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深处》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地层深处》是一部由宋占涛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层深处》观后感(一):深处的心灵

  11月9日,著名导演宋占涛的真实电影《地层深处》在全国公映。其中一张电影海报深深打动了我。那是在地层深处,几个挖煤工在煤道上作业 。煤道有47度,闪着不均匀的光。我以为是从井口透下来的,细看才知那是挖煤工头上戴着的照明灯发出的光。 我突然想到,他们前往地层深处,谁抵达他们的心灵深处? 宋占涛导演选的是中国河北省邯郸市孙庄煤矿。孙庄煤矿是个大工程,这意味着无论从管理、设备、技术等方面都相对较好。全片没有动用一个专业演员,多数说的是方言,不看字幕,怕是听不懂。但这才是他们。 他们是一群采煤工,是地下作业中最辛苦的工种。每天,他们在班长的带领下诵读安全誓言,然后排队进入矿井电梯。一趟矿井电梯能载十多个人,他们基本面对面站成两排,像出征的士兵。排队进梯,有序出梯。从井口到井底的那长长的通道,明明是向上的视角,却恍惚是在穿越平行的隧道。只是越走,离洞口越远,而不是越近。他们管下井作业叫“入坑”,管出井叫“出坑”。他们才是真正诠释了那句“给自己挖坑”吧?但这坑值得,必须有人跳。 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煤炭用来发电。想想我们黑夜中依然能见的光明吧,能否从光的这头看到黑不见五指的地层深处的那头? 他们做着不平凡的事业,但并不觉得自己伟大。对他们而言,这是在谋生。为家庭谋生存,远胜过其它一切堂而皇之的社会责任。他们不需要这样的冠冕,他们需要的是家庭稳定,人身安全,还有血脉相承。 小曹的媳妇因为一千块钱和自己冷战而心情糟糕,班长周秀志不住劝解,因为坏心情会对作业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而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安全,还有矿工兄弟们的安全,每一个矿工身后都是一个家庭,那里有等候他们每一次平安归去的家人。 片子并不有意拔高他们的形像,相反,将他们的不安、犹豫、退缩都一一呈现。一个矿工兄弟贾成林因为意外丧生于绞轮,导演也没有刻意营造悲伤的气氛。在他们工作之余经常小聚的文辉饭店里,周秀志、小曹和另一个兄弟喝着酒感叹,“吃点喝点算了”。这一句就够了,胜过再哀痛的哭声。 豫剧《酒洒相思地》在贾成林家的村子里上演,演员泪流满面,唱的是老母亲的心肠,大概为的是突然逝去的生命。班长周秀志对着贾成林的遗像说:“我做过你班长,没照顾好你,对不起。祝你在天堂有个好生活。” 一边在张罗着丧礼的各项事宜,一边有人在唱着《等你一万年》。这首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歌曲,在这里仍是他们的主打歌,流行曲。唱得不合时宜的这首歌催生了我蓄久的眼泪。一万年,是不是相当于永生。 生命的不确定性,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对命运的无从掌握。只有放弃对生命的掌管,才会愿意让外力进入自己的心灵,愿意相信命运的主宰不在己身,而在上帝。当他们在教堂唱着《中国的早晨五点钟》为所有工人祷告的时候,我想,美好的信会救了他们永生,哪怕今生不可避免地总与死荫的幽谷相伴。 遗憾的很,这样一部用心甚过众多商业电影的片子,在杭州这座城市,仅在一个电影院上映两天,每天只有一场。我只好以笔记之,让人知道它,然后离地层深处的他们的心灵深处,近一点点。

  《地层深处》观后感(二):在地层深处来来回回

  我的好友小莫,三年前从一位煤矿工人转为程序员。对他做出的这一决定,我不理解,觉得他放弃大好前程,脑子有问题。电话里聊这事儿,他会带些抱怨的口气说:「媳妇太粘人了,天天要人陪。」

  小莫是乐天派的性格,他还在煤矿企业工作那段时间,偶尔电话来往,我问他这份工作有多危险。他会用很轻松的语气说,按照操作流程做事,不会出错。末了,还会告诉我,那些网上报道的煤矿事故,多是私人违规开采,我们这种大企业不会有问题。在他看来,这是份很轻松的工作。如果硬要说困难,也只有上早班。他说,早班是五点下井,根本起不来,下去就一直走,走到头再开始工作。这一来二去,耽误的时间也就差不多了,工作没多久又出来,这一天的工时算是挣到了。谈话间还真听不出来工作有多忙多累多危险。我被他一直误导,直到这周看完《地层深处》,才明白所说的事并非那般容易。

  小莫常说,自己工作的环境又黑又脏,每天进去,再出来,和换个人没什么区别。我以前把这事当笑话来听。等我点开《地层深处》,开头出现一张毫无修饰的黑脸,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又黑又脏。

  洞穴里永远有故事,看整部纪录片,每次看见煤矿工人乘电梯下井,我的心没来由一紧。镜头起初一片光亮,一直往下,光渐渐汇聚成一束光斑,再往下,潜入无尽的黑暗世界。无声的几秒钟后,煤矿工人安全帽上的灯光亮起,交谈声响起,我的心顿时轻松不少。但洞内逼仄的环境,又使我的心不安。他们身边随时掉落的石块。一根根铁柱无序立在洞穴内,支撑起脆弱的顶板。再加上只能弯腰工作的环境,仿佛永远不会让人有安全感。为了这份工作,他们不得不每天下井,一遍遍和死神擦肩而过。

  井里是难以预料的危险,井外也不轻松。地面上,导演的镜头多会给到煤矿工人的生活,他们的家人,会自发组织,聚在一起祈求,向神祈福,向上帝祈祷,希望自己男人平安返回。此时此刻,只有靠信仰,才能释放内心的无力感。只是这并不代表着事情发展的顺遂。

  身为煤矿队班长的老周,每月休息三四天,一次患重感冒,领导假心假意的「慰藉」,看上去是那么悲凉,在他与领导的对话里,或许只有「早点回到矿上工作」才是领导内心真正想说的话。老周手下的工友小曹,为家庭琐事所困,为私房钱的事与妻子发生争吵,面对诸多无奈,困惑,一方面想放弃这份工作,一方面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继续工作下去。这似乎是一种宿命,在小小的地方,靠煤矿产业支撑的城市,只能不断从事一份工作,哪怕这份工作会在不经意的某个时刻,让人陷入无尽的黑暗,因为这事儿没得选。

  在这部纪录片里,我还看见自己现实世界里的缩影。一位矿友因事故死亡,他的葬礼,歌手唱的是喜庆的歌;原本喜庆的节日,又唱起催人泪下的地方剧;遍地光秃秃的荒野,在地下煤矿不断开采的情况下,没有得到保护,垃圾遍地……如果说这座城市还有那么些生气,或许,也只能是,每一次新生命从医院出生,伴随嘹亮的哭声升起的太阳。这是希望,是选择,是未知世界的探索。

  光明降临大地,沉睡的黑暗在啼哭声中隐去,只有那些无法选择的人,不得不走进深渊张开的口,在一群祈祷人的陪伴下,缓缓下沉。

  「我曾死过,现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远远。」

  《地层深处》观后感(三):中国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单纯的现实主义电影了

  在这样一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代,影像之于百姓来说,日益变成了一种娱乐消遣的存在。中国的电影市场渐渐突破500亿大关,而人们似乎已经忘了,电影的诞生之初是为了纪实。

  《火车进站》,《工厂的大门》,《水浇园丁》这批电影史上最早被制作出来的电影,在那个年代给人们带来的震撼,并不亚于如今的《泰坦尼克号》、《我不是药神》等后起之作。电影艺术的本质从“再现”慢慢的过度到了“表现”,我们在大银幕中看到的声画营织而成的世界,实际上是导演在主观介入后,剔除了噪音和杂质的结果。《地层深处》这部真实电影,恰恰让这些曾被创作者和观众剥离的视听重回荧屏。

  宋占涛导演1997年进入中央电视台任节目编导,他的作品《生命禁区的生命》、《地下600米》、《神仙窝里的人》、《干过三峡》、《没了厂长》、《大山号子声》、《家﹒天堂》多期节目获得全国“五、一”好新闻奖,此间他还制作了200多期《当代工人》节目,亲眼目睹各种岗位的工人工作,也正因自己的深度关注,使得他最后决定亲自参与其中,去感受真正的矿工工作之疾苦。

  2015年,导演宋占涛冒着和煤矿工人同样的危险,下到离地面5km之处,面对瓦斯爆炸、煤尘爆炸、顶板垮塌和透水事故等危及生命的灾难,漫长又黑暗的阴间时间,对他来说仿佛弹指一瞬,最珍贵的财富被他和他的镜头纪录了下来,于是有了这部讲述煤矿工人的真实电影巨作——《地层深处》。

  导演将煤矿工人作为其表现对象,成功的抓取到了现实的力量。但这种力量并非无往不利。反观整个影视市场,院线纪录片的数量寥寥无几,我们老生常谈的人文关怀,到了真正需要推崇的时候却总是销声匿迹。这支煤矿“地下游击队”,在阴间穿梭数十年,为社会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光明和温暖,然而这群人几乎已经被快节奏的社会所遗忘。

  这些“黑哥们儿”的日常生活,赤裸裸的暴露在导演的镜头之下,艳阳高照的白日,能给他们的光只有一束——矿工帽上的头灯。唯一的这束光恰到好处的划定了观者的认知范畴,整个可视环境用晦暗阴郁的色调持续敲击观者的注意力,始终将视角停留在屏幕中央明亮的焦点。焦点处的班长周秀志,脸上满是煤灰,在井下工作时因担心出现塌方,与工友发生争执,怒气冲冠的二人瞪大双眼,放大的眼白开合的牙齿与周遭挤压的黑暗形成强烈对比,气氛愈发紧张凝重。不断产生冲突的生与死,黑与白,构成了影片的原动力,推动着导演意识形态的浮现。

  家属在教堂中为煤矿工祈祷,矿工小曹和老婆在走廊因生活琐事争吵,几位矿工兄弟在饭桌上不禁讨论起因工作丧身的工友,以及这位去世的矿工之葬礼,影片中各种情景和情节的组合,展示出一种非常贴近普通百姓的拟态环境,让这种看似离我们很远的生活通过镜头,通过导演的解构,将观者的感官置入其精心铺设的语境之中。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观罢全片,才发现世界给与某些人的空间,只有一点点,小到连直立都是奢侈。挤压感,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下井的电梯缓缓上升,镜头中央闪动的光点,是一天中最大的期盼。煤矿工人的工作时时刻刻都处于挤压的状态之中,他们在井下是无法直立的,且井下布满支柱,移动作业的过程举步维艰,不稳定的井下空间使他们的每一次行动都如履薄冰。

  宋占涛导演,几十年如一日的关注着这个特殊而又庞大的群体,现在,他终于将跟踪到的真相带到了地面上。《地层深处》一经公映,连续获得了第37届法国真实电影节国际评委会特别奖、第51届芝加哥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国际竞赛单元银雨果奖以及第2届中国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等奖项,为中国纪录片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次,中央为他发声,市场为他正名。

  《地层深处》观后感(四):一部你不看或许再也看不到的影片

  有一种汗水众人皆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有一种尘灰处处皆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有一种人,他们在没有太阳的空间里汗流浃背,他们在没有光热的空间里伸手不见五指,他们在没有方向的空间里默默潜行。他们就是被称为“吃着阳间饭,干着阴间活”的煤矿工人。《地层深处》——一部煤炭矿工的真实电影,一部先后荣获法国真实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美国芝加哥国际电影节纪录片银雨果奖等奖项的真实作品。

海报

  煤炭的应用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煤已成为一种物质资源。公元前煤已经用于冶炼,《天工开物》系统记载了我国古代煤炭的开采技术。煤炭工人的传承也持续了数千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变迁默默贡献。在社会主义的初期,煤炭工人为国家的发展更是贡献了不可泯灭的功绩。在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煤炭工人却逐渐被人遗忘,鲜有人记得我们幸福生活的背后有着他们的血汗。

  犹如世人总会慢慢遗忘某些事物一般,矿工这个群体正在逐渐被人遗忘。电影亦是如此,影像最初被用来纪实,以保存我们需要珍藏的瞬间。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利益的驱使,电影的商业气息越来越重,故事片、科幻片、动作片等等类型层出不穷,而作为电影根本的纪录片却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线中。《地层深处》是一部记录煤炭工人工作生活的真实电影,影片讲述了一座煤矿中一个班组、两位工人、两组家庭、众多矿工及家属的真实工作和家庭生活,无处不展现着工人身上的勤劳智慧,善良质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兄弟妻儿的担当。影片持续记录拍摄两年,描绘了一组组黑暗中挥洒汗雨的画面,记录了一串串爆炸声、坍塌声中拼搏的口号,刻画了一道道沧桑而坚毅的眼神,倾述了一句句温馨甜蜜的关怀。

剧照

  漆黑的画面,微弱的光线,沧桑的脸庞,深邃的眼睛,影片人物的特写画面很容易令人想起解海龙的一张希望工程摄影作品《大眼睛》——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求如出一辙。

  影片的故事与很多人对矿工的想象有或多或少的重合,但令人印象深刻或者说能触动心灵,发出一声唏嘘的是细节、环境和冲突的刻画:冰凉泛着冷光的机械与黝黑泛着油光沾着煤渣,甚至听得见热血滚动的蓬勃肌肉;害怕意外、担忧生命、求神祈祷的胆怯与带着美好前景的祈愿一次又一次冒险下井作业的勇气;矿嫂分娩小儿后轻松惬意的欢笑与矿友被意外绞死后的凄苦悲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对于宗教信仰的几个镜头:矿工家属虔诚拜窑神、主人公妻子独身在家祷告;矿工家属在教堂集体唱着圣经诗篇……包含中外神明,囊括各类祈求手段,但无一例外只有一个愿望:神明庇佑下的平安。

  马克思曾说过: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在这一声声圣歌的浅吟低唱中,是这片黑土地下生灵对苦难生活的叹息、对无情环境的抗议、对美好前景的向往以及无法排遣的心境寄托。但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在黑暗环境中的攀援挣扎、步步挪进,矿工们收队重回地面时,画面中在罐笼里徐徐上升,他们的背影投身光明,同时也把黑暗抛在身后。

  映衬着不远处小教堂传来的妻子们的歌声,微暖人心:

  中国的早晨五点钟

  传来祈祷声

  飞越了万水千山

  融化冰冷的心灵

  再没有捆锁

  再没有战争

  带来了祝福

  扭转了命运

  今年是好收成……

  中国有句古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煤炭矿区多处于偏僻的地带,煤炭工人也有着世代传承的惯例,他们希望走出矿山,去开拓更广阔的天地,却又因为缺乏较高的文化教育而处处受限。他们干着高负荷的工作,拿着微薄的收入,成为社会底层的矿工。他们渴望有一天他们能够过上他们心中的富足幸福的生活。

  一位看过影片的朋友说:“他那口白牙让我印象很深刻”。

  11月9日,看过的、想看的、没看的、犹豫的、怀疑的都不防去看一看,也许这之后,你再也没有机会看到类似的影片... ...

  《地层深处》观后感(五):可见的人

  可见的人

  ——关于宋占涛电影《地层深处》

  张泠

  当电影被否认艺术、批判与思考的功能,仅被视作工作之余的消闲娱乐,赏心悦目或耸人听闻成为必须。有人宣称,观众要躲避进或沉醉于迥于日常的幻象,于是电影工业体系的数据库里有分门别类的类型满足各种幻想:青春偶像、动作暴力、科幻悬疑、打闹喜剧、香艳色情……各种调料重新排列组合,试图不断刺激观众日渐疲惫麻木的视听味蕾。在这些或炫目或阴暗的幻影中,“劳动”被掩盖。比如,电影拍摄者的劳动被自成一体的封闭幻觉叙事和好莱坞式“不可见剪接”(invisible/continuity editing)的光滑遮蔽。因为在很多人的认知中,“愉悦”与“劳动”彼此排斥。更大范围讲,从事劳动(尤其体力劳动)的人在中国银幕上,由社会主义时期的主人公成为多数当代商业电影中边缘的点缀、取笑的对象,或全然缺席,成为“不可见的人”(全世界范围的当代银幕上也大抵如此)。他们可能会出现在关于灾难的社会新闻中,在很多读者看来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但,人毕竟是有同理心的社会动物,会对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弱势群体投以关注与帮助,而世界上也不乏有良知的电影创作者,在电影银幕上呈现劳动阶层的挣扎与尊严(近期相关的剧情片如比利时导演达内兄弟的《两天一夜》【2014】)。

  在中国,人们心安理得使用电灯电话与各种电器设备,并抱怨燃煤空气污染时,可能有人不知道,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存储并不丰富,煤炭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来源,电力有70%靠煤炭资源。中国的煤炭产量、消费量均为世界第一,支撑了中国在过去25年的大规模快速经济增长。而数据背后,是大量每天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劳作的矿工。他们脸和衣服被煤尘涂得黝黑,可能受教育程度不高,言辞不甚机趣或犀利,通常是被城市遗忘的群落,除了有时发生矿难,会短暂出现在新闻中,或倏忽于人们的意识里。从前他们是光荣的工人,为“社会主义建设”出力的模范阶层,如今他们无论在收入待遇还是受尊重程度上,都是“底层”。但因为煤矿、煤炭、采煤工人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劳动者生存状况等议题密切相关,实在太过重要,近十五年来有一些剧情与纪录片触及这些问题。前者如贾樟柯的《站台》(2000)与《天注定》(2015)、李杨《盲井》(2003);后者如林鑫的《三里洞》(2007)和《瓦斯》(2010)、黎小锋、贾恺的《遍地乌金》(2011)等,涉及山西、河南、陕西等产煤大省的煤矿与矿工。

  以上这些电影有些部分在煤矿内部取景,多数场景仍发生在地面之上。与之相比,宋占涛导演的纪录电影《地层深处》(2015),显得非常特别。这不仅因为导演在矿井下与工人同呼吸共命运,拍摄了两年时间,也更因为它近距离描摹矿工的生存状态,以一种兄弟和战友的情谊,将这些“不可见的人”有尊严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地层深处》在河北省邯郸市孙庄煤矿拍摄。这个国有煤矿在安全生产和操作方面相对于私人小煤窑正规很多,但井深、漏水、工作面窄等问题与潜在危险是矿工们每日要面对、又无法完全解决的。矿工群像中,班长周孝志和年轻矿工曹元春及他们的家庭境况成为《地层深处》的贯穿线索。交叉剪接的还有地下与地上人们的情态:幽暗空间中男性工人无尽的劳作与噪音,女性家属们则以各种方式为亲人祈祷,无论拜本土民间的“窑神”还是西洋外来的耶稣基督。

  《地层深处》第一个镜头极具震撼力:一位满面漆黑的矿工大口吃着干粮。视觉上是大特写的迫近感,听觉上也是放大的咀嚼声,充满整个视听空间。因为他的脸部全被煤尘覆盖,看不清表情,只见他不时转动的眼睛,可能原本棕黄的眼珠在强光下略微闪着暗绿的光。画面与声音贴近与放大的轻微窒息感可能对观众造成不适——日常生活中,人们更习惯于对陌生人及进食这一生理动作隔开适当的距离观看。这使得人们被迫面对这原初的生存感。可能粗粝,缺乏中产阶级式的优雅洁净美感,却是黑暗空间里,最顽强的生命力。

  影片对生命有一种从容不迫、不动声色、却是诚恳可感的平视,不是高高在上地施以同情,或不切实际地讴歌。这态度也体现在丰富交织的镜头语言中。地面上,更多平静的凝视:矿区地平线与机械、巨大静止煤堆上跳跃的渺小乌鸦的剪影、扭秧歌拜窑神的妇女们、雪后的万物宁静。而在井下,因为空间的逼仄与状况的不可预测,更多手持摄影,这也更见功力。大部分场景由宋占涛导演与两位摄影师在矿井下拍摄。工人与他们和摄影机朝夕相处,慢慢习惯镜头存在而呈现更真实的自己(包括无所顾忌地说粗话)。闪展腾挪间,摄影机有横向、纵向及对角线的运动,不但保持影像明晰、构图精确,且迅速捕捉到矿工之间及他们与环境空间的互动,更为重要的,有力传达紧张劳作的气氛。当工人们被载着沿着矿道疾速深入,离地面的光亮越来越远(也离危险越来越近),白色蒸汽喷薄而出,这似乎是科幻电影里一幅电脑制作的末世图景,太过真实和危险,而显得虚幻而遥远。最残忍的现实因影像中介而显得超现实,而这超现实中又隐含着巨大的现实的不安。

  这个井下的男性世界,镜头运动和着各种喧噪的声音:机器运转的噪声、装炮爆破声、漏水打在矿工塑料雨衣的声音、人们操着乡音彼此呼和,河南河北的口音。他们带着黄色安全帽,脸膛上是泛紫的铁青色,如戏曲舞台上的大花脸。宋占涛导演提到矿工在井底共同面对危险与死亡,有战友般情谊,比和妻子在一起的时间还多。若有一人被埋,其他人必不惧危险去救,结果有时会有更大面积塌方,更多伤亡……但,这是井底下的道义。当井下有不愉快的争吵,周孝志坐在阴暗的更衣室闷头抽烟。烟、酒似乎成了不善言谈的矿工们的情绪出口。他们的战友成林在另一煤矿遇难,三个人在小酒馆里聚谈,感叹又少了一位好同志,及“不定哪天自己也会这样,”给缺席的成林倒上一杯酒。彼此鼓励着,活着一日便要好好活,及,“对老婆好点”。一种朴素的肝胆相照。

  如果说地下的世界,男性是绝对的主角;地面上的世界,同样坚韧的女性扮演不同角色。2014年元宵节,村子里演豫剧,夜戏,《泪洒相思地》。女演员唱“哭一哭他的短命娘”,唱得肝肠寸断,泪眼婆娑。本是年节喜庆时,村子上空却笼罩着悲戚的唱腔。台下看客,多为中老年女性,看得认真,不觉不妥。民间戏曲中的大喜大悲,极度凄惨后的大团圆,是人们习惯的情感渲泄方式,如秦腔《王宝钏》。而现实则残忍得多:遇难矿工成林的葬礼,挽联歌颂工人阶级的奉献精神。孤儿寡母与众亲友披麻戴孝,走在送葬行列。超现实的段落再现,与节庆听悲声刚好相反:台上江湖班子女歌手高唱当年杨钰莹的甜歌《等你一万年》:“等你一万年,蜜蜜又甜甜”……女子仪仗队则奏起豪迈的《走进新时代》。成林被热热闹闹地送入墓地。我们时代底层生活的艰辛、荒谬与坚韧的生命力。

  除了高歌的与哀悼的,还有祈祷的女性;除了拜窑神的,还有上礼拜堂的。礼拜堂建在巨大的煤堆旁边,人们参差不齐地唱着赞美歌《中国的早晨五点钟》:“中国的早晨五点钟,传来敬拜声,人人都献出真诚的爱,一心一意为中国”……宗教作为“精神鸦片”的质疑,一旦与善意的祈祷和素朴的爱国主义结合,便使得其似乎有了更多存在的合理性与安全性。也有“三八妇女节”的茶话会上,矿工妻子谈及独担家庭重担的不易与委屈。当四位女工家属下到井下,重走男性矿工每日的工作路径,步履艰难地跋涉到他们的工作区,送去慰问干粮,平日严格的性别分隔在此有个交迭或融合。矿工们大口吃喝着,无表情而有尊严的一张张乌黑的脸。生命生生不息。就像片尾春天来了,有绿草,狗吠,喜鹊喳喳。一个孩子降生了。他的哭声响彻矿区的天空,在人们听来是新生的喜悦。

  如一篇英文评论赞扬《地层深处》的导演宋占涛不但有“缜密思维和睿智头脑”,更是以“一颗柔软的心灵对生命丰富而深情的奉献”。艺术家的技巧固然重要,对人、对电影的赤子之心,则更为可贵。宋占涛自幼酷爱绘画和摄影,沉迷于在暗房冲洗和放大照片。与很多八、九十年代的文艺青年一样,欧文·斯通写梵高的那本《渴望生活》对他影响巨大,其中最动人的,可能是艺术家近乎偏执的坚持。他在中央电视台拍了二十年工人,去过很多工厂,下过很多矿井,见闻过很多悲痛的和动人的故事,及在艰苦中保持希望的人。《地层深处》中的矿工,是他的工人兄弟。

  可惜,他们的生存境况不过是一个大时代的折射,波动袭来时,他们又如此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均物质资源相对缺乏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排名160位以后),随着加入全球化经济体系,生态保育与经济增长的矛盾迅速激烈外化。过度采煤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空气、土地、水资源污染,地面下陷等问题,使得大部分普通人承担资源耗尽和环境破坏的灾难性后果。矿井中的瓦斯爆炸、矿顶坍塌、拖运事故、洪水、炸药使用不当、火灾等,也时刻威胁着矿工的生命安全。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放缓,煤炭行业亏损及煤炭价格秩序下降,在“去过剩产能”过程中,大量煤矿被关停,大量煤矿工人下岗。在中国社会主义到资本主义转换、能源结构转型过程中,矿工们的身体和生活,也如那些废弃的厂房、机器,成了废墟,随时有被抛弃的可能。我们无力做更多,只能感谢电影,让我们理解他们在地层深处这个时空里的存在。

  《地层深处》观后感(六):一份阴间活,一碗阳间饭!千万矿工声援导演第一人宋占涛有话说!

  百万煤炭工人面临下岗,国内只有一位电影导演还在为他们说话!

  这位导演就是宋占涛,著名纪录片导演,CCTV《当代工人节目》前主持人。

真实电影《地层深处》宋占涛导演特辑 11月9日地心历险揭开黑白世界

  在世界电影史上,煤矿题材向来是一座“富矿”。1942年,约翰·福特导演的《青山翠谷》一举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五项大奖。2000年,史蒂芬·戴德利导演的《跳出我天地》(又名:比利·艾略特),获得奥斯卡三项提名,并且被改编成音乐剧,在伦敦西区长演不衰。在纪录片方面,1976年《美国哈兰县》以真实电影的手法描绘煤矿工人的罢工事件,成为劳工议题电影中的经典之作。在国内,正面反映煤矿工人生活和工作的电影如凤毛麟角,与世界产煤第一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所以,当宋占涛导演的真实电影《地层深处》在世界各地电影节展映之后,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影坛的关注,并在法国真实电影节、美国芝加哥电影节、中国丝绸之路电影节和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斩获奖项,获得了同行和观众的认可。

  《地层深处》是一部记录普通矿工工作与生活的影片。镜头聚焦的始终是普通矿工的普通工作和生活。全片冷静而不冷漠,深刻而不深奥,像一道微光照进幽暗的现实。

《地层深处》“勇士出征”版海报

  宋占涛的镜头聚焦了河北邯郸一座煤矿的两位工人、两组家庭。班长周秀志为人敦厚,纯良。领导眼中他是“金牌班长”,他因病倒下领导特意到卫生院看望,急切的盼望他重回工作岗位;矿友眼里他又是位老大哥,当小曹和妻子闹矛盾时他极力开导——“吵架可不行啊,你媳妇不给做饭了,吃不饱怎么下矿?”“别管什么事,你认个错。”矿工小曹,新婚不久,甚至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小伙。在井下,他时时受到班长的关照。夫妻生活中还时不时的因为偷藏私房钱和妻子闹矛盾。而小曹在经历了一死(矿友工伤身亡),一生(自己孩子出世)之后终于成长为一个男人。

  与蜻蜓点水的导演不同,宋占涛吃住都在矿上,并且冒着跟矿工们同样的危险一拍就是两年。为了确保安全,宋占涛自己组装了适合在井下拍摄的防爆摄影设备,煤矿也为摄制组提供了安全人员随时检测瓦斯浓度以及其它安全隐患。正是因为摄制组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才有了这不可多得的震撼人心的视听影像。

《地层深处》“双瞳版”人物海报

  宋占涛的镜头下一群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矿工,每天背着沉重的工作器械,在深达地下几百米,到处漏水,且只有七十公分高的矿坑里工作七八个小时。在记录矿坑的时候导演的镜头毫无躲闪,选择直逼矿下最真实的生活——一开始一组矿友井下用餐的镜头就把观众带进了真实的矿下生活。顶板塌陷,瓦斯泄露,水患,煤尘……这些都是矿工们每天实际面临的危害。而正是这些危险使得每天一起工作的矿友成为生死与共的工友。班长老周说:我们每天和工友呆的时间比和媳妇呆的时间都长。

  在处理矿友关系时,导演巧妙的运用了几组镜头。一组是澡堂里矿工们赤诚相待的沐浴的镜头;随后的小酒馆喝酒聊天话家常;以及工友工伤去世后工友的反应。

《地层深处》剧照

  当死亡来临的时候,矿友们愤怒,害怕,惋惜,借酒消愁……可他们最后也只能全然接受。最为讽刺的是,本是喜庆祥和的春节,村里请来的豫剧团在演唱着催人泪下的《泪洒相思地》;本是悲痛伤心的葬礼,演出队的女歌手深情地演唱着轻松快乐的《等你一万年》。这种布莱希特所说的辩证的矛盾贯穿着电影的始终,并与矿工的人份相契合:作为家庭大梁的男人们要通过井下工作才能撑起家庭的重担,但同时井下工作又如此高危,事故一旦发生,对于整个家庭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地层深处》终极海报

  影片展示了矿工家属们集体信教的镜头,无论拜的是窑神仙,还信耶稣,她们都想获得上苍对家人的庇护。这让人想起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所说的那段话:“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三八妇女节那天,矿上组织家属茶话会,当领导描述当前工作的困难时,短短几句话就让家属潸然泪下;她们怨,因为自己的丈夫在生活中的角色常常是缺失的;她们更怕,生怕一个闪失,一次工伤给家庭带来重大的变故……此时此刻,你就不难理解一众基督徒在教堂高唱圣歌时虔诚的表情。矿工家属的变化还来自于矿上定期组织的女工下井“送温暖”,当家属们深入地层,趟过水坑,爬过坑道后,她们的表情反而从刚进罐笼时的紧张变得轻松且自然,因为这一天她们才真正走进丈夫的世界。

  影片最慰藉人心的时刻是矿工们回到地面的时候,他们在罐笼里徐徐上升投身光明,同时也把黑暗抛在身后。

《地层深处》剧照

  而不远处的小教堂里,又传出了她们妻子们虔诚的歌声:

  中国的早晨五点钟

  传来祈祷声

  飞越了万水千山

  融化冰冷的心灵

  再没有捆锁

  再没有战争

  带来了祝福

  扭转了命运

  今年是好收成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