笔者生活中思考的杂文随想,没有刻意的故事架构,没有笔法技巧引人入胜,仅仅回顾过往,字句娓娓道来,真实细腻就能直戳心房最温暖的一角。

  还会再看一遍的,等自己跨过海海人生,多触及更多的风景和人事后,想必会有更多共鸣吧。

  《长皱了的小孩》读后感(六):碰撞 原生家庭

  长皱了的小孩

  2019-08-25

  后有追兵,前程隔海,我们远未抵达。

  2019-08-25

  少年心,最珍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世界上其实没有大人,只有长皱了的小孩。

  我的妈呀

  2019-08-25

  巨大的生存惯性已经在一代人身上形成了活着的伤,那是写入贫穷的基因带来的,至今还附着在他们孤寂的生活上,逼仄的院落里。

  2019-08-25

  中国人干脆说“学道的人莫回家”,我理解的意思大概是:人若直面原生家庭进行思考太残酷,那是个会把人的心思、情怀弄乱的地方,那里是基因与格局的战场,足以让你动摇你攒出来的一些信念、标准。所谓能避世修行的远方,大约就是与自己家遥遥相对的另一端所在。于是,冥冥之中,许多人索性选择离家远一点。以前回到家一段时间就觉得这样下去我定会变得焦愁、胆小、抠门,这明明就是平时我脑子里的事业、朋友、天下的背面。

  2019-08-25

  米兰·昆德拉在《生活在别处》里说,当生活在别处时,那是梦,是艺术,是诗,而当别处一旦变为此处,崇高感随即便变为生活的另一面:残酷。

  如父如子

  2019-08-25

  我知道我们彼此都在无奈中接受部分现实,也想抓住别的不愿失掉的部分,沉默间将其放大,延长……

  一个家庭的摄影史

  2019-08-25

  那些照片虽然是零散、断续,甚至无序的,但一打开它们,记忆就开启了,喷涌如泉。

  2019-08-25

  为了留住欢乐的印记而拍下照片,乐意把它们攒下来。

  2019-08-25

  一本影集在累积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不觉得它有什么能量。偶尔翻看,可能只是当作消遣,嬉笑着说:哈哈,看我当时是那样的……越来越往后,时间这个东西介入了,你可能觉得事态变了,变得惊心。影集厚了,轻的

  《长皱了的小孩》读后感(七):江湖再见严明,只是更决绝而已

  算起来,离《大国志》出版有些年了吧。掐指算来这是第四年。

  这些年里,我们有时去看他的展览,有时去听他的讲座,有时跟着他去拍照……他又回到了那个独自观察、倾听和拍摄的状态。

  与《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出版之后不同,那时总是看到读者簇拥着他,看到摄影爱好者围着他讨论构图、器材、画面……人群散去之后,严明也会摇头自嘲:“我现在俨然是个明星。”

  但是,这些年里,严明并没有像大多数成名的人一样去营销自己。四年前我问他:你是不是该做个公众号,或者至少有个自己的工作室。他断然拒绝:“没有什么比拍照本身更重要。”甚至他的微博、微信都发送甚少。

  我们有时冷不丁会想他,叹一句:“不知大师最近怎么样!好久没有看到他的新片了。”有时甚至会隐隐担心,希望他走出的摄影路是一条坦途,可以长长久久,大片迭出,总担心他会不会题材拍尽,担心没有识货之人收藏他的照片……

  后来发现,严明本人似乎完全没考虑这些。他只顾拍,而且总怕时间不够用,似乎要赶在有生之年完成自己的拍摄是件万分紧迫之事。

  去年四月,随他去绍兴拍照,在高铁上他就兴奋地发现,附近便是他慕名已久的拍摄点。那是城乡结合部的一片乱山崖,人迹鲜至,偶尔几个周边工厂的工人在这里发呆。我们跟随他步履不停翻越这片几近荒废的山崖。我记得第一天,微信运动记录的步数是3万多步,以至于第二天我只能窝在山脚下的车里等他。这让我确信,他完全没有受外界赋予的名声所扰,他对摄影艺术的追求之纯粹,堪比朝圣者三步一叩首的虔诚。他是用3万多步的丈量才换来一张心满意足的照片。

  自从离开报社之后,与严明就时常隔着江湖相望,看着他孤独坚守我们景仰的为人为艺之底线。这些在我读《长皱了的小孩》时,都变成了一个个画面。

  在《我的妈呀》中,想起他还在定远的妹妹,有一年为我在那里完成采访牵线奔忙,她的宽厚值得信赖一定像她的妈妈,这一基因之强大在他们兄妹身上显而易见,让人一见便温暖笃定。

  在《不可战胜的夏天》里,他写尽了藏在我记忆里的夏天,没有空调,没有手机,取而代之的是仰躺在晒谷场上看满天星斗……没错,我们真的是“看到田园牧歌的最后一代人”。

  在《秦皇岛》里,我仿佛看到当年写乐评的严明的影子,一句“是赤诚,让我们铠甲满身”,为一颗恬淡的心重新注满热血,无计可施之下,只得打开万青的专辑循环播放。

  《绵羊鞋油》再一次唤醒我。想起当年与杨曦出门采访如地震之类的灾难,他常把身上的现金掏尽。那时他与严明常在广州转悠拍照,他说自己是“镜头向下”的摄影记者,果不其然,后来他的硬盘里就真的存满了社会最底层的血泪照。以至于他至今都不习惯拍摄华丽的名利场,拒斥拍摄觥筹交错和清新写真。这种为人的魅力,都来自于“行走江湖的心软”。

  《论唯美》可能是整本书中最犀利的一篇。从糖水片审美泛滥说到流量、粉丝当道,媚众横行,落于“道不同,不加微信”。文中所写删除“伟光正”的他人,我很怀疑是作者本人,全因亲见他亦有如此一删了之的愤怒。

  艺术家丝毫不苟且的自我告诉我们,他要穿过一扇“窄门”,坚决不与这世界握手言和。

  这与四年前的严明并无二至,江湖再见严明,只是更决绝而已。

  《长皱了的小孩》读后感(八):重点主义者:道不同,不加微信

  一、缘起

  1.购书日期,2019.07.18,周四

  2.从界面,文化专栏里,读到这个作者“严明”的故事,被吸引。

  二、父亲

  1.男孩子身上永远无法摆脱父亲的痕迹,这儿有他给的身体,还有活着的他抛下的习惯。

  2.病重的父亲,从陪我喝酒,到看着我吃饭。我知道,我们彼此都在无奈中接受部分现实,也想抓住别的不愿失掉的部分,沉默间将其放大,延长......

  3.隐瞒似乎成了一种义务,谅解成为一种孝顺,否则,都是残酷。

  三、时空

  1.一个曾经用脚丈量过那么多地方的人,最终,还是要路过自己。

  2.传统,葬礼的传统,应该就是前人出离伤痛的经验集合。

  3.为什么一个苦难的母亲,也会义无反顾地,加入到重男轻女的阵营中去?

  4.一首歌就像一片书签,你从这个位置掀开,这块记忆就展现开来。

  四、心锚

  1.人到中年自然怂

  2.流浪歌手:我们不远万里是来讨生活的,混穷的,应该把挣钱摆在第一位。

  3.有时候,追逐梦想和消磨梦想是同时进行的,没有心锚,梦想终将流逝。

  4.有些歌,是音乐家在时空里用爱设置的链接,是悄悄植下的心锚,也是我们不能抵抗的埋伏。

  5.人要是不知道一点历史,还真是不容易活明白。

  6.深谢这一天与我并肩的人,因此,我没有再为时间感伤。

  五、年龄

  1.人呐,年龄不是最先反映在脸上,而应该是脚上。在什么年龄上,往什么地方去,离得多远多近,都会有自然的设定。

  2.到中年的人有个秘密,就是会在内心里悄悄开启一种“倒计时模式”。看时间的角度,由之前的伸着脖子向前跑,变为,从另一个方向回望,缩着脖子向后退着走。

  3.人到了五十岁衡量做事成败的标准跟过去就不一样了,不一定再以利润的最大化、规模的最大化、市场的最大化这些市场经济指标作为考量。今后考量的法则是可持续的,有美感的、有灵性的,哪怕是小众的。

  4.小时候,单纯和勇气是一个意思。

  六、靠谱的人终将聚在一起

  1.车能到的地方,皮鞋总是穿得的。(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2.穷则独善其身:在生活上压减自身的需求,重精神、轻物质,不仅是方向也是方案。

  3.不上班的日子,他常带着馒头,用矿泉水瓶装一点白酒或黄酒去往山间。

  4.道不同,不加微信

  5.最好的共振,是心颤

  七、艺术家

  1.好的艺术家了解你的苦,也知道你的好,懂得把危险和局限,变成希望,还给大家。

  2.艺术是要你拿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而不是算法。(机关算尽,礼崩乐坏)

  3.好的艺术家就是能把众人带入“节日”的人。(是节日,不是节目)

  4.人应该善良,否则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5.艺术家对惯性,有天生的敌意。

  八、价值

  1.你有多少能量,全在作品上。

  2.迷宫的出口,其实,在上头。

  3.失去,才是人生最大的真实。

  4.有些珍贵的花儿,只有在贫瘠土壤里才开得出。

  5.人有多大的能力,就能做多大的蠢事。

  6.朋友,代表了一个城市对你的宽厚。

  九、单词

  1.精神艳星

  2.反地域花儿

  3.满街黑豹、一地唐朝

  4.编外善人、业余菩萨

  5.妹山妹海、大腚排排

  6.封口肉

  7.走传统

  8.怂人的肉盾

  9.炒菜的暖阳

  10.兵荒马乱中的光芒万丈

  11.理想时代最优雅的遗孤

  12.神气以及狠

  13.勤劳何辜?热情何辜?

  14.求变现,求救赎

  15.重点主义者

  十、分寸

  1.那种里应外合救全家出苦海的孝子,那种急于证明自立能力,去化解家人担忧和差评的孩子。

  2.故乡,未曾重逢,已无情

  3.他急需一把斩断乱麻的快刀,钱;而我只能祝福他充满欲望的志气,梦。

  4.那些无须解释的,可以,统统交给凝视。

  5.一个游子的心里,早就为家乡预备了很多原谅。

  6.学道的人,莫回家。

  7.日结,工资日结,其实显示了劳资双方的的一种不信任关系。

  8.男人离女人太近了,就会知道一些你未必想知道的,另一半世界的缺陷,这一点都不好玩。

  9.着装品位,以得体为基准,再稍稍释放出一点儿作。

  10.有制服参与的行为就是重要行动,它对吃瓜群众的诱导性,最强。

  11.“我用记者证轻抽你的脸”这个ID,意思是朴素的内里有实力后盾,从今往后,惩恶扬善,操之在我,嘚瑟嘚瑟。

  12.那透着傻气的脸,是最真的面孔。

  13.一枕梦黄梁,这醒来的领悟,就叫“觉悟”

  14.慎用,慎用仪式的方式,交接,情感。(婚礼,不保感情鲜)

  《长皱了的小孩》读后感(九):一个家庭的摄影史

摄影:严明

  冷空气还是来了。

  父亲的慢性肺病刚熬过了一个严冬和酷暑,母亲很担心即将到来的又一轮秋冬。回乡的路上,我焦灼地盯着车窗外掠过的杨树,仿佛从现在开始,北半球的每一片落叶都会与我有关。

  到了要考虑一切的节点。就像这季节,会变换,会更替。对于喜欢老物件、遍访各地古迹的我来说,有这样的一个老旧的家,真不知应该欣喜还是悲叹。这样的情绪在刚过去的炎热难耐的夏天达到顶点—我在老家无意中又翻找出了几本影集。

  我作为儿子、作为父亲,加上作为一位摄影师,少小离家,如今在几十年没有变样的家里打开这样的相册,视角多重,五味杂陈。时空,狠狠地向我展示着它的高压。每一张旧影,带给我的感慨、震撼几乎不亚于我这么多年行走江湖看到的任何一处名胜。

  它们就是我自己的“名胜古迹”,这是我的“家庭摄影史”。

  这些家庭相册里的照片,有爸妈以前的,有我小时候的,更多的是我和妹妹在外工作并成家之后陆续寄回来的。也有父母后来在老家拍的一些照片,总共加起来有四五本。

  几本影集,一躺几十年的它们远不像旧家具那么沉默。

  一本影集在累积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不觉得它有什么能量。偶尔翻看,可能只是当作消遣,嬉笑着说:哈哈,看我当时是那样的……越来越往后,时间这个东西介入了,你可能觉得事态变了,变得惊心。影集厚了,轻的时光也就变重了。你再也不能不承认:那就是我。

  一般来说,我们通常是为了留住欢乐的印记而拍下照片,乐意把它们攒下来。老人与儿孙常年分隔两地,照片更是珍贵的记忆实体,是互相传递思念的凭证。偶尔捧在手里,放在眼前,那是为了对抗遗忘、慰藉想念所做的实物存储。我们看它们的时候,想念家人,也想念往昔的自己。

  在照料父亲的这段时间,我打算认真整理一下这些照片。为了旧的我,旧的家,做一场停留。基因这东西,刻划在血液里的,再肆意放飞的游魂也会被它捉拿归案。那些照片虽然是零散、断续,甚至无序的,但一打开它们,记忆就开启了,喷涌如泉。

  那源头,正是我的来路。

  我的父亲当年师范毕业后,分配在外县的镇上当老师。三十多岁时娶了我妈—他曾经的一个学生。母亲生我的时候也未满二十岁,他们结婚的第二年,在父亲老家的村庄里,我被两大接生婆联手捧到了世上。

  幸福的小夫妻抱着正满一百天的我从村里来到蚌埠的一家照相馆,拍了“百日留影”。现在想来,这算是父母给我的最早的一个与文艺有关的礼物了吧。

  高中的时候,父亲曾对我说,你要是考上大学了,我就送一只小照相机。但是此事后来并未兑现,我离家的时候,他买了一只广东产的“红绵”牌木吉他给我带上。相机和吉他,可能是父亲曾经奢望却未能拥有的东西。文艺之心未灭的父亲那时候还不知道,这两样东西后来在他这个“浪荡”儿子的生命里掀起过多么大的惊涛,直至今日波澜未平。

  小时候我跟妹妹只有一张合影照片,是来学校给毕业生拍合影的照相师傅给教师子女的福利。妹妹小我两岁,小时候就是我的跟屁虫,特别乖,什么都依从哥哥。那个年代,大概多数家庭有重男轻女的风气,教师之家也是一样。妹妹在那样的家庭,从父母平时的态度里,应该也会渐渐知道哥哥似乎更重要。后来听我妈讲过的一件事可以佐证:某天我跟妹妹各分得了五块饼干,摆在桌上准备开心享用。这时候家里来了小朋友客人,我就给了客人两块。这时候,我妹妹默默地从她的饼干里拿出两块给我补上。她把这做得理所当然,哥哥的是应该补齐的,而她自己可以接受只剩三块饼干的现实。而作为哥哥的我,倒也接受得心安理得。

  初三毕业前夕的一个周末,我在县城的一家照相馆拍下了平生第一张“彩照”。穿着新买的彩条运动服、白球鞋,在照相馆一角有金色栏杆、葡萄枝、花盆的置景前,摆下了这个自认青春的造型。如今看,还是土洋土洋的小镇青年。青涩的毛头小伙,开始有了“自选动作”内心里有一种“长成了”的自我认定,有了一点跃跃欲试的英雄主义,盘算着与这个世界可以一战。

  从一个翩翩少年、文艺青年转变到摇滚青年,只需要一个转身的时间。

  淮南,我离乡求学的地方,我却在那里爱上了吉他。那是我平生到过的第一座大城,一个摇滚重镇,满街黑豹,一地唐朝。后来为了生存去福建干歌厅,又为了学艺停下一切去厦门继续拜师,再后来又去北京的摇滚学校……

  终于,我带着音乐梦想去了广州。

  音乐梦在南方没能得以生长,我上班了。在广州做记者时期,特别是有了孩子后,往老家寄的照片变得多起来。做了摄影记者之后,拍照者才真正成了我。因此,我也成了总是在照片中缺席的父亲。

  在广州做记者的十年里拍了大量家庭照,我会不定期地挑选一些洗印出来,寄给爸妈,告诉他们,我们在他乡一切安好。电话那头总能听到妈妈开心地说“相片收到了,家里一切也都好”,让我放心。后来自己又辞职去各地拍照,搞创作,偶尔也会留影,但那样沧桑的照片却从来不敢寄往老家。类似搞摇滚时期的困顿、颠沛怎么也不能让爸妈知道,不可以再让他们为我担忧了。

  父母对我的忧心真是无尽的,绵延至今。

  孩子们都不在家的这些年,父母偶尔也照相,主要是单位活动、旅游之时的留影。他们也从没有儿女负担的清闲中年逐渐抵达晚年。

  我又发现,往老家寄照片的习惯,后来并没有持续下去。它止于前几年,老家的影集在几年前不再添加新内容。原因有二:那时候我开始每年带孩子回去。当然,更因为后来有了可以拍照、拍视频的智能手机。

  想念这个东西,是会凝聚的,也像胶片从曝光到显影、定影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期待感才会显现出来。通讯、交通发达了,久而久之,“期待”渐渐失去了原先真实的痛痒了。

  父亲两三年来病重,慢性的肺纤维化使得他不得已卧床。父亲的记忆力也在逐步减退,很多老家前来探望的亲戚,他已经认不出来是谁。就连我的姑姑—他的亲妹妹来看他,他也怎么都想不起是谁,搞得姑姑特别伤心无奈。

  今年夏天,我的孩子曾抱着影集跑到他爷爷床头,指着爷爷奶奶的结婚照问:右边的这位帅哥是谁?爷爷凝视良久:可能是我……

  影集里有几张父亲退休前后与同事、邻居的合影,我发现每个人的头顶上都有一个字。原来是父亲用钢笔直接在照片上标注的,那是照片中那些老同事、邻居们每个人的姓,甚至还包括他自己。胡、杜、余、吴……之前我还纳闷:相片中的那些老师,有些是几十年的邻居,熟悉无比,何必在好好的照片上用钢笔写字,显得突兀也不雅观,像小孩子行为了。

  现在我终于懂了,原因应该是父亲在若干年前对自己的记忆力就有所觉察,一张照片的美观与否已不再重要,影像的真实性、留存性似乎也会靠不住。他找出了笔,决定把还能想起的姓氏径直写了上去。

  他怕忘掉这个世界。

摄影:严明

【相关图书】

长皱了的小孩7.8严明 / 2019 / 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理想国,想象另一种可能。

  理想国微信公众号:lixiangguo2013

  理想国微博:https://weibo.com/bbtbook (@ 理想国imaginist )

  欢迎关注~

  《长皱了的小孩》读后感(十):年轻人需要早早认识到,你是一定要表达的

  标题这句是摄影师严明说的,我还远没到有资历这样讲话的阶段。

  能见到摄影师严明本人,完全是意料之外的事。

  毕竟我对他的了解,只限于今年夏天在朋友圈、微博和豆瓣见过好些人分享他的新书——《长皱了的小孩》,以及多年前和他在铅字世界里的“擦肩而过”。

  我们第一次的“相遇”,是在韩寒出品的《合唱团》的创刊号里。四五段喃喃自语、五六张黑白照片,作者署名——严明。

对其中这张照片,当年印象尤其深刻。每次看到都会想到四个字: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网友对他新书《长皱了的小孩》的评价,名家对他本人的解读,让我对这个人重新动了心。

  看贾樟柯,如何评价严明——

看严明的照片,最主要的是他的诗意,他的每张照片都传递着这样的诗意。事实上不是他捕捉到这些诗意,是他创造了这些诗意。没有严明的情怀、学养,美术训练、视觉训练,以及活生生的情感运动,任何景物出现在面前的时候,你都是熟视无睹的。我印象最深的一张照片,在一个庙宇里面,没有头的塑像,双手拱抱,一个失去的礼仪,千言万语,愁绪非常多,但是涵盖了很多信息。如果你心无诗意,可能就从他面前走过了,你的取景、构图、色彩、光线,所有东西不会产生这样的共鸣……

  半个月前,得知他要来武汉做线下分享会,第一时间在手机的提醒事项里备注下活动时间和地点:7月19日,物外书店,晚18点半。

  几乎是有备的,我录下了他整场分享,整理了对我有用的金句金段(虽然有些道理是很早前就知道,但过了这么多年,对他们的理解已经不是当初),希望在自己迷茫之时,能够像严明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怕,尽管去做好了。”

  以下是严明老师现场分享实录精选,这些道理,适用范围不局限于摄影,你想到什么就是什么。

拍什么?

1.当了那么多年摄影记者,我干的都是命题作文的事。去拍麻风病人,去拍敬老院孤寡老人,干多了,我认为这不是摄影的规律。摄影的规律,应该是眼前一亮、头皮一麻,生理反应告诉你,要赶紧掏机器,而且一切是你自己说了算。 2.照相机是一个基于复制特性而存在的一个工具,它是复印机,你要做机器之外的。你能选择,你能判断,你能构图,你会预判,你会追逐,你会观察,你会把心捧过去。3.只管去拍,事情摆在那里,道理是跑不掉的。 4.好多照片可拍可不拍,“烂事”干多了,对你做选择题不是好事。拍照就是一刀的事。如果你现场没有砍下这一刀,没有拿下这个画面,没有勇气和这个能力做这个事,理论上来说,在电脑前,你也会摸不着头绪该选哪张。那你干什么摄影?你去摄像吧。 5.好照片应该拍出气氛。所谓气氛,就是在你的作品和观众的内心之间建立的一条通道,光线、色调都包括。在你拍摄的时候,气氛甚至可以作为你拍与不拍的第一个判断门槛。看到某个情景,用气氛筛一下,拦一下,看这气氛有没有让你眼前一亮。

如何解读一张照片?

6.好多无需解释的东西交给凝视。你去看就好了,不一定要通过文字的形式,它自有一种表达属性。 7.到现在十多年,我成功躲开了别人对我的归类。而且我也不搞专题,你喜欢什么就是什么,直接有感就好,不划分。我的作品,基本都是先有照片,后有名字和阐述。8.罗兰·巴特有一本书叫《明室》,里面有一段话:摄影不是通过绘画才跟艺术搭界,而是因为戏剧。这句话在几年前对我影响很大,而且我发现基本上我没跑偏。摄影的场景性、戏剧性,现场的舞台感、代入感,不是绘画可以代替的。

行走江湖,靠的是心软

9.我们行走江湖,靠的就是心软。走在路上,看到带小孩的母亲,看到刚刚下班的人,我们心软,所以看到他们才会有一种共情,才会起反应,才会把镜头对准他们,要是铁石心肠的人,说不定还会嫌弃他们。 10.你越慈悲,越敏感,更有利于和别人动情。而且越往下走,你还要维护它,保持它,不能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人变了,很多摇滚歌手第一张专辑特别好,后面有钱了,结果作品越来越没落了,因为他对外界的反应迟钝了。 11.我们常说江郎才尽,江郎为什么会才尽?是因为他失去了感动的能力。你能持续感动,是来自于你自己的反应,不一定来源于老师,你有这个持续感动的能力,你才有这个资格,拿本钱去创作。 12.人到中年,要自觉地保持长期的精神活动。想不能停,复杂脑,单纯心。

找到表达自我的出口

13.艺术是表达和传情的。练书法练一辈子,到死没有自己的思想输出,这是很可怕的。年轻人需要早早认识到,你是一定要表达的。

做一个理想主义者

14.我不喜欢打鸡血,因为我自己就是这么做的,如果你是猛禽,猛禽何必打鸡血,它是老鹰啊。我想告诉大家,不用怕,你们还年轻,父母家人都尚在,尽管去爱,做你们自己的事情。15.如果你能用少部分钱都把你生活过稳当了,那更多时间和钱用来干什么呢?做任何你想做的事,去追求你的爱好。大人不要老是吓唬小孩子,你不敢去做的事,你让少年去做,你不要去做他们的障碍,这世界是会变好的。16.你可以说我是理想主义者,但我不认为理想主义过时或不堪。我曾问过一个问题,你是谁?你,是你的精神,你不是这堆肉,肉体是为精神奔忙的,而不是费尽心思为一生安全着想的。物质跟精神摆一起,我认为精神有优先权,今天能聚在这个地方的人来说,是在精神上有一定认同度和一定追求的人。

要干,就好好干

17.我跟我一个搞摄影的朋友讲,你要干,就好好干,拿下作品,建个文件包,一点一点积累,将来咱也办个展览,出了画册啊。你干这个事,就要像那么一回事,你干的所有事,你小孩也会看到。18.我们喜欢上一件东西,缘分一场,也许不能陪它走到最后,所以我们更要探究它,进入它的深处,能悟到其中的道理。打拳打几十年,它不是只是强身健体,茶叶分那么多种,它只是为了解渴吗?不是啊,它还有文化呢。

凡热爱之事,无业余之分

19.老一辈摄影师经常会跟我说一句话:“严明啊,你搞的不错,我们是业余的,没你搞得好。”我极其反对这句话,因为他说他自己是业余的。为什么?这跟创作有关。 20.你手持一个工具,它是你思想,灵魂的反应,你是捧着一颗心去的,你是要动用灵魂的,这样一件事情,它有业余之分吗,你是业余动的心吗? 21.你是看到一个无比好的景后,相机掏出来,正准备拍,突然脑前一闪:sorry,我是业余的。那怎么办?那是不是还可以稍微拍差一点?按快门之前,大家是一样的,你长这么大,我们做的最多的事情,是为人,除了为人,其他都是业余的。 22.给自己的创作打这种不必要的折扣,非常令人遗憾,一丝不苟同。

  整理完严明老师的分享,再结合这段时间在看的《明日之子》,发现很多东西都有共通性,比如自我呈现,比如个性表达,所以忍不住又敲了好多字……

  这一季《明日之子》,有几个唱自己作品的女生,我特别喜欢。比如张钰琪,又如李泽珑,再加一个繆纪君。

  张钰琪从小唱歌,经常参加比赛得奖,属于天赋型选手,而且非常有主见,导师曾建议她改掉自己作品里的某个地方,她没有听导师的,坚持按自己的想法来。作为观众,听到她的歌,我是享受的,无所谓那些所谓专业的意见。

低沉婉转的嗓音、原创音乐的才华,再配上简洁明了的长相,张钰琪不让人记住都难

  李泽珑在我看来,就是个善玩音乐的人,而且玩得熟练自如,有自己的风格。第6期公演前,她拿着作品去找毛不易和孙燕姿,两位导师听完她的演唱后,没让她修改一个音、删掉一个字(遇到一个和自己同频的伯乐有多重要)。

虽然李泽珑有模仿椎名林檎的嫌疑,但也不能阻挡我对她的喜欢

  也是这期,第一次演唱自己原创作品的繆纪君一改昔日的畏畏缩缩,在舞台上光芒四射!

繆纪君之前是“1022女生宿舍”组合成员,因为2016年翻唱《好想你》在网络意外走红

  选手李茉在后台说,“看繆纪君唱原创,和她上一场就完全不一样。”眼泪打转的王木男,抽着鼻子说:“我觉得她变得自信了好多,感动‘死’了。”连当时坐在6星宝座的Veegee也赞叹道:“我觉得她今天太棒了,她是发光的。”

如果没有这一次次小考和公演的激励与推动,繆纪君也许不会成长得这么快

  举了这么多例子,就想说一点,有愿景做自己,有通道做自己,有能力做自己,同时,让别人看到并认同你这个“自己”,不仅自己舒坦了,身边的人也能感受到那份诚意和力量。

  再多说一点。上周第7期小考,节目组继续考验选手的音乐创造力。在谈到评判标准的时候,导师华晨宇和毛不易说到两个核心点,一个是共鸣,一个是呈现。

音乐创造力并不一定,非得是她的原创能力,我觉得,可能也是音乐里的想法,然后她怎么去实现她这次的表演。——毛不易我们最终是看这个作品,能不能跟我自身产生共鸣,然后她要如何用她的方式,来去表达这个作品。——华晨宇

  他们的观点和严明老师说的艺术的表达,不谋而合。

  艺术都是相通的。不管是绘画、音乐、写作、摄影、电影,还是其他,能够被人记住的作品绝不是西施效颦的复制品,他们看的哪是作品,看到的,终究是你这个人。

如果你只做表演的话,可替代性很强,优秀的歌手,你是必定要在台上展示你的独一无二的内心世界,和你的价值观。——毛不易现在的歌手,你可以这样,可以那样,而不是说,你不符合我们要的这个模型,被排在外面,我觉得我们,不是活在那个年代了,真的鼓励每个人的长处。——孙燕姿

  鼓励长处,包容短处,还原一个活生生的人该有的样子。

  想到这,又联想到女儿马上读一年级,我很恐慌,害怕她这个”不规则多边形“被应试教育磨得四四方方,一动也不动,想动动不了。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