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的狐鬼世界》读后感精选

  《聊斋的狐鬼世界》是一本由张国风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聊斋的狐鬼世界》读后感(一):写人写妖高人一等

  说到《聊斋志异》大家都不陌生,或多或少都看过一两篇,或者是看过电视剧,《聊斋》对我来说,可以说是童年乐趣,也可以说是童年阴影。那时候《聊斋》热播,每天晚上守着电视看,记得最清楚的当属《画皮》,看完之后整个人都不好了,曾黎扮演的女鬼太惊艳,也太吓人。

  完完整整把《聊斋志异》这本书看完是在初中的时候,虽是文言版的,但是每个故事的篇幅并不长,也很容易理解,就连上课都还藏在课桌下偷看,如饥似渴地想要了解里面的故事。《聊斋志异》中的故事与电视剧版稍有不同,但是毕竟是影视改编,也能理解。那时候看《聊斋志异》只是把它当成故事来看,因为书中对于爱情故事的描写占很大一部分,并没有深入地去思考作者写这些鬼狐与人之间的故事用意何在。

  后来,语文课本选了《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就是《促织》,那时候老师给我介绍了蒲松龄的生平,知道他才华满腹却屡试不中,这些经历也影响了他后来的创作。郭沫若先生曾用“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来评价蒲松龄,20多岁的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他的写作题材多源于民间的神话传说,他用写作来讽刺现实,寄托自己的孤愤。由此,我知道了,看《聊斋志异》若是只将它当成故事集来看,是一种浅显的解读,要想真正读懂《聊斋志异》必须要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借助一下名家的解读书籍。

  《聊斋的狐鬼世界》就是一本很细致地为我们分析《聊斋志异》中具有具有代表性篇目的书籍,这本书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国风的作品,张教授对书中篇目的解读很具体,结合文本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在张教授的分析中,有一些是我能够想到的,但是有些包含的深刻内涵是我无法挖掘的,因此,看完这本书之后,有豁然开朗之感。蒲松龄笔下的人、鬼、妖的形象在我心中更具个性了,仿佛活过来了一般,终于能体会郭沫若先生对蒲松龄的高度评价了。

  看精彩的评说是一种享受,看完之后意犹未尽,一部作品有了精彩的评说,能够让人们能够更了解它,才能不辜负作者的字字句句,这也是解说者与作者之间的一种灵魂上的共通。

  a.c(Jc,""

  《聊斋的狐鬼世界》读后感(二):跳出故事看聊斋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里的一朵奇葩,它能够在文言小说的低谷异军独起,绝不是偶然的。聊斋的故事好看、耐看,让人反复把玩而不厌倦。很多人沉醉在聊斋故事的山重水复,陶然于蒲松龄语言的诗意盎然,却对聊斋好在哪、为什么好,茫然无解。

  我们都知道马瑞芳是解读聊斋的大家,她的系列解读聊斋书籍是聊斋迷必读的,此外,但明伦也是研究聊斋卓有成效的名家。但是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它的魅力就在于“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样子”,是解读不完的。作为喜爱聊斋的读者之一,对中国古代小说深有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国风,在喜爱之余拿起笔来,把自己眼中心底的聊斋解读出另一番趣味。

  《聊斋的鬼狐世界》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聊斋志异》中的故事进行解读,这种解读不是着眼于分析文本,无意于用现代汉语翻译原文,而是跳出故事之外,着重分析蒲松龄写作思路,提炼他的创作特点,比如蒲松龄创作聊斋故事喜欢一开始就推出男主角,而在情节发展中带出女主角;男主角出场时能抓住思想性格的要点,用简练的语言加以交代,这里没有一个字的废话,全是为后文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是对《聊斋志异》的总体把握。作者很注意把故事之间的共同点加以比较分析,提炼出规律。通过这些规律总结蒲松龄的创作。比如作者通过纵向比较各个故事,总结出蒲松龄的恩报观念根深蒂固,有恩报恩,有仇报仇。《青梅》一篇,青梅在阿喜的大力帮助下才得以与张生结成婚姻,在阿喜落难后,青梅为了报恩,把正妻位置让给阿喜,而甘为小妾;

  第三部分是对蒲松龄本人的介绍。这部分既对蒲氏的文风加以分析,而这些分析不仅仅是通过《聊斋志异》本身,而且也把眼光投向蒲氏的诗文,通过对这些诗歌文章的阅读分析,指出他之所以困顿场屋、屡战屡败的原因是虽有高才,却与八股应试南辕北辙。他的辞赋气、独立思想和小说气与八股文格格不入。

  《聊斋的狐鬼世界》之所以好读,就在于作者不是就故事讲情节,而是把故事好在哪里、为什么好鞭辟入里地加以层层推进,同时跳出聊斋故事之外,放眼整个古典文学传统,考证聊斋故事的渊源,把蒲氏的独到之处指给读者,使读者明了故事好在哪里、为什么好,而不是人云亦云。

  蒲松龄的聊斋故事写得好,但整部书中也贯穿着作者的时代局限和个人思想局限。也许正因为这些缺点,有人认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不如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好。如果我们比较两部作品,单单语言,《聊斋志异》就在《阅微草堂笔记》之上。文言小说之所以一蹶不振,正在于语言瓶颈,而蒲松龄突破了文言不宜于描写日常生活的障碍,用文言文描绘出日常生活的生动画面,单凭这一点就可以说是伟大。张国风教授认为蒲氏的《聊斋志异》语言出色既有诗笔,也有史笔。

  《聊斋志异》的伟大之处,一个重要方面是作者有意模糊真实和虚幻的差别、现实和超现实的区别。超现实的人物、情节将要出现的时候往往是在病中、大醉中、梦里、神思恍惚中,比如《画壁》一篇,朱孝廉在“神摇意夺、恍然凝思”的情况下,“身忽飘飘,如驾云雾,已到壁上”。再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是,作者从人的角度去看鬼、狐、神,模糊了两者的界限,浑然一体。

  当然对于蒲松龄的思想局限性,张国风教授在书中也多有指出。如指出蒲氏的娇妻美妾观念的庸俗,他身为塾师好教训人,部分聊斋故事说教意味重,损害了故事艺术的美。

  瑕不掩瑜,《聊斋志异》是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值得我们反复阅读。怎样读聊斋,张国风教授给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就是跳出故事之外看聊斋,把聊斋放到一个更宽广的范围内加以解读。

  《聊斋的狐鬼世界》读后感(三):出于幻域 顿入人间

  这本《聊斋的狐鬼世界》可以说是对蒲松龄大师的《聊斋志异》做的一场宏伟的剖析。将《聊斋志异》中的每一个短篇拿出来深入浅出的进行解析,用更深层次的理解给读者以全新的角度去解读《聊斋》。

聊斋的狐鬼世界评价人数不足张国风 / 2019 / 天津人民出版社

  想要更轻松,更好吸收这本书的含义,最好还是先去读一下《聊斋志异》的。

  这本书对蒲松龄《聊斋》的解读,还是更多的局限在蒲公当年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封建,压迫,还有当时所推崇的价值观。

  比如说——孝可感天。

  比如《钟生》这一篇所写,我心中犹为感动。钟生多年赶考,屡试不第。有一次,遇一道士,对其说“子福命至薄,然今科乡举可望。但荣归后,恐不复见尊堂矣。”钟生至孝,闻之泣下,欲遂不试而归。钟生说“早归一日,则多得一日之奉养。”意思是说,有位道士给钟生算命,说你今年可能会乡试高中,但是中榜后回到家,可能难得见母亲最后一面。钟生即可放弃考试,回家侍奉老母亲,认为早回去一天,就可以多得到一天侍奉老母亲的机会。时间不等人啊。老天也感叹钟生的大孝之心。不但让老母亲多活了十二年,也让钟生在这期间中榜,荣归故里。

  这些一个个的短篇小故事,虽说都是蒲松龄想象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但是其能流传下来,代代相传,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不可磨灭的艺术瑰宝。就是因为蒲公的悲天悯人的大情怀。他崇尚孝道,有那个时代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以此来衡量世道的人心。

  “篇篇鬼狐仙怪,字字人情世态;出于幻域,顿入人间。”这是作者张国风在解读《聊斋志异》时做出的点评。蒲公虽然将《聊斋志异》写成GG小说,但是每一篇故事都在反映一个核心价值观。

  我们这代年轻人大多都是过电影和电视剧的传播去了解《聊斋》的。我至今还是记得小时候看《聊斋》画皮时,吓得晚上不敢独自去洗手间,这样的恐惧甚至沿袭至今。其实透过恐怖的表象,我们深剖一下蒲公所想表达的立意。就会发现他老人家一生身处社会底层,对人间百态的世故人情、人物心理的刻画之精准,把握之到位。所以这不仅仅是GG小说,更是人情世故的大作。

  想读透《聊斋》,可以将这本《聊斋的狐鬼世界》作为辅助资料一起阅读。

  《聊斋的狐鬼世界》读后感(四):一位仕途失意的秀才与他的登顶之作

  对于很多80后小伙伴来说,对于狐啊、鬼啊、怪啊这些超自然现象的最初启蒙,恐怕都离不开一部电视剧,对!——《聊斋》。

  1986年,根据《聊斋志异》改编、摄制而成的大型古装电视系列剧《聊斋》火遍大江南北,一首由乔羽作词、王立平作曲的主题曲《说聊斋》成为街头巷尾传唱的经典之作,聂小倩、红玉、娇娜等等狐鬼形象更是成为难以磨灭的经典造型。

  不过,小时候看《聊斋》多是看个热闹,每每看了阴森恐怖的画面吓得晚上不敢下床上厕所,大一点了翻看《聊斋志异》原著,又容易被其间星星点点的艳情描述吸引了眼球,难以理解其深意,直到成家立业,初经人事,回想起来,才能略微揣摩出其中的奥妙所在。

  “篇篇鬼狐仙怪,字字人情世态;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张国风在解读《聊斋志异》时,给出如此点评,可谓是鞭辟入里。

  作为从事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著名学者,张国风教授研究过《太平广记》、《金瓶梅》、《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等等不少传世经典,《聊斋志异》作为我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言短篇小说名著,自然不会绕过。在这本《聊斋的狐鬼世界》一书中,张国风教授通过四十多篇对《聊斋》的精彩评说,带领读者回顾了聊斋缤纷不一的人物和脍炙人口的故事,揭秘了文字背后所掩藏的真实世界,体味作者蒲松龄的天才构思、浪漫情怀。

  张国风在自序开篇说道:“我很喜欢《聊斋志异》,尤其是其中的那些名篇。一是文笔的优美;二是作者蒲松龄构思的细腻;三是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在全书前三十多篇点评中,都是围绕《聊斋志异》中某个具体短篇从文笔、情节构思、作者寓意等方面进行条分缕析,而在后十多篇点评中,则是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对比。个人看来,前一部分刷新了我对聊斋中的狐鬼的认识,而后一部分,则是值得细细品读、认真揣摩的精彩中之精彩。

  在《人间百态》一篇中,作者说,《聊斋志异》的描写,遍及三教九流,写尽人间百态,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蒲松龄的一生身处社会底层,对人间百态的世故人情、人物心理都能够把握得十分细腻与到位。但是,张国风教授也有新发现:蒲松龄是天才,却不逞才——他不写他不熟悉的生活和人物。

“他写了那么多形形色色的女子,基本上都是小家碧玉,很少有大家闺秀。他写了那么多男子,主角大多是秀才,大多是平民,很多是贫民。写了很多墨吏贪官,却很少写高官。”

  无论多么出名的作者,在创作时,都不能脱离他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所处阶层去臆想和揣摩,只有深扎现实生活的厚土才能开出璀璨的文字之花,倘若缺少生活实践体验,却非要逞假想之能,抖文字机灵,卖弄名气才学,最后只能是隔靴搔痒,写出来的作品无人问津。

  自清至汉,文言小说类型繁多,作品数不胜数,为何只《聊斋志异》最广为流传?我们不禁要问——《聊斋志异》取得巨大成功的秘密是什么?张国风教授在《亦真亦幻》一篇中给出了答案:秘密在于作者如何处理真和幻的关系。蒲松龄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的艺术创作者,就在于他以他超凡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构筑起了一个亦真亦幻、亦人亦鬼的幽冥世界,创作了一个个令人心神摇曳的狐媚鬼怪故事。其实,从屈原开始,中国古代诗人一直都懂得利用超现实的浪漫想象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情感,而从神话、志怪再到传奇,中国古代的小说也一直延续了这一手法。

“超现实的情节和环境对人物是一种异常的考验。在这种考验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尤其是人物的心理活动,得到充分的展示。因为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具有的考验,所以自然地获得一种陌生的美感。小说家由此而获得一个新的表现人物、演艺人生的巨大空间。”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引入超现实的因素,扩大了人物“生活的空间”,带来了新的故事,人物的悲欢离合有了新的展示平台。

  其一,不得不说,蒲松龄是“把玩”现实和超现实的高手——他有意模糊真实和虚幻的差别,在情节、人物、环境三个方面故意模糊真幻,在真实与虚幻的融合中取得了一种真幻相间的美。

  其二,在角色的设计上,现实的人物和超现实的人物同时存在。

  其三,从人的角度去看鬼、看狐、看神。人与鬼怪神魔混在一起,难解难分。

  其四,从情节上看,读者从现实世界不知不觉走进了超现实的世界,最后又回到现实世界。这些情节,往往又糅合了现实的生活体验,使超现实的情节获得一种“真实感”。

  其他种种妙处,在读这本书时,常常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之感,不一而述。

  杜甫曾经说过,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的人总是命途多舛。这句话用在蒲松龄身上,倒也不失偏颇。虽然有着杰出的文才和悟性,但是在科举仕途上,蒲松龄却走得步履艰难,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每三年一次名落孙山,最后竟以秀才终身。六十三岁时,他还在参加山东的乡试,七十一岁时,才援例补为岁贡生,一辈子以一个乡村塾师终老。连他的老妻都看不下去了,劝他:“君勿须复尔!倘命应通显,今已台阁矣。山林自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为快哉!”

  但是,蒲松龄对走向仕途的执念似乎并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削减,一再的失败沉重打击了他的自信,化为胸中无尽的悲愤凄怆。但也正是这些坎坷的遭遇成为他穷愁著书的强大动力,将满腹才情、理想憧憬倾注于百无禁忌的狐鬼世界里。以至于蒲松龄在其《聊斋自志》中感慨道: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正如《说聊斋》中的唱词:

  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

  喜怒哀乐一起那个都到那心头来

  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

  牛鬼蛇神它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

  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

  几分庄严,几分诙谐

  几分玩笑,几分那个感慨

  此中滋味,谁能解得开

  ……

  想必读完这本《聊斋的狐鬼世界》,其中滋味,定能解开大半。

  《聊斋的狐鬼世界》读后感(五):聊斋志异:只谈爱情,不谈生子?我蒲松龄第一个不同意!

  

狐仙:永远不过时的文学题材

腾讯动漫的王牌动漫作品之一,就是大名鼎鼎的《狐妖小红娘》,在这部动漫作品中讲述的是人类白月初与狐妖涂山红红的爱情故事,也穿插着各种人与妖怪,人与狐仙,或凄美或幸福的小故事。

  其中王权富贵那句:“如果我们可以活着出去,万水千山,你愿意陪我一起去看吗?”多次引人泪奔。

  不过,这些狐鬼小说的鼻祖,还是要说起蒲松龄先生。聂小倩与宁采臣的人鬼情未了,画皮中的狰狞可怖的女鬼,都让读者们记忆犹新。

  《聊斋志异》是一本文言短篇小说集,他构建出一个亦真亦幻,一人一鬼的幽冥世界。

  但很多读者只停留在故事的情节与狐仙神鬼中的描写中。但对于文本下掩饰的真实世界,很多人是读不出来的。

  张国锋,江苏无锡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卞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代小说研究,著有《太平广记会教》《话说金瓶梅》《话说红楼》《话说西游》《话说聊斋》《话说水浒》《武林外传诗论》等著作。

  张国风对《聊斋志异》有着非常独特的见解和认识,今天我们就通过《聊斋的鬼狐世界》这本书来对聊斋世界的狐鬼仙人有一些新的认识吧。

聊斋志异里的小姐姐

  说起女鬼给人的印象应该都如“画皮”那样表面华丽,背地里阴狠心苦,害人性命,吸人精气。

  但在蒲松龄的小说中,依然有性格开朗可爱的女鬼,她们就像现在十八九岁的小姐姐,青春动人,调皮却又让人们恨不起来,会在喜欢的人面前会吃醋会撒娇。

  在《小谢》一文中,秋容和小谢是两个爱捣乱,爱闹腾的女鬼。

  故事开始,是从两个女鬼在陶生家开始的,两个女鬼平日就是欺负陶生取乐。开始的时候陶生是十分厌恶这两个女鬼的。因为刚收拾好的东西又被她们弄乱了;陶生想要睡觉,女鬼们又来捣乱;陶生想看书,她们就百般叼难,不让陶生看书。

  就像很多偶像剧那样,打着闹着就生了情愫,小谢与秋容变为陶生做饭,挣着抢着为他服务。虽然两位女鬼姑娘性格相近,但一静一动、一聪一缓,能让两鬼的形象更加立体化,读者更容易区分出来。

  虽然写的都是琐事,但非常具有人情味,活泼却不失天真,就像邻家的小姐姐那样。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蒲松龄写了大多是人类与狐仙、山鬼之间的浪漫爱情故事,但骨子里还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人。

  各种狐鬼神仙,与人类结为连理后,都会生下一儿半女。《晚霞》文中里的松娘,《翩翩》一文中的翩翩,《青蛙神》一文中的十娘,《嫦娥》一文中的仙女嫦娥,《小梅》一文中的狐女都为男主人公,诞下了儿子,有的还生出一男一女。

  无论为仙为神为狐为鬼,结局都是抱得美人归,又子嗣的延续。在蒲松龄看来,万万不可以为爱而绝后。

  当然,故事中也有不能生育的女主角。《小翠》一文中小翠并非不爱元丰,但她并不能怀孕生子。于是,功成身退,运用法术让自己迅速衰老。主动让贤,元丰娶了一位新夫人,这样就避免耽误了王家子嗣的问题。

  在《林氏》一篇文中。戚安期与林氏伉俪情深,但无后嗣,林氏劝丈夫纳妾,丈夫纳妾,丈夫不肯。无奈之下,林氏只得等待丈夫熟睡后,让身边的婢女侍寝,婢女终究怀孕,然后生下两男一女。在这个故事中,林氏抱着丈夫移情别恋的危险,也不能放弃子嗣,断了香火。

  因此,在蒲松龄的小说中,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表现的非常彻底。不管出现什么情况,绝后是万万不可以的。

除了爱什么都不要

  我们都知道,蒲松龄在写聊斋志异文言文小说的时候,正处于清朝,人们思想并不开放的时代,不敢追求爱情,婚姻也是听从父母之言、媒妁之约。

  但狐女鬼女她们什么都没有,她们没有财产,没有阶级、等级的观念,不会给男方出任何难题,更不会一开口要几十万彩礼钱。

  相反她们还为还会为男方解决各种难题,《章阿端》一文中鬼女端娘,帮助戚生和已故妻子见面。《双灯》一文中的男主角是有妻室的,狐女愿意为他当小妾,不要一分钱。《翩翩》一文中的仙女翩翩,为罗子浮治病,并做了他的妻子,给他做衣服、做饭,为他生孩子。

  《云翠仙》一文中的男主角梁有才没房没车没钱,但他娶了云翠仙为妻子。云翠仙的母亲见到女儿了这么一个穷光蛋后,于是给了自己女儿家弄房子,给钱财、找佣人、买器具等等,于是梁有才傍上了富婆,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

  不过这种事情,也仅存在于小说和文学著作中,现实中是不会有,也不可能有的。

少年得志的蒲松龄

  蒲松龄聪颖过人,文章出彩,以他的能力,通过科举考试,在官场上得到一官半职应该不成问题。但为何这样为文雄,为何最后竟以一个乡村私塾老师终老。

  用八个字概括原因:少年得志,时运不济。

  蒲松龄虚岁十九岁参加了童试,分别取得了县、府、道三个第一,优异的成绩让他收到了山东学使施愚山的赏识,名声大震。当年的蒲松龄也是踌躇满志,想在官场轰轰烈烈的做出一番事业。没有想到的是,这三个第一,竟成为他最后的辉煌。

  以后无数次的乡试,蒲松龄都以失败告终,蒲松龄的诗赋和骈文功底很深,为什么再写应试的八股文没有得到试官的青睐呢?

  第一个原因是:他的运气太差了。蒲松龄有两次考试都是因为运气太差,名落孙山:一次是因为考卷写的太多,被判作废;还有一次是因为生病错过了考试。

  第二个原因是:性格使然。这是因为八股是历代圣人之言,最忌讳的就是又自己独立的思想,而蒲松龄这种性情中人,不甘心只写那些千篇一律的陈腐教条,这一点创新思想,是无法适应科举考试的。

  不知是福是祸,也许就是因为蒲松龄的官场失意,造就了他小说界的辉煌。

  也让作为后人的我们,看到了那片瑰丽而魔幻的鬼狐世界。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