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是清欢(修订版)读后感锦集

  《人间有味是清欢(修订版)》是一本由梁实秋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有味是清欢(修订版)》读后感(一):恰饭哲学

  仰慕此书很久,本就喜爱食物,更加喜爱对食物品评欣赏的文字,不为别的,就为这颗吃货的心,给吃货正个名,我们并不是只裹腹,埋头苦吃中有生活,有哲理。

  梁实秋先生就从简单的排骨萝卜汤中,体会到作文章要掷地有声,需少说废话,言之有物。可不就是食物中的人生智慧。

  北京的烧鸭子好吃,须是通州运河附近的填鸭,肥美多汁,工序考究,和现在的烤鸭不能同日而语。

  正阳楼的羊肉最够味,配上大葱烧饼简直画面不要太诱人,吃上一次估计总会想念,这就是吃货的特有的脑补感。我总是在禁食减肥阶段被自己想象的画面和味道馋的睡不着,这不知是上天的恩赐还是惩罚。

  食物的意义就是让懂得美味的人去食用,这也是其最大的价值。吃货也都是快乐的 ,因为每天只想着吃,没时间去想其他的。这就是最大的恰饭哲理吧!

  我们生于此,长于比,又慢慢老于此,我们渐渐会发现这个世界愈加纷繁多姿。我们不是超人,没有能力拯救地球;我们不是仙人,没有斩断七情六欲;我们只是普通人,沉溺于这个世界的精彩,贪求这个世界的美好。能品尝的美好更令人动容!

  吃饭,不仅填充能量,也无意中形塑我们的人格。在不同的饮食系统中,其实蕴藏着最深刻普遍的文化系统,不妨说,读懂一个人的胃,才能读懂一个人的脑。

  最终梁实秋的生活美学,真的让我领略了生活的吃之美!

  《人间有味是清欢(修订版)》读后感(二):七情六欲,“唯有食欲最为凶残”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梁老所著的这本《人间有味是清欢》,从书名到内容都让人感到赞叹,一直特别喜欢这类的书,因为这种蕴藏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好,会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让我们能够于无声处品位生活中的小确幸。

  《人间有味是清欢》是梁老最经典的谈吃名篇,在梁老的笔下,小到家常的“萝卜汤”、“炸丸子”、“粥”大到“北京烤鸭”、“西湖醋鱼”等名菜,都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令读者“垂涎三尺”。毫不夸张地说,读这本书所带来的幸福感、满足感,等同于看了一季《舌尖上的中国》。有人说:“爱吃,是一种态度;能吃,是一种乐趣;懂吃,是一种享受;会吃,是一种学问。”梁老显然是会吃这门学问当中的大家,集大成者。他是真正的生活家、美食家,又是大作家。说句无伤大雅的小玩笑——“不想当美食家的作家不是好的生活家。”

  梁老曾说——“我们中国人讲究吃,是世界第一。”这话不假,试问,有哪个国家能把入侵物种吃到需要依靠养殖?犹记得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时,有人戏称,“一寸土地都不能让,谁知道能长出什么好吃的呢?”虽是句玩笑话,但其实在表达维护领土完整的决心时,也在侧面反映出国人对于美食的热爱。中国的厨师,能用一把刀切出各式各样的造型花样,用一口锅烹饪出风味各异的美食珍馐。当真是世界烹饪史上最亮的一抹色。

  作为一名肉食主义者,多数时候,我在吃饭的时候都是无肉不欢的,日常跟朋友聚会,也是喜欢烤肉、火锅这样的店铺。所以在读这本书中的“芙蓉鸡片”一节时,感觉自己真的是对这道美食“垂涎三尺”,尤其梁老对于食物魅力的准确把握,更是让人欲罢不能。“取鸡胸肉,细切细斩,使成泥。然后以蛋白搅和之,搅到融和成为一体,略无渣滓,入温油锅中摊成一片片状。片要大而薄,薄而不碎,熟而不焦。起锅时加嫩豆苗数茎,取其翠绿之色以为点缀。如洒上数滴鸡油,亦甚佳妙。”寥寥数语,一盘色香味俱全的芙蓉鸡片便跃然纸上,着实钦佩梁老的写作功底。

  我在标题中戏称“七情六欲,‘唯有食欲最为凶残’”,的确,民以食为天,吃是人一生永恒的话题。真正的生活者,大抵也是对美食有着溢于言表的热爱。生活的点滴幸福也往往藏在这简单的一粥一饭之间。

  《人间有味是清欢(修订版)》读后感(三):吃货必备指南

  室友和我借书,我随手把梁实秋的《人间有味是清欢》借给她,就听见她一个劲的对我们说:“我想吃烤鸭,烤羊肉也不错,要不我们吃点炸丸子也不错。” 《人间有味是清欢》由我国著名散文家、学者、翻译家梁实秋先生精心编著而成,梁先生的文笔一直是业界良心。梁先生文字优美,故梁实秋先生的所描写的美食自然格外诱人。 我们早已不是食不果腹的年代,我们这代人不仅追求吃饱,更追求美味。随着许多美食类节目《舌尖上的中国》的接连上映,吃成为了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电视节目通过画面给人最直观的视觉冲击,而文字的力量在于能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对一道菜的描写更多的是能引发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一道美食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人间有味是清欢》可谓是一本记录详细的吃货必备指南,梁实秋笔下的每道美食都不是什么难寻的食材,大多出自寻常百姓家。这世上美食太多,人间烟火还是应该选自人间。 师姐总说吃货都是善良的,没什么是一顿饭解决不了的,不行就两顿。我本科室友,在受了委屈以后想找个火锅店去边吃边哭,可在火锅上齐以后室友突然发现不想哭了。生活如果能够靠美食治愈,很多不如意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人间有味是清欢》一共分为四个部分,从家常小菜到地方特色,从国内经典到国外快餐都有涉及。书里所描写的美食都有其固定的特点,或鲜嫩,或肥美,美食被记录在纸上,翻开书的吃货能感受到梁先生对美食发自内心的热爱。 《人间有味是清欢》还写有梁先生的许多往事,很多美食梁先生都是和好友一起品尝。人生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和久别重逢的老友聚在常去的饭点,点一道最爱的菜肴,谈谈过去,想想未来。 吃穿住行,吃排在第一位,地域不同,食材不同,做法不同,味道自然也不同。其实通过各地菜肴能够体现出当地人的生活特点,南方的饭馆量少精致,正如南方人细心温柔,而北方的菜普遍经济实惠,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东北人性格开朗爱交朋友,可见饮食终究还是人的另一种表象。 在梁先生生活的年代,食物的种类可能没如今这么丰富,可食材一定新鲜健康,生活不忙碌也就更有机会体会食物最原本的味道。一道菜其实就和一本书一样代代相传,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即便是百年老店,今天的味道也会与百年前不同。 我相信怀着感情做出来的饭菜,一定更有味道,带着故事的佳肴,一定更加迷人。

  《人间有味是清欢(修订版)》读后感(四):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梁实秋《人间有味是清欢》其书名取自于苏东坡的《浣溪沙》,原词抒发了对春天气息的热爱与对生命活力的勃发。近日,细读此词,字字珠玑,句句精华,不妨摘录如下: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梁实秋引用此词作为一篇篇食物传记的引子,用意是别致而独特的,爱吃,是一种态度,能吃,是一种乐趣,懂吃,是一种享受,会吃,是一种学问。梁实秋这些年的历程,汇聚了爱吃、能吃、懂吃、会吃的真情实感,令读者大快朵颐,分享食之精细,畅想生之快乐。 《烧鸭》从鸭的饲养入手,讲道那位艺高人胆大的师傅拿起了鸭,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硬塞之,使之短期内增肥,十分的恐怖、百分的残忍,但是对于食客而言,这都是眼不见心不烦,在那番美味的抚慰下,哪里有痛苦的表情,只有那种无法填充的快感。 《烤羊肉》是篇令人垂涎欲滴的美文,读者无须端坐在餐桌前,就能隔着书页的清香想象到一家人,无论老少,无论男女,齐刷刷地将筷子伸向烤架,其乐融融,其兴勃勃。除却北平的正阳楼,还有青岛的厚德福饭庄,都是吃羊肉的好去处。那些日子,并不如现在的岁月静好,往往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兵荒马乱,所以大家都拼尽最后一点力气,把肚子填饱为佳,更何况还是这类色食味俱佳的食物呢,更是如风卷残云般让整盘整盘的羊肉化作无影。 《锅烧鸡》引起的致美斋,如果能存活到今日,一定会感激梁实秋这位美食家,毕竟在他的笔下,活生生地做了广告,除了鱼,更为欣赏的便是锅烧鸡,让梁公首先醉酒于此,怎能不记忆深刻呢?当然,梁公写作此文时,对锅烧鸡的来历并没有考究,并非是懒惰,而是有意留白而已。 《铁锅蛋》或许就是今天的家常菜炒鸡蛋,正如梁实秋所言,一般人自谦不会做菜只会炒鸡蛋,但无论如何也炒不出厚德福饭庄的样子,说是炒鸡蛋,但是配料却是极其丰富的,本来鸡蛋就很鲜美,加上干贝丝、虾仁、蛤蜊肉、肉松则是鲜上加鲜,谁又要抵御这种真切的诱惑呢? 凡人穿衣,只为图暖,凡人饮食,只为果腹,梁实秋则不同,于生活的点滴之间能写出内心深处的振荡,实在是其学贯中西,术承古今的结果。时过数十年,有幸阅读梁公之作,便觉每一顿饭、每一道菜都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人间有味是清欢(修订版)》读后感(五):民以食为天,饮食是最美的享受

  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一个新闻,一个外国友人在中国留学多年,无比尊崇中国的健身习惯和饮食风情,致使自己审美也发生天壤之别,在他的家乡以胖为美,然而如今却身材无比精炼。这让我更加感慨中国的饮食方面影响巨大,着实博大精深。 通常人们说道吃饭,总感觉这是无比俗气的事情,然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士有时间也有精力追求饮食高深。尤其在看了梁实秋先生的《人间有味是清欢》,让我更加能体会吃饭这么俗气的事情居然可以如此美妙,居然可以如此精致。 我很喜欢那句:真正的生活者,源于对食物的无比热爱。说句实话,我对做饭兴趣一直很大,曾经也有好几道拿手菜,然而却在南北方饮食诧异过大,无人欣赏后也就慢慢的退化成只会闷饭煮粥了。梁实秋老先生的这本书居然又点燃了我对烹饪的兴趣,虽然这不是一本关于如何烹饪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享受美食,如何精致的过生活的书籍。 梁实秋老先生的名讳相信很多人都知晓,但并非人人熟知。梁老,(1903一1987)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他是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着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着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了梁实秋老先生的生活美学五本书,《人生不过如此而已》,《闲暇处才是生活》,《简单,安静,从容:像梁实秋一样精致生活》,《心守一事去生活》,《人间有味是清欢》。此次有幸看到了其中一本《人间有味是清欢》,真正有幸看到了美丽的饮食习惯。我无比钦佩一句话:写文章就跟煲萝卜汤一样,少说废话,多加实料。 在这本书中,我们会见到很多美食,譬如北京的烤鸭,烤羊肉,酸梅汤和糖葫芦,以及各种狮子头,咖喱鸡,鱼丸,腊肉,八宝饭,粽子,应有尽有,一应俱全。 栗子我最是喜欢了,糖炒栗子在北方很有名,对于出生南方的我一直以来,兴许是以前未曾注意到,但是吃惯了北方各种各样的栗子,这次才知道原来河北良乡,如今北京的良乡栗子最有名,长见识了。 曾经一度因为各种原因对北方的饮食不是很喜欢,看了梁老的这本书,让我无比欣慰美食不分南北,美就好,让我对如今很熟悉的一些食物换了一个想法。感谢这本《人间美味是清欢》,这本书中有更多的各种食材亦或是菜品的描述,虽然不是菜谱,但却让人感慨美食的意境居然可以如此美妙。

  《人间有味是清欢(修订版)》读后感(六):一本“好”吃的书

  (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有需要请豆邮联系本人)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民国时期,集中出现了无数大家,文学、艺术、科学、历史、考古、物理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多奇人,还有有一些人横跨数界,既是画家又是美食家,比如说张大千,还有人既是作家又是美食家,比如说梁实秋。

  梁实秋先生因为被鲁迅先生点名批评过,所以在建国后的很长时间,他在大陆民间的声誉并不是太好。但他的学问是毋庸置疑的,文章也是一股清流,只要看过他书的人就会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所以后来慢慢地,梁先生的声誉又渐渐回来了,随着两岸的开放交流,梁先生的书也在内地多了起来,二十多年前我还是在读高中的时候,第一次读到梁先生的书是《雅舍小品》。

  《人间有味是清欢》是类似于《雅舍小品》的散文集——其实部分文章就是来自于他的“雅舍系列”,只是明确了主题,专门谈吃的。正如前文所说,梁先生是个美食家,在中国历史上,文人“好吃”不是个案,而近乎共性,他们有对“美”(当然包括美景、美人、美食等)有天然的追求,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成了“饕餮”们的美食指南。而梁先生出身较好,有钱有见识,对于“吃”这件事,真心研究起来便很容易出好看的东西来了。

  相对于梁先生其他严肃类文学及翻译作品而言,这本散文书可谓他的“游戏”之作,文章的篇幅都不长,三言两语,看似随性而为,但如果用“文如其人”来套用,这本散文集恰恰反应出梁实秋先生人格的重要部分。我们都知道梁先生是个学术大家,那时说他工作上的成就,在生活中,他幽默而随性,敢爱敢恨(比如晚年搞得轰轰烈烈的黄昏恋,比如和鲁迅等人的对骂),不可否认他是位热爱生活的君子,冰心先生曾说过,在她认识的像花一样的男人,梁实秋是唯一的一位,这里大抵说梁先生是个精致的人。

  这本书短小的散文里,无一不透露出梁先生的“精致”,一份常见的腰花,不仅讲出了刀工,还讲出了配的调料,再专业了区分了不同地域的差异,得空还道出了好的好在哪里,差的究竟有多差,重要的是还教会了我们一个名词“核桃腰”,而文章才短短四五百个字,字字透出举重若轻、以小见大的大气和用心。对于生活没有讲究的人,断然做不出这样的文章来。

  讲到鲍鱼时,不仅有趣地给我们说了古时鲍鱼和现今鲍鱼的差别,中间还讲了一段故人的小故事,寥寥数字,读来也不由让人感慨和伤怀,也是无意中折射出梁先生的人格来。

  今天这书评,说实话,将书的本身并不是太多,如果您常读的是梁先生大部头的学术著作,不妨读读这本,轻松愉悦,会让您对梁先生有不同认识;如果您熟知“雅舍”,偏偏也是个“吃货”,这本书就太适合你胃口了,选了“雅舍”中关于“吃”的精华,又省心又有趣;如果您对梁先生不熟,没事,读读这本书,您会对梁先生有了初步且准确的认识,文章也不长,也不耽误您功夫,何不一读?

  《人间有味是清欢(修订版)》读后感(七):有滋有味的温暖

  从来都是喜欢台湾的作品,无论是歌曲,还是文字。温文尔雅,温暖柔软的作品,家一样的感觉。也一直很喜欢梁实秋,淡淡的,幸福而充实,高贵而唯美。冰心先生曾说,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

  1903年梁实秋先生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州人。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1920年于《清华周刊》发表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1年《晨报》发表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先去的科罗拉多学院,后去哈佛大学。1924年到上海编辑《时事新报》,期间与各路人马合作各种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1927年春与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后兼文学院长。40岁后的梁实秋着力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共4辑。《莎士比亚全集》翻译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的《英国文学史》。

  到这个年龄,越发觉得一个人外在的温和是因为心里满满的都是爱。梁先生是幸福的。他一生中两位挚爱,让他才情得以圆满。原配夫人程季淑出身名门,才华惊人,所以,即便是那个年代的父母之命,但一见倾心,相互的欣赏,彼此的认可,北平的一些优雅场所几乎都印下了两人的足迹。1927年学成回国的梁实秋与程季淑终于大婚。育有三女一子。1974年,梁实秋和程季淑准备在美国西雅图安度晚年,然而飞来横祸让程季淑莫名的受伤,无辜的离世。老伴的死,对梁实秋是个沉重打击,他写下了《槐园梦忆》一书,悼念亡妻。

  71岁的梁实秋在妻子故去半年后来台,偶遇小他28岁的韩菁清。她父亲是一位巨贾,她自编、自演、自唱、自制的《我的爱人就是你》使她获得了金马奖的优秀演员奖。

  梁韩之恋在台湾掀起轩然大波,因为她"从歌从影",是个"歌女",是个"戏子",但对梁实秋来说,这是一份与生命相关的爱情。他说:"我像是一枝奄奄无生气的树干,插在一棵健壮的树身上,顿时生气蓬勃地滋生树叶,说不定还要开花结果。小娃,你给了我新的生命。你知道么?你知道么?……我过去偏爱的色彩是忧郁的,你为我拨云雾见青天,你使我的眼睛睁开了,看见了人世间的绚烂色彩。"

  1975年梁实秋提着一箱书信,飞过太平洋,去台湾缔结他们的"宿缘"。从此她悉心照顾着他,每晚为他煲汤;搀扶着他穿行于每一条小巷;共同养猫一起爱。他们爱呈现着大片葱绿,而非秋黄。

  正是梁先生一辈子满满的都是爱,所以,他每一笔下都是幸福,都是对生活的热爱,从而对食物也有无穷的爱。《人间有味是清欢》是梁先生“雅舍谈吃”系列的精选集。全书从四个部分娓娓道来。第一部分基本是当年北平的味道;第二部分是全国各地的特色;第三部分谈的是主食;第四部分就放眼世界了,日本或美国。满篇的活色生香。

  不爱食物的人,无法爱生活。对美食的热情和向往,代表着你的生活和人生态度。梁先生文字的温度,归根结底就是让我们一页一页体味到家的温暖和憧憬。

  《人间有味是清欢(修订版)》读后感(八):美食不必饕餮客

  读完梁实秋先生的《人间有味是清欢》,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亦如梁实秋先生美学五部曲的书名,闲暇处才是生活,人间有味是清欢。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想自己为文章赋予一个名字,想来想去,竟然发现没有比“人间有味是清欢”更能体现我读完这本书的感受了。

  细数从古至今的文人,莫不对饮食有着偏爱,李太白爱酒,苏东坡引出“东坡肉”……梁实秋先生也将美食写的色香味俱全,当读着他的文字,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的画面,场景活灵活现,仿佛跟着作者体味了一把这份美食。从美食的来源,古人对美食的记载,美食的做法、吃法、工具、产地等无不了解,细细讲来。

  平淡的文字将平凡的生活讲述的有滋有味,日常的生活与饮食,在作者笔下仿佛成了一个个仪式和一场场盛宴。先生幽默,文字中不乏有趣的描述,还穿插着一些笑话,引用一些诗词、有趣的句子,让人读之不免笑出声来。

相传的一个笑话:两个不相识的人据一张桌子吃包子,其中一位一口咬下去,包子里的一股汤汁直飙过去,把对面客人喷了个满脸花。肇事的这一位并未察觉,低头猛吃。对面那一位很沉得住气,不动声色。堂倌在一边看不下去,赶快拧了一个热手巾把送了过去,客徐曰:“不忙,他还有两个包子没吃完了哩”。

  作者描写天津狗不理包子里的一段笑话,甚是有趣,写的活灵活现,满满的画面感,读到这里不忍笑出声来,真是太有趣了。

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

  这句话深得我心。现在的快餐时代,很多人说自己爱吃,喜欢吃的很多,不讲究,吃的还很多,吃坏了自己的身体,却仍然觉得自己太爱美食,不可放弃。相较而言,梁实秋先生的美食真是太“挑剔”了,而我却认为这才真正是美食者的样子。读这本书之前,只知道水果产地不同而味道不同,大抵也是不是真正热爱生活,竟然不知蔬菜也是受产地影响如此之大,甚至,不同产地的相同蔬菜,竟然会做不出相同的菜式。

“烧茄子”是北方很普通的家常菜。茄子不需要削皮,切成一寸多长的块块,用到在无皮处划出纵横交错的刀痕,像划腰花那样,划得越细越好,入油锅炸。茄子吸油,所以锅里油要多,但是炸到微黄甚至微焦,则油复流出不少。炸好的茄子捞出,然后超出里脊肉少许,把茄子投入翻炒,加酱油,极速取出成盘,上面撒上大量蒜末。味极甜美,送饭最宜。我来到台湾,见长茄子,试做烧茄,竟不成功。因为茄子水分太多,无法榨干,久炸则成烂泥。

  读到这里,才发现,原来地域对于蔬菜的使用竟然差如此之多。与此同时,读到这里的时候,也蓦然发现,梁实秋先生在写美食的同时也是在回忆与怀念,怀念小时候的北平,怀念久未见的故乡。

  信息社会的推动,生活节奏的加快,仿佛让时间也开始加速,让人越来越难以平静下心来纯粹品尝美食,更多的则是一边拿着手机玩一边吃饭一边拍照,用心选择食材认真做一顿饭的人便更少了。当然,现在也有很多美食家,却也很少有人能写出先生这样平淡中带着隽永的文字了。

  寻常处才是生活。平平淡淡的日常里体味出各种趣味,处处体现出用心,才是真正的生活。平凡的生活是日常,激情与刺激是调剂,将日常的生活过的有趣、有情调,将日常饮食用心做成美味佳肴,是怎样爱生的样子啊。喜欢梁实秋先生的才情,亦喜欢其人间有味的生活。

  《人间有味是清欢(修订版)》读后感(九):风味人间,清欢常在

  不想当美食家的作家不是个好美文家。还好,梁实秋是个美食家,还是个美文家。

  所谓美文,就是写的很好的散文,也是写美食很好的散文。梁实秋在美食和美文方面,写的一向都很美,以至于冰心夸他是“花一样的男人”。

  古往今来一直流传一句名言,即“想要抓住一个男人的心,首先要抓住他的胃”,梁实秋深谙此道,不仅抓住了男人的胃,甚至顺便抓住了女人的胃。但是,粮食不是用做饭去抓,而是通过一只妙笔,生花一般生出纸上的美味,让人望文生味,成了他忠实的读者。

  做美食,讲究色香味俱全,写美食,同样要写得形神兼备,余味透纸而出才好。梁实秋写高汤煮丸子,用一个词“白白嫩嫩”,就把丸子那种可爱的外形以及香嫩的口感都表现出来了。写劳动人民吃冻豆腐粉丝熬白菜,用“稀里哗啦地吃”,那种幸福感和满足感立刻跃然纸上,于是进而说“我知道他自食其力,他很快乐”。

  梁实秋的美食散文,不过多煽情,不以情夺味,而是让情与味相融合,于是,他笔下的人,无论吃什么,都才能吃得开心,吃得快乐,吃得幸福。

  人要保持一定的欲望,才能有满足欲望的幸福感,但人不能有太强烈的欲望,不然就会过犹不及。简单来说,人间最为合适的快乐,就是清淡的欢愉。

  人间有味是清欢,是苏轼的一句词,但是,用到这里也很合适。

  梁实秋喜欢的美食和推荐的美食,没有什么山珍海味,恰恰相反,他是反对且反感那些山珍海味的,比如对于熊掌,他就写到“在触觉方面并不感觉愉快,不但不愉快,而且好像难以下咽”,进而得出“真正的美食不过是一般色香味的享受,不必邪魔外道地去搜求珍异”,最后又总结到“美食,则鸡鸭鱼肉自是正味,青菜豆腐亦有其香……苟烹调得法,日常食物均可令人满足”。我想,这就是梁实秋的“清欢之道”,也是我们应该秉持的享受美食的“正道”。

  梁实秋虽是北方人,但是没有地域歧视,他胸怀天下,味兼南北,北方菜和南方菜都吃得下,酸甜苦辣也尽能享受,甚至到美国之后,也能入乡随俗,吃一吃麦当劳之类的快餐,可见,有个“随遇而安”的胃口也不是什么坏事。

  但这不代表梁实秋吃饭凑合,不讲究。

  梁实秋还是有一点“味是故乡浓”的情怀的。在《豆腐干风波》中,他说“住在国外的人没有不想吃家乡食品的,从海外归来的人往往以饱啖烧饼油条为最大的满足”,纵然有的小店看起来没有那么卫生,但那个从小到大培养了数十年的“中国胃”最终最喜欢的还是“中国味”。

  对“味是故乡浓”这种情怀最为典型的,其实是那非老北京人不能爱的“豆汁儿”,酸馊烫臭,外加辣咸菜,这种“美味”能喝得大汗淋漓,直呼痛快,那必须是爱得下去,必须是老爱也真爱了。新时代的北京年轻人,基本上都已经不会爱,爱不起了。

  除了白菜豆腐豆汁儿烧饼油条这些平民的普通食物,梁实秋还写了很多北京的小吃,以及菠菜茄子栗子莲子等各种各样的蔬菜和零食,当然,也少不了北京的代表烤鸭,少不了糖葫芦和酸梅汤,少不了包子饺子面条馄饨……

  生而为人,我很幸运;生而为中国人,能享各种中国美食,我幸运中之万幸。梁实秋通过文字,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中国美食的魅力,让每个人都能因中国美食而自豪,因中国美食而幸福。不管这美食是只有几块钱的便宜饭,还是成百上千的珍馐。有美食已经是满满的幸福了,能把这种美食转化为文字,转化为文学,更是所有吃货和文学爱好者的幸福,在这里,我们要感谢梁实秋,同时,也可以顺便感谢一下汪曾祺、蔡澜、陈晓卿等,是他们,让美食能够以更丰富的形象进入我们的生活,成为简单的幸福。

  这幸福如此平常,如此简单,这就是清欢。

  人间有味,有中国美食之味,便是清欢。

  风味人间,清欢常在。愿你知味,知足,知福。

  《人间有味是清欢(修订版)》读后感(十):过好自己的生活,就是最大的圆满

  从微信朋友圈里看过去,似乎每个人都过得不错。

  今天去吃日料,隔几天再来个法餐;刚从泰国骑完大象回来,又计划着四月去日本赏樱花;生了双胞胎,一天几个十几个秀娃小视频轰炸;逢年过节不是晒礼物就是晒红包,甚至结婚证房产证……总有那么一群人,过着你“想要却暂时无法拥有的生活”。

  每每看到,习惯性点个赞,然后打开某视频app继续追没有追完的剧,心里感叹:为什么别人的生活过得那么好?而我每天都很丧?

  然而,他们真的过得好吗?未必。愿意展现出来给人看的,永远都是最好的一面,背地里的辛酸苦楚,只有自己知晓。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生活打理得越来越糟,这是现代社会所有年轻人的通病。好像大家都不会“生活”了,只是在“活着”而已。读了梁实秋的散文,跟真正会生活的人一比较,这个想法更加明确。同时也深深感觉到,现在的年轻人,都应该读一读梁实秋的书。

  梁实秋是我见过最会生活的人。但凡读过书的人,对他都最为熟悉不过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生活家——写美食,能让你浮想联翩、垂涎三尺;写玩乐,会教你有种“原来这也能如此有趣”的感叹;写日常生活中的琐细小事,如喝茶、饮酒、写字、照相、请客,等等,你又不得不折服于他对每一个平常日子的细心、有心、用心;写对人生百态的观察,时而幽你一默,但是就在这嬉笑怒骂之间,他的生活智慧、人生洞见就跃然纸上了;就连生与死,这种困扰大多数人的终极命题,他也看得很淡,所谓人生,不过是生与死之间短短的一橛……

  他还说,“人类最高理想应该是人人能有闲暇,于必须的工作之余还能有闲暇去做人,有闲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 “快乐是一种心理状态。内心湛然,则无往而不乐。”“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 潇洒、豁达、敞亮、帅气。这样的生活态度,不得不叫人叹服。好像在他的眼里,没有烦心事,日日都是好日。

  如果我们能做到像梁实秋这样,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于日常小事着手,用心过好每一天,这就够了。

  即日起,给自己一个好好生活的理由。

  先从好好吃饭开始吧。你看那些大家,哪一个不是“老饕”?梁实秋、汪曾祺、蔡澜……他们热爱食物(无论是家常之食还是珍馐美馔),恨不得将天下美食都尝个遍(是美食者,却不是饕餮客),也能从“吃”中悟出生活哲理。吃,是一件重要的事。好好吃饭是对自己最基本的关爱。热爱美食的人,必然热爱生活,没有什么比吃好吃的更让人开心的事了。即使工作再忙碌,心情再不好的时候,也别忘记关爱自己的胃,用心给自己准备一日三餐。从今天起,不再关心世界和平,只关心粮食和蔬菜。

  除了好好吃饭,你还得有自己热爱的事。心守一事去生活。可以是工作,也可以是工作以外的爱好,如画画、读书、弹琴、写字、跑步、瑜伽,等等。蔡澜说,这不是玩物丧志,而是玩物养志。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只会睡觉、刷剧的“肥宅女孩”,培养一个爱好吧。不需要做得多好,每天读二十页书也可以,循序渐进;不需要成名成家,随意去画自己喜欢的东西、心中真实所想;不需要参加选美比赛,身体健健康康、整个人看上去朝气蓬勃就好……重要的是坚持。任何事,只要坚持去做,努力求好,哪怕一开始困难重重,都会渐入佳境,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全新的你,一个更好的你。

  还要简单一点、安静一点、从容一点、雅致一点、慢一点去生活。周国平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可惜懂得的人太少。生怕慢了一步,生怕挣不了大钱,生怕没房没车,生怕日子过得不如别人好……到头来,累了,病了,还要埋怨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却不知,生活的好与差,不只有一个衡量标准。父母健在,身体健康,温饱无忧,有事可做,孩子正在身边慢慢长大,生活中的“小确幸”如此之多,平常日子最可贵,难道因为平常就自动忽略了它的可贵吗?人生只一次,单程不可返;匆匆几十年,不如简单过。简单、安静、从容、雅致过生活,慢慢走,去发现生活之美。

  当你懂得如何去生活,你会很容易找到使自己感觉舒适的状态,会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也不再会因为他人的眼光而选择性地隐藏部分真实的自己。你会快乐。

  最好的生活,就是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最雅致的生活,是再慢一点的生活。永远不要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要以简单美好的生活完善复杂的人生。

  过好自己的生活,就是最大的圆满。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