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可怜的人间》是一本由周作人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都是可怜的人间》读后感(一):众生皆苦,唯有自渡
老公年后回单位上班已近二月,清明节又至,我屡次三番问他回不回来,什么时候回来,他都说“不知道”,我们盼他回来之心也就只能一直悬放着。相比老公两个月没回家,还有多少人一年只有过年才回家,甚至过年都无法回家。芸芸众生,皆有困苦,能化解自己生命的困顿和苦难的,唯有自己。
正如周作人在《都是可怜的人间》中提到,世间的一切“自知不是容易事,但也还想努力”,还是觉得“幸得生而为人”。不炽烈,带着一股子冲淡意味的文字,展露的是作者对生命的态度。
无论周作人背着怎样的汉奸骂名,他作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他开启了“闲适散文”的流派,把日常的、世俗的事物,以一种超然和冷静的姿态,将它们融入笔端,还原了生活的真实画卷。
日常的悲剧,每个人都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周作人写自己的女儿若子,民国十四年因疾病差点死去,经过一番抢救奇迹般地好转,这份庆幸持续不过四年,女儿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徐志摩飞机失事,他纪念徐志摩说“志摩飞往南京的前一天,在景山东大街遇见,他说还没有送你《猛虎集》,今天从志摩的追悼会出来,在景山书社买得此书”。没有人能预知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我们以为只是一个平常的道别,谁知一转身就是天涯,永远不见。人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何时到达终点,唯有过好当下珍惜拥有,生命才不至落下太多遗憾。
平凡之所以伟大,是因为生命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作者在其文字里提醒我们须在平常的生活中,“寻得些须的安闲悦乐,即是无上幸福。”这份无上的幸福,可以是看云、赏花、听雨的闲适,也可以是和三五好友聊天喝茶的淡然,又可以是看书、听音乐的写意……用一颗柔软丰盈之心去感知生活的无边趣味,这样的人世,虽然充满无常,但也是很妙的事。
人生实苦,看清楚现实不抛弃理想,于苦闷之中看见清风明月。尽管有失望,依然还会努力。深信若要做事,只有坚忍勤进才是捷径。最终任是世间皆可怜人也罢,你也会得到无上的幸福。
《都是可怜的人间》读后感(二):艰辛岁月终难逃,上下求索需努力
佛家还是上帝曾说过:人的出生本就是来受苦受难的。西方有苦行曾,东方有和尚。从某种角度而言,我们的确不难发现人的确是活得很难,命运虽然往往会和我们开着大大小小的玩笑,但是再难我们却还是要顽强的生存下去。既然逃脱不了磨难,那么我们更应该迎难而上,而非望而生畏。
最近接触到的周作人生活美学系列读物《都是可怜的人间》让我颇受启发。虽然就这个书名的文字中或多或少地有着怨天尤人的感觉,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正文却彻彻底底地激励着人们还是需要不懈地拼搏努力。既然谁都无法在艰辛的岁月面前幸免于难,那么我们还不如上下求索地不懈努力前行。
秉承着这套系列读物贯有的编辑风格,我们在尚未接触到正文时就能蜻蜓点水般触及很多周作人的经典语录。在唯美的彩色画面的配图解说下,我们从这些只言片语中可以提炼感知很多的人生哲理。”花明年会开的,春天明年也会再来,不妨等明年再看。”这句话着重着第二年的春色满园,却也潜藏着此刻美景不在的低沉之情。尽管花无百日红,但是我们终究可以期盼到它再次绽放艳丽的瞬间,因为花儿努力了-----“自知不是容易事,但也还想努力。”这句话又是着重笔墨地告知着世人人生的奋斗目标。虽然自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人人都不应该放弃对自知能力的培养。正所谓愈是艰险愈向前。这才是真实的人生,这才是我们人人需要拼搏奋斗的目标方向。
纵览全书,《都是可怜的人间》也是包括了四个章节的内容。幸得生而为人;于是只有郁闷;日常的悲剧,平凡的伟大;自知不是容易事,但也还想努力。对于本书,我感觉自己能够感受到周作人文由心生中的那份对人生无奈的无奈,却同样也品味到了他无论世事如何也继续不断奋勇拼搏的不懈斗志。类似于书中有一个专门题为《中年》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它深入浅出地剖析着”四十而不惑”下的中年人的无奈之情。但是文中又同样深入地强调着中年是理智的时代。既然如此,我们哪怕身处不惑也依旧可以负责任地奋斗努力,充满自信。
这就是所谓的人生。尽管无奈,但是却也有着太多的可能。尽管艰辛,但是依旧需要我们的不断努力奋斗。《都是可怜的人间》也许不是某种形式下的励志之歌呢!
《都是可怜的人间》读后感(三):人间疾苦
”为君委屈言,愿君再三听,须知妇人苦,从此莫相轻。“作者从社会的各个层面入手阐释者一个道理:谁又活的轻松呢,都是可怜的人儿啊!这本《都是可怜的人间》让我更为全面的解析了周作人的行文和做事风格,他是一个孑然的作家,完全不同于鲁迅的个体。
周作人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在我的整个学生时代都对其有很深的误解,三观没有完整的体系,是非观取决于群体反应。一个曾为伪满政府也就是日本人工作的文人,对鲁迅有多崇敬就对他有多深的误解。汉奸的骂名一直跟随他一生, 建国后,周作人长期从事翻译工作,但所有文章均不得署名。就在哥哥鲁迅被捧上神坛广外传颂的时候,周作人却躲在书房里无人问津,默默地做着枯燥的翻译工作,连名字都不能出现。 可我在他的文章中也看到了为国为民的民族振兴梦!
quot;得体活着这件事或者比得体的死要难的多,假如我们过了40,却还能平凡的生活,虽不见得怎么得体,也不至于怎样出丑,这实在要算是儌天之幸,不能不知所感谢了!"感觉字字句句都是对自我的释放,怀揣人间疾苦却有很多事情身不由己。伪善还不如真恶,真恶还是要负责任,冒危险。
论点鲜明的篇篇散文,有的我虽然不置可否,却也很是赞同和欣赏那个激流暗涌的年代,独立不群的周作人。"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活着,就请努力活着!
《都是可怜的人间》读后感(四):寻路人的坚忍勤进
人生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路,太宰治说“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周作人却说“幸得生而为人”。面对人生和生活中的种种际遇,有人选择坚持理想,有人却消极放弃,最终走向虚无。
1965年4月26日,已是80岁高龄的周作人在遗嘱中写道:“余今年已整八十岁,死无遗恨,姑留一言,以为今后治事之指针尔。死后即付火葬,或循例留骨灰,亦随便埋却。人死声销迹灭,最是理想。余一生文字无足称道,惟暮年所译希腊对话,是五十年来的心愿,识者当自知之。”
年轻时代的周作人,也曾是忧国忧民、放眼世界的热血青年。但1939年元旦遭枪击之后,他在内交外困之中出任伪职,直到晚年才重回“日常”。《都是可怜的人间》中收录了很多周作人有关社会和人生的散文,在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到他内心世界的种种矛盾,许多文章结尾也尽是各种解释、说明、声明。
不过,这些终究抵不过一个事实,那就是他当时的确是走了一条背离人民大众的道路。如今我们回过头来,从文学的角度阅读周作人,在他的文字中可以轻易发现他对生命不易的深深感悟。编者将其此类文章分为四类,分别以“幸得生而为人”、“于是只有郁闷”、“日常的悲剧,平凡的伟大”,以及“自知不是容易事,但也还想努力”为题,带领读者走进了这位“怀有理想的悲观主义者”的艰难人生。
虽然生活在动乱的年代,周作人关于人自身的思考却从未停止。《中年》中他说:“我想文明社会道德的管束应该很宽,但应该要求诚实,言行不一致是一种大欺诈,大家应该留心不要上当。我想,我们与其伪善还不如真恶,真恶还是要负责任,冒危险。”可见其对文明社会的先见。而《两个鬼》中,他也坦言自己心头住着“绅士鬼”与“流氓鬼”,“我爱绅士的态度与流氓的精神”,希望他们“可以生下理想的王子”。
他借用哑巴、小孩子、医师来写时事,也思考中国的思想问题、宽容、英雄崇拜与梦想。女儿若子生病、去世,他写了下来;徐志摩、废名、玄同、刘半农逝世,他作文怀念;大学生胡锡爵在执政府被害,他竟送去那样一副对联……
经历了太多的死亡,让人真切地感到周作人内心对生命逝去的无奈、渴望与不舍。加之亲身经历被枪击,或许正是这样的原因造成了他的人生选择。纵然如此艰难,他还是坚持着自己内心的某种理想,在文学的天地之中寻求一种“日常”与“闲适”。“若要做事,只有坚韧勤进这四个字便是一切的捷诀”。
人这一辈子,最不容易的事恐怕就是这样:看清楚了现实,却依旧不能抛弃理想,只有迎头而上,直面人生。
《都是可怜的人间》读后感(五):生而为人,当属庆幸
都是可怜在人间,作者周作人,同样是民国时期文学界的佼佼者。当然还是著名“批判家”鲁迅的弟弟。周作人的一生,可谓是连绵起伏,尤其是在出任汪伪政府的职务后,可谓是人生中的污点,还因此陷入牢狱之灾。虽然这本散文集可能世界不对口,但可以联想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作者本身想表达的意思。
幸得生而为人这句话源自佛教,佛教有轮回一说。佛说:天地有六道,六道分为三善道和三恶道。三善道为天人道、人间道、修罗道; 三恶道为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人的每一次轮回都各有不同,尤其是人间道,乃是经历超多苦难方可转化为人。因此,当有为人一次,定要万般珍惜,否则来世不可知。所以才有幸得生而为人一说。
人这一生,所处的环境,身边的人,都将决定着自己所能做的事。要想突破自己的极限,单单凭借努力是不可能换取来的,要不然真理又怎么会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大多数人,往往只是凭着人生而俱来的本能,一步步的往前走,走着一条有一条看得见,摸得着的路。这就是所谓的固守,称为思想上的陈旧。但谁又不想出人头地呢,站在金字塔的顶端,举着红酒慢慢品味,低头俯瞰这片椭圆形的大地!这可谓是梦想之一。
梦想,在这物欲横流的时间中,怕是早已被冲刷干净了吧!在年少时,我们高谈理想与报复,曾经的海誓山盟,豪言壮语。如今怕早已忘记得干干净净,成为一纸空谈。可怜的人间,可怜的人们,一生中,重复着如同机械般的生活,从出生、婴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所谓的拼搏奋斗,也只是为了让人生中有着与他人不一样的色彩。当然,平凡有平凡的好处,平凡的生活,无外乎是最舒适的活着。不见得怎么得体,但也不至于出丑。至少如今的我们,很幸福的生活在安静平和的祖国下,成为一个又一个花朵,虽然我们开花不会招来蜜蜂,但是我们衬托了更鲜艳的到来!
可怜的人间,不是说人间如地狱,而是每个人对待人间的态度。自知不是容易事,又还想加加油,到头来一无所有,所以觉得人间很悲哀。那干脆不如做好自己能做事,明明白白感受平凡的伟大,这样才能庆幸自己生而为人嘛!
《都是可怜的人间》读后感(六):人生有低潮,但无绝境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自己正在经历着,人生阶段中的一个低潮时期。那个时候看这本书的感觉就是,好像有一个和你同病相怜的人在抱怨着生活。但是我感觉周作人他好像比我更不幸一些,可是他却没有我那么颓废,他用着幽默诙谐的语言来表示着他对于生活的一些观点。生而为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不幸,也有属于自己的幸运。 周作人说“幸得生而为人”,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他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大大小小不一样的事情。他又说“许多的人看清楚了事实却又不能抛弃理想,于是唯有烦闷 ”,这是他人生漫漫路上的无奈。然而尽管有所失望,但他依然认为“自知不是容易事,但也还想努力”。从这短短几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但是他对于他所处的困境,他从来不屈服。 其实,像他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少之又少。因为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只是一味的逃避或者抱怨,根本没有想着努力去解决,会改变这些东西。生而为人,我们就会遇到许许多多,我们不能接受突然出现的情况。可是我们的女孩子是在于,我们有的时候就是不放弃,坚持不懈。 在 《都是可怜的人间》中,我最喜欢的文章有《自己所能做的》《梦想之一》《教训之无用》《无谓之感慨》等。在看这些文章的时候,我觉得做人是非常理智的一个人。刚刚开始阅读他的文字,你会觉得有一点“丧”的感觉,可是到了后面你又会觉得他又重新燃起了你激昂的斗志。 “人生在世,皆可怜。”所以,不要觉得你是一个孤独的个体,其实你是一个整体当中的一小部分。我们并不孤单,当我们失败的时候,我们身边同样有着相同的人和我们一样失败着。有的人失败之后可以东山再起,然而有的人失败之后却一蹶不振。有这样明显差异的结果,是由于他们选择的不同。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发现,周作人是一个“怀有理想的悲观主义者”。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你在阅读他的文字的时候,你会觉得他所描述的事情,带给别人的感受确实是有点沮丧的。在令人沮丧的心境下,他依然坚信“若要做事,只有坚忍勤进这四个字便是一切的捷诀”。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看出他的不放弃精神。 看完他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生可以有低潮,但是绝对不会有绝境。如果当你真的出现了绝境,那么可能是你的态度与选择出现了问题。
《都是可怜的人间》读后感(七):《都是可怜的人间》小记
很早就听说过周作人,但一直没有意愿主动去看他的作品,大概是因为作者的晚节问题,导致我对作者一直抱有一种不待见的心思,直到看到这本书《都是可怜的人间》,才有了去尝试读它的想法。原因就是周作人写给其兄的绝交信中提到: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而今小编又以此为题目做了整本散文的名字,我想,大家可能都有自己说不出的苦衷吧。
绝交信读完了周作人先生的作品《都是可怜的人间》,看完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改从前的印象,最后只能用一句话表达我此时的感受:平淡深处,愈写愈悲。 众所周知,鲁迅的写的作品,用我们的话来说,作品言辞犀利,讽刺味极强,常常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弊病所在,仿佛就像一把刀正中要害,所以这也是鲁迅被我们后来人称为“战士”的一个原因。那么作为鲁迅的弟弟周作人文体的风格会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可能很少看他真正的作品,一般看的都是作者的译品,比如《枕草子》,与其兄长共通翻译的《域外小说史》等作品,从译文的字里行间透漏出的流畅,就可看出作者的文学素养是相当不错,很有考究。 再来说说周作人编写《都是可怜的人间》,这本书算是一本散文了,本书分为四个章节:幸得生而为人、于是只有郁闷、日常的悲剧,平凡的伟大、自知不是容易的事,但也还想努力。从分的章节来看,就可以知道这本大致写了什么,再细看完内容,可以得出周作人文体的大致风格。他的作品平淡温柔,舒缓自在,文章中经常引用一些古文段落,并由此展开漫谈,有时候会让看的人觉得散漫支离,再仔细一读字字皆有分量。他喜欢在作品里说反话,没看多少他作品的人可能会把反话正着读。实际上是这样,上一刻或许你觉得看着书喝着小茶,书上描写着风景很不错,想想自己是不是也该出个门赏个花什么的,读他的作品多了,回味过来,下一刻你会发现其实揭示了很多不平之处。 周作人说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远远不是指的字面上的可怜,甚至还有可悲,但是谁又能是永远的安逸?每个人都在为着生活或者所谓的理想疲于奔命,就需要付出无数的努力,就算不被理解也要继续,用作者的原话就是: “在现今奇迹已经绝迹的时代,若要做事,除了自力以外无可依赖,也没有什么秘密真传可以相信,只有坚忍精进这四个字便是一切的捷诀。”
《都是可怜的人间》读后感(八):惜无白粥下微盐—说物衰
因《源氏物语》早就有阅读《枕草子》的欲望,而该书的翻译人就是周作人,周作人原来就是周树人(鲁迅)的弟弟呀。对于他的作品,接触的并不多,阅读过他的小说和散文等作品,数量是很少的。
这部散文集,汇集有作者众多的随笔,涉及的内日范围很是广泛,有学术上的,也有家庭上的,生活上的,由此可以窥见周作人小品文的风格,从中也能感受到作为学者在文学上面的修养。作者的社会思想和文学思想更是融进了这些散文当中,也是周作人生命思想的见证。
周作人的散文集可以借他曾经写过的一句诗来形容“惜无白粥下微盐“,每尝一口,都能品味到淡淡的咸味。而这里的淡淡的“咸味”则是指周作人的文风,蕴含着一层淡淡的哀伤、淡淡的忧愁。而这种难以言传的情调或者境界,就是“物哀”。
quot;物哀"是日本人的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江户时代的国学家本居宣长在评论《源氏物语》时首次提出这一文学理念。其是日本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美学思潮,它讲究悲与美相互交织,呈现出一种和谐之感。周作人的散文或平淡,或感伤,或忧郁,或赞叹,将“物哀”的情致深深植入文中,形成了一种闲适平淡,别具一格的行文风格。
对于学术上的文章,初读起来有些难以理解,需要找时间慢慢细读,方能从中领会到文章的妙处,意味深远,越读自然体会也就越深。《自己所能做的》中周作人提到:凡载自己之道者即是言志,言他人之志者亦是载道,提到写文章有言志和载道的差别。这篇文章中,想品品物衰的味道,应该是:千里送鹅毛,物轻情意重;秀才人前半张纸。
对于思想上的文章,细细品味,还真有那么些意思,读后不由地令人暗自感慨。《中国的思想问题》里,周作人提到:中国的思想没有任何问题,所要担心的是国民的生存问题,生存解决好了,国家就能持续发展。在这儿,就能感受到物衰的意味,淡淡的忧愁充分体现在文章之中。
对于家庭上的文章,作者写了自己的孩子,写了若子的病,若子的死,幼女很小的时候就有得了严重的疾病,经过全家人的努力,周围朋友的帮忙,最终还是离开了家的怀抱,这也让周作人痛心不已,甚至写有对死亡的思考,体会出“人皆有死”的认识,谈及对几种死法的认识。
自然联想起美剧《权力的游戏》里的一句台词:凡人皆有一死,凡人皆需侍奉(Valar Morghulis.Valar Dohaeris.)。死亡是神赐予凡人的礼物。每个凡人终其一生,都用自己的方式来侍奉千面之神。不论你从事什么职业,不论你如何生活,你的一生都是在做好自己的侍奉。 而当你完成自己的侍奉时,千面之神就会用死亡来解脱你。
对于生活上的文章,书中也收集了许多,如友情、“骂”的研究等等,读者既在品读文章的同时,又可以细细品味物衰的情感,感受文章中所透露出的哀伤,品味作者文章中的风格。
《都是可怜的人间》读后感(九):千言万语道不尽,都在可怜的人间行走
周作人生活美学系列丛书我买了《都是可怜的人间》,不知这份“可怜”该如何理解,若是按照文言来讲,应是可爱的意思,若是按照现代的理解,则真的是凄凄惨惨之意。读罢全书,这两种意思均掺杂其中,正映和了封面上的小字“幸得生而为人。许多的人看清楚了事实却又不能抛弃理想。若要做事,只有坚忍勤进这四个字便是一切的捷决。”
这句话小小的印在腰封上,像一个长者对着我这种充满迷茫的年轻人的鼓励,语气温柔却充满力量。被鼓励了一番再抬头,封面左侧一行小字又说:“愉快地有趣的生活吧。我真想把自己的宽闲的性情分赠你们一点哩。”还未翻开书,就被封面感动的一塌糊涂了。
本书编辑按照主题将全书内容整理成四部分,单看章节名也颇幽默。第一章“幸得生而为人”,第二章“于是只有郁闷”。好像我这种意念不坚的人前一秒被日常的美好感动下一秒又扶额丧气觉得日子没法过了。第三章“日常的悲剧,平凡的伟大”和第四章“自知不是容易事,但也还想努力”。生活呀,虐我千百遍,我待它如初恋,但母胎solo的人又悲观的发现自己并无初恋,只好把这倒霉玩意的生活当初恋,爱也好恨也罢,终究是要彳亍前行吧。
精装书,内文纸柔软泛黄,不觉是制作粗糙,散文书我更喜欢这种柔软的纸,泛黄应该也是做旧处理,毕竟周作人活跃的年代离我们还是有点距离的,又透着时局动荡枪炮弹雨的,岁月穿过层层迷雾到了今天,一本《都是可怜的人间》仍能带给人新知和思考与反思,周家两兄弟一个激进一个温婉,但在中国人思想文化建设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虽说不论在做人还是做事,鲁迅都无可挑剔,但他曾认真确认在散文方面,周作人无人能及(大概是这个意思)。周作人此书读起来虽因为年代不同,语言习惯和用词的变迁会有一些晦涩,但其中透出的对社会问题、对青年思想、对人生感悟的针砭时弊一点不少。散文中有这种绵里藏针的笔触着实难得。例如他在《责任》一文中说:“若守礼法重气节,使国家勿为外族所乘,则是人人皆应有的责任。------但是这责任重要的还是在平时,若单从死难着想毫无是处。倘若平生自欺欺人,多行不义,即使卜居柴市近旁,常往崖山踏勘,亦复何用。”所谓责任,一个普通的人自身的责任不就是把自己的点点滴滴做好,不给他人麻烦,不给社会麻烦,不伤害他人也好好爱自己吗?周作人在后文直接说:“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是实行,不是空言,是行动,不是议论。”人人都能发现问题的所在,一直在嘴上说说又有何用呢?行动起来才能切实的推动有问题的事情做出改变不是吗?虽说家国问题大如天,但人人都不做出改变,那中国岂不是更完了?说大点,没有全民抗战,还有今天的国家吗?虽说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道理自古皆然,可他在书中仍是呼吁大家用行动负起自己的责任,无需那么大的抱负和理想,只需做好自己分内事就是为社会进步做了贡献了不是吗?看到这里,感叹周作人的思想真的先进啊,百年前便有这种清晰的观点,但又悲哀的发现,一百年了,这个道理还是有很多人不懂。
没有这些前辈们生生不息的扛起中国思想文化教育的大旗,大家如今在面对着纷杂的社会环境该如何拥有稳定的思想世界呢?或许以周作人的脾性,他也从未想过自己要在这可怜的人间扛起什么大旗,但他践行了自己的思想,做好了自己的本分,有意见时发声,有优秀外国专著时着手尽职翻译,坚忍勤进地成为了一代散文大师吧。
《都是可怜的人间》读后感(十):都是寻路的人°
——评《都是可怜的人间》
文/蓦烟如雪
因为周作人的晚节问题,我其实是有意避开不读他的作品,因缘际会,我又遇到他的书,深感有生之年,读之我幸。
这本《都是可怜的人间》在名字上,似乎很悲观,而这句话源于1923年7月18日写给鲁迅的绝交信中提及的,“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但作者也说“人间”是日语汉字词,意思是“人”。周作人是1945年12月因汉奸罪被批捕的,1949年才重获自由,他在同年7月写了一封五六千字的信给周总理,表达自己拥护党支持党,当然他也对自己当人伪职的经历是迫不得已,而毛主席也看过这封信,表达“文化汉奸嘛,又没有杀人放火,现在懂古希腊文的人不多了,养起来,让他做翻译工作,以后出版。”
因此,他的生活有了改变,他回到了那个著名的八道湾家里。他的经历跌宕起伏,从被捕、坐牢、逃难、养家再到文革,他的生命其实是痛苦不堪的,我甚至能明白他在文中说的:“寿则多辱”以及在《中年》这篇文字中,他写道:“得体地活着这件事活着比得体地死要难得多,假如我们过了四十还能平凡地生活,虽不见得怎么得体,也不至于怎样出丑,这实在要算是儌天之幸,不能知所感谢了。”
而在看这句话的时候,我想到他文革时,被抽打,被批斗,甚至请求的安乐死都被剥夺,那种没有选择的慢慢死去很是感叹。
作为民国第一散文家,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但有些事是不可控的,只能用生不逢时来概括他的一生。
这本《都是可怜的人间》分为四个章节,而每个章节的名字也特别有意思,如幸而生而为人、于是只有郁闷、日常的悲剧,平凡的伟大……从标题上就可以看到编辑的用心,只有真正看进书里的悲伤,能感受一切都以佛心视角去看待世界,他的超然和冷静是能在书中感受到的。
他虽然感叹说“幸而生而为人”,却又说“许多的人看清楚了事实却又不能抛弃理想,于是唯有烦闷”,尽管对许多事情有了失望,但他依然认为“自知不是容易事,但也还想努力”。
这本随笔作品,在第一章周作人就反问自己所能做的是什么?
最后想想,自己所能做的工作就是写笔记。他并没有随便写写,这本随笔里引用了许多古文的真知灼见,他也喜欢正话反说,或犀利或讽刺或认同,就像《哑吧礼赞》这篇,哑吧在我们看来是一种身体上的缺陷,在作者看来,哑吧嘴没有残,也没有废,他只是不说话罢了。他举例了许多多说无益有害之事,说茶馆贴着“莫谈国事”,还说了例举装哑吧而得名者,例如息夫人,虽替楚王生了两个儿子,但没有对楚王说一句话。有意思是说“装了哑吧,既成高士之名,又享长寿之福,哑吧之可赞美彰彰然明矣。”这段就是正话反说的典型。
他的并不是一个喜欢贬谪的人,他也谈及了中国的思想问题,表示“中国近来思想界确实有点混乱,但这只是表面一时现象,若是往远处深处看去,中国人的思想本来是很健全的,有这样的根本基础在那里,只要好好培养下去,必能发生滋长,从这健全的思想上造成健全的国民出来。”周作人是一个“怀有理想的悲观主义者”,但他依然坚信“若要做事,只有坚忍勤进这四个字便是一切的捷诀”。
在《日常的悲剧》中,我看到了他写《若子的病》,开始他写了小女儿的作品,那篇《晚上的月亮》充满了童真,让我想到了金子美玲,这个铺垫让人觉得这是一位很有天赋的孩子,而看到她得病会很揪心,看到书里写转危为安就觉得很好,可翻了下一节就变成了《若子之死》,年过四十的周作人,面对孩子去世,他也写道:“一切言动,历在心头,偶一念及,如触肿疡,有时深觉不可思议,如此景情,诚不知当时之何以能担负过去也。”虽只有短短几字,但悲伤的分量,难以描摹。
他的文字看似平淡,但越观越痛,看似很细碎,却觉得字字皆有分量。无论是他怀念徐志摩,亦或是知心人废名,甚至是老朋友玄同等等,他都没有叙旧式的唠叨,反而是从作品,从交往来说,很紧凑,不拖沓。
这不是一本悲观之书,他有喜有悲,如那句“人世无常,或者正是很妙的事罢。”
或许我们都不是可怜人,我们都是寻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