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女孩》是一本由[瑞典]埃里克·爱克斯尔·桑恩德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6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乌鸦女孩》读后感(一):幻影之家的秘密
整本书刻意背营造了一种非常压抑的氛围,故事从开始到结束始终被一层浓浓的黑暗所包裹,就像一首由始至终响彻在耳边的悲伤乐曲。作者可以以男性的角度挖掘女性的心理,通篇都是以女警察的角度来叙述整个故事,然而更多的是探讨罪犯的心理以及社会大环境对人的影响。在故事中,受害者都是一些特定的儿童。 书中的黑暗就像浓得化不开的雾,就像一个梦魇。这是一个残害与复仇循环的故事。在女孩儿的童年记忆中,父亲在她的心里面盖了一间房子,里面只有痛苦与磨难。无论过多久,都充斥着悲伤与痛苦。这个小小的房子是用悲伤与泪水砌成的冰冷的墙壁。小小的房子深处,是乌鸦黑色的身影。 男童小小的尸体被做成了木乃伊,死前身上都有很多遭受到虐待的痕迹。他们的尸体陆陆续续在斯德哥尔摩被发现,女刑警在调查过程中意识到这并不是一起普通的命案,在调查中诸多的证据让她怀疑这是惯犯所为,嫌疑犯供出了“幻影之家”真正隐藏了秘密,随即因为自杀未遂,无法继续接受审讯。视角回到了嫌疑犯的心理咨询师索菲亚,女刑警希望与她合作将案件侦破,通过了解,才发现很多犯罪嫌疑人都是童年遭受过侵害,或者虐待的受害者。他们长大以后将这一切发泄到了无辜的人身上。其中乌鸦女孩索菲亚最让人印象深刻,殴打爱抚保护与伤害,是她与父亲相处的方式,当小小的索菲亚被父亲动手伤害的时候,乌鸦就回进驻她的头脑,黑色的翅膀就会在她眼前盘旋拍打,直到乌鸦伸出狰狞的脚爪,奋力的抓住父亲的头发。
《乌鸦女孩》读后感(二):乌鸦女孩的由来
犯罪悬疑小说是我在放松的时候会选择打开的读物,读的时候非常容易沉浸到作者营造的紧张气氛之中,通过跟随作者的笔触陪伴剧情人物分析线索、寻找证据最终抓捕真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参与感,是其他任何小说也无法给予的。但是这本书颠覆了我对惊悚小说的单一认知,它是我继房思琪,夹边沟后读过的第三本让人阅读过程非常痛苦的书,作者想表达的不单单只是寻找凶手,故事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群体——恋童癖,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所有人性的阴暗面,看到丑陋的欲望和痛苦的挣扎,看到受害者成为施暴者,听到那些绝望的哀嚎。
故事以一名被残忍虐待致死的小男孩为开端,同一时刻索菲娅这名心理咨询师的反常行为也让我打了问号?她对其患者维多利亚的谈话非常重视,甚至录音反复播放,而根据情节分析,凶手是一名女性,这让我不得不怀疑是维多利亚犯下了这可怕的罪行。随后的几桩命案以及维多利亚的自白和凶手的行为逐渐贴近也证实了我的猜测。但是作者狠狠的给了我一耳光,转折点是索菲娅居然是维多利亚的幻想人格,她通过分离出多个人格来排解自己的痛苦,以不同的人格应对不同的情形。而受害者成为施暴者是很多案件的源头。童年她父亲的施暴和侵害让她一生都生活在痛苦之中。有句话“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伤痛,不幸的人一辈子都在治愈童年。”所以尽管她离开了父母,阴影并未离去,痛苦仍然笼罩着她。这就能解释她的犯罪动机,所以是维多利亚存在时杀死了那许多人吗?索菲娅大段大段的空白记忆让她精神混乱,无法分清真实和假想。
而越是看下去越是难以忍受,我无法相信在世界的某些角落存在着这样一些人,他们将自己的快乐和欲望施加在自己的子女或者其他儿童之上。在他们眼里,父母是子女的主宰,是神,是臣服的对象。所以他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合理的,犯罪者总是会为自己找一个最好的理由来帮助自己继续犯罪。
虽然阅读的过程十分痛苦且艰难,仍然非常感谢作者带来的作品,尤其这还是两位男性作者笔下关于女性关于儿童的一些思考,显得非常难得,作者们精准把控了人物的心理和行为动机,里面有多处惊人的转折都设置的非常巧妙,故事一切的发展都合情合理。其实
相关的作品有很多,真实的案例也数不胜数,哪怕是在我写下文字的这一刻,世界上的某一处或许就发生着暴行。稳定安宁的生活假象迷惑了世人,是因为视而不见吗,就如同那些不作为的母亲们,还是因为不愿看到所以自我催眠?我愿意读很多的惊悚小说、犯罪悬疑,但是我并不愿意在真实生活中面对。是否就是这种逃避的心理造成了许多的不作为和故意忽视。我想这一点值得我们反思。关于儿童教育,儿童心理健康这一块想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堵不如疏,一味的谈性色变,避免对子女对其他所有儿童提到性,提到男女生的差异是不对的,这种刻意保守只会造成儿童们对自身保护的忽视,一旦受到侵害也一无所知。只有诚实面对,帮助儿童认识到潜在的危险以及一些防护的手段是很必要的。恋童癖和性侵总是形影不离。任何人都有可能受到侵害,但是儿童是最脆弱的群体,他们太弱小了,需要依靠外界的保护。这是一份信任,也是一份重担。
《乌鸦女孩》读后感(三):北欧犯罪小说——带你深挖人内心的可怕之处
读完《天才怪人》之后,又重新跑去看了《神探夏洛克》。妈妈很无奈的看了我一眼,跟爸爸吐槽道:“这孩子也不知道遗传谁的,对犯罪悬疑的电视剧,小说那么执着。”我第一本偏悬疑的好像读的是蔡骏的《荒村公寓》,从那以后就开始越来越迷上阅读悬疑犯罪的书籍,只要快递到了悬疑犯罪的书籍,手上的书全都可以先不看,先把这类的书籍看完。就连言情小说,也越来越偏爱看像丁墨这样的集犯罪与言情一体的小说。大学还一度因为无法学犯罪心理学而难过。
这次想要读这本《乌鸦女孩》也是因为它是一本犯罪小说,只不过这是我第一次读北欧的犯罪小说。其实很多犯罪小说最后都是反映的人性之恶,扎根于人性的黑暗之处。最开始吸引我的阅读兴趣封面一个似在掩面哭泣的女孩。封面上一句:我们最害怕的不是暴力本身,而是人类隐藏的心理黑洞。瞬间就戳中了我。人心,才是这个世上最难测的事物吧。乌鸦女孩,为什么是乌鸦,这究竟有怎样的寓意,带着这样的困惑我翻开了这本书。
读完这本书,反转真的令我措手不及。开头看得有点稀里糊涂,出场人物有些多,加之西方人姓名比较难记。但是自己在笔记本上稍加记录并理解就整理清楚了,读着读着也明白了作者这么写的用意。也是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想了很久为什么我执着于阅读犯罪小说。首先当然是因为这类小说是能够起到消遣娱乐的作用,带来很深的愉悦感。其次,犯罪小说的情节通常都扣人心弦、充满悬念,相较于更有“营养”的文学小说,他可能偏速食性,不如文学小说更有地位。
提起北欧国家,你会想起什么?是犯罪率低,人民幸福感最强的国家,还是社会福利保障好,还是瑞典环境优雅。我个人还是蛮喜欢北欧国家的,而瑞典是我一直想要去的国家,一直遗憾自己只能自费,不能拿到公费名额去瑞典留学还是蛮遗憾的!而这本瑞典作家所著《乌鸦女孩》将我对瑞典的幻想划得支离破碎。原来不管哪里,大家经历的事情都是类似的,哪怕是在人民幸福度最高的地方。看起来安全的地方,深处可能也掩埋着不为人知的事情。
看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很难受的。想起之前看《生命暗章》的压抑之感,这本《乌鸦女孩》却比之更甚。我真的很怕看到关于小孩子的案件,每次看到心里都一抽一抽的直疼。这是一起关于恋童癖的案件,看的时候脑袋中一直跳出《熔炉》的画面。当邪恶的力量渗透进社会的各个角落,迷雾中到处都是颤栗的呻吟。虽然是我第一次北欧犯罪小说,但是字里行间可以深刻感受到不同于我国,日本等国家的小说风格。
故事发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出现了几个男童受害者,身上都有不同的或深或浅的被虐待痕迹,十分凶残的手法。说实话,最开始,看的迷迷糊糊的我以为那个描写的很详细的加害者犯案,布置现场的种种,一切都是警察珍妮特犯下的。那个心理医生索菲亚我倒是一直在怀疑。最后的结局真的太超乎我意料,反转的措手不及。被压抑在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原来也这么可怕。《乌鸦女孩》让我看到人类内心深处挖掘之后可以可怕到何种程度,如果你也是犯罪小说爱好者,这本书你不容错过!
《乌鸦女孩》读后感(四):令人压抑的北欧犯罪小说
我一直是很喜欢读犯罪悬疑之类的小说,一方面我觉得这样的小说读起来有意思,另一方面我觉得这里的小说读起来很烧脑,也很刺激。而这一本《乌鸦女孩》引起我关注的原因是,这是一本属于北欧犯罪类型的小说。近几年来北欧犯罪小说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市场上,也有很多小说获得了很不错的评价。由此,北欧犯罪小说也越来越多的进入读者的视线。
这一本乌鸦女孩是由瑞典兄弟作家埃里克爱克斯儿所创作的。作为两位男性作者,他们创造出了这一部女性心理的犯罪小说。故事讲述的是在先后在路边路边发现几具男童尸体,并且都有受虐待的痕迹。女警探珍妮特为了找寻凶手,调查了许多之前有虐童案底的嫌疑人,后来联合了心理医生索菲雅,共同寻找凶手的故事。在这部小说里面我们看到了很多敏感的问题。在这里不能一一描述。但是作为犯罪小说,书中的犯罪手法以及一些嫌疑人的心理都一一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压抑的。从书评来看这部小说是黑暗古怪不露俗套的惊悚小说,而对我来说,作为一个母亲书里的这些案件,是让我觉得毛骨悚然的,并不是因为这些案件的手法多么吓人,而仅仅是这些被害人的身份。有些是孤儿,有些是外国的无名儿童,作为母亲来说,看到这些事件,内心是害怕和悲哀的。但是作者吧,对于儿童的这些犯罪问题写进了书里,展现给了我们,我觉得不仅仅是为了写一份犯罪小说,更多的是想要表达对于儿童被害者这一社会现象的控诉。 当然关于瑞典的情况我并不了解。这个国家的犯罪率或者是其他的人性心理,我们也是不了解。但我一直认为在一个发达的地区,这种凶杀案的发生应该控制到最低。或许在我所在的地方也会有,只是一些这样的案件,只是我没有看到,但是我觉得社会上都在努力杜绝这样的事情发生。而作者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这个案件或是凶手,而是社会的环境以及导致凶手作案的缘由。 这又不得不说到凶手小时候的经历。因为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也一直在猜测凶手是谁。但是当我看到的时候,我也不免吃了一惊。(再次不做剧透),会有现在这样的行为,离不开他小时候被虐待的经历。其实很多的罪犯都是因为小时候的经历才会走上犯罪之路。所以说一个家庭的教育以及父母对于孩子的关爱,是十分重要的。或许在表面看来,这个凶手埋没在人群中,我们也看不到他的异常。但细细读来才能发现他的内心其实是多么的不安,他要通过这样的杀戮来缓解自己,使自己得到安宁。这本书里的案件不仅仅是一起,多起案件的串联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人从小到大的经历。而且这本书的写作手法也很不同,它是从每个人不同的视角出发来写的,每一段都是不同的视角,有警探,也有心理医生,也有罪犯的,所以每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我们都能了解。我们更能体会到凶手为何会作案。 读完这本书,我内心还是久久不能平复的,这样的一部犯罪作品,让我的内心无比沉重。其实这也是一个恶性循环,就是因为凶手小时候的经历才导致了他长大之后的这些行为。其实有些事情都在黑暗中慢慢地萌芽了出来。我对凶手也是觉得惋惜的,他明明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却不受控制的走上了这条不归路。其实我一直觉得不管是孩子还是女性,我们都要在必要的时候寻求帮助,尤其是书里面遇到的这样的情况,我们不能忍气吞声。所以现在才会有那么多的妇女儿童联合会之类的组织,帮助孩子和妇女。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但是现实有时候也是残酷的。我们必须要学会保护自己。
《乌鸦女孩》读后感(五):暴力不可怕,人心最可怕
乌鸦预示着不吉利,凶兆,可是这部小说里的女孩,对犯罪分子来说是可怕的存在,她不辞辛劳一直在追查残害男童的凶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她都没有放弃追查。这部小说让我了解到了以前从没看到过的一类小说的形式,这是一部典型的北欧犯罪小说,这部小说的作者是两个人,却合用一个笔名,这部小说是不心理学小说,也是一部惊悚小说,这部小说挖掘人类的邪恶、受压抑的潜意识、还有你可能根本想不到的罪行,可怕的不是暴力本身,而是暴力后面的人心。这部小说还获得了瑞典犯罪作家学院2012年特别奖。
乌鸦女孩我们通常情况下了解的瑞典,是一派祥和,人民生活幸福,安全体系很强,福利制度很到位,可是这部小说却把瑞典的这些东西全部打碎,揭示了表面背后的阴暗,也许你会说这不是主流,但这背后的人类的冷漠,阴暗,邪恶的心理让人细思极恐。
故事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几个男童被残忍杀害为引线展开,作案手段极其残忍,受害者身份涉及到非法移民。我们的女主角,珍妮特开始对此案件展开调查,在查案过程中结识了心理治疗师索菲亚,一个身份隐秘的女孩,她给珍妮特提供了一系列帮助。珍妮特在查案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阻力,牵涉到某当权人物,还查到了涉及到瑞典政商界的恋童组织。在查案过程中索菲亚发现自己的身份变得复杂起来,案情变得越来越复杂,珍妮特的家庭也遭遇了一系列变故,越是接近真相,越让人不安,真相残酷、残忍、让人不可思议。真相颠覆人类对邪恶的想象。
这是部典型的北欧犯罪小说,这类小说通常会从警察的视角入手,女性为主角,里面充斥着黑暗情绪,各种各样的道德讨论。通常在讲述犯罪故事的过程中,会有意无意把社会批评带入故事情节中,北欧国家看似平和,但背后却有各种紧张关系之间的较量。
这不是部轻松的小说,充满压抑的情绪,令人不安,有大段复杂的心理描写,人性的描写,有些很多惊悚的情节,号称心理惊悚小说,读后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复杂的人性,让人无所适从,你永远无法看清身边的人是善是恶。
两位作者编织的故事非常复杂,但是最后能完美收网,也是很令人称赞。这两位作者配合十分默契,这可能也是他们反复讨论,形成的结果。
小说还牵涉到了北欧各种社会问题,比如移民问题、仇外问题、极右派政治、各种敏感问题等。看似幸福指数很高的国家,却充斥着这些那样的问题,作者把这些问题一一扒出来放在显微镜下呈现。这些问题让我想了很多很多。犯罪分子为啥专挑有移民身份儿童下手,这就牵涉到仇外问题,他们的资源不愿意让外人分享,表面上看似他们很友好,其实内心很邪恶。前些天美国出现华裔女子失踪,她的丈夫被列为了嫌疑人,据说她丈夫曾和她吵架的时候要她滚回中国,要让她消失之类的,这很明显充满了仇外心理,两人不发生矛盾还好,一旦发生矛盾,他们自己的那种仇外的潜意识就会显示出来。
很佩服两位作者的勇气,敢于把瑞典的各种社会问题一一呈现,并把他们融于故事中,可能这些问题在很多人心里酝酿了很久,就是要嘛不知道怎么表达出来,要嘛欲说还休,不知道从何说起,要嘛就是害怕各方面的压力,要嘛就是害怕自己的利益会受损。作者敢于揭露社会的伤疤,探索人类心理黑洞,令人敬佩。对于这些问题作者表示了自己的担忧,可是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去改变这些问题,怎么让更多人心不那么黑暗,书中并没有明示,估计这也是人类的难题。人们习惯了歌功颂德,却羞于批评与自我批评,耻于揭掉自己的伤疤。
《乌鸦女孩》读后感(六):是什么造就了罪恶?
我对惊悚小说和电影一向又恨又爱,受到吸引的同时也常常因小说(电影)中的惊悚情节(镜头)感到害怕。
之前,看《沉默的羔羊》、《电锯惊魂》和《午夜凶铃》,我被剧情吸引的同时却又被剧情吓到,因而怕到晚上不敢睡,于是,一度拒绝再看这类小说(电影)。但是,看到《乌鸦女孩》的介绍时,我还是没忍住,于是熬了两晚看完了整部小说。
古希腊神话中,乌鸦背着欺骗的恶名,我想《乌鸦女孩》的名字由来也多少与这个古希腊神话有关。
刷微博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一组来自乌鸦羽毛为灵感创作的图片,脑海里忽然就窜出《乌鸦女孩》带给我的感受,也就就有了评价一下这个故事的欲望。
《乌鸦女孩》是一本瑞典小说,它讲述了一个较为惊悚的故事,影射我们忽略的(或者说被刻意掩盖的)一部分现实。
与《成为主角》中的女性经历的一些事实相似,《乌鸦女孩》中,也有人经历残忍到令人难以启齿的对待,它狠狠地撕碎了受害者的尊严,也打碎了渴望救赎的人内心那最后一丝希翼。
维多利亚就像一座长成人的模样的污水处理厂,用她单调的自言自语过滤掉了有害物质。与《罪恶迷城:消失的高中女生》中“女高中生以受害者的身份经历了罪恶,于是被黑恶势力同化,成为加害者”相似,《乌鸦女孩》也有人经历了这种心态和身份的转变。
与《弹弓弹警》相似,《乌鸦女孩》也出现药物被滥用的桥段,并对受害人造成了一系列致命的伤害。因为受害人身份的特殊性,较难难查证。直至已为人母的女警察的不舍不弃揭开了令人惊愕不已的真相。
尽管有诸多相似之处,和以上三部作品不同之处在于:《乌鸦女孩》聚焦在少数的犯罪行为上(譬如L童批、Fan mai儿童),它用一个长长的故事,揭示了变态心理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轨迹。
当你试着去分析和理解这种变态行为的成因,源头就指向了人类的生命中的早期教育。一旦这个时期的教育适当,便极有可能会引发人性中的恶的原罪。
宋朝王应麟的《三字经》开篇便说:“人之初,性本善”,代表着人类对美好的向往。然而现实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人真的道德品质败坏,危害他人,为害社会。
女探员联手心理专家调查真相,既是出于对阴暗面的悲悯,又是出于对真相的执着,也是因为她的正义和责任感。她试图通过心理专家或者更多找到罪犯的线索,却不慎将儿子送进虎口。
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女探员被动舍了一回孩子,更是要追究到底。
最后的真相过于残酷,入目皆是惊心动魄。
都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反过来说其实也有一定道理。做恶多端的、欺骗隐瞒真相的、可恨的乌鸦女孩,其实也是有其可怜之处的。
当信任遭到亲人的背叛,当感情遭遇到滑铁卢,那些随之而来的虐待、殴打、折磨、谋杀,这宗宗罪状的原始根源,都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
这本书出了给读者提供一个好故事,其对于身为家长的读者也是有一定启发意义的。
在你看不见的地方,也许正有一双罪恶的手伸向你的孩子,如何阻断这双手伸向孩子的路?
这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也需要全社会通过行动来改善孩子的成长环境。
我始终相信:
在绝对的正义实力面前,一切罪恶都无所遁形。
内心坚持保留一线光明,方能迎来最后的美好。
《乌鸦女孩》读后感(七):《乌鸦女孩》,犯罪背后的一个现实:我们的孩子实在是太难了
这本《乌鸦女孩》实际上从第一幕就紧紧地抓住了开心爸爸的心。
一个小男孩死了。而且在这个小男孩死之前,曾经坚持了很长时间,到底是什么呢?让人不由得随着作者的讲述迫不及待的想深入了解了。
作为一个育儿领域创作者来说,看什么书都喜欢从自己的角度来解读,而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书,都想找出一个能够指导爸爸妈妈,让他们的育儿经验更加丰富的点。很开心的是,在这本书里面满满的都是。
导语
先说说与这本书有关的一些事情。
比如是一本北欧的犯罪小说啊,比如曾经获得2016年《华尔街日报》年度犯罪小说啊,比如获得了瑞典犯罪作家学院2012年特别奖啊,再比如作者是一个男性而小说却通篇用一个女警的角度来叙述啊,比如这本小说更多的是在探讨犯罪者的心理以及环境的影响等等,再比如这些案件中受伤的都是一些孩子……
故事情节也是在残酷中显露出来作者的精妙构思,而最终的线索则是指向了虐童这个沉重的话题。而且现在的虐童者,在很多年前的身份也曾经是一个受伤害者……
如何保护孩子的安全
当然关于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开心爸爸其实并不想讲太多,毕竟涉及到了剧情,还是希望大家能够自己去阅读去理解。今天更多的是想讲讲虐童这件事情。
其实虐童现象在社会上已经是被大家广泛关注的了,比如幼儿园的虐童事件,比如保姆的虐童事件,再比如亲戚朋友的虐童事件等等。
作为一个爸爸,是很不想看到类似新闻的,但内心又希望能够有个什么样的契机,让大家对这件事情有更加深入的看法,能够让大家真正的重视起来,从而教给孩子更多的自保手段,从而让我们的孩子能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而从这本书传达出来被害孩子的特征正是我们日后需要非常注意的地方,比如要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多和孩子聊天,就算是工作再忙也最好能够和孩子交流。以前看虐童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就有人说过,如果爸爸妈妈对自己孩子非常关心的话,绝对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孩子的不对,在第一时间把孩子从危险的境地中救出来的。
道理其实很简单,但是想做到却很难。
孩子是优秀还是凶恶,其实只在一念之间
说完孩子,再说说凶手。其实从小说中可以看出来,凶手本来也算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但就是因为小时候一些经历,深深地改变了他的思想,改变了他的行为,让他内心深处的那些恶不由自主的冒了出来。
其实一个孩子的成长,是有很多可能的,人生的每一个选择都决定了他们日后的成长方向,而爸爸妈妈则是在合适的时机给孩子指出最正确道路的那个人,也是在孩子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给孩子指出方向的人。
最后
其实说实话看这本书看的开心爸爸是内心非常沉重。
不仅仅因为它是一部犯罪小说,是表现出人性恶的哪方面;更多的是因为这些罪犯其实可以变得更好的,而且那些受害者其实是可以避免遭受厄运的。但就是种种原因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实际上如何保护孩子是一个全世界范围内的难题,想要真的能够给孩子的成长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还是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的。不要让孩子长大以后,艰难的说,我实在是太难了!
《乌鸦女孩》读后感(八):黑暗深处亦是黑暗
说起北欧,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关于它的极简生活理念,让世人为之惊叹。可就是这样一片以神话和冰雪著称的净土,却同样催生出令全世界都瞩目的北欧犯罪文学。那在这块安逸并且适合居住的土地上,是否真的发生过如那些作品中讲述的一件件罪恶呢?
拥有“北欧犯罪小说天王”、“挪威史上最畅销的作家”头衔的著名北欧犯罪悬疑文学大师尤·奈斯博曾经这样说过,“奥斯陆是个惬意的小首都,但它也是你所看见的这个样貌。奥斯陆的用药过量死亡率是全欧洲最高的,去年的强暴案比例是纽约的三倍。奥斯陆有组织犯罪、卖淫、非法交易、从巴尔干半岛来的毒品以及俄国黑手党。
过去二十年来,奥斯陆出现巨大改变。它仍然是全球数一数二富有国家的美丽城市,是一个安全的城市,但其他的它也一样不缺,所以现在来写奥斯陆的阴暗面比二十年前更为容易。我想描写的是对比,今天的奥斯陆正是引人入胜的惊悚小说的完美场景。
同样,斯德哥尔摩作为瑞典的首都和第一大城市,有着“水中之城”、“众桥之城”、“梅拉伦湖王后”等等诸多好听而又优雅的名号,在这座许多人眼中世界上最美丽的旅游胜地,是否也正在发生着诸多丑恶的故事呢?这就是今天我们分享的作品《乌鸦女孩》。
作为继《龙文身的女孩》之后的北欧犯罪小说力作,曾经荣获瑞典犯罪作家学院2012年特别奖的优秀作品,小说为广大读者讲述了一个惊悚的犯罪故事。残酷黑暗的犯罪手法,复杂独特的人物塑造,曲折多变的案件经过,让人读后毛骨悚然却又舍不得放手。
乌鸦,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一向被认为是凶鸟,如果当头鸣叫,更是灾祸发生的预兆。但在北欧的神话中,两只乌鸦分别站在奥丁的左肩与右肩,代表着思想与记忆。在这部作品,对于乌鸦的认识,我更倾向于书友红茶的解读:渴望翅膀,选择用手术伤害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乌鸦看不到自己,但它敢于抓住黑暗,充满智慧。它的号子虽然凄厉,却理直气壮,但它带来的不是光明,而是更深的黑暗。就像故事中的那个女孩维多利亚一样,乌鸦有如征兆的符号,在她三岁时钻进她的脑袋,黑色的翅膀在她眼前扇动。虽然从此下落不明,却可以突然出现保护自己。它像幽灵,在女孩不经意的时候,划出一道黑暗的孤光,闪痛着每一个当事者的眼睛。
过去的债迟早都要偿还。当时空的碎片被一点点点亮,当从受害者向施暴者一点点去转变,即便是警察也无法阻挡仇恨和报复的脚步。一个个消瘦的灰色背影消失在空气之中,一个个生命被撕成了碎片。而我们只能和珍妮特及她的警局同事一起,在追逐真相的道路上奋力前行,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惨剧一次次发生,一个个男童惨遭非人的对待。
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酿成了如此残忍和邪恶的结局?是亲人的背叛,是教育的缺少,是制度的漏洞,还是人性最深处的邪恶?当警察沦为政治体制的牺牲品,当性别歧视、官商勾结依然存在,我们如何才能相信犯罪能够得到有效遏制呢。
去年年初我在《我未尽的苦难》一书中,分享了叙利亚难民哈希姆带着妻儿开启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的全过程,这本书真实地记录了二战之后一场规模最大的难民危机的全貌。谁会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园,去选择逃难呢?难民冒死前往欧洲的原因只有一个:他们别无选择。可是即便九死一生取得永居居住权,等待这些移民儿童的难道是像书中一样的虐待、殴打、折磨甚至是谋杀么。
那张脸朝下被冲上土耳其海滩的库尔德男孩艾兰·库尔迪的照片,我至今依然无法忘记。作为一个父亲,我很庆幸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但是残酷的事实又告诉我,危险依然存在。
我们最害怕的不是暴力本身,而是人类隐藏的心理黑洞。
希望能有更多的途径帮助人类去除心理疾病及其隐患,去拥抱幸福的人生。
愿黑暗深处不只是黑暗,还有光明和希望。
《乌鸦女孩》读后感(九):黑暗,从乌鸦女孩的世界里蔓延
很多人喜欢冬天这个季节,大部分是因为冬天会下雪。虽然冬天寒冷,但是下雪之后的世界,只剩下一片的银装素裹,看不到任何灰色或者黑色的存在。也许白色的世界有时候会特别的刺痛眼睛,但是能够多感受一丝洁白的气息,总会让自己的心里有着多一丝的温暖存在。但是,不论雪下的多大,这个世界被覆盖的多么洁白,那些黑暗的世界,依旧会缓缓的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地球的存在,让这个世界变得五彩缤纷。而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什么都拥有的存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相对的,就像我们能够看到昼夜交替一样。因此在我们的时间里,我们能够看到黑暗,但是我们也能够等到光明的存在。黑暗不会永无止境,光明也不会一直耀眼,其实最后的结果如何,还是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
曾经看过一部小说,言情类的,讲的是女主爱上了一个患有分裂症的男主。对于现实生活中,分裂症患者是一个比较神奇的存在,或者说我们永远都不知道自己在面对的这个人,到底是哪一个“他”。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的原因来自于儿童时期的经历,因此,如果在生活中能够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做朋友,感觉是一件非常需要责任的存在。
那个言情小说,结局是非常美好的。女主爱上了男主之后,在晚上约会的时候发现男主和白天有点不一样,如果说白天的男主是一个温柔的人的话,那么晚上的男主则是一个非常霸道的存在。幸福的结局在于,女主终于发现了自己深爱的人是一个具有人格分裂的人,但是不论是白天温柔的男主还是夜晚霸道的男主,对于女主的爱都没有一丝一毫的减少。
可惜,生活并不是故事,也不是小说,所以我们身边的分裂症患者大部分都不会如此,他们拥有的,是痛苦的过去,是对于未来的没有希望,还是对于现在生活的过分迷茫。简单地说,有时候一个分裂症患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体里,还有一个另外的“自己”存在。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最多的那些分裂症患者,大部分都是为了保护那个曾经脆弱的自己而存在的。
《乌鸦女孩》,一个看着看着就会让人感觉到十分难过的小说,其实就是一个分裂症患者的故事。《乌鸦女孩》里面,有一个叫做索菲娅的心理咨询师,每天她都在忙碌的工作着,为每一个寻求心理帮助的人找到解决问题最根本的方法。而没有人造访、并且索菲娅也不用去刻意的迎合身边其他人的时候,她就会开始听患者的录音,并通过录音里的话语来进行分析——这个寻求帮助的录音的人,到底应该如何去帮助她。《乌鸦女孩》这本书,是从不同的人的角度去展开描述的。除了心理咨询师索菲娅,还有女警珍妮特……
一切故事的开始,都是我们不了解的事情。“她”购买了一些装修房屋必须的东西,然后将自己的房子改造成了一个有暗间隔间存在的地方。在这个修改过后的暗格小房间里,她养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是她从火车上带下来的,严格上来说这是一个准备逃离自己生存世界前往别的国家的男孩,最后他没有走到自己想要去的国家,而她则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
紧接着,在城市里没有人发现的地方,一具尸体安静的等待着第二天的来临,女警珍妮特在这个时候出场了。珍妮特所在的城市,接二连三的发生了男孩被杀的案子,所有发现的孩子都被割掉了生殖器官,并且体内含有各种各样的药物成分。警察们说,在我们看不到的黑暗的世界里,这样的事件挺多的,这些男孩可能就是被驯养的斗兽,主要目的只是为了角斗。为了在角斗的过程之中感觉不到疼痛,可能会注射一些药物来维持身体的兴奋度,因此要查询这些死尸的具体信息,只能从这些地下开始查起。
说到角斗,首先想到的是斗兽。在古罗马地区,或者说在某个世纪的时候,看野兽的争斗是一种所谓的有钱人的消遣。后来,有钱人觉得看野兽都野兽没有意思了,便开始了奴隶之间的争斗。罗马著名的角斗场,在鼎盛时期一定是人满为患吧。有钱的男男女女们,坐在两边的台子上,冷眼的看着角斗场里的人或者猛兽,然后看着他们厮杀,看着他们从微弱的生存环境之中,留下生命。
没有去过罗马,原本对角斗场满是好奇的心思,在此时此刻也消失殆尽。如果生命只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那么为了生存下来,满手鲜血又属于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那些高高在上看着别人命运的人,大抵是不懂得生命的珍贵的吧,而那些所谓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的奴隶,即便是获得了胜利,也仅仅只是今天会过的稍微的好一点吧。
明天呢?后天呢?伤痛如何治愈?心里的黑暗在这无尽的黑暗之中,能够寻找到光明吗?我不知道,甚至我想回到过去,去问问那些曾经在角斗场上厮杀过的奴隶们,你们觉得明天,会是什么样子的?
《乌鸦女孩》一边读,一边让我陷入了无限的黑暗。好像欧美的作者都喜欢写这种黑暗的主体,而他们记录的方式,则是由不同的人物引领不同的故事,然后彼此穿插。刚开始看《乌鸦女孩》的时候,我有点茫然,到底谁是谁?到底“她”又是谁?那些无名无形的尸体,经历了什么样的故事?那个女警自己的生活变得一团糟之后,又会有什么样的未来等待着她?
原本以为,这是一个越看越觉得有温暖的故事,却发现在作者的笔下,故事一直在延续,而温度一直在降低。心理工作者,她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一份职业,跟随着她的故事,我才发现原来这一些都是有因果的。《乌鸦女孩》讲述的黑暗,不仅仅只是黑暗而已,它把我们以为美好的世界,全部都画上了浓重的黑色色彩,然后告诉我们,这些黑色是我们忽略掉的黑色,这些黑色是这个世界存在的不曾消失的黑色。故事里的黑色在最后会淡化,会消失,那么在我们的真实生活中又会如何呢?
黑暗,从乌鸦女孩的世界里蔓延,然后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谁是乌鸦女孩,也许每个人都是,又也许每个人都不是。
《乌鸦女孩》读后感(十):《乌鸦女孩》—人类心理中隐藏的黑洞
我宣告自己是个信徒但我的信仰被人称为非信仰我知道他们关心的是那些可能就让我作为这样的一员对可能和不可能毫不在意于是在圣像上,施洗者约翰带着他的头颅在他安然愈合的肩上也在他面前的托盘里被献祭者像献祭者一样呈现他自己我宣称我自己信奉这不可能的艺术关于享受生命,同时消除自己的踪迹(1)永远不会让人失望的北欧犯罪文学
提起北欧,首先会想到什么呢?是丹麦童话中的小美人鱼,还是芬兰的圣诞老人,或者是瑞典的名人诺贝尔?
同时,风景优美的北欧,以其优美的景色,尤其是冬季的美景,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不过,对北欧了解了那么多,或许很多人都忽略了北欧文学。由于北欧五国所使用的语言相对来说比较小众,国内对北欧五国语言熟练掌握且有一定文学素养的人较少,因此北欧文学一直属于被忽视的地方。
其实北欧文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尤其是其中的犯罪小说,就好像北欧的天气一样,凛冽、寒冷、冰凉、黑暗,读起来与欧美、日本的推理侦探小说有着明显的区别,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
北京大学赵白生教授曾这样形容北欧的文学,“北欧文学,犹如北极星,光彩照人”。
像是瑞典斯蒂格.拉赫松“千禧年三部曲”,及其改编的影视作品《龙纹身的女孩》,挪威作家尤奈斯博的哈利警探系列,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由此也让我对北欧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期待。
前阵子看到了瑞典作家埃里克.爱克斯尔.桑德恩的《乌鸦女孩》,同样延续着北欧犯罪小说那种黑暗、阴冷、让人毛骨悚然的风格。同时在情节设计上又不落俗套,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在看似已经确定的犯罪嫌疑人后,却又峰回路转,最后的罪犯让你想象不到。
另外《乌鸦女孩》不仅仅描述了一个让人感觉到恐怖的连环案件,其对于瑞典这个富足国家的各种社会现象、对于外来民族问题、对于多重人格(分离性人格障碍)、对于青少年的伤害等问题都有着相当深入的思考。
读完《乌鸦女孩》,相当于对现代瑞典的社会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对读者了解那个遥远的北欧国家打开了一扇探视的窗口。
(2)区别于日式推理的暗黑北欧犯罪小说
之前看日本的推理小说比较多,东野圭吾、松本清张都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
从个人阅读体验上来说,日本的推理小说就像是日式摄影的风格,内容唯美,写作风格偏细腻,注重人物心理的描写,关注事件前因后果的联系,思维逻辑上格外严谨。
或许是受到长久以来本格推理的影响,日本的社会派推理作品也难免看到对于案件的精心设计,对于情节的精雕细琢。每一部推理作品都像是一部制作精良的日式电影,虽然出场人物不多,但是通过严谨的推理与时间链、证据链,最终水落石出,在案件中又暗含着对人性、对自身的反思。
而北欧的文学作品则完全是另外一个风格,开场就是直来直去,各种残忍的犯罪现场,各种暗黑的罪犯思维,就这么直接地摆放在读者的面前,让读者直面人性中最黑暗的那一部分,初次读的时候还真是有些不适应。
就好比以前读过的“北欧犯罪小说天王”尤奈斯博的作品,在他的小说中从来不避讳对于血腥的现场描写,而且跟主角哈利警探相关的人物,最终的结局一般都是挂掉,结局也是相当的凄惨。有人就总结过,读尤奈斯博的小说就是“血流成河”。
而《乌鸦女孩》中虽然没有那么多直接的血腥场面,但是那种深入骨子里面的阴冷,那种心理上的压抑,让人还是在读完之后很久都缓不过劲来。
小说一开始,就详细描写了“她”对于家里面房间的改造,尤其是对于保温和防水,不厌其烦地将每一个细节都交代得非常清楚,看起来像是一名家庭主妇在为家中的装修而操心。
可是这种冷静与细致,让人感觉到一丝的不安,仿佛是一名没有任何感情的冰冷人,在做着与自己的本性极其不符合的事情,带着极强的违和感。同时在她的卧室中,还有一名沉睡的小男孩,她在工作的时候还不忘去关心一下他,但诡异的是,小男孩一直是在沉睡中,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能有这么困?
在随后警方发现的现场中,让读者见到了毛骨悚然的场景:
“ 珍妮特慢慢走近灌木丛,尸体在这里被发现时,被装在一个黑色垃较发里,受害者是一个男孩,十三四岁的样子,全身赤裸,双手抱膝,还保持着坐姿。他的双手用胶带绑着,脸上的皮肤已经变为黄褐色,看起来像旧羊皮纸一样。他的双手则差不多变为黑色了。……尸体已经是干尸了,所以伊沃.安德里奇认为尸体已经在一个干燥的地方存放很长时间了,肯定不是一直放在斯德哥尔摩冬日里潮湿的室外。”这时候一下子明白开篇的时候“她”在忙乎的是什么事情了。读到这里,随然没有什么附加的情节描写,一个冷血的、有条不紊的、心理极其强大的罪犯出现在读者的面然。
而这种出现不是一下子放在你面前,是通过各种细节,各种推断,让你自己想象出来那种情景,在你的思维中还原犯罪场景,这种心理暗示的恐惧,比亲眼所见到的恐怖与血腥冲击力更大,可以说是一开始就奠定了整本书的恐惧心理。
(3)瑞典的社会问题
作为移民净输入国的北欧,近些年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虽然是一个高福利国家,但是社会并不是那么的安定,最典型的是1984 年发生的惊人大案—卡特琳·达·科斯塔分尸案。
北欧文学有着沉默的传统,也有着易卜生和斯特林堡等人对于社会问题的尖锐讨论,他们从不避讳自己揭露伤疤。
在《乌鸦女孩》中,作者就对恋童癖和对幼童的侵害罪恶现象做出了深刻的批判。
书中开头出现的男童尸体上,无一例外地出现了虐待的痕迹,且对于尸体的处理是惨无人道,让人一下子对犯罪者生出极度痛恨的心理。
而罪犯这些心理的形成,与他们幼年时代所受经历的痛苦是分不开的,痛苦的经历,导致了变态心理的形成,而在这其中,又掺杂着宗教、邪恶信仰的影响,可以说将现代社会中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所产生的的罪恶赤裸裸地呈现在大庭广众之下,是在是非常有勇气。
网络时代让人们可以从多层面、多角度观察事物,能够最大程度地接近真相,同时谎言和事实比肩,叫人真假莫辨。
而在《乌鸦女孩》中,现实生活的基础与文学艺术的提炼互相结合,对于人性,对于邪教,对于民族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让人们在罪恶中受到极大震撼的同时,也在思考,在现代社会下,该何去何从。
(4)故事情节中的多重人格
《乌鸦女孩》中还出现了很有意思的情节设定,那就是分离性人格障碍,以前也叫作多重人格。
最早接触的多重人格作品是日本漫画《多重人格侦探》,一部比较黑暗的作品,其中的侦探雨宫一彦身体里面有着雨宫美奈、村田清、樱井琴音、小林洋介、西园伸二及自己六个人格。
在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西德尼·谢尔顿作品《告诉我你的梦》艾什蕾、艾丽特、托尼是一个人分裂出的三个人格,在童年阴影的笼罩下,先后有五个跟她们接触的男子被杀害。
《乌鸦女孩》中的心理咨询师索菲亚更加厉害,在她的身体中,存在着高濂、索乐思、工人、分析家、抱怨者、爬行动物、梦游者、乌鸦女孩八个不同的人格。
随着案件的进展,越来越多的线索指向索菲亚,可是警察们都视而不见,这也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难道这个心理咨询师的反侦察能力有这么强吗?让人不由得很是期待她到底会在什么时候露出马脚,受到应有的惩罚。
直到本书的最后,才发现原来所有的犯罪细节,所有的罪恶场景,都是她的不同人格所想象出来的,她本身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她对这一切并不承担责任,罪犯另有其人。
这种情节的转折实在是让人惊讶,也让读者读起来非常的烧脑,经常是刚刚把前后的线索连接起来,马上又发现有新的线索冒出来。
这也就是读犯罪推理小说的乐趣吧。
《乌鸦女孩》是今年读过的最精彩的一本犯罪小说,非常值得一读。