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问》是一本由[英]史蒂芬·霍金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问》读后感(一):思维科普
相比《时间简史》来说,此书算是通俗易懂了。这些东西看过就忘,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突然想明白了四维空间。
相比《时间简史》来说,此书算是通俗易懂了。这些东西看过就忘,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突然想明白了四维空间。
相比《时间简史》来说,此书算是通俗易懂了。这些东西看过就忘,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突然想明白了四维空间。
《十问》读后感(二):十问:霍金沉思录
大哉问!
十个围绕宇宙起源、时空关系、人类生存、人工智能的问题。
我不是学物理的,凭借自己粗略的理解,大概能接受宇宙大爆炸的学说,但一直有个问题:宇宙之外是什么?宇宙大爆炸之前时间在哪里?
在三维空间,我无法想象,答案可能是不存在。
也许宇宙在空间和时间上没有边界。时间的概念只存在于我们的宇宙中。黑洞标志着空间和时间本身的终结。在黑洞内部时间本身并不存在。而这正是宇宙开始时发生的事情。另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时空旅行。工程上来讲,貌似霍金的估计过于乐观了,听着有点玄乎。
最后,序言之一是 Kip S. Torne 写的,就是那个给星际穿越提供理论支持和计算模型的影片顾问,诺贝尔奖获得者。
《十问》读后感(三):再见霍金
当我读完第十个问题后,往后翻了一页看到霍金的照片,当时真是百感交集,在去年听到霍金去世的消息时并无太大感触,知道现在才真真切切感受到霍金先生是真的离开我们了。 霍金他即使在最后时刻,还在劝诫人类保护环境,永远保持好奇心。 他是如此谦虚,以至于会说“如果我对人类有什么贡献” 他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也关爱身边的人,他认为如果这个宇宙中没有他爱且爱他的人,那么这一切都毫无意义。 霍金先生,再见了!
《十问》读后感(四):短短
宗教里的人总是得罪不得,所以常常听到“我认为上帝并不存在,但我尊重你的信仰”这样矛盾的话。霍爷爷在开盘第一题位置,就果断给上帝这位总设计师的存在给否了。毕竟信仰归信仰,宗教归宗教。就个人而言,依据现代社会的智识水平,论证上帝存在其实非必要。它如今不过是人类的温情需要罢了。
那么宇宙一切如何开始的呢?一切来自于“无”,说得比较简短,扩展阅读可以参阅Brian Greene的《The Fabric of The Cosmos》和《The Hidden Reality》。一窥物理学发展之来龙去脉,了解一下宇宙之奥秘,之晦涩,之瑰丽。面对多元不可知的一切,在下不得不佩服千年之前,释迦摩尼之大智慧,一切尽在不言中,谓之禅。神秘主义之大成者。
当然,上述两书对了解《十问》中,关于黑洞,时间旅行以及预测未来的讨论,也十分有益。
个人比较喜欢霍金对地外生命的存在性的推测。生命出现是大概率事件,而进化出智慧概率较低。但“智慧”是否是一个长期的竞争适应性需要?最后还嘱咐大家切记“黑森林法则”,联系其对AI的深深忧患意识,可见霍金最人性温暖一面。
《十问》薄薄一书,满满的爱。
《十问》读后感(五):《十问:霍金沉思录》——史蒂芬·霍金
本书是霍金最后的著作,霍金作为伟大的物理学家,可以说推动了人类聪地球走向太空的步伐,而本书可以说是其思考的集大成者。因此,其在开篇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必须问大问题?”主要在于两个原因:一是对科学家来说可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二是对普通人来说可以训练多元思维。基于这个思考,霍金在本书提出了十大问题,摘取其二如下: 1.上帝是否存在?众所周知,牛顿在人生后期是信仰上帝的,因为他只有引入“上帝”这个第一推动才能解释其理论。但是,霍金给出的答案是“上帝是不存在的”,因为基于两个思考:一是从能量和空间的角度来说,宇宙大爆炸之后会产生巨大能量,与宇宙中原有的负能量,正负相加等于零,不需要上帝来做第一推动;二是宇宙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是在大爆炸之后才产生的,大爆炸之前“上帝没有时间创造宇宙”。 2.对人工智能的看法?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段子“如果你能进人工智能部门,不要工资也要进,因为以后人工智能坐着也能赚钱。”可见一斑,人工智能是未来也是趋势,正在逐步进入我们的生活,霍金对此既有担忧——担心人工智能被滥用和人类未来无法与机器竞争,也有期待——期待人工智能不断改善人类的生活和机器人与人类和谐相处。 总而言之,多发问和思考是有益无害的,往往新的发明和创造就是这样产生的。
《十问》读后感(六):黑洞究竟是什么,也许霍金就是上天派来解答的
人为什么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究竟人与天地的关系是什么?究竟有没有灵异空间?是未解之谜,还是不存在的事实,还是障眼法。
之前在新闻上有看到说,在高速发达的太空上,有着很高速文明的生命体存在,也就是我们普通说的外星人。我想这应该是存在的吧?只是我们没有看到,没有探测到,或者并未知晓。
霍金先生的这本书《十问》,是用来解答天体的。比如黑洞是什么,在这里回答的就是一个天体。
黑洞是一个超大的天体,人们看不见它,但是它的那个吸引力非常大,别的天体或者物质逃逸速度完全超不过它,包括光,都超不过它。
霍金先生说要是想看到黑洞,或者想要达到更远的地方,必须幻想太空的空间与时间折叠,我们才能跑过去,才有机会去探测去看到更多的东西。
这本书其实非常晦涩难懂,讲各种物理上面的公式以及天体
我对物理很感兴趣,所以读起来,各种能量与力都很觉得入乡随俗的感觉。
能量守恒定律,不仅可以运用到天体物理循环,之与人也是正常的。
人不能太有负能量,不然需要更多的正能量也填补。
黑白相对,正反相对,正负相对。
这本书的装帧:硬皮纸壳封面,内文纸比较粗糙,里面还有霍金的明信片,霍金家庭及自己的照片。
想要对宇宙有一点点了解,那可以读读这本书。
《十问》读后感(七):随记
看霍金的十问 看到了一个很绝妙的概念
我们现在 已经处在了一个新的进化阶段
起初 进化是通过自然选择进行的 来自随机突变
这个达尔文时期 生命通常有两个要素
告诉系统如何继续进展和复制自己的指令,即基因
以及执行这些指令的机制,即新陈代谢
(所以达尔文认为电脑病毒也能称作一种生命,因为它会在电脑记忆体中复制自己并转移到其他电脑)
这是内部传播的进化
但自语言出现之后,除了DNA基因的传递之外,信息也可以代代相传
这也是进化 是其应用在外部传递的信息
外部传播进化期间的时间尺度就是信息积累的时间尺度
而这也意味着个人最多只能掌握人类知识的一小部分,人们必须专注于越来越狭窄的领域
而我们现在正进入一个可称为自我设计进化的新阶段
这个阶段 我们将能够改变和改善我们的DNA
我们现在已经绘制了DNA 起初改写将局限于遗传缺陷的修复 但霍金相信后期 人们会发现如何改善智慧和诸如好斗的本能
而生物进程起初缓慢,后来不断变快
个中原因是最早的细胞进化成哺乳动物大约花了25亿年,这是DNA自我复制时出现随机错误,而不断的被淘汰。当早期的哺乳动物最终出现,便已经具有了我们基本器官的初级版本,从早期哺乳动物进化到人类只需要一点点微调
《十问》读后感(八):有趣的书
这本实体书不是很厚,但里面的内容很丰富。
1上帝存在吗? 这对我一个无神论者来说的答案是:不存在的。 何为上帝?是创造了某个物才能成为上帝。人类是从动物演化而来的。
2宇宙中存在其他智慧生物吗?答案:存在的。有比人类高级的生物、有比人类低级的生物。
3如果人类设法重新设计自己。“设计”可以理解为DNA,这不是有过一段新闻吗?人类已经可以在怀孕期间设计DNA了。对某些病从出生就自带抗体。
4时间旅行者。我们不是没有被访问过,只是时间旅行者目前不想让人类知道这个。它们认为已人类目前的智慧是无法去理解的。
5外太空还有其他形式的智慧生命,但我们却被忽视了。 外太空存在比人类更高级的智慧生命,它们一定是经历过大灾难,不敢在轻易发出信号,让其他智慧生命发现。它们目前做的就是默默观察人类,看人类是否会威胁到它们的生存。
6我们能预测未来吗?答案:可以的。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是有前因的,只要观察到前因就能预测到未来。
7我们能在地球上存活吗?答案:可以的。先从人类自己说起,只要环境污染得到解决。在说到宇宙的小行星,最近一次小行星碰撞地球是在6600万年前,要是过个6600万年,人类能解决来之宇宙的灾难。
8人工智能会不会超过我们?答案:会的。可以说人工智能现在已经超过我们了。它们可以根据人类过往几百的数据来推算出未来。举例:阿尔法围棋(AlphaGo)这不是已经超过人类了吗!
若问人工智能上帝存在吗?它们会回答存在的前提是:人类把“上帝”是创物者的理念植入它们信息中,它们就会认为人类就是上帝。
这本是一个让人可以脑袋大开的书,不管你是科学小白还是专家。
《十问》读后感(九):人生需要诗意和远方,也需要科学之美
这本书是已经去世的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最后的著作。
这本书整理出他对科学与社会所面临的十个大问题的思考。包括:
上帝存在吗? 一切如何开始? 宇宙中存在其他智慧生命吗? 我们能预测未来吗? 黑洞中是什么? 我们应去太空殖民吗? 人工智能会不会超过我们? 我们如何塑造未来?
很多观点俏皮又不乏对人类未来的担忧:
人类是否会一直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可能不会)
时间旅行是否可能?(仍无法排除可能性)
读完就知道,不是制造恐慌,反而有种清醒的掌控感。
虽然物理已经不碰很多年,但我仍然觉得,即使晦涩,也应该坚持读经典的自然科学科普书籍。
一是不与社会太脱节,二是作为我独家的“解忧秘籍”。
多看看宇宙和人类未来这样的宏大议题,感受一下自己的渺小和人类的局限,再回来看生活里的鸡毛蒜皮,就不会那么耿耿于怀,始终挂心了。
《十问》读后感(十):人生边上的终极之问
抛开学术贡献,霍金无疑是世人最为知晓的科学大师,他所思考的宇宙尺度上的人类创生问题,他风靡全球的理论物理学科普著作,他被禁锢在残疾躯体中的智慧之光,都让人们对这位二十世纪下半叶最著名的科学巨匠充满敬意、充满好奇。
霍金自传体电影《万物理论》男主角雷德梅恩对自己饰演的这位科学巨人的描述颇为传神:我已经熟悉他坚定的眼神和不动的身体,但我第一次见到史蒂夫·霍金时,依然被他非凡的力量和极度的脆弱所震撼。
本书被称为霍金的遗作,大部分内容来自霍金晚年的一系列思考,包括人工智能战胜人类、切莫回复外星人、上帝并不存在、科学是否已无法进步等彼时惊世骇俗的言论,虽不成体系,但涵盖的十个议题每个都关乎科学的终极理论,关系人类的命运乃至宇宙的未来。
霍金的好友基普·索恩将霍金的贡献归结为思考了一系列大问题,尽管尚未完全解开谜题或形成自洽的科学体系,但并不阻碍其在人类科学史上与牛顿、达尔文比肩,也许正是由于霍金开启了关于物质世界的终极思考,才让他有了被葬在了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牛顿和达尔文之间的殊荣。
杨绛先生有本文集,名为《走到人生边上》,寓意人生将近的思考与善意。霍金的沉思在审视自我、回首过往上与年过九旬的杨先生殊途同归,大胆直接,睿智深邃,对未来充满期望,对后来者满怀期待。
本书的十个议题大多建立在霍金毕生研究思考的基础之上,每个问题都可谓高深莫测,但书中文字生动直白,很多类比让人恍然大悟,远没有《时间简史》读起来有那么多知识障碍。
本书的诸多思考体现了哲学思辨,让人深深感到科学与哲学的统一,也体会到霍金的勇敢、坚定、好奇与战胜困难的决心,这也是他心中笃信的人类所应具备的根本品格。
总而言之,一本好书,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