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过最好笑的财商教育,就是“省着点,不要总花钱”

  今天你被“乱花钱”了吗?

  说到财商教育,我妈应该会果断把我划分为典型失败案例。

  具体是怎么失败的呢?

  她老人家最最痛心疾首的就在于,因为自己小时候过得很辛苦,出于补偿的心理,就总想着让我吃好一点穿好一点,没有从小就跟我灌输“金钱来之不易”的道理。

  以至于我后来,养成了一身大手大脚的顽固性毛病,再想教育,已经来不及。

  不过我妈倒是没那么容易就放弃。

  成家以后有了娃,每次聊到家里房贷早教等等一系列的开销,她老人家就一副语重心长的模样,说看吧,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吧,平常还是少花点钱吧闺女啊。

  只可惜本人翅膀已硬,再语重心长, 也只是笑嘻嘻的怼回去:老妈呀,要我说,费劲去琢磨节流,还不如想想怎么开源好吗。

  被怼得多了,我妈也就渐渐灰了心,把注意力从改造转移到了吐槽——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家从队友到亲友,从门房到保安,全都替我立稳了无脑败家人设。

  当然了,基本的理性她还是有的,吐槽的场合会刻意避开我婆婆。

  这大概是她退休以来,坚持得最好的一件事了。

  有一次被我抓到正着。

  是在楼下的儿童游乐区,她和另外几个同龄人在闲聊,主题大概是比比看,谁家的小辈最能乱花钱。

  就,还带着一种奇怪的嫌弃与自豪。

  我家小外孙女,两岁不到,她爸妈带着她有空就到处跑,你说这么大能记住个啥?花那冤枉钱干嘛?

  是啊,我女儿啊,牙刷都要买成电动的,还非要给我换,我不干,手动的不是也刷得好着么,怎么就不能用了?动不动就是这个快递那个快递,我看他们就是买东西有瘾!

  可不吗?我跟他们说每月工资不能全想着花,多少留点备着急用,他们说让我放心网购都是用的花呗,这月买下月还完全不占用现金,你听听,还借钱花上了,这不是寅吃卯粮吗?日子是这么过的吗?

  ……

  你瞧,原来家家都有一个财商教育的失败案例,还一个更比一个触目惊心。

  “成功”的财商教育,难道就只是不乱花钱而已?

  不过也有特例。

  二姨家的表姐,就是我妈经常拿来教育我的典型。

  跟我妈不一样的是,二姨真正做到了“财商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小表姐受到的最多教导,除了好好学习,就是父母挣钱不容易,小孩子要懂事,跟别人不比吃穿比学习。

  表姐也如二姨所愿,长成了长辈心目中最懂事的模样——

  家里让穿亲戚给的旧衣服,绝不会闹情绪;

  不会因为别人有了什么好玩意,就跟爸妈要东要西;

  钱从来不会乱花一分,不是学校统一要交的绝不会回家跟父母问;

  就连过年收到的红包,也从来都是老老实实主动上缴,不欺瞒也不谎报。

  按说这样“别人家的小孩”,通常都会遭其他小孩嫉恨,但表姐不一样,私底下跟我们这帮弟弟妹妹的关系都很好。

  关系近了就知道,她除了懂事以外,还有一个怪癖。

  那就是所有买回来的新东西,都要先收起来,过一两个月了再用,简称“破新”。

  小时候是橡皮铅笔,长大了是单车相机呢子大衣。

  我问她为什么,她说自己习惯了用旧东西,新的总是舍不得,我听了觉得好笑,就故意搞破坏,偷偷在她的新鞋上面踩一脚,或者悄悄替她在新本子上写下大名,用这样的方式给她“人工破新”。

  说来也奇怪,新东西弄脏一点,弄旧一点,甚至弄破一点,她从来都不生气。

  不仅不生气,还一副坦然下来的样子,开始踏踏实实的拿出来用,踏踏实实的拿出来穿。

  小时候我问我妈,她说表姐是爱惜东西。

  后来我越来越觉得,表姐好像不大爱惜自己。

  

  

  真正的精明,才不是简单的克制自己

  我妈和我二姨从来都不知道,因为她们所谓成功的财商教育,表姐付出过什么东西。

  大学的毕业旅行她没去,因为不好意思问家里。

  舍不得买两套好一点的职业装,去面试总是欠一点底气。

  刚工作的头一年,想着去提高一下口语,打听了一年的课程要两万多,刷完卡钱包就全空了,没有应急的钱那怎么行。

  我就跟她说,可以找父母支援,可以找朋友借点钱,实在觉得不好开口,还可以用信用卡用花呗借呗过渡一下,她死活不听,非要等自己攒够钱了再报名。

  结果就这样错过了公司外派出国的最佳时机。

  像表姐这样,在生活上精打细算,在消费上各种克制自己,在长辈们看来,也许就是精明,就是踏实,就是会过日子,但我总觉得,这样的人与钱之间的关系,未免有些扭曲——

  把钱看得太重,又把自己看得太轻。

  而在这样失衡的关系里,重量很轻的那个“人”,体验到的大概只有恐惧,紧张,匮乏,内疚和焦虑。

  一个被限制、被束缚的人,只是在被动回应,哪里谈得上什么精明不精明?

  真正的精明是什么呢?

  是把关注点放在“我”身上,而不是“钱”身上,是我确定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是我确定的知道自己能付出的有什么,并且我还会想办法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是在我和钱的关系里,钱只是工具,钱只是途径,最大的始终是我自己。

  这才是真正成功的财商教育。

  让人欣慰的是,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移动支付日益便捷、信用支付日益普遍化的现在,这样去想、也这样去做的年轻人也是越来越多。

  他们不像上一代人,对消费和信贷怀有天然的敌意,他们更理性,他们更松弛,他们更开放,他们在放纵与匮乏这两个极端之间,稳定而灵活的保有了他们自己。

  由此甚至出现了一个新兴群体,名叫“宝呗青年”。

  是的,余额宝的宝,花呗的呗。

  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一边用花呗,一边把不被占用的资金转入余额宝,以此来赚取额外收益的年轻人。

  公司刚毕业的小姑娘,利用分期就给自己报了一个好几万的外教英文口语班,没有太多压力,还能不断加强能力自我增值。

  所以你看,上一代人强调的“省着点,不要乱花钱”,是不是也能在宝呗青年的身上,看到更多实际的落脚点?

  只不过上一代人凸显的是“钱”,这一代年轻人凸显的是“我”——我最大,所以该花的时候就坦然的去花,该省的时候就坦然的去省,该赚的时候就坦然的去赚。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更健康的与金钱之间的关系。

  也是一种更开放的,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不卑不亢,或许才是财商教育更好的方向。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